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实用20篇)

时间:2023-12-20 17:53:28 作者:翰墨

范文范本是一种对于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示例文本,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时的灵感和参考。请大家参考以下范文范本,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毕业论文研究的方法

论文选题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基础、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所选的研究课题一般应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具有重要性。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定要是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而又要必须解决的问题,即能解决理论问题以推动学科发展,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多种效益,这样的问题当然就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是具有创新性。学位论文课题应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产生的新问题,以及前人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推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因此,论文选题可以是完善或创新理论与方法,也可以是拓展现有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

三是具有学术性。论文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是一个学术问题,才有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四是具有可行性。论文选题要求在科学上成立并可以探究,符合发展趋势,并有一定宽度,可分解,能循序渐进,可以深入研究。

在选题方向确定后,拟定具体的题目就非常重要了。论文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可谓“干言万语第一句话”。拟定题目时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体现专业性,符合本学科专业的学术要求和规范。

二是要有问题意识,有针对性,从题目表述就可以看出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是题目大小要适度,表述简洁、无歧义。一般采取中生表达,文题相对。字数一般在25个字左右,最好不要超过3o个字。

2.文献选择与阅读。

围绕研究方向领域或关键词选择文献,所选文献要尽量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大学内部治理研究”(0324)和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权威和前沿,特别是近五年的同类研究文献,要尽量“一网打尽”。与此同时,耍对文献进行编排处理,并严格按文献著录格式标明文献出处。文献选定后就要认真阅读,通过阅读文献,熟悉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主流期刊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论文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是否重要?为什么重要?二是论文中用到哪些研究手段?这些研究手段足以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吗?三是论文中是否有创新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新的研究手段?四是论文产生了新的结论或概念吗?论文的数据是否能够支持这些结论或概念?在此基础上,尽量整理出系统的文献综述,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以实现“更加熟悉前沿研究、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和形成物化成果”等多种目的。同时,通过多看文献来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精炼的语言词汇。

文献阅读一般包括精读(基础文献、经典文献)和泛读(知识点、跨学科文献)两个层面。对重点文献、经典文献要精读,而且要进行解释、评论和分析。

3.研究内容与提纲。

第一,与专业相关。这是研究生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通过毕业答辩的基本前提。

第二,与兴趣相关。论文选题既要与兴趣相关,也要与自己未来的发展相关。“题对一生荣”。如果今后从事学术研究,就要选定较为长远的研究领域,深入持久地做下去,持之以恒,逐步培养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兴趣。

第三,适当跨学科研究。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或方法来研究本学科专业的问题,常常能产生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不仅体现了创新,而且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要注重学术交流,请教不同专业的同行,善于从多角度来思考所研究的问题。

在开题报告与论文撰写前,要在充分查阅和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权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对象,尽可能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事实上,任何理论的创新归根结底都是方法的创新。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要尽可能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定性和规范分析,确定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特点与本质。在此基础上,借助数理工具,建立分析模型,推演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化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就要努力去构建一个创新的研究思路,设计一个创新的技术路线,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一些改进或借用,就有可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找到课题的创新点。

论文的研究方法

mba专题研究型论文应重点体现所研究问题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应综合运用所学的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专题研究的基础。

所谓“专题”就是围绕某一个或某一类问题而形成的相关问题的集合。专题研究类的mba学位论文主要针对某个或某类实际问题,要求mba学生独立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学员通过个人的分析见解、建议或对策,从而形成一篇合乎规范要求的论文。与普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相比,专题研究类的学位论文在保证较强的学术研究特征时,更侧重应用性,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或借鉴价值。

专题研究的重心是“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专题”.“专题”的基点在“题”的问题上,特点是“专”的深入、集中、专一、专注。“专题”则是指典型、特别与有代表性的问题。因此,“专题研究”就是指对典型、特别与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专注的研究。合理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写好此类论文的.前提。在论题确定后,依据相关基础理论,收集与本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信息或数据,再运用合适的理论分析方法对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的观点、建议或对策。

从内容上讲,专题研究类mba学位论文主要应当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所研究问题的基本状况。在这部分就是要对研究对象有一个简要的说明或介绍,说明此类问题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

第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即要了解国内外解决此类问题的成功经验、做法或理论研究成果以及作者对此的基本评论。

第三,解决此类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分析。相关因素包括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这一部分的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目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

第四,结论或建议。在经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后,应当就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可以以建议、对策或结论的形式明确表示出来。这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对自己在该论文中的创新努力进行归纳的部分。

第五,相关问题或进一步的分析。这一部分的作用是对结论或建议进行补充说明或对研究问题做出某种展望,并形成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系统的对策建议。

毕业论文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本论文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公司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探索。理论方面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广告及促销、品牌效应出发,建立了整合营销传播应用机制,综合分析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研究成果,辅以在实证上青岛圣元乳业营销传播的理论验证。既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也使用了丰富详实的资料给予说明,并结合数据分析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步骤及措施:

4、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提出推动汽车美容行业发展的措施。

论文研究方法有几种

三实证分析法:在价值中立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包括以下六种。

1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

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

2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

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

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3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4逻辑分析法,主要是指“语言的转向”之后出现的分析哲学、科学哲学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现代数理逻辑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对语言进行分析,并通过语言分析来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

5语义分析法,语义分析法是运用语义区分量表来研究事物的意义的一种方法。

6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analysismethod)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研究方法有几种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到达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在科学研究中,透过定量分析法能够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证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此刻世界上有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构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透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透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到达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透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论文研究方法有几种

为了使研究方法更加丰富、更加合理,我们要提高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认识,这无论是对学前教育的学科建设,还是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都是不无裨益的,同时也是对每一位学前教育研究者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唐莹.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9.

〔5〕武田久夫.教育学〔m〕‖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28.

〔6〕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2.

〔7〕刘晓东.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论文研究方法有几种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状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决定,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到达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务必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带给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带给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能够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能够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阅读精选(2):

01、规范研究法。

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根据必须的价值观念或经济理论对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或政策进行评判,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就应是什么的分析方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带给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决定,只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0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潜力、决定潜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潜力的培训方法,具体说来:

04、比较分析法。

是透过实际数与基数的比较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用到,他与等效替代法相似。

05、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好处。

06、资料分析法。

资料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资料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资料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好处的词句推断出准确好处的过程。资料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07、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透过对文献的研究,构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分析法是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它透过对与工作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工作信息。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

08、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状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决定,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到达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务必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毕业论文研究的方法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中外自然类纪录片比较研究文学论文

摘要: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录片的生命。随着纪录片理论和形式的不断更新,我国纪录片也随着世界电影的潮流不断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个事件的简单记录,而更多的是通过一些事件来反映生活的真实,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生活真实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更是纪录片创作的源泉。本文试图在纪录片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代纪录片,从纪录片真实的特性出发,探讨对纪录片真实的理解以及分析中国当代纪录片在“真实”基础之上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

纪录片人物形象真实叙事结构。

1、捕捉事件过程的纪实性。

随着纪录片理论和形式的不断更新,我国纪录片也随着世界电影的潮流不断发展,不再局限于对某件事情的简单记录,而是更多的通过一些事件来反映生活的真实,表达创作者的理念以及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往往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表现和再现真人真事,纪录片的创作始终离不开“真实”。其实,拍摄纪录片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为了可以更好的更自然客观的表现纪录事件中的主人公,创作者需要长时间的深入他们的生活,如《平衡》的创作者彭辉等人在可可西里待了近两年的时间拍摄这部纪录片,由于对被摄者生活的熟悉,对他们生活环境的了解,片中创作者虽没有过多的解说,但通过镜头的记录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片中所传递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纪录片通过对真实生活的再现,让我们真切的感受那些我们不曾经历过的事情,那些生活在我们周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

纪录片对事件的记录必须服从总的纪实基调,运用真实的现实题材,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同时多数纪录片也是既保持了戏剧性的感人场面又将其与真实的人和事结合起来。例如,在纪录片《归途列车》中,张昌华和妻子在火车站售票点买票,当听到最近两天的车票已经卖完时,妻子的埋怨与焦急以及特写镜头张昌华脸上的无奈,他们两人对话时背景中那些拥挤排队的人群,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火车票“一票难求”的现实状况。

2、人物形象的客观展现。

在具体的人物塑造上,纪录片与其它类型的影片有很大的不同。正如上文提到在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拍摄过程的纪实以及对细节的捕捉,这些手法也可以很好的运用于关于人物形象的展现中。纪录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他们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故事也是真实发生的。纪录片的创作者深入到被摄对象的生活中,通过和被摄者关系的加深,他们可以更好的、更自然地记录被摄人物的真实生活,捕捉他们生活中的那些细节,通过细节来反映人物的性格记录他们的生活。《归途列车》中,过年在老家,父亲张昌华和女儿张琴动手打架的激烈场面。片中有一组镜头,张琴在和父亲的对打中,她对着镜头大喊:“拍吧!拍吧!你们不是要真实吗?现在你们看到了,这才是真正的我!”。虽然当看到这组镜头时,我们有很大的震撼,但这组镜头却可以更好的诠释纪录片的特点“真实”。

中国当代纪录片在遵循纪实基调的基础上,创作者在不违背真实的前提下,运用巧妙的结构和叙事技巧,这样有助于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助于把主人公的形象渲染的淋漓尽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真实的展现了人物性格、个性和精神品质,这些纪录片往往不仅以时间顺序记录人物的生活,更多的时候以空间的方式来进行结构叙事。《最后的山神》通过对孟金福老人平常的生活起居、生产劳动的场景和情节的描绘,表现了孟金福老人鲜活的形象。影片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层层展开描述,在时间上以“冬一春一冬”的顺序展开,空间上则以“山林一定居地一山林”这样的'一个循环开始和结束。真实地记录了最后一位山神守护者的生活状况以及对原生态的记录。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叙事,情节真实感人,影片表现了孟金福纯朴,善良,虔诚的一面。山神就在他的心中,在他生活的周围,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感恩山神所赐予他的一切,这些生活的细节都是人物性格的外化,客观的表现了人物的形象,通过细节让我们了解了这位虔诚的老人。影片不仅有着真实性的艺术价值,同时通过影片的真实性来给我们现代人以反思。

3、真实前提下的故事化处理。

真实的内容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来源于对本质真实的理解。生活真实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因为纪录片讲述的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因而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生活的真实不仅仅是对当下发生事情的即时记录,同样也可以是通过搬演来重现和复原真实的事件。纪录片吸引观众的特点在于它的真实,而在真实的前提下,恰如其分的进行一些故事化的表现手法,是当代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同样是描写“春运”过年回家,表现社会普通人生活、农民工的影片,在纪录电影和故事片中我们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在纪录片《归途列车》中,对于“春运”通过对所记录真实内容的逐步了解,我们仿佛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会对纪录片中所表现的真实人物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感也仿佛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就是春运火车站人潮拥挤中的一员,这种认同会让我们更好的体会纪录片中那些真实人物生活的快乐或艰辛,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纪录片中主人公真实的生活状态。

然而在故事片中,或许我们会在一种搞笑的喜剧的情境中,了解社会普通人生活的艰难。这也恰恰体现了纪录片与故事片的不同,一个是真实,一个是虚构。同样是对于“春运”回家的表现,故事片对于老板李成功和农民工牛耿在春节回家过年途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的讲述,发生的那些故事情节虽然略显离奇,但各个场景以一种喜剧化、戏剧化的方式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中国的春运。影片让人们在欢笑之余,还可以去细细的体会中国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如农民工工资的拖欠、春运等等。同样是反映社会普通人的生活,故事片和纪录片在表达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故事片主要是以虚构的、艺术化的表现为基础,导演和创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所要表达的意图把发生的事情进行艺术手段的再加工,再创造,从而达到吸引观众和表达特定主题的目的。而纪录片是以纪实的手法,创作者通过与所拍摄人物长时间的交流,深入他们的生活,通过对被摄者生活细节的捕捉,真实人物形象的展现来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

从中国当代纪录片作品中可以看出,随着纪录片表现形式的不断更新,纪录片在真实的大前提下,更多的表现为情绪化的、鲜活的、形象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它像很多故事片作品一样,在叙事上不再刻意追求情节的完整,同时在形式上也不会强调一个完整的结构中心和特定的时间线索。《归途列车》是一部聚焦社会“小人物、小事件”的纪录片,以小见大,从张昌华的这个小家所遇到的问题来直接呈现和反映了整个农民工群体所遇到的问题,这正是纪录片作为一种观念表达和阐述,承载着一定社会意义作用的具体体现。

英国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曾经在《纪录片的第一原则》中,他给纪录片下了一个定义――纪录片即是对现实的素材有创意的处理。格里尔逊在这里强调了纪录片的戏剧化处理,因而在当下的纪录片创作中,纪录片可以汲取一些故事片创作中的表现方式。如利用音乐、音响的效果来渲染影片的情绪,在《藏北人家》中表现措达放牧段落,原本简单而又单调的牧人纺线,在优美的背景音乐和镜头中大自然美景的伴随下,我们好似走进了这片草原成为这美景中的一员。《再说长江》中,一个重庆11岁男孩在当时重庆长江大桥上的奔跑以及20多年后35岁的他跑在新的跨江长江大桥之上的镜头,曾经的小男孩已经长大成人,而奔跑的背后是曾经的长江流域沿岸已从旧城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一个简单的叠画效果胜过百字的解说词。演员扮演、情景再现这些传统故事片表现手法的引入,音乐、音响、叠画、快速切换等故事片表现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画面语言形成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也增强了纪录片的故事性和可视性。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互相吸取美学营养,纪录片创作开始对故事化有越来越高的追求,完美的故事性无疑可以使纪录片拥有更高收视率。因而纪录片应借鉴故事片的创作特点去呈现,具有一定故事性的叙事框架和风格。纪录片中情节的表现,也犹如写文章那样对全篇进行谋篇布局,讲究情节的悬念起伏,增加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更好的吸引观众的关注。

结语。

纪录片是对现实的记录和再现,是以一种客观的角度来展现生活真实,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展现真实为本质,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纪录片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在讲述事件的同时还会向观众阐释和传递一种思想和观念。中国当代纪录片的创作表现,深入被摄者的生活、拍摄过程真实记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对人物性格、动作等细节方面的捕捉,巧妙的叙事结构之中注意人物形象的真实展现。纪录片在创作中,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之上也可借鉴电影电视剧之中故事化的表现形式,从而使纪录片达到更高的艺术价值。

研究生学风建设方法研究论文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精神,在全体研究生中倡导诚信严谨、开拓创新的学风,营造追求真理、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进一步推进我校研究生的学风建设,特举办xx师范大学20xx年“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守学问之道,兴创新之风。

二、活动时间:20xx年月1日——20xx年月0日。

三、参加对象:全体在校研究生。

四、活动安排。

1.启动仪式:举行xx师范大学20xx年“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月”开幕仪式(发布活动倡议书,签订诚信承诺书,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2.宣传动员:利用广播、橱窗等传统载体与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研究生“守学问之道,兴创新之风,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3.集中学习:组织全校研究生深入学习《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学位论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进一步牢固研究生诚信意识。

4.研讨交流:邀请校内外学术科研优秀典型,就学术创新、论写作等方面与研究生广泛开展研讨交流,积极营造科学道德与学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5.示范引领:综合传统与新兴媒体,集中展示学校2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研究生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6.专家报告:邀请校内外学养深厚、为人师表的专家学者,为研究生做系列专题报告,帮助研究生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7.调查研究: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xx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发展现状”专题调研,撰写xx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8.典型案例:举办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巡展”,引导研究生树立诚信意识,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

9.摄影比赛:举办研究生“最美科研人”摄影比赛,通过摄影创作的方式,捕捉科研人的最美瞬间,激励研究生积极投身科研。(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0.导师评选:开展首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发挥导师典型示范作用,增进师生感情,弘扬教书育人精神。(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1.论检测:建立联动机制,集中对所有申请学位人员学位论开展学术规范检测工作,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高学位论质量。

12.表彰奖励:对在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在全校研究生中弘扬“崇真务实、开放包容”的良好学风。

五、工作要求。

1.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活动方案,做到时间保证,内容落实,确保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收到实效。

2.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实际需要,拓展活动形式与载体,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积极拓宽学风建设活动的覆盖面。

3.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导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大对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的宣讲力度,努力在本单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学术氛围。

4.各单位要广泛利用多媒体,认真做好活动宣传动员与总结汇报,及时将有关活动的总结宣传材料上报研究生院(研工部)。

xx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

论文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大都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选择适当的符合课题研究工作需要的科研方法,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许多种,如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等。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用哪种研究方法好,应该看哪种方式方法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具体选择何种研究方法要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来确定,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的起源与发展。

行动研究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于1944年明确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认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强调认识和改进社会实践,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必须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合作研究。该方法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西方较为盛行,80年代初传入我国。

“研究”就是探索,而行动就是参与。所谓行动研究法充分肯定实践者在认识实践和在知识产生中的作用,充分肯定实践对理论、思想的检验作用,鼓励人们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倡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参与协作,共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这种以教育实际工作者为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方法,一般被称为行动研究法。确切地说,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的主题而进行系统研究,它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以科学方法研究别人的问题,研究者通常为专业人员,目的在于建立新理论,发展新规律;另一类是以科学方法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者通常为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3、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

第一,以中小学教师为教育研究的主体。形成由中小学教师、专职教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人员参加的教育科研队伍,教师得到专家的帮助和行政的支持。研究结束后,教师又成为成果的应用者。

第二,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研究的首要目标。行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研究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去发现什么规律,去发展什么理论。参与研究者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为课题,将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变量,在研究过程中逐个加以检验。一边研究,一边解决问题。问题初步解决也就是研究的初步成果。

第三,以自然状态为研究背景。行动研究法基本以学校、班级、学生等自然状态为研究对象和背景,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现实中发生的现象(因变量),分析说明现象可能与什么因素(自变量)相关,提出假设,通过调查搜集资料,证实或否定提出的假设,为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第四、以研究方法灵活为策略。行动研究不强调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或进行对比,在研究过程中,允许在总目标的指引下,边行动边调整方案,即所谓“走一步,看一步”。研究者可依据逐步深入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修改总体计划,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更改研究课题。

4、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

(1)实验研究以验证假说为首要目标,而行动研究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实验研究的过程是封闭的,方案确定后,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易与教学实际相脱离。行动研究注意研究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探索,计划是暂时的、开放的,允许不断地修正计划,把未考虑到的情况纳入计划。它克服了研究者以主观假设为研究出发点的缺陷,使研究的问题更加客观和具有针对性。

(2)实验研究的过程是探求既定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控制是实验研究的最基本要求。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企图寻找影响教育效果的一切因素的过程,它要求一方面按计划进行,另一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开放、灵活是行动研究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使行动研究更符合实际,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研究客观性强,准确度高;行动研究主观性大,经验成分多。

(4)实验研究对研究者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行动研究通常不需要进行严格的研究设计和分析,对设计和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要求不高。

(5)两种经验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的实践,它们既是科研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又是实践性的教育科研活动。同时两者又相互依赖,相互结合,彼此渗透,二者难以截然分开。

5,行动研究与常规工作的区别。

(1)从对教师工作出现的'问题看,常规教学工作遇到问题时,只要不影响大局,一般是回避问题,回避矛盾。而行动研究则把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契机,正是问题,正视矛盾,把它做为课题来研究。

(2)从教师对工作的态度看,搞常规工作只是单纯为完成当前任务而工作,重结果,轻过程,急功近利。而行动研究则即重结果,更重过程,需要借助理论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是有头脑、有眼睛的研究。

(3)从工作结果上看,做常规工作结果是获得一般教学成绩,而行动研究既获得工作上的成绩,还获得科研成果,是工作、学习、研究上的成果。

6、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行动研究做为一种教育科研方法,符合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又有其自身特点。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循环阶段,即实现“概括问题———实施研究———解释结果———反馈、概括问题”的三个循环。每个循环阶段“反馈”后的“概括问题”都是新的问题。

实施步骤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现问题,在教育教学实验工作中,通过思考发现存在的问题。

(2)鉴定问题,从所发现的问题当中选择研究的课题,调查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3)查阅文献,作好行动研究的策划和筹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利用研究者自身的现有条件,深入研究有关文献和信息,了解、掌握“问题”研究的国内外、省内外现状,了解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

(4)建立假说,假说是某种行动可能产生某种结果的预测,是未经证实的结论。假说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将要采取的行动;二是对行动结果的预测。

(5)拟订计划,应遵循可行性、协调性、同步性和操作性等原则。计划应包括如下内容:标题、目的、假说、被试的选择、变量的控制、方法、步骤、材料与实施工具的选择、人员与分工、经费、研究时间及研究措施等。

(6)实施行动,根据计划和研究假说进行研究行动,在行动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问卷、测验等研究方法,不断搜集各种资料和数据,并根据行动中得到的信息,不断对计划内容加以改进。

(7)评价结果,实施研究行动结束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专家指导下,将研究结果加以整理,得出结论,供评价行动研究效果和推广之用。

(8)反馈,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把行动研究获得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在以往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转入下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行动研究法的优缺点。

优点:(1)反应及时;(2)快出成果;(3)易于应用。

缺点:(1)取样缺乏代表性,成果推广有局限性;(2)受研究者学识的限制,教育理论不足;(3)研究者自行验证结果,成果本身具有主观色彩。

第二,在行动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好研究问题;

(2)界定研究问题的范围与内容;

(3)拟定周密可行的行动计划;

(5)在行动研究中,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实验目标,修改方案与行动计划;

(6)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7)对研究结果要进行客观分析,进行理性思考,深入研究,发现新问题,确立新课题,进行下一轮行动研究。

论文的研究内容范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摘要:《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对于土木工程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这里阐述了课程开设现状和开设以来存在的课时安排少、授课内容浅而旧、实践教学平台尚未搭建好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以应用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关注本领域前沿-滚动更新授课内容、搭建合作示范性实践平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希望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依据。

关键词:防灾与减灾;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0引言。

近年来,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不但造成巨额的社会经济损失,而且造成惨痛的人员伤亡事故。上至国家层面,下至村镇个人,这一切无不深深触动着每个人的心。高校担负着传承文明的责任和义务,是培养防灾减灾综合素质强硬的人才的理想场所。而土木工程是防灾减灾应用最直接最广泛的学科和行业,该专业大学生防灾减灾知识体系的储备和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其在未来工作中的思想和行为。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防灾减灾课程具有其它专业和学科都不具备的主动性、必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因此,在学校提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之际,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和地方,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防灾减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防灾减灾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力求今后能抛砖引玉。

1课程开设概况。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是我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基于土木工程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风灾害、洪水灾害、火灾害和爆炸灾害等基本知识之上,研究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灾害的防灾与减灾的一门学科。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通常在《工程地质》、《建筑结构抗震》、《桥梁结构抗风与抗震》等课程之后开设。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系统了解各类灾害的类型、特点、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及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熟悉工程上防灾减灾对策与措施,培养学生初步识别、分析及解决灾害的能力,使之能与工作中遇见的常见问题紧密结合,以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稳定。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14年起,我院针对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实施三年来,对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的积累和意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2.1课时安排较少,但内容多,信息量大。

该课程共安排16个学时,1个学分,考核方式为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六大类常见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风灾害、洪水灾害、火灾害、爆炸灾害)以及相应的防灾减灾工程措施,另外包括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每一种灾害都有大量的信息和案例可供分析,在如此有限的课时内涵盖常见地震、火灾、爆炸、风灾、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选择与本专业以及未来任务相关的几种灾害重点分析介绍。这样在内容安排上就容易出现厚此薄彼,有所偏倚。

2.2授课浮于单纯的内容和形式,应用深度讲授不足。

多数教师的授课内容较为丰富,也加入一些案例分析,但是案例分析和讲述紧紧局限于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和伤亡等客观事实方面,对于相关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分析讲解较少,且相同情况下的防治措施和建议论述不充分。这种情况下,会使学生对于灾害的基本认识具备了,但是对于防治灾害的具体措施掌握上还远远不足。另外,好多授课老师的讲授案例内容老旧,仍然是几十年前发生的一些灾害事件,这些事件中的土木工程结构在当前形势下可能早就被淘汰使用了,也可能早已更新换代好几次了。这种情况就脱离了现代土木工程的实际施工实例,即使讲授清楚了,也不具有广泛和较好的现代应用意义。

2.3实践教学开展少,实践平台尚未搭建好。

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平时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强化防灾减灾的意识。但由于课程总课时较少,实践课时难以有效安排,实践环节中的安全问题以及时间和地点的安排协调困难,导致实践平台尚未有效搭建,实践教学没有有效开展起来。

3教学改革措施初探。

结合本校土木工程专业防灾减灾开课实情和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初步探索改革的措施,希望今后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1以应用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增加课时安排。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是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土木工程领域常遇到的灾害的种类、成灾机理、防治措施及减灾技术。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级工程人才,掌握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在具体开展工作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学时。课程面临课时安排少的实际问题时,教课教师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将课程的重点内容突出,并与特定的应用场景相联系,设想未来工作岗位最可能遇到的应用问题,学与用相互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3.2关注本领域前沿,滚动更新授课内容,深挖致灾原因和防治措施。

防灾减灾学科的交叉性强,常常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和多门课程,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研究内容的更新速度。再加上土木工程领域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许多原本可能致灾的因素得以减弱或克服。因此,一些老旧的内容和案例在现在的土木工程中并不适用了。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及时关注本领域的前沿,尤其是相关的时事事件和专业领域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滚动更新课堂的教学内容,深挖事件的灾害类型、特点、致灾原因以及防治措施,使学生第一时间接触最新的应用领域实例和防灾减灾新举措。

3.3搭建合作示范性实践平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防灾减灾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学校现实教学中存在“案例来源”与“真实土木工程环境”相脱离的矛盾,为解决这一客观问题,学院应主动与一些防灾减灾单位(如地震局台站、火灾大队、地质灾害研究所、重大灾害防治区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尝试建立校内、校外两类教学示范实践平台。例如:校内平台方面,学院可以与火警中心合作建立校内实验大楼火灾与防火防灾师范基地,不仅从土木建筑结构选址、防火等级设计、防火设备设计等方面实地演示讲解火灾的防治措施;还可以定期组织各个班级的学生参加防火演练,使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平台,真实参与防火工程实践,零距离与土木工程防火设计结构接触,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4结语。

防灾减灾通过综合应用工程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土木工程系统抵御人为及自然灾害的能力,研究和防治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工程灾害,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基础能力,进行教学改革对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申永江,李耀庄,冷伍明.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防灾减灾概论》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80-81.

论文研究方法包括哪些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好处。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透过自我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状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超多的信息资源,能够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透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忙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潜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研究方法包括哪些

前言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写你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怎么由来的。

2.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等。

3.你的论文研究的内容包括了哪些,大致的思路是怎样的。前言部分字数要在1500字以上。

第一章主要写你所写内容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别人的研究情况。比如哪些人在这些方面做了研究、研究的结论是什么、研究效果怎样等等。

本章字数要在3000字以上。

本章字数要在3000字以上。

第三章主要是写造成目前这种现状、困境的原因。若是优点或较好的地方,也可以写成形成这种较好体制或状况的原因。

本章字数在4000字以上。

第四章本行业或者你所写的东西未来发展(或别的企业、行业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

本章字数在3000字以上。

第五章针对你所提出的困境、问题、原因,提出你的解决策略或办法。

本章字数在4000字以上。也是最重要的一章。

结论。

就是你这篇论文的立论的点,最后怎样来解决问题的简要叙述。

字数在1000字以上。

致谢。

具体见参考论文,结构都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英文原文略。

二、英文翻译略。

相关阅读:

中外自然类纪录片比较研究文学论文

一、对这两部纪录片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微观世界》: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草丛中、树枝上、池塘里、泥缝间的小动物们开始了新的一天。蚱蜢停在草叶上贪婪地吮吸着自然的甘露,没想到螳螂已经挥舞着大刀悄悄靠近;毛毛虫蠕动着碧绿的身子在树枝上飞快地爬行,那种奇妙的动作真是见所未见……太阳升起来了,漫山遍野的野花吸引着一群蜜蜂,它们在花从中辛勤地劳作着,匆匆忙忙,谁也不肯休息一会。之后按照由晴天到雨天、有白天到黑夜的这样一个顺序,讲述了发生在大自然微观世界中发生的故事。《森林之歌》这部片子有11集,拍了四年,拍摄范围几乎包含了我国所有的主要林区,甚至有海南海底的红树林,不能不说是鸿篇巨制。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物种繁多,反映森林中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生活状态,应该是本片的基本目的。11集片子除两集是“政论篇”即讲述森林与人类的关系之外,其余9集构成的“自然篇”完成了全景式描述中国森林生态环境的任务。

二、比较二者叙事手法的异同。

1.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他们共同的主题。

(1)弱肉强食。无论是在《微观世界》中还是在《森林之歌》中,动植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默契的食物链的关系,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生态平衡。在自然界中,弱肉强食这生存的法则,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人类社会。《微观世界》中的蜘蛛打败蚂蚱之后,蚂蚱便成了其的餐点;《森林之歌―绿色版图》集中东北虎对野猪的捕杀。

(2)与自然界的抗衡。在自然界中,每一种动植物都遭受着来自大自然的威胁。大自然中的各种自然灾害是他们生存所面临的最重要挑战。《微观世界》中暴风雨过后,蚂蚁的蚁穴被冲坍塌,蚂蚁们只能再一点点的进行修复;而《森林之歌―云横秦岭》中,金丝猴不得不度过严寒的冬天,“小圆”就是由于没有抵挡住寒冷又少食的冬天才死去的。

2.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在电视剧和娱乐节目高度发达的今天,纪录片的生存问题成为了纪录片从业者的难题,而纪录片的叙事化成为了他们采用的最重要的方式。在这两部片子中,他们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在里边,而且情节处理上也是力争做到跌宕起伏。《微观世界》中对每个小动物的描写都是有故事情节的,如蚂蚁搬家,蜗牛缠绵……《森林之歌》中每一集都是有一个主人公,然后讲述他们的故事,如竹笋长成参天的竹子的一点一滴,金丝猴“甲板”与“八字头”之间地位的争斗等等。

3.二者都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在两部片子中,细节构成了它们叙事的主要方式。通过各种细节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变得细腻。特写和重复是细节化叙事手法的两种主要方式。在纪录片细节的呈现状态和表现方式中,两种话语叙述技巧有效发挥叙事和修辞的双重功效,凸现出自身的审美魅力和艺术张力。《微观世界》中对蝴蝶破茧而出的那一刻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那一刻的力量和欢跃,而对蜗牛的缠绵的描写长达两分钟,更让我们感觉到导演在细节上所下的功夫。《森林之歌―云横秦岭》中,“小圆”死后,“甲板”和“圆圆”思想情绪上的变化。

4.注重对自然音响与背景音乐的运用。在这两部片子中我们会非常明显的发现它们都采用了大自然的声音,对各种动植物本身发出的声音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特别是《微观世界》。除了运用这些自然音响以外,都在关键时刻采用了人工音乐对其进行渲染。《微观世界》中毛毛虫排着长长的队行进,《森林之歌―雨林回响》中,胡蜂与黄s蚁的斗争,都是自然音与背景音乐的完美结合,都对影片的叙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他们不同的一点就是《森林之歌》大都采用的是中国的民族乐器进行演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微观世界》则是运用交响乐等西洋乐器。

1.叙述方式差异。在具体的纪录片创作中,由于受传统叙事惯性的影响,中国人常常习惯于从概念或观念出发、从宏观叙及微观,微观叙述往往服从于宏观叙事,虽然明白晓畅,却不免有说教宣导之感;而西方由微而巨的叙事习惯往往能使纪录片看起来更加生动具体,从一人一事一景切入的故事描述方法显然更容易抓住观众的眼球。《微观世界》给观众的感觉是纯客观的,都是摄像机或者是动物们自己的视觉,简单的讲述动物世界发生的事情。《森林之歌》则是采用解说的方式,加入了很多的人的情感在里边,并非是纯客观的。在两部片子中,它们都有对毛毡苔的描述,在《微观世界》中没有任何的解说介绍,我们能通过镜头清楚的看到它把蜜蜂粘住并包裹起来,但是在《森林之歌―万木撑天》中也有对毛毡苔的介绍,它是通过解说让我们了解这种植物的;而且在整个片子中都运用了大量的cg技术来辅助其进行叙事。

2.镜头语言和叙事角度不同。《微观世界》描述的是微观世界,影片中绝大部分运用的都是特写镜头,而且在突出主体时都是前实后虚,使得这些微观世界里的小动物们细小的触须和脚都淋漓尽致的展露在观众眼前。虽然这些动物中的好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但是却从来不曾看的这么清楚,确实令观众震惊。比如野山鸡捉蚂蚁这组镜头里,我们看到的是野山鸡自己的视觉,在从洞中往外看的镜头所表现出的似乎是我们窥视他们生活的感觉。《森林之歌》则是采用比较中观的展现方式,给观众展现的大多是动植物的全景,特写镜头少。在《云横秦岭》中,采用的基本都是全景的拍摄方式,而且使得观众强烈的感受到有人的因素在里边,把人的思维方式强加在其中,例如“圆圆”对“小圆”的`溺爱这一段,解说让人产生的感觉就是这明显是人的情感,而非动物。

3.时空叙事的不同。由于地缘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和西方的叙事时空观形成许多差别。中国人叙事习惯于大时空及循环论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则擅长于小时空切入再作铺陈。中国和西方这一叙事传统的差异自然也影响到纪录片叙事,使纪录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状貌。在《微观世界》中,它是在同一个地域内按照从白天到晚上,从晴天到雨天的时间顺序进行叙事的,而《森林之歌》则是遍布大江南北,通过一年中四季交替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三、特写与重复:两种不同的细节刻画方式。

纪录片叙事与虚构故事叙事的最显著区别便在于其纪实性征兆,纪实性作为叙事的基础性根基保持了纪录片生生不息的生命潜力,而细节的刻画是否精彩,成为了创造者能否把故事讲好,把片子拍好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细节化的叙事手法有两个:特写和重复。在纪录片细节的呈现状态和表现方式中,“特写”作为一种独特的叙述技巧和修辞方式获得存在的意义;“重复”则是在对叙事时空的畸变中完成叙事结构的建构,两种话语叙述技巧有效发挥叙事和修辞的双重功效,凸现出自身的审美魅力和艺术张力。

“特写”一词,在这里不仅仅局限于景别意义上的特写镜头,而是“刻意的关注和强调”,意指纪录文本创作者以突出的手法让观众看到的人物、动作行为的镜头影像和表现,强调和凸显,使得观众在对“特写”式纪录片细节“韵味”的揣摩中领悟到艺术趣旨。“从叙事功能上讲,特写一般是对某一事件中的细节,对某一整体形象中的局部作出刻画,起到一种微观的聚焦作用;并可以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中,建构出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1]。在《微观世界》中,导演运用了大特写镜头,让观众清楚的可以看到动物们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在蜗牛缠绵这个细节描写时,导演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在一起,用两分钟的时间给观众展现了动物世界中非常柔美的一面,它们也会像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也要繁衍后代,使得观众与之产生了共鸣。

重复手法同样也是增加细节叙事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纪录片细节的重复涉及人物物件细节、动作行为细节的重复运用,场景乃至情节的重复。小说批评家劳治的“重复”模式是一种‘结构性’的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对一些重要的重复出现的成分在全文范围内进行追踪分析……考虑每处重复在上下文中的作用,特别是其与总体结构的关联,就会有助于阐释作品的意义[2]。”纪录片细节的重复分析也与此类似,重复出现在纪录文本中的成分已经具备构建叙事结构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加强画面表现的修辞效用。有“无深意的修辞”,但没有“无用的重复”,只要片中的画面进行了有意的重复,从中便可追寻到片子的主题,但纪录片细节同样需置入整体叙述结构分析才能发现其作用。“在事件的流程中,一个被揭示的特定现象初看上去可能只是一个影影绰绰的内核,然而,即使是最微小最琐细的暗示或重复都可以作为深入阐释的基础”[3]。在这里,它们建立了一种符号―表意关系,仅仅是一个细节的重复就可使简单的事物显现意义。《森林之歌―云横秦岭》中,解说不断的重复“甲板”的地位以及它对“圆圆”的感情,这其实是为随后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细节的重复,无疑是增强了观众对这部片子的解读。

四、中国纪录片已有进步但仍需努力。

塞登伯格说:“中国纪录片与外国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在于纪录片的故事性。不少中国导演很优秀,很有创作力,有很好的视角,拍摄了很好的画面,但在如何讲述故事来使观众能够理解片子方面还需要多下工夫。”塞登伯格的这句话就说明我国纪录片在叙事方面缺乏能力。但是从《森林之歌》这部片子我们难看出我国纪录片在叙事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而且以前我国的纪录片在宣传国家形象和国家文化对外交流这方面是非常薄弱的,从《森林之歌》这部影片中,我们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了,是对以后我国纪录片发展的一个启发。

但《森林之歌》这部片子只是我国纪录片向国际迈出步伐的一个小的开端,更艰难的事情还在后边,因此,我国纪录片还是需要不断学习国外影片的叙事能力来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匈)伊芙特・皮洛著,崔君衍译.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论文研究方法

(2)选题意义:关联交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成为许多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能够合理有效地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不仅直接决定报告主体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效果,而且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公众形象和证券市场的竞争机制。完善和强化关联交易制度的约束,提高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透明度,是限制和防范通过关联交易操纵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1、解决方案:

(1)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对重大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审计力度。

(2)有必要在准则正文中明确、全面、集中地陈述有关规定。

(3)报告实体与其联营企业间的交易应比例合并、全额披露。

(4)增加关联方交易披露的方式。

(5)充分披露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

(6)增加关联交易信息的披露的方式二、研究方法本文以理论研究作为支撑,研究关联方交易及其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弊端,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理论分析的方法。对于关联方交易的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找到目前的研究动态。本文在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以对关联方交易的研究作为理论基础,进而分析关联方交易的利弊。

(2)数据图表分析的方法。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各季度存货、各季度产品销量、销售毛利率的数据进行制表并分析,以及与母公司数据的比较,得出研究结果。三、前人研究成果1.学位论文金娟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来自制造业的经验数据20072.杨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行为的思考”,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6月3.学位论文应伟华关联方交易披露问题探讨4.学位论文姚佳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监管及其效果研究2007.

论文研究方法

论文的撰写要结构合理、文字表达清楚确定,容易让人理解。形式上要尽量采取可视化的效果,例如多用图表来表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具体论文的撰写要考虑包含如下内容:摘要、研究介绍(包括背景、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样本选择、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的发现、结论(简要结论、建议、启示意义)、附录、参考文献。

针对社会科学和商务领域的问题研究,我们传统上所遵循的研究思维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承认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遵循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决策者快速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用这一思维模式来指导研究的过程,容易使我们混淆研究者与决策者的地位,找不准研究者的定位。首先,这一研究思路和模式将问题的解决和问题的研究混在一起了。其次,没有突出,或者说掩盖了对研究方法的探讨和遵循。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它忽略了问题的识别过程和研究方法的遵循过程。而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问题的识别过程和研究方法的遵循过程是一项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前提。问题的识别过程可以保证所研究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防止出现只做表面文章的情况,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研究方法的遵循过程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使研究结果有说服力。当然,在此,我们并不是说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传统模式是错误的,也不否认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然而,我们觉得,这一传统研究思维模式太笼统,太注重结果导向,不足以说明科学的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研究步骤。

在社会科学和商务研究中,运用这一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模式来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容易出现两个不良的倾向。一是使我们过于重视论文本身的写作过程,而忽略了论文写作背后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只强调结果,不重视过程。在此情况下,论文的写作多半是进行资料的拼凑和整合。当然我们并不能低估资料的拼凑和整合的价值。可是,如果一味将论文的写作定位在这样的过程,显然有就事论事的嫌疑,无助于问题的澄清和问题的解决,也有悖于知识创造的初衷。特别是,既没有识别问题的过程,也没有形成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甚至没有用任何可以遵循的研究分析方法,就泛泛对一个问题进行一般描述,进而提出感觉上的解决方案。这种研究结果是很难被接受的。第二个不良的倾向是上述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模式使我们辨别不清我们是在做研究,还是在做决策。研究通常是在限定的一个范围内,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进行证明或推理,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这个结论对决策者能产生影响。然而,决策者毕竟与研究者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考虑的问题与研究者或许一致,或许会很不一致。有价值的研究是要给处在不同地位的决策者(或者实践者)给予启示,并促其做出多赢的选择。因此,传统的研究思维模式缺乏研究的质量判定标准,缺乏系统性和可控性,也不具备可操作性,容易让研究者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片面的终极的解决方案。

在指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的实践中,我们曾试图改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模式,尝试让我们的研究生将论文的写作与研究过程结合起来,特别注重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方法,并且要求在论文的写作中反映这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例如,2002届研究生万莲莲所写的《电子采购系统实施中的管理因素-摩托罗拉公司电子采购系统实施案例研究》硕士论文就是在这方面所做的最初探索。此论文的结构就分为综述、指导理论、方法论、数据分析,以及研究结论和启示等五个主要部分,运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定性和定量的各种具体方法。其研究结论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因为研究者并不限于第二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而是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框架,运用问卷定量调查等手段,遵循案例研究的方法,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对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相同的研究方法,我们又应用在其他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例如2002届龚托所写的《对影响保险企业信息技术实施的主要因素的研究》、2003届王惟所写的《对中国铜套期保值现状的研究》,以及2003届马鸣锦所写的《中国银行业知识管理程度与网络银行发展程度的关系研究》等。通过论文写作,这些研究生的确掌握了一般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步骤。以上的研究结论对教学和实践直接有借鉴的意义。在教学和咨询过程中,其方法和结论都得到了肯定。据多方反馈,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论文研究方法

1、有关现状研究的课题,一般可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

3、有关发展性研究的课题,一般可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跟踪法、实验法等。

(二)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确定适宜的研究方法。

1、要考虑研究范围的大小。

2、要考虑研究时间的长短。

3、要考虑研究对象的年龄、学识等因素。

(三)根据课题的目的、任务选择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任务偏于对象的认识方面特征(掌握知识、技能、能力、自我意识、道德认识等)或与认识关系比较密切的,易用语言描述的课题,可以考虑用调查法。也可以用测量法或实验法。

2、研究目的偏于了解对象的态度(认识、情感、意向)和行为方面特征的,例如学习动机、道德情感、气质、性格等等。为取得真实可靠的结果,可考虑运用观察法、测量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

3、研究目的任务偏于解决教育实践中提出的某些问题,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可考虑采用行动研究法、教育性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

4、研究的目的任务偏于探索某些理论问题的,可考虑采用文献法、历史法、实验法等。

(四)根据研究者个人的偏好和能力,选择研究方法。

1、专业人员更适合于选择测量法、文献法、实验法、质的研究方法。

2、一线教师更适宜选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简单的实验法。

3、不同研究基础的教师选择的研究方法也会不同。

中外自然类纪录片比较研究文学论文

对网络文学的各种研究维度参差不齐,各不相同,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网络文学审美取向问题,本文力图展示近几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倡导树立与时俱进的审美观。

12月25日,互联网在中国开放的第5个年头,“榕树下”原创人文网站开通,它为喜欢在网络上写点什么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一试身手的平台。

十多个年头过去后,在它的四周已经生长出了一片茂密的森林。

10月,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文在线联合主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如今,已经有3部作品从入围的20部网络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本文将从网络文学的定义入手,进而探讨网络文学的审美观。

首先从书写权利的回归和狂欢化中的角色僭越来分析审美的第一个角度;其次将从超文本、交互式写作和文学性三个方面来分析审美的第二个角度:网络文学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一、网络文学定义。

吴炫说,并非所有出现在网络上的文字都可以成为文学,网络确有文学和非文学之分1。

马季通过网络文学的形态间接为其下了定义,他认为符合以下三种形态的文字内容都可以算作网络文学――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方式将已经存在的纸质文学作品放入互联网;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字;由特殊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文学作品2。

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阐述网络文学的概念。

广义上,网络文学可以理解为“运用网络这个新的媒介和载体,来创作、传播、存储和阅读,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新文学形式。

”3狭义上,则应该指超文本文学,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平面感,赋予文学立体化,可以称为后现代文学4。

网络文学的发展目前还处在婴儿时期5,所以现在为网络文学所下的定义还不完整。

笔者认为,马季先生的定义很值得参考,与其绞尽脑汁从不同维度来分析,倒不如寻求实际中存在的形态,从具体的网络文学形态来把握其特点。

二、网络文学的审美取向。

网络文学的审美取向如同网络文学本身一般,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研究者们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分别是:书写权利的回归和狂欢化中的角色僭越;网络文学的后现代主义体现。

1、书写权利回归大众,狂欢中的角色僭越。

网络中,书写权利回归大众,是因为网络传播的特点有传受身份的双重性、对象的小众化与个人化、传播的去中心化等7。

在这样的平台上,作者和读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者和受者。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是网络打破了文学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8。

获得了书写权利的人们会怎样使用他们刚刚到手的权利呢?有研究者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解读。

巴赫金认为,在一个狂欢广场上,人们摆脱了平日里各种身份带来的束缚,宗教、政治、道德全都被抛在了脑后,人们可以尽情地僭越自己的身份,敞开自己,卷入狂欢的海洋9。

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身性使来到这里的网民无拘无束,尽情狂欢。

人们将利用网络叙写行为进行人格重塑和人际吸引,获得现实的补偿感10。

这样的补偿感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其一,网络文学作家以自己的作品为依托,抒发对生活的感悟,他们可以在故事里写自己和自己的朋友,也可以将主人公打造成心目中的英雄,寻求读者的共鸣。

其二,网络的隐身性和宽容性使读者和评论家们畅所欲言,他们可以围绕某一作品大胆地批评。

王琰在论文中指出,这类狂欢可以分为两种形式11,一种是“笑文学”,即那些无关痛痒,可以一笑了之的评论,比如讽刺。

另一种是语言的“下身化”,即那些言语粗俗卑鄙的评论。

2、网络文学的后现代主义。

现实的社会环境,在语境上已经离不开后现代主义――它带有游戏性质,化解了高雅和通俗文化的界限,或者说,是消解了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

后现代社会中,“宏大叙事”已经显得荒谬和不可能。

网络文学的个性表征正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种种特性,笔者分别从超文本、交互式写作和文学性三个方面来探讨。

(1)动感的超文本。

德特・纳尔逊于1965年创造的术语“超文本”是指“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12。

超文本和传统文本的'区别在于,由现行结构向链接结构转化,定向结构向弹性结构转化,以及由封闭结构变为开放结构13。

链接结构、弹性结构和开放结构使超文本小说变成一个迷宫,其中有多条路径和多个出口,要选择怎样的情节和结局全凭读者个人喜好。

这种超文本文学作品俨然成为了后现代文学的代表,它体现的是后现代话语的边缘思维、不确定性和非中心化14。

有学者认为,正是因为超文本小说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吸引了读者。

因为读者在阅读超文本小说时,可以选择一些边缘主题,而不是被传统意义上的宏大叙事所羁绊。

不确定性给了读者更大的挑战性,阅读变得比过去更有趣,就像在做一个游戏。

(2)交互式写作:挑战传统文学。

目前对于交互式写作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块:一类是集体创作,或者称为接龙小说,另一类是作者采纳读者通过跟贴等方式表述的意见,实时对自己小说的内容进行修改。

经过商议确定题材、人物和情节等,由一个人执笔创作,完成后再听取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一种情况是已经发表的网络文学作品在被读者阅读过程中不断得到读者的加工和修改,最终成为许多人集体创作的成果。

集体创作在网络文学bbs上已经渐成气候。

第二类交互式写作主要通过跟贴的方式来实现。

传统文学中,作品一旦印刷成纸质书本,便难以改变其中的内容,尽管不乏评论界的声音。

网络文学则不然,许多写手会在文学网站上及时贴出自己的最新作品。

而读者则会在迅速读完每一章节后,在bbs上发帖,如果是“当红”的网络文学,帖子的数目会越来越多,跟帖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虽然执笔写作是由作者一人完成,但其中的内容却是综合了众多网友的意见后拼贴而成,实现了交互。

有研究者表示,网络文学不会诞生伟大的单一作者,但是会诞生伟大的作者群16。

在交互式写作的过程中,已经无法简单地区分读者和作者的身份,传统文学中二者对立的二元结构在这里被解构了,看来文学重又回到了自由的游戏时代。

(3)宽容的文学性。

许多研究者的研究还纠结于网络文学的文学性问题上。

什么是文学而什么又是非文学呢?他们的区别在于,“篇章结构的独特表现,对语言媒介的艺术处理,不求实用目的,以及突出的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等”17。

无法提供终极意义,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在学者眼中成为了网络文学的致命弱点18。

在这样的语境中,一些学者提出,审美标准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说网络文学没有“文学性”19。

后现代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形成了新的感知生活的方式。

休闲娱乐是这个时代的主题,网络文学正好应景。

人们需要的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轻松、解嘲的气氛。

网络文学不是不美,而是美得不一样了,它是对“现实世界中无法存在或难以存在的世界的描述、期待和幻想”,它是轻灵的,解构的20。

网络文学的美存在于传统意义上的非美领域。

有学者表示,当下我们急需一种“大文化文学观”21,这是一种宽容的“文学性”。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在这样的研究者面前似乎显得有些狭隘,的确,也许给予网络文学更宽容的态度,将更有利于其发展,毕竟网络文学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研究者们在这里提出的“大文化文学观”非常值得关注和肯定,它将使人们的视野扩大,心胸开阔,它鼓励一种宽容的审美态度。

但是,所谓的大文化文学观究竟要“大”到何种程度呢?笔者认为再大的审美观也应该有其底线,否则网络文学的审美观将变得毫无原则,走入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怪圈。

三、结语。

面对网络和文学的新生儿――网络文学,人们需要一种新的审美观。

书写权利重新回归大众,网民疯狂地进行角色的僭越;超文本小说、交互式写作和传统文学性的失效,体现的是网络文学作品中后现代主义的特征――高雅和通俗二元对立、宏大叙事的消失、边缘思维、不确定性和非中心化……在网络文学审美观的问题上,研究者们虽然为人们打开了新的思路,但却给了这种审美观无限的发展空间,定语的缺失是这种新的审美观的美中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2、8、13、15、马季,《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史》。

3、4、5、12、17、金振邦,《新媒介视野中的网络文学》。

6、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

7、杜骏飞,《网络传播学概论》。

10、王琰,“解读网络文学的狂欢化”

11、百度百科。

中外自然类纪录片比较研究文学论文

互联网的出现,则制约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进展,双方产生了矛盾。其关键体现为如下几点:第一,表达方式方面的矛盾。客观的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汉语言文学的阅读供应了很多免费的材料,然而会应用互联网资源来研读中外经典作品的同学却非常少。互联网提供更多的是娱乐或图像新闻,而且互联网上的新闻普遍只是采用简短的字词标题,许多同学在关注这类新闻时,都只是惯性地浏览一下题目,大致了解一下其大概内容。长此以往,同学们就都习惯了快餐式阅读,而对于需要沉下心来静思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其深刻的内涵、深远的意境、浑厚的思想以及宏大的情感,又岂能在互联网上得到进行和吸收?这样不同的表达方式就造成了互联网和汉语言文学阅读之间的一对矛盾。第二,年代的矛盾。互联网属于一个时兴的事物,其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的包围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受它的影响非常的多,便养成了一些较为灵活但浮躁的习性。汉语言文学的经典著作,大多历经了年代的磨砺,是思想的积淀和精华所在。尤其是文学名著中所体现和所印证的年代的跨度更是非常大,而且年代久远。已经习惯了互联网的年轻人很难理解到文字著作中的时代大环境,在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时,这无疑也是一道现实的障碍,妨碍和制约了同学们对文学著作的阅读。

(二)找准契合,把握互联网和汉语言文学的整合点。

互联网和汉语言文学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但二者还是有契合度的。只要找准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就能很好地实现互联网和汉语言文学这门经典语言学科的整合,实现汉语言文学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良好传播。二者的整合可采取的措施具体如下:第一,利用音频和图像实现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可视化。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着同学们的认知方式,但毋庸讳言,也给当代教育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如今许多同学都通过网络获取资讯,不妨将文字转变为音频与图像,采用这样一种同学们喜欢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或许会更顺畅。比如,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样式举办一个说书论坛,如以班集体为单位,也可以以学院为单位。要使说书论坛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可以每周举办一次,每一次让一位同学挑选自身感兴趣的文学著作,进行展演。同学们想要用大家熟识的方式把文学著作表现出来,他就必须要在这之前对原文进行细致入微地阅读,体味文字间的情感,并做出自己的思考,还要能消化得了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展现给别人。无疑,这一个过程,除了是对展演同学自身的一个良好阅读的实施,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激励同学们开展文学著作的研读。为了激励更多的同学参加进来,还可以把同学们的说书进程摄制整合,形成视频作品,这样就实现了文学和互联网的高效整合,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得到了良好的'传播,互联网也变成了文学的承载体和良好的平台。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把文学名著的演出搬上课堂。课堂是进行汉语言文学传播的主要阵地。面对互联网和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矛盾,要把握两者的契合点,充分利用这个阵地,把课堂变成展现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平台,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渠道。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同学们,对于把经典文学作品的演出搬到课堂上,他们的兴趣点仍是会很高的。实现汉语言文学的良好传播,不妨利用同学们的这个心理特点,开展课本剧的演出。在互联网环境下,同学们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来协助完成文学作品的改编,比如灯光、乐曲、环境布置等。正如说书论坛的举办,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其实正是对同学们研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激励。想要把一部文学著作用话剧的方式展现出来,同学们必须认知作品产生的大环境,体悟作者的中心用意,然后比较恰当地把文学作品展演到课堂上来。当然,在改编时,在进行话剧的演绎时,老师要更加注重紧抓授课的目标,应当使表演成为推进同学们对文学著作的研读的一种最佳形式,而不要流于表演。

(三)改变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师”,即主要起“教”的作用。而在网络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即由“教师”变成了“导师”,由“教”到“导”,虽然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角色变化。综上所述,作为一门经典的语言文学科目,汉语言文学无论在内涵还是形式方面,都和甚嚣尘上的互联网存在着极大的区别。但是,互联网时代的高科技和汉语言文学的文学著作之间,未尝没有交叉点。要想在互联网时代做好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就需深入探究二者之间的特质,找准其矛盾点,把握其契合点,扬长避短,实现两者的高效整合。要正视互联网时代下的现实状况,想方设法,进一步发展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工作,使互联网能更好滴服务于汉语言文学的经典著作,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文化结晶,推进将来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前行之路。

相关范文推荐
  • 12-20 一年级感恩的心演讲稿范文(19篇)
    演讲稿的发挥需要充分的准备和练习,以确保在演讲时流畅自信。在这些精选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一些优秀演讲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合)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 12-20 参加动漫社心得体会(专业18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于自己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经历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篇文字,有助于提升自我认知和促进个人成长。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
  • 12-20 教育校内实训总结(实用22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我们教学工作的一种检查和评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和改进教学实践。通过阅读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可以了解到教师在不同阶段和课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 12-20 发展对象心得体会文章格式总结(专业19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增强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接下来是一份关于心得体会的分享,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发展对象课是一种针对不同年龄阶段
  • 12-20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通用20篇)
    最终想补充一点自我另外的想法,同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便利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医疗教育资源,农村自是不能比的,城市成了人们汲汲以求奔向的地方,农村逐渐虚空成空巢,某
  • 12-20 奋斗在新时代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梳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以下是一些别人的心得体会,它们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按照省公司下发了黑邮创争〔xx〕7号文件
  • 12-20 游戏化课程的心得体会(优秀16篇)
    心得体会是实践经验与思考的结合,是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这里,小编为大家介绍了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激励和启发大家。课程记忆游戏是一种在学习过
  • 12-20 民警服务人民心得体会范文(13篇)
    经过总结,我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撰写心得体会的灵感和动力。近年来,毒品问题成为社会治安的
  • 12-20 每天的工作心得(汇总13篇)
    通过写工作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和不足之处,并且找到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工作心得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 12-20 单位骨折请假条(专业22篇)
    在单位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共同协作完成组织任务。以下是一些单位管理的成功案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探讨。上款(顶格写可以批准假期的`领导姓氏和职务名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