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孝顺故事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通用8篇)

时间:2023-10-14 14:20:35 作者:梦幻泡 最新中国古代孝顺故事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小学生(通用8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创造性地运用一些有趣的故事、引语或引人思考的问题,可以提高开场白的吸引力。以下是一些专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

中国古代孝顺故事篇一

相信我们班很多同学听过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故事。

先说齐桓公,我很喜欢他。因为他有大志,他让齐国强大了起来。他会用人,齐桓公位于春秋五霸之首,是因为他信任管仲。他和管仲在交谈时,管仲的第二句话是指责前任国君,按理说别的国君听见这句话就会把说话的人杀掉,但齐桓公没有,他选择继续和管仲交谈下去,最后他发现了管仲是一个治国的之才,重用了管仲,最终成就了霸业。

管仲我也好喜欢,因为他有过人的胆量,他有出众的口才,他有智慧的头脑,他有远见的学识,还有过人的胆量。管仲之所以能被齐桓公重用,跟他的口才脱不了关系,但是他的胆子很大,他说指责前任国君的话,幸亏齐桓公能够容忍,不然管仲早就是刀下之鬼了,而且他说出了一句很震惊的话:“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乃之天之天者,司可以”。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管仲的胆子大得没边了,因为天昰什么呀?天是君王、天子。普通百姓居然能成天,管仲的胆子,未免太大了。而且我给管仲心里起了个外号,“春秋第一厚脸皮”。因为他最后说了一句非常厚脸皮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说,“您爱吃,不可怕,可怕的是您遇到大才不用他,用他您还让小人来管他”。

鲍叔牙,我不是太喜欢,但鲍叔牙是齐国的大功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牙把管仲这位大才推荐给齐桓公,在他和管仲的双重辅佐下,让齐桓公登上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宝座,让齐桓公名垂青史。

这就是我对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看法。

中国古代孝顺故事篇二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中国古代孝顺故事篇三

无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名人是一个光茫四射的榜样,其相应的人物传记是最好的心灵慰藉,能带给我们无限的精神力量。小朋友阅读名人传记,见贤思齐,发奋图强,可以参照着名人的所思所学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的路,可以让孩子们找到人生的榜样和学习的典范。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言教,而名人故事就是留给我们的身教。章衣萍的《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让人眼前一亮。

此书作者为民国时期章衣萍,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在众多儿童读物中,文学类居多数,历史人物传记类的书广而不精。作者章先生本着一个“不唐突古人,不贻误少年读者”的心态,就已远胜其它《古人故事》。而且该书目标明确,目的不仅仅是博少年读者一乐,而是使少年读者真正的认识古人。

章衣萍先生和夫人其同编撰的《中国古代人物故事》,精选了管仲、孔子、苏轼、郑成功等十位历史人物。每位人物的描写,都是通过几个历史事件不知不觉地让读者在短时间内纵观历史人物的一生。以管仲为例,书中分别讲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管鲍之交、鲍叔举贤、助齐称霸、北战山戎、推举宁戚、晚年荐人等故事,从不同角度,无缝地将管仲一生串了起来。得遇鲍叔牙这位知音的包容和赏识,管仲在齐国并不是一上来就扩充齐国的版图,而是通过立四维安定国家、爱惜百姓稳根基、三法五教强兵力,流通用物强国力,分层管理内政等种种举措,逐步提升了齐国在春秋时的地位。

书中不仅从正面描述了管仲的各项强国举措,也通过曹刿论战的“一鼓气盛、再鼓气衰,三鼓则气竭”的军事理论,侧面描述管仲的军事眼光和政治谋略。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刻画的非常清晰。

语言简洁也算本书的一个特点,读完一个历史人物能很清晰的了解他的一生,适合小朋友们竖立自己人生目标,为自己设定人生目标而努力。相信每一位读完此书的读者,会更觉清晰认识了各位历史人物及他们所在朝代的相关事件,有助于引领更深层次的阅读和学习。

中国古代孝顺故事篇四

时间如梭,日月如箭。回想春秋,不想便知,敢问豪杰为谁,管仲、齐桓公、鲍叔牙。

坐着时空飞船,观看往事,敬意不空而有。

推开窗户只见一位看上去很文艺的青年即将要被杀头,他就是才华横溢的管仲。再看皇帝旁边有一位打扮像大臣,看上去宽厚仁爱的人正在劝阻皇帝,他们就是最佳伯乐鲍叔牙和一代明君齐桓公。原来管仲用箭射中了齐桓公,可他侥幸活了下来,后来管仲落到了齐桓公手里,桓公一怒之下要杀掉管仲。可鲍叔牙看出管仲是一位治国理政、宽厚仁爱,领兵打仗比自己都强的人,就宁愿把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相国这样的职位让给他,这样大公无私慧眼识才的品格值得我们敬佩,孔子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话来赞颂他。

齐桓公听到鲍叔牙的劝阻后考虑再三同意了他的意见。我看到这里惊呆了呀!他的仇人竟然不杀?就一番劝阻后,就让他的仇人当了宰相?我再仔细品这块微凉的茶时,发现这不止与鲍叔牙的慧眼识才有关,也与齐桓公的心胸宽广有很大的关系。孔子称赞他有话:“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管仲也为此而感动。用尊王攘夷之技,让许多小国和齐国成为了同盟。管仲又分发给他们田地,家畜,同时收回他们的实权,这样齐国的实力一下就雄壮了起来,为后来齐国成为春秋五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管仲是如此才华横溢。

关掉了窗户。他们的才华、宽容、慧眼识才真不愧为春秋三豪杰。

中国古代孝顺故事篇五

郑成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1661年,他带领两万多名将士,乘百艘战船,历尽九个月浴血奋战,把何兰殖民者驱逐出境,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决定给高山族同胞送去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还按照当地的风俗举行了受礼仪式。

当郑成功一行人来到高山族同胞的村寨时,高山族的长老带领乡亲到村口迎接。他们高兴的收下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还按照当地的风俗举行了受礼仪式。

锣鼓响了,民族唱起了民歌,在欢歌中,全村老少排列整齐,领头的长老双手捧着金、银、谷、土四盘礼品,恭恭敬敬地献给了郑成功,作为他们回敬的礼物。

郑成功向高山族乡亲拱手致意,兴冲冲地说:“东渡台湾,收复祖国的河山,为的是同心开发宝岛。赠给你门的东西,为的是生产旺盛,这是应该做的事,怎能收你们这样贵重的东西呢?”长老说:“有来有往,兄弟情谊,请收下吧!”

郑成功笑盈盈说:“尊重高山族的礼节,我收下一盘最珍贵的礼品。”说着,他双手接着一盘土。

长老说:“礼品自古是收金送银,怎么只能送土?”

郑成功把手中的一盘高高举起:“土地,是我们祖国的!有了土地就能收谷子,产金银!”

长老们翘起了大拇指,兴奋地说:“收土不收金,我们心连心!”

郑成功的事迹,我们中国人民永刻在心,台湾人民也永刻在心。

中国古代孝顺故事篇六

古代有许许多多的诗人,但都以男性居多,女诗人为数不多。都说物以稀为贵,在诗坛中的仅有的几个女诗人,真可谓是众星拱月一般的存在了。

然而,唐朝时期有位容貌倾城的女诗人,她的生命之歌却永远的停在了27芳华。

这位女诗人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她的名字,鱼玄机,一个十岁就名扬天下的长安才女,一个让《全唐诗》都为她单独成卷的传奇女子。

尽管鱼玄机名传千古,但正史中却没有关于她的只言片语,我们只能在各种文学作品中找到她的生平事迹。

皇甫枚的《三水小牍》中说鱼玄机是“长安倡家女也”,她“色既倾国,思乃入神”。

也有说法称鱼玄机的父亲是个落魄秀才,因病过世后,鱼玄机母女为了谋生,只好帮青楼洗衣服。

这大概都要得益于鱼玄机在文学上过人的天赋。相传,鱼玄机十岁左右就已经因为才华之高而名动长安,当时温庭筠听说长安有个小才女,抱着巨大的好奇心去见小鱼玄机,一见面就出难题考验她。

据说,温庭筠给鱼玄机出的题目是让她用“江边柳”为题赋诗。鱼玄机二话不说,张口就来:“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温庭筠听完连连惊叹,从那以后就决定收这个颇有天赋的小姑娘为徒。大概是鱼玄机的性情也颇合他的心意,温庭筠还与她成为了忘年之交,二人经常以诗相和。温庭筠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也是在和鱼玄机杯酒交筹、写诗唱和中度过的。

许多人说,温庭筠虽然年长鱼玄机三十岁,但是二人的关系十分亲密,显然不止师徒之情,倒像是有男女之爱。

但是,不管外人如何说道,温庭筠这辈子都没踏出改变他与鱼玄机友人关系的这一步,否则他也不会将鱼玄机介绍给她后来的丈夫李亿了。

温庭筠欣赏鱼玄机的才华,也喜欢鱼玄机的美丽,但也仅此而已。

鱼玄机这一生写了很多诗,她留下了千古名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可惜目前已知的传世作品只有50首诗,除《折杨柳》收录于《文苑英华》外,其余49首都在宋本《唐女郎鱼玄机诗》中。

康熙年间写成的《全唐诗》一共收录了两千多位诗人的4万多首诗。在这两千多位诗人中只有百来位女诗人,她们大多只有一两首诗被选上,单独成卷的仅有3位,鱼玄机就是其中之一。

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名媛诗归》中也对鱼玄机给出了高度的评价:“绝句如此奥思,非真正有才情人,未能刻划得出,即刻划得出,而音响不能爽亮……此其道在浅深隐显之间,尤须带有秀气耳。”

有个词语叫惺惺相惜,文坛前辈温庭筠之所以会对鱼玄机青眼相加,最大的原因就是鱼玄机的才华过人吧。

中国古代孝顺故事篇七

在古代,很多名人的出生,往往伴随着各种异象,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就是如此。

相传,曾国藩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梦见一只巨蟒缠绕在家中的柱子上,久久不离开,把他吓坏了。

梦醒以后,曾国藩出生了,所以曾国藩的祖父一直坚定的认为这个孙子乃是巨蟒的转世。

这可不怪曾祖父迷信,而是曾国藩出生以后,他的身边发生了一系列怪事,没人能解释得清楚。

原来,曾国藩出生后,曾家院子里一棵死得不能再死的梧桐树竟然生出了嫩芽,活了过来。

像这样的怪事,曾祖父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所以他才更加认定,这一切都是曾国藩的出生带来的异象。

凑巧的是,曾国藩长大以后,患过类似“牛皮癣”的皮肤病,发病时,浑身上下会长出像蛇的鳞片一样的癣,曾国藩原是不相信祖父的话的,但见到自己身上长的这些东西,好像又不得不相信一样。

也不知什么时候,曾国藩还养成了一个爱吃鸡的爱好,曾国藩虽爱吃鸡,却又最怕鸡身上的那一身鸡毛。晚清时期,凡是紧急公文,都会在信封口处粘上鸡毛,俗称鸡毛信。

曾国藩每次收到这种信件,都需要别人帮他去掉鸡毛,他才敢碰那封信。

民间有种古老的说法,毒蛇最害怕闻到焚烧鸡毛的味道。曾国藩对鸡毛害怕到这种程度,难怪被人认为是巨蟒转世了。

不过,巨蟒转世就转世吧,好歹是巨蟒,曾家人都以为他应该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可是实际上曾国藩的天分并不高,在学习上,他甚至是比较吃力的。

据说曾国藩小的时候读书十分刻苦,常常读到深夜。有一天晚上,曾家进了一个盗贼,这个贼想偷曾家财物,但是曾国藩却在房间里重复苦读一篇文章,久久不睡。

曾国藩原是想把这篇文章背下来,可不管他读了多久,记得多努力,都背不下来。

那个贼人就一直等啊等,等曾国藩背下这篇文章入睡,这样他就能放心偷东西而不被发现。

偏偏事不随人意,曾国藩也想好好背书,可他背不下来。贼人在暗处等得实在是不耐烦了,一冲动,就十分生气地跳进曾国藩的屋子,对曾国藩说:“你怎么这么笨呢,我听了几遍就会背了!”

说完这句话,贼人就把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背了一遍,果然背了下来。

最后,贼人没偷到东西,却在曾国藩面前炫耀了一把后,扬长而去。

自那以后,曾国藩读书更加发奋刻苦,最后学有所成,在道光十八年考中进士。中国因为曾国藩而有了许多第一次,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都有曾国藩的身影。

中国古代孝顺故事篇八

1142年初的隆冬季节,宋将岳飞遇害于**亭。这一悲剧使他本人成为汉民族主义的高度象征之一,在身后赢得了仅次于关羽的战神般的地位,并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对立斗争的神话。这给很多人一种感觉:假如当初朝廷公正,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不过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岳飞之死之所以成为悲剧,乃是因为它不可避免。

南宋初年的军事形势

几乎所有关于岳飞的故事都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假如不是奸臣当道、岳飞冤死,本来宋军是可以收复中原的。这也是后人怀念、推崇岳飞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性假设。其中最著名的传说就是岳家军在朱仙镇大捷后,迫于12道金牌压力而放弃经营中原。

邓广铭早已证明:朱仙镇以500骑兵败金军10万、12道金牌等均非史实,而是岳飞之孙岳珂虚构出来的。岳飞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实际上夹杂进了很多汉族人因愤懑而未能满足的愿望。

但历史事实往往更严酷。1140年岳家军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地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势击败金军,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如颍昌之战金军参战有3万骑兵和10万步兵,而宋军的战果是杀敌5000,俘虏多,缴获马匹3000多匹;郾城之战宋军对阵金军1.5万骑兵,战果仅夺得战马200多匹;小商河之战杀敌2000多。以上还是宋朝方面的记录,当时国史大抵夸胜讳败,不可尽信,但即使完全信任宋方记录,金兵的损失看起来也远未达到丧失反扑能力的程度。

而更困难的在于收复失地后能否长期坚守。中原地势平坦开阔,最能发挥骑兵优势,而不利于步兵守卫。宋军几乎90%都是步兵,这在冷兵器时代与骑兵对垒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之一。所以李纲才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当时宋军约近20万人,而其中大部分战斗力远不及岳家军,要靠这支军队在野战中彻底击败金军并坚守住收复的'失地,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即使是在严肃的历史着作中,岳飞的悲剧长期以来也被描绘成南宋政局主战和投降两条路线斗争的结果,而忠奸是毫不含糊的价值对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建立于一个假设上:抵抗到底,必定获胜。

然而历史上的困境往往在于,有时使尽全力也不能取胜,那么该怎么办?势弱的一方,通常选择很少。历代诟病宋高宗急于求和,与秦桧共为阴谋,尽管宋高宗的做法有可争议的地方,但作为一个皇帝,他首先考虑的是赵氏王朝能一直维持不坠。南宋初年基本被动挨打,岳飞北伐的短暂突击式的胜利,在高宗看来乃是为数不多的可与金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因此北伐是手段而非目的。

被低估的宋高宗

长期以来,宋高宗是一个在历史上得到颇多劣评的皇帝,原因之一就是他对待岳飞一事极不得人心。愤激者痛斥他丧心病狂地执行投降路线,其原因是他贪生怕死、又贪恋皇位,不想迎被俘的二帝南归,甚至暗示他受惊吓不育,导致精神不健全。

这些指责在我看来很靠不住:

首先,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金朝已向南宋通报宋徽宗死耗,而5年后才杀岳飞,因此不存在宋高宗担心徽宗南返夺位的问题;钦宗也未必能动摇他当时的地位。

其次,他已经是皇帝,何来卖国投降动机?

北宋灭亡时,康王赵构受钦宗蜡丸密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星夜驰援。但他本人不久也被金兵俘虏,后伺机逃脱。之后战乱中宋军一路溃败,赵构饱受追兵惊吓,这一点也常被用以论证他的怯懦无能的性格缺陷。

然而在宋徽宗的31个儿子当中,赵构是唯一的幸存者。贾志扬《天潢贵胄》中评说:“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当时如果他没有逃跑,而是在北方战死,那么可能会出现一个更糟糕的局面:女真人不是在17世纪,而是在12世纪就征服中国了。

事实上在南宋,当时已经出现了不少冒牌宗室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纯正血统的皇子形成一个政治中心,当时的南宋很可能会崩溃。从当时危乱的局势来判断,宋高宗有能力与金维持一个不胜不败的分立局面,已经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政治任务,而不必因为失地未收复就轻易对他加以激烈的指责。单就当时的政治任务而言,我认为宋高宗是一个遭到低估的政治家。

祖宗之法与岳飞之死

宋承唐末五代之乱,赵宋对骄兵悍将极为戒备。自建国始,直接领兵将帅不得参与军政大计,以防止他们利用机会发动政变;而主管军政大计的文官,虽有权调动军队,制订战略决策,却又无一兵一卒。宋仁宗时狄青功高,但仍遭贬黜,他问宰相文彦博外放原因,文答:“无他,朝廷疑尔。”

宋廷在对武将压制的同时,又一向加以优渥待遇。正一品宰相料钱每月300贯,从二品的节度使却有400贯;节度使的公用钱更惊人,每月3000贯至一万贯,而岳飞建节两镇,月薪至少万贯无疑。自高宗南渡,财政拮据,官员的俸禄只支1/3到2/3,“唯统兵官依旧全支”,这无疑也激发了岳飞效忠的决心。

岳飞没有老将王翦那样洞察世故。我们后人在看待岳飞的事情时,遭遇到一个强有力因素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岳飞是个赤诚的爱国者。宋高宗和我们不同,他按照自己的逻辑,难以判断岳飞是忠臣还是野心家。岳飞接近士大夫,又清廉自好,颇得军心,能答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这样的话,显示出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物。而雄心与野心常常是一回事,在宋高宗难以确认岳飞是否忠诚的情形下,他宁可错杀。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他忠诚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为高宗最欣赏的将领(南宋初年,岳飞是提升最快的大将),岳家军番号正式改为神武后军时,高宗亲笔题写“精忠岳飞”战旗,赐白银2000两犒赏,以笼络其心。后来岳飞眼看收复失地无望,表现得极为愤恨,称病3个月,不肯复职,遭到李若虚严厉责备:“是欲反耶?……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岳飞显然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番举动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书建议立皇储,遭高宗训斥,下朝后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对议和,这更触犯高宗忌讳。

岳飞不懂政治顾忌,以为自己问心无愧,直言进谏,即使在当时朱熹看来,却已是“骄横”了。岳飞在狱中听一个狱子说:“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不禁悲愤难当,然而只有大书“天日昭昭”四字,实至死也未知这一猜疑与自己平素没有心机和政治觉悟有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