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扇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09-25 04:05:51 作者:书香墨 2023年扇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大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扇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教学的资料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透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把握新知识的生成点。在教学中,透过与所学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仅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从而自然构成新知识的生成点。透过比较提出:如果要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能够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由此引出扇形统计图,并个性说明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

使学生看到:在表示全班人数的圆中,用扇形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从而认识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扇形的具体含义,能够告诉学生如果把代替全班人数的圆平均分成100个小扇形,那么其中这样的20个小扇形就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也就是20%,30个小扇形就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也就是30%,这样既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有利于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对于总数与部分量之间的关系,明白总数求部分量用乘法计算,明白部分量求总数用除法计算,还不能正确理解。

明晰扇形统计图的数量关系,夯实计算方法,提高解题正确率。

扇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二

1、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选取、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什么信息,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有着丰富的感知。

2、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教学时我通过提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获取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的应用。

3、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

课标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重让学生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独特的作用。

1、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问题难度较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利于差生的学习。

2、有一部分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导致一些解决问题的环节上耽误了一定的时间,今后在练习中要继续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

扇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三

地形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可采用各种地形模型,化难为易。本节课教学中,地理概念、地形名称和地形空间分布等知识较多,教师通过采用读图指导、模型演示、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并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三种基本的地形图,每种地形图都有着不同的判读方法,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断,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分层设色地形图则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一目了然的辨认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是哪种地形。而要直观的看出某地在某一方向上的地表起伏状况,则用地形剖面图最好,可以说这三种地图一个比一个更加形象直观。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扇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四

课前教师播放配景观图片的青藏高原歌曲。

师:课前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既有巍峨挺拔的高山,也有平坦宽广的原野,然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准确地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如果有人绘制出这样的地图你们能不能看懂?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师: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之前,首先来学习两个基本的概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4页,在阅读的同时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巧手算高度”。(课件展示导学案1~3题)

生:(自学教材,勾画出重点内容,并尝试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巧手算高度”)

师:(在教室内巡视并适时点拔指导)

师:通过大家的自学,同学们对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谁愿意到前面指图介绍一下海拔和相对高度。看哪位同学能够毛遂自见,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在教师的鼓励下,一名学生自告奋勇到讲台前指图讲解)

生:(边指图边介绍)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为绝对高度。而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泰山1532.7米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就是说海拔高度为1532.7米。抱犊崮584米也是指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是海拔高度。而泰山比抱犊崮高出948.7米,这是相对高度。

师:这位同学声情并茂,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的精彩展示表示感谢。

师:通过刚才那位同学的讲解,我们学会了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下面请你来判断一下这些数据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呢?并且说出判断的理由?(课件展示题组)

生1:我们学校的教学楼高24米是相对高度,因为24米是相对于地面的。

生2: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43米,这是海拔,因为这是山顶和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而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常说高4000多米,这是指相对高度,因为4000多米是珠穆朗玛峰相对于青藏高原的高度。

生3:姚明身高2.26米是相对高度,因为2.26米是指高出地面的垂直距离。

师:根据海拔和相对高度的不同,地球表面形成了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五种基本的地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24页后半部分的内容,自学的同时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细心记地形”。(课件展示导学案4~5题)

生:(自学教材,观察课本素描图,并尝试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细心记地形”)

师:(在教室内巡视并适时点拔指导)

师:下面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到前面指着地形素描图,说出五种基本地形的分布及其它们的特点。(课件展示地形素描图)

(在教师的鼓励下,一名女生自告奋勇到讲台前展示)

生:(边指图边介绍)平原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高原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山地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丘陵一般不超过500米,相对高度较小,坡度和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生:(小组内讨论)

生:我认为山地比丘陵海拔要高一些,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而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山地的坡度陡,而丘陵坡度较为和缓。高原和平原相比主要是高原的海拔要高一些。

师:哪位同学能结合自己生活的环境,说一说你知道我们家乡主要有哪些地形?

生:我们家乡主要有平原和丘陵两种地形,也有一小部分山地和盆地。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我们的家乡滕州市东北部地形以丘陵为主,因为东北部一些小山丘的海拔很多在500米以下,坡度较为和缓,所以只能称为丘陵。只有极少数海拔在500米以上,如莲青山最高峰达603米,只能算低山。而西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这里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

二、等高线地形图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地形图判图的基本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这节课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25页,自学的同时完成学案上第三部分“慧眼辨地图”。

生:(自学教材并小组内合作完成导学案第三部分)

师:(在教室内巡视并适时点拔指导)

生:在水域中,把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深线。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温线。在地图上,将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师:人们究竟是怎样把高低起伏的地表绘制在平面地图上的呢?我们一块来揭开这个谜团。首先请你来看等高线模型(教师从讲桌下亮出等高线模型并找一学生将等高线模型略举高一些方便全体同学观察),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指着模型说出哪些部位是山峰、盆地、陡崖、鞍部、山脊、山谷、陡坡、缓坡。

生1:(边指模型边介绍)这两个最高的地方是山峰,这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是盆地,这两个山峰之间的部位是鞍部。

生2:(边指模型边介绍)这里凸出来的地方是山脊,这里凹下去是山谷,这个垂直下降的地方是陡崖。

生3:(边指模型边介绍)这里坡度小一些是缓坡,这里坡度大一些是陡坡。

…………

师:我们知道,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成了等高线。下面我们在模型上来绘制简单的等高线。(教师用红色粉笔在模型上简单绘制)

师:绘制完之后就成了这样的。(教师将模型内用黑色铁丝做好的用线串起来的等高线取出来套在模型上)

师: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我们将两条等高线之间相隔的海拔高度称为等高距。下面我将等高线从模型上专门拿出来,请一位同学看着立体的等高线来指着说一说哪里是山峰、盆地、陡崖、鞍部、山脊、山谷、陡坡、缓坡。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是山脊和山谷。(教师将等高线用线垂直吊起,形成一内部空心的立体的等高线。)

生:(边指立体的等高线边介绍)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这些地方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这些地方是山谷。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是缓坡。(其他学生相互补充)

师:下面我再找一位同学指着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说出哪里是山峰、盆地、陡崖、鞍部、山脊、山谷、陡坡、缓坡。

生:(边指等高线纸板边介绍,其他学生进行适当补充)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等高线重叠在一起为陡崖,最里面的带三角形的部位是山峰,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师:为了进一步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请看电脑动画演示成因过程。

(课件动画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成,生观看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

师:请你先在自己拳头上找一找不同的地形部位。过一会找一位同学到前面指着自己的拳头给大家说一说不同部位的名称。

生:(边指自己的拳头边介绍,其他学生进行适当补充)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拳眼相当于盆地。

师:你看着自己的拳头,想一想山脊和山谷,哪个部位可能发育成河流呢?

生:山谷处容易发育成河流。

师:如果有人在拳头上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你能说出各部位的名称吗?请看绘制在手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课件展示附图二:拳头上的等高线地形图)

生:(到讲台前指图说出各部位名称)

师:在一些丘陵地区,梯田就好像等高线一样,请看梯田景观图片,请你指图说出不同部位的地形名称。(课件展示梯田景观图)

生:(欣赏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指图说出山脊、山谷、山峰、鞍部等各部位名称)

生:(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巡视指导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扇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作为等值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等高线学习为学习其他等值线铺路,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节的学习只作基本知识的介绍,内容的深化还需在今后的学习中强化。

本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尤其是三班的学生。等高线中的鞍部、陡坡、缓坡、山谷、山脊地形了解后,课堂中来了段检测是否掌握的环节。准备的一个flash,只要学生答对就会发出鼓励的掌声。对于这个连班级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也能答对。可见一些趣味性的环节对于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有很大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也容易使学生在偌大的教室里开小差。如何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值得我思考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到,采用学案到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在思考琢磨,真正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在难点知识上,学生掌握的不好,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需要去注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