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元素的教案设计(模板13篇)

时间:2023-10-30 01:48:56 作者:梦幻泡 优质元素的教案设计(模板13篇)

教案模板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紧凑和连贯。以下是一些教师们积极总结的教案模板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我的第一份教案:《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沪科版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换算关系: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使用。

a.托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c.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小结:(在板书中小结)。

观察实物。

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

查看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

三、思考与作业如何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

iv.板书。

第一节质量。

一、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1000进制。

二、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

3.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v.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册。

vi.导学后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2.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3.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培养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德育目标。

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称量质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称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在教学中应通过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天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平衡美、对称美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材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铁锤和铁钉、木船和木椅,通过比较组成这些物质的物质的多少,引出质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质量的单位——千克、克、毫克、吨,列举了一些物体质量的大小,目的是让学生对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于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中可利用挂图或幻灯片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认识天平的各主要部分和它们的作用.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课的基础.

教法建议质量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法学习,质量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可通过示范、讲授、实验法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知识点阐述。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粗浅介绍,重点讲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一)质量的概念。

通过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对物体和物。

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各具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建立起质量的概念.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才能比较质量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物体的属性,但是,教材内容中已涉及到这一点,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实践予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学.

(三)质量的单位。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质量的单位吨、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触质量的单位.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毫克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质量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质量.

(四)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可先向学生介绍几种秤,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用来称质量的.然后重点讲实验室里用的天平.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讲述的对象.如果本校实验室里托盘天平较多,学生实验中主要用托盘天平,则可重点讲托盘天平.

天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教师应从1.认识天平2.调节天平3.使用天平三个方面入手.为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为下几节课打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层次讲授.

二、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组织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弄清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

(二)组织学生分析、比较同一材料组成的不同物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三)组织学生观察天平,观察应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局部的层次进行.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以下为本教学示例所需的教具和学具,教师可参考本示例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五、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导入。

需要的教具与学具:教室内的各种装备、行星与恒星的幻灯片、讲桌和木椅实物、铝锅和铝勺实物、铁锤和铁钉实物.

方案一:观察教室中的桌椅、黑板、粉笔、黑板擦,教室外的树木、房屋、汽车、飞机,放映幻灯片“行星、恒星”,向学生介绍物体是由铁、木头、水等各种材料组成的,人们叫这些材料为物质,也就是说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一张课桌比一把木椅所含的木材多;一个铝锅比一把铝勺所含的铝多;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引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课桌和木椅虽然都是由木材构成,但是它们的质量不同.

注意事项: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才能比较质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我的第一份教案:《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沪科版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

2.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具:铁钉、铁锤、木桌、木凳、托盘天平、彩色挂图等。

ii.导入激趣。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思考、回答。

iii.合作学习。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我的第一份教案:《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沪科版

1.了解的概念和的画法,掌握的三要素;。

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大小,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根本依据。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的相关知识点。

1.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2)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的学习.

2.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五、定义的理解。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如图1所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例如: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

a点表示-4;b点表示-1.5;。

o点表示0;c点表示3.5;。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表示是正数;反之,知道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同理,,表示是负数;反之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3.正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含量不同。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谐音:猛铁碰新木桶)。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大量元素中,chon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其中碳是最基本的元素;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极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四、构成细胞的化合物p17。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本节学习的内容比较的简单比较容易理解,重点在于检测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三个实验,着重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并掌握实验的具体方法。学生分析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同学们的知识结构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说出生物的组成元素与化合物以及其中的差异,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命的差异,并能够说出其中的生物学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生物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构成的化合物,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教学策略上,我是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总结得出结论如下: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

2、但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从而引入组成生物元素的概念。

新课讲授组成细胞的元素分别在黑板上列出常见化学元素,通过画图来区分元素含量所划分的元素类,即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在讲解过元素分类之后,着重讲解c元素之所以成为基本元素的原因,在此之前,首先使用一组数据对比,即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细胞湿重的比例,并提出问题:“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占干重最多的元素又是什么?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在授课的过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好奇心。

《碱金属元素》教案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化学教案: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2.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

3.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4.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学方法。

1.卤素的物理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

2.通过实验对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加以验证。

3.注意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相互联系。

4.新课前收集氟、碘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讨论。例如:含氟牙膏使用过量好吗?人缺少碘会得病,碘的摄取是越多越好吗?最后得出结论:适量对人体有利,过量反而有害。

5.对于选学内容海水资源的利用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共同探讨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阅读,质疑,探究,实验验证,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已经学习过金属钠,利用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认识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卤素的性质。

展示:氟、氯、溴、碘、砹结构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再根据结构的特点推测性质的特点。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特点。

板书:第二节卤族元素。

[投影]卤素的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案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练习: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

(2)氧化铝与硝酸。

(3)氢氧化铝与盐酸。

(4)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钾溶液。

作业:课本p104三。

化学教案:元素

一、教材分析。

以卤素的制备和加碘盐的鉴别及含量测定作为卤族元素复习的载体,本内容可以作为卤素知识综合应用的专题讲座。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卤素的化合物,从中可以提取食盐、卤素单质。食用加碘盐是实现我国政府1991年向全世界承诺“到在全国范围消灭碘缺乏病”的'重要举措,加碘盐的鉴别及含量测定是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宜以“探究教学”作为本专题内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题),进行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最后获得知识和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课题),是一种学科内综合的课堂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注重了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从氯气的制法迁移应用设计溴的制取,并从氯气能将br-、i-氧化为单质br2、i2的性质设计溴和碘的制备。

(2)学会加碘盐中碘酸盐的鉴别和定量测定原理。

2.能力目标。

(1)综合实验能力(溶解、蒸发、过滤、蒸馏、萃取、分液、气体制备、滴定)。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在较复杂情境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

3.情感目标。

(1)建立物质二重性的观点:缺碘和过量碘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2)在实践(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并分享成功。

三、教学重点。

(1)溴、碘单质实验室制备的设计。

(2)加碘盐中碘酸盐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实验设计。

四、教学难点。

(1)溴、碘单质实验室制备的设计。

(2)加碘盐中碘酸盐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实验设计。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和有关实验仪器。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展示一幅大海图(上写大海啊,母亲!)。

教师导语:

有人说大海哺育了生命,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学生简单讨论后,教师略为点评。

展示表格:

海水中元素组成与古今人体中所含元素对照表。

教师:

可见海水中元素的组成与古今人体中所含元素的成分相同,且含量相关不大,这是生命来自大海的一个重要证据。从海水中含有的元素可知,海水是无机盐的宝库。

一、卤素单质的制备。

问题1、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能否采用将海水蒸干来制得较纯的食盐?

师生讨论归纳:

平面设计的术语及元素

1.和谐:从狭义上理解,和谐的.平面设计是统一与对比两者之间不是乏味单调或杂乱无章的。广义上理解,是在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或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时,各部分给我们的感觉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

2.对比:又称对照,把质或量反差很大的两个要素成功的配列在一起,使人感觉鲜明强烈而又具有统一感,使主体更加鲜明、作品更加活跃。

3.对称:假定在一个图形的中央设定一条垂直线,将图形分为相等的左右两个部分,其左右两个部分的图形完全相等,这就是对称图。

4.平衡:从物理上理解是指的重量关系,在平面设计中指的是根据图像的形量、大小、轻重、色彩和材质的分布作用与视觉判断上的平衡。

5.比例:是指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比例是构成设计中一切单位大小,以及各单位间编排组合的重要因素。

6.重心:画面的中心点,就是视觉的重心点,画面图像的轮廓的变化,图形的聚散,色彩或明暗的分布都可对视觉中心产生影响。

7.节奏: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于在构成设计上指以同一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 8.韵律:平面构成中单纯的单元组合重复易于单调,由有规律变化的形象或色群间以数比、等比处理排列,使之产生音乐的旋律感,成为韵律。

1.概念元素:包括点、线、面。

2.视觉元素:概念元素不在实际的设计中加以体现,它将是没有意义的。视觉元素包括图形的大小、形状、色彩等。

3.关系元素:视觉元素在画面上如何组织、排列,是靠关系元素来决定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4.实用元素:指设计所表达的含义、内容、设计的目的及功能。

《碳族元素》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掌握碳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能推断出碳族元素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加深对典型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能力培养:比较碳族元素与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及对碳及其化合物化学性质讨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方法。

科学思想:通过对弱酸的酸式盐化学性质的讨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科学品质:组织讨论,激发学生求知欲,体验学习乐趣。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和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重点:碳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的酸式盐与强酸和强碱的反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

有人提出:现代化学是以碳和硅为首的化学,你知道哪些有关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见附1)。

举例。

板书。

提问。

讲解。

板书。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百余种元素组成”以及“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重点:元素概念的建立。

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以及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学习活。

动项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引入。

课题。

学生观看,引起兴趣。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想知道食品或药品里的营养元素到底是什么。

元素的概念。

1、复习提问。

(1)相对原子质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2)有碳12,有没有其他的碳原子呢?

2、讲述:几种碳原子的构成情况。

碳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碳12。

6

6

碳13。

6

7

碳14。

6

8

几种氧原子的构成:

氧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氧16。

8

8

氧13。

8

9

氧14。

8

10。

我们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同样把这些凡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3、设问:那什么叫元素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9页元素概念的有关内容,并画出关键词句。

4、讲述: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包括三个要素:(1)具有相同质子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

这就说明元素是一个建立在微观概念原子基础上的宏观的集合概念。

5、讲述:元素的种类划分依据是“质子数”,与中子数、电子数无关,只要质子数相同,就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不同,就是不同种元素。所以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6、讲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世界上已知的物质有3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1、回忆、思考并热烈讨论。

(1)真实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之比。

(2)猜想。

2、认真听讲、领悟。

3、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领悟教师的补充讲述,识记元素的三要素。

5、领悟理解元素的划分依据。

6、感受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引导学生复习。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巩固元素的特点、定义。

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2、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元素与原子之间的比较:

原子元素区别。

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

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适用范围。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4、讲述: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1)物质由xx元素组成;

(2)物质由xx(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3)分子由xx原子构成。

1、思考,理解,记忆。

2、分析、讨论、回答:

(1)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位。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4、理解、记忆。

指导学生学习比较的方法。

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元素的应用。

1、设问:教材p59“讨论”——。

2、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水和氧气,分别由水分子和氧分子构成。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

在第一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都属于硫元素。第二个反应中,过氧化氢中的氧和水、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过氧化氢中的氢和水中的氢都属于氢元素。

3、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元素也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而元素不变。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形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元素不变的观念”

元素的分类。

1、讲述: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物质多达3000多万种,而组成这些物质元素只有100多种元素。这100多种元素也可以分成几大类。

2、引导:阅读教材62页资料卡片,元素可以分成哪几类?

[提示]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

3、小结: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铁、铜、铝等。

非金属元素:碳、硅、氧等。

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等。

1、了解。

2、阅读教材62页资料卡片合作探究。

金属元素;“金”字旁。

非金属元素固态:“石”

非金属元素液态:“氵”

非金属元素气态:“气”头。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3、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概括能力。

元素的含量。

1、提问: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情况如何?记住前4位。介绍记忆方法:氧(养)硅(闺)铝(女)铁(贴),连起来的就是“养闺女贴(心)”

2、设问: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记住前4位:氧碳氢氮。

1、学生阅读教材60页。

记忆:氧硅铝铁。

2、氧碳氢氮。

培养自学能力。

利用诙谐、幽默语言记忆,激发兴趣,容易记住。

小结。

本节课要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3、化学变化中的元素观。

4、元素的分类。

5、元素在各物质中的含量。

学生回忆,巩固。

知识整理,条理化知识点。

练习。

作业。

附:板书设计。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3、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改变。

4、元素的分类。

5、元素在各物质中的含量。

《元素周期律》教案

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实质的解释,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知道元素的性质变化具有周期性以及引起其周期性变化的实质,实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将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将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

学生已经学习钠、铝、硅、氯、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相关性质,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第一节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学习了第二节第一课时,学生已掌握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及化合价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对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产生思考,这些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一定的基础。

1、了解第三周期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递变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3、初步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的统一性。

1、复习科学探究1的结论引入研究主题,确定本节课的探究任务,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提出假设: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的逐渐增强。

2、验证假设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根据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条件进行优化,通过三种金属对与水、酸反应的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初步体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初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和环节,提高“对照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思想。

4、验证假设si、p、s、cl非金属金属性逐渐增强,根据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条件优化,选取硫化钠与氯水反应实验,通过教材p16表格阅读信息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数据、分析问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归纳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培养知识整合的能力以及逻辑推断能力。

5、利用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延伸到其他周期,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本质,揭示学习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
  • 10-30 热门学校对调申请书范文(17篇)
    学校是一个鼓励创新和发展个性的地方,我们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学校生活的经验总结,让大家少走弯路。尊敬的领导:首先感谢您对我的关心
  • 10-30 最优非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心得体会(汇总15篇)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培训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培训心得体会实例,希望对大家写作总结和提高思维能力有所帮助。这两天时间里,
  • 10-30 热门退役士兵安置申请书(模板15篇)
    更多申请书是在申请某项事物或机会时所需的一种书面材料,它需要描述个人资历、经历和动机等信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 10-30 优秀幼儿教师的职业形象心得范文(22篇)
    幼儿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温馨和愉快的学习环境。请大家阅读以下幼儿教师的感悟和经验分享,相信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启发。有位名人说过,教师的高尚不在
  • 10-30 优秀观看师德师风教育片心得体会大全(24篇)
    师德师风涉及教师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风尚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观点和行为习惯的总结,供大家参考。师德建设扎实稳步推进通过学习和活动的开展,制
  • 10-30 精选心理课心得感悟(模板18篇)
    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典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思路和灵感。第一段:引言(大约150字)《心理抚养》是一
  • 10-30 优质红色走访心得体会和方法(模板17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身在某个经历或事件中的思考和总结,有利于我们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法。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段落,希望能够启发大家的写作创造力和思维深度。
  • 10-30 最优小学跳绳活动总结(案例13篇)
    活动总结是对自己参与活动的一种回顾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成长空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活动总结范文,以便更好地理解如何写一篇完美的总
  • 10-30 专业托班教学计划月到月(案例12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解决教学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工具。教学计划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与时俱进,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一、班况分析:本班大多数幼儿都喜欢上幼儿园,并逐步
  • 10-30 优秀与酒店合作方案(汇总15篇)
    通过合作,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范文将展示如何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的目标。【活动介绍】活动主题: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