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悟(实用6篇)

时间:2023-10-05 21:57:50 作者:BW笔侠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悟(实用6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悟篇一

说到体育,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些耳熟能详的运动员,如苏炳添,孙杨,张继科……大家一定是某一位体育明星粉丝吧!我的偶像就是以速度著称,号称“亚洲飞人”的——苏炳添。

苏炳添,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中国国家田径队队员,是中国田径的主力军。男子60米、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号称“亚洲飞人”。2018年2月6日,苏炳添以6秒43夺得国际田联世界室内巡回赛男子60米冠军,并刷新亚洲纪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两大体育盛事吗?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那就是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和雅加达亚运会。

苏炳添在雅加达亚运会中有一张精彩绝伦的比赛——男子100米决赛。

比赛开始了,苏炳添风驰电制,如箭离弦般地冲向终点。他拼尽全力,因为他知道,自已背负着使命,有13亿双眼睛在盯着他,为了金牌,为了自己和国家的荣誉,冲啊!苏炳添,你可以的,你是“亚洲飞人”。果然,苏炳添以9秒92的成绩,获得了雅加达亚运会男子100米冠军,并刷新了亚洲纪录,他是我们国家的骄傲。

自从这场比赛之后,我更彻彻底底地迷上了苏炳添,成了“苏粉”。我爱“亚洲飞人”苏炳添。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这是强者留下的箴言,也是成功的借鉴。专注执着,科学追求,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三把钥匙。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悟篇二

我看了20xx,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心中是一片激动与期待。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神,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并善良而有质量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陈晓兰,她无私无畏地坚守医德,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良知。陈晓兰曾是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她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超过20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在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陈晓兰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以身试针”。良知,这是白衣天使的良知,一个医生所具备的基本良知,然而我竟惊讶地发现,在中国,这种良知竟少得可怜。陈晓兰现在已经不能再穿上白大褂,不能她当她喜欢当的医生,不能帮助人们救死扶伤。然而这个勇敢执着的医生,却拥有着高于常人的品质和精神。在全中国人的心中,她是我们最负责,最好的医生!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也许我们身为人民教师,无力是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悟篇三

3月3日晚八点,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张顺东夫妇入选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名单。他们登上央视领奖,颁奖辞让人泪目。

20xx—20xx

《感动中国》

陪你走过了20年

感人的故事历久弥新

感动的力量经久不息

请记住这些

平凡却闪亮的名字

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了世间最美家庭的模样。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顺东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他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

1993年,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

庄稼人,有耕种才能有饭吃。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他们有能力、有决心面对以后的生活吗?

张顺东:生活不是说等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李国秀说,别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们的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一双儿女渐渐长大,原本仅够填饱肚子的生活,越来越捉襟见肘。

每天天不亮,村里人还在睡梦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就开始忙碌了。想让日子好一点,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国秀练出了绣花的本领贴补家用,他们养殖的鸡鸭猪仔也越来越多。

张顺东:勤劳奋斗去干活,是一个丈夫应该去做的,更是一个父亲应该去做的。

懂事的女儿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师范大学。但同时,张顺东原本受伤的两只脚因为过度劳累而溃烂,不得不先后截肢。命运再次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击。

截肢后的张顺东没有倒下,装上假肢继续耕作于田间地头。夫妻二人更加珍爱对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脚。

坚强,自信,乐观的张顺东、李国秀,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亲相爱。

李国秀:我觉得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在乌龙镇,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只要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来搭把手,国家又给报销了两万多元医药费。20xx年,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扶持下,家里盖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张顺东家成为村里最早一批脱贫户。

张顺东:汗水不是白流的,总有收获。

如今,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四世同堂,尽享天伦。对张顺东、李国秀而言,因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悟篇四

感动中国人物陆鸿有什么事迹?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陆鸿颁奖词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陆鸿事迹,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来自江苏苏州的陆鸿入选。陆鸿是残疾人创业者的代表,他背后的故事太励志。

01

招工时残疾人优先入职

源于他此前的经历

在江苏苏州吴江区平望镇,有一家相册工厂,招工时残疾人优先入职。这个特殊的要求始于老板陆鸿自己的经历。

陆鸿一岁时生了一场大病,从此成了脑瘫,他的小学和初中时光也因此在痛苦中度过。每次上体育课,同学们都去操场上开心地跑跳,只有他孤零零地坐在教室里。“同学都模仿我走路,每次体育课老师都不让我上,真难受,我想钻到桌子底下。”

初中毕业,陆鸿去找工作,单位负责人拒绝了他,“厂里那个人跟我妈妈说,你看看你儿子这副样子,他能干什么。”那时正值酷夏,陆鸿却感到浑身冰冷。他埋怨天、埋怨地,甚至埋怨妈妈,为什么要生下他。

万般无奈之下,陆鸿只能去叔叔的厂里学敲白铁皮。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学会了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往返50公里。在路上,他不知摔过多少次跤。由于手不灵活,手指经常被敲出血,陆鸿也咬牙坚持着。渐渐地,陆鸿的手艺越来越好。

02

他从摆地摊开始创业

“不愿成为家人的累赘”

由于父亲病重,花光了家里的积蓄,陆鸿的收入不能给家里带来太大的帮助。父亲离世后,陆鸿决定撑起这个家,开始创业,“我不愿当家里的累赘”。

陆鸿的创业从摆地摊开始,他修过自行车,开过报亭、电话亭和碟片店,收入却依然微薄,直到他开照相馆。

刚开始,顾客看见是一个脑瘫患者给他们拍照,十个人里有九个都会转身离开。为了留住顾客,陆鸿承诺不满意就免费,并苦练了一手修图的绝活。凭借着技术与认真,陆鸿打动了顾客,照相馆的生意越来越好。

不少顾客问陆鸿,“你有照片,怎么没有相册?”这启发了陆鸿,他决定开始制作相册。

遗憾的是,这次创业并不顺利。陆鸿投入的几十万元打了水漂。但他没有气馁,这次经历让他懂得了怎么去面对对手、面对困难。

03

开办工厂、招残疾人

“想证明残疾人不是不行”

2017年,在苏州市吴江区残联帮助下,陆鸿开了一家相册工厂,并吸纳残疾人就业。短短几年时间,他的相册厂从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正式企业。

后来,陆鸿的工厂里有40多名员工,其中30多名是残疾人。“残疾人找工作不容易,我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岗位,让他们把自己的光给发亮。”陆鸿想证明,残疾人不是不行。

疫情期间,陆鸿的工厂一度停工,独守空厂的他坚持给工人们发工资。

随后,陆鸿购置了近500万元的机器设备,在员工们不能来上班、人手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机器保证了工厂的正常生产。陆鸿还带领员工做自媒体、开网店。

在陆鸿的带领下,工厂2021年的营业额约1000万元,2022年营业额近1400万元,比疫情前翻了整整一倍。如今,陆鸿的工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

未来,陆鸿希望能继续努力,“从被帮助转换成帮助,为社会作贡献。”

有人一生迟疑,从不行动;

而你从不抱怨,只想扼住命运的喉咙。

能吃苦,肯奋斗,有担当,

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

如一株小树在万木前迎来春光。

在阴霾中,你的笑容给我们带来力量。

陆鸿:人生贵自强

江苏小伙陆鸿,幼时因病导致脑瘫。埋怨过、消沉过,但不愿成为家人累赘的他,开始摆摊、开店、学影视后期,练就一手绝活。2017年,他带领残疾人做自媒体、开网店。如今,他的工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永不服输!”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悟篇五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悟篇六

事迹:

在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苏炳添以32岁的“高龄”跑出九秒八三的成绩获小组第一。这个成绩比他2018年九秒九一的亚洲纪录快了0.08秒,百米飞人世界排名高居第八位,他超越了年龄,超越体能的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他是中国短跑的骄傲!

颁奖词:

摒住了呼吸,九秒八三,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