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21篇)

时间:2023-11-26 05:47:48 作者:琉璃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21篇)

制定教学计划需要综合考虑课程要求、学生现状和教学资源等因素。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样例,供大家参考使用。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

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四、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

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

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

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五、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

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六、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客舍

依依惜别

柳、故人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读诗题。

2、介绍时代背景。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

3、简介作者。

你了解本首诗的作者吗?指名简介作者。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再换过来读。最后连起来读一读,师读题目和作者,生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思考回答(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课题。生读题。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了王维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汇报交流。

5、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诗哪两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情感呢?幻灯片出示(板书:雨柳)。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二)体会送别情。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依依不舍)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图片。看了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安西呢?(荒凉、环境恶劣)。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春雨绵绵、生机勃勃)。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3)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5)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9、师:是的,此时此刻,王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元二倾诉,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六、深情诵读全诗。

七、布置作业。

雨柳。

依依不舍。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2.了解安西、渭城、阳关分别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师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谁?b、王维来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课件、酒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说说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觉?(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生:很快乐)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离开)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

1、谁能向我们简单介绍诗人王维?(课件出示2)

(元二:姓元,诗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王维和元二是好友,诗中还有一个词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故人。

知道使是什么意思?(使:出使)谁奉了谁的命令出使?(元二奉皇帝之命出使)

王维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谁能给我们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送元二出使安西)还有谁补充一下,说得更具体:(王维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3、谁知道安西?(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咱们一起看看安西。(欣赏课件3、4:安西图片)

用你学过的词语概括安西给你的印象?(荒芜人烟、寸草不生……)

3.师: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三个字“朝”、“舍”“更”(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课件出示5、)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三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课件出示5)

2、师:好,把这三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指名朗读古诗。(课件出示6)

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安西,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于是,这两个朋友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过了一夜,小声朗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景色?(课件出示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指名回答。估计:小雨,柳树,客舍,酒宴。(板书:朝雨、 客舍、 柳色)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理解:浥:湿润(2)客舍 :这里指为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4.师: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描绘的晨景。(课件出示8、9)这样的渭城美吗?

师:这里的柳色——很新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你喜欢吗?把你的喜爱带进去读读这两句。(学生读诗)

结合课后注释和美丽的画面,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从诗句中我们也知道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课件出示10:标划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师过渡: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从课题和前两句古诗中,我们知道元二从渭城出发要去安西。结合文字,我们来看地图,(课件出示11)(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渭城:秦朝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2、介绍阳关:(出示课件12:阳关图片)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3、(课件出示13:)这是从渭城到安西。它的实际距离大概有3000多里。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

4、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只有靠骑马走到安西,也要半年多,3000多里,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生自由想象说)

(课件出示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5、学生自读古诗的最后两句,再指名读。

(三)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元二即将远行,诗人举杯敬酒,此时此刻,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师: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师:想得多么细呀!

生: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诗人和元二之间的临别话语。(播放课件16音乐:阳关三叠)

同桌先说,再师生互说。

2.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师:一杯够吗?不够,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

师:一杯能表达伤感之情吗?不够,再来一杯。

生: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师:真无奈,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那就让我们:“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读)

师:诗人劝了一杯又一杯,“更”是什么意思?(再)从“更”这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深情厚谊,依依惜别、舍不得…….)

4、指导朗读:

a: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友人的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带着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这份痛心,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一个“尽”字生动地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友情。(板书:劝、更、尽)

6、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1、师: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让我们边听边感受,在音乐声中把友人送别的情景读出来。 (自读古诗)(课件出示17)

2、学生展示读古诗。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收集的离别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课件出示18、播放音乐“送别”)

附送别古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板书设计: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 客舍 柳色

酒诉真情送故人

情:劝 更尽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

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三、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

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

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

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

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

板书设计:

雨客舍。

依依惜别。

柳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朋友元二去安西上任时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了解诗人王维,熟悉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当时两位友人之间的情谊。接下来是按照古诗学习的方法来自学古诗。我给学生读诗的第一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将古今义进行对比。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接着,我请同学们想象诗中的情节,体会诗人用字的巧妙,熟悉古诗的特点,进行儿童诗的现场创作。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师板书)。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师作相应的准备:学过他的什么诗?;他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他和元二之间的情谊。)。

4、师生交流:安西在哪儿呢?(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词卡片:

渭城:讲解词义。

(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3、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4、指名读古诗,生评议;(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等方面作评价);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师:诗里的词和每句诗的.意思你明白吗?(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

2〕查工具书;

3〕向他人求助。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朝雨;轻尘;客舍;更尽;阳关(古今义比较,阳关大道);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前两句告诉我们送别时的环境,后两句作者送别时的情景。师板书:景、情)。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师也学习了这首古诗,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平日里,这条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而现在一场小雨刚停,天气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朋友安排的一样。也不枉我特意赶来为君送行呀。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这份情怎能让人割舍得下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劝君、更尽、无作者先写景,再写情,是借景抒情。师板书。)。

3、想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师生评议。(从情感上去评价)再指名读。

5、指导:有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生练习)。

6、师:请一位同学试着用他的朗诵把我们带到渭城去。(指名读背,师为他配乐。)。

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很多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再好好读一读,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来,咱们一会来个书法及诵读比赛,好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请学生上台展示书法,朗诵古诗。

3、师小结: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试着即兴创作诗歌)。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背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测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字正腔圆,知读音。

手舞足蹈,读韵律。

熟读成诵,知其意。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指名回答。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3.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6.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

在清音雅声中。

邂逅了你。

把美好的感觉。

深藏在心灵的一隅。

用歌声散一路的芬芳。

待蓦然回首时。

却不管是怎样的曾经。

认识你的日子里。

我心快乐过。

不奢望天长地久的永恒。

只想说。

认识你真好……。

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诗人。)。

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8.放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9.展示读。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20、古诗两首。

劝更。

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小组评。

2、同学互评。

3、个人评。

4、群评。

评价量规。

1、声音洪亮,读音正确。

2、熟能成诵,达到会背。

3、字正腔圆,有韵味。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1.指名读题。

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课题,你认为谁的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生:因为元二是一个人。

谁再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师: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

2.介绍时代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3.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生:王维师:谁了解王维?4.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4.指名汇报。5.指导朗读。

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

(清新生机勃勃清爽明丽欣欣向荣)师:这就是景语。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6.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8.生齐读一二句。

9.教师引导并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

10.配乐朗读一二句。

(二)体会送别情。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3)出示安西图。

这里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那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和我们大不一样,说话也听不懂。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

(3)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5)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6)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8.交流、评议,指导朗读。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对好友的深深的祝福,来,端起酒杯对元二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融入了你对好友的关心、牵挂。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溢满了你的难分难舍之情。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的痛苦、无奈、忧愁。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盛满了你对元二前途、命运的担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指名朗读。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痛苦、悲伤、难分难舍、祝福、牵挂、关心、友谊、难以下咽)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师:朋友,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怎不让人伤感呢?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你这一去,路途遥远,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都等着你去经历,你要保重啊。来,我们再饮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阳关,谁陪你喝酒,谁陪你聊天?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就此分手吧。祝你马到成功,早日凯旋而归。来,再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欣赏《阳关三叠》。

师:千杯送别的酒,万句祝福的话。此时此刻已难以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之情。听,是谁唱起了这忧伤低沉的曲子。

1.播放《阳关三叠》曲。

师:这是后人根据这首诗谱成的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2.在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再次诵读全诗。

听,这熟悉的曲子再次响起,让我们再次诵读,读出你的感受。

七、比较送别佳句,体会不同风格。

1.谈话:送别诗的千古名句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一起来看王勃和高适这两位诗人的诗句。

2.出示送别名句,引导比较,体会作者感情的细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师:读读这两位诗人的诗句,再和王维的两句诗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别样的感受?

3.指名谈感受。

师:王维的两句诗道出了我们常人的感情,所以被推为送别诗之首。4.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别好友元二,真情流露,创作了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于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口中传送着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古诗,诵读经典《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师:若干年后,当你和好友分别时,你会想起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背诵全诗。

八、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还有亲情、师生情等,也许,你也有一些话想对亲人或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分别很久的朋友,课后,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好好珍惜这份真情吧。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会学生一首诗,读通读懂,会背会写,此为初级目标。其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会意、入境、悟情,此为中级目标。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古诗教学来构建一种“场”,一种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的“文化场”,此为其三。这种被称之为“场”的东西,它一定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体现着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氲着这种文化气息的“场”中实现对古诗教学终极目标的达成。

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味,一唱三叹,获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诗、画、声多管齐下,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吟唱歌咏中激情,最后在送别组诗的拓展和毕业话题的延伸中升华情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就这样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彰显,也润物无声似地浸润、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1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古诗。

2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诗歌意象。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

1师生谈话,欣赏音乐。(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2引出课题,了解题意。

(1)《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作谱曲而成的。(出示古诗)。

(古琴曲《阳关三叠》是唐人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课始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并由曲入诗,为古诗的赏读奠定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2)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3)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再来读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4)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

1自读。出示自读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借助教材上的注解试着解读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解决。

2交流。

(1)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如“客舍”的“舍”读第四声。

(2)解读诗意。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一下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这一基本的学习目标。)。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

1想象画面,体悟“诗中有画”。

(1)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读诗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诗。王维的诗应该怎么品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2)想象画面。指名读诗的前两句,你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朝雨客舍柳色)。

(4)品味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样的?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

2回文质疑,感知“柳”之意象。

(1)诗读到这里,再请你联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是送别,为何写景如此清新美丽?)。

(2)从这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

(3)拓展“折柳赠别”组诗。出示三首诗,自由朗读,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歌》李白。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送别》王之涣。

湘水已在朦胧中,家在德山东更东。

此去谁与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风。

――《赠友人》。

(5)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后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因为随风舞动的杨柳最容易勾起人们千丝万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就成了离别的象征。

(6)出示第三首诗《赠友人》的作者――帅晓梅,并简介诗的来历: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调往外地工作时,我特意写下赠送给他的。其中“一程柳絮一程风”表达了我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可见古往今来,无论是大诗人还是常人对朋友的情谊都是相通的。诗人王维也正是在借柳惜别、借景抒情。(板书:景情)。

(7)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着的如此深意,再来读一读一、二句,试着把离情融进这美景中。

(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如“月”之于思乡、“柳”之于赠别,都是古诗特有的表现手法。如何让学生感悟到这首诗中“柳”的意象呢?通过拓展一组“折柳赠别”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首诗的共通之处,从而感悟古诗意象的妙处,体会诗情画意中蕴含的离愁别绪。而出示教师本人的一首赠别诗意在强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诗作中的作用,并淡化作诗的神秘色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品读诗句,以读悟情,强化情感。

1知路遥,叹艰辛。

(1)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晨,诗人王维却要送别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西去。

(2)知道安西在哪儿吗?从渭城到阳关、出阳关到安西数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即使乘坐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一马车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所以诗人说――(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板书:更尽酒无故人)。

2一“无”一“有”,对比品读。

(1)西出阳关无故人,见不到的只是“故人”吗?还见不到什么?

(2)又只是见不到吗?还听不到什么?或者还尝不到什么?

(3)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一个“无”字当中。那么,西出阳关之后“有”的又是什么呢?

(这一环节紧紧扣住“无故人“的“无”字做文章,通过这一“无”一“有”的对比品读,让学生对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独寂寞感同身受,强化诗句的情感色彩。)。

3情境诵读,入境悟情。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吗?

(3)是呀,说不完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有的关切与牵挂汇成一句(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一杯怎样的酒?这样的酒喝过多少杯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把你的这种感受融到你的朗读中。指名读。

(6)是呀,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相见时难别亦难;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天色已经不早,朋友即将启程。来,举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进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三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一唱三叹,情感共振。

1几年以后,王维去世,这首诗也就成了王维送别元二的千古绝唱。(播放合唱版《阳关三叠》片断)。

2师范唱歌曲《阳关三叠》片断,生伴随音乐轻轻哼唱。

3因为这首歌传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所以千古传唱,流传至今。正如歌中唱道:“阳关三叠唱无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齐读)。

(怎样读出后两句诗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离情别意?音乐、画面的烘托,歌词的渲染以及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为课堂营造了一种令人不能不为之心动的“场”,这一唱三叹的涵泳吟唱令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纷纷泪下。)。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拓展送别组诗。

(2)生背诵课内外积累的送别诗。

2小结送别主题。其实古往今来,无论是感伤还是劝慰,也无论是鼓励还是祝福,所有的送别诗里浸透的其实是同一个字,那就是对朋友深深的“情”。

(不同的送别诗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色彩。课到此处,通过一组送别诗的拓展及时把学生从伤感的情绪中拉出来,既达到了拓宽学习内容、积累诗句的目的,又让学生了解了送别诗不同的情感类型。)。

3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人生聚散无常,我们真的应该常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感谢命运让你们结缘,让你们相遇相知,让你们相互见证彼此的生命历程。如果你常常这样心存感激,那么无论将来你身在何方,你都会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力量。(出示王勃诗句)最后让我们再互道一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是煞费苦心的。一方面联系学生实际将话题转到毕业送别上,让学生的内心再一次掀起情感波澜;另一方面将送别的小主题升华到人生的大主题,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最后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作结,师生的情感再次达到高潮。)。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1课时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学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一课时。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指名读题。

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课题,你认为谁的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生:因为元二是一个人。

谁再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师: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

2、介绍时代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3、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生:王维师:谁了解王维?

4、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指名汇报。

5、指导朗读。

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

(清新生机勃勃清爽明丽欣欣向荣)师:这就是景语。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6、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8、生齐读一二句。

9、教师引导并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

10、配乐朗读一二句。

(二)体会送别情。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图。

这里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那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和我们大不一样,说话也听不懂。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

(3)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见,玉门关外是何等的荒凉啊!而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

(4)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6)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评议,指导朗读。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对好友的深深的祝福,来,端起酒杯对元二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融入了你对好友的关心、牵挂。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溢满了你的难分难舍之情。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的痛苦、无奈、忧愁。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盛满了你对元二前途、命运的担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指名朗读。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痛苦、悲伤、难分难舍、祝福、牵挂、关心、友谊、难以下咽)。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师:朋友,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怎不让人伤感呢?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你这一去,路途遥远,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都等着你去经历,你要保重啊。来,我们再饮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阳关,谁陪你喝酒,谁陪你聊天?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就此分手吧。祝你马到成功,早日凯旋而归。来,再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欣赏《阳关三叠》。

师:千杯送别的酒,万句祝福的话。此时此刻已难以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之情。听,是谁唱起了这忧伤低沉的曲子。

1、播放《阳关三叠》曲。

师:这是后人根据这首诗谱成的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

2、在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再次诵读全诗。

听,这熟悉的曲子再次响起,让我们再次诵读,读出你的感受。

七、比较送别佳句,体会不同风格。

1、谈话:送别诗的千古名句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一起来看王勃和高适这两位诗人的诗句。

2、出示送别名句,引导比较,体会作者感情的细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师:读读这两位诗人的诗句,再和王维的两句诗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别样的感受?

3、指名谈感受。

师:王维的两句诗道出了我们常人的感情,所以被推为送别诗之首。

4、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别好友元二,真情流露,创作了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生诵读全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古诗,诵读经典《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生背诵全诗。

八、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还有亲情、师生情等,也许,你也有一些话想对亲人或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分别很久的朋友,课后,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好好珍惜这份真情吧。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

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非常流行的音乐,这首歌唱了什么呢,今天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天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

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生读)。

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

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使”是出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常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三、学习古诗。

1、课题读得真好,后面四句谁来读?

2、请找出诗中的两个多音字。

3、这首诗,表示地名的词很多,包括课题,你们边读边找,圈出来。

5、人们常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我们来看看这两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吧,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

读诗是最有韵律的,要稍微读的慢一些。

此时此刻,王维心中又有怎样的感受?

这两行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9、看到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说些什么?(课件填空)。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0、向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课件出示),你感受到了什么?

11、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1)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2)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12、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四、课外拓展。

(1)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2)拿起笔,把这首诗写下来,把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背古诗,引出摇头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也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

指名回答,完成课作。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汇报两名后齐读。

(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一二。

句诗的大意,师根据学生的描述适时给予点评,引导理解:朝雨、浥轻尘、柳色新。

(3)朗读:(课件呈现画面)指名读,师随机点评,如:空气一定很清新;柳树真绿啊;早晨的小雨让客舍旁的柳树更绿了;真是风光如画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闭上眼睛再读这两句诗,把这幅画读到你的心里去。

6.这幅画中还有人呢,是谁啊?他们正在干什么呢?诗中怎么写的?指名读三、四句。

(1)朗读,交流:(再次渗透学法)你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指名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引导理解:君、故人。(提醒君的字形,中间一横要出头)。

(2)结合“故人”拓展诗句(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读一读,诗句中的故人都是——指老朋友。

(3)想象,理解情谊:

此时此刻,离别在即,王维是怎么劝酒的呢?假设我是元二,你是怎样劝我的?元二啊,请你再喝完杯中的这一杯酒吧,等你向西出了阳关就没有我这样的老朋友了。(师:你把自己当做王维了,劝得情深意重。)。

三、抓诗眼,领悟深情。

1.你们都只劝了一杯酒,王维劝元二呢?从哪里知道(体会:更尽——更:再,尽:完。)可见是劝了一杯又一杯啊。为什么劝了又劝呢?猜想一下。(生说,师随机点评)。

2.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王维为什么会如此不舍呢?再次出示地图,标明两地距离,师适当补充:安西距离渭城??公里,就算是坐马车,元二也要走上大半年才能到达,更何况这一路去都是茫茫戈壁,人烟荒芜。(配图)现在你觉得,王维对老朋友出使安西仅仅只有不舍吗?还有什么?(生说:还有担忧;还有祝愿)。

离别在即,王维不舍啊。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杯中的酒,酒有喝尽的时候,可不尽的又是什么?(生说)是王维对元二的深深不舍以及切切担忧,因此他饱含深情地对元二说——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好一幅离别劝酒图啊。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诗的大概意思说清楚了呢?指名学生说:一个下着小雨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他们在客栈里喝了一杯又一杯的酒,还是不舍分离。

4.人生自古伤离别,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王维对朋友的款款深情吧!齐背。

5.在课作本上完成默写。(教师在黑板上给出“渭““浥”两字,供不会写的同学抄写。)。

四、多积累,体会真情。

1.师:诗人在分别之际写下的诗,我们叫它送别诗。除了我们今天学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别董大》。

3.深情朗读《别董大》,尝试背诵。

4.课后作业:把另外能体现人间真情的古诗誊抄在课作本上。

板书:

下着小雨的早晨。

渭城。

饮酒话别。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送别诗往往因其感情真挚、有感而发而令人难忘。世间可珍惜的东西很多,而在“珍惜”这一主题单元中,强调友情的真挚更是永远值得珍惜的,正逢其时。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友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即将升入初中的他们,可能也将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时所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当时即被谱曲传唱,号为“阳关三叠”,后人更把“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名词。

熟读成诵,因诵悟情,是本课的主要训练目的。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1、理解“浥、故人”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味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1、让学生搜集古诗中的送别诗。

2、多媒体课件:古曲《阳关三叠》、《诗意图》等

一、情境熏陶,营造情境。

课件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意图》。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和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我们在这样清新的春天,走进朝雨纷纷的渭城,去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三、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轻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自己的感受。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指名一个一个地读课文,互相进行点评。

齐读课文。

(课件出示,课件范读古诗)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就必须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句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古诗,由字到句再到篇地分析一下古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后,小组对不懂之处进行讨论。

小组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解的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课文。

师:再读这首古诗之后,你对诗或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吗?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5、精讲全诗,体悟诗情

(指名读这句诗)

这些景物都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清新明朗)(再齐读本诗前两句)

师:诗人笔下的景物,是有着盎然生机的春天的早晨。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在为友人拂去满身的征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此景描写,似乎与“送别”的气氛不谐调,然而,诗人心中已先装着一个“别”字,纵然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欣赏。(轮读大屏幕上诗的前两句,指名读本诗前两句。)

(2)纵有良辰胜景相伴,却无奈相聚无长,别离在即,所以,诗人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他对朋友说:“(大屏幕出示诗的后两句,生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倾注在“一杯酒”中,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饮酒成了最好的感情交流方式,一斟一酌,虽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情却格外深重。一个“更”字把诗人频频举杯殷勤相让的情意生动地表现,再没人陪你喝酒了,诗句意味深长。一个“尽”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勾勒出一幅明朗、深切、感人的依依惜别的画面。(板书:惜别情深)那是故人一片真挚的心意!表现了作者对朋友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大屏幕出示地图,古诗后两句诗句,《阳关三叠》音乐响起,阳关安西荒凉图景出现,生表演读全诗后两句)

生轮读、齐读本诗后两句。

这是一杯怎样的酒?你再读一遍这句诗。

西出阳关之后,仅仅是“故人无”了吗?还从此没有了哪些?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6、师出示诗歌图解:

(王维的诗歌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其实也就是一部优美的情景短剧。课件出示如下内容,课件出示一段离愁别恨音乐)

剧目:《送元二使安西》

地点:渭城

场景:朝雨、浥轻尘

美工:客舍(青青)、柳色(新)

台词: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元二:……

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

7、生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主要练读诗的后两句,体味情感)

8、再读课文,深化认识。

师:好,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本诗,看看诗人是怎样用非常精短的语言,就描绘出了如此深厚的情感的。(课件出示全诗诗句)

(小组读,轮读……)课件出现《阳关三叠》词曲合唱,学生轻轻唱诵、跟读。

四、对比探究,拓展研究读。

师:同学们演得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有真情在啊!(大屏幕出示赞《阳关三叠》的诗:阳关三叠唱不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也只有珍惜友情,珍视人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值得我们珍藏的旷世名篇。

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大屏幕出示《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二诗,齐读两诗)

生谈感受,分析异同。

学生分析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之处。(板书:景、情;别董大,凄清悲苦,豪情满怀。)

生再比较着读两诗。

五、诗句积累,交流品味。

师: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多少灿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主题就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大屏幕出示送别诗名句集锦)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分享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学以致用,也用送别诗中的诗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的感情。

学生欣赏自己积累的送别诗,也可谈自己的感悟

六、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作诗,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要珍惜每份真挚情感。(若时间许可,可由学生说一说对朋友的祝福与送别,或者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七、作业设计,升华深化。

(大屏幕出示:)

作业超市:

1、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搜集更多的送别诗名句,体会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3、六年小学生活,同学们很快就要进入初中学习,离开了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可能也会步入不同的中学,请给你最喜欢的老师、同学,也写一首送别诗吧!

八、板书设计,比较研究。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景清新明朗凄清悲苦

情惜别情深豪情满怀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

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

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

路途都有什么?

这体现了什么?

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

创设元二知道王维不幸去世的情境,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心里话,让学生情感升华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五、课外拓展。

南靖山城中心小学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了解安西、渭城、阳关分别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师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谁?b、王维来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

课件、酒杯。

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说说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觉?(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生:很快乐)。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离开)。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了解诗人。

1、谁能向我们简单介绍诗人王维?(课件出示2)。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绘画大师。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独到的造诣。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元二:姓元,诗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王维和元二是好友,诗中还有一个词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故人。

知道使是什么意思?(使:出使)谁奉了谁的命令出使?(元二奉皇帝之命出使)。

王维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谁能给我们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送元二出使安西)还有谁补充一下,说得更具体:(王维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3、谁知道安西?(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咱们一起看看安西。(欣赏课件3、4:安西图片)。

用你学过的词语概括安西给你的印象?(荒芜人烟、寸草不生……)。

4、师: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三个字“朝”、“舍”“更”(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课件出示5、)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三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课件出示5)。

2、师:好,把这三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指名朗读古诗。(课件出示6)。

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安西,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于是,这两个朋友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过了一夜,小声朗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景色?(课件出示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指名回答。估计:小雨,柳树,客舍,酒宴。(板书:朝雨、客舍、柳色)。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理解:浥:湿润。

(2)客舍:这里指为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4、师: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描绘的晨景。(课件出示8、9)这样的渭城美吗?

师:这里的柳色——很新。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你喜欢吗?把你的喜爱带进去读读这两句。(学生读诗)。

结合课后注释和美丽的画面,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从诗句中我们也知道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课件出示10:标划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师过渡: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从课题和前两句古诗中,我们知道元二从渭城出发要去安西。结合文字,我们来看地图,(课件出示11)(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渭城:秦朝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2、介绍阳关:(出示课件12:阳关图片)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3、(课件出示13:)这是从渭城到安西。它的实际距离大概有3000多里。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

4、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只有靠骑马走到安西,也要半年多,3000多里,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生自由想象说)。

(课件出示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6、学生自读古诗的最后两句,再指名读。

(三)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元二即将远行,诗人举杯敬酒,此时此刻,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师: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师:想得多么细呀!

生: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诗人和元二之间的临别话语。(播放课件16音乐:阳关三叠)。

同桌先说,再师生互说。

2、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师:一杯够吗?不够,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

师:一杯能表达伤感之情吗?不够,再来一杯。

生: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师:真无奈,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那就让我们:“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读)。

师:诗人劝了一杯又一杯,“更”是什么意思?(再)从“更”这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深情厚谊,依依惜别、舍不得……)。

4、指导朗读:

a: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友人的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带着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这份痛心,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一个“尽”字生动地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友情。(板书:劝、更、尽)。

6、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师: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让我们边听边感受,在音乐声中把友人送别的情景读出来。(自读古诗)(课件出示17)。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收集的离别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课件出示18、播放音乐“送别”)。

附送别古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古诗两首。

景:朝雨客舍柳色。

酒诉真情送故人。

情:劝更尽。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黑板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学古诗诗意

(1)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诗意(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再逐句理解)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同学们反复吟诵这首诗,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王维的心情如何?

2、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体会吗?

3、介绍古诗背景

4、诗中的那个词最能体现王维舍不得朋友走呢?(“更”)

(1)这一“更”字表明了王维已经劝了许多次,饮了很多杯。这都表明了什么?(板书:依依惜别)

(2)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这时一杯杯离别的酒,一杯杯友谊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让我们来读这首诗,再读这首诗。

(3)想象说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个老朋友喝了这么多的酒,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其实,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这一别是他与元二的永别,但他们的友情却万古长青,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吧。

6、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教师简单介绍诗意。

(3)指导背诵。

2、展示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别的诗。

(2)个别汇报。

六、小结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是北师大版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它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晚年之作。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借酒消愁。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这两句通过特定动作与语言的描绘,回环映衬,在殷勤劝酒中包含着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所以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民族这独特的文化;学生才懂得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流利的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本课诗的写作方法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诗的韵味没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需要老师及时的点拨。

1、理解诗词句,边悟情。

2、“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

3、在教学中设计“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环节,让学生不仅读懂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让他们初步领会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这样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作者简介、关于柳树的典故、有关送别诗的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吗!那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看谁猜得准,背得快。(课件出示:有关〈小池〉、〈绝句〉的图景.接着出示〈赠汪伦〉的图景并配上音乐)

2、过渡:是呀,李白的这首〈赠汪伦〉写出了古人那种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送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出使)出使到哪?(生:安西)

4、谁能读好这个题目?(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在“二”字后面停顿)

5、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作者王维你们了解多少?(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自己对王维的了解)

(一)、粗读正字音。

1、过渡:同学们对王维的了解可真多!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自由读)

2、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3、谁愿意把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班读)

(二)、细读解词句,品诗情

理解第一、二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来看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多读几遍这两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主要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

“朝雨、浥、客舍、青青、新”,并结合“朝雨”图、“客舍”图、“柳树”图去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渭城)那你告诉同学们渭城在哪?(学生答)请你们认真的看图,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美景描绘出来?(指名答)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古诗一二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可是这么美的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有)为什么?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6、教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教师相机激励性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都很舍不得,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

生3:因为他们充满了离别愁绪,心里很难过,不舍得离开,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也很会体会!)

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板书: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连!诗中提到了柳树,你们知道古时关于柳树的典故吗?(学生汇报)

8、点拨:你是怎么知道的?(从网上收集的)看,多会学习的孩子!“柳”与“留:谐音,还表示挽留之意,看着这满目青青的杨柳,朋友终将远离而去,他俩怎不伤感离别呢?所以,读一二句时,我们还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美,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并从停顿、语调要相对低些,舒缓些,声音相对低沉些去指导学生品读。)

理解三四句

1、过渡: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了呢?(安西)

2、要经过哪?(阳关)阳关在哪?(学生答)

过渡:(出示线路图)同学们请看,这是渭城——这是阳关——这是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是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呀!

3、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你能说一说吗?(指着图说)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阳关以西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也就是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

4、过渡:元二即将远行了,好朋友要分别了。这一走,也许两年,也许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呆会告诉老师。

5、学生思考、汇报,教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深厚的感情,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我们可能很久都不能相见,但我会想你的。你路上可要小心,注意安全呀!(真不愧是好朋友呀!)

生2: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日才能回来,记住多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有荒漠,一个人影都没有,你可要多带些水和干粮去,不要渴了和饿着了。(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呀!)

生3:元二,路途那么的遥远,这一路上只有你一个人,我又不能陪在你身边照顾你,你可要注意身体呀!(真会为好朋友着想!)

生4:元二,等你回来以后,我们都变老了,我都认不出你来了。

6、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7、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哪两个词呢?请看(点击更尽、故人)谁理解了?(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8、这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学生说诗意)

9、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见。王维百感交集,对朋友的深挚情谊都浸透在了这浓浓的酒之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最后两句)

10、喝下这杯酒了吗?(生:喝下了)

11、顺势引导学生,预设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通过点拨,导读,让学生融入诗情中: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离别的酒)

师:既然是离别的酒,喝一杯够不够?那么王维又劝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又是一杯怎样的酒?(生:友谊的酒)

师:友谊的酒就更应该多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还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祝福的酒)

师:祝福的话儿太多了,知心的朋友,再喝一杯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怎样的酒?(生:浇愁的酒。)

师:离别的愁说了说不完,远行的人,喝了这杯浇愁的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情朗读醉诗境

1、过渡: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音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送元二使安西》……(课件出示诗歌,并配音乐《阳关三叠》)(全班读)

2、指导学生背古诗,配上音乐。

2、学生背诵其他送别诗。

3、老师这也收集了两首,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然后教师讲这两首诗的诗情。(课件出示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4、过渡:同样是送别诗,所表现出来的韵味是不同的。你们自由读读这两首诗,体会体会。(随机:自由读,分组读不同的诗,全班读)

同学们,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今后继续畅游在古诗的海洋里,不断诗化我们的心灵吧!

七、作业超市(自选作业:三选一)

1、做个小书法家:默写古诗并把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摘抄到积累本上。

2、做个小画家:通过绘画画出诗的意境。

3、做个小作家:把对这首诗理解的情境写成小短文。

相关范文推荐
  • 11-26 医院团代会领导讲话稿范文(12篇)
    领导讲话稿需要注意情感表达,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情感反应。在撰写领导讲话稿时,可以参考一些历史上著名领导人的演讲和讲话,从中学习一些沟通技巧。各位代表,青年朋友
  • 11-26 启示录读后感(优质20篇)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作品,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思想深刻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对书籍的思考和思维的
  • 11-26 梦在飞翔五年级(通用18篇)
    优秀作文是对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的一种全面展示和考验。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展示了不同年龄段和背景下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是一只快乐无比的小鸟,我生活在美丽的森林
  • 11-26 无产权证房屋买卖合同(通用18篇)
    买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经常需要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最近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买卖趋势,大家可以一起来了解一下。甲方(卖方):身份证号:乙方
  • 11-26 我找到了勇气初中(精选20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创造力的展示,它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思考的空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精彩的作文范文,它们或让我们瞥见灵感的火花,或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 11-26 月小学升旗演讲稿(汇总20篇)
    演讲稿的撰写应该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内容的逻辑性,以便更好地达到演讲的目的。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演讲稿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的思路。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 11-26 我和我的祖国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教师更好地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提
  • 11-26 慈母情深说课稿分析(实用16篇)
    教案模板的制定需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和年级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抓住人物描写的重点语句,学会品味
  • 11-26 国旗国旗真美丽教学设计范文(19篇)
    教学计划需要定期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学校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写“升、
  • 11-26 鼓励高三学生的英语(专业16篇)
    英语学习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兴趣,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英语总结样稿,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你虽然不善于表现自己,但你兢兢业业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