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交流发言稿题目 历史经验交流发言稿(汇总5篇)

时间:2023-09-23 15:08:44 作者:梦幻泡 历史经验交流发言稿题目 历史经验交流发言稿(汇总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经验交流发言稿题目篇一

历史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初学者,既觉新奇,又感到茫然。并非每个学生都爱学,因为历史知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学起来确实有些枯燥,由此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它能直接转化成学习动机。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的:“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有高度的热情,积极主动去学习。因此作为一名初一历史老师,如何使学生快速有效的学会学习,培养初学者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结合自己的初一历史教学经验,浅谈如下:

初一学生生性活泼,感情丰富,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例“你回答的真好!”“你懂的真多!”“请你再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方面的要点?”“你搜集到的历史资料真好!”“老师给大家几分钟,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先把这个问题研究明白”……类似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大有益处,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敢言敢议的学习兴趣。

现在历史为开卷考试,有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放松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只等着考试时翻课本、资料以应对开卷考试。这实际是对开卷考试的一种误解。历史考试只有五十分钟的时间,光靠翻书显然是做不完试题的。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运用知识,快速答题。所以开卷考试必须夯实基础。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第一项为知识和能力。知识又是能力的基础,因此,每讲完一课要求学生把本课的重点内容抄写两遍,加深记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熟练程度。另外,我在历史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逐条落实。落实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讲完课在学生自学时以及早自习的巡视过程中,逐个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人人过关。

态。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有方法可寻,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板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历史考试的题型基本上是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简答题四种题型。针对这三类题型分类训练。精选各种资料上的材料分析题、列举题、简答题,进行归类总结,集中训练。在训练中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做题效率。

本学期,出了学校、镇组织的考试外,我几乎平均每周测验一次,每次考试后我都认真批改。在改卷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前后的对比,对进步的学生,卷子上给他写上激励性的语言,让他继续努力;对于退步的学生给他写上应注意的地方,为他加油。这样发下卷子学生看过后知道老师经常注意着他、关注着他,也鞭策着他努力学习。课堂上总结考试情况时,我主要是表扬进步生,特别指出好学生的具体错误,几乎不批评差生。其实,退步的学生即使上课不批评,从他上课的眼神中我已经看到他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上课听讲特别认真。这样,经过多次考试学生已认识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扭转了错误思想,在考试中也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应试能力,同时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数,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历史经验交流发言稿题目篇二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受高三年级组的邀请,要我就上届高三历史复习作点经验介绍。前面有许多老师就本学科复习谈了很多经验和具体做法。我想当时我们都是在同一年级组中,多数做法是年级组统一进行,具有共性,所以我在此就不重复。

我们今天在这里开会的目的就是交流新课程实施后高三如何备考。现在国家以高考试题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意图十分明显,纵观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虽然许多试题表面看来是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背后真正隐含却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所以如何在高考复习中真正贯彻新课程要求,体现新课改精神,是关系到高三历史复习是否有效的大事。因此下面我就自己一年来在高三教学中的思考与观察,结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提出几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大家觉得说的合理,就权且当做你们的借鉴。

这里说自己思想观念陈旧,没有新课程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教师为中心思想根深蒂固。

在复习备考中,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自己往往不会去考虑学生的实际与感受,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授知识依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课堂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多时候是老师替代了学生,一直抱着学生赛跑,一旦撒手让学生跑,学生就不知所措。这违背教学的本质要求。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所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学生为中心、自然教学也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如果这个观念不转变,我们很难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第二是缺乏课程意识。具有课程意识,能使我们站在宏观角度去考虑自己的教学。但是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历史课应该教学生哪些知识,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历史意识,历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自己对这些问题模糊不清,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就是自己缺乏课程意识。什么是课程,其实老师自己就是课程,因为老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你要把哪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具备了课程意识,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在高考复习中就明白该要把哪些知识给学生,而不是死抱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课程意识,思想难以真正解放,也就谈不上什么教学改革了,我想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第三是自己的专业知识陈旧、窄化。现在的新高考实际是考老师,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中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大家共识,写入教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成为考试的重点。如今年高考文综卷中的第41题欧洲的崛起,其背后隐含的是对中国崛起了一种思考,还有去年高考中的江苏卷的曹操墓考古问题、上海卷中的世博问题,都是与社会热点有关。这说明我们要时刻去关注史学研究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去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关注史学研究的理论前沿,这对我们文科类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功底,自己才能从更高层去驾驭教材、挖掘资源,从而很好地去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根本的问题是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

我想我们在高三复习的备课中,对历史教材的处理大概有高低不同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单纯依据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完全抛开《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完全按教材的体系来设计讲课线索,完全依据教材的内容一字一句地讲授,并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满足于对教材的简单归纳。这种教材处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太深;第二个层次是依据课标来使用教材,老师能够正确把握课标精神,依据课标的要求来钻研教材,由此而能够理清教材的思想脉络,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难点;第三层次是依据课改精神来整合教材,老师在正确把握课改精神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课标,整合教材,这需要老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我认为自己依然还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因为教材是我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就是《圣经》,教“教材”观念根深蒂固,缺乏用“教材”教的意识与勇气,所以很多时候一堂课下来,总觉得自己讲的'没到位,这与自己在备课时处理教材有很大关系。所以,我认为高三历史复习要高效,老师就必须认真地去钻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努力使自己的备课贴近新课程要求,符合新课改理念。

四、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虚化。

在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选择题的第26、27、28、30、33题和材料题的40、41题,真正要检测是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否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也就是我们是否能真正贯彻新课程。但是,我们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备课中,虽然设定了三维目标,但在课堂授课中往往忽视三维目标的落实,只重视知识传授过,轻学生情感体验,致使三维目标虚化,达不到复习的效果。

平时试题不对路可能是一个原因。有一句古老的诗: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模仿这句诗,可以说,我们已经考得太多,但忘记了为什么考。我认为好的做法是:一是多训练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二是自己命题。

任何历史试题,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立意、情景、设问,而其中立意是关键,立意决定了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呈现方式。就现阶段来讲,主要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学科素养立意也在探讨当中,在今年高考当中也可见它初露端倪。总之一点,单纯考历史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将是考试重点,引用专家的观点,也即试题的智慧含金量。

我们在平常的考试中,往往忽视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成绩的智慧含金量。你考80分,他考90分,可这个成绩是怎么获得的呢?是靠时间、记忆、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复制获得,还是靠自己的思考、创造性的思维获得?有些老师为了获得本学科分数,拼命挤占学生所有的学习时间,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存。学生怎能不痛苦呢?这种代价太大了。

第二:试题智慧含金量。试卷中的所有试题,是智慧性的试题,还是知识性试题;是学生只要凭知识技能就会解答的问题,还是必须经过创造性的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高考试题很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今年高考文综的第41题,是一道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才能解答的试题,在平常模拟考试中,建议你们多训练一点开放性试题,评分方法不妨采纳分类评价方法(即solo理论)。这对备考很有益处。

本人学识浅薄,教学历练有限,谈不出深奥观点,所讲的仅是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借鉴,如有不当,请勿采纳。

历史经验交流发言稿题目篇三

受高三年级组的邀请,要我就上届高三历史复习作点经验介绍。前面有许多老师就本学科复习谈了很多经验和具体做法。我想当时我们都是在同一年级组中,多数做法是年级组统一进行,具有共性,所以我在此就不重复。

我们今天在这里开会的目的就是交流新课程实施后高三如何备考。现在国家以高考试题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意图十分明显,纵观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虽然许多试题表面看来是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背后真正隐含却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所以如何在高考复习中真正贯彻新课程要求,体现新课改精神,是关系到高三历史复习是否有效的大事。因此下面我就自己一年来在高三教学中的思考与观察,结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提出几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大家觉得说的合理,就权且当做你们的借鉴。

这里说自己思想观念陈旧,没有新课程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教师为中心思想根深蒂固

在复习备考中,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自己往往不会去考虑学生的实际与感受,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授知识依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课堂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多时候是老师替代了学生,一直抱着学生赛跑,一旦撒手让学生跑,学生就不知所措。这违背教学的本质要求。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所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学生为中心、自然教学也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如果这个观念不转变,我们很难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第二是缺乏课程意识。具有课程意识,能使我们站在宏观角度去考虑自己的教学。但是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历史课应该教学生哪些知识,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历史意识,历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自己对这些问题模糊不清,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就是自己缺乏课程意识。什么是课程,其实老师自己就是课程,因为老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你要把哪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具备了课程意识,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在高考复习中就明白该要把哪些知识给学生,而不是死抱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课程意识,思想难以真正解放,也就谈不上什么教学改革了,我想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第三是自己的专业知识陈旧、窄化。现在的新高考实际是考老师,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中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大家共识,写入教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成为考试的重点。如今年高考文综卷中的第41题欧洲的崛起,其背后隐含的是对中国崛起了一种思考,还有去年高考中的江苏卷的曹操墓考古问题、上海卷中的世博问题,都是与社会热点有关。这说明我们要时刻去关注史学研究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去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关注史学研究的理论前沿,这对我们文科类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功底,自己才能从更高层去驾驭教材、挖掘资源,从而很好地去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根本的问题是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

我想我们在高三复习的备课中,对历史教材的处理大概有高低不同的三个层

,教材就是《圣经》,教“教材”观念根深蒂固,缺乏用“教材”教的意识与勇气,所以很多时候一堂课下来,总觉得自己讲的没到位,这与自己在备课时处理教材有很大关系。所以,我认为高三历史复习要高效,老师就必须认真地去钻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努力使自己的备课贴近新课程要求,符合新课改理念。

在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选择题的第26、27、28、30、33题和材料题的40、41题,真正要检测是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否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也就是我们是否能真正贯彻新课程。但是,我们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备课中,虽然设定了三维目标,但在课堂授课中往往忽视三维目标的落实,只重视知识传授过,轻学生情感体验,致使三维目标虚化,达不到复习的效果。

平时试题不对路可能是一个原因。有一句古老的诗: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模仿这句诗,可以说,我们已经考得太多,但忘记了为什么考。我认为好的做法是:一是多训练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二是自己命题。

任何历史试题,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立意、情景、设问,而其中立意是关键,立意决定了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呈现方式。就现阶段来讲,主要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学科素养立意也在探讨当中,在今年高考当中也可见它初露端倪。总之一点,单纯考历史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将是考试重点,引用专家的观点,也即试题的智慧含金量。

我们在平常的考试中,往往忽视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成绩的智慧含金量。你考80分,他考90分,可这个成绩是怎么获得的呢?是靠时间、记忆、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复制获得,还是靠自己的思考、创造性的思维获得?有些老师为了获得本学科分数,拼命挤占学生所有的学习时间,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存。学生怎能不痛苦呢?这种代价太大了。

第二:试题智慧含金量。试卷中的所有试题,是智慧性的试题,还是知识性试题;是学生只要凭知识技能就会解答的问题,还是必须经过创造性的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高考试题很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今年高考文综的第41题,是一道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才能解答的试题,在平常模拟考试中,建议你们多训练一点开放性试题,评分方法不妨采纳分类评价方法(即solo理论)。这对备考很有益处。

本人学识浅薄,教学历练有限,谈不出深奥观点,所讲的仅是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借鉴,如有不当,请勿采纳。

本文来源:

历史经验交流发言稿题目篇四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将和老师们一起交流下本人在数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大家都知道,每节课前,我们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中考考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等等,但是真正想做好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教了十几年学了,但是在每节课前我都会把上课的流程再过一遍,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哪个地方练习,出什么样的习题,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怎样教,还要考虑到同学怎样去学,知识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用怎样的方法教给同学,他们接受起来才更容易,才更愿意去学,而后者也是我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比如说哪个地方需要我讲,哪个地方需要同学讨论交流,还需要提醒同学注意什么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考虑周到。只有自己条理清晰了,准备充分了,上课才有底气,才能灵活处理随机的一些问题。

1.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魏书生说:“学习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第一节课起,我就严抓听课习惯,学会倾听是学会学习的第一步,不仅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们的讲解,你不听我可以不讲,也可以放慢进度,直到养成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为止。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断在教学中巩固强化,就会对我们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恩威并施,让孩子在敬畏你的同时,还要喜欢你我对同学要求比较严格,在开学第一节课时,我就向同学提出了严格的学习数学的要求,并反复强调。上课没几天的时候,同学就跟我说,老师,你太有威严了。但是,严归严,同学在我的课堂上还是比较轻松的。我们需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他才想学。所以,我想的更多是怎样让孩子高高兴兴的学习,我们要和同学“斗智斗勇”,我们要想方设法,既要让孩子听我们的,我们自己还不能生气,只有孩子们自己想学了,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开家长会的那天,我在我们班连上了三节课,同学没觉得累,我也没觉得累,原因是,我们都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都有成就感,自然就感觉时间过得快了。说实话,这得益于小组合作,如果这三节课都是我讲,不光我累,同学也烦,所以我就鼓励同学讲,同学讲完后,多表扬,夸要夸到点子上,不能太笼统。

3.尊重同学,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其自信心同学都是要面子,我在提问同学的时候一般是感觉他能回答出来,我才提问他,如果我感觉他答不出来,也不会故意给他难看。这样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课上要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数学题太多,做也做不完,而且,数学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如果一味的玩题海战术,不讲方法和技巧是完全不行的。数学主要是思维的训练,如果同学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他们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一通百通。比如实际应用问题,主要是让同学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用怎样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如可以列表,可以画图等等。当我讲用列表来解数字问题时,同学就能迁移到年龄问题,分配问题,调配问题等等,因此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戴维"帕卡德(惠普创始人)没有落实,一切都是空谈;没有落实,就没有成功。我批改作业时都是把对的和错的分开,错的单独发下去改错,然后再收上来批改,引导同学找到自己的错点,再反复练习。如我班的一个同学一去分母就漏乘,一次作业错四五个,我就单独找他来,让同学自己说错误原因,结果后来就很少漏乘了。还有五班一个同学,全部是移项错误,也是相同的做法。

亲其师信其道。平时多与同学交流,了解同学。

如果我们每节课能够留出五分钟让同学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梳理,思想方法和技巧的归纳,并找出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问题,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升华和个人能力的提升。然而我们每节课的时间好像都不够用的,就少那么几分钟,实际上,我们讲得再好,不如同学做得好。因此,我们还得少讲,精讲,主要是指导、点拨,具体工作还是让同学做吧,我们只需要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就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优势互补,事半功倍。

历史经验交流发言稿题目篇五

受高三年级组的邀请,要我就上届高三历史复习作点经验介绍。前面有许多老师就本学科复习谈了很多经验和具体做法。我想当时我们都是在同一年级组中,多数做法是年级组统一进行,具有共性,所以我在此就不重复。

我们今天在这里开会的目的就是交流新课程实施后高三如何备考。现在国家以高考试题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意图十分明显,纵观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虽然许多试题表面看来是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背后真正隐含却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所以如何在高考复习中真正贯彻新课程要求,体现新课改精神,是关系到高三历史复习是否有效的大事。因此下面我就自己一年来在高三教学中的思考与观察,结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提出几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大家觉得说的合理,就权且当做你们的借鉴。

这里说自己思想观念陈旧,没有新课程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教师为中心思想根深蒂固

在复习备考中,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自己往往不会去考虑学生的实际与感受,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授知识依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课堂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多时候是老师替代了学生,一直抱着学生赛跑,一旦撒手让学生跑,学生就不知所措。这违背教学的本质要求。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所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学生为中心、自然教学也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如果这个观念不转变,我们很难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第二是缺乏课程意识。具有课程意识,能使我们站在宏观角度去考虑自己的教学。但是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历史课应该教学生哪些知识,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历史意识,历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自己对这些问题模糊不清,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就是自己缺乏课程意识。什么是课程,其实老师自己就是课程,因为老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你要把哪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具备了课程意识,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在高考复习中就明白该要把哪些知识给学生,而不是死抱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课程意识,思想难以真正解放,也就谈不上什么教学改革了,我想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第三是自己的专业知识陈旧、窄化。现在的新高考实际是考老师,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中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大家共识,写入教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成为考试的重点。如今年高考文综卷中的第41题欧洲的崛起,其背后隐含的是对中国崛起了一种思考,还有去年高考中的江苏卷的曹操墓考古问题、上海卷中的世博问题,都是与社会热点有关。这说明我们要时刻去关注史学研究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去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关注史学研究的理论前沿,这对我们文科类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功底,自己才能从更高层去驾驭教材、挖掘资源,从而很好地去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根本的问题是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

我想我们在高三复习的备课中,对历史教材的处理大概有高低不同的三个层

次:第一层次是单纯依据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完全抛开《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完全按教材的体系来设计讲课线索,完全依据教材的内容一字一句地讲授,并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满足于对教材的简单归纳。这种教材处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太深;第二个层次是依据课标来使用教材,老师能够正确把握课标精神,依据课标的要求来钻研教材,由此而能够理清教材的思想脉络,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难点;第三层次是依据课改精神来整合教材,老师在正确把握课改精神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课标,整合教材,这需要老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我认为自己依然还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因为教材是我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就是《圣经》,教“教材”观念根深蒂固,缺乏用“教材”教的意识与勇气,所以很多时候一堂课下来,总觉得自己讲的没到位,这与自己在备课时处理教材有很大关系。所以,我认为高三历史复习要高效,老师就必须认真地去钻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努力使自己的备课贴近新课程要求,符合新课改理念。

在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选择题的第26、27、28、30、33题和材料题的40、41题,真正要检测是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否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也就是我们是否能真正贯彻新课程。但是,我们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备课中,虽然设定了三维目标,但在课堂授课中往往忽视三维目标的落实,只重视知识传授过,轻学生情感体验,致使三维目标虚化,达不到复习的效果。

平时试题不对路可能是一个原因。有一句古老的诗: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模仿这句诗,可以说,我们已经考得太多,但忘记了为什么考。我认为好的做法是:一是多训练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二是自己命题。

任何历史试题,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立意、情景、设问,而其中立意是关键,立意决定了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呈现方式。就现阶段来讲,主要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学科素养立意也在探讨当中,在今年高考当中也可见它初露端倪。总之一点,单纯考历史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将是考试重点,引用专家的观点,也即试题的智慧含金量。

我们在平常的考试中,往往忽视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成绩的智慧含金量。你考80分,他考90分,可这个成绩是怎么获得的呢?是靠时间、记忆、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复制获得,还是靠自己的思考、创造性的思维获得?有些老师为了获得本学科分数,拼命挤占学生所有的学习时间,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存。学生怎能不痛苦呢?这种代价太大了。

第二:试题智慧含金量。试卷中的所有试题,是智慧性的试题,还是知识性试题;是学生只要凭知识技能就会解答的问题,还是必须经过创造性的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高考试题很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今年高考文综的第41题,是一道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才能解答的试题,在平常模拟考试中,建议你们多训练一点开放性试题,评分方法不妨采纳分类评价方法(即solo理论)。这对备考很有益处。

本人学识浅薄,教学历练有限,谈不出深奥观点,所讲的仅是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借鉴,如有不当,请勿采纳。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