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母亲读后感(实用19篇)

时间:2023-12-07 07:50:50 作者:念青松

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思想和体验的总结和归纳。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心挑选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永恒的母亲读后感作文范文

读完高尔基的《母亲》,按理说写出的读后感应该是关于赞美母亲的,可我却不想写那些,当然,母爱是值得永久歌颂的,知识在没有领会其真谛,没有触机灵魂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肤浅的,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一样令人提不起兴趣。

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在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更加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问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再者,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

文档为doc格式。

永恒的友谊读后感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具,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小木船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了一脚,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一举,准备猛的一砸时,我沉默了。想了想,我觉得那份感情、友谊是宝贵的。我看见陈眼中的那股疑惑,我想他一定在想为什么?我为什么不把他精致的小木船摔坏,为什么不一物抵一物,为什么还有着犹豫的眼神?我把他的小木船放在桌子上,拾起我小木船的一个个零件,然后无精打采地起开了。

这几天,我们俩也没有说过话,只是见到对方时,随意的打一下招呼,而且他平时都会帮擦桌子,但这几天没有帮我擦,我觉得事情已经发展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了。直到有一天我垂头丧气的来到学校门口被陈明叫住了。他从身后拿出一艘精致的小木船,十分威风,有着结实的围栏,飘起旗帜和海帆,就像一只海军战舰,他羞愧地说:“对不起,那天的事……。”我含着泪水和他紧紧的拥抱着。

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明白到,我们的每一份友谊是那样的珍贵,我们无论怎样都要考虑到友谊,无论怎么样都要珍惜友谊,愿我们的友谊长存。

教育与永恒读后感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一根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关于赞美教师的语言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曾经的自己也带着那么一份美好的憧憬,期盼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名教师。终于,20xx年的8月,我的这个愿望得以实现了。曾经我也悄悄的想过自己成为一名教师之后会是什么样的呢?我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吗?学生们会喜欢我吗?我能教给学生们一些什么知识呢?与书中的新教师一样,刚从师范毕业的时候,我也是怀着这样的理想来到这个岗位。

也曾在心中暗暗的立下志愿,我一定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一定要成为一位学生喜欢的教师。在实习期的时候,面对比我小不了几岁的高年级孩子,跟他们相处融洽,认为管理孩子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也曾想过自己学了那么多的教育理论知识,读了那么多和教育相关的书籍,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不难吧?直到我成为一名正式教师之后,才发现,原来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还记得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学校领导让我教一年级的一个班级,来到这个班级里,看着那40多张天使一般的笑脸,我感觉我终于可以发光发热了。但似乎是应了那句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刚参加工作的积极和热情,也一点一点的在这些小调皮的不断惹怒中,慢慢的被磨淡了。曾经想好的那些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似乎也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我开始变得焦急,变得容易发怒。

但自己一个人静下心来的时候,也会对自己说,这样是不对的。从而静下心来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后来渐渐的自己也明白了,教育并不是操之过急的事,教育不是揠苗助长,教育也不是工厂制造,教育应该是守望。读读这本《教育心雨》,真的是可以让自己静静心呢。

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随手写下的点滴生活思考。这是他早期的一本书,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时,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起文笔随性,文字朴实。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散发出如此芳香凛冽的人生真谛,正如“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与体验。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了。

爱是人生最美的梦,爱情一直是不朽的传说。人类想要幸福,把“爱情”当作终极象征的幸福,但世间好多的爱都不幸福,要么是难成眷属的无奈,要么是终成眷属后的厌倦,就如庄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却让人厌倦到老;相忘于江湖,却让人怀念到哭。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细流,时间在走,一切在变。没有什么人什么事会静止不动地等在原地。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要懂得忘记,再铭记于心的曾经也只是过去,过去在去。回忆始终是时光赠予的最好的礼物,带着这份礼物,可以微笑着往前走。(安慧茹)。

教育与永恒读后感

寒假期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仿佛跟随李镇西老师从入职那一刻重新来过,去感受一个个难忘的师生故事、体会那一份份真挚的师生之情。敬佩李老师对教育的追求与探索、欣赏李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投入,反思自己,唯有汗颜!

李老师初为人师,也是空有远大理想,但没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但面对这种现状他却能够一边实践、一边大量的阅读教育专著,使自己在专业之路上迅速的成长起来,这种对事业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求是让我敬佩的地方。

李老师在教学之路上不断前进,但他始终不忘初心,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他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亲切的称他为“老李”“镇西将军”。无论是在校就读的学生,还是早已毕业的学生,学生永远记挂着李老师,李老师也永远牵挂着这些学生。一次活动、一份礼物,一篇日记——时间让这份师生情更加深厚绵长,这是让我羡慕的地方。

面对繁杂忙乱的工作,李老师能够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把对工作的一些所得、所思及时的记录在案,分享给大家。这种良好的习惯,让他能够带给我们那么多的精彩著作,李老师这种勤耕不缀的精神,让我为之赞叹。

纵观全文内容,里面有生动的教育故事、有感人的书信、有精彩的活动、有宝贵的经验、有难忘的课堂、还有感谢李老师的人、也有李老师要感谢的人。学生的一封书信,一份礼物,李老师会收藏至今;别人对李老师的一份关怀,一次帮助,李老师会铭记于心,李老师的这份真挚的待人之心让我倍感可贵。

一本书会很快读完,但李老师的教育精神却让我永远也学不完!看李老师的书,去学习李老师的闪光之处,生活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教育与永恒读后感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从我手拿教鞭那日起,我就深知一名教师肩上担负的责任。正如李正涛教授在这本《教育与永恒》中所说的那样,学校是人类的学习中心和教育中心,学校是终身教育的中转站和加油站,它是师生共生共长的生命场和家园,而学校中的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班级和学校文化活动来完成,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三驾马车。我们教师在这三驾马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创新教育手段、不断地汲取教育理念、不断地读懂各异的学生个体),在每日的备课工作中我们可能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但我们在学情的分析中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的预设,并根据学生后续知识学习上的可持续性我们会找寻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以起到融会贯通之用。

任何事物都有善恶、美丑的两面性,我们需要扬长避短,在教育生活中多给孩子美好的教育,感受教育之美,同时也需要给教师美好教育、美好教师的机会,这样才能使美好的教育得以传承和发扬,并积极创新。现如今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纯文字的教育力量逐渐衰弱,还需要影像来拯救。正如书中所说一部好的影片是一个具有内生力的教育喷泉,前段时间校长在青联社推荐的几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如《一生只为一事来》、《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等等)就是如此,它能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观看中领悟教育的真理。

当前教育中有各种减负的呼声和喧哗,但是这样的减负好似跟我们的一线教师无关,很多教师被各种无关教育本身的一些琐碎事务所牵绊,导致老师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做真正的教育,如果我们能把花在这些形式上的心思或者精力真正用在我们的教育中,教育才能如李政涛教授所说迎来新的希望,甚至新生。

在教育中我还需要不断修炼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不断自我审视,为使教育中的学生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没好的教育而不断改变、不断创新。

人与永恒读后感

自从读过周国平先生的文章,我就爱上他的文章了,觉得他的文章里流露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而《人与永恒》就体现而来周国平先生对人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来着手,用了关怀的角度看问题。提醒着人们要爱护珍惜自然。

《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当人们为了生活忙碌,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下面我将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喜欢句子摘录出来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谈谈我对这些句子的感想。周国平先生是个爱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从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会,学不了。有一本杂志声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那种毫无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隐蔽的讽刺听作夸奖,又把善意的玩笑听作辱骂。”我们喜欢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欢笑。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种能力能给人带去欢乐,我们在羡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时却忘了原来不苟言笑的我们也有这种能力。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那样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对生活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回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幽默而已。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在大都市的繁华中生活久了,感觉自己曾经澄澈的心都变得浑浊了,偶尔回归一下大自然,给自己的心放个假,到个恬静的地方清洗一下内心的浊气也不错,或者就只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放空一下头脑,什么也不想,试着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信则有不信则无”相信有幸福的人他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去从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会抱怨生活,排斥生活,在生活颓废自己。

我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智慧,但我还是会学着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永恒的友谊读后感

在我们童年的岁月里,每个人都拥有过纯洁的友谊,那友谊如清风,夹杂着歌声与欢乐,充满着幼稚和纯真,伴随我们走过童年的绿草地。

行同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

——淮南子。

英国有一句名言曰:“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没有一剂良药是可以通心的。”可想而知朋友在一个人生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没有朋友的人只能与孤独为伴,和寂寞为伍;没有朋友的人只能和烦恼相随,与郁闷同行。

古人有云:“人生得一知足矣,但千金易得,朋友难求。”娟,我最好的朋友,无话不谈,如胶似漆的朋友。也是我一生之中难得的知己。依稀记得刚刚转到一个新学校,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种莫名的恐惧油然而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们沟通。而她却主动和我沟通,和我交朋友,她就是——娟。一个活泼开朗,但又不失温柔的女孩。她有一双水灵的眼睛,扎着一根马尾辫,加上一张樱桃似的小嘴更为她的形象增加了几分魅力。第一眼见到她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的性格是相反的,但我们却还是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经常促膝而谈。

时光似流水,岁月如利箭。转眼间,两年过去了,由于特殊原因我不得不离开,离别之际我们互相约定不许哭,但我转身之时,彼此的眼泪却出卖我们的约定。想想以前的形影不离,再想想以后的影只随行,心中有不舍也是在所难免的。现在想想以前的吵吵闹闹也是一种幸福。“娟,不要说祝福,不要说再见——把梦留给夜,把泪留给海。”

记忆只不过是过去,对现在和未来没有任何意义。但我,在匆匆逝去的时光中我却总忍不住驻足回望。回望过去烟花在天空中肆意绽放的绚烂。

就像手中那一把抓不住的砂,一点点的,在风中飘散,就像一朵妖艳的烟花,美丽不可方物。还依稀记得小学那六年,作业少得就像当时的饭量,少得可怜。做完了就万事大吉,可以光着脚丫子满地撒欢跑,还可以找你玩。那单纯明快的日子就像是阳光下流淌的小溪。还记得初夏的那一场烟花表演吗?是你带我去的,当时的我们还兴奋的叫啊嚷啊的!跑着跳着寻找最好地点看烟花。最后累了就坐在台阶上休息,最后我居然还靠着你睡着了,害你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我弄回家。现在想来不禁感慨,有你的日子真好!

突然觉得沧月姐姐的一句话好美,不知道你还记得不。“有些东西只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内,过了那段时间就没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在记忆中美好的东西,就让它只存在于记忆中吧……”

也许我在生命的狂奔中还是会忍不住驻足回望,但我相信,烟话过后,天空依旧绚烂。因为我知道,你会永远我的身边,因为我还拥有你的微笑。

可是我也知道,此刻的你将要离去,而我会送给你最深的祝福。

我亲爱的朋友,请不要忘记我们曾经共同拥有的回忆——初夏的那场烟火,因为我也不会将你忘记,不会忘记我们所有共同的回忆……还有那片烟花过后依旧绚烂的天空。

传说,上帝是仁慈的。人们如果有些愿望,只要足够合理,上帝都会尽量满足。

在一个美丽的圣诞节,有两个女人,一个是农妇,一个是皇后,都很想要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她们都来到了教堂,向上帝祈祷,祈祷完毕后,她们向上帝说出了她们的愿望:“仁慈的上帝啊,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您能满足我,您能赐给我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吗?”上帝听到了她们的愿望,想了想,觉得这是合理的要求,是每一个女人的愿望,我应该满足她们。随后上帝唤来了他的仙子们,问他们:“凡间有两个女人想要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们可以帮她们吗?”仙子们听了,齐声说:“可以啊,只要上帝愿意,我们都愿意。”上帝听了之后,拿来他的百宝盒,从中取出了两朵最最纯洁的白云和几缕日月精华。仙子们也拿来了她们必备的祝福卡片。上帝动手制作了起来,仙子们也朗诵了起来:

“亲爱的两个孩子,你们将到两个天使家去。在那里,我们希望你们能做乖孩子。

现在,我们将赐予你们世界上人人都想要的:美丽,温柔,懂事,大方,人见人爱……。

我们对一件事表示遗憾,那就是有一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你们两个人。那就是富贵。

我们祝愿你们在12岁时拥有真挚的友谊。”

仙子们朗诵完了,上帝也做好了两个小女孩,拥有仙子们赐予她们的所有,只是,他们中的一个人是贫穷,一个是富有。仙子们护送孩子们到达了人间之后就走了。

永恒的天使读后感

打开台灯,倚在床头,刺眼的光线把我的书桌照得一览无遗。昨天刚借的书《永恒的天使》静静地躺在桌面上,封面被照得闪闪发亮,闪烁着绚丽的光芒。几乎没犹豫,我翻开了它,走进了它的世界,做了一回忠实的伴侣。

这是个美丽又略带哀伤的故事:天使元亚不惜牺牲自己,救出了王子,但她那还没完全散去的灵气化做了人间的女婴。可女婴极度虚弱,频临死亡。老天使十分悲伤,不停地哭泣。那泪痕中显现出了指引之路——到古埃及寻找能使人复活的荷鲁斯之眼。于是苏浅浅一行到了古埃及,战胜重重困难后终于得到了荷鲁斯之眼,赶回人间。可女婴已死亡。但元亚爱的不朽精神通过荷鲁斯之眼植根到了苏浅浅的生命里,化成了永恒的爱,永恒的精神。

是啊,尽管元亚已经离去,但是那属于元亚的精神却因为爱而不朽。

是爱,将生命串联;是爱,让世界和平!

是爱,让苏浅浅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闪电为了家人的安全克服了种种恐惧,做了阿匹斯的祭品。罗大勇在被猎犬不断地攻击下,依旧死死地拉住吊桥让苏浅浅他们免受灾难;在被甲虫困死的情况下,打开布条用血肉来吸引甲虫,再次把他们带出困境。元亚和雪人精灵辛生牺牲了自己就出了光明的王子,唤回了人间的春天。

这一切不都始于爱么?

“爱,是不朽的……”望着窗外的屡屡晨光,我喃喃自语。

教育与永恒读后感

从做教师之日起我就深知一名教师肩上担负的责任,正如李正涛教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学校是人类的学习中心和教育中心,学校是终身教育的中转站和加油站,它是师生共生共长的生命场和家园,而学校中的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班级和学校文化活动来完成,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三驾马车,而我们教师在这三驾马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创新教育手段、不断地汲取教育理念、不断地读懂各异的学生个体),在每日的备课工作中我们可能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但我们在学情的分析中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的预设,并根据学生后续知识学习上的可持续性我们会找寻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以起到融会贯通之用。

任何事物都有善恶、美丑的两面性,我们需要扬长避短,在教育生活中多给孩子美好的教育,感受教育之美,同时也需要给教师美好教育、美好教师的机会,这样才能使美好的教育得以传承和发扬,并积极创新。现如今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纯文字的教育力量逐渐衰弱,还需要影像来拯救。正如书中所说一部好的影片是一个具有内生力的教育喷泉,前段时间校长在青联社推荐的几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如《一生只为一事来》、《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等等)就是如此,它能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观看中领悟教育的真理。

当前教育中有各种减负的呼声和喧哗,但是这样的减负好似跟我们的一线教师无关,很多教师被各种无关教育本身的一些琐碎事务所牵绊,导致老师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做真正的教育,如果我们能把花在这些形式上的心思或者精力真正用在我们的教育中,教育才能如李政涛教授所说迎来新的希望,甚至新生。

在教育中我还需要不断修炼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不断自我审视,为使教育中的学生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没好的教育而不断改变、不断创新。(周洁)。

人与永恒读后感

今天,我要谈谈我读周国平先生的哲理随感集——《人与永恒》的一些所思所想。

周国平先生的这本《人与永恒》,乍看之下,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这本书很好读。这个"好读"是从书的结构形式上来说的,这本书不厚,大约260页,分为26个主题。在每一主题又分为若干小节,每一小节里面大都是一句话或者一段话,短的不过十来字,长的也就一百来字,在当今这个社会发展变化飞快,人心浮躁,阅读也越来越"快餐化"的时代。读这样一本书可以说比较轻松容易;二是这本书有点意思。这个"有点意思"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写这本书的作者有点意思。这本书的作者周国平先生,虽然研究的是哲学,但是天性不喜欢做深奥的学问或实际的事务,总是被一些例如生与死、爱与孤独等大而无当的问题所吸引和折磨,欲罢不能,六年里随手写下一些小杂感,每次写完就锁进抽屉,谁也不让看。没想到这些小杂感最后汇总起来,就成了这本书。其次,书的内容有点意思。就像作者说的,"在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又是最大的谜。"而且,又由这人与永恒两个最大的谜,派生出了诸如爱与孤独、幸福和痛苦、女人和男人、自然和生命等无穷的人生之谜。上述这些"谜"都是你、我平时日常生活中都会面对、思考的问题,而且作者又赋予文字以自我生命的体验和灵动,读起来既非常亲切,又富于哲理,所以说"有点意思"。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不过因为这本书很好读和有点意思,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好似读教科书或者专业书籍一般,那么严肃。我们可以边喝咖啡,边听音乐,边阅读这本书;也可以躺在草坪上或者在乘坐飞机、火车等旅途中,百无聊赖时,打开这本书进行阅读;也还可以邀请三五好友一起阅读,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我则更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坐在台灯明亮的书桌前,或者躺在温暖舒适的被窝里,安静用心地去阅读。因为,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能够让我更好地去用心去感受,去思考,与书的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书中的文字、语句以及文字、语句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哲理,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生命、社会、自我的探索、思考、感悟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实际和实践,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品读,并转化成自身知识储藏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读书的作用。

我们读书,一是为了求知,为了能够尽可能充分地认识这个世界,并改造这个世界;二是为了更好地去体悟和感受生命和人生,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慰藉。人自诩为世间万物的主宰,具有生杀予夺的无上权力和崇高地位。同时,人也很渺小,很脆弱,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不断面临着各种的困扰和迷茫。但是,就像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正因为人是芦苇,所以人很脆弱,很容易被人生的风雨吹弯、压倒;但也正因为人是能思想的芦苇,所以人这一根小小的弱不禁风的芦苇,却又有着强大的思考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用自己的缜密的思维和坚强的意志不断地挺了过来。我在读《人与永恒》的时候,对作者对于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的人及其人生的一些思考认识感触很深,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读书,通过读能够启发、引领自己的思想的书,做一根能思想、会思想、有思想的芦苇,既能像芦苇一样根始终扎在水中的泥土里,认真读书,踏实做人,又能够像芦苇一样眼睛仰望着星空,胸怀理想,目光长远;既有张力,能够随遇而安,明哲保身,又有韧性,在不该低头的时候,始终保持昂首挺胸。可以说,周国平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考者、思想者和思想的启发、引领者,同时,《人与永恒》就是这样的一本记录思想者的思想历程,并启发、引领我们的思想的好书。

说到这里,我又回想起我与周国平及其写的书相识相伴的过程。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往往希望能够在书中找到我们心中埋藏已久的问题的答案。我在最初读《人与永恒》的时候,心中也有不少的疑惑和问题,也想在书中找到答案。记得当时刚大学毕业,还很懵懂,对人生既充满了憧憬,又有些畏惧,不知道前途命运是怎么样的。于是,就看着目录,随手翻到《人生》这一章。只见作者写道:"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了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我必须得对那个从我而终的"女子"终身负责,要全力去让她变得更美好,所以才有了后来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自己。之后,我的人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有一次,女朋友问我,我怎么才能知道你是最爱我的?我想了半天,没有回答出来,结果女友一气之下扭头走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去打开书翻到《爱》这一章,恍然大悟。原来"你是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的情形的,因为我在看不到你的时候才最爱你。"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好冤枉。作者也写到了读书。"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了。"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一定要多读经典著作和名家名著,多读精品书籍,多读对于自己的人生和工作、事业有益、有用的书籍,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层次不高、价值较低的书籍上面。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心中的问题在书中未必能够找到答案,或者我们读的书与我们心中的问题根本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仍然去读书。因为——读书,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验到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另一种人生,体会我们未曾经历过的另一种情感,获得我们之前不晓得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通往远方的长路,那么,书籍就是我们可以借助飞翔的翅膀,它可以带着我们沿着人生之路飞往我们最终想要到达的地方。生命是美好的,我们要在这美好的生命历程中多做一些美好而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平时不妨多读读书,读一些能够带给我们启发和思考的书,让我们的人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意义。

《人与永恒》中有一句话:"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的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我想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读书并在于我们最终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思想观点,读书的意义就存在于我们不断读的过程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在读书的过程中达到这样忘食乃至忘我的状态和境界,都能够充分获得读书的愉悦和享受。

人与永恒读后感

最近看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感触良多,我很欣赏他的作风,这是一个人独特的风格。这本书全是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出来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我认为人生的内容是:a+b+c+d+...

人生的结局是:0。

人生的意义是:(a+b+c+d+...)*0=0。

这就是人生的公式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想毫无限制的延长那个加法运算,不厌其长。

也许,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我心中想: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两个人之间,这种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但是,一旦这个界限清晰可辨并且严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丧失了,从此情感退场,理智维持着秩序。在任何两人的交往中,必有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越过这个距离,就会引起相斥和反感。

这一点既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友谊。

我发现越是熟悉的人到最后,话往往是最少的,我不明白原因出在哪里,是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对方身上也许,渐渐了解,慢慢熟悉会发现原来没有的矛盾,它就会这样悄无声息的出现,而且是没有任何预兆的。

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写作,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的。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已经意识到并且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了。他需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不过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人罢了,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日记。

是的,我就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习惯的人,我之所以喜欢写文章,就是喜欢写日记,我喜欢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案,也许,将来回过头来看,原来过去的自己竟是那样傻。

永恒的友谊读后感

在我初中的学习生涯中,有个人一直我让我难忘,时间很快,虽然现在很少见到彼此,但也改变不了我们永恒的友谊。

还记得那时的天很蓝,云很白,你的笑容很温暖。那天,我们准备集合去军训,于是,你就在这个温暖的午后闯入我的视线。那时,我独自一人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开始我的初中生活。

我比较内向,不爱与人打招呼,所以集合前大家都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一旁。我想上前去与人交谈,然而却总是在关键时刻退缩。正当我犹豫不决,在内心做巨大的斗争时,一声清脆的声音在我耳旁响起。那声音透过空气,穿过耳道到达我的耳膜,使我的耳膜狠狠颤了一下。

我抬头,你的笑容就那样猛地进入我的视线,晃花了我的眼球。你主动来与我打招呼,并带我到新同学面前。

一开始,我还有些羞涩,有些拘束,渐渐的,我与他们逐渐熟络起来。我望着你脸上的笑容,感觉你就像天使,逆光而来,将我带出自己的世界。

那时我们正在紧张地备考地理生物会考。可()是,考试前一个月我的学习成绩却开始下滑,我也开始变得焦躁,恨不得能有两个脑子同时学习。

你知道我的状况后要求我每天和你一起写作业,以便遇到不会的问题及时向你请教。在你的耐心帮助和监督下,我的成绩开始有所回升,我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我望着自己的成绩单笑了,那是我努力的成果,也是我们友谊的见证。我与你相守是在初三。

那时我们面临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中考。那段日子很艰苦,但却是我最充实的一段时光。我们每天六点起床,然后洗刷,早读,吃饭,学习。每天都过的很简单,但简单中却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我们相守一年,在这一年中一起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奋斗、拼搏。我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双双考入重点高中。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谁都会长大,谁没有经历过离别,只是长大了之后才发现小时候的友谊,实在纯洁实在难得,接着很后悔那时候没对你温和点,再温和点。我们一起经历了三年,虽然我们现在分开了,但我们的友谊常在,友情常在。

《祖国永恒》读后感

与唐涛甫老先生有三面之缘。印象中,他是个开朗健谈,精神矍烁的老前辈。

初次见面在围头金沙湾的诗歌朗诵会上。因缘际会,唐老不因我是文学新人而冷落。席上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一群人尽情用餐,并且招朋唤友,聊得不亦乐乎。

在那次初见后,一位经历丰富,能说会道,小说创作颇丰的文学前辈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过唐老的名片,得知他是晋江市华侨联合会(池店分会)副主席,我更是肃然起敬。我在心里暗暗思忖:以后若有近一步相处的机会,必将好好向他讨教小说该如何把脉,才会使创作更加丰满,富有时代气息。

只是,我没有想到,自那次相聚会,以后的几次文学活动,皆无缘再看到唐老谈笑风生的模样。

第二次见面是在炮哥的《夏季风》新书发布会上。久别重逢,我心里自是无比激动。只是,他早已忘了我是谁,我们也没有进一步的交集。在这次会议上,我透过他的发言,了解到他与炮哥“不打不相识”的特别情谊。看到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居然可以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真令我大开眼界。

第三次见面还是在炮哥组织的周末聚会上。那是一次轻松愉悦的短途旅游,行程的安排井然有序,内容却相当丰富,我们一行人都觉得非常满意。在这次旅途中,有幸与唐老近一步亲密接触,再次看到他谈笑风生的样子。一路上,他与炮哥形影不离,边走边聊,令人羡慕这份难得的情谊。

正是在这次的旅途中,我们接受了护送唐老回家的光荣任务,并且看到了他那豪华气派的图书小洋楼。由于天色已晚,我们等唐老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的三本新书后,便匆匆打道回府了。如果不是如此,我真想亲眼看一看,唐老口中的两万多册藏书。仅是几分钟短暂的逗留,他家里那些无法估价的收藏品,就已足够叫我们惊讶老半天了。

拿着唐老赠送的《祖国永恒》等三本厚厚的新书,我为这位笔耕不辍的老人而敬佩不已。放眼望去,像他这样八十高龄的老人,还长期一边工作,一边写作的人绝对不多。

从“祖国永恒”这四个银色的大字可以探出作者拳拳的爱国心。作为一位久经风雨的归国华侨,他并没有埋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而是一次次摔倒后再爬起,坚强地战胜命运对自己的一次次挑战,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归侨作家。

打开这本时间跨度长,内容跨度广的新书,我在作者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冷静沉着,时而细腻深情,时而悲痛欲绝的文字里,看到了一位令人尊重的文学前辈。

唐老的身份极其特殊,曾经当过老师、记者,也曾下过海,经过商。“敢为天下先”的他因其不折不饶、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创业精神,而被评为“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其先进事迹更是编入《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听他说起自己当年的光荣事迹,满脸的自豪与欣慰,我也跟着激动起来。

唐老先生特别擅长写人。他能够熟练地驾驭各种体裁的写作,不仅把散文当成小说来写,还写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他的写作功底深厚,语言千锤百炼,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叫人印象深刻。

他写到的几位海外华侨唐文良先生、林玉燕女士,旅菲书法家陈敦三先生,香港富来佳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洪秀若女士,都让我特别敬重。这些身居他国的华侨,因为心系祖国,情牵家乡,在功成名就后毅然回国投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了绵薄之力。

拳拳爱国心,在作家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下放大凸显。诗意的语言,完整的框架,流畅的叙述,让作家每次的旅途都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留住我们的根》通过一曲《把根留住》满腔深情地演绎了那些身居海外,却心系祖国的华侨们的颗颗爱国心。在《奉献爱心的祖父》里,我们看到的是勤劳勇敢的华侨终生信奉的“慈善”二字。《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与《依然澎湃着一颗中国心》两篇文章主题相同,写作手法却各异。前者以简练明亮的文字介绍了朱海庭先生在移居菲律宾后,如何艰难创业,最终挑起社会公益活动的重担,为了维护乡亲的权益,四处奔波的感人事迹。后者则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详细地介绍了在经历过不公的待遇后却依然恋恋不忘生他养他的家乡,在年近古稀依然把余热温暖着家乡的施天恩先生。

涓涓的恋乡情,更是在作家清新自然的文字下潺潺流淌。走进作家《集结着散开的往事》,我们可以看到他那一段至今仍会感到遗憾及悔恨的往事。在《征战清流山区》的日子里,作者把一腔心事寄情于第二故乡山水,渴望在山区奉献自己的青春,企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在“穿越暴风雨”的日子里,作者难忘在艰难的岁月里,那陪伴着自己度过漫漫长夜的灯光。正是这微弱的灯光照耀着他,让他明白“到富思源,富而思进”的道理。关于“面线糊”的记忆,唤醒了我们关于童年时光的温馨回忆。这些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朴实,情感质朴,折射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关这一方面的文字,更偏像于杂文了。

关于大自然的感悟,作家也是颇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或许是走过的地方太多了,以致于他顾不上欣赏自己家乡的美景。可当他真的走进玉华洞时,却被这里的鬼斧神工吸引住了。华丽诗意的描述,让我们对玉华洞的神韵有了更深的理解。关于宝岛的礼赞,在动人的传说中缓缓展开。我虽还没有去过台湾,却能够在作家细致精湛的文字下一饱眼福,也算是一种享受了。

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如果沉淀成一笔财富,那么,这财富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所帮助。看完唐老先生的这本《祖国永恒》,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正是因为心中始终怀有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他才能够坦然地接受命运的不公,勇敢地面对生命中的各种挫折,从容不迫地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康庄大道。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信仰,有足够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并且能够坚持不懈地保持初心,不忘根本,那么,他就能够顺利地登上成功的殿堂。

《教育与永恒》读后感

以我目前所教授班级学生的状况来说,有很多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而英语教学非常依赖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和学生的多次交流,我发现,很多基础不扎实的学生上课听不懂,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想学却跟不上;有的学生会心猿意马,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听课效率不高,所以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以下是我针对这个问题的反思。

首先我会对初中英语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将知识形成一个框架体系,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并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力求将初中英语分类阐述,其次,课下,我会经常和学生进行课后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目前的英语水平以及每节英语课的掌握情况,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对上课的形式也进行一定的转换,过去都是老师一直不停的说,而学生作为观众静静的听,很多学生只听不思考,导致了上课效率不高,有一部分学生容易走神,甚至在课堂上犯困,这样不仅收获不到学习的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后续课程的展开,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转变一些上课的形式,比如课间加强练习,加强学生对英语的关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一些阅读技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英语知识,老师主要是答疑解惑,而学习还是要靠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时,应注重以教学目的为宗旨来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但并不代表学生对英语的认知程度就得到了提升,所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对教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时候自己感觉教的好,但不一定学生就学的好,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课后的作业练习和考试成绩也能真实反映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的掌握情况并没有充分的衔接,所以教学上要多和学生交流,对于知识要及时的巩固和加强,不断反馈自己的教学内容,适时调整,争取最大化的完善自己的教案,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之处及时和老师交流沟通,薄弱的地方及时练习和巩固,打造一个真正的高效课堂。

经过目前的教学发现,不少学生在学习上很努力,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不仅学习上收不到效果,也影响了学习的信心,这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不能学以致用。有许多学生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思维比较活跃,课堂上可能掌握了,但是一到考试就忘光了,记的不牢,而且也没有一个整体性,说到哪记到哪,但就是不会用,所以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高效合理的安排课后的学习巩固时间,课堂上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思考掌握的部分,反思自己掌握不牢的部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接受老师传授知识,课后巩固加强,并反馈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和老师交流,只有学生真正的学进去了,教学才算是真正的落实,否则花再多的时间,也是收效甚微,英语学习注重学生多听多读多写,和学汉语一样,英语也是一个个单词短语,在某种情境下组合而来的,学生如果不读不写,老师教的再好,学生也还是不会,这样也就会在学习中收不到任何效果,所以我会让他们自己多读多写,然后思考,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每个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异,英语的学习既是阶段性的,也是承上启下式的学习,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相对其他学科要高,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学习上也要针对英语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提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才有更高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很多学困生而言,课堂上的听课效率很差,注意力不集中,很多知识听不懂,听着听着就容易心猿意马,甚至在课堂上犯困,考试成绩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也会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导致自己越学越不想学。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和一定的探索,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我也研究了自己的一些方法,来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课堂的知识基本上都能吸收,课下及时巩固加强,没掌握的及时反馈,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多让他们进行情景互动,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他们不容易走神,能够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其次,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从基础抓起,从阅读、完型、听力、写作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抓起,提高一个方面就是一个大的进步,最后,注重应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这样才能整体提高班级的学习成绩。

李教授书中写到:“教育者的心灵归宿大抵脱不了两种结局:越教越黑暗寒冷、越贫瘠荒凉;越教越明亮温暖、越丰厚繁盛”在我看来,前一种教育的结局,代表着“死亡”,后一种教育的结局,大抵就是“永恒”,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要自我审视,把终身学习、不断成长、自我改革作为我们永久的志向。“我教故我在,我在即是永恒”只要我们教师用爱用心钻研教育,教育即是永恒。

《永恒的终结》读后感

不写言情的科幻作家不是好段子手,《永恒的终结》这是阿西莫夫久负盛名的佳作。读起来情节引人入胜,下半段扣人心弦。每一段读起来还能让人有新的思考,关于什么才是真理的思考。

在这本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时空分为永恒时空和一般时空。如若想进行时空旅行,那你必须在永恒时空内进行。打一个比方,永恒时空内的人通过时空旅行,得知了在一般时空的642世纪会爆发一场威胁人类的战争,那么经过精密的计算与分析,永恒时空里的人,即永恒之人会在一般时空的先于642世纪的某个时间点,找到一个切入点,做最小的干预行动,比如将一个容器移个位置,那么找这个容器的人会多花时间来找,由此会耽误某些事情,这某些事情间接影响一些科技发明,影响的涟漪不断扩大,到了642世纪,那场影响全人类的战争将不复存在。永恒之人毕生的人物就是不断的进行现实改革(即改变一般时空的事实)。基于此,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时空不唯一。作者设定的概念是,我们有一个基本时空,这个时空存在的概率最大,然而时空里每一件事都有无数个分支,由此而来产生的时空的可能性也会有无数种,永恒之人的责任就是提前知晓未来,将时空引领至他们所认为最好的那个。

你本来可能是一个受万人瞩目的大明星,但永恒之人的干涉可能会让你成为天天为生计发愁的人,而你对此毫无知觉。

以《永恒的终结》里的关于时间旅行的设定,完全可以写出一个系列的小说。在这样宏大的设定下,可以发生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不同身份的.人,在不一样的世纪里,面对不同的文化,一定会发生许多有趣的故事。还有现实变革的设定,时空中微妙的人为调整,贯穿了整个故事。《永恒的终结》里,故事虽然简单,但人物塑造确是比较丰满的。出场的人物,无一不有独特的个性,世界在这些掌握了大部分权利的人手里,他们并非完美无缺,往往为了私利破除规定,导致世界发生重大的改变。那些永恒之人掌握的秘密或许也是最令人震惊的。

阿西莫夫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他的创意和创造力都是非凡的。在写作这一方面,这些天赋让他轻易的就创造出一个科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谱写不同人的生命乐章。

《人与永恒》读后感

我崇拜周国平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他的文章中,我总能发现他的许多观点都是自己想说,而又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想法。

特摘录周国平在《人与永恒》的几个片段: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带来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越在乎越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年轻人没有什么可回忆,于是就展望。老年人没有什么可展望,于是就回忆。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重感情就难免会软弱,求完美就难免有遗憾。也许,宽容自己这一点软弱,我们就能坚持;接受人生这一点遗憾,我们就能平静。

一个精神上自足的人是不会羡慕别人的好运气,尤其不羡慕低能儿的好运气。

健谈者往往耐不得寂寞,因为他需要听众。寡言者也需要听众,但这听众多半是他自己,所以他比较安于独处。

知道痛苦的价值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泄露和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是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

和太强的人在一起,我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会只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强弱相当的人在一起,我才同时感觉到两个人的存在,在两点之间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

《人与永恒》读后感

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受,尚不成熟,也不知在往后岁月里是否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在我也不愿别人来指指点点的,也不接受批判。

因为自己生病,还有懒惰慢慢悠悠的才读完了周先生的《人与永恒》,生病是真,也是为自己的懒惰找个心安理得的借口,来让自己好不那么备受内心的煎熬。

孤独、艺术、哲学、诗、真诚。你看,现在回想又到是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什么,读书,有时也会觉得自己可笑,看的时候,总在被书中的观点,说法震撼也好,不同意也好,等合上书本,还是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想安慰自己说虽然现在不记得,但是它已经融在我的观点了,等需要用的时候,它就会出现的,什么时候要用,考虑问题还是向别人卖弄自己的时候呢?我也不太清楚了,事实上,连那时候自己能否想起那些所谓融进自己观点里的别人的观点都不太清楚。我实在是看不上那些时时刻刻卖弄自己的人,但我也很难保证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尤其是最近发现,自己所瞧不上别人身上的点,也是自己所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是自己从未发现而已,越是这样,越看不上那些人,越看不上那些人,也就越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许一直以来讨厌的是那些自己在无意识的时候扮演的“角色”,总归还是觉得有些可笑。

“老是听别人发表同样的见解和感叹,我会感到乏味。不过我知道,在别人眼里我也许更乏味,他们从我这里甚至连见解和感叹也听不到,我不愿重复,又拿不出新的,于是只把沉默给他们。与人共享沉默未免太古怪,所以,我躲了起来……”何尝不是呢?只能听到别人同样的“见解”,感到无聊至极,陈芝麻烂谷子拿出来再嚼,实在是让我听的难受。不想对着这样的观点拍手叫好,告诉对方你真有想法。我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或许也是这样,只是他们很友善,没有如我这般苛刻的对待我,我开始逃离,现在不愿再随意与人谈论这些话题,总是会觉得对方太年轻气盛,就如“谈愁的都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郎,而饱经人生沧桑的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刚二十出头的年纪,也不敢说自己不是那少年郎,所以就更不敢随意的发表自己的“正解”,好在,我还是一个幸运的人,身边总归是有一两个愿意听我讲,我也愿意好好听他们观点的人。一想到这里,总觉得自己是何其幸运啊。

“真正有独特个性的人并不竭力显示自己的独特,他不怕自己显得与旁人一样。那些时时处处想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虚荣心十足的平庸之辈。”周先生的文笔好生犀利,处处打到人性的弱点,着实给年轻人好好的讲了一堂课。只是,这远远不够,人们受到讽刺,会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变,心态(智)的改变从不在一朝一夕,难免为了改变而改变,最终落入到“角色”切换的闹剧中。周先生这话,应是我好好挂在床头来警示自己的,若有朝一日能走出虚荣心十足的平庸之辈的困境,这便是少了许多烦恼吧,我也希望这一日能早些到来。

在看到先生关于艺术家的描述部分,实在是很难不想起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多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角色啊,还记得前些个月和朋友谈起,他说很少有人可以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然而我看到的包括我问到其他人,人人都对这个主角赞不绝口,给出的理由也千篇一律,我很好奇,人们对他的赞扬在那千篇一律的背后,有多少是跟随潮流,好吧,我承认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只是在想安慰自己而已。通过作者的描述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的艺术水平高超,但是艺术与生活、与责任是不相容的吗?只有置身地狱才能觉得自己是以旁观者来审视这一切,才追求到全面的美?凭借一个人的才,便可以忽视一个人的德,因为书中的主角光环,便成了自由的化身,理想的热爱,成了人人敬仰的追求,放在真实的生活中这样的行为还有多少人会吹捧,我真想听听那些人在那是的发言会是什么样,我实在是很难觉得这不可笑。虽然极度讨厌他们听完我的说法之后一副居高临下“你不懂”的样子,但我能理解他们千遍一律的解释,只是我们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他们的角度或说法,在网上冲浪一下就一目了然,我承认我是带有偏见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要摆脱从来都是自己那颗迟钝的心和不够聪明的大脑,要摆脱环境的限制,你需要更好的方法。或许我并不是那个被极被需要的自由的灵魂。我欣赏艺术家,也欣赏他们的作品,但我绝不会和他们有太多的交集。

“真诚如果不讲对象和分寸,就会沦为可笑。真诚受到玩弄,其狼狈不亚于虚伪受到揭露。”圆滑世故总在被人们所嘲讽,人们嘲讽的对象终究还是他们自己。多有趣呀,也是前段时间发生的故事,现实的事情却在书本中再现,是我在和一个朋友分享自己的人际交往小技巧,现在却觉得自己所作的很没有必要,本来自己知道即可,还多此一举的分享给别人。但也是证明了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很多场合不是不讲真诚,只是展现了另一个真实的自己的角色吧,毕竟人是多面的,在合适的时候展现出来合适的角色即可,但长久相处的关系却很难如此,有太多面是自己无意识展现的,久而久之也就展现了所有面,但也不要忘记最亲近的人最光彩的那面,因为那是最容易被生活的茶米油盐所掩盖的。

“文人最难戒的毛病是卖弄。说句公道话,文字本身就诱惑他们这样做。他们惯于用文字表达自己,而文字总是要给人看的,这就很容易使他们的表达变成一种表演,使他们的独白变成一种演讲。他们走近文字如同走近一扇面向公众的窗口,不由自主地要摆好姿势。有时候他们拉上窗帘,但故意让屋里的灯亮着,以便把他们的孤独、忧伤、痛苦等等适当地投在窗帘上,形成一幅优美的剪影。即使他们力戒卖弄,决心真实,也不能担保这诉诸文字的真实不是又一种卖弄。”文人的卖弄也难全怪文人,毕竟写在作文纸上,或呈现在那一亩三分电子屏上,一篇慵懒的散文有多少普通人能看两眼就知道作家水平的,总归华丽的文字更吸引人的眼球,更讽刺的事情,好的文章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但是人们总会被华丽的辞藻夺去了目光,从而来判定作者的文学功底。就像短视频/自媒体时代,视频市场从几十分钟到几分钟再到几秒,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因为这样高强度的刺激足够满足自己空虚,一眼即可选出高下。时代在进步,但在某些方面我们更喜欢上个世纪,却也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在上个世纪生存,于是想追求一个自己构想的各个时代的长处相结合而成的完美时代。

《人与永恒》读后感

死亡向来是中华文化所避讳的话题。季路曾问孔子关于死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他不信鬼神,专注于人世间的事物,不把注意力放在死后,其本质是对死亡的回避。周国平说:“西方的哲人大约会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一语道破中西哲学分野所在。

哲人与诗人不同。诗人往往直抒死之悲哀,发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哲人不满足于此,较之悲叹,他们更希望通过理性剖析死的本质。对于他们来说,要排除死亡的困扰,不能靠抒情,而要靠智慧。所以,凡是对死亡问题进行思考的哲学家,无一不试图规划出面对死亡正确及理智的态度。当这种态度被构建得基本完善,也就成了一种思想。

例如功利主义。它主张追求“比较大幸福”——既然死无法避免,就不必去考虑,重要的是好好活着,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比较明智的态度。伊壁鸠鲁说:“死于我们无关。”“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他提出,我们应当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既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享受人生的快乐。中国儒家学派尽人事、听天命的主张亦属此类。总而言之,重生轻死,乐生安死。这样理智的现实的态度为多数哲学家所倡导,也易于为一般人所接受。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人出生之时赋予他一切,比较后又差遣死亡将其全盘夺走。任何人免不了一死——这常使人有一种近乎残酷的安慰。假如情形倒过来:人皆不死,独我亡,那他一定会觉得很不公平,痛苦会因嫉妒和委屈增加数倍。除了英雄主义的自愿牺牲,共同受难比单独受难更难以忍受。人的灵魂被平分成两半,一方面,他渴望永生;另一方面,他又迫于终有一死的肉体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不少的君王都曾寻求过“长生不老药”,想以此达到永生。

那永生是否值得向往?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未被比较早沉思死亡问题的哲学家漏过。卢克莱修说:“我们永远生存和活动在同样事物之间,即使我们再活下去,也不能铸造出新的快乐。”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在此时或几千年后看到的同样事物,对他来说没什么两样。天下将不会有新东西,永生不值得向往,且是荒谬的。

死亡像太阳般不可直视。然而,即使扭头不去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存在着,感觉到它正步步逼近,将它的可怕阴影投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寸。死亡迫人思考,因为它是世上比较确凿无疑的事实,它不可避免。但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又会觉得不可思议——人人都会被投下这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怎能让人无动于衷呢?人生的终点是死,而死又意味着生前意志的虚无,那人生岂非是虚无?是,也不是。对于历史,个人的意义接近于无;但对于个人,历史的意义也接近于无。在历史面前,个人何其渺小;在个人面前,自我却是一切。

如果能像功利主义那样不去想死亡,或是把它当成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倒不失为一种准幸福境界。遗憾的是,这一点除了愚者及历尽沧桑的智者,很难做到。一个人如果曾因想到死亡而感到真正的绝望,他的灵魂深处从此会留下几乎不愈的创伤。

像死亡般的无感状态绝不能说是幸福。世上一切美好,都是以有感觉为前提。人之所以恋生,正是因为活着能感受到周围世界带给他的各种感受。人之所以厌恶死,也是因为死剥夺了他感受这一切的可能。死不是长睡,而是永远不在场。

死亡是个体意识的毁灭。倘非自欺欺人,从中绝找不出正面的价值来。然而,思考死却有价值。它能让人以超脱的心态面对世事。

向死而生,生才有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
  • 12-07 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成长报告(汇总12篇)
    报告范文的写作过程需要仔细搜集和筛选信息,做到准确、全面、简洁、明确。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写作灵感和思路。
  • 12-07 编一个故事(精选14篇)
    优秀作文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思考,引发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发和参考。本不想看《港囧》,一
  • 12-07 法制教育小班教案范文(18篇)
    小班教案的编写和更新需要不断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小班教案范本,欢迎大家参考借鉴。1、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2、教育幼儿不随便接受陌生
  • 12-07 初二学期教师个人总结(热门17篇)
    个人总结有助于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短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个人总结是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总结和概括。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总结经验
  • 12-07 综合素质评价个人报告范文(22篇)
    报告范文可以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来支持和论证某个观点或结论。这些报告范文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编辑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高标准要求自己
  • 12-07 假如我是小精灵(实用22篇)
    优秀作文可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举例说明、对比分析等手法来增强其可信度和说服力。现在为大家展示的是一批经过精选的优秀作文,其中有很多不错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 12-07 剪纸美术教案大全(17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通过欣赏民间剪纸艺术,分辨阴刻和阳刻,学习这两种
  • 12-07 月日教师节座谈会主持词范文(23篇)
    在座的各位,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能够莅临参加今天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在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彩的主持片段,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欢笑
  • 12-07 房屋抵账协议书(精选17篇)
    合同协议可以明确双方的商业意图,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保证合作顺利进行。合同协议对于商业合作十分重要,以下是一些行业常见的合同协议范文,供您参考。甲方:身份证号
  • 12-07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模板15篇)
    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因为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来庆祝。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元宵节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在故乡生活了三十三年,从没见举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