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巡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3-08-08 16:28:53 作者:江sx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夜巡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篇一

中国传统体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道家文化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传统的体育理论中无不浸淫着道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体育的本质、体育的方法及体育的目的。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为万物之终、宇宙本原,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道不可捉摸,甚至不可以说,这种宇宙大“道”,正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传统的体育不过是我们悟道、求道的手段,武术的最高境界即是“道”。

著名的道家作品《列子。汤问〉〉篇通过“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射术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天下无敌,而是悟道之后的“不射之射'飞卫是古代的神箭手,天下无双。纪昌曾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对他说:你先学不眨眼的本领。”于是纪昌回到家,整天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双眼死死盯住来回飞动的梭子。两年后,果然练成了不眨眼的本领,飞卫又告诉他:“下一步你再练习好眼力就可以了'于是,纪昌在家里又用牛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天天目不转睛地瞪着看,三年以后,小小的虱子在纪昌眼里竟如车轮般大小了。这时,他便尝试着用上好的弓箭朝虱子射去,利箭穿透虱心,而牛毛竟没有断绝。纪昌激动地找到飞卫,飞卫听后说:“你已得到了射箭的奥妙了!

纪昌完全学到了飞卫的箭术以后,算算天下能够同自己相匹故的,只有飞卫了,于是图谋杀害飞卫。两人在野外相遇,便张弓搭箭对射起来,箭羽在半空中相互触碰落地。飞卫的箭先射尽,纪昌还剩一支。飞卫便用荆棘的尖刺来抵挡纪昌的最后一支飞箭,竟丝毫无差。完后飞卫拍着纪昌的肩膀说:你的射术已经超过了我,我不能再教你了,你去找我的师父吧!

于是,经飞卫的指点,纪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深山的一座山顶上找到了飞卫的师父——一位老道。两人刚一见面,头顶上正好有一只苍鹰盘旋,纪昌为了显示自己的射术,于是弯弓搭箭,朝苍鹰射去,苍鹰应声落下。老道见状,便倏地跳上了悬崖边一块松动的石头上,随手朝天空一指,结果竟也有一只苍鹰受伤而坠地。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即言道的运动是往返运动、是循环式的圆圈运动,这种圆圈运动也正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总规律。因此,传统的体育项目非常强调圆圈式的运动,强调从圆圈运动中去体悟道。比如从道家养生功夫发展出来的太极拳,就要求打拳时力求“非圆即弧”从起式到收式是一个圆,阴阳变化是个圆,进退虚实是个圆,打太极拳要“触处成圆”力求达到“圆融精妙,方为佳境'受“道”的观念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往往把境界的提升看得比修炼本身更重要,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意境,一种与道为一的境界追求,而从不专注于一招一式的雕琢。甚至动作标准与否都无关紧要,因为动作不过是悟道的辅助手段是“术”而已,如果达到了一定境界,这些动作都可以忘却及至抛弃。正是这种对“道”的意境的追求,对动作雕琢的忽略,而使中国传统体育另辟蹊径,发展出了以入“静”为要的静养功夫。

道家文化中,除了“道”这一核心概念外,另一重要概念就是“无为”。‘无为”不是揩‘无所作为”而是“清静无为”、“顺自然以动”一如老子所言:“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道家主张“守静贵柔”、“致虚极,守静动”。受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非常强调“守静”功夫。

被称为哲拳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代表,深得道家思想精髓。传说武当派掌门人张三丰创立太极拳时,便是因无意中得到一本《老子〉〉书,深为其中的哲理所吸引,于是创立了一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太极拳的最大特点是“静'“静”即是在练拳时,须身心放松自然,心无杂念,所谓“体静”与“心静”。同时,这种“静”又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动,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自然。用太极拳的话讲,这种“静”说是“顺劲而动”。即打拳时,必须由丹田带动,由腰而胸,而背,而肩,而臂,而手,强调“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由内及外,由静而动。就是太极推手,散打,也强调“引进落空合即出”,合者即将周身之动合到一个点上,这个点才是根本,是动中之静。太极拳难就难在这里,好也好在这里,因此它也最忌讳“单摆浮搁”妄动之病。

传统养生理论博大精深,溯其根源则在道家,杨朱讲“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其主旨在于重生、“贵生”,老子讲“长生久视”,也是“贵生”的,庄子也讲“养生”、“达生”,但真正形成养生理论体系的还在于道教。道教极崇性命之学,因贵生而乐生、好生、养生,可谓“养生之教”。道教不主张把精神寄托于来世或彼岸,而是积极倡导“我命在我不由天”,主张用奥妙的修炼方法达到长寿永生。道教的养生功夫,是以静养为主,配以动功。这种静养为主的修行方式被称为道功或道术,所谓道功,是指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息虑、坐忘、守一、抱朴、养性、存思等,道术则是指修命固本的具体方法,如吐纳、导引、服气、胎息、辟谷、炼丹、服食等。概括地讲,道家的静养不但要求清心寡欲,还要配合以闭气缓吸的方法,竭力降低各种运动性损耗。如道家医生孙思邈所言:和神之法,当得宝……,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千金方。养性》)经过一定时期的静养后,呼吸心跳皆可减慢,五脏皆可得养。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龟每分钟只呼吸1一4次,寿命可达五百年,人每分钟呼吸12—20次,寿命仅几十年,说明保养、节能、减少消耗是养生长寿的一个重要方面,龟、蛇之所以能长生,是因为呼吸缓慢,经常屏息,最大限度地减少耗氧。静养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人体能量,而获得养生、长生之效。

所谓“得道”,道教解释为“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自然经》)即言道之在我谓之“德”。这显然是从老子《道德经》而来。那么如何“得道”?道教认为,通过修道养生,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为神仙。“神仙”并不是指彼岸世界的超自然物,而是指获得了永生亦即“长生久视”之肉体。

可见在道教那里道功道术等修身养性的传统武术或气功其根本目的在于获得肉体的永恒。当然,肉体永恒、长生久视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如道家竭力推崇的老寿星彭祖,虽活了八百多岁,不可谓不长寿,但最终还是一命呜呼,并没有获得永生。

夜巡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篇二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

太宰问子贡说:“你老师是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啊?”

子贡说:“这本来就是老天要使他成为圣人,就又使他多才多艺啊。”

每个人内心都有痛处,对于别人的盛赞,孔子是感伤的。因为自己少时贫贱,为了谋生活,所以学会了很多技能手艺,而真正在政治上有地位的人是不会这么多技艺的。

孔子有哪些本事呢?

他的第一个本事是懂音乐,而且歌唱得很不错。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孔子是一个可爱的性情中人,别人唱歌唱到高潮部分,他就跟别人一起唱。孔子还喜欢作音乐评论,他认为《韶》乐是尽善尽美的,《武》乐只是尽美,而不尽善。“尽善尽美”这个成语就来自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孔老夫子认为,《韶》乐是上古舜帝时的音乐,中和醇厚,不仅美妙,而且其中蕴含的道德圆满。《武》乐也很美妙,但周朝毕竟是以武力推翻商纣,道德上不够完满。孔子对《韶》乐的推崇还在于《韶》乐令他如醉如痴。孔子是个超级音乐迷,他说自己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个月都品尝不出肉的味道,并赞叹:没想到《韶》乐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啊!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我们无法给孔子的唱歌水平进行当时社会排名,但可以确定的是孔子非常爱好音乐,非常懂音乐,非常迷音乐,竟然听到一种音乐感受到美,痴迷到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的程度。

他的第二个本事是擅长驾驶马车和射箭。孔子最擅长什么呢?这个不好说,根据《论语》来推断,应该是驾驶马车。

《论语·子罕》记载: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

达巷党人说:真伟大啊,孔子!学问广博到不能用一技之长来称赞他的地步。

孔子听到这话后,对他的学生们说:我该专心于哪一项技艺呢?是驾驶马车呢?还是射箭呢?我想还是驾驶马车吧。

我们从这段记述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孔夫子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弱书生,起码孔子驾驶马车和射箭这两项技艺还是比较强的,而且驾驶马车应该比射箭好。孔子遗传了他父亲高大威猛的伟岸体魄,其实也遗传了他武士家族的一系列本事。周游列国,当时交通条件不好,路上会遇到容易翻车的危险,孔子有时候应该是自己亲自驾车的。

他的第三个本事是擅长当管理人员。在孔子二十岁时,他的贵族身份获得统治阶层的承认,于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而且孔子当时已经小有名气。孔子开始是做的什么官呢?《史记·孔子世家》里讲: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而且地位低下。成年后,当过季氏家的仓库管理员,大概是他第一份工作,他把账务出纳做得很好。后又被提拔做过牲口管理员,牲口繁衍得很好,牛马长得很壮实。贱,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品差,当时是指地位低下。孔子虽然被认可为贵族了,却是最低级别的贵族——士。所以,孔子开始做的工作也是很卑微的,应该说孔子是从基层、底层干起来的。年轻人刚进入社会时,应该学学青年孔子的精神。不要老想着自己的职位太低,而是要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好。这样,升职的机会反而会不期而遇。

尤其难得的是,孔子干着低下的工作,却从来没有放弃学习。贫贱让孔子必须去从事一些低下的工作,好学又保证了孔子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变得多才多艺。孔子的唱歌、驾驶马车、射箭等才艺都是通过勤奋好学掌握的。

修德讲学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孔子说:道德不进行修养,学问不进行讲习,听到符合道义的事情不能去做,自己不善的行为不能去改正,是我心中的忧虑啊!现在,很多人天天忧心的是,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大富大贵,孔子当年忧心的是道德和学问。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孔子创办私学的是为了修德讲学,教化民风,导人成才。

在孔子之前,学校是由官府办的,国家开办官学,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学习。这些贵族学习的也主要是治国理政之道,因为他们将来是要继承父亲官位。

孔子开创了私学的传统,孔子办的私学是中国最早的民办教育机构之一。其实在孔子时代,开办私学的并不只是孔子一家,还有其他人也在同时期开办私学,但他们基本都不成功,留下很大的影响的人很少。而孔子的私学是很成功的,孔子才是私学之祖。

邓析就是当时自办私学没有成功的典型。邓析是郑国人,也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开办的私学是培养一种专业人才——教人打官司,就相当于当今社会的律师学校。其实,邓析被称为最早的律师,是战国名家的鼻祖,著名的讼师。邓析的私学在当时还是很有名的,《吕氏春秋·离谓》里记载: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离谓》)

子产是郑国的名相。他道德高尚,治国智慧也很高超。子产治理郑国,邓析不服,极力刁难他,处处要显示出自己比子产高一筹。邓析的具体做法就是教人打官司,寻找法律的漏洞,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聪明,也是混碗饭吃。他知道,子产是有德名相,向来以理服人,不会对自己动粗。抓住了这一点,邓析做事就更是肆无忌惮。邓析教人打官司的收费标准是:学习打大官司要送一件上衣,学打小官司要送一件短衣裤。因为邓析的名气,为学打官司而献上上衣、短裤的人不计其数。邓析办学一度是很成功的。现有的文献记载,也只是说孔子弟子三千,邓析的学生可能超过孔子。

我们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邓析是两家通吃。邓析的目的是赚钱,并不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如果社会没有什么矛盾了,邓析及其学生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邓析这么做的后果可想而知:郑国大乱,民口喧哗。子产患之,于是杀邓析而戮之。(《吕氏春秋·离谓》)

郑国大乱,民怨沸腾。一个是非观不明确的社会,人们就不知怎么办才好了。子产终于下了狠手,把邓析杀了,并戮尸示众。邓析一死,邓析的私学也就偃旗息鼓了。邓析才华出众,子产当官厚道,我们知道孔子对子产的德行是很推崇的。然而,厚道的子产杀邓析,是因为邓析扰乱社会,当然他办私学方向也出了问题。

孔门私学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办学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引导学生做仁人君子,使民风更为醇厚,同时给各国政府提供治理国家的咨询。这也是孔子走到哪个国家,尽管没有受到重用,但都受到很高礼遇的重要原因。孔门私学重要的贡献是使平民有了进入贵族统治阶层的机会,打破了当时社会出身定终生的宿命,开启了人才向上流通的通道。人们可以在孔门看见向上走的希望,接受道德的洗礼,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孔门兴盛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真谛。

夜巡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篇三

春秋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所争鸣的实际内容或者社会焦点,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还涉及道德、艺术、哲学、逻辑学等,可谓百花齐放。其中儒道两家的思想就是先秦思想领域的两朵瑰丽的奇葩。儒家主张尊师重教,政教合一,学而优则仕,施行仁政的思想。道家主张遵循自然,追求自由,无为而治。两者的思想领域有着明显的差异,只有取长补短、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才能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社会建设中。

儒家、道家、德教、仁政、智育、无为而治、自然。

以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先秦教育家们的丰富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篇文章中,我将汲取儒、道两家之精华,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1)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政治为教育提供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特征:富而后教,“孔子‘适卫’,冉有驾车,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由此可见孔子“富而后教”的基本教育理念,他认为“庶之”、“富之”、“教之”共同购成立国安邦三要素。三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礼记·学记》)。人是社会的主题,所以要从整体上改变和提升社会风气,必须从每一个个体的人的教育感化入手,所以儒家提倡“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孔门私学之中弟子品类不一,就分布地区而言,其弟子来自不同国度,就社会阶层而言,其弟子成分复杂,所以孔子本人就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坚定实践者。“有教无类”是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体现,爱之则教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是儒家的基本教育观念。“有教无类”是以儒家人性观念为依据的,儒家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所有贵贱、庶鄙、族类之别,但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儒家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所处的整体环境对人的整体性格、道德观念及能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有什么样的风俗环境,就会使人形成什么样的习性。基于这种考虑,儒家提出“三慎”主张。所谓“三慎”,即:择居慎,择业慎,择友慎。“学而优则仕”是儒家政教合一教育思想的集中表现。首先,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政治人才是儒家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其次,并非所有学习的人都可以做官,学习成绩优异是做官的必要条件。

2)德教优先。以德育为主体,将知识教育与教育过程德行化,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是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是儒家教育哲学的突出特点。以“四教”——文、行、忠、信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所编纂的《诗》、《书》、《礼》、《乐》、《春秋》、《易》,皆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教科书,都是施行德育的教材,逐渐形成了儒家“明人伦”重“四德(仁、义、理、智)”的德育体系。由于国家在政治上倡导“为政以德”、施行仁政,所以教育落实到主体的人本身提倡“为己”之学,以追求道德价值的实现。

3)重视智育。敏而好学,学习知识主要是一个主体自觉的过程所以儒家主张学者必须端正学习态度,以成就真才实学。“好学近乎仁”,认为人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够成就理想人格。“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对儒家知识教育方法论的系统总结。

1)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其真正旨意在于要求人顺应“自然之道”,返璞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道家认为“自然”是“道”及一切万物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2)古典人道主义,其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现为对人的个体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等都不过是束缚人、奴役人的樊篱。其谢绝楚王的千金之聘、宰相之位,还把国相的尊位比为“腐鼠”,“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充分肯定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保持自由。

3)无为主义。从天道自然到“无违”自然。老子说:“道常无为”,“无为”是道的一种“上德”,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无为”是一种“君道”。道家无为主义实质上首先是一种安邦治国的策略政策,君王要治理国家,其“上德”就是应该效法和顺应自然,达到“无为而治”,只要“君无为”,人民就可以“自化”、“自朴”。

4)“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知进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不为。

其一,儒家尊师重教,主张“学而优则仕”,提倡平民通过良好的教育,参与国家政治。“不仕无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就是说“学而优”必“仕”,否则就是违背道义。对于道家而言,更注重的是对人的个体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其最大的理想就是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这种自然主义理想,在天就是自生自成的自然;在人就是小国寡民的淳朴社会;在个人就是淳朴自由的真人赤子;在政治就是不是强权也不行仁政的无为而治。道家认为现实社会的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等都不过是束缚人、奴役人的樊篱。

其二,儒家重视德育,“《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史记·史太公自序》),有力说明了儒家对德育的重视及德育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而在道家当时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礼崩乐坏”的时代,反对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反对采用任何具体的社会改革理论和方案,追求向自然状态复归的“无为主义”。

其三,丛治国之道方面讲,儒家倡导“为政以德”、“以德服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儒家认为以道德去教育、引导民众,才是治本,才能真正形成稳固和谐的社会政治秩序。而道家思想主张君王要治理国家,其“上德”就是应该效法和顺应自然,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达到“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从中国历史看来,儒家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影响十分巨大,在中国形成了重视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学而优则仕”在中国社会千百年来,起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导向作用,成为知识分子积极向学的巨大推动力。与此同时,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一个内在意蕴是要批判和反省有文明进步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分离的现象,寻找一种人与自然重新契合的生存方式,教导我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秩序,回归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因此两者各有侧重、各有短长,只有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长期延绵不绝,汇合成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滔滔大江。

1、《先秦哲学》 曾仕礼 编著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夜巡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篇四

老子的学说中,关于“美在自然”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美在自然界;另一种是在自然而然。在我看来,第二种说法更本质,更贴切。自然界的美的的确确是自然而然的,而对于艺术创作领域而言,这种自然而然的美,则是艺术最本真的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到三种重要的美学思想:提倡真情实感的艺术美;提倡淳真朴实的艺术美;以自然作为艺术的最高本质。

何为“道法自然,自然崇德”,“道法自然”意义是道生万物的天和人的活动过程是“自然无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道”之上还有自然。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其主张的人生目的是:任其自然或是顺其自然,而道教吸收其“自然”的观念后,即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而道之自然的法则不仅仅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人生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它生于万物,万物也都按其各自的本性生长,不存在任何强加的因素,从而体现出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征,维护自然界的和谐与自然,知足、知常、以及心平气和,从而得到精神的升华。

所谓“法”,即学习、效法。这里解释为人应该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天则效法道。所以,“道”,即自然规律。“自”便是自在本身,“然”则是当然如此。同时,“道”依附于自然的规律是不可变更的,老子所说的“自然”,是告诉我们: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也就是道。它不需要效法于谁,道是本来如是,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法则。

艺术,本质源自于“自然”,艺术,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和艺术美的最好诠释。道家美学思想启示我们要以自然作为艺术创作最高境界的美,从而使客观事物保持它的本然状态,也就是最理想的艺术美。艺术创作应回归自然,体现淳朴与天真的人的本性,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来进行艺术创作。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坚定艺术创作中的天然自成,成为了我们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主张的是“自然”。就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而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其自身,就是作为自然的道。道是先天地而再生的本源,其根本含义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在人、天、道、自然等几个序列中,人是天地所规定的人,道定天地,自然定道,而道不仅规定其自身,且对天地之人具有根本的规定性。除此之外,在“自然”的影响下,也有其特殊的美学主张。老子作为中国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者,他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从多角度、多侧面地论证和阐述了“道”的“自然”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在人的意识的基础上,以自然而然为本质的道,以事物的本来方式显示出来。老子所说的道,就是事物本身的存在。于是,在中国美学中,也出现了关于“什么是美”等问题,也就有了一种主要源于老子的观点美在自然。

(1)提倡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2)提倡淳真朴实的艺术美;

(3)以自然作为艺术的最高本质。

“自然”,就是一种本然状态。这种状态充分体现出,本然状态下的美,也就是艺术创作风格的美。这种美不受外物的影响,不为名誉所拘,这充分展现了它的天真与本色,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无限的感染力。道家美学中的优秀思想,启迪我们去亲近身边的事物,不可沉溺于功利和物欲,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更应倾向事物本然的状态,也就使得万物都保持了它的本然,那么这就是最理想、最美的自然。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这些都意味着人们用审美观念对世界和万物产生的爱。如,在中国文化的范畴中,自然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原则,也就是审美理想。是主体精神的自由;是精神空间的无穷;是心境的澄明;是自在的逍遥,和无往不适的境界;是求真与审美观时的自然。

我们在将自然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美的同时,我们还要在绘画中体现自然造化之功。崇尚自然,反对雕饰,可以准确地表现我们的意思,真实的世界是充满美感的。“崇德”,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不仅要遵循自然规律,还要有德行。艺术有无限种可能,作为一位进行艺术创作的人,品德是尤其重要的一点。在老子的思想下,标举艺术的天然白成与巧夺天工,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创作价值取向。

故此,艺术的本质即为“自然”与“德行”并重,二者因而统一,得而发展,它是内在性情的真实自然与外在的技巧表现进行的天人合一的境地。它们是创作的灵魂,也是艺术美的极致所在。

综上所述,艺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则是“自然而然”,艺术的重点在于“德与行”,它们不仅是艺术所创作出来的的灵魂,也是表现艺术美的一种极致。艺术创作需要回归自然,从而使人们的心境得以自然流露,返璞归真,体现淳朴的人性与自然,追求性情的真诚与和谐。

夜巡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篇五

道家所谓“炼精化气”的气是什么东西?中国医学所谓的“气血”的气和“中风”的风,是否都同道家所讲的这个“气”字一样?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汉代以后的中国医学,大都把气流的风和人体呼吸的气混而为一,这也是有问题的。不过这些问题都是个别的专论,现在从本题范围会讨论它,一时也讲不完。前文曾经提到,暂且借用现代科学术语的“生命能”,作为解释气的概念。换言之,也就是要学习静坐和修证健康长寿术的人们,不要把人体口鼻呼吸的气,以及大气中的空气,就当作道家或密宗所谓的气。否则,统统落在生理的感受范围,错把神经和肌肉的反应当作是“真气”的流行,那是一个严重的误解。

退而言之,如果只把肺部的呼吸和生理反应的作用,当作炼气的成果,那么综罗道家、密宗、瑜伽术等的各种大同小异的炼气方法,至少有几十种甚至一百种之多。虽然无可否认的,人体生理上的口鼻呼吸,以及部份其他器官和皮肤呼吸的作用,是修炼的基本动作和工具,但不能误认为这就是静坐养生或道家丹法的真谛。

照道家养生的修炼方法,真正达到“炼精化气”的程度,那是什么景象呢?这便须要留意道家所流行的两句术语,所谓“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三花”与“五气”,都是比喻的代名词。三花即是“精”“气”“神”。“五气”,便是心、肝、脾、肺、肾或另用五行的代号,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至于印度的瑜伽术中,却以上行气、下行气、中行气、左行气、右行气等叫做五气。名词不同,实际上都是共通的。聚顶的顶,当然是指头顶的“宫会穴”,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泥洹宫”,密宗所谓的“顶轮”和“梵穴轮”的连带关系。不过朝元的“元”,却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根据医学经脉穴道的观念,便说这个“元”是指“关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下丹田”,有些人却认为这个“元”是指“会阴穴”,也就是密宗和瑜伽术所谓的“海底”。谁是谁非,从来就无确证,除非真是修炼到家的神仙肯出来当场指证,或许可息此一争端。不过,从学理和中国文字学的诠解,以及经验的求证。我们认为这个“元”字与本源的源字通用。换言之,所谓“元”,便是指原来的本位现象而已,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说人体内部的腑脏之气,各归原来的本位,充满、和谐、均衡而没有窒塞。我们简略地从学理上解释过这两句话的意义以后,再从实证的现象来作说明。

“三花聚顶”的景象: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犹如以往所说,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贴,若存若亡。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头顶“泥洹宫”“百会穴”部分,感觉如天窗的开启,如阳光的透射,豁然开朗而呈现无比的清凉之感。犹如乘虚而下的一股清虚之气,下降而遍洒及于全身。道家丹经所谓的“醍醐灌顶”,便是形容这种境界。不过,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学理不明,观念不清,内心如果存有丝毫的幻想,或潜意识中存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可能便会心神出窍;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觉;便有许多类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现了。对此种种境象,必须要一一扫除,不落筌蹄才为究竟。

“五气朝元”的景象:由于以上所讲“三花聚顶”景象的呈现,或者在同一时间,或在稍息之后,忽然感觉呼吸之气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绵软,不藉后天的呼吸而温暖怡适,平时所谓的内呼吸(丹田的呼吸这时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偶然的需要极其轻微的呼吸一次。此时有如在风和日丽的景象中,微风不动,水波不兴,身心内外,天地人物,无一而非安于“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无我身的存在,这些平时的感觉和思想,统统都自然地去得无影无踪了。

静坐或修道的实际工夫,如果真能做到如上所讲“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情况。那么,炼精化气的基础工作,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不过,这种基础,可不能偶一而止的,必须要“持盈保泰”,恒常如此,而且可以自由作主的要如此便如此才算数。倘使在静坐的过程中,偶然有过一次类似经验、瞎猫撞到死老鼠、一见永不再见,那就不足为是。但从此要进到“炼气化神”的境界,就必须和“道”的观念结合,并非只属于静坐工夫的范围了。

夜巡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篇六

1、他学习和从医时代是最早的,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创建和发展,起了奠基作用,故称为“医祖”。

2、坚持唯物主义,主张信医,反对巫术。故有“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之警言传世。

3、具有高深的技艺,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赞语说:“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4、具有崇高的医德。

夜巡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篇七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对现代社会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处世,养生、政治等等方方面面,对我们现如今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时代意义。

1.道家的道德观有助于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早在数千年以前,道家文化就看重对人思想品格上的培养与升华。道家文化提倡谦虚、居后不争的处世观。道家经典《老子》中阐述了其处世智慧的三大"法宝";慈爱、节俭、不敢为天下先。道家认为慈爱能使人勇敢:节俭能使人心胸宽广;之所以能成为天下万物之首是由于不敢走在天下人之前。据后不争,也就是老子说的不敢为天下先,它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哲理,不敢为先,就是要示人以柔。事物的发展总是刚柔并济,一味的刚强,并不能保证事物发展的成功。相反,如果能谦虚卑下,厚积薄发,保持超然于世俗的姿态,反而能收意想不到的效果。道家文化引导人们珍惜生命、淡泊名利,它启迪人们对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进行深度思考。使人们慢慢从身外之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最原始的生命状态,这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道家的生态观有助于我们维护生态平衡

当前生态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突出,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而造成自然的破坏,危机人类自己的生存。道家文化以其独树一帜的思维方式和洞察入微的反思精神认为:自然界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人类,不能随意的被人类改变。道家游离于物外,审视着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批判人性的浅薄与愚昧。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告诫人们遵从自然原则,对自然充满无限的热爱。道家立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并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就如同人不能孤立于宇宙万物之外而存在一样,这就是道家所说的"道通为一".所以道家认为人的所有行动都必须符合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都必须以生态整体利益为标准来指导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行为。

道家提出的天地人及宇宙万物为一有机统一整体的观念及其所对的生态保护思想,对于我们坚定不移的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来说,具有十分要的时代价值3.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我们当今所提倡的"和谐社会",这不仅代表了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承接,而且最主要的是对和谐观念的延伸及创新。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就蕴含了丰富的对"和谐社会"的深刻理解,这对我们如今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效果。

首先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要保持一种平衡。现阶段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依然很大。天人合一思想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尊重自然规律和生命价值的理念对我们解决这种问题有极大的启发。其次,它加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我们社会的进步个改革的深化,社会矛盾凸显,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压力加大。天人合一的内省精神对于消解人们身上的压力和巩固社会和人的和谐统一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再次,它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的最终理想归宿就是为人们涉及一个圆满的至高的人生境界,其所主张的和谐思想就是讲求通过个人道德修养完成自身的和谐,进而促使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交融的目的。

从以上论述来看,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创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推进的作用,为当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道家文化中,我们可以将其精髓概括为尊重生命,关爱自然与和谐共处,古往今来,都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有人类共同的愿望与期待,同样这也是人们的本性所致。早在先秦时期,道家就对这一理念开始了研究和论述,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方面,和谐平衡的思想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首先,它弘扬了济世利人、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社会是由一个个活动着的人组成的庞大团体,社会进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人也只有在这种发展进步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我们都应该负担起建设社会的责任。道家文化清楚的看到个人与社会的这种共生互存关系,人应该服务社会的责任,因此要求人们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济人,既时刻想着帮助他人。道家认为只有这样才会赢的别人的尊重,因此这种济世利人的思想是可取的。

其次,它推崇节俭,摒弃奢华的生活信条。道家历来推崇这种生活方式,它要求人们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家认为崇俭抑奢不仅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代表了一种正面的精神状态。只要保持这种正能量的作风就能使人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去克服一切难题,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三,它增长了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与自然进行和谐的共处为前提的,在道家思想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充分的认识和阐述。道家认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尤其不能破坏自然。它强调若想天地万物保持和谐平衡,人与天地万物就要共生共存。

当然,道家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光芒在这里只是挑选一二略加叙述。可见道家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带给我们精神世界无尽的养料。而且由于道家文化的宣扬而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胸襟变的广阔,使中华民族可以长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越来越繁荣兴旺!

[1]李开升。道家文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

[3]李顺连。道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俞立涛。道家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1996(02)。

[5]孙以楷。道家文化寻根[j].江淮论坛,2001.

夜巡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篇八

道家观念以“道”为核心,讲求“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建立了自然、和谐、平衡的生态美学思想,是对人类高层次审美活动的统一概括。道家的“大美”思想就是主张从无为的角度感受天地自然的魅力,重视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顺应自然生命的趋势,追求生命的自由。目前,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老庄道家美学思想体现了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这对解决当前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道家;生态美学;自然和谐

道家思想由先秦时期发展而来,崇尚自然与和谐,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老子和庄子从“道”出发,站在美学的角度审视自然,揭示天地间固有的自然规律,力求通过无为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生命自由。老庄的思想是一种审美自然观,在道家美学的范畴中,人虽然为自然界的主体,但人也是自然界的“外物”,改善自然环境的关键在于人类的作为,无为而非不为,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为即是无为。

道法自然是对天地万物的产生及演变趋势的深刻解释,是道家生态美学的基本命题,展现了道家生态美学的价值取向,即遵循自然规律,万物皆源自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认为人和世间万物都是以自然为根基,皆是从自然界中演变而来,有着共同的生存基础,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宇宙的固有法则。从道家生态美学的观点来看,“道”即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必须以“道”为核心,顺应“道”的选择。

道法自然的核心是追求无为而治,老子主张人们应当顺应自然趋势,不能强行改变自然规律,以“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则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庄子的道家理论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做,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从老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圣人是能够明白天地万物的原生之美,并且不执著于改变这种美则以此为基,反对以人力逆天力,主张遵循自然、天人合一。同时,道家思想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体,双方的对立关系也是源于天之道,但这种对立關系中仍然存在着统一性。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必须对自然有所作为,但如何把握对立关系中的统一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问题,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在作为之时不可违背天地规则,最终与自然建立起无为而无不为的关系。

“无为”的思想是教导人们明确正确处理发展与自然地关系,此外“道法自然”的另一个重要含义是“不争”。老庄从生命源泉——水中得到启发,提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推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水为万物提供生命的原动力,却不与万物相争,同样自然万物不与水相争,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础,人类必须明确自然地崇高地位,不与自然相争,自然也自会回馈人类。

道家思想认为天地之大美来源于其自然性,原生之美是最高价值的美态,换句话说,自然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环境是宇宙赐给人类最高价值的美态,万物的生存、生长都以自然为载体,人类生命活动、生产活动的开展也是以自然为载体,大自然以其勃勃的生机为人类孕育了无限的宝藏。因此,尊重自然的原生之美、和谐之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先秦时期,老子就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看法,“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天和地组成自然之态,自然之道是天地的原生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后来,庄子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天人合一”的内涵,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明确表达了天、地、人、合的思想理念。这一观点同样符合现代生态美学的推崇,人类必须改变主导者观念,将自己视作自然的组成体,以自然合为一体,发现自然的原生之美,而非人为创造所谓的自然之美。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全球气候不断变暖,臭氧层空洞问题日益凸显,人们逐渐意识到发展所带来的恶劣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意识到正是由于人类日益膨胀的欲望才会导致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过度的开发、污染物的随意排放不仅是在破坏自然环境,更是在破坏人类生存的根本。

道家生态美学观不是阻止人们进行发展,而是让人们明确自然是万物之源,人类在创造成就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审视自身行为,遵循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把握尺度,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类行为不仅能创造服务人类的成果,也会带来环境恶化的恶果。“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我们必须与自然融为一体,明确自身行为与自然环境的联动性,追求和谐、平衡的生态系统。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不断丰富,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从天地万物的自然生长中得到启示,主张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对自然环境的态度是现代生态美学观念的起源,劝诫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虽然道家美学思想提出较早,与现代文明有所偏离,但其核心思想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反对人为改造自然,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这正是我们所需要借鉴的美学精神。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才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 08-08 大学土木工程自我鉴定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
  • 08-08 大学工作方面自我鉴定 工作方面自我鉴定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 08-08 美的置业公司架构 学校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来实现这些目标。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方案应该
  • 08-08 建军大业读后感作业帮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
  • 08-08 生产车间管理创新措施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
  • 08-08 承诺读后感 影响力承诺读后感心得体会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
  • 08-08 大学学期期末自我评价 大学生学期末自我评价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 08-08 倾城之念的读后感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
  • 08-08 儿童发展指南笔记 儿童发展指南学习心得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
  • 08-08 客服员工自我评价 客服自我评价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