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地理教案(优质17篇)

时间:2023-11-26 12:18:49 作者:灵魂曲

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教师具备细致耐心、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大家可以阅读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从中汲取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思路。

七年级地理教案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

【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

(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七年级地理教案

2.能够说出不同国家分别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并说出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特点。

亚洲的地理位置。

世界面积最大的洲是亚洲,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

:播放中东的战争新闻,请问中东在什么地方?——亚洲。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一、雄踞东方的大洲。

自主预习:读图6.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完成下列各题。

1、亚洲位于东、西半球的:半球。

2、亚洲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

3、亚洲的海陆位置,填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经度范围:

4,、亚洲的纬度范围:

合作探究:读课本p3图6.3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洲和大洋,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并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

二、世界第一大洲。

自主预习:阅读p4-5,完成下列各题。

1、亚洲面积约为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的大洲。亚洲也是世界上跨最广,距离最长的大洲。

2、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

合作探究。

1、读图6.6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

2、大致认识亚洲的一些国家分别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

拓展延伸:亚洲有世界三大文明古国,分别为。达标测验:

1、下列关于亚洲的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b、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北温带。

c、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

d、亚洲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下列海峡或运河,不是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的是()。

a、白令海峡b、土耳其海峡c、苏伊士运河d、马六甲海峡。

3、2011年3月24日,缅甸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缅甸位于亚洲的哪个区域?()。

a、东亚b、南亚c、东南亚d、西亚。

4、与亚洲在西部、西南部相邻的大洲分别为()。

a、欧洲、非洲b、非洲、北美洲c、欧洲、北美洲d、欧洲、大洋洲。

5、中国位于()。

a、东亚b、东南亚c、南亚d、西亚。

教后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案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周:亚洲的位置和范围2课时。

第二周:亚洲的自然环境2课时。

第三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四周:日本2课时。

第五周:一次月考2课时。

第六周:东南亚2课时。

第七周:印度2课时。

第八周:俄罗斯2课时。

第九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周:期中考试2课时。

第十一周:中东2课时。

第十二周:欧洲西部2课时。

第十三周:撒哈拉以南非洲2课时。

第十四周:澳大利亚2课时。

第十五周:美国2课时。

第十六周:巴西2课时。

第十七周:极地地区2课时。

第十八周:复习(一)2课时。

第十九周:复习(二)1课时。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七年级地理教案

1、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

2、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3、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

4、概括并归纳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及保护措施。

5、认识巴西的城市化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利用录像、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2、利用世界政区图和巴西的地形图、矿产图、气候图等让学生直观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3、通过数字、图表等资料,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

5、借助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巴西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激发对地理学习兴趣,探讨地理的学习的方法。

(一)教学重点。

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热带雨林的危机等。

(二)教学难点。

1、如何利用资料说明巴西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2、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

3、探讨解决巴西能源不足的问题。

5、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

2课时。

(一)第1课时。

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1.创设情景导课。

大家看录像,说出展现的内容。

播放日韩世界杯,巴西队获得冠军时的录像片断。

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

板书:第二节巴西。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板书:位置、环境、热带面积广大。

3.展示巴西的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巴拉那河等。

巴西位于西半球,大部分位于北纬4到南纬32之间,赤道从北部穿过,东临大西洋,西部与阿根廷、巴拉圭等国相邻。

4.总结(投影资料):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长河。

过渡:巴西有着广阔的土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1.7亿人口,居民的种族构成及文化风俗会怎样呢?下面我们集中研究这个问题。

5.阅读教材1—3段及相关阅读材料,

概括归纳巴西的发展历史。

巴西的开发历史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当地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曾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15世纪末,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先后入侵,并开发了种植园,发展了罪恶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

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占6%,还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华人。

巴西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因为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很少有种族偏见,因而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间通婚普遍,使他们后代的很多人成为混血种人。

洲和拉丁美洲爱好人数最多的运动。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

8.总结:所以说,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区。

板书: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形成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七年级地理教案

1.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2.初步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的手段与途径,让他们了解学习地理并不难,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能,就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进而发展地理意识与创新精神。

3.认识到地图对于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地图各要素的判读与使用。能够完成要素齐全的学校平面简图。

4.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应用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七年级学生的感受和知识积累中,已经积淀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为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直接经验和知识、技能储备。特别是相关学科知识的提升,也为地理课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对过去的探求和未来的关注更为主动,地理课程在初中单独设立便自然而又必要了。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的感受往往是以众多的、饶有兴趣的、缺乏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他们能够说出许多连老师也未听说过的奇闻趣事,却很少关注其中的联系和规律。也就是说,他们的地理知识,起于兴趣,仍止于兴趣,这正是地理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师的价值所在:将学生的兴趣导向对规律的探求,在规律的探求和应用中,激发更高的兴趣。

本章是初中学生接触地理的第一课,此时学生对本学科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很高的期望值,如果此时我们能够满足这种好奇,达到学生对学科的高期望,将对今后的教学和学生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务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以生动、有趣的内容,活泼、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变好奇为探究,化期望为参与。

学生大脑中存在的疑问本身就千奇百怪,富有想象力和吸引力,如果能很好的利用,便可化疑问为资源、化想象为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参与,说出自己的疑问,为教学创造和谐却又充满问题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建议多为学生创造说和做的机会,将课本提供的内容作为学生发散思维的线索,使其畅所欲言,感受地理知识的丰富多彩和重要价值。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第2-5页。

本节教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身边的地理知识,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解开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

知识与能力。

地理问题,培养学生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完成活动要求,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阅读材料理解社会生产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联系实际列举出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关的现象。通过仿照举例活动来进一步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生产的原因。列举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由此而形成的不同风土人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

2.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明白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知所想。

教学突破。

关键是让学生通过事例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建议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师生间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1.给学生提供一些搜集地理资料的途径,如图书馆、网络教室等。2.将学生分组,以便课堂活动。

3.布置学生搜集一些与课堂活动有关的图片。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一些老师布置的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地理图片。

本节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1.导入新课。

2.提出一些地理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列举与生活、生产建设以及风土人情相关的地理知识。

学生活动1.激发学生求知欲。

2.思考问题,并出示自己收集的图片并提出问题。3.通过事例亲身感受地理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地理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常识性和知识性学科。地理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一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一、解开地理之谜二、地理与日常生活三、地理与生产建设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调查住家附近的商场是如何选址的,归纳其选址所考虑到的因素。将调查结果撰写一篇小论文。

2.家里都有产自哪里的工业日用品和农产品?

随堂练习设计。

个性练习设计。

1.新疆有句俗语:“早穿棉,午穿纱”。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对课本中的知识点不强求学生掌握。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对地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愿意主动接触地理知识,形成探索地理的观念。

补充资料。

七年级的地理教案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七年级地理教案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引入课题.。

活动1。

用多媒体演示某城市地区的一部分.(如北京市、上海市或本地区的一部分)。

问题:

(1)如图6.2-1,你是怎样确定各条街道位置的?

设计意图:

生:

(1)用坐标可以表示各条街的位置.。

(2)“东四十条街”和“天安门广场”的东5格,北8格处.。

师:很好,在(3)的约定条件下,你能把其他街道的位置表示出来吗?

生:能,西长安街的位置是(-3,-1.3)。

建国门内大街的位置是(5,-1).。

……。

在活动1中教师要关注:

(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2)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七年级地理教案

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地理七年级下教案

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21。

第二节人文环境22。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23。

第二节东南亚34—5。

第三节印度36。

第四节俄罗斯37—8。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28—9。

第二节欧洲西部29—10。

期中考试11。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节澳大利亚213。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314—15。

第二节巴西215—16。

第十章极地地区217。

期末复习418—19。

期末考试20。

七年级地理教案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分析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泉州景观图引入新课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观赏

利用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交谈铺垫。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差异

展示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图

2、聚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与同学交谈或与老师交谈读图:比较不同地区乡村的景观

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将相关知识用直线划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

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运用已学的人口分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分布地

思考、回答

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学生共同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

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利用乡土地理作为分析问题的载体,可培养学生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能力选择,扩大知识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讲述聚落的发展组织学生对有关四合院的问题进行讨论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意识了解聚落的`发展学生活动:

1、讨论

2、小记者采访

3、小记者小结

让学生知道事物在不断变化

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七年级地理教案

1、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识记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3、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通过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教学挂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启发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热情。

2、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分几个阶段。

(讲述)自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的探索就从没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视线所限,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圆地方”之说。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是圆的,于是出现了“浑天说”。

板书:

1、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浑天说

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

现代:人类进入太空,精确反映地球的性状

(讲述)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是近代属于第二个阶段,它虽然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不能精确的反映地球的性状和大小。到了现代,人类进入太空,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测得地球的性状和大小。

板书:

2、地球的性状:不规则的球体

阅读第5页地球图,找出三个半径和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大小:半径:

周长

(总结)通过人们的测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但两极和赤道长度不同,即使两极也不对称,北极大约比南极长40米。因为相差比较少,所以当缩小到地球仪大小的时候,就可以看成一个正球体了。

描绘地球示意图,标出各种数据阅读课本,相互讨论,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看课本的插图,讨论什么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了解麦哲伦对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贡献,这属于第二个阶段。

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例如:远方驶来的帆船,月食等。

讨论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周长——4万千米。

七年级地理上教案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

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气候。

作物熟制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地形。

传统民居气候。

其他不同。

4.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七年级地理教案

1、掌握南亚的范围,理解“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区别;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过读图知道南亚的位置,在图上能够找出主要半岛、岛屿及临海。

3、知道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亚地区的宗教。

4、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概况,并能在图上填绘。

5、根据南亚一年中风向的变化图,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能够根据柱曲图分析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关于南亚“概述”的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突出南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从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教材从《西游记》的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课堂读图练习,了解南亚国家的组成、相对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悠久的历史”一段,使学生了解本区有悠久的历史、曾受长期的殖民统治,为了解南亚的语言、人种及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铺垫。了解南亚宗教组成的复杂性及恒河对印度教徒的重要性。

“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文章用简单的概括,点明了南亚的地形与河流特征,应让学生掌握三大地形区的位置、主要特征,两大河流的位置、源地、流向和归宿,了解南亚次大陆的概念。

“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是南亚的又一重点。课文以孟买为例,从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说明南亚季风气候的特征,并通过南亚1月和7月的风向变化示意图讲解南亚季风气候成因,说明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同时讲解热带季风气候为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及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课文同时还指出南亚作为一个广大的地理单元,各地降水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还有其它的气候类型。

关于南亚“概述”的教法建议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两节区域地理内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区域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到人地关系,步步深入地研究。在学生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学习方法可以采用讨论法或指导作业方式;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季风气候的成因,可以用电脑动画解决;同时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应提供大量的景观图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其独特之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突出当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的引入可从放映《西游记》片段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的想从知其一到想知其二,接着引入南亚的宗教。对于南亚的历史发展,从地理角度侧重于当地的语言、人种构成,进而为后面了解印度的经济发展特点打下基础。建议采取谈话法。

利用《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图》,用讲解法与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阅读区域图的能力。

对于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建议采用指导—作业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南亚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动画演示进行讲解、总结归纳地形特征。

注意:南亚自然地理特征独特性,是因为位置的独特性。喜马拉雅山的作用具有两方面:对冷空气的阻挡,形成广泛的热带气候;对湿热空气的阻挡,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由于南亚地理位置,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只需要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季风气候的表现和特征就可以了,不要增加深度。

关于“概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疑点】南亚与南亚次大陆

【教学工具】南亚地形图,南亚景观图片,南亚政区图

【教学过程】

(板书)第十章 南亚

第一节 概述

(板书)一、悠久的历史

(提问)历史课学过有关本地区的内容吗?你知道本地区大多数国家第二种语言是什么吗?

(学生读书回答)

(提问)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导致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宗教、领土之争)

(讲解)该地区宗教复杂。是印度教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教的圣地是哪里?(恒河沐浴的景观图片)

(承转)南亚到底指哪里?有哪些国家呢?

(板书)二、南亚的范围

(提问)学生读图(南亚范围图)回答

南亚有多少国家?哪些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

找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和地区(教师引到我国与克什米尔地区相邻,克什米尔分属于印巴两国,其内容可以适当补充)。

(学生活动)在空白图上填出主要国家及首都名称

南亚大部分在什么纬度之间?(南亚大致位于10°—30°n之间,绝大部分地区以热带气候为主)。

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与什么大洋之间?(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之间—“背山面海”)

我们有时将本区称作“南亚次大陆”,它与南亚有何区别于联系?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称呼吗?(“南亚次大陆”指南亚的大陆部分包括六个国家,由于世界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在本区的北部,好像将本区从亚洲各离开了)

(承转)南亚的北部是山脉,其它地区地形如何?引导学生读南亚地形图,提问:

1、南亚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补充讲解个地形区的特征

(板书)三、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

1、三山:

北部———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

中部———广阔的恒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

2、两河:

发源地

流经地区特征

流经主要国家

注入海洋

恒河

喜马拉雅山区

广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印度、孟加拉国

七年级地理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七年级的地理教案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七年级的地理教案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七年级的地理教案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明确亚洲的范围。

分析亚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位置和范围。

展示亚洲的范围及分区。

学生活动:(1)总结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找出主要海洋。

(2)找出和其他洲的分界线和主要分区。

总结讲述:亚洲跨三带,临三洋和二洲,与北美洲隔白令海峡相望,主要位于北温带。共分为6个分区,我们中国位于东亚。

展示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1)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总结亚洲的地势特征。

(2)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根据其流向分析特征。

总结:1、地形特征:(1)中部高,四周低。(2)以高原山地为主。(3)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2、河流特征: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海洋。长江、澜沧江等流入太平洋;叶尼塞河等流入北冰洋;印度河、恒河等流入印度洋。

3、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世界最大的湖:里海;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二、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学生活动:找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总结亚洲气候特征。

总结:1、气候复杂多样。缺水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大陆性气候强。面积最大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展示季风气候示意图。

学生活动:找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分析其风向和性质。

总结列表:

项目发源地风向性质。

冬季风高纬度内陆偏北寒冷干燥。

夏季风低纬度海洋偏南温暖湿润。

补充:季风区的范围和夏季风一致,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

播放洪涝灾害的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课本资料,分析季风气候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总结:1、有利影响:带来丰沛的降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

2、降水不稳定,容易引发旱涝灾害。

三、人口最多的大洲。

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和数量柱状图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柱状图。

学生活动:(1)找出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几个在亚洲,在亚洲的哪一部分。

(2)找出各州中人口最多和增长最快的,分析亚洲人口特征。

总结:1、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一亿,东亚有中国和日本,南亚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有印度尼西亚。

2、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增长最快的是非洲,亚洲人口特征是:人口多,增长快。

展示亚洲人口分布图。

分析:回忆世界人口的分布,看亚洲人口分布规律,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分析其原因。

总结: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北部,西部和中部人口稀疏。

展示人口增长造成的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图片。

讲解:亚洲人口多,增长快,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经济发展的差异。

展示亚洲部分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

学生活动:做课本14页读图题。

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沙特依靠丰富的石油发展很快,新加坡和韩国发展成新兴的工业国。

展示新加坡示意图。

分析新加坡的位置特点,总结其发展经济是怎样因地制宜的。

总结: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中,地理位置优越,他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航运和旅游,利用中东的石油发展炼油业,成为发展很快的国家。

相关范文推荐
  • 11-26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小学(精选20篇)
    读后感是我们与书籍之间的对话,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和深入。请看以下一些读者的读后感,他们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或让我们产生共鸣,或让我们有所思考。
  • 11-26 秋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优秀16篇)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协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改进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在新的一年里,我校将以
  • 11-26 宝葫芦和秘密读后感(模板14篇)
    读后感是对文字和思想的一种回应,也是对作者思维的一种延伸与传承。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所读内容进行思考和总结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
  • 11-26 学习毛概课程的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通过总结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下来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案例,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灵感。很高兴这学期能够学习《
  • 11-26 学校老师没收手机检讨书(模板17篇)
    检讨书有助于我们认清错误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接下来是一些著名人士的检讨书,在写作检讨书时可以参考他们的经验和观点。首先致以我诚恳的歉意。由于昨
  • 11-26 版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汇总18篇)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职工权益和用人权利的重要法律文书。在下面提供的劳动合同范文中,你可以找到适合不同行业和岗位的合同样本。甲方(用人单位)______
  • 11-26 公司办公室申请书(优秀16篇)
    公司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协作是公司运转的基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成功公司的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尊敬的公司领导:。从xx年xx月
  • 11-26 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申请书(汇总16篇)
    贫困申请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申请人解决困境,所以要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自己的现状和需求。参考以下贫困申请书范文,了解不同类型的申请书写作方法和技巧,增加写作的灵感
  • 11-26 文明安全出行的倡议书(优秀23篇)
    范文范本的写作风格通常清晰明了、逻辑严谨,结构合理,语言得体。以下是一份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亲爱的同学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必
  • 11-26 理想国读后感(热门22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的书写表达,对于阅读的总结和概括。以下是一些读者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它们或许可以对你的阅读体验产生更多的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