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阳明心学心得感悟 王阳明心学稿(模板5篇)

时间:2023-09-26 18:58:08 作者:BW笔侠 2023年阳明心学心得感悟 王阳明心学稿(模板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感悟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阳明心学心得感悟篇一

求圣于心,求圣于行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海蓄公司 杨彦青)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破心中贼的道德净化目的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阳明心学心得感悟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心学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而其中最为知名与深入的便是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注重领悟自我和觉醒真理,执着于修身养性这一理念。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我也开始对这一学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或许能够对您的人生修行有所启示。

第一段:心即理的理解

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概念,他认为心是理的存在,人的思想和行为应该由心而发。我们的思想本质上是理性的,并且理性的准则具有客观性和共性。这个理性准则以及我们对它的认识都是属于我们内在心灵的本能,是与我们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他更强调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真正意愿让自己去做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听从他人的指示,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发挥自己的能力,重拾对于自我的信心和力量。

第二段:内在反省的意义

王阳明在心学中提倡“内在反省”,这使我更清晰地领悟了内省的意义。我们需要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中,并且持续地观察自己,发现自己的负面情绪和错误思维模式。内在反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和外在行为,引导我们进行自我纠正,拥有更高的思考能力与抉择力。只有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反省,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并拥有自信和勇气。

第三段:西方与东方的不同?

虽然王阳明的心学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了现代性的影响,但其根本的哲学特征却是从中国传统的儒学观点中衍生而来的。与西方科学不同,儒家的思想传承了深刻的道德哲学,探究如何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让整个社会都变得更美好,而不是目的仅仅为了发展科技。王阳明的心学更是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自尊和自爱所起的作用。

第四段:身体与情感的平衡

对于一些情绪失调的人来说,重新定义身体与情感的平衡非常重要。王阳明认为,我们需要更加了解我们的心灵与身体之间的互动。比如,我们的身体健康程度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而我们的情绪也同样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如果我们希望保持身体与情感的平衡,就需要时刻关注自身情感状态,及时调整内心的情绪波动,从而达到舒适与愉悦的境界。

第五段:回归人性当中

王阳明在心学中讲到,“心即是理”,指的是人的心灵本身就是人自身的智慧和道德准则。这一信念提醒我们回归人性的真实状态,重新认识自我的本质,寻找我们内在必须具备的品质。通过王阳明的心学,我们可以寻找到真实的自己,拥有更为健康的内心,不断提升我们的内在力量,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寻得真正的宁静。让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生命价值,找到我们人生的真谛。

阳明心学心得感悟篇三

心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派思想,而其中许多流派根基均建立在“心即理”之上。而王阳明则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心学”思想贯彻了人内在的主体性,强调了“良知”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哲学思想。下面,笔者将围绕“王阳明心学心即理心得体会”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第一段】

“心即理”,往往被视为“心学”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意味着个体内在的意识自身就是真理。这种理解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启示,但是王阳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中便是由于他对“心即理”这一思想的深入探讨。例如,他认为“知行合一”,视知识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为一个统一体。因此,“心即理”也可以被解释为个体对于真理性质以及道德行为这两个方面的探索。

【第二段】

王阳明的“心学”和其他心学分支有所不同。如同前文提到的,王阳明强调了人内在的主体性,“良知”的重要性以及“知行合一”的思想。据王阳明的观点,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毫无人为性质干扰的感性知识——良知,良知与道德行为是相关联的。因此,学者需要去追求、品味良知。在这个过程中,知觉、认识、智慧、突破自我的事业——“批判之道”就会展现出来。而这种思想的实践,也成为了我们后来学习“君子之道”、完成精神转变的纷岔点。

【第三段】

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逻辑分析不同,王阳明“心学”的意义在于解决人类日常行为中的诸多矛盾。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颠倒了这些内心的东西便是个人或社会的问题。因此,朔寨@当我们发现了太多过错和世界上的不道德,我们有时会感到无助。但是我们必须要坚定,要明白:外部世界是我们内心的另一面,是可以治愈我们自己的。我们想要给予自己治愈,首先就要让自己了解自己。

【第四段】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在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指导。首先,它强调了个人内在的重要性,使我们了解尊重个体是多么的重要。其次,它帮助我们认识到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包括个体和外部的物质世界在内。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地明白自己和其他人的联系。最后,王阳明“心学”强调了人类特有的精神品质,提供了实现自我实现的“上策”。

【结尾】

总结来说,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并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承。从王阳明对于“心即理”的深入分析中,我们得以了解“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明确“良知”的含义和价值,从而告诫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我们所学到的,不只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个关乎人类文明的重要课题。只有继续坚持这种思想,才能让龟趺之山、赤壁之战等历史文物由我们接力传承下去,走进更美好的未来。

阳明心学心得感悟篇四

我想先说一说我在接触阳明心学之前的一些个人经历,主要讲的是我在心理学方面获得的帮助。我能在一开始接触心学的时候就有很强烈的亲近感,主要归功于我的那段经历。

可以说,正是一段心理咨询的经历,帮助我走到现在修习阳明心学的路上。在三年前,我参加了我们市的一个心理咨询师体验班。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静坐冥想,或者说是半催眠的状态下,收获了很多以往没有的体验,主要就是理清了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打通了“心”与“脑”的链接通道,从那时起我对世界的看法有了转变,个人的精神气质,家庭关系,工作状态,都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明显的改观。(分清心和思维不是一回事,是心学入门的第一个障碍)

在那段时间里,我首先接触的一个观念就是爱的秩序,如果爱的秩序混乱,人的情绪状态就会固化在一个混沌之中,感到处处不如意,体验不到幸福和真正的喜悦。最让人感到舒服的爱的秩序是什么呢?这里的排序是,第一位是自己,接下来是配偶,亲人,朋友,事业。

正如阳明先生讲到的,有我的一点灵明,才有世间万物的感应,所以出发点是自己,配偶是自己的另一半,夫妻关系和谐是家庭的基础,有了基础,孝顺父母,教育子女,都能更顺畅。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等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对他们的爱是自然的事,这也是良知的一种体现。工作和事业只是我们修行的途径,关键还是修好自己。(工作和生活只是人生的载体,而不是人生本身。这个次序清楚了,就很容易理顺了)

初次听到这样的新概念“爱的秩序”的时候,我感到豁然开朗,从此,我不再纠结于别人的眼光,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一段时间,我暂时放下了一些曾经在乎的事情,专心做回自己,可以说真是打开了一扇心门。(“心即理”是人与世界的相对位置,这个位置定了,才能谈到其他)

以上是我接触心学前的。经历,下面说说加入阳明心学群以来,我对一些概念的体会。

其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概念强调的是以“心”感知万物,用心观察万物。以前看待事物会受到外物的诱惑,或者他人情绪的干扰,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就随之波动;现在对待事情能以平稳的心态看待,就是能稳住自己的心绪,并尽量保持觉醒的状态。关于心的感应,我想分享一段小说里的描述:

科幻小说《三体》中一段描写,说的比较有趣,写的是一只蚂蚁,爬在一个墓碑上,从它的视角看,就是凸起和凹陷的一些路线,它并不能感知到全貌,(即使看到全貌也不能辨识出这是墓碑,它并没有这样的概念)。

其实很多概念,名词都是人特有的思维辨识的结果,是心体落在事物上的感应。

用这样的感知方式去观察事物,观察人,我感到了人的渺小,就像一个蚂蚁走在世间,并不知道它自己在经历什么,我也感受到了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是从自己的经验经历得到的,放下自己原有的经验,以“空白”的心态感知万物,就会有全新的视角,也会进入“无我”的状态。(这就是不自欺的“心有敬畏”)

人的一般状态下,监察功能并不能总是起作用,但要时常感知省察,就不会偏离太多。而这种省察,不是用脑,是不虑而知的。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时常要省察自己是否有私欲攀附。所谓“私欲”,我的理解就是基于“人道求有”的自己判断,就是主观意愿,有时事情本来是一个样子,经过观察后形成感知,再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出来,就变成了自己特有的“认知”,这种认知时常会偏离事物的原貌。

其二,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要追求学习的速度,围绕很少的几个概念反复琢磨和实践就好,所谓大道至简,把精力用在感悟上,而不是一词一句的学习上。阳明心学承接了古圣先贤的大智慧,并向世间撒下智慧种子。学习阳明心学后,我感到自己站在高处,一览众山小,一个直观的体现就是看书的时候比较快了,也比较容易看出书里的宏观架构,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描写的用意。比如,《白鹿原》。

阳明心学心得感悟篇五

有一种爱当你踟蹰与夜路,这爱就像夜空繁星,给你指路;当你奔波于尘世,这爱就像灯火,盼你归来。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这种爱就是――亲情。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母亲的心》了,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谁都不认识,所幸人得女儿毛毛。一次,外婆的别人吃饭,女儿留在厨房烧菜。外婆偷了许多菜,把毛毛叫到一旁,笑嘻嘻的把菜捧了出来:“毛毛,你快吃,我特意留给你的,快吃呀。”女儿哭了。

疾病切断了外婆与世界的所有联系,让她遗忘了生命中的一切关联,一切亲爱的人,唯一不能割断的,是母女的血缘。她的灵魂已经在疾病的侵蚀下慢慢地死去,然而不肯死去的,是一颗母亲的心。外婆的举动在外人的眼里看起来是多么荒唐、可笑,但这体现了身为人母的一种本能。疾病也许会带走外婆的记忆,却带不走那一颗母亲的心。母亲,你要知道,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又为你开了一扇窗。

母爱是不会老的,它展现的是永恒的火焰与不灭的光辉,世界的存在,就以它来做养料。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