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热门17篇)

时间:2023-11-27 08:06:51 作者:LZ文人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章或作品内容进行提炼和概括,以供学习和参考的样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班主任则是这个基层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者,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成长起到引导性作用。

本文针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沟通艺术进行探讨,以期为班级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学班主任;沟通艺术。

如何与小学生沟通、更好地管理好班级,成为每一位小学班主任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能够掌握良好的沟通艺术,无疑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现良好的.班级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1沟通艺术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所谓的沟通艺术,就是要能够弄清楚小学生想听什么、探寻其想说什么,应以对方感兴趣的方式表达,适时回应、确认理解。

沟通的目的是将自己传递出去的信息和情感能够为对方理解并促成其行动,衡量沟通的品质的基本标准是对方的回应,未能得到对方有效回应的沟通都可以说是无效的沟通。

如何与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成为小学班主任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开展班级管理的前提。

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是100%的责任沟通,沟通责任应彻底归于班主任,而不能苛责小学生,而这正是考验小学班主任能力的地方,只有掌握了沟通艺术,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有效的互动,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

2.1沟通的针对性。

包括对班干部的调查、中等生的调查以及成绩较差、较顽皮学生的调查,如通过约谈班干部来了解班级课堂学习情况,学生在每节课上的表现等。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性格特点,会有不同的想法,应给予足够的尊重,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去了解,促进其健康发展。

2.2沟通的广泛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病的传统方法,又称为“四诊”。医生运用这四种手段来收集疾病的症状,通过归纳分析,就可以了解疾病的成因、病变的部位、性质及其内在联系,最后确定治疗措施,下药除病。

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的思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就业压力、经济上的困难等等,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为艰巨。作为班主任,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思想脉搏,在管理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管理效果往往不理想。根据笔者的体会,如果能把祖国传统医学中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灵活地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就是运用视觉,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因为人的精神、表情、言语及动作等是其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留心学生这些方面的变化,就能及时了解其思想变化,从而我针对性地做工作,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班有位同学,刚入校时精神状态不佳,整天心事重重,少言寡语。我观察到这些情况后,与其谈话,了解到:其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父亲又生病;另外,他担心由于在水利系统没有什么关系,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求学的费用已使家庭四处举债,若找不到工作,家庭经济状况会雪上加霜,因此他想退学。获知这些情况后,我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目前家庭的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等你父亲身体康复以后,困难就会小得多。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去回报为你含辛茹苦的双亲以及所有关心你成长的人。至于就业,校领导多次表示,学校虽没有为你们分配工作的义务,但有责任帮助你们就业。只要你品学兼优,工作肯定能找到。通过这次谈话,这位同学思想稳定下来,学习也很刻苦,现在学习、工作都比较出色。

“闻”,就是运用听觉,收集有关班级的信息,真实、快捷地掌握班级情况。有时班主任在班里,仅靠“望”还不能了解到所有的`情况。因为班主任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有些学生,班主任在与不在时的表现差异较大。这时,班主任就必须须立自己的信息渠道,而且这个渠道是多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源有授课老师、班干部、一般同学、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有双差生,这样才能做到“兼听则明”。

新生刚入学的某个星期天,我听说班上有位同学过生日,当时也没放在心上。我中午到学生宿舍去,宿舍中只有几位同学,一问才知道,其他同学都参加这个同学的生日聚会去了。我就让一位同学去通知参加聚会的人:一是不许喝酒、抽烟、闹事,二是3点钟以前赶回宿舍,届时检查。事后了解到,这些生日聚会以及礼品花去近千元。而且有同学还统计全班同学的出生日期,准备大兴生日聚会之风。我意识到问题的普遍性,就在班级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一是生日我们庆祝什么?二是该怎样庆祝?三是钱从何而来?围绕这几个问题在班级展开大讨论,对同学们的触动较深。同时做出明确要求,今后任何人不得以庆祝生日方式大摆筵席,铺张浪费。之后,再也没有同学兴师动众去过生日了。

“问”,就是嘘寒问暖,关心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时刻把学生的学习、生活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学习,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学生才能相信你。在班级管理中,你才有更强的感召力。

[1][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不是很成熟,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受到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不断探索中深入发展。本文从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能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深入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不是很成熟,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受到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不断探索中深入发展。本文从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能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深入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带头的作用,为全面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时开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时开展着变化,新的时期对教育有了新的请求,因而,我们要积极停止教育方面的变革,以顺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请求。二十一世纪是高速开展的时期,在鼎力开展经济和科技的时分,需求大量的人才,小学阶段是建造一个人最根本价值观世界观等的时期,是关系到学生心理安康的重要阶段,为了顺应时期开展的请求,我们需求注重人才的培育和教育,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安康教育。下面,我们就剖析小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问题和相应的处理计划。

一、小学生容易存在的心理问题。

每个人在生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安康教育不容无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例通知我们:在开端树立世界观价值观的小学阶段,心理安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当小学生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分,特别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员可以及时的予以指导,教诲学生用正确的心理和心态去面对问题,防止走极端、防止学生变得低沉。

学生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因而,在学生生长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就学生遇到的学习方面的问题停止讨论。有专家研讨标明,学习是一项比拟复杂的脑力活动,因而,在小学华诞常的学习中,采用的是游戏和活动互相转化的方式停止学习,在转化的过程中,以学习为主,但是学习的内容比拟多,包括考试等,太多的内容,学生就难以对付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自信心缺乏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安康形成一定的影响,容易惹起学生的焦虑。如今,小学生的任务比拟繁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希冀和请求等比拟高,学生的心理睬产生比拟大的压力。所以当学习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分,学生就变得七上八下,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留意力不能集中,以至养成一些坏的习气,总的来说,由于小学生承当了太多的学习压力,形成了思想上比拟繁重的包袱,容易构成心理安康问题,需求惹起家长和教员的注重。

如今,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最看重的仍然是学生的成果。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承当了比拟大的压力,最为明显的是很大一局部的学生都有考试焦虑症。同时随着年岁的不时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压力就越来越大,过重的心理压力给学生带来了比拟大的担负,招致学生呈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比方一些神经衰弱、抑郁、失眠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的生长。

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平常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小学生眼中,教师有着高高在上的位置,再进入小学之前,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最为密切,进入小学之后,教员成为小学生的“第二任家长”,教员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教员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素养,会被学生直接模拟,假如教员不可以做好表率,那么学生也会有样学样,在生长中失去分辨是非的才能。

在对学生停止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只要从学校中增强对学生的培育和教育,同时,还要把家庭教育归入到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体系中。在对学生停止安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需求经常停止沟通,构建学生的心理安康的教育系统。在构建学生安康体系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师需求和家长不时停止谐和、互补。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珍贵的教育资源,同时,对学生的安康生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因而,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把两者有机分离在一同,然后依据学生的实践状况制定学生开展和管理的方案。

同时,我们需求还需求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让教师参与一些培训等,进步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才能。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控制本人的坏脾气,减少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同时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亲密留意学生的状态,当发现学生呈现心理方面问题的苗头时,可以及时做引导,与学生谈心、沟通,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知心人,防止学生形成心理问题。

三、结语。

新的时期,对学生有了新的请求。我们需求从不同的方面增强对小学生心理的教育,构建学生的心理安康教育体系。因而,作为教师,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多积聚一些经历,并且把一些好的经历和办法应用到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去,对学生停止教育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才能也有很大的进步,促进我国教育程度的整体进步。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1.科学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班级管理的初级阶段,班主任则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延伸,管理不是重心,班级管理的重心应该在学生身上,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与人相处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部分出现不合群、性情急躁、悲观等不良心态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摩擦、争执等现象无法避免,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调,帮助学生明白争执并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协调或者沟通来进行问题的处理。教师自身也要做好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3.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的进行问题的分析,这对于发育中的小学生非常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下,学生可以明确地了解自身的问题与优势,教师也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班级的管理,通过细节的处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诚实的优良品德。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也会有意识的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回馈社会储备力量。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2.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健康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差异化的生活背景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观察逐步的强化学生的心理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受挫能力及控制力,这些对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们需要面对的群体也各不相同。现阶段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庭的溺爱会让学生非常的自我、自私,这些性格极易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相处的技巧,更好地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4.帮助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宣泄情感。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稍显不足,但是基础性的感恩教育是学生必须学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包容、接受、领悟社会、家庭、学校给予自己的历练和爱护。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教育和集体教育两组形式来进行。单独教育可以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科学的引导,如学生在出现较大心理问题的时候,单独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隐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集体教育则可极大的减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氛围。这两种方法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都运用的较为普遍,教师可以依据班级管理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2.具体的实施方法。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及领悟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同时,按照学龄段的不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填充,以此来提高心理教育的预见性。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适时的帮助学生减压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明确作为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有目的的进行个人能力的提升。

(2)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的,德育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内容和措施落实奠定基础,二者是互补的,德育过程中,采用榜样示范,典型引路、批评和表扬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的各种有趣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个班要形成良好的班纪班风,需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班的小学班主任,至少担任着这个班的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那么就需要教师充分挖取学科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4)建立心理健康驿站。心理驿站中受教育的学生是学生自己感到有心理困惑、心理压力时主动寻找教师,希望得到帮助。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台,不仅有助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布置工作,也帮助了由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学生,使他们走出不良心理的阴影,在集体中快乐地成长。

(5)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人的主观意识都会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需要时时留意,对于一些表现较为特立独行的学生必须予以关注和引导,让其步入正轨。在日常班级的管理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如“一周值日生”“小助手”等活动都非常可行,学生在体验过班级管理的角色之后会一改之前的不足,学会为他人着想,并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四、总结。

对于班主任而言,除了需要教好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确保所在班级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班级管理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抓住核心,并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现有方法的科学运用。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非常有限,且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非常的繁杂,因此,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郭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严与爱[j].中国校外教育,,(04).。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当前,学校中的心理健康事件一直为我们所关注,由于心理问题所造成的惨剧也是屡有发生。心理健康应当从小抓起,这才是根本。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能否有效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着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同时还关系着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及是非观的形成[1]。在此,本文从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相关落实方法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小学班级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教师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基于小学生心理不成熟,在看待事物的过程中容易从偏激的角度出发,混淆是非。再加上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分溺爱使其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挫折承受能力较低。这些不良因素都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小学教育中的不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体系,健康、快乐的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与此同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认识观、是非观及道德观的形成时期,教师若不加以引导,很容易使其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则能有效的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结实的基础。

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才能在管理的过程中达到预期效果。针对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榜样法。

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模仿力,基于教师的威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及今后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结合着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树立榜样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认识,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相应的基础。例如:在二年级1班中午午休时,一个同学主动做值日,在洒水之后,用笤帚仔细的将教室打扫干净。在下午上课时,教师及时的对这名同学做出了表演,同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其他的学生听到后,都会意识到“为班级服务”的重要性,教师以此来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二)沟通法。

在整个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学生不服从管理的现象出现,教师若进行严厉批评,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过激的行为举动。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对此,教师若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2]。例如:五年级的学生多数比较好动、调皮,因而在管纪律中比较费劲。教师这时若进行严厉的批评,不仅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相反会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而教师在课下与学生积极的沟通,从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在学习中帮助学生,则能轻而易举的解决这种问题。

(三)实践法。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想彻底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在日常管理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以便能服从管理。而教师在落实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体验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在认识自己错误的同时,还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四年级的班级管理中,一些男生多表现为叛逆、调皮、不服从管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若一味的批评指责,不仅不会达到预计的管理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此时,教师可以讲这些学生中的一名调任为纪律委员,把班级的纪律交给他管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在今后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更多的为他人着想。

(四)结合法。

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作为其第一任老师,在行为举止上对其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而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而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单纯的依靠班级管理是远远不足的,它需要教师结合着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家庭成员,对小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使其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同时在家长与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改正。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栋梁,国家未来的希望,其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着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同时还关系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我国整体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就需要小学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中,结合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日常生活习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从小具备健康的身心,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毅,孙阳,宋洋.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长春市西新区中小学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12):55-57.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三)教师教育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已经预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世纪。而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标志着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点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已把幼儿教育提到一个很高的议事日程,它不仅和基础教育同等重要,同时还承担着“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大家一直在研讨之中的问题。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

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作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设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家访,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家园联系活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要:高中班级管理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积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材施教,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高班级管理成效。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班级管理进行概述,接着从尊重和关爱学生、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等方面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在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案例能够推动班风和学风建设。所以,在新时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努力提高全体高中生的心理素质,这对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很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高中教师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根据高中教育的特点以及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开展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高中生获取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让高中生能够有自我认知和自我保健的意识,还可以对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从而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高中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基础,运用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1.尊重和关爱学生,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

高中时期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成长中遇到很多困惑,他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作为高中班主任要牢记自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人格上处在平等的地位,在班级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进行民主治班。尊重和关爱学生,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随意打听或者泄露学生的隐私,理解高中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要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尽可能地避免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教育,可以采用积极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争取让学生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关怀。此外,高中班主任要为班级发展营造积极的氛围,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建立一个“周周谈”的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站在大家面前倾诉自己的心声,给犯错误的学生表达的机会,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引导,对于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处理。只有尊重和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遇到难题给予合理化的建议,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自主解决问题,产生成就感,这样才能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2.运用赏识激励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结合高中班级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赏识激励的教育模式,也就是全面赏识以及全方位赏识。如,在班级中开设相应的“赏识激励区”,印制一些“赏识激励卡片”,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学生树立自信,感受到来自教师赏识的满足感。在期中或者期末对学生评价的时候,可以把原来的“三好生”的评价标准扩大化,把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进步比较大的`状况加进去,并把学生的进步反馈给家长。还可以建立一个班级博客,在博客中为学生普及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此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是加强班级管理成效的一种方式。班集体文化建设主要是站在人本主义的角度去美化班级环境,可以在黑板报中开设相应的心理专栏,把无声教育与有声教育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能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加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3.重视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引导。

班级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组建相应的兴趣小组,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性格。如组建内容丰富的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发挥学生的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开展读书节、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开展“高中生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团结合作等良好的性格。对于那些性格冷漠、有些自私的学生,他们在学校表现出自制力不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合作精神,可以尝试开展一些类似于“讲述身边的故事”这样的班级活动,让这些学生去发言,在讲述的时候学生就会被感染。此外,还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定期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活动,像“笑看挫折”“我是栋梁我做主”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启发,消除困惑,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综上所述,高中班级管理要积极探索新的方法,注重心理健康在其中的应用,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式,通过预防、补救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不良情绪,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个良好的心理状况,从而使班级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毅,孙阳,宋洋。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

[2]王恭涛,张波。浅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3.

作者简介:男,出生于1985年6月18日,大学本科,在读研究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第三高级中学教师,教育硕士(地理)。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内容提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非常有必要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些探讨和分析。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怎样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怎样利用集体讲座、心理训练、心理咨询、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把个案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素质,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所提到的一些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实效性强。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代高中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资格的放宽,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组数据:

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两万多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团队工作等。本文主要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就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注意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日程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磨炼顽强的意志,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认知规律,在不同阶段确定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采取讲座、心理训练、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以个案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素质,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我所带的班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全班总平均分485.7,超出高考文科本科录取线61.7分,超出高考文科重点录取线23.7分。其中重点率70%,上线率100%(全校唯一一个全部上线的班),本科录取率87.5%,专科录取率97.5%均居第一。本科上线率和重点录取率居第二。其中,有2名学生上北大,2名学生上人大(全校有5名同学上北大,3名上人大)。吕尤同学以642的高分被北大人力资源管理系录取,与北京市文科状元仅差4分。我所教的政治属于文综的一部分,我班高考文综平均分190.4,居全区第一,高于区平均分23.5分,高于市平均分34.22分。现在所带的`班在几次考试中均居前列,在各项活动中均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所有这些成绩与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与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基于此,我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和名次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指导学生摆脱由于不适应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困境,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随着高中生心理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所以在高一第二学期我重点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继续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我还利用录音机、vcd、电视机、投影仪等多媒体电教手段组织了“学会生活、挑战明天”“意志品质助我成长”“我们在爱中成长”“我与责任”等大型主题班会,使学生深受教育,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渐渐地被调动起来,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我班不但在各种考试中始终名列前茅,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大大增强,踊跃参加各项活动,表现突出。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在影响个体成长的众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相对于社会和学校教育,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直接、更广泛而深远。家庭是个体精神运动和心理活动的自始至终的成长环境,是个体教育的起点并伴随个体的一生,“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家庭对个体人格等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塑造个体人格的基本环境,是真正的终身教育。在与父母的融洽相处中,孩子的心理状态、生活和学习态度都会比较健康,有利于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和事业发展。家庭不仅对塑造学生进入大学前的心理素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其大学期间的心理发展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家庭给予的关爱多、支持程度高,学生在校的安全感就强,相应的心理问题也就少了。笔者统计多年的心理咨询记录发现,家庭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父母的素质、家庭气氛的好坏及其教养方式等无一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水平。魏鹏程采用自编《大学生成长状况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家长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知识、行为与大学生的成长表现高度正相关。

当前,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一)需要良好的家庭联系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归属感。

大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自由度变大,生活范围越发宽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像中小学那样紧密,致使部分学生缺乏归属感,而家庭对大学生的归属感却始终保持着。一些从未远离家庭的学生对家的依赖感很强,大部分刚入学的学生对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复杂、大学的学习等方面的不适应,容易引起紧张焦虑等情绪甚至经常逃课。期末时他们照样去考试,放假即回家,家长还以为孩子在大学认真学习,而当孩子出现较严重的问题通知家长时,家长感到非常意外。家是人们永远的情感纽带,良好的家庭联系可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然而,现实中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上了大学,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都是学校的事情,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归属感的形成有诸多不利,需要加以矫正。

(二)需要良好的家庭支持来有效舒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社会发展带给大学生更多机会的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压力。而且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大学生为了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而需要学习更多知识来充实和完善自己,除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要获得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其它证书,使之成为步入社会寻求更多发展机会的敲门砖,这些使学生感到压力特别大,如果家长能随时了解孩子的这些情况并给予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帮助与支持,那么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得到缓解。高等教育改革也带给大学生一些压力,特别是高校收费政策的实施以及物价的不断上涨,使一些学生及家庭倍感经济的压力。大学生作为时代骄子,承载着社会对他们的高期望,他们自身对未来也有着美好的憧憬,那些在中小学令人羡慕的佼佼者进入高校后,可能在人才荟萃之地出现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冲突,感受到昔日辉煌不再有,找不到自我价值的闪光点,自觉跌入万丈深渊,使自己整个身心陷入困境。在这些情况下,学生更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情感支持以达到舒缓压力的目的。

(三)需要父母的关爱才能有效消解一些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特殊家庭越来越多,容易成为一些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仍需家长的支持。

1.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离婚率不断提高,离婚家庭增多,使家庭结构形态日趋复杂。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或父母离异而处理不好亲子关系,那么就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较严重的阴影,容易导致孩子性格畸形发展甚至形成不易治愈的心理创伤,容易陷入自卑、苦恼、无助、愤怒甚至悲观厌世的恶性情绪中。比如,有个女大学生的信念是不结婚:因为在她三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常常在她面前数落父亲的诸多不是,所以让她形成“男人不可靠,恋爱和婚姻痛苦”的观念,所以她拒绝恋爱甚至不准备结婚,性格非常暴躁,特别是反感男生,这严重影响了她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影响了她对幸福生活的感受与追求。从2007年某校在对新生的心理测评中增加了人口统计学资料,特别是有关家庭的资料,结果发现,在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占50%左右;在不良性格行为的发生率上,单亲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相比差异明显,问题比例高于完整家庭大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更易形成极端人格。所以,离异的父母要加倍关爱孩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才会成为子女成长的良性因素。

2.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家庭增多。中国农村目前至少有2亿左右的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从而使留守儿童逐渐增多,据全国妇联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4]。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且主要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却影响深远。笔者咨询中发现有很多大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相互之间一年难得见上几面,甚至几年也见不了面,父母与孩子偶尔打打电话,简单问候学习和身体情况,亲情关系淡漠。有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提高个体的生活适应性[5],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心理距离,情绪不好时往往无法及时排解,易形成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尽管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但孩子最渴望的还是父母的关爱,所以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孩子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让他们健康成长。

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分化可能会逐渐加大,贫困家庭可能增多。加之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在让更多学生能圆大学梦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高昂学费。高校扩招以来,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这些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仅要面临经济压力,还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很多期望以及对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与毕业后还款的压力,易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甚至自卑的状态,严重破坏了心理环境的平衡。虽说国家也逐步形成了“奖贷助、勤补免”加“绿色通道”等各项政策,《2013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虽然当年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3724.07万人次,总额574.11亿元,比2012年增加26.28亿元,增幅4.80%,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所有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某男大学生,常常感到极度自责,因为家里太穷,自己考上大学,是家族第一个大学生,家人为了让他圆大学梦以光宗耀祖,只得让其弟弟辍学打工挣钱供他上大学,所以他时常觉得自己愧对弟弟并感到身上的责任太重大,承载着全家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希望,承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他有时几乎要窒息。对这些学生而言,特别需要家庭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各种途径减轻孩子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四)需要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来为大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过度保护或过于严厉的家庭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孩子成长。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欠缺,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增多,这一问题尤其明显。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容易过度保护与溺爱,容易让孩子形成只关注自我,在与同伴交往中往往是以“我”的单一结构出现,很少有“我们”、“他们”的思维模式,因此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多困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父母想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这也可能会剥夺孩子发展自身独立性的机会,甚至出现了一些始终都不愿独立的孩子,如社会上出现的“啃老族”现象,这不仅是孩子不愿独立,也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还有一些家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也容易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药家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因此,家长拥有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不仅对孩子各个成长阶段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还能为他们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基本对策。

一个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是发生心理危机,不仅影响一个或几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甚至可能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如马加爵事件,这对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非常不利。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一些基本措施,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将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规范化、制度化。

目前还没有相关政策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和职责正式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中,也没有将家校合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如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中明确规定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以及家校合作的具体事宜,并从制度上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那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开展家校合作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利用和激发家庭的教育力量,帮助家长确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与学校共同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良好的大学适应。中国绝大多数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比较淡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不够,如果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可以有切实可行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措施增强家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素质、使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以便充分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大学生家长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融洽的父母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健康的基础。大量研究结果都表明:在相同的社会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家庭或朋友较高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健康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形成健全人格,这种教育力量是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比拟的,是有效利用家庭因素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然而,很多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未能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时,可建议家长通过各种方式给孩子营造一个优良的家庭心理环境,使家庭成为孩子最大、最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现在有一些高校对家长进行短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的工作。如上海大学积极创新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开设“家长学校”,为家长举办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以此增进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增强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同时向家长介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增强家长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能力,在家校互动中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某校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资料发给家长,以增强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也给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效果较好。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家校合作方式。

家访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家校合作效果最好的传统方式之一。在大学,由于不少学生是异地求学,这对于高校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来说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工作,学校的一些院系由于人手不足,要做家访确实有很大困难,导致家访这一家校合作方式在高校往往被忽视。其实在高校还是可以使用这一方法,只是不像中小学那样范围广、频率高。在高校使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一是要有针对性,绝大多数高校在新生入学时都会进行心理建档工作,通过这种方式筛查出一些存在心理困扰需重点关注的学生,院系相关教师要对这些学生家庭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远程家访,不是到学生家里走访而是通过相应的现代通讯手段联系,定时与家长互通学生情况,实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实现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方式要更加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电话、短信、飞信、微信、e-mail、班级家长qq群、msn、微博以及专业网站等开展家校合作,这样可以使家校合作的心理教育方式更灵活,而且这些方式经济便捷、反馈及时、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在一些网络使用不方便的情况下,亦可以用传统书信联系,院系安排相关人员定期汇总那些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的情况,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适时心理动态,并给家长介绍一些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和教育的具体措施,同时也希望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相关情况,以有助于学校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当然要更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单纯靠高校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还要依赖学生家庭的理解与配合,更要依赖政府部门、社会教育机构等力量的支持,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一、班级管理“民主化”

为了搞好班级管理,笔者采用了“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让学生们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1、教学实例。

为了拉近学生于教师的距离,发扬班级民主精神,我特意在我执教的班级(小学五年级)开过一次主题班会:“有奖征谏”——为教师提建议。

并提醒同学们不要错失良机。

小学生们比较单纯,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先是笑了一阵子,不过一会就活跃了。

一段时间过后小学生们陆陆续续的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学生甲说:“老师,你刚教我们的时候和我们一起玩,没有界限,但是后来你越来越爱发脾气了。”

学生乙说:“老师,咱们班的班规几乎都是你自己定的,我们都觉得不好。”

学生丙说:“老师,你现在变的很冲动,我们犯点小错都要受到严厉的批评。”

提建议的同学越来越多……教师总结说:“谢谢同学们的直言不讳,原来老师有这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我相信在未来的一年里只要我们精诚团结,必定能和谐相处,打造一个健康、有爱的班级体。”

2、教学反思。

让学生给自己提意见,学生学生的优点,就是在班级管理中发扬了民主式的管理方式。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老师是可以放下架子的,是可以丢下面子的,这样的班级才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才是民主的班级。

但是,无原则的民主是不可取的,教师在管理时要注意把握分寸、掌握火候,促进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班级管理“法制化”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改一改自己一人说了算的“人治”管理,实施“法制化”的管理化的模式,让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班级班规,这样才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1、教学实例。

为了让班级管理走上正轨,笔者和小学生共同商量,制定了本班级的班规。

在班会上,我对学生说:“咱们班里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班规。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当话音一落,学生们纷纷讨论了起来。

学生甲说:“老师,我觉的不应该制定班规,那样就会限制我们的自由。”学生乙说:“老师,我觉的制定班规更好,如果玻璃被人打坏了,由谁来赔偿。”这时候,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大家想不想让我们的班级体变的更优秀?”学生们纷纷点头,说:“想。”“既然大家都想让我们的班级变的跟优秀,那就应该制定相应的班规。

但是在制定班规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广泛性。

就是这个班规尽可能包括同学和老师今后可能发生的任何违纪现象,不能有遗漏。

二是可行性。

就是说我们的班规制定出来要能够落到实处,不能使一纸空文。

三是制约性。

就是说这个班规不是老师和班干部拿来管学生的而是应该约束每一个人,这个班规对任何一个人包括班主任也奏效。”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可以制定班规,一周后,笔者的班级有了“法律条文”。

2、教学反思。

让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不仅是班级管理的有效保障,更是落实民主教育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如果他们犯了错误,而教师总是喋喋不休的去说教,并不一定有效,但是有了具体的班级规定就不一样了,这样的班规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小学生。

由此可见,健全的制约机制,是打造健康、和谐班集体的法制保障。

三、班级管理“爱心化”

爱是教育的基础。

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爱所有的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才能在在言行和举止上发扬民主、实现民主。

作为班主任要想用爱心去管理班级体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多理解,少批评。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严禁指责和批评。

这种理解包括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需要。

小学生年龄小,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要理解作为独特的个体的学生的行为总是有情可原的,这样,教师就能真正理解学生、真正赢得学生的爱。

2、掌握交流技巧。

爱的教育不是一味的爱就能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爱老师、老师爱学生,教师就应该掌握交流的方法。

在学校里,班主任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一个人,所以班主任要讲究说话的方式,比如“循循善诱”、“欲擒故纵”的交流方式。

好的交流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直截了当、竹筒倒豆子式的教育,更能让学生接受。

所以说,班级管理不仅是“民主化”“法制化”,也是“爱心化”。

四、班级管理“勇敢化”

班级管理“勇敢化”主要指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如果出现错误,要勇于承担。

要想实施民主教育,教师不能摆架子,更不能无缘无故的爱面子,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与反省。

1、教学实例。

笔者曾经接手的一个班级里有一个特别差的学生,在接手之前就听到很多教师议论过这个学生。

当我教了他几个星期后,他又被指认偷了本班一个小女生的钱,当得知此事后,我气急败坏,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了他一顿“粉条炖肉”。

结果,几天过后,那个丢钱的小女孩告诉我,她的钱放在自己的书包夹层里了,现在找到了。

当时笔者就放下架子,把那个那个被冤枉的学生找来了,承认了错误。

2、教学反思。

这个事件,一直在我心底埋藏着,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自己不那么冲动、如果当时对学生多一些接纳,事情可能会是另一种可能。

不过,幸亏当时勇敢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才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没再恶化下去。

教育与班级管理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孩子们的成长也是漫长的,在漫长的工作中,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付诸爱心、耐心、勇敢来“静等花开”。

作者:杨永成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杨集镇中心小学。

小学班级管理的赏识教育应用论文

摘要:教师通过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身上的正能量,使其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文章探讨了小学德育教学中的赏识教育,提出从营造赏识氛围、强化班级凝聚力、寻找赏识契机三个方面进行赏识教育。

关键词:小学德育;赏识教育;气氛;凝聚力;契机。

赏识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以相信和解放学生为基础。而相信和解放学生的前提是赏识学生,通过赏识可以让学生热爱生活。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赏识教育。

一、营造赏识氛围。

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人类更需要尊重,希望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他人的认可与欣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给予学生信任与鼓励,认可与欣赏,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能够自信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激发自身的潜能。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德育教育中应充分进行赏识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树立赏识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被肯定和被认同,在被肯定和被认同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应树立学生“能做好”的观念,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是优秀”的感觉。人们常说:“好孩子都是夸奖出来的。”这其实就是在说利用赏识教育鼓励学生,为学生树立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欣赏的态度和语言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即使想要放弃,也有可能因为教师的赏识而重新树立信心,超越自我。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在一天中教师夸奖某一位学生,会发现在这一天内该学生的情绪都很高,并且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班级活动上都很积极,其实这就是由于学生感受到了“我能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赏识的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突破自我,走向成功。

二、强化班级凝聚力。

除了教师的`赏识,同学的赏识对小学生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而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对学生间的赏识有促进作用。但小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浅,对集体、同伴都没有太深刻的感悟,所以小学班级中的凝聚力相对薄弱一些。班主任应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积极为集体着想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每周组织一次班会。在班会中,一方面,学生需指出班级活动中的不足,而每个学生也要进行自我批评,纠正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学生也要说明近期自己看到的其他人的优势,特别是他人表现突出的部分,更应该给予肯定。通过这样的班会,强化了班级的凝聚力,沟通了学生的情感,彼此间进行了赏识,学生在相互赏识中发展了友谊。

三、寻找赏识契机。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挖掘学生的优点。

赏,即欣赏和赞美;识,即肯定与认可。其实每个学生都应获得赏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天赋较多,因而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赏识就偏多,但有的学生其他方面的天赋较好,只是教师没有发现,因而获得赏识则较少。例如,有的学生对美有着较强的感悟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颜色搭配;有的学生对音乐感悟较深,听过一次的旋律可以迅速记住并唱出来。因此,教师就要充分进行赏识教育,赞扬学生的这些优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争取让学生将自己某方面的优势转化到其他方面。如学生的音乐感悟较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课文或诗词改编成词曲来记忆。并且,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既然能快速记住曲调,那么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也会很快,不过是平时未尝试,如果尝试寻找方法,一定会取得较好效果。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就会尝试记忆学习内容。

(二)捕捉契机,适时引导。

好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赞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若能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可激发起学生的勇气,唤醒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因此,教师要捕捉赏识的契机,适时引导学生的优点的发展。例如,教师发现某学生朗读课文富有情感,普通话流利,教师就应在其朗读后抓住该契机,及时表扬和鼓励,并让该学生带领全班同学诵读课文,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使其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语文水平;再如,有些学生每次看到教师和其他同学都会礼貌地打招呼,教师就可以在选拔班干部时,让该学生担任礼仪宣传员,使其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引导、号召其他学生共同学习礼仪知识。总之,赏识教育是教师在教育中逐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继续保有其闪光点,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借助主体性教育行为,让学生将教育要求内化在自己的行为内,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赏识教育不但可以被看成是操作技巧,也能被看成是教育的智慧。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继而提升对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问题。

参考文献:

小学班级管理的赏识教育应用论文

摘要:赏识教育是让所有的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小学教师要正确认识赏识教育的内涵及意义,树立赏识意识,要以爱心、宽容心、耐心去教育孩子,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讲究赏识的艺术性。孩子在教师的尊重、信任、赞赏、激励下,获得信心,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不断进取,身心获得较好的自我发展。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意义。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所有的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当代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这样阐述。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健康成长。

二、赏识教育中的“困惑”

三、正确实施赏识教育。

(一)教师要树立赏识意识。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实施赏识教育,教师首先要树立赏识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其次教师要具备“三心”:爱心、宽容心与耐心。因为儿童得到人际关系中的如温暖、热爱、同情、关心、尊敬等方面的关怀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这里包涵了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和对学生高度的宽容。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上课坐不住,小小年龄脾气却非常暴躁,老师说他,他会强词夺理,甚至会摔东西。一个学期下来,他就已经成为我们年段的“风云人物”。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我首先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之情。课堂上我常有意识地提问他,当他回答正确时,我及时表扬他;他的朗读不错,我就请他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进行朗读训练;课下,我会走到他身边与他聊聊生活中的趣事。当然有时他控制不住自己,做些小动作,我就“睁只眼闭只眼”,不去责骂他、训斥他,因为那样做只会引起他对老师的反感,诱发逆反心理。在我耐心的教导下,他慢慢地融入了新的.班集体,懂得了要尊敬老师,与每个同学也能够和谐相处了。

(二)赏识要讲究艺术性。

1.在语言上要有艺术性。

现。”效果就不一样。这不仅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因此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要多用肯定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

2.在行动上要有艺术性。

对学生的赏识有时只在口头上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行动来让学生感受,这样更具有激励作用。例如,我们学校经常开展一些讲座,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一节课40分钟里,老师不是喊这个同学要坐好,就是喊那个同学不要做小动作。这样下来,老师走来走去,喊来喊去,结果没有几个学生认真听。在一次讲座中,我忽然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四大组的序号,看到哪个组的学生坐得端正、认真听讲,立即给他们组画上一面漂亮的红旗,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见此,个个坐得端端正正,腰挺得直直的,都在全神贯注地倾听。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学生的内心是向往美好的,只是需要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少一些说教、责骂,而多一些行动上的赞赏。

3.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

赏识要正确客观地运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学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同时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表现如何,都给予表扬,这个也贴星,那个也送星,即使学生的发言已经曲解了文本的内涵,老师还一味地表扬:“你真是太聪明了!你的想法太独特了!”结果,学生变得很浮躁,而且还误导学生错误地理解文本内容。赞赏应该有个“度”,千万不可滥用,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地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另外,赞赏也要因人的性格而合理运用。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新的要求,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总之,实践证明,“赏识教育”是时代的需求、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赏识”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知识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3]叶运生,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

小学班级管理的赏识教育应用论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其个人品质及管理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要想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班主任需要适时做出管理上的改变,学会运用新的管理方案,提高自己班级的管理水平。

在一个班级的管理中,学生才应该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人。但是很多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只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或主观意识就下决定,造成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变成了“管与被管”。一个好的管理模式是既能让班主任满意,还要让学生满意,只有双方都满意了,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而一方满意的管理模式是不完善的管理模式。

目前,部分班主任在班干部的任用上,要么是自己指定,要么是投票选举。选举之前也没有特意的培养,也没考虑他们的人品和能力能不能胜任,选举之后也没有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班干部的职位也没有轮流的更换,导致了学生之间的不团结,凝聚力不强,更有甚者挫伤了其他同学服务班级的积极性。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大多数的小学里,每个班集体都制定了自己的规章制度、班级目标、班规以及奖罚制度,但班级的执行力度却跟不上,导致很多制度形同虚设,甚至有些制度脱离实际无法实施,有些制度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偏差,造成学生对班集体的不信任。

(四)班级管理模式单一。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七岁到十三岁,但学校对这些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同样的管理模式,这种做法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由于十二岁的学生心理已经慢慢成熟,跟七岁幼稚的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班级管理的模式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变化。(五)教师的班级管理观念比较落后,随意性比较强有些班主任心里没有班级管理的大纲,也没有制定具体的管理模式。一是观念陈旧,就是凭自己的主观经验,采用“管、压、卡”的方式;二是缺乏民主,在管理班级时说一不二,高高在上。

(一)构建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对于七岁到十二岁的小学生来说,要注重习惯的养成,培养他们在生活方面的一些好习惯;对于十二岁以上的学生,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教育他们乐于助人,团结友爱,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参与班级的管理。班主任对十二岁以上的学生可以适当“放权”,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体,成为班级的主人翁。通过投票来决定班干部,而不是班主任自己一个人做决定,当然,选出来的班干部需要责任心强、有能力。遇到班级问题,班主任也可以通过开班会的形式听取建议再做决定,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让学生热爱自己的班级。

(二)班主任监督落实班规、奖罚制度。

学生们向来不喜欢约束,自然也不会喜欢班规和惩罚制度,所以班规以及惩罚制度如果没有班主任的监督,光靠学生自己去执行是不可能的。做为班主任,要加强监督,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实行赏罚分明,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三)构建和谐、团结的班集体。

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多与学生交流,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去,都有展现自己风采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四)对学生保持耐心,与家长保持联系。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哪怕是那些任性、自私或孤僻的留守学生,班主任也应该对他们多些耐心、多些关注。班主任要及时与学生的父母进行联系,关心他们,感化他们。班主任要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因为一些学生身上的不良嗜好就放弃他们。

三、结语。

作为一名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对班级管理的模式进行调整。通过耐心、真心、爱心,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当下教育要求的不仅仅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在乎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论文

2.1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家长总是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不管不问了,认为教导孩子是学校应尽的义务,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和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此外还有很多家长过度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问题和思想教育问题,使得学生在家庭的'教育环境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时就需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机会,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环境也很重要,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合作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告诉家长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对许多事物都有很强的求知欲,这时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做家访工作,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表现及时告知家长,并与家长多沟通交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

2.2构建组织结构。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经实践表明,学校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真正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完全不了解,甚至不关心,加上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教育方法,使得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依旧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留下心理阴影,因此,为了巩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促进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沟通起来,从而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这个机构需要定期给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教会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心理素质。

2.3加强专业指导。

首先,学校需要做的是及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告诉家长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务必意识到身心的共同健康发展才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生的偏差,家长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会采取严厉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得学生遇到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惧怕家长。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严重问题,严重者会将抹杀孩子的天性,将孩子变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因此,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当务之急,学校要给家长灌输好正确的教育理念,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采取正确的理性的教育措施。同时,给家长在灌输教育理论时,需要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正确指导,真正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特别是遇到孩子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班级管理的赏识教育应用论文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班级的学生在认真写作业,而有些班级的学生却在打闹嬉戏,这二者的区别就在于班风不同,而班风的好坏一般跟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那么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需要班主任加强对班级的管理。如何在这个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这就体现了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有效实施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细心做好每一件事。

教师想要管理好一个班级,除了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外,还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即从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让学生切身体会,从而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观念,达到更好地管理班级的目标。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只有这样才可以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影响,做起事来才更加得心应手。在做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信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在根本上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

二、关注每一位学生。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想要管理好班级,首先就需要了解、关心和用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到真正地关注每一位学生。为此,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积极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学生是有缺点的,有时候也会犯错的,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算是需要严重批评的学生,教师也要因人而异,注重时间与地点,不要夸张,要耐心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教师需要积极思考,如果有合理性就需要借鉴,并且给予学生肯定;如果学生的观念存在偏差,那就需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改进。教师应该和学生平等相处,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与引导,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学生坦诚相见,这样比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要好得多。

三、关心每一位学生。

教师应该用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公平、公正,不可以以成绩论人,特别是对待那些学困生,教师需要耐心指导。虽然教师不可能将全部精力用在每一位学生身上,但是,教师需要在平时多关心学生,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从而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四、让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

教师不仅要授课,还要管理好班级,难免会有疲劳的情况发生,所以就有可能在很多方面把握得不太好,甚至会出现班级管理措施不当的现象,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一来,就需要选出一支高效可行的班干部队伍来协助教师管理班级。在平时管理班级时,班干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因此,在选举班干部时,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千万不能由教师点名任命,这样既不能服众,也不利于教师管理每一个班干部。在选出班干部以后,教师需要明确每一个班干部的主要职责,达到各负其责又协调合作,共同管理好整个班级。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信任每一位班干部,放手让他们去管理,给予正确的鼓励并指导他们如何管理,如何提高班里的学习气氛。这样,教师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从而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五、多留心,多观察。

一个班级有很多人,但是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留心、多观察,以便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应注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当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此,教师需要多留意学生的情况,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更加主动积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尽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结语。

作为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品质,从而更好地影响学生、感化学生、鼓舞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在良好班风的形成、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班级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想要学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对社会有用,教师就必须抓住爱、勤、导三个要素,积极引导与发展学生。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 11-27 大学生财会毕业论文(实用21篇)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对于研究领域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考核。在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毕业论文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正在撰写论文的同学们。
  • 11-27 小学语文四年级女娲补天教案范文(17篇)
    四年级教案是指针对四年级学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
  • 11-27 党委书记参加支部组织生活会时的讲话(优质20篇)
    演讲稿范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演讲者的紧张程度,提供安全感和信心。在这些演讲稿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主题和风格的演讲,从中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 11-27 项目物业合同(实用20篇)
    合同协议是双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达成的一种书面约定,具有法律效力。请注意,以下范文仅供参考,具体合同的内容应根据双方的协商结果确定。合同。的大量出现是中国实行住
  • 11-27 广告公司文案策划岗位职责(汇总19篇)
    一个清晰的岗位职责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与上级沟通,提高工作协调性。岗位职责范文4: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3、整合产品资料,挖掘洞察、
  • 11-27 写大连的景色(精选15篇)
    优秀作文是对传统文化和创新思维的结合,它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这些范文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层次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各位朋友,大家好
  • 11-27 图书馆教师年度考核总结(通用15篇)
    年度总结是在一年的时间里,对所经历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文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帮助。
  • 11-27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专业23篇)
    制定教学计划有助于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的把握和掌控能力。教学计划不仅包括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有教学活动的安排和学生评价的方法等。新课标变化较大,进一
  • 11-27 六年级第二单元教案(优秀17篇)
    教案是教师经过认真思考和准备后的产物,它记录了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方式。这些六年级教案范文涵盖了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希望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教学目标:2.培养学
  • 11-27 五年级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范文(18篇)
    阅读一本好书后,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和思想。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让大家在阅读和写作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收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