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大全18篇)

时间:2023-10-13 09:06:08 作者:书香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大全18篇)

辩论是一项独特的技能,可以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辩论中,要学会倾听与尊重他人观点,保持礼貌和善意的沟通是培养合作意识的关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辩论范文,从中学习和借鉴一些辩论技巧和呈现方式。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一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1.走到学生中,和学生融为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记得以前,我每次上课都站在讲台上,从不走到学生中,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老师老是站在高高的地方……”听了这几句话,我恍然大悟,经过反思,我终于走进了学生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设置合理的作业,全面开动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设置作业时,我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做对了,我不但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中,学习认真刻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引导、导向。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2.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3.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朱仁宝,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二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建立需要在以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不断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而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根据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现状,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充分备课,提前准备

备课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备课,老师可以提前组织教学内容,充分研究课本,考虑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以便提前做出准备。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备课教学定义得太过死板,没有灵活性。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是充分讲解数学理论知识,全面完善教学体系,让优秀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所以说,在以往的教学理念下,很多老师太过于应付备课工作的完成,把备课当成了一项任务在完成,而不是查漏补缺不断改进的过程。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构建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的构建不仅需要广大小学数学老师的努力,还需要小学生的配合。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扮演着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不仅需要老师对课堂注入更多的精力,还需要学生注入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要对教学方法做出一些改善。以往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解,学生听讲。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要求小学数学老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转换教学方法。比如,当学生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受一些外界影响的时候,老师需要先停下讲课,先让学生的心情平复下来,然后再继续,否则就算赶着讲课,学生的效率和积极性也是不高的。再比如,当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上课总是出现开小差、打盹的情况,老师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警示学生,比如讲个笑话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让某位思想不集中的.学生将题目读一遍。老师还可以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将他们分为几个实力相当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小学生保持对数学探索和学习的持久热情。在小组合作中,一些平时不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也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从而积极参与课堂,这样一来,小学数学课堂的整体氛围都会得到提高。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普遍对老师存在着一定的敬畏心理,很多时候不敢跟老师亲近,也不敢对老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课堂上就表现为被动消极。小学生普遍是活泼的,积极的,但是很多时候由于“爱屋及乌”的原因,因为对数学老师的喜爱与否从而体现为对这门学科的喜爱和讨厌。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不仅要研究教学,还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交流,在课堂上不要太过拘谨,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学习上要给予学生帮助,在生活上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些,都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不仅需要广大小学数学老师的努力,还需要广大学生的配合和努力,从而共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让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迸发出活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三

数学知识同时也是一门与“精确”二字分不开的教学课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更是不能“差不多”,“大概”“大约”等词,尤其对于一些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进行计算时,有些教师徒手在黑板上画一个比较神似的长方形,就开始让学生进行计算。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的视觉效果上与自己实际所算出的结果不符合,从而误导学生。此时,教师就应该运用比较新型的辅助教学工具来精确数学某些图形的具体数据。

例如:多媒体等等这些现代化的辅助教学工具,对于小数学教学中的面积与面积单位,和统计中条形统计图这些知识点中需要配备具体图示的,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图例的展示,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长方形,正方形等等这些图示的印象定格在一个标准的数据之上。而且,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单单能够突出数学教学的准确性,更能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一些共同点和区别,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一些动态图来体现图形中的一些共同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却都是具备一样的直角。又如,三年级数学中所学的统计中,统计一般所针对的是比较多,比较大的数据,有时候小学生会无法分辨其大小,那么运用多媒体制作精确的数据图,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眼就能识别出那一个是数据大,哪一个数据小。所以运用多媒体能够最直观的诠释出情景教学的意义。

二、将游戏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俗语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高效的情景教学离不开学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的欲望,因此,情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对探索数学中的这种奥妙的兴趣较为关键。那么,游戏对于绝大多学生来说是最能产生的兴趣的一种方式。情景教学一个关键的成分就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数学这么课程。而且,透过游戏还可以折射出一些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尤其是针对小学数学,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这种游戏式的情景教学中不断获取知识,高效的为自己打下扎实的数学根基。这样游戏式的情景教学是最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因此,以情景教学这样新型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小学生提升的学习效率,同时,深刻的将情景教学模式贯彻于整个小学课堂教学之中。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情景教学对于发展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情景教学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而且,情景教学是新教育改革以来收获教学效果较为可观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所以,在不断探索教育方式的过程中,教师们首先要把握好当前的情景教学方式,将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通过情景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公,活跃数学课堂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对数学的求知欲望,进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四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引导作用对教学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巧妙疏导,带动学生学习的情绪,使学生自发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学习“比的应用”时,由于学生事先已经学习过分数应用题,因此,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一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的应用题,既可以用分数方法解答,也可以用比的知识解答,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让学生互相传阅解题步骤,通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和优点,扬长避短,从而找到一种更简单的解题方法。这时教师再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同学们,你们在解题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哪?”经过短暂的思考,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疑问:“利用分数的方法在某些地方会比较麻烦,也有的题目运用分数的方法解答不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进行讨论探究,尝试从别的思路入手,结合预期的效果,很快就能找到比分数方法更合理的解题方法———比的方法,那之后的学习就能顺利开展了。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应用技巧,同时又能让学生享受探究活动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二、梳理相关的知识链,形成系统知识体系

传统的课堂练习注重巩固新知识,强调课堂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形式上讲究练习和设计的层次性与多样性,呈现的是独立的教学环节。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个教学环节都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更加注重知识链之间的衔接,而形式上则注重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时,在分类得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后,可以设计一组判断题,最后呈现一组异面关系,引发学生讨论,最终得出完整的平行线的定义,实现知识之间的有序链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动手操作,并不是简单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操纵中,学生不但要仔细观察、分析比较,还要对知识进行抽象概括,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动手触摸、用眼观察,并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时,教师可以“逼”学生思考:长方体有几组相对应的面?当学生认识相对面之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相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接着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摸一摸,使知识在动手过程中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四、总结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中变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引导他们自发地参与知识获取的整个过程,并在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习中深刻感受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实现数学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五

中小学教师应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现代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没有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原来经验的建构,脱离儿童主动参与的灌输,都是低效学习。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书本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环节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下面对“如何才能使学生参与教学,使教学成为有效教学”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克服“命令主义”的传统观念,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期以来,教师照本宣科,教师说怎样,学生就照着怎样做。这些观念影响了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限制,严重阻碍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还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还要虚心地听取学生提出的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会增强信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外,还要允许学生出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大胆思考,积极发言,说错了不要紧,从而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

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过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来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些图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在通过有关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但只是一问一答地解决,达不到激发悟性的目的,其间虽然也给学生参与提供一定的机会,但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低效教学。因此,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小学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六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体现。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使用已近六年,然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仍旧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作为新课标的执教者,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心备课、突出教学重点、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整体认识、把握教材

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把握教材,要求我们立足学生实际,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细化、挖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要点进行整理。整理知识、理解要点时,还要重视那些对学生在理解应用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如:教学“估一估、猜一猜”时,主要是加深对“100以内数的大小的体会”,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的运用教学。我认真分析教材,把握其在整个单元乃至以后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来分析安排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习惯和合作意识。

二、以人为本,精心设计

当我们整体认识,把握教材之后,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课,而备课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参考教参的前提下,凭借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对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具有高价值的把握,认真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然后,再广泛参考相关资料;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性完善。

如:教学“估一估、猜一猜”内容时,针对学生的年龄以及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不熟练这些特点,备课时我精心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说悄悄话传数字”的游戏,还制作了一套学生感兴趣的数字卡片,让学生在全体参与游戏的活动中学会了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出100以内数字之间的关系。

三、化难为易,突出重点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将该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突显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吸引到该内容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教材中相对次要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时,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本知识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根据这一重难点,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个孩子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并作好学习记录,当孩子们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出圆片所摆出的数的特点时,我适时引导孩子们讨论。整个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当然,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四、活用教材,丰富内涵

教材只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材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使用的广阔空间。如:有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空间,便于大家灵活使用,但实验教材处于实验阶段,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在教学了35+3时,马上教学35-3,然后再教学35+30,随即教学了35-30,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都觉得这种教学效果比教材上安排的教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后,再教学减法的效果要好得多。但是也应注意,在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拨高教学要求,也不能偏离教材本身的编排意图。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好教材,课堂教学才会有效。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技能逐步要转化课堂教学艺术。尽可能地使用快乐教学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引导学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灵活地选择导入的方法。导入新课是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课堂技能。它的直接目的并不是针对教学内容的解释与阐述,而是在课堂上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第一个环节,在此阶段,必须要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学习动机等诸多心理因素,诱发学生的课堂参与。

例如:在教圆的面积时,我选择了观念冲突的导入方式。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哪个大?”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学生中有的说圆的面积大,有的说一样大,还有的说正方形的面积大,孩子们都异常激动,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课堂氛围也随之活跃起来。而后,我引导学生分别按照各自的思路,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数学课堂中,用观念冲突的导入方式,很好的吸引了学生,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数学课上,如果想让孩子们能跟随着你的思路走,那就需要教师的语言亲切,具有感染力,还需要一些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孩子们傻眼了,他们认为不可思议。他们就很想探个究竟,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孩子们就会不由自主的跟随着教师引导,一步步去发现规律,并设法去知道为什么,给自己解惑。

而在讲授新课时,我们也可以适时地去诱导学生,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教师要善于洞悉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生思维临界状态下适时点拨,促使学生产生顿悟。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中,当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而不能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时,教师应在关键处有意识地引导和提问,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打破思维定式,开拓思路,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这时,教师可多问几个为什么,你们怎么想的?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互相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在教3的倍数特征时,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特征,知道判断2.5的倍数特征都是看个位上的数,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看个位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的学习中,当发现这种方法无效时,学生表现出束手无策。我就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一个学生随意的报一个数,我很快猜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在学生报数时,我把是3的倍数的数和不是3的倍数的数,分类板书,同时又有意识地把这些数按个位分成是3的倍数与不是3的倍数两类,然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然后我给出12与21这一组数,学生在相加后发现和是3的倍数。学生们很快在计算中,自己发现了隐藏其中的规律。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逐步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激起数学强烈的数学情感。因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要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如超市的价格标签, 银行的利率, 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 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来源素材。这样的学习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总之,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上数学课,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方面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让全部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参与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八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改革传统而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和谐、宽松和自由化的学习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推动教学的开展。只有学生真正的喜欢教师,才会主动地投入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中去,在课堂中认真听课,积极发言,才会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有一定的 困难。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学生的朋友,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摒弃传统师教尊严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良好师生关系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良好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正所谓,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 教师一定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 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

三、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我觉得教师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相极进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

四、生活化的教学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尽量与生活挂钩,使学生养成有数学的眼光和角度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在教学“估一估”这一课时,我感觉要让学生估算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在他们的定式思维中就是要算出准确值,没有估算的意识和习惯。为了让他们了解估算的意义和必要性,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但是操场只能容纳大概800名的学生,估一估是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参加运动会,我只给了一个条件我们班的人数是48人。学生就开始讨论了,有的列算式,有的心算,有几个很快就有了答案,我没有着急的公布结果,而是等全班大多数同学都有了算完了,再来公布算的快和慢的学生之间相差的时间,通过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让那些死算的学生幡然醒悟,原来这道题还有更简便、快速、不出错的算法,就是“估算”。

五、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在学生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性能力。如:等腰等,这样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现不同的拼图方法,并由拼成的图形通过观察思考而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推导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不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总之,我们将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九

: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数学估算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数学估算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没有选择合适的课程导入方式,将会降低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基于此,本文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分别提出了具体的估算教学设计策略,以期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估算情境,增强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小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处理估算教学问题。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生活情境;自主探索

近几年以来,我国正在加快小学新课程教育改革,并且在2011年时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其中对于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设计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必须使理论学习和实践生活充分结合起来,重视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重要作用。此外,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估算的意义,并且学会选择运用合适的估算单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估算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大对估算教学的重视,深入研究估算教学方式,对于促进我国小学数学估算教学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合理选择应用估算方法,首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估算情境,才能让学生决定使用精算或者估算。一般来看,学生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会选择运用精算的方法,这种精算方式能够得到准确的结果。因此,必须创设相应的估算情境,才能让学生想到使用估算来解决数学问题,并且了解到估算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估算意识。例如:在小学数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天哥哥去超市买食品,他一共带了20元钱,他买了5.6元钱的面包、12.8元钱的水果以及1.5元钱的糖果。”那么学生在遇到这种题目时应该选择怎样的方法?首先,了解哥哥带的钱是否足够;其次,在售货员在收银机中输入商品价钱之后,告诉哥哥应该支付多少钱?当遇到这种数学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考虑估算和精算两种方式,进而选择一种合适的计算方式,能够快速解决问题,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不需要得出准确结果,所以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其中主要纯算式问题,学生对于这些数学问题比较方案,缺少估算的兴趣,学生更多地选择精算的方式来计算问题,所以缺少良好的估算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必须使数学估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充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估算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作用,进而产生浓烈的估算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估算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在设计生活情境的数学估算问题时,需要合理选择估算内容,使估算内容的形式多样化,并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采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例如:小学1-6年级学生安排外出秋游,各个班级的人数分别为16、23、37、44、20与40,那么公共汽车的座位只有60个,怎样让两个班级共同乘坐一辆汽车,才能达到合理分配的目的。通过设计这种数学估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充分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估算兴趣,自主进行估算练习。

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以及交流合作的机会,并且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估算练习。由于不同学生个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分析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逻辑思维,所以只有让学生共同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吸取他人的观点,更加轻松地解决估算问题。例如:在估算118×8的数学问题时,具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其分别为120×8;110×10;120×10;100×8;100×8+20×8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但是学生在思考和选择估算方法时,可能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只有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掌握全面的估算方法,学会正确运用公式测量以及工具测量等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得出更加准确的估算结果。

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必须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因此,在估算新知识授课过程中,必须不断展开巩固练习,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监督、引导,为学生选择良好的巩固练习素材,有效控制估算练习数量,使估算练习和课堂新知识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巩固练习效果。同时,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不同侧重点的习题,其中不仅包含了文字数据,也可以穿插一些图片或者生活游戏题目,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巩固练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巩固练习。在估算练习题目中,需要分别设计不同难度的题型,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通常来看,在巩固知识的练习过程中,主要具有集中练习以及分散练习两种不同的方式,只有合理搭配运用,才能提高练习质量。因此,不仅需要在课后收集相关的'估算习题进行集中练习,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进行分散练习。虽然在估算的新授课知识中,各种估算内容比较分散,只有少数的几道估算习题,但是这些估算习题资源非常重要,其中涵盖了计算与测量等多种估算方法,所以学生必须发挥教材中估算资源的作用。在平时的教材学习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合理整理估算素材资源,在合适的时机来进行估算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估算技能和估算意识。

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不仅要及时进行估算练习,做大量的估算题目,而且要注重估算练习的质量,才能调动学生的估算兴趣,培养良好的估算意识。因此,高效的练习必须和反思有效结合起来,也就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估算练习的作用,在做题中的收获和不足,并且不断弥补自身的缺陷,才能让估算练习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在估算264+321这道问题时,学生可能会直接用200+300=500,进而得出估算结果为500,但是500和准确结果585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学生在反思中会发现自己的估算方式存在缺陷,需要调整估算方案,直接利用300+300能够得出更加接近的估算结果。由此可以发现,在数学估算过程中,练习和反思必须充分结合,才能得出准确的估算结果,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

[3]骆东霞.试论小学数学的“估算”内容及教学设计[j].科学中国人,2016(9).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十

1.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一门课程的动力,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考方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利用巧妙的实验和理论教学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数学学习中,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演示白纸显字、玻璃棒点灯等有趣的实验,改善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

1.2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同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实时改变的教学方式,同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进行区别对待,进行层次教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改进期间应重视学生的建议,适时改进使得学生对于数学教学不抵触,传统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应当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适当的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上台讲课,进而实现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1.3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写好上课的教案、做好上课准备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良好习惯,虽然有的资深教师可以不使用教案,完全仅凭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很多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否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对学生的课堂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做好其在课上的教学内容准备,并且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具体计划来进行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率很高,但是其也对学生有所要求:第一,学生在上课之前需要花部分时间做好功课预习准备,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当节课的学习重点,而在这个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多的困惑的地方就需要在上课时候得到解决,带着问题去上课能够使得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幅度提供,而在课堂教学中将疑难困惑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自学功课时的效率。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尽量的把握教材和钻研教材,避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思绪中断现象或者思考学生提问过久现象,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为了构建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努力钻研教材,全面掌控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包括教材中所有知识点的掌握、教材中所有内容以及教材制定者的意图等,最后有机的将这些内容连接在一起,课堂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4改进对学生的学习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教师还应该定期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了解与评价,认真了解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评价方式应该是结合多方面情况进行,而不是单单以考试分数或者任务完成情况来评价,例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努力程度、课堂表现情况等方面情况,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评价,而不是仅仅看到学生的一个方面,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实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5在课堂过程中合理应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所具有动感、声感、形感和色感的优势,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数学课程中很抽象的内容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不断加强,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数学教师应该看到科学技术对于教学的实际影响,合理应用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

综合上述,数学学科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学科影响重大,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但是当前在小学数学理论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为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通过引导培养学生兴趣、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等途径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上述为我们通过在改进教学方式、应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等方面对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笔者个人认为数学教师应当在上课之前要做好课堂准备,而在课堂教学中以采取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为主,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十一

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小学生天真,认识事物多靠感性还不够深入,不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他们的认识规律,教会学生简单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思考,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2化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较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发展和提高。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提高注意力,使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长度认识”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长,哪些物体短。通过让学生亲自丈量,使其更进一步感知物体的长度知识。教学中,运用灵活的方法变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变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改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抓好学生的学,还要抓好教师的教,既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赵录敏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段同学校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十二

不论是皮亚杰还是奥苏伯尔在概念学习理论方面都认为概念教学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适当作一些结构上的变化,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2.类比法

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将有关新旧知识进行类比,就能很快地得出新旧知识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相似)的结构而引进概念。

3.喻理法

为正确理解某一概念,以实例或生活中的趣事、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谓之喻理导入法。

如,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先出示的两句话:“阿q和小d在看《w的悲剧》。”、“我在a市s街上遇见一位朋友。”问:这两个句子中的字母各表示什么?再出示扑克牌“红桃a”,要求学生回答这里的a则表示什么?最后出示等式“0.5×x=3.5”,擦去等号及3.5,变成“0.5×x”后,问两道式子里的x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结合板书进行小结:字母可以表示人名、地名和数,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任何数。

这样,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在由衷的喜悦中进入了“字母表示数”概念的学习。

4.置疑法

通过揭示数学自身的矛盾来引入新概念,以突出引进新概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调动了解新概念的强烈动机和愿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十三

2.1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我国的各个领域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多媒体设备能够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能够提升教学资源的应用程度,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多媒体设备可以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的对学生进行呈现。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进行生活情境的构建,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小学学生对于动物非常的喜爱,教师可以应用这一特点,促进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转变。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寻众多的动物图片,如小鸟、猫咪,也可以找一些动漫角色图片。教师在讲述加法运算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展示,并且配上一些剪短的话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可以这样的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下班路过一家宠物店,看到里面有好多小动物,老师看到了有三只小猫咪,还有四只小狗狗,你们能告诉老师猫咪和狗狗一共有多少只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2应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很多的小学学生认为数学课堂学习过于枯燥,还具有很高的难度性,数学课堂教学不能赢得众多学生的喜爱。小学数学教师想要对此不良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教师要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有全面性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掌握班级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教学活动,教师要更多的应用生活化的语言取代抽象化的数学专业术语,使得数学教学内容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例如,教师在讲述图形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这样的讲述:“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么?你们在夜晚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是圆形的,我们的课桌就是长方形的,你们看看教师手中拿的尺子是什么形状的?”这样教学的教学方式避免了抽象化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带来的不良困扰,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成效。

2.3设置生活情境,提升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小学学生有着好动的特性,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很难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周围的事物对于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设置相应的生活情境,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注意力可以高度的集中。例如,教师在讲述《两位数加法》时,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课堂上这样的讲述:“同学们老师今天想要带你们去动物园游玩,你们想去么?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去,但是现在老师遇到一些麻烦。我们学校有两台汽车,每台汽车可以乘坐60人,一班有学生35人,我们班级有学生33人,三班有学生四十人。怎样的安排才能使得每一名同学都能去动物园游玩呢?”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当学生讨论完毕公布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在引出课堂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3结语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活情境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使得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的对学生进行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成效。教师需要积极的找寻多种手段促进生活情境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应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积极在教学课堂上设置生活情境,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十四

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课堂框架的构成,知识点的呈现,数学思想的传递,学生数学技能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形成与锻炼,往往离不开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做载体。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串联起整堂课的所有环节,让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是教师设计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做法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利用名人创设情境

名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他们所从事职业的公共效用,所取得的令人仰慕的成就,是大多数学生都想知道或者乐于了解的。巧妙利用名人创设情境,串联起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这一内容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第一步,乒乓球奥运冠军张继科来我校给同学们指导乒乓球的攻守技术,我们全班同学负责手持彩旗举行欢迎仪式。如果从校门外每4米站一名同学,同学们都应该站在哪些点?学生自然就会根据倍数的知识找到:4、8、12、16、20、24、28、32、36、40……第二步,老师想如果每4米站一名同学,由于全班同学人数少,自然站的距离短,显得不够热烈。所以老师想改为每6米站一名同学,同学们应该站在哪些点呢?学生依然会找到:6、12、18、24、30、36、42……第三步,为了迅速把第一种站法改为第二种站法,其中哪些同学可以原地不动?学生从线段图上观察到不动的同学有:12、24、36……第四步,老师提问:这些同学为啥可以不动?据此顺利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而完全达到本节课的授课目的。

二、利用“师生互相猜”一猜创设情境

有老师参与的“猜一猜”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藏起自己的书写工具(铅笔、自动铅、中性笔等),然后教师猜一猜个别学生的',并板书出实际的数量。然后让学生也猜一猜老师口袋里的书写工具数量。当学生猜出不同的数量以后,老师公布谜底:老师的口袋里一支笔也没有。接着提问:该用哪个数表示呢?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和老师有了这个互动的环节以后,学生对这种贴近生活的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从而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师生互考创设情境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常是教师考学生,如果在教学中能设计学生考老师的环节,必然会引起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环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今天我们要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平时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你们也任意写一些数考考老师,看老师能不能从你们写的数中找出3的倍数?当学生写出后老师很快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然后让学生分组验证(学生通常会列除法算式)。接下来教师再出几个数字,让学生判断。学生有的会利用2、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有的会继续列除法计算。然后老师问:你们和老师比,老师判断得又快又准确,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秘密吗?接着老师告诉学生:老师其实并没有列除法竖式,而是先口算了加法,然后口算除法或乘法。接着拿实例找出规律,本节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由于教师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师生互考中,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兴致盎然。

四、利用求同存异创设情境

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在新授课时,充分加以利用,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做到求同存异,同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演示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在转化过程中,虽然形体发生了变化,但是体积和底面积以及高都没有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自然地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再进一步对比类推,让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

五、利用自制教具创设情境

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实物,它能充分体现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理论,通过实物演示,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物演示情境应用广泛,特别在小学数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安排学生动手用木条做成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然后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出示相应的实物画面,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四边形不变形”这个问题。这种利用实物演示创设教学情境、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六、利用触觉与思维的配合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可以事先把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做成卡片,另加一张圆形的卡片都装在不透明的袋子里,叫学生来摸出一张与其他卡片不同特征的卡片。学生摸出圆形卡片后,师生通过对比,自然就能探究出圆的曲线特征,圆心到圆周的等长特征等,也为后面的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获得了圆的鲜明、直观的表象,在操作中思考、探索了圆的特点,发展了思维能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总之,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于教学,要做到以境导学,以境促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出发点。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然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应遵循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避免一味追求新奇而忽略学生认知的规律。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材,不断地积累经验,学习已有的成果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加以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更多的灵感,才能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十五

数学是一门具有一定抽象性而又极为重要的学科,但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是枯燥无味的,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教学法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学生身边鲜活的事物,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高效快速地学习数学,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把握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法的灵活运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复杂深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更易于学生的理解,情境教学法正是如此。通过与老师的互动,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找到乐趣。这种方法有效地让学生把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使得学生更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升。数学并不仅限于数字方面的学术探究,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充斥着数学的痕迹。相比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活跃,贴切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情境中的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完成各自的任务,这样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亦得到充分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使学生充分重视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二、深化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落实

要想情境教学法发挥充分的作用,需要采用合理的运用方式,深化落实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从生活中导入情境,在小学生眼里,生活是美好而富有情趣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有趣的生活场景相结合,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认知规律相符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例如在教授基础的数学减法运算时,老师可以导入这样的生活情境:老师给同学们剪了十朵大红花,给了a组同学3朵,b组同学4朵,剩余的放在袋子里,问同学们剩下的大红花的数量,并将大红花奖励给最先答对的几位同学。毫无疑问,同学们会竞相举手说出答案,获得大红花。此处,分大红花这一情境,完全能充分抓住低年级的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得到大红花的开心中同时学习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升华情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到必需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水平,还要培养完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老师可以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升华生活内容,添加一些较现实更高的生活情境。情境归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地在生活中应用,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就会了解数学的用途之广,作用之显著,因而更加渴求对更多数学知识的学习。所以,目的明确地回归生活,是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一点。例如,在教授乘法运算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给五名学生分别发2支铅笔,问同学们这五名学生一共得到的铅笔数量,进而再提出诸如“班里共30人,每人发2个笔记本,共需买多少笔记本”一类的问题,如此一来,就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应用于现实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拓展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范畴

情境教学法能让课堂充斥着有趣的情境,但不能局限于此。合理的情境创设与传统教学中的新旧知识平滑引导衔接相结合,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除法运算时,老师可以沿用教授乘法时创设的情境,让同学们平均分发60个笔记本,问每人得到的数量,同学们由此情境想到之前学习的乘法,达到传接知识和巩固的效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字为首,生活中更有“欲成才,先成人”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智育重要,德育更加重要。而对学生最好的德育方法就是让学生处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的洗涤心灵。老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时可以适当加入突出人物品德的内容,创设纯洁健康、适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情境,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教授速度的相加与相减时,老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一群小羊在被狼群追捕,跑得快的小羊回头拉着跑得慢的小羊一起跑,这样跑得快的小羊速度就比之前慢了,而跑得慢的小羊速度则更快了,一增一减下两者的速度一样了,一起逃过了狼的追捕。如此,学生在理解速度的增减的同时,从小羊身上学到不抛弃不放弃,互帮互助的精神。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生活情境的合理运用能够让数学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把数学当成兴趣,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在数学中找到生活。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十六

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抽象思维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随着知识难度的加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也不断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即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但是学习的过程仍然需要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因为这可以让学生不仅从抽象的语义方面去理解知识,而且还可以从直观的表象层面,有更多真切的体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通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要将抽象学习和直观形象学习巧妙结合,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既能够浅显易懂的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又能够发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环境打造数学的教学情境

首先我们知道数学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因为这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可以找到与数学概念理论相匹配的原型。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如何打造呢?就可以从生活化的环境入手。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能够让他们在最为熟悉的环境中了解一门学科,学习抽象的数学课,这种感受会更加放松。情境打造方面,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景互动情境以文字,图片,甚至角色扮演等方式,搬到课堂中去。尤其当我们讲到关于日常的人民币换算知识到时候,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个小小的集市,让学生们模拟市场上购物的场景。其实,有一个西方非常经典的游戏大富翁,就是一种买卖游戏。学习数字的过程中,可以把大富翁的游戏引入到课堂中,这样的情境打造,学生很容易沉浸其中,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数学。

二、通过创设有冲突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包含很多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这些知识比较零散,学生掌握起来容易,但容易学习后面知识时把前面的已经忘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重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便于学生掌握。在情境教学的打造中,可以有意地将冲突的情境搭建起来,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中,与现今所学的新知识产生矛盾,从而引发他们的困惑和探究欲望。一般来说,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或者是定理,教师都会涉及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在让学生解读习题的时候,如果用以前的.知识进行解答,经常会消耗过多的时间,而用到新学的概念,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一条捷径。这是一种矛盾的情境,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矛盾情境的创设,也可以放在新课导入环节,让学生有一种意外之感。意外的感觉和状态,可以促进学生接下来在学习活动中更加投入。

三、结合一定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学好数学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而且故事有长有短,所以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故事引入进来。如果故事太长,就可以将它缩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设计一些小故事。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和动作表情等,给学生描述故事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情绪上也会受到感染。在描述故事情境的时候,教师要将数学的语言自然穿插进去,让学生能够将故事当中原有的语言,用数字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这其实就是一种直观和抽象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在具体讲述过程中可以用,这就相当于把这一句话来进行转换。所以,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抽象直观,相互转化,学生才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数学的问题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结合实践教学,打造数学教学情境

学习中,我们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者巧妙结合,互相促进,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数学这门学科经过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应用当中,对理论概念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活学活用。所以说到情境教学如何有效开展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结合实践来进行情境构建的工作。实践的范围比较广,可以从生活中进行实践,也可以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实践,也可以在黑板上进行现场的演算实践。当然,最有效的实践还是在生活中,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解决中,这样的实践其实就是一种情境教学的转化。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创新改革,要更多体现在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上,情境教学已被证明非常有效,在具体应用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情境教学的切入点,真正将这种方式的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甄晓慧.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17.

[2]王春妮.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十七

1.1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公式,很多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化,对于有着好动特点学生而言,数学课堂就是煎熬。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内容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要打破以往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生活情境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于塑造高效数学课堂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1.2体现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应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使得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体现出来,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小学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对于抽象化数学知识的吸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将生活情境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层次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使得学生掌握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篇十八

生物学科是一门研究生命的学科,生命是充满趣味而生动多彩的,相应地,研究生命的课堂也应当充满着探究的热情的氛围,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生物课堂上往往过分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习过程的探究,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仅让课堂氛围显得压抑枯燥,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以创新的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的设计,积极设置多样的教学情境,开展情境教学。通过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生命课题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一、以科学实验设计情境

常言道:读万遍不如做一遍,很多事情在亲自动手做了一次后,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获得很多之前没有的体会,发现很多问题。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我们一直都十分强调实践,而在生物学科中,课堂上最常见的实践活动就是生物实验。通过做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直观立体的知识情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去主动思考和探究有关的知识。因此,以科学的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到“种子的萌发”这部分的内容时,在讲课之前,笔者在上课的时候拿出了两个培养皿,其中一个装着已经发芽的种子,另一个则装着没有发芽的种子,让学生自己观察两个培养皿,让他们比较一下两个培养皿有什么不同,然后根据观察来总结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比起直接给学生罗列出种子萌发的条件,这种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和归纳,最终获得结论的实验情境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归纳总结能力等,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还能进一步深入地了解知识背后形成的原理,也就说我们常说的“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才会更有效果。

二、以恰当的问题设计教学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在课堂上一两个恰当问题的抛出,可以瞬间激荡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觉积极的投入到探索思考的活动之中。因此,在生物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的技巧。例如,笔者在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的实验时,为了增加实验的思维性,激活课堂的思考氛围,就在做实验的间隙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在实验前要对植物进行遮光?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时,先将叶片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的作用是什么?你们知道哪些鉴定种子内储存淀粉的方法?这样几个问题在实验的间隙提出来,一下子就把学生原本平静的思维状态打破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之间开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学生不但清楚地了解了本次实验中各个环节的目的,同时也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三、以生活实例设计教学情境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中,且我们人类本身就是一个生物体,因此,生物学科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与生物学科有关的实例比比皆是。这些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熟悉常见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这个优势,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入手,来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度会大大提高。例如,笔者在讲到“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这部分的内容时,就结合实例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将你认为对于生命来说最重要的六种东西列出来,然后再从你列出的最重要的六种东西中,把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东西逐一去掉,直到你认为不能再去为止,最后再请几位学生来说明一下自己这样去的理由。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开始自觉地关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并将它们同生物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生物知识的实用性,同时,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生活事物的.连接,也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理解课本上理论知识。

四、以认知矛盾设计教学情境

根据心理学理论我们知道,人们对于出乎自己意料的事物和观念往往会存有巨大的兴趣,并且会形成深刻的印象。鉴于这个心理特征,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容易与学生常规认知出现矛盾的问题作为情境素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情境对学生心理的冲击,提高情境的有效性。例如,茎作为植物的营养器官,为什么却被有些植物用于繁殖呢?这个现象显然与学生常规认知相冲突,这个问题一提出,势必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又比如,在讲到消化和吸收时,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腐蚀性极强的胃液没有将胃本身消化掉?这些违反学生常规思维的问题立刻就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这样一来,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然会表现的更加积极投入。总之,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将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以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为出发点,努力设计出最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境,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和功能,促进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创设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情境的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第1期

[2]薛仕刚.情境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05期

[3]彭代辉.对初中生物情境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06期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