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教案范文(21篇)

时间:2023-12-05 08:23:24 作者:字海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参考依据,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接下来是一些四年级教案案例,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数学教案-课题一: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服务。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1、在复习引用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小数的意义》

2.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4.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是在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小数的读、写基础,够在具体情境下理解小数的含义,能够依托长度单位、货币单位实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沟通,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小数的意义属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所以我决定利用正方形、正方体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沟通小数和分数的关系,从而突破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昨天跟大家一见面我就发现,咱们班的同学思维特别的好,表达也非常的'清晰、完整,而且学习习惯也特别的好,你看现在各个做的多好,眼睛都看着老师,真棒!”

生答。

好了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小巨人姚明的身高是xx米,这是一个什么数,生活中,你都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小数。(板书小数)关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购物、测量的过程中都见过或用过小数,对小数已不陌生。从简单回顾到“你还想知道什么”?从已知到未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借助直观、迁移推理,理解小数的意义。

1.借助直观,认识计数单位0.1、0.01,感知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

(1)借助直观,认识0.1。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研究整数时是从几开始的吗?(1)师:从1开始,我们认识了一位数,一位数所在的数位是xxxxx,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再大一些的计数单位有xxxxxx,这些计数单位就像数的根一样,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数,借助这些根让我们对数有了深入的认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小数,你认为应该从几开始?生:从0.1开始。

师:真是一群有见解的孩子!(你真是一个有见解的孩子)。

师:(出示正方形)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是什么?用哪个数来表示?师:你能这个正方形表示出0.1吗?这一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师: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们的意义相同,也就是说1和0.1都表示其中的一份,它1011就是0.1,0.1表示的就是。101010.1)(相等的)10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板书:

(2)借助直观,认识0.01。

师:我们继续平均分。(课件出示:平均分成100份)。

师:现在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0份)这一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说出分数百分之一,)师:“能说说为什么吗?”师:那用小数又该怎么表示呢?(0.01)。

师:动手之前,请看老师给你们的几点提示,谁来读?生读。

师:同学们的推理能力真强。再仔细观察这两组分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刚才的这些发现吗?分母是10的分数用几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分母是10的分数用一位小数表示,推想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分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师:一份是0.1,2份就是2个xxxxx,也就是0.2。师:那5份呢?0.7呢?

师:那你们觉得这些小数的根是谁?生:0.1。

师:就是那1份,十分之一也就是0.1。师:那两位小数的根是谁?生:0.01。

(课件正方体平均分成100份)。

师:平均分成100份,一份是0.01,8份呢?25份呢?表示多少个0.01?

师:那这一份百分之一也就是0.01就是两位小数的根。

设计意图:从“形”到“体”,让学生理解只要是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01.有了前面的铺垫,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这些根其实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2.认识0.001。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黑板有多长。

1、教师拿出米尺量黑板的.长度。

2、教师将实际所量长度写在黑板上。课本上黑板长度为2米36厘米。

3、教师提出问题:黑板长多少米?

4、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先小组交流,各小组选代表汇报。

5、教师公布答案。

三、精讲例题。

1、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一份就是1厘米,36厘米就是100分之36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36米。

2、黑板总长等于2米+0.36米=2.36米。

3、自学回答,鹌鹑蛋和鸵鸟蛋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千克?

4、教师叫学生回答。

四、当堂训练。

1、复习导入,判断对错。(小黑板出示)。

(1)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10份是1角。()。

(2)把1000千克平均分成1000份,5份是0.005千克。()。

(3)百分之十二就是0.02。()。

(4)十分之七米用小数表示是10.7米。()。

(5)0.05表示百分之五。()。

(6)3.21是三位小数。()。

(7)0.034写成分数是()。

2、写出下面的小数。(9分)。

(1)蜂房的容积几乎都是零点二五立方厘米。写作:__________。

(2)人的眼睛大约能分辨只有零点零六毫米的物体。写作:_________。

(3)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四点四三米。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个数,十位、十分位、千分位上的数字都是2,其余各位都是0,它是(),读作()。(8分)。

4、请你用0、3、6、9四个数字(每个只能用一次)按要求组数。

(1)整数部分最大,而小数部分的千分位是6的数是()。

(2)0不读出来而小数部分是两位小数的是()。

(3)0读出来,而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小数且不是0的是()。

五、作业布置。

作业本做2、4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4页三道练习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2、独立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课题一: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内容,练习十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以后学习有很大帮助。

1、加法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边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边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137千米357千米。

北京天津济南。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要把两段铁路长合并起来,出就是要把137和357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教师边重述用加法算的理由,边板书出算式和答案。现进一步提问:

“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如第1小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强和小明邮票的张数,要求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邮票,就要把他俩的邮票张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着137+357=494,提问:

137和357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加数。)。

它们相加得到的结果494叫什么?(和。)。

然后教师联系的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对应地板书出:

137+357=494。

加数+加数=和。

提问:

“我们上面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自然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的和都比加数怎样?”(大。)。

“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怎样呢?”(还得原数。)。

“你能举出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的几个例子吗?”

教师把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出来。(如,3+0=3,0+4=4,0+0=0)。

然后接着问:

“0和0相加会怎样?”(还得0。)。

“人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还得这个自然数,0和0相加还得0,也就是说任何数和0相加都怎样?”(得原数。)。

教师:加法运算有一些基本性质,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很有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

1、结合例1的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点。

提问:

“上面”的例1,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该怎样列式计算?”(如果学生说仍用原来的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357+137=494(千米),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137和357两个数相加)不同点是什么?(等号左边是137加357,等号右边是357加137。)。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37和357与357和137的得数一样,出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提出:能不能只从这一个例子就得出“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教师指出: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结论,我们必须多考察几组不同的算式。下面我们观察一下这几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板书出下面的算式:

18+1717+18。

124+235235+124。

让学生算一算,再提问:

“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这几组算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比较三个等工,归纳出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突出以下几点: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几个加数?(两个加数)。

(2)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位置怎样?左右两边的和怎样?请几个学生试着把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然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再看看教科书第48页方框里的话。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地说明用字母表示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提出:如果用字母a或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同时说明a、b是拉丁字母,通常读作“ei”“bi”,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并领读几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b+a。

说明:a和b可以表示0、1、2、3、……中的任意一个数;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不能表示任意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而用“a+b=b+a,就可以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比如,“a+b=b+a”可以表示2+1=1+2,137+357=357+137,18+17=17+18等等。

接着教师提问:

“想一想我们在以前学过的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

使学生明确以前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加法交换律的。

5.做第48页的“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哪个规律填写的。

第2题,验算的竖式可以直接写在原始的右边。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2―4题。

1.第2题,要注意让学生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对照运算定律的结语及字母表达式帮助理解,对于运算定律的表述,只要求表达得清楚没有错误,不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2.第3题,让学生根据运算定律来判断每个等式是不是符合运算定律的要求。如230+370=380+220,虽然左右两边的得数相等,但由于两边的加数不同,所以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又如,30+50+40=50+30+40,虽然是三个数相加,但是前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加得的和不变,还是符合加法交换律的。

四、小结。

数学教案-课题一: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在学校举行的一人一节研究课展示活动中,我执教的苏教版四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题,通过活动我收获颇多,现将我的反思呈现如下:

具体做法是: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索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巩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总之,在学习洋思经验及实施新课改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设计

1、上课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结构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也很恰当,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2、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激活学生参与热情,打开思维的闸门,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凸显知识的活性。

3、精心设计练习。教学中学生有一定的练习量,除了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我还补充设计了“填空题”,在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后,都安排了一组练习题强化概念。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教案

得:(1)通过模仿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

学生根据模仿,学会了根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知识,其实也就是在经历等量代换的过程。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十分重要。

(2)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不完全归纳发。

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现的规律,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加数的位置怎么交换,它们的和都不会改变。师引导:同学们所举的所有例子都能写出这样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四则运算中有一个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准确地概括一下?……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发现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经历这一归纳过程,体验结论的科学性。

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处理“用字母表示定律”这一环节有些不足。在学生例举字母表示定律后总结出用a+b=b+a公式来表示定律后,没有进一步拓展,如问:三个数可以怎样表示呢?这个规律还适用吗?这样环节设计,会让学生对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更为熟悉,从而培养数学思想,更能强化目标。

在今后的数学中,注意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拓展,尤其对稍差的学生更应该重复强化,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6、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

8、小练习:填数。

四、总结新知,组织练习。

2、课后练习:

(1)下面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学生说一说,对第三道重点分析,引出加法运算律有作用。

(2)比较体会运算律的作用,知道凑整百。

(3)凑整百小练习。

数学教案-课题一: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数学教案-课题一: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1×8=1×10=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3×0=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案

1、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明确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进率。

3、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感知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课件。

师出示课件并问到:首先来见见几位老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谁来读一读?

指一名学生试读。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想一想,括号里应填几?

指名回答。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生:1米1分米、1米2分米。

师:如果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生:1、1米、1、2米(师板书)。

师: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小数?来看几幅图片。(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我们把小数点后面有一个数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找一找还有一位小数吗?

小数点后面有两个数的叫做两位小数,能找一找吗?

谁能说一个三位小数?

师: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师出示课件:把一米平均分成十份,这里的一份是多少?

生:一分米。

师: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呢?生:十分之一米。

师: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

生:0、1米。

生完成,师指名回答,并让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评价。

师:观察这些分数和小数,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如果有困难,师引导: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是几?小数是几位小数?

得出结论: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师板书)。

师:理解了吗?考考你,完成作业纸巩固练习1。

生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师:刚才我们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如果平均分成100份,会是什么样子呢?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师: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呢?

生:1厘米。

师: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呢?

生:一百分之一米。

师:用小数表示呢?

生:0、01米。

师:真聪明,那么后面的括号继续交给你独立完成。

生完成,师指名说,集体评价。

师:再来观察一下这些分数和小数,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交流,得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师板书)。

师:学会了吗?还得考考你。请大家完成作业纸上巩固练习2。

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是什么样子呢?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现在把这个任务交给你和同桌,交流讨论,完成第三个探究。

生生合作交流,师巡视。

生完成,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师:观察这里的分数与小数,能得到一个结论吗?

生: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师板书)。

4、推想、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能不能把我们刚才的这些发现概括成一句简洁明了的话呢?

生交流,师引导说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师板书)。

师:现在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应用起来,请大家完成作业纸《应用感受,巩固意义》。

生完成,指名回答,订正。

5、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与进率。

师出示课件:思考一下,0、3里有几个0、1?

生:0、3里有3个0、1。

师:0、06里有几个0、01呢?0、007里有几个0、001呢?

生依次回答、

师:0、1、0、01、0、001写成分数分别是多少呢?

生: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师:再思考:十分之一里有几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里有几个千分之一?

生回答。

师:所以小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

生:是10。

生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综合应用》。

第一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第二题: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课件出示教材“你知道吗?”指名读一读。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1.我能通过学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我能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

正方形纸。

1.小组内检查独学部分的'题目完成情况,质疑探讨。

2.自学课本第60、61页内容。根据自学内容我发现:

(1)分数是如何产生的?

(2)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是单位“1”?

3.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若干份,表示这样的()或者()的数叫做分数。

5.我能行:完成课本第63页练习十一第1—4题。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后。

反思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1、我能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我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圆纸片。

1、自学教材104页例1。

(1)我得到的`数学信息。

(2)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我写的算式。

(3)我是这样想的,得出结果。

(4)通过解答,我发现。

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的含义()。

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分子()。

2、小组合作学习例2。

仔细观察,根据问题,写出算式。

我是这样想的,得出结果:

从计算中,我发现分数减法含义与整数减法含义(),计算同分母分数减法时,分母(),分子()。

3.小组展示,汇报。

4.观察例1和例2,我发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分子()。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应该()。

5.我能行。

完成105页做一做第一题。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6、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

8、小练习:填数。

2、课后练习:

(1)下面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学生说一说,对第三道重点分析,引出加法运算律有作用。

(2)比较体会运算律的作用,知道凑整百。

(3)凑整百小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1、我能通过学习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我能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我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我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准备3张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片。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小组内检查独学部分的题目完成情况,质疑探讨,展示动手操作。

2、自学教材75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通过例1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2)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怎么样变化的?

(3)根据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xxx。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

5、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76页“做一做”第1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2、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会用小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你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说明小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

师: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2页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二、探索发现。

1、认识一位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1米尺图。

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教师介绍出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学生试着完成填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

师生交流后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三位小数。

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的数,那么两位、三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以这些两位小数为材料,继续研究。

(1)教师继续出示米尺的放大图。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进行反馈。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者是几份表示百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04、0.01这种两位小数来表示。

1米有1000毫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毫米就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2)小结。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学生交流说说对小数的理解。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那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1。同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阅读“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及小数的意义,那你们知道小数的历史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33页“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小数的发展史。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的。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小数。

()元()千克()厘米。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认识了小数,知道了小数就是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还认识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了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板书设计: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目标: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教学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

教学过程: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观察情境,读写小数。

课件出示信息窗,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各种鸟蛋的质量,接着追问:你是怎样读写这些小数的?学生试着读写小数。教师随时订正学生读写小数的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位小数的读写方法,在此不必做过多讲解,放手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总结出小数的读写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

第二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0.365千克中的0.365表示什么意思?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这一步分四个小环节,第1个小环节,首先引导学生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0.25表示什么意思,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板书0.250.01)。

先请同学回答,学生应该知道0.1与1/10的关系,再让学生慢慢过渡到0.01与1/100的关系。

(师板书:0.1——1/100.01——1/100)。

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0.25就是25/100,也就是25个1/100。

板书:0.2525/100。

第4个小环节,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请不同的同学说出自己想法,再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道一个小数的意义,我们通过对一位小数意义的复习,过渡到对两位小数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时候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第二步,认识三位小数的意义。

直接让学生口答,学生在两位小数的启发下,可以自然迁移到三位小数。

第二小步,教师多媒体出示大正方体塑料块动态平均分产生0.365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0.365就是365个1/1000,也就是365/1000。

第三小步,多媒体出示0.305、0.360的阴影方块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请同学们看着多媒体的方块图数一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复习一位小数意义,学习二位小数意义之后,可以通过自学,自己探索发现三位小数的意义,这利于学生归纳,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说出它们的意义。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从而知道:像0.1、0.250.365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并出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我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自主练习1”,这是练习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完成练习,了解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情况。

第二个是“自主练习2”,借助学具巩固小数的意义,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每个小数的意义,关注学生对小数意义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将新学习的知识点都适当的安排习题,可以检测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

四、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

为直观,简单,适合全班同学完成。

自主练习12题。

这是思考题,对今天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练习。

教学目标: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1、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3、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并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

4、约分和通分……4课时。

5、整理和复习……2课时。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240÷60=420÷7=150÷30=54÷9=。

960÷6=88÷8=76÷4=85÷5=810÷9=。

(30+50+80)÷4(80+80+80+80+85)÷5=。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2、上图中一共有()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精品教案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四年级数学口算题100道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32——p33的内容。

教学目标:

2.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4.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是在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小数的读、写基础,够在具体情境下理解小数的含义,能够依托长度单位、货币单位实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沟通,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小数的意义属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所以我决定利用正方形、正方体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沟通小数和分数的关系,从而突破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课前交流:

“昨天跟大家一见面我就发现,咱们班的同学思维特别的好,表达也非常的清晰、完整,而且学习习惯也特别的好,你看现在各个做的多好,眼睛都看着老师,真棒!”

生答。

好了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小数。(板书小数)关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购物、测量的过程中都见过或用过小数,对小数已不陌生。从简单回顾到“你还想知道什么”?从已知到未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借助直观、迁移推理,理解小数的意义。

1.借助直观,认识计数单位0.1、0.01,感知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

(1)借助直观,认识0.1。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研究整数时是从几开始的吗?(1)师:从1开始,我们认识了一位数,一位数所在的数位是_____,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再大一些的计数单位有______,这些计数单位就像数的根一样,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数,借助这些根让我们对数有了深入的认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小数,你认为应该从几开始?生:从0.1开始。

师:真是一群有见解的孩子!(你真是一个有见解的孩子)。

1和0.1都表示其中的一份,它1011就是0.1,0.1表示的就是。101010.1)(相等的)10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板书:

(2)借助直观,认识0.01。

师:我们继续平均分。(课件出示:平均分成100份)。

师:现在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0份)这一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说出分数百分之一,)师:“能说说为什么吗?”师:那用小数又该怎么表示呢?(0.01)。

板书:

师:动手之前,请看老师给你们的几点提示,谁来读?生读。

师:同学们的推理能力真强。再仔细观察这两组分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刚才的这些发现吗?分母是10的分数用几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分母是10的分数用一位小数表示,推想。

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分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师:一份是0.1,2份就是2个_____,也就是0.2。师:那5份呢?0.7呢?

师:那你们觉得这些小数的根是谁?生:0.1。

师:就是那1份,十分之一也就是0.1。师:那两位小数的根是谁?生:0.01。

(课件正方体平均分成100份)。

师:平均分成100份,一份是0.01,8份呢?25份呢?表示多少个0.01?

师:那这一份百分之一也就是0.01就是两位小数的根。

【设计意图】:从“形”到“体”,让学生理解只要是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01.有了前面的铺垫,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这些根其实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2.认识0.001。

相关范文推荐
  • 12-05 乡愁教案网友来稿(优质14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对于教学的规划和安排,是确保教学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在这里,我们提供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
  • 12-05 我与樱花有个约会我与樱花有个约会(热门19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精心雕琢的文学之美,能够引导读者在文字的世界里沉浸、思考和成长。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赏析,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指导。说到蚊子,大家一
  • 12-05 五年级的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活动进行概括和总结的重要文件。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别具一格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创新的思路。
  • 12-05 一年级周工作总结(热门23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一个月内工作表现的总结和概括,是一份重要的书面材料,能够帮助我们回顾和反思过去的工作,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
  • 12-05 我最想爱的人就是你小学(汇总19篇)
    优秀作文应当拥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和条理性,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作者的思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想必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和启迪。
  • 12-05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拉拉勾含反思(优质15篇)
    幼儿园大班是幼儿教育的最后一年,在这个阶段,幼儿们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让我们一同观看一些幼儿园大班总结的样例,看看如何把握写作重点。1、感受歌曲中人
  • 12-05 我的美丽校园小学范文(19篇)
    优秀作文在触动人心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的个性、观点和人生的态度,令人过目难忘。大家可以在下面的范文中找到一些优秀作文的写作特点和亮点。我又回到这美丽的校园,我
  • 12-05 朝花夕拾七年级必读书目读后感(实用22篇)
    读后感是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等后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触动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表达方式。接下来是一些读者对热门图书的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和写作
  • 12-05 社区的责任书(优秀17篇)
    岗位职责的合理分配可以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团队协作能力。学习他人的岗位职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工作职责。为了确保安全施工,根据有关法规共同议定本安
  • 12-05 高中地理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专业23篇)
    教师工作计划还可以为教师的个人发展和职业晋升提供参考依据。这些教师工作计划范文包含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师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分析和设计教学。根据学校领导对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