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本命年的回想佳句摘抄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实用8篇)

时间:2023-10-13 12:49:16 作者:曼珠 最新本命年的回想佳句摘抄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实用8篇)

诚信是一个人在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引导下,对他人和社会保持诚实、守信、守法的行为表现。怎样在科研工作中坚持科学诚信是科研人员需要面对的挑战。以下是一些成功企业家的诚信经验分享,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本命年的回想佳句摘抄篇一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媒体出示):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媒体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学生交流,媒体显示)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媒体显示节日图片)

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

七、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并进而指出产生问题即形成了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

探究方法指导:媒体显示有关图书资料和网址(超级链接,打开网页,让学生浏览);询问身边的人。

八、结束教学。(媒体播放新年钟声,投影出示: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学生即兴发言,教师赠言:愿同学们每一天都象过年一样精彩、快乐!

本命年的回想佳句摘抄篇二

《本命年的回想》是七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的内容是介绍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等内容,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注重了过年时传统习俗的收集,在预习的时候也留下了作业,让学生查找关于过年的习俗,并且了解“本命年”的含义,以备上课时大家交流。

在课堂教学上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文章的内容是关于春节的,所以我的课件色彩都是鲜艳的,学生看了感到新鲜,所以都很快的进入了角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这节课上还有许多不足,首先激情不足。课堂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紧张的原因,声音不够响亮,缺乏感染力,这样学生就容易走神。其次是在问题的提出上,例如在分析作者所描写的十件事情的写作顺序的时候,就急于要学生说出答案,分析的不够详细,应当从文本出发,先找出词语,然后体会到时间顺序,应从感性到理性的这样一个过程,而不是先说出时间顺序然后再找词语,这样学生往往印象不够深刻。还有在品味文章的语言时,在让学生们找出后,应让学生反复的去读,从而对本文那种具有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有个深刻的印象,而不是在找出后,匆匆而过。

课虽然上完了,但课堂上所反映出的许多内容却是值得我思考和改进的,希望能以这次为契机,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在课堂上更加富有激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让课堂上的重点更加突出。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本命年的回想佳句摘抄篇三

1、感受课文描述的民俗风情。

2、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1、通过人们春节“发烧”的过程形象感知充满浓郁乡土风味的民俗风情。

2、学习文章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一、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在阅读感知过程中随文解决学生字词)

1、阅读全文,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作者60岁本命年时回想的内容吗?

(作者小时候在运河家乡和父老乡亲一起过大年的情形。)

2、围绕过年,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哪些有趣的事呢?(10件)

(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王、换门神、守岁、拜大年)

3、这么多事情,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你觉得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按时间顺序)

4、随着时间的推进,你们有没有觉得过年的氛围有变化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注意:指导学生将过年的热闹气氛读出来。

二、品析语言之热闹过大年

(示例:“吆喝叫卖”这样的词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大集市,听到了小贩们卖力地吆喝声。)

要求:仿照示例,用“‘……’这样的词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的句式来说说过年的热闹。

(学生活动:先思考,然后要求用生动的语言向同伴描述画面,最后点名交流。)

2、(过渡)听了你们精彩的描述,我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热闹的过年场景中了。除了这些词语,我们还能从富有特色的句式中感受到过年的热闹,我们来看这样的句子: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

(1)你觉得这个句子的句式有什么特点?(长短句)

(2)这样的特点让句子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富有节奏感或节奏感更鲜明)《追问》还能读出什么感觉?(或前面的短句和后面的长句比较,读起来有什么区别?)(感觉离过年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气氛越来越热闹。或渲染过年热闹的气氛。)

(3)这样长短句在文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示例:“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改为“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簸箕,晾脆,端进屋,一家围坐,大吃大嚼。”)

(学生活动:思考,请两个学生板书)

(准备:1、卖绒花的小贩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门里门外挑花朵。2、左邻右舍,挨家挨户,忙着蒸馒头、蒸年糕、渍酸菜。3、开门说恭喜,抱拳回同喜,新年人们互相道出最真挚的祝福。)

三、品味语言之浓郁地方味

(找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和风俗。)

充满地方味的语言:“大吃大嚼”、“玉米糁儿”“小疙瘩鬏”、“渍酸菜”、“脚丫子”、“说闲话儿”、“糖黏儿”、“秫秸棒儿”、“制钱”、“小小子”、“亲支近脉”、“天麻麻亮”

四、体会情感

(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过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追问》他们拜年为什么要这么复杂呢?(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提问》“这时”是指什么时候?(给百家拜年之后,也可以说是做了前面讲的十件事后)

小结:只有经历了从腊月初一到正月初一这么长时间的预热、增温、红火直到发烧,才能说真真正正过了个大年。

(1)总结全文,照应题目

(2)寄托了作者对童年生活、对家乡风俗的怀念;对如今年味渐淡的遗憾,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小结:原来有这么多情感交织在一起,不禁让作者童心复萌,将家乡过年的十件趣事写得有滋有味。

五、总结

本文的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节奏感鲜明的长短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过年的热闹劲;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民俗,带我们领略了浓郁的地方味;用孩童的眼光、充满童趣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生活的美好。在浓浓的年味中,让我们企盼来年更精彩!

本命年的回想佳句摘抄篇四

《本命年的回想》是刘绍棠先生的回忆性散文。

刘绍棠先生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风格,民族气派,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追求,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

《本命年的回想》介绍了作者小时候家乡运河一带过大年的习俗,无论从文章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味,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但是,我以前的教学,却一直没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学生学了课文以后,虽然知道文中写了当地的哪些过年习俗,垂头丧气,完全感受不到节日地欢庆气氛。

今年又教这篇文章了,我左思右想,还是不知道学生愿意接受哪种学习方式。

忽然,我想,为什么不问一问学生他们喜欢用哪种方式学习这篇文章?当我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们先是一愣,断定我不是跟他们开玩笑后,立刻活跃起来。

一节课,我我基本按照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按照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同学们或读,或评,或问,或议,不但完成了我课前预设的所有知识点的学习,而且发表了不少独特而有见地的见解,还提出了不少有分量的问题。

比如:耿薇说“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这一句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炒的年货种类多,数量多。

程佳说,这第四小节虽然写了十件事,但很注意过渡,所以显得一点不乱,我们如果写几件事,也要注意过渡。

陈冰洁说,这一篇文章中有很多有儿化音的词语,很有地方特色。

祝斌艳说,挑绒花这件事,如果只写大姑娘小媳妇挑绒花就没气氛,写上年纪的老太太挑绒花,还挑一朵红绒花,可见所有的人都要尽量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我说这叫以点写面。

王齐琦立刻反应过来说,下文写“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也运用了以点写面的写法。

有的学生说课文中特地交代天地杆上贴的字是“姜太公在此”,有地方色彩,是过年特有的。

有个学生问,除夕夜为什么院子里要“铺着芝麻秸”?一个学生立即说,这表现了人们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另一个学生接着提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的描写也表现了人们的美好祝愿?一个学生感慨地说,以前看到家里的人过年时烧香、磕头,心里很反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我觉得,这节课,学生不光了解了北京运河一带过年的习俗,还学到了写作的方法,并且对他们的情感、价值、世界观都有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这节课上得轻松、随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本命年的回想佳句摘抄篇五

《本命年的回想》是七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的内容是介绍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等内容,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注重了对传统习俗的收集,在预习的时候也留下了这个作业。依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我在上这堂课的时候我设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感受过年的气氛,二是感受群众语言中蕴藏的浓郁乡土风情。

由于这里的学生大多数是回民,他们对于过年的习俗不是很熟悉,所以上课我播放在,《中国年》歌曲烘托节日气氛通过古诗《元日》了解春节有要放鞭炮;贴春联的习俗。为课文中的春节习俗的了解奠定兴趣的牵引。

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文章提供的时间顺序,让学生说说作者家乡有哪些过年的风俗,并且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由于初一的学生不知道小标题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就做一示范。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那么:此刻“腊八粥”就是小标题。通过示范,学生找的又快又准确。看来课堂上教师的示范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目标顺利完成。

接下来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介绍自己回民节日,学生准备的很充分,但是汇报的时间接近下课,时间不足导致结果草草结课。

课虽然上完了,但课堂上所反映出的许多内容却是值得我思考和改进的,希望能以这次为契机,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平时要集百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在课堂上更加富有激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同时注意自己的点评技巧,历练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

本命年的回想佳句摘抄篇六

·这十件习俗是北京运河一带的过年习俗,具有什么独特的特征呢?(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味)

·引导生体会十件习俗顺序的安排

2.这十件习俗中,你最想参与哪项活动,为什么?

四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师引导生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图片导引)

2.引导生体会习俗中所寄托的期盼。

五过年大家谈

·今昔大比拼

·与过年有关的传说故事等

·过年的感受

·……

六新年寄祝语

听,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本命年的回想佳句摘抄篇七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

目标1.了解春节的传统风俗文化,感受地方特色与乡土风味。

2.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并激发传承文化的动力。

教学重点1.培养诵读能力

2.感受浓郁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精讲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谈春节

(出示课件谈春节)

生: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转一次。

我们班有12岁的同学吗?谁能告诉我,本命年有什么讲究?为什么?

生:系红腰带、穿红裤头、腰上系大钱……

为了辟邪、祈福、保平安。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习俗,是老百姓最朴素情感的表现。

2.一年的节日之中啊,春节是最隆重的;不过现在的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在几十年前,京郊运河那儿是怎么过年的呢?(想)好,我们现在就随着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一起到京郊运河边去过一次旧时的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二、读春节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回想了哪些事情?试着提取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示例:炒年货)。(可以在书本上圈点勾画出关键信息。)

(出示课件读春节1)

好,大家都读得差不多了,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来说说作者回想了哪些事情?

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吗?

同学们回答得很全面,找得很准确,概括得也很到位。刘绍棠为我们介绍了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神、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这些春节风俗。这么多的事情作者有条不紊、娓娓道来。

(出示课件读春节2,炒年货……拜新年)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如此众多的春节风俗的呀?

(时间顺序)

(出示课件读春节2,腊月初一……正月初一)

(预热--增温--红花--发烧)

(出示课件读春节2,预热……发烧)

好,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来感受一下向我们慢慢逼近的浓浓的年味儿。

(齐读)

嗯,大家的情感都很真挚,老师已经感觉到过年的味道了。

三、品春节

(出示课件品春节1)

作者回想的众多习俗中,哪些最能吸引你,选择两、三件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习俗中所包含的浓浓的年味。

常老师啊,最喜欢“吃腊八粥”这一段,听老师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其中的年味。

(出示课件品春节2)

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出示课件品春节3)

常老师觉得,“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表现出了这一年的丰收;而“红豆”、“红薯”、“红枣”都是红色的,就暗示了喜庆的气氛。(板书:丰收、喜庆)“熬”成的腊八粥,这个“熬”字,道出了腊八粥丰富的营养,真是“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舍不得吃,为什么舍不得吃啊?(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了,出于珍惜、节俭的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从而舍不得吃)可是为什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意放下筷子呢?(也是因为太好吃了,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不愿意放下筷子,看似矛盾的行为,却把人们过节的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好,现在可以仿照常老师的范读示例,自己去试着找找最能吸引你的习俗,也可以和同桌、前后左右的.同学相互切磋,读完后来说说你感受到的浓浓年味。

嗯,同学们读得很好,深情并茂,我们的课堂气氛也像过年一样,越来越红火了。在运河父老乡亲的心目中呀,春节是十分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之外最有地方特色的节日了。因为炒年货、吃腊八粥,我们喜庆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因为送灶神、换门神,我们祈求来年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因为除夕守岁、拜新年,我们增进亲人亲情,和睦人际关系。(出示课件品春节4)

四、话春节

我们已经领略到了乡土作家刘绍棠为我们介绍的过旧历年的风俗文化;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怎么过年的呢?说说我们的春节风俗,和过去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出示课件话春节1)

同学们说得很好,看来我们的过年习俗也是丰富多彩的。虽然,有些习俗,我们今天已经渐渐淡化了,但是我们过春节的年味儿并没有淡,不论是旧风俗还是新风俗,其中包含的新年美好愿望并没有改变。

同学们刚刚提到,我们会用手机短信的方式送祝福。那么假设现在就是除夕夜,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拿起你手中的笔编辑一条短信给你的亲友送去新年的祝福。要求体现出,文学性、创新性。(出示课件话春节2)

好,拿出你们的笔,挥写祝福吧。

大家写得非常好,内容上有创新,情感也很真挚,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你诚挚的祝福。

老师啊,被这喜庆的气氛感染了,也想趁此机会送上自己的一份祝福:

炒年货弥漫春节的热闹,换门神飘散祝福的祈祷,包饺子融入制钱的运道,拜新年传承华夏的美好,祝大家学业的山峰不断攀高。

说说“本命年”

朗读课文

归纳文中的春节习俗

学生回答:时间顺序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读课文,并说说其中的风俗

说说现在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王朝一

本命年的回想佳句摘抄篇八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中国什么节日过得最喜庆?过得最热火呢?

生:过年,春节

师: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又要开始。”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大过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写了一篇绕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作家刘绍棠为我们带来的《本命年的回想》,来频度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领略特有的乡土风情,由此感受身后的文化内涵。(板课题)

师:课题是“本命年的回想”,那什么是本命年?本命年有什么习俗呢?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2、生谈谈自家过年的风俗

三、师生互动,合作研讨

板书:

腊月初一:炒年货――预热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买糖果

挑绒花――增温

杀牲畜

备糕点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留恋

(过小年)换门神

怀恋

腊月三十:除夕守岁――发烧

喜庆

正月初一:拜新年

思考:能体现运河乡亲父老过年感受的词语有那些?

2、课文写了作者家乡过年的十件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请你根据课文具体描绘一下这个场面。(或者悬拟过年时,你熟悉的一件事描绘一下也可以)

3、从课文中许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语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火热的春节景象,现在就请大家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给大家听,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拓展探究

(这对这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国难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它包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每一位同学能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成为美好生活的`拥有者和创造者。

六、布置作业

1、假设今天就是除夕,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用手机短信的方式给你的亲人、同学或老师编辑一条短信送去新年的祝福。

2、过年的气氛总是热闹的,你能用一段场面描写来表现出来吗?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