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案(精选18篇)

时间:2023-11-24 07:04:37 作者:影墨 元素周期律教案(精选18篇)

教学工作计划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一些以往优秀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够给大家启发和借鉴。

高中元素周期律教案

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设计,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以缩短观察的距离,增强实验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缺少提前预习和充分的思考,一些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过程不熟悉,面对实验用品只能照方抓药,速度慢,效果差。

启示:要想让学生充分活动,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思考。只用半个课时来完成na、mg、al的活动性比较实验,时间过短,如果延长至1课时,效果就会大有改观。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熟练,观察不全面。例如对mg、al与盐酸的反应,仅用快慢来概括实验现象,而对于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情况、反应的放热现象没有做更加细致的观察、记录。甚至对于mgcl2、al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比较不出现象上的差别。

启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生的薄弱环节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暴露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逐步得到克服。我们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元素周期律》教案

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实质的解释,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知道元素的性质变化具有周期性以及引起其周期性变化的实质,实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将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将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

学生已经学习钠、铝、硅、氯、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相关性质,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第一节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学习了第二节第一课时,学生已掌握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及化合价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对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产生思考,这些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一定的基础。

1、了解第三周期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递变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3、初步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的统一性。

1、复习科学探究1的结论引入研究主题,确定本节课的探究任务,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提出假设: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的逐渐增强。

2、验证假设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根据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条件进行优化,通过三种金属对与水、酸反应的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初步体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初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和环节,提高“对照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思想。

4、验证假设si、p、s、cl非金属金属性逐渐增强,根据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条件优化,选取硫化钠与氯水反应实验,通过教材p16表格阅读信息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数据、分析问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归纳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培养知识整合的能力以及逻辑推断能力。

5、利用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延伸到其他周期,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本质,揭示学习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意义。

元素周期律教案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律教案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投影及有关仪器、药品。

探索发现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

(第一课时)引入:介绍门捷列夫,设问:他的最大功绩是什么?答:元素周期律。

核外电子排布介绍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我的第一份教案:《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沪科版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换算关系: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使用。

a.托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c.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小结:(在板书中小结)。

观察实物。

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

查看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

三、思考与作业如何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

iv.板书。

第一节质量。

一、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1000进制。

二、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

3.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v.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册。

vi.导学后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2.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3.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培养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德育目标。

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称量质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称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在教学中应通过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天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平衡美、对称美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材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铁锤和铁钉、木船和木椅,通过比较组成这些物质的物质的多少,引出质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质量的单位——千克、克、毫克、吨,列举了一些物体质量的大小,目的是让学生对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于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中可利用挂图或幻灯片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认识天平的各主要部分和它们的作用.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课的基础.

教法建议质量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法学习,质量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可通过示范、讲授、实验法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知识点阐述。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粗浅介绍,重点讲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一)质量的概念。

通过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对物体和物。

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各具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建立起质量的概念.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才能比较质量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物体的属性,但是,教材内容中已涉及到这一点,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实践予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学.

(三)质量的单位。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质量的单位吨、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触质量的单位.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毫克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质量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质量.

(四)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可先向学生介绍几种秤,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用来称质量的.然后重点讲实验室里用的天平.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讲述的对象.如果本校实验室里托盘天平较多,学生实验中主要用托盘天平,则可重点讲托盘天平.

天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教师应从1.认识天平2.调节天平3.使用天平三个方面入手.为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为下几节课打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层次讲授.

二、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组织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弄清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

(二)组织学生分析、比较同一材料组成的不同物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三)组织学生观察天平,观察应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局部的层次进行.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以下为本教学示例所需的教具和学具,教师可参考本示例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五、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导入。

需要的教具与学具:教室内的各种装备、行星与恒星的幻灯片、讲桌和木椅实物、铝锅和铝勺实物、铁锤和铁钉实物.

方案一:观察教室中的桌椅、黑板、粉笔、黑板擦,教室外的树木、房屋、汽车、飞机,放映幻灯片“行星、恒星”,向学生介绍物体是由铁、木头、水等各种材料组成的,人们叫这些材料为物质,也就是说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一张课桌比一把木椅所含的木材多;一个铝锅比一把铝勺所含的铝多;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引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课桌和木椅虽然都是由木材构成,但是它们的质量不同.

注意事项: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才能比较质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元素周期律教案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练习: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

(2)氧化铝与硝酸。

(3)氢氧化铝与盐酸。

(4)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钾溶液。

作业:课本p104三。

元素周期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慨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学习碱金属和卤素时,已经知道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相似其性质也相似,人类已经了现了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都有些什么联系?这就是本节要讨论的问题。

元素周期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学方法。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本节教材可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三项,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学生提问: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纵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按上述规律应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在小结时指出:如果对质子数大于18的元素继续研究,同样可以发现,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象na到cl一样从1个递增到7个,最后到8个电子的现象,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内正负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次减小。然后对照教材表5—5,对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价。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表5—5,验证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1)借鉴已学碱金属、卤素的知识,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组织学生回忆分析,从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推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或2),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因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建议增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镁、铝与盐酸的反应为边讲边做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按钠、镁、铝的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的结论与上面的推论是一致的。教学中,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铝虽是金属,但已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归纳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归纳出表5—10,从而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还应当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实验5—1]可以用镁带跟水反应,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镁粉跟水反应。反应前要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反应时要加热试管至水沸腾。镁跟冷水的反应相当缓慢,这是由于镁的化学性质不如钾、钠活泼,并且镁跟水反应时在镁的表面会形成一层难溶的氢氧化镁薄膜,阻碍内部金属继续跟水反应。因此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看到反应迅速地进行。

镁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气量较少,不易点燃。为清楚看到氢气泡,而不是加热时由于水沸腾而产生的气泡,应该在停止加热,水不沸腾是立即观察。

[实验5—3]制取al(oh)3沉淀时,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当。如果naoh的量不足,试管中残留有alcl3,当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时,将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如果naoh过量,试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时,也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上述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因此原则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体积应相等。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01页第一、三大题。

高中元素周期律教案

(一)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学方法。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本节教材可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三项,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学生提问: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纵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按上述规律应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在小结时指出:如果对质子数大于18的元素继续研究,同样可以发现,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象na到cl一样从1个递增到7个,最后到8个电子的现象,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内正负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次减小。然后对照教材表5-5,对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价。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表5-5,验证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1)借鉴已学碱金属、卤素的知识,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组织学生回忆分析,从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推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或2),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因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建议增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镁、铝与盐酸的反应为边讲边做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按钠、镁、铝的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的结论与上面的.推论是一致的。教学中,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铝虽是金属,但已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归纳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归纳出表5-10,从而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还应当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实验5-1]可以用镁带跟水反应,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镁粉跟水反应。反应前要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反应时要加热试管至水沸腾。镁跟冷水的反应相当缓慢,这是由于镁的化学性质不如钾、钠活泼,并且镁跟水反应时在镁的表面会形成一层难溶的氢氧化镁薄膜,阻碍内部金属继续跟水反应。因此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看到反应迅速地进行。

镁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气量较少,不易点燃。为清楚看到氢气泡,而不是加热时由于水沸腾而产生的气泡,应该在停止加热,水不沸腾是立即观察。

[实验5-3]制取al(oh)3沉淀时,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当。如果naoh的量不足,试管中残留有alcl3,当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时,将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如果naoh过量,试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时,也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上述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因此原则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体积应相等。

五、布置作业:课本第101页第一、三大题。

板书设计。

(一)教材内容: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即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安排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承前启后。

2、基础理论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1)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逻辑推理能力。

(3)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量变引起质变,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提问方式。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结合电学知识推测。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四、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五、布置作业。

《碱金属元素》教案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本节教材可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三项,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学生提问: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纵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按上述规律应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在小结时指出:如果对质子数大于18的元素继续研究,同样可以发现,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象na到cl一样从1个递增到7个,最后到8个电子的现象,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内正负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次减小。然后对照教材表5—5,对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价。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表5—5,验证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1)借鉴已学碱金属、卤素的知识,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组织学生回忆分析,从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推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或2),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因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建议增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镁、铝与盐酸的反应为边讲边做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按钠、镁、铝的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的结论与上面的推论是一致的。教学中,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铝虽是金属,但已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归纳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归纳出表5—10,从而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还应当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实验5—1]可以用镁带跟水反应,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镁粉跟水反应。反应前要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反应时要加热试管至水沸腾。镁跟冷水的反应相当缓慢,这是由于镁的化学性质不如钾、钠活泼,并且镁跟水反应时在镁的表面会形成一层难溶的氢氧化镁薄膜,阻碍内部金属继续跟水反应。因此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看到反应迅速地进行。

镁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气量较少,不易点燃。为清楚看到氢气泡,而不是加热时由于水沸腾而产生的气泡,应该在停止加热,水不沸腾是立即观察。

[实验5—3]制取al(oh)3沉淀时,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当。如果naoh的量不足,试管中残留有alcl3,当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时,将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如果naoh过量,试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时,也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上述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因此原则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体积应相等。

课本第101页第一、三大题。

化学元素周期表口诀歌与元素周期律

我是氧,不用想,离开我就憋得慌;

我是氟,最恶毒,抢个电子就满足;

我是氖,也不赖,通电红光放出来;

我是钠,脾气大,遇酸遇水就火大;

我是镁,最爱美,摄影烟花放光辉;

我是铝,常温里,浓硫酸里把澡洗;

我是硅,色黑灰,信息元件把我堆;

我是磷,害人精,剧毒列表有我名;

我是硫,来历久,沉淀金属最拿手;

我是氯,色黄绿,金属电子我抢去;

我是氩,活性差,霓虹紫光我来发;

我是钾,把火加,超氧化物来当家;

我是钙,身体爱,骨头牙齿我都在;

我是钛,过渡来,航天飞机我来盖;

我是铬,正六铬,酒精过来变绿色;

我是锰,价态多,七氧化物爆炸猛;

我是铁,用途广,不锈钢喊我叫爷;

我是铜,色紫红,投入硝酸气棕红;

我是砷,颜色深,三价元素夺你魂;

我是溴,挥发臭,液态非金我来秀;

我是铷,碱金属,沾水烟花钾不如;

我是碘,升华烟,遇到淀粉蓝点点;

我是铯,金黄色,入水爆炸容器破;

我是钨,高温度,其他金属早呜呼;

我是金,很稳定,扔进王水影无形;

我是汞,有剧毒,液态金属我为独;

我是铀,浓缩后,造原子弹我最牛;

我是镓,易融化,沸点很高难蒸发;

我是铟,软如金,轻微放射宜小心;

我是铊,能脱发,投毒出名看清华;

我是锗,可晶格,红外窗口能当壳;

我是硒,补人体,口服液中有玄机;

我是铅,能储电,子弹头里也有我。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低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本节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具体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学习的探究性。本节教学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了解了钠镁铝铁等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巩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了解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与方法要求:培养学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要求: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三、本节教学难点与重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意义。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求:了解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过程与方法要求:培养学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教学方法】讨论、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

1、回忆有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听写1——18号元素符号以及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件(课件出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归纳与整理]。

课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

1~211~2。

3~1021~8。

11~1831~8。

结论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讲述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从1个递增到8个的情况(h、he除外),这种周而复始的重现(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现象,我们称之为周期性。这就如同我们一年四季更替及每天都是24小时一样。因此,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的这种规律性变化,我们便称之为周期性变化。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化学元素周期表口诀歌与元素周期律

第三周期: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那美女桂林留绿牙。

第四周期:钾钙钪钛钒铬锰----嫁改康太反个萌。

铁钴镍铜锌镓锗----铁姑捏痛新嫁者。

砷硒溴氪----生气休克。

第五周期:铷锶钇锆铌----如此一告你。

钼锝钌----不得了。

铑钯银镉铟锡锑----老把银哥印西堤。

碲碘氙----地点仙。

第六周期:铯钡镧铪----(彩)色贝(壳)蓝(色)河。

钽钨铼锇----但(见)乌(鸦)(引)来鹅。

铱铂金汞砣铅----一白巾供它牵。

铋钋砹氡----必不爱冬(天)。

第七周期:钫镭锕----防雷啊!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课采用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上归纳得出的,因此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育学生保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到目前为此,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本章创造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

通过阅读,了解并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与理论推导的进行比较、统一。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可采用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通过实验启发讨论等方法。

教学中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更应注意剖析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

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时安排为2课时。

教学过程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堂,整个课堂的目标完成的设计即是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不断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的知识,激发思考新问题,使学生有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可分五步进行:

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组织学生按同一横行元素和同一纵行元素两个方向研究、讨论,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的适当时候,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和第一步思路一样,先讨论、归纳,再比较验证,最后分析总结。

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f、na—cl的主要化合价。对照表5-5进行验证,完成表5—8,得出结论。

研究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先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推测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的课堂练习题,以进一步巩固有关知识。

卤族元素教案

知识目标: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2.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

3.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4.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学方法。

1.卤素的物理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

2.通过实验对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加以验证。

3.注意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相互联系。

4.新课前收集氟、碘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讨论。例如:含氟牙膏使用过量好吗?人缺少碘会得病,碘的摄取是越多越好吗?最后得出结论:适量对人体有利,过量反而有害。

5.对于选学内容海水资源的利用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共同探讨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阅读,质疑,探究,实验验证,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已经学习过金属钠,利用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认识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卤素的性质。

展示:氟、氯、溴、碘、砹结构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再根据结构的特点推测性质的特点。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特点。

碱金属元素教案

1、相似性:软可切,银白色(铯略带金色光泽)丽光泽、密度小、熔沸点较低,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2、递变规律:熔点、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呈增大趋势

1、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一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相同为8电子(li除外)。

2、不同点: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3、递变规律:按li、na、k、rb、cs、顺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离子半径依次增大。(同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离子半径)。

4、推论性质递变: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引力的减弱、失去电子的趋势增强,无素的金属性增强,单质的还原性增强。

它们都能跟卤素、氧气、硫等非金属直接化合,在反应中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单质都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反应的实质可表示为:

2r+2h20=2roh+h2↑反应的`现象各不相同。与水反应不熔化;钠与水反应时熔化;钾与水反应熔化,且使产生的h2燃烧;铷、铯都与水猛烈反应。碱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都是先与水反应,若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则生成的氢氧化物继续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碱金属均不能在水溶液中置换另外的金属单质。

化学教案: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2.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

3.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4.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学方法。

1.卤素的物理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

2.通过实验对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加以验证。

3.注意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相互联系。

4.新课前收集氟、碘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讨论。例如:含氟牙膏使用过量好吗?人缺少碘会得病,碘的摄取是越多越好吗?最后得出结论:适量对人体有利,过量反而有害。

5.对于选学内容海水资源的利用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共同探讨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阅读,质疑,探究,实验验证,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已经学习过金属钠,利用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认识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卤素的性质。

展示:氟、氯、溴、碘、砹结构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再根据结构的特点推测性质的特点。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特点。

板书:第二节卤族元素。

[投影]卤素的原子结构。

相关范文推荐
  • 11-24 变成一样多中班数学教案(实用15篇)
    中班教案的设计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课程要求,注重培养幼儿的多方面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了一些中班教案的案例,希望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教学目标:1、在
  • 11-24 服务行业述职报告(优质17篇)
    述职报告是对自己工作的一次回顾,也是为了向上级汇报自己的工作成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述职报告,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我是大厅经理赵楠,转眼间入职百亨商务酒
  • 11-24 个人批评与自我批评清单(优质16篇)
    范文范本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写作思维和写作风格,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优秀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写作有所帮助。各位领导、党员同志们:。
  • 11-24 志愿服务倡议书(汇总17篇)
    服务月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月份内,组织或个人通过提供各种服务,以回馈社会。服务月是指一段时间内对社区、学校或组织进行各类服务活动的一种主题活动,它可以增强团队意识和
  • 11-24 做一个怎样的人演讲稿(热门18篇)
    演讲稿范文是指为了向听众传达某种观点、表达某种思想或者宣传某种理念而用于演讲的书面材料。通过阅读这些演讲稿范文,可以提升自己的演讲写作技巧。——柳传志在北大国际
  • 11-24 难忘这次公园行(模板14篇)
    优秀作文是一首诗,以感动人心的语言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成功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以下范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指
  • 11-24 幼儿园个人学期计划(通用15篇)
    通过学期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期计划示范,希望能为大家规划一个有序和
  • 11-24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优秀19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还需要具备精湛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灵感。
  • 11-24 我最喜欢的诗小学(专业21篇)
    优秀作文是一座桥梁,将作者的思想与读者的心灵紧密相连。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如果说我有一种最喜欢的花,那肯定
  • 11-24 初中学生开学国旗下讲话发言稿(优质16篇)
    国旗下是一个寓意深远的地方,它见证了国家的荣耀和文化。每次站在国旗下,都能感受到自豪和敬意。国旗下是一个象征着团结和奋斗的地方,每个人都应该以国旗为荣,为国家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