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通用17篇)

时间:2023-12-14 09:28:13 作者:翰墨

春节是一个庆祝团圆的节日,很多人会利用这个时间回家与亲人共度时光。小编收集了一些有关春节庆祝活动的总结,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有趣的回忆和思考。

我家乡过年的习俗作文

从腊月二十几开始,每家都要蒸大批的馒头备用,记得我家光蒸馒头就要忙上一整天,蒸的几十笼馒头全放进粮缸,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不过,这些年许多人家都改为买馒头了。

年三十那天,少不了吃饺子,在我的家乡,饺子被称做“扁食”,个头要比城里的饺子大一半。饺子出锅后,都要给家中或邻居的老人送一些,以示尊敬。人们也把老人能吃多少“扁食”,作为判断身体状况的标准,过年时人们关心老人的健康,一般都会问,“现在能吃几碗扁食?”

年初一是拜年的日子,但只限在四邻间活动,不去亲戚家。初一这天,老人特别是辈分长的不出门,要等着后生小子们给他们拜年。前些年,给老人拜年少不了磕头。尤其小孩子们,无所顾忌,知道磕头拜年会有压岁钱,所以最愿意磕头。但现在这些年,不少年轻人出外打工、上学,受了现代教育,已经很少有拜年磕头的事,倒是一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偶尔还会这样。

在家乡,新媳妇过年如“过关”,她需要给长辈们挨个拜年,一些调皮的儿童会像闹洞房一样,同新媳妇打闹,所以,出门之前,新娘子少不了找几个女伴陪着,这样在关键时刻,会有人“保驾护航”。但这些年,家乡的儿童似乎“文明”很多,很少再会这样了,反正我几次在家过年也没看到过这样的事。

家乡的春节作文字:年是过年的年

年是熬年的年。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管它们叫“年”。它面貌狰狞且生性凶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来伤害人畜,毁坏农田,使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算准了年的活动规律,把那可怕的一天称为“年关”。人们会在这一天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因为凶吉未卜,所以这一天的饭也格外丰盛。

年是年夜饭的年。年夜饭也称团圆饭,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晚宴。大年三十,一桌丰盛的年菜,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年夜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富贵吉祥”。当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年是“过年钱”的年。“过年钱”是压岁钱的俗称。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至今还经久不衰。压岁钱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钱多数被孩子们用来购买新学期的学习用品,新的作用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当然,名副其实的压岁钱还是要数晚辈给长辈的钱。岁,即年岁,岁数,也就是希望老人能健康长寿。

年是过年的年。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称之为“过年”。年又分为小年和大年。小年主要是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人们会供奉瓜果,使灶王爷多说好话。有趣的是,人们还会在灶王爷的嘴上糊糖,希望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过年还有一项重要活动,那就是走亲访友祝贺新春,又称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家乡过年的习俗作文

春节快到了,大家以高兴的心情筹备新年的一切。

除夕的早上,我们家各干各的,搞扫除贴好春联,便拜神保佑来年顺景。妈妈摆好拜神的贡品,准备拜神。晚上,在远方读书的姐姐回家了,妈妈早已做好丰盛的晚饭,一家有说有笑地吃团年饭。吃完饭,妈妈忘不了包利是。

新年初一,我和姐姐穿好新衣服,向爸爸和妈妈恭喜,“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然后,他们总是笑容满面地给我们利是,我和姐姐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我们太早起来,吃过早餐。客人来拜年了,妈妈总是倒上一杯热乎乎的茶,我摆上糖果、水果、瓜子、年糕……来款待客人。这时,大人们问好后,总是谈及他们的工作及家庭情况。我们这些孩子就是爱闹、爱玩。我和叔叔的女儿丽丽提着红灯笼到大街小巷玩个痛快,真有说不尽的高兴!

不久元宵节又到了,杏坛文化广场可真热闹,前来观看,舞龙、舞狮在空中威风地舞着,真是栩栩如生。怪不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观看。花车到处巡回游,给杏坛增添了不少生气。

家乡过年的习俗作文

大年三十那天,我坐了三个小时的车回到了河北宁晋的老家。

当天下午家族里所有的男人都要去上坟,包括我们小孩。到了村外坟地里,我见到爷爷和伯伯拉来一车鞭炮,其他人也都到齐了。爷爷等人把鞭炮摆成一排一排的,点燃了。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和二踢脚声中,爷爷烧着纸,伯伯把一瓶白酒倒在坟上。我不懂大人为什么这样做,爸爸说这是怀念逝去老人的传统仪式。

我们回到家,村里下饺子的炮声也陆陆续续响起来了。爸爸伯伯赶紧把春联和福字贴上。我没什么事可干,就跟着大人瞎转,等春联贴好,香喷喷的羊肉饺子也下锅了。我们家下饺子放的是二踢脚,真响啊,把妈妈吓得捂着耳朵,闭着眼睛不敢看。饺子煮好了,爷爷却不让我们先吃,而是先供了神位。要知道爷爷家供神位的碗摞起来可有一尺多高呢!

第二天,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出去了,中午回来的.时候,双膝已经沾满了土。因为他们得入乡随俗,见到村里的长辈就要磕头的。

家乡过年的习俗作文

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很多,还有很多“规矩”,怪怪的习俗也很多。弄得我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只好去问知道习俗最多的外公。

我和妹妹一起来去找外公,妹妹看外公贴“福”贴倒了,急忙说:“外公,‘福’贴倒了。一听,我耐心的解释道:“没贴错,将福贴倒是一种习俗,倒着贴,说明了——福到(倒)了。”妹妹一听,恍然大悟。妹妹说“那还有什么习俗呢?”外公停下手中的活儿,耐心的给我和妹妹讲。

过年还有好多种习俗。外公说“把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我和妹妹异口同声的说“为什么呀?”“因为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外公说。“原来如此!”我若有所思的说道。

“过年还要大扫除”外公说。我和妹妹疑惑不解:“为什么要大扫除呀,我们家很干净呀?”外公笑着,不紧不慢地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去年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今年就可以开开心心的度过了!”“真是越来越不懂我们家乡的过年习俗了。”妹妹说道。

“农历三月初三,有以地菜煮鸡蛋当节日食品的风俗,说是吃了‘明月’。”外公说。“什么是地菜呀?”妹妹疑惑不解。“地菜就是荠菜”我解释说。“它有清肝明目,调理脾胃之功能。三月三气候一般都反常,所以你外婆常教导你们说‘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你们去年就因为这吵了一架呢。”外公说。我和妹妹吐了吐舌头,说“我们又不知道是真的,以为外婆逗我们的。”马上妹妹拉着我二话不说道歉去了。

今天我们知道了过年习俗的知识,我觉得太不真实了,不过还很有趣的。只要开心就可以了。何必真实不真实呢。

作文:我家乡过年的习俗

快过年了,大家走街串巷,忙着办年货。

街上货物琳琅满目,购物者是多之又多,你看,一些女士们正在商店选购“新年礼服”呢,周围围着一群可爱的“小天使”,笑嘻嘻地吵着闹着要买新衣服、新玩具。这些妈妈被吵得没办法,只好放下手中已看好的衣物,先带“宝贝们”一阵狂购后,再来为自己添置。

“对不起,不好意思,把你的衣服弄脏了。”这时突然传来一句道歉。怎么回事?原来一位大伯刚买完鱼出来,不小心将正在购买年画的几位小姑娘的衣服弄脏了。“没关系!”小姑娘笑嘻嘻地拿着刚选好的年画又走进了另一家商店。这位大伯也笑哈哈地走了。

“哈哈哈……”那边又传来了一阵阵笑声……。

除夕之夜。

“嗤,嗤,嗤——”的几声,天空盛开了几朵鲜花,五彩缤纷,原来是几位小朋友在放烟花。又是几声清脆的爆裂声,漆黑的天空顿时变得一片通明,原本墨一般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明亮的彩灯照耀得清晰可见,远处的群山也依稀可辨。随着鲜花的盛开,顿时传来一阵惊喜的欢呼声。小河之畔,时而隐现一张张仰望天空的笑脸。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漫延。

一家人围着大圆桌,吃着热气腾腾的团圆饭,看着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走亲访友:

“恭喜发财!”一阵阵问候传入耳中,原来是路上走亲访友的熟人互致问候。而伙伴们则是跑东家串西家,“跟你拜个年!”手中的钞票也多了起来,甚至手中还会赚得一大把香烟。而这大多是送给自己的老爸,有时也会试着抽一下,可咳嗽几声只好把它扔掉了。小姑娘们则在一起咬着嘴皮子悄声细语地说着什么。大人们在一起谈谈家常,老人们则在儿女们的陪伴下观看着tv节目,精彩的节目时而惹得老人们会心地笑个不停。

过新年,喜洋洋,家庭大团圆,每个人都春风满面,每个人都嘴角流油……。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我的家乡。

在铅山,这里是一个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下面我就给你讲讲我的家乡过年的习俗吧!

快要过年的时候,人们会把里里外外都打扫得一尘不染。打扫完后,人们就去超市里买各种各样的年货,而一去就会大包小包地提回来。

人们还会在过年的时候贴。

对联。

和放鞭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先听我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

从前在一个山谷里,有一个黑漆漆的山洞,山洞里住着一只怪兽,它就叫“年”。在这个山谷下有一个村庄,这个年到每年最后一天就会下山来伤害人畜。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这个村庄里的人就会把门关得紧紧的。可是,年依然可以进村民的家中。然而,这个村庄的村民却毫无办法。年每次来都会吃农民的东西,还会杀家畜。为了避免年吃了他们的东西,村民们每到过年就不得不到城里过年。有一年过年的时候,人们正要赶下山,这时有一位仙人对他们说:“年最怕的就是红的东西和响声”。人们听后,于是便在家里贴对联和放鞭炮。年一来就看见了红红的对联,听见了“砰、砰、砰”的声响,吓得年直往山里逃,以后这个村庄的人每到过年就回贴对联和放鞭炮。过年要贴对联和放鞭炮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过年的时候,人们还会剪窗花。瞧,那个老奶奶剪了一个小孩正在骑着一条鱼,还剪了两只老虎…。.过年的时候,人们还会把“福”字倒贴,这代表着福运到来。每家每户还会做上最丰盛的一顿饭——年夜饭。家家户户都忙东忙西的,烧了一桌子的菜,有鲤鱼,鸡肉,牛肉,羊肉,还有菠菜……美不胜收,让人看了直流口水。除夕之夜还会包水饺,别提有多好吃了呢,让大家吃了还想吃。

过年的时候,妈妈还给我买了一套很帅气的衣裳。当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会给压岁包,我可是攒了不少压岁钱呢!

到了过年的晚上,我会和小伙伴到后院里去放烟花,“砰、砰、砰”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真是千姿百态,姹紫嫣红。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发发子弹,直冲云霄;还有的再上升时还是花骨朵,升到最高处还会绽开花瓣。

放完烟花后,我就去给长辈们拜年,对亲人们说:祝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拜完年后,我便如打出去的子弹一样,飞奔进自己的房间,打开电视机,看我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我会一直坚持看到很晚,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然后才去美美地一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湖南,那里过年的习俗很有趣。在腊月二十九(除夕夜),我们一家大小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我们的团圆饭可讲究了:我们吃饭一定要有三大样:鱼、鸡、肉。鱼一定要蒸着吃,在鱼上还要放大把大把的辣椒,这样象征着财源滚滚来、年年有余的好兆头。鸡一定是公鸡。肉是腊肉,我们的腊肉不像四川那里蒸着吃,而是用豆角炒着吃,这样吃特别美味,特别有嚼头。吃完饭后,我们就要进行守岁,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说说这一年经历的酸甜苦辣。

在初一的早晨,我们像爸爸妈妈请安(拜年)说些吉利的话,这样可以获得一份橘子和一份利是,这样象征着大吉大利。然后我们会出门向别人拜年,别人会放鞭炮来迎接我们,这样表示湖南人们的热情似火好客、友好。

看,我们过春节是不是不跟你们一样呢?你们想来我们湖南过春节吗?

家乡过年的习俗作文

除夕前我们要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每户人家就像搬进了新家一样。打扫完卫生就是置办年货了,春联、烟花、鞭炮和灯笼这些用品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吃的了,每家都会为亲朋好友准备丰盛的菜肴。

除夕那天,爸爸张罗着挂灯笼、贴春联。奶奶把祭祖的贡品摆设好,烧香点烛,燃放鞭炮,然后全家人向祖先们磕头祭拜,祈祷祖先保佑我们一家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等。我们小孩最盼望的就是吃年夜饭了,丰盛的晚餐会把我们的肚皮撑圆。吃完饭之后,长辈还会给我们发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等待着新年的钟声。钟声一响每家每户就开始燃放烟花炮竹,那绚烂多彩的烟花,预示着新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新年的作文:家乡过年的习俗

我的家乡。

是安徽六安市,过春节的习俗有很多。

春联。

烟花鞭炮和灯笼这些用品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吃的了,每家都会为亲朋好友准备丰盛的菜肴。

除夕那天,爸爸张罗着挂灯笼、贴春联。奶奶把祭祖的贡品摆设好,烧香点烛,燃放鞭炮,然后全家人向祖先们磕头祭拜,祈祷祖先保佑我们一家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等。我们小孩最盼望的就是吃年夜饭了,丰盛的晚餐会把我们的肚皮撑圆。吃完饭之后,长辈还会给我们发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等待着新年的钟声。钟声一响每家每户就开始燃放烟花炮竹,那绚烂多彩的烟花,预示着新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老家过年真有趣,我喜欢在老家过年。

春节的作文:过年的习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

我的家乡。

在朝阳的一个小山村,那里过年的习俗很有趣,我来给你讲讲吧。

在我的家乡,除夕那天,我早早起床,帮爷爷爸爸贴。

春联。

扫院子挂红灯笼。奶奶和妈妈准备丰富的中午大餐。

除夕夜吃饺子的时候,总要包几枚一元硬币,如果谁吃到这枚硬币,就意味着谁会在新的一年里一帆风顺。五六岁的时候,在包饺子的时候,我会偷偷地瞄着那几个硬币,只要它被放进了饺子里,我就会在那个饺子上偷偷地弄上一个小“尾巴”,在饺子煮熟了之后,我就能轻而易举地吃到它。这样那一元钱就是我的了。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用筷子试探饺子,如果饺子的肚子有硬东西,我就会把这个有特殊意义的饺子让给爷爷奶奶吃。

在吃完饭后,我们全家便开始看电视,等到十一点钟,全村就开始放鞭炮。爷爷把一挂大鞭和礼炮摆在小院里,用柴火点起一堆篝火。顿时,小院里亮成了白昼,全村的人鞭炮齐鸣,礼炮在空中炸响,变成五颜六色的花朵,十分壮观。

放完鞭炮,我们就开始各处祭神。我们一家五口,拿着纸、香。我提着小灯笼,妈妈端着饺子汤,在院子里的鸡窝、井、猪圈等等地方烧纸磕头,浇上饺子汤。虽然有点迷信,可是爸爸说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和祝愿。我理解是过年了,神也要吃好喝好。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早餐通常吃饺子,吃完饭,我穿上新衣服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亲朋好友拜年。

家乡过年的习俗作文

每个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比如陕西过年要扭秧歌、敲腰鼓,台湾、广东过年要舞龙、舞狮,北京过年要逛庙会等。

我的家乡在首都北京市顺义区,在我们这里大人们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把农民种的农作物放在锅里,熬成腊八粥,闻着可香可香了。各家的窗户上都贴上了窗花,大门上也贴着各种各样的对联和门神。看着门神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别说是妖怪,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我也不敢和它对视。这时,我的家人们也都在置办年货,都为了明天除夕做准备。看见大家在忙碌的干,我也去帮忙,我的任务是陪奶奶一起摘菜。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我们俗称“小年儿”在这一天我们就已经里除夕更近了,大人们有的带着自己的小孩儿开始走亲戚。车站、机场人来人往,都是急急忙忙往家里赶的人,因为除夕要吃团圆饭,求个合家欢乐。这时候很多大人也开始给家里的孩子准备鞭炮,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街上的商店里,购物的人也是人来人往,进进出出挤满了人。

最热闹的还要数大年三十,大人们戴着小朋友去和家里的长辈团圆。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过年时先请家里最年老的长辈入席,吃完饭了,大家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小孩看动画春晚,大人们要给小孩发压岁钱,为的是一年都平平安安。凌晨我们还要吃团圆饺子,饺子里放一个硬币,为的来年幸运。

这几天我们小孩最高兴,因为可以和自己亲戚朋友快快乐乐的玩。压岁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攒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大年初一,大人们提着礼物带着小孩到亲戚家里去拜年。幸运的小朋友还可以得到亲戚的礼物,真的好开心呀。

我家乡过年的习俗作文

除夕前我们要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每户人家就像搬进了新家一样。打扫完卫生就是置办年货了,春联、烟花、鞭炮和灯笼这些用品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吃的了,每家都会为亲朋好友准备丰盛的菜肴。

除夕那天,爸爸张罗着挂灯笼、贴春联。奶奶把祭祖的贡品摆设好,烧香点烛,燃放鞭炮,然后全家人向祖先们磕头祭拜,祈祷祖先保佑我们一家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等。我们小孩最盼望的就是吃年夜饭了,丰盛的晚餐会把我们的肚皮撑圆。吃完饭之后,长辈还会给我们发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等待着新年的钟声。钟声一响每家每户就开始燃放烟花炮竹,那绚烂多彩的烟花,预示着新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老家过年真有趣,我喜欢在老家过年。

江西春节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那么,江西是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的呢?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江西春节过年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年三十的晚上吃过团圆饭以后,一般来说户主和成年人都不睡,大家围在火盆旁一边喝着茶,嗑着瓜子,一边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筹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这样一直坐到天明,此俗为辞旧迎新。

正月初一凌晨开门,叫“开财门”,每家每户对此极为慎重,至初一凌晨,户主首先洗脸,着好衣冠,先向祖宗神位摆供品,点燃香烛,烧纸钱,之后在鞭炮声中大开门户,念叨“恭喜发财”,有的村民开门后,还出门向大利方向烧香作揖、敬天地,这叫“出方”,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里消灾避祸,大吉大利。

回屋后拜祖求神,祈求祖神保佑全家人平安,生财发福。

今“出方”拜天地之俗已废,初一开财门习俗沿袭不衰。

春节:我们南昌人说: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话)。是因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万里长城,南昌籍民夫在腊月二十四日后才陆续回家,家人均以亲人抵家团圆的时间为“过年”。所以,南昌人过年的日子不同、时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过年的,有的早上过年,有的是中年、晚上过年。

拜年:正月初一,幼辈依次向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左右邻居贺年。南昌有句俗话:(南昌话)初一的崽,初二个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三、初四也有专为亡亲祭拜的。

换茶:是“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图形式,不重内容。

上七大似年:南昌人重视上七,这天要好好地吃一顿,还要吃“糊羹”,象征步步高,这天一般举行隆重的敬神活动。

元宵节:(南昌话)“过了元宵罢了灯”,过了元宵,年事活动就基本结束了。(南昌话)“三十晚上的火、元宵的灯”,元宵观花灯、耍花灯、猜灯谜,异常热闹。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

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春节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去年的春节我是在奶奶家度过的。奶奶的家在荆门的一个小乡村里,过年还保留着一些特有的传统习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是腊月二十七到达奶奶家的,这一天正在做“鱼糕”。“鱼糕”配料很精细,主要是鱼肉和蛋清,营养价值很高。在此之前已经磨了豆腐、做了“风干鸡”。随后的二十八、二十九都在忙着准备年货。

大年三十这天终于到了!奶奶很早就起床忙了,将家里所有的桌椅擦得干干净净,餐具也是一尘不染。

吃过早饭后我帮爷爷贴春联,奶奶则开始忙中午的团年饭了。收拾整齐后也就到了十一点,奶奶说团年饭越早,说明这家人越勤快,让我将太太、太爷一起叫来吃团年饭。

大圆桌放好了,十六个菜摆了上来。浓浓的香味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啊!我忍不住想要先尝为快,却被太爷制止了,说先得要祖宗喝酒吃饭以后我们才能吃。

太爷绕着圆桌按尊卑位置倒了几杯酒,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将杯中的酒轻轻洒在地上,说是敬祖先的。接着在大门口将一捆草纸烧燃,还一边念叨着,希望祖先保佑一家大小健康平安。这一系列祭祖活动结束后,爷爷放了一挂好长好长的鞭炮,这才招呼大家入座吃饭。

在饭桌上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太爷让我们大家都来吃“赚头”,我夹起一块,瞅了又瞅,说:“这不就是猪舌头吗?”大家都笑了起来,奶奶告诉我舌头谐音“折头”,不好听,于是先前的人就把猪舌头叫“赚头”了,后来就一直叫到了现在。我恍然大悟,说:“那我得多吃几块,来年在试卷上多赚几分!”又惹家人一阵大笑。

吃完饭,洗澡穿新衣,晚上守夜放鞭炮,初一相互去拜年,初二走亲戚......

就这样,在轻松快乐中,我过完了年,眨眼也就该回宜昌了,心中真是不舍,真想天天都过年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乡人们过年的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大年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是汉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终于把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找全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看咱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过年的!

1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灶王爷上天”之日。

2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除日。

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6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7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8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9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

10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11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女儿回娘家拜年。

12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13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14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15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16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

17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庆贺。

18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19正月十一:祭奉紫姑。古代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20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21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22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23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春节过年的习俗_过年的资料2

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

吃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二是取其“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节过年的习俗_过年的资料2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

吃年糕。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年糕的种类很多,南北风味之别,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

新年春节每个民族过年的习俗详解【】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能够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能够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

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

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齐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

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户户在一齐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内含吉利的意思。

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完美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人民日报海外版》)。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完美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资料,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完美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完美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资料已不仅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完美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构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齐,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盼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之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这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能够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此刻,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齐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之后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之后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此刻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相关范文推荐
  • 12-14 九年级学生开学典礼演讲稿(通用21篇)
    学生演讲稿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呈现一份经典的学生演讲稿,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敬爱的老师,亲爱的
  • 12-14 杜绝粮食演讲稿(汇总21篇)
    通过演讲稿范文,演讲者可以清晰地组织思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看看别人是如何用言语影响和感染观众的。大家好!“吃饭了
  • 12-14 小老鼠的生活参考(优秀14篇)
    在写优秀作文时,我们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准确性和形式的美观度。感谢这些优秀作文的作者,因为他们用文字和思想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灵感。清晨,柔和的阳光射入了洞穴。我
  • 12-14 女生日记杨红樱读后感(精选21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文章后对所读内容的个人感受和思考。以下是一些经典图书的读后感,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我很喜欢杨红樱阿姨的书,其中这本《男生日记
  • 12-14 听听雪的声音六年级(实用20篇)
    优秀作文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独到的见解,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过后,车厢了沉寂了很久,没人
  • 12-14 小学生迎元旦国旗下的演讲稿范文(22篇)
    通过撰写演讲稿,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演讲稿,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演讲的水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12-14 幼儿园感恩节流程和方案(优质17篇)
    感恩可以让我们更加满足和感激当前的生活,并展望未来的美好。以下是一些感恩的名言,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感恩的思考和体会。每年的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 12-14 家庭消防安全自查报告(精选18篇)
    在工作学习中,常常需要进行自查报告,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表现和提升自身素质。这篇自查报告范文的撰写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可以作为我们撰写自查报告的参考。
  • 12-14 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总结(通用22篇)
    活动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同时也能够挖掘出活动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活动总结的范文和技巧,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
  • 12-14 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报告(热门16篇)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9月8号上午,我院在院一楼报告厅举行了20xx-20xx年第一学期劳动教育周系列活动之“漫谈劳动与劳动教育”劳动模范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