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心得体会(优秀5篇)

时间:2023-10-08 16:06:24 作者:翰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心得体会(优秀5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心得体会篇一

教这门课程首先要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重要性,这门课程是中职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现在的计算机越来越普及,无论是从事软件维护、计算机维修,还是网络管理,就算是为了自己以后能够买一台电脑,选购不会上当受骗,自己能够安装和维护,也要悉心学习。

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是一门理论性、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学好首先就要教育学生要有学习的韧性,不怕吃苦不怕累,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把理论联系到实践,再把实践运用到实际。

在教学上,身为教者,首先要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交互性强、操作性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动画以直观教学,在网上下载最新硬件图片以及购买参数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室形象直观的传递计算机硬件信息,细致的讲解,一步一个脚印,融会贯通的讲好每一个知识点,用学生最常接触的手机、mp3、mp4等常见设施为例子,讲解存储卡,讲解光驱,用电视显像管成像原理讲解显示器等等,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兴趣。

其次,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的.教材相对比较滞后,因此身为教者我必须及时补充更新,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适合现实需要的计算机发展人才。再者,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在专门的计算机实训室里,一节理论课一节实践,理论课上讲的内容要联系到实践,通过大量的实践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软件的安装与维护,培养和锻炼学生要敢动手、勤动手,为最终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维修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做好考核,增强教学目标的实行。为了更好完成教学,我专门制定了有利于学生提高适应社会需求,提升自身素质的考核方式。而我除了课堂提问考核外,更加侧重于教学实践,每次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我就会给以相应的奖励和评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心得体会篇二

[摘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需要与企业融合,建立实训项目,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教学计算机调试教学方法

一、从专业岗位分析到专业课程分析

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现在的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依赖性越来越强,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多计算机故障问题越来越多,计算机调试员的出现就是为解决企事业乃至家庭的计算机需求及使用。计算机调试员的职业标准就是能够熟练进行电脑装配和故障排除及硬件维护的,也就是“攒”电脑和修电脑。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因此,要想通过这门课让学生可以胜任这项工作,就必须对其岗位标准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一些相关企业调研我们了解到计算机装调员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及调试。2.能够对常用办公设备进行维护。3.对客户提出的各种软、硬件故障进行详细解答。4.能够根据故障现象判断计算机常见硬件及软件故障。5.熟悉本部门产品的品牌、型号、规格及性能。

在确定本门课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标准以后,我们可以分析到该岗位所对应的专业知识点,进而我们可以确定与之对应的课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点是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概念、原理;硬件的拆装、操作系统与其他应用软件的安装、测试和使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计算机组装、维修和维护的基本技能,能跟进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适应行业相应岗位的需求。项目选取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标的,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选择难度适合的工程项目。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及学生的效果反馈,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学习模块:硬件识别;硬件组装连接;bios优化设置;硬盘初始化;操作系统安装;系统备份与恢复;应用软件安装;常见故障判断;日常维护等。这几个大的单元模块定了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适当的调整实践环节的难易程度。并根据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和需求进度有机灵活性的开展教学,将教学项目融入到企业工作流程上去,让学生成为员工,把项目当做工作,拿企业标准衡量结果,以职员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学习,从而达到任务完成了,课程学会了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方法基于项目

基于职员化的教学模式,确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不同于传统讲授型的授课方法,必须采取多种方法来拉动学生学习。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引导法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指点,独立解决问题,必须让学生善动手、多动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强化动手能力,增加实训课程,概括来说就是要先学后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不断丰富知识强化技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熟练掌握每一个实际项目。而且每一个项目可以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学工作。

四、考核模式改革

本课程的考核应以实践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以动手操作为主,笔试答卷为辅,实践操作的比重要高于笔试,从考试评价上引导学生重视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并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以考试引导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每一个单元都有自己的考核表,根据企业标准,列出一系列必须掌握的能力,制定出相应的考试标准,让学生反复动手、反复考试,直到合格,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学习和考试中获得能力和经验。

教师要想上好这门课,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就必须多与企业接轨,多参与企业项目,按照企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经常与一线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

参考文献:

[1]谢定明.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2]刘瑞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心得体会篇三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学习目标明确,课堂实效性提高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理论传授为主,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一般先对学生进行零部件的介绍,然后再讲组装、维护等知识,注重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到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不知道如何应用,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不同,它注重把课程进行项目化,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会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强,形成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效果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1.2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灌输,教学过程中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导致学生理解、记忆效果差。项目教学法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依靠项目任务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学生要对项目任务进行思考,归纳出与项目任务相关的知识和原理,再通过实践来完成项目任务。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重视动手实践,着重培养实操能力

项目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在实践中学习”,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注重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技能教学,两者在实践层面上具有契合性,这就使得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要加强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理论知识划分为一个个具有实践操作性的项目,学生必须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加强的动手能力,才能较好的完成实验项目,在就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心得体会篇四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进入家庭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学习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让我们快速、全面地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各种知识,掌握计算机日常维护方面的技巧,通过自己动手来组装或维护计算机,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增添无穷的乐趣。

通过学习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我们了解了计算机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和系统组成。也了解到了cpu,主板,内存,外存和外部设备等配件的基本结构。还学到了相关方面的工作原理...

我们还学了微机组装,cmos设置和硬盘的分区及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安装。

原来在计算机方面不是很懂的我,开始渐渐地更加深入地认识它了。这样我也就能更好的利用它了,这个一直在我身边陪伴我的朋友。

我们学习的.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世宏主编的微机组装与维护使用教程,从中我们还了解到计算机故障的分类和检修方法,cpu,主板,内存,外存和外部设备等配件的故障识别与处理,系统的优化与软件故障的处理,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以及怎样利用杀毒软件杀毒。虽然在个别方面我们已经会了,不过我们很高兴能够这么全面,这么系统化的了解到...这对我们受益匪浅!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心得体会篇五

论文关键词:芯片级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扩大和软、硬件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对人员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扩大。作者结合教学和下企业实践,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指出目前课堂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偏差,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从板卡级到芯片级维修的建议。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组装、系统设置、软件安装、测试、维护及系统优化、常见故障诊断与处理的职业能力,从而达到国家“微型计算机安装与调试维修工”高级工职业资格能力,让学生毕业后不需要企业另外对其培训就能上岗。课程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电脑销售员、电脑技术服务员、计算机硬件评测师和计算机硬件维修工程师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重要支撑作用。

很长一段时间里,计算机相关专业在很多高职院校里都是热门专业,深受学生的青睐。但是由于今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日益黯淡,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正在减少,毕业生找工作也比较困难。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创造出计算机专业的亮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就业和市场的需求成为一项新的课题。

上半年,笔者在学校和系部领导的鼓励支持下,到常州通诚科技有限公司锻炼半年。通过这半年的经历,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能力特别是硬件芯片级维修的职业技能做如下思考。

一、发展芯片级维修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已经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的需要。

目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是:一是到长三角周边各城市的电子工厂从事工厂流水线作业,这样的工种虽然可以较大程度地吸收毕业生,但流水线作业对学生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低,毕业生只要通过工厂的短期培训,就能胜任,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学习的兴趣;二是自主择业,毕业生毕业后,自谋发展,担任销售、搬运、维修等低等级的劳动。

计算机维修基本上可以分为板卡级维修和芯片级维修两个级别,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板卡级维修是对整机而言的,通过检测找出有问题的板卡、设备,对其进行更换,从而达到排除故障的目的;而芯片级维修是对有问题的电子元件再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出具体出现故障的芯片或元器件,并对其进行更换维修,从而达到维修的目的。芯片级维修与板卡级维修相比,需要维修人员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维修经验。

通过近年的市场调查和这半年的企业实践经验得知,板卡级维修人员和销售人员因为准入门槛低,已经严重饱和,而且工资水平也较低;但是另一方面,市场对能从事芯片级主板维修、液晶维修、笔记本维修这类高层次的电脑维修人员的需求量大,而且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基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目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够完善。因此,我校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改革应适应时代潮流,避开各类高职院校都在开办的'低层次的板卡级维修,大力进行芯片级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迅速抢占芯片级维修这个市场的制高点。

二、提升教师能力发展芯片级维修

纵观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教师队伍还主要停留在低层次的电脑组装与维护方面,芯片级别维修的教师几乎没有。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芯片级维修需要精通电路、而且精通计算机的中高级技术人才;而高职学校缺乏大批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教师,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二是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高职生的底子普遍较薄,自学自控能力较差,使之不能很好地完成类似芯片级维修的课程,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课程实训教学,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只有加强职业教育教师的在职进修,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鼓励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训,积极探索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新路子,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满足市场的需要。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通过下企业锻炼,自身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更新,拓宽了教学思路。更加紧密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把企业里的相关信息带回到学院,促进了学院与企业的融合和深度合作。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