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瓦尔登湖感悟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及心得(模板8篇)

时间:2023-10-12 09:44:39 作者:雁落霞 最新读瓦尔登湖感悟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及心得(模板8篇)

自我介绍是社交交际的一种基本礼仪,掌握好自我介绍的技巧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

读瓦尔登湖感悟篇一

时至今日,依然有必要再读《瓦尔登湖》。夜深,当我们的心境逐渐平静,更能体会到书中是语语惊人,字字闪光。《瓦尔登湖》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它是心灵的一方净土,在那里,我们将摆脱世俗的困扰,领会精神的自由。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资料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思想的深刻性,是书中最能触动我的一点。

对于生命,我们有上千种的方式去尝试、测定。就像过圆心的直线有无数条一样,生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人们赞美而认为成功的生活仅有一种,我们为什么要以贬低其他生活方式的代价来夸大这一种呢?所以梭罗到林中去,他期望谨慎地生活,只应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是否学到了生活要传授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自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如书中所言,“我来瓦尔登湖,不是去节俭地生活,也不是去挥霍,而是要尽可能减少麻烦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识和生意头脑而输得很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没有经过验证,我们凭什么说我们此刻所过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梭罗思想的深刻性在衣、食、住、行均有体现。

说到衣服,梭罗认为只要坚持身体温度即可。而我们买衣服,往往是因为追求新求新奇,还要研究别人的看法,但却很少研究这些衣服是否真正实用。书中说到,“一般人为了衣服费尽心思,衣服要穿得入时,至少要整洁,不能有补丁,至于他们自我有无健全的心志,却从不在意”。有一些人把生命的精力花在打扮,取悦别人身上,却忽略了自我真正要的是什么。

“民以食为天”,我们此刻都讲求食物的均衡和营养。可《瓦尔登湖》里面有一段话,“一个农夫曾一本正经的对我说:你不能只靠蔬菜活着,光吃着蔬菜是不会让你的骨骼变得强壮和发育完全的。所以每一天他都会虔诚地拿出一部分时间为他的骨骼供给粗糙的养料,他走在牛的后头,自言自语。让这用蔬菜塑造了骨骼的耕牛拉着犁耙有恃无恐地向前冲,突破一切障碍”,在养生节目大行其道的同时,我们每个人心中要有自我的一把秤,去衡量哪些才是生活的必需。

梭罗在住方面的独到见解或许能够给即将或终将成为房奴的大学生供给借鉴。正如书上所说“每一个觉得日子艰难的人能够花一美元买一只箱子,钻几个窟窿,至少能够放进些空气,下雨天和晚上就能够钻进去,盖上盖子,这样他的灵魂便自由了。外出时,也不会有房主、房东拦住你要房租。多少人为了一只更大更豪华的箱子的租金,烦恼不断;而他是不会冻死在这样的一只小箱子里的”。有时得到房子的我们并没有所以而变富,倒是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我们。

很多同学酷爱旅行,每到一处,必拍照留念。我以为书中诗人的占有才是真正的占有。书中的原话“我总是看到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的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些固执的农夫还以为他拿的只是几个野苹果而已。诗人早把他的农场写进了诗歌”。真正的占有,更应是心灵的占有。

书中思想的深刻性,还体此刻他对人生的思考上。

梭罗喜欢给自我的生命留有更剩余地。他经常坐在阳光上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树和黄栌树中间,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他在这样的季节中生长,好像玉米在夜间生长一样,比任何手上的劳动好得不知多少了。梭罗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反而是增添了许多。

人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当受到谴责吗?我们是不是应当让生活简单点,真正地做着自我喜欢做的事。没必要焦头烂额地被生活的琐事所牵绊。我想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着他的梦想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生长在杂草蔓生的林间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蓝上的露珠会把你下半身打湿。丛生栎的叶子泛着光,好似有液体在上头流过。透过树木看见的小塘像天空一样满是光亮。你见到月光从森林深处一个个树桩上返射回来,仿佛她在照耀万物时有所选择,她的星星点点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种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们种在这些地方……”梭罗说,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也是最接上帝和天堂的地方。

愿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

读瓦尔登湖感悟篇二

读了《童话故事》这本书,书中的故事令我十分着迷。这本书不仅有趣,我从中还明白了许多道理。

《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内心百感交集。小女孩想和我差不多大,但我享受到的一切她都没有,这完全是那个旧社会的错。多么希望小女孩儿能够到我们的世界,和我们一起玩耍学习呀!

《白雪公主》这个故事从多方面告诉了我不同的道理。从公主的角度,我知道了要勇敢对抗黑暗势力;从猎人的走路上我知道了做人要良知;从七个小矮人的角度上我知道了我们要有同情心,热于奉献自己的爱心;从皇后的角度我知道了不能过分。忌妒别人,过于留一点的优点,反而会忽略自己的优点。

《兔子和刺猬》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论自身的速度,刺猬是绝对不能跑赢兔子的,可是刺猬却用聪明与智慧赢得了比赛。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像刺猬那样多动脑筋,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蛮力。

《蓝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国王忘恩负义,士兵为他做了那么多,最后没有用处了他就把士兵赶走了。他这样做就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像他这种人就应该得到应得的报应。我们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要知恩图报。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都让我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就连爸爸妈妈都觉得我变得更加懂事了。

《童话故事》真是让我爱不释手。

读瓦尔登湖感悟篇三

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好书。和梭罗所说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说的是,读这本书,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最早接触这本书,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之下。那是徐迟翻译的那个版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朋友喜欢海子,喜欢苇岸,凑巧海子和苇岸这两位诗人又都是在中国最早推崇梭罗和《瓦尔登湖》的两位诗人。于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得以接触到了这本对我来说影响甚大的书。

徐迟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是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回顾我们当下的社会现状,特别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无怪乎苇岸在《我于梭罗》一文中说,“梭罗近两年在中国仿佛忽然复活了,《瓦尔登湖》一出再出,且在各地学人书店持续荣登畅销书排行榜,大约鲜有任何一位19世纪的小说家或者诗人的著作出现过这种情况,显现了梭罗的超时代意义和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应有的力量。”在资源被无限制地掠夺的今天,读这样一本纯净的书,成为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生活的我们一种无奈的精神的追求。

而我,正是这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对于工业文明和改革浪潮对中国原始村落的冲击的那种切肤之痛有着深刻的体验。人类的年轮走到今天,在此时此刻,我不敢说我们的社会是进步的。在《瓦尔登湖》中,我感受到了梭罗的伟大之处,他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情。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使他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地努力,他重新获得一种成熟的恬静。整本书记录了梭罗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而他的这一种生活方式,别人也称之为超验主义――主张通过亲历亲为,来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温度,其实这两种需要和大多数的动物的需要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这里,我领悟了最简单的人生哲理――其实我们可以活得很简单,因为简单,我们也可以活得更加洒脱,没有羁绊和束缚。他说:“我们心目中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看来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经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

他在湖畔的两年自耕自读的生活,虽然暗合了我们中国文人的耕读传家的隐士风格,因此梭罗在中国能够大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梭罗的那种自耕自读的生活方式,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并不相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隐士是消极避世的。而梭罗在湖边的那两年的生活,是极其积极地在体验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梭罗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对话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罗先生告诉我,要热忱地生活。

读瓦尔登湖感悟篇四

我从《瓦尔登湖》中深深体会到,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从大自然中回归自己最初的本性。

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些神灵的。”

“有一千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却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与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

其实什么是安静,可能我的理解会和很多的人不同,我觉得安静更想一种禅,生活禅。虽然孤独但是充实,生活不是单调,也不是无聊,因为在安静中总有一个信念在支撑,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

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追求一种感觉,一种能让自己安定的感觉,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我渐渐明白我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总是在午夜那种安静的气氛中表现我的思想,也只有在安静中我才能找到自我。

一切总是缓慢的流走,不带有一点声音,流走的是我的童年,带来的是我的更深的思考,不知道这种交易是不是公平的,但是我还是走到了复读的门口,高考的失利象一个巨大的石头压的我只能在凌晨四,五点睡觉,成绩无情的下滑,终于到了下不去的地步:全班倒数第一。老师的劝退命令在我的耳边一次又一次的响起。我似乎无路可退,象一个垂死的人在悬崖边做苦苦挣扎。记得那天,在绝望中我安静的坐在书桌前,突然很喜欢这种安静的感觉,什么都可以不想,但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生活。终于我明白了,从此没有悲伤,只有安静,在安静中,我走到了大学门口。

上了大学后,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我们的生活太浮躁,有太多的人只是在混混噩噩当中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涯。曾经做了一个调查,问大学生对于大学的目的,有太多的人说没有想好,有太多的人说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而经历了那么多我终于明白很多事是不需要强求的,重要的只是你心里的一种感觉,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去做的话,你就好好的去做,做了就不要后悔,后悔了那你做的就没有了意义。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安静的感觉,明白自己需要的,努力去完成你的任务,走向自我。

其实什么是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我的解释是在安静中走向自我。

最后还是让我们在仔细的聆听那发自梭罗心中的呐喊吧:

“我引以为容的是,有一来客用黄色胡桃叶当作名片,并在上面写下了几首斯宾塞的诗,我把它当做我的陋室铭:

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读瓦尔登湖感悟篇五

这本书,我从2017年看到了2018年,期间几度中断,但又无法放弃。也就是说,这是一本让我看得昏昏欲睡,却又爱不释手的书。昏昏欲睡,是因为自己这学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和梭罗先生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节奏相比,确实快得多,也杂乱得多,每当有空闲翻书,已经是工作之后比较疲累之时,看着他用那么多文字描写并无太多情节的大自然场景,免不了犯困;爱不释手,是因为梭罗先生所追求的那种本真的生活态度,又是自己一直比较认同并且向往的。后半部分,我是听着龚一先生的古琴曲读完的,静下心来读,效率更高,也明显更加享受。

梭罗先生说,常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这么说来,我是算不上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作为从小在小城市长大的人,作为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某零后”,我冬天烤着暖气、夏天吹着空调,懒得做饭就叫外卖,无聊的时候只会上网,我喝着经过几十道过滤工序的纯净水,享受着从超市买来的蜂蜜,品味着带着精致包装的零食……我从不考虑这些和大自然有什么关系。我害怕毛毛虫,讨厌牛粪的味道,我不知道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我没有见过小麦是如何变成面粉的,我没有砍过柴,没有挖过土豆,没有翻过蚯蚓,没有放过羊,没有喂过猪,我见到蜜蜂就躲得远远的,见到老鼠一定会尖叫,我是看了《爸爸去哪儿》才知道火龙果原来是那样长的……我必然离不开大自然,却也好像并没有和大自然有多亲近;我生在地球上,却好像并没有在地球上独自生存的能力。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好像有很大一个缺口。我们听了太多课,学了太多书本上的知识,而并没有从真正的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一个孩子要是自己开挖出铁矿石来,自己熔炼它们,把他所需要知道的都从书本上找出来,然后他做成了一把他自己的折刀——另一个孩子则一方面在冶金学院里听讲冶炼的技术课,一方面收到他父亲给他的一把洛杰斯牌子的折刀,——试想过一个月之后,哪一个孩子进步得更快?又是哪一个孩子会给折刀割破了手的呢?”

西北大学李浩老师在讲到他对大学教育的思考时提到过“不作不食”这个观点。他说“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80后、90后的学生视‘张口吃饭,伸手穿衣’为天经地义,不会明白不作不食这样浅显的道理,故对不劳而获的批评也没有反思。从通过体力上的劳作以养活生命、强身健体、躬行实践,到通过脑力上的劳作以开发心智、锤炼思维、缜密思想。劳动的好处不言而喻,劳动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这些本该是幼儿园就要知道的常识,现在则要以棒喝的方式向大学生补课。”

面对新闻报道不太接地气儿的现象,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也曾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转改”活动,强调“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

陈虻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美食、名誉、利益、地位、金钱……我们的生活似乎太复杂了,梭罗说“甚至连吃饭也一般只不过是吃一顿饭的比喻”。的确,是不是我们现在复杂的生活也已经是生活本来面目的一种比喻了?我们如此卖力,如此拼搏,如此奋斗,似乎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追求,但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好好想想是不是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路上有点走偏了?夜晚“在森林中你只要闭上眼睛,转一次身,你就迷路了”,同样,在人生的路上前行,也要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认清方向,不要迷路。

读瓦尔登湖感悟篇六

当一本书清新的空气渗透脑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环绕,那又是一种战斗,战斗在尘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寂寞的书有寂寞的读法,只有心真的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的领悟。细品《瓦尔登湖》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

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作者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淡泊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古往今来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几人能成功?梭罗就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梭罗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个个亮丽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读瓦尔登湖感悟篇七

1、《小王子》圣·埃克苏贝里(法国)&《天蓝色的彼岸》艾利克斯·希尔(英国)

2、《荆棘鸟》科琳·麦卡洛(澳大利亚)

3、《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挪威)

4、《荒野的呼唤》杰克·伦敦(美国)

5、《基督山伯爵》大仲马(法国)

6、《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日本)

7、《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西班牙)

8、《哈利波特》j.k.罗琳(英国)

9、《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美籍阿富汗人)

10、《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英国)

11、《阿信》桥田寿贺子(日本)

12、《达芬奇密码》丹·布朗(美国)

13、《三体》刘慈欣

14、《藏地密码》何马

读书笔记的记录方式

一、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时要注意,不能全抄,而要把书中的优美词语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摘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二、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

三、提纲式。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批注式。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写写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划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

五、书签式。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六、卡片式。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再分类存放。存放的位置还要按类别,编上号码,写出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

读后感开头怎么写

文复述法。这是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开头方法。开头用叙述性的语言概括介绍所读作品,然后用精练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感受。这感受即为文章的观点,属议论文三要素的论点。

单刀直入法。这种开头方法就是“开门见山,直抒感受”法,一开始就写了读某作品后的总的感受。

引申联想法。这种开头方法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触发作者定向阅读某作品,然后谈真切感受。

铺陈比兴法。这种开头方法先言此再及彼,极力铺陈与所感有关联地事物,然后引出读作品地感想。这类似于《诗经》中地比兴手法。

置疑深思法。这种开头方法是在对原作品深入分析后,精心设置疑问,引起读者深思,然后联系作品回答疑问,此法能吸引读者,感染力强。

设境烘托法。这种开头方法是先设置一个与所读作品表达的感情有关的典型环境,然后阐明自己对所读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此法适合于阅读严肃作品之后产生的感想。

读瓦尔登湖感悟篇八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及心得感悟,欢迎阅读点评!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是作者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瓦尔登湖》主要讲的是,梭罗在1845年开始了他著名的经济实验,他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间小屋,开始了他长达两年的幽居。在书中,他劳动,写作,与大自然为伴,正是这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思考造就了这本经典的书籍。

书中,关于生活经济学的内容并不多,而是更多的笔墨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以及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梭罗想通过这本书,表达的不仅仅是他对孤单的理解,也更是他对于人与人交往意义的理解。他希望人们能够在耕种的同时,也耕耘心田。文中除了写朴素简朴的生活之外,更是通过自然的交替变更来代指心灵的复苏,以春天开始,又以春天结束,笔者认为,梭罗想表达的是对人类的希望,觉得人类的精神终将会复苏的。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在这里我希望与大家分析我最喜欢的几个片段。“湖的对岸,突起了矮橡树丛生的高原,一直向西部的大草园和鞑靼式草原的延伸,给予所有的流浪人家一个广阔的天地。当达摩达拉的牛羊需要更大的草原时,他说,唯有自由自在享受广袤地平线的人,才是世间最幸福的人。”这段话与其他的华丽的景色描写比起来很朴素,也没有过多情感的抒发,但通过对于草原的描写,从矮橡树丛生的草原到更大的草原,像是给予流浪的人更大的天地,后来那句话更是表达了他向往自由的情怀。

书中有很多经典而优美的句子,我无法一一列出,但是还有一段话也打动我很深。“湖是一道风景中最美丽的,最富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湖边,长在水中的树木犹如纤细的睫毛,是湖岸的饰边,而四周郁郁葱葱的群山和悬崖是他垂崖的睫毛。”这是一段很美的景物描写,没有特别华丽的语言,通过比喻却让景色活灵活现。

“我深信,若是所有人生活得都像我一样简单,偷盗与抢劫就不会发生。发生这些事,只是因为社会里,有的人得到的绰绰有余,有的人得到的远远不足。”这句话也很打动我,不是因为说的多深刻,只是这就是我们得现状,公平成为了人们一直讨论的话题,但处处还是存在着不平等,正是因为这种不平等造成了万恶之源。有人说贫困会导致犯罪,但你不如说不公平导致犯罪,因为你生在富足的家庭不用去犯罪也能得到很好的生活,而有人生活在贫困和罪恶里,得到的远远不够所以想去偷盗去抢劫。虽然梭罗并没有在我们的时代里,却用上面那段话恰当的反应了我们现在社会的现状。

继续读下去,还有更多更优秀的文段让我思考。作者:宣绍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