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加几的教学反思 十几减教学反思(汇总9篇)

时间:2023-09-25 16:44:22 作者:雁落霞 十几加几的教学反思 十几减教学反思(汇总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十几加几的教学反思篇一

这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计算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力争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先出示游园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全班同学听。游园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的基础上,及时提出问题“还有几个?你能想出来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进行解答。本节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问题,抽象出减法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破十法”是一种简捷、易懂的计算方法,因此在学习例1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学具的结构(10朵红花、2朵黄花)初步掌握“破十法”的计算方法。“做一做”时再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和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破十”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本节课从儿童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用数字和符号表示的算式,并引导学生摆一摆、算一算,使知识的过渡呈现得很自然。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本节课教学的是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应使学生明确“破十法”是计算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比较简便,但也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2、“破十法”的思维过程不要求学生必须死记,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教学时不必总结计算规律。

十几加几的教学反思篇二

十几减九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是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顺利地引入新课。

学生热烈地讨论、质疑、交流,真正投入到了学习中,在合作中领悟、发现规律。在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了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十几加几的教学反思篇三

我在教学十几减9这节课时,一开始,通过复习20以内的加法口算,后面的想加算减做了铺垫。一开始,同学们通过观察主题图,能够很快找出数学信息并列出算式15—9,当我问到15—9等于多少时,大部分学生立刻说出是等于6。当我再问:你是怎么算15—9时,学生似乎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试教时,学生算法不够多样化,显然让我在上课时有点乱了“阵脚”。 我想,大部分学生早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会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过多的死记硬背颠覆了当初在他们脑中出现的各种算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探讨15—9的计算方法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其实,这时完全不必苦苦追问。应该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算法,相互启发,激活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节课还有一种“破十减”需要学生掌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在上课之前想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选择创设情景的方法,我希望通过摆圆片,让学生领悟到“破十减”法的过程。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回答的学生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了此方法的名称。不过,在介绍“破十减”时,时间花得多了,过分强调要让学生用“破十减”,导致后面的内容讲授有点仓促。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设计这个有趣而熟悉的游园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并贯穿全课,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有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只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了独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本节课中在探讨“15—9”算理时,就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并借用小棒来帮助和验证,再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学习“15—9”的算法,最后全班反馈与交流,从这些算法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同时体验到了同伴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所以在汇报交流“15—9”的算理时,先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他们的选择,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然后在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出哪种方法最好,算法最优化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使二者得以完美的统一。

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十几加几的教学反思篇四

学习《十几减九》对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依据这一思想,首先我成功地创设丰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授课中,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环节突破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学的作用。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环节中,借助学具、实物图摆一摆、算一算,以实物操作来加强表象,帮助计算,其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脱离实物和图形,利用表象来支持思维,充分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由于初次执教低年级,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许多环节,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在复习分成和求未知加数,并进行相应的练习这个环节的实际教学中,采用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再汇报的方式。

改进措施:这道复习题浅显易懂,完全可以让学生直接说出答案。此外,在学生回答9可以分成几和几时,对答的有规律并说的完整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希望其他小朋友向他一样来回答问题。

(二)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从中找到和这节课有关的内容。

(三)例题的出示过程中,采用12个风车先展示了一下,然后把其中的9个贴在了黑板上,其余3个直到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才贴在黑板上。

改进措施:在呈现例题时一定要给学生完整的画面,也就是12个风车要同进展示,可采用画虚线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题意。

(四)在学生汇报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的.教学中,学生只说出了想一想、算一算中的想加算减法、破十法、平十法这三种方法,老师在板书时采用的是书写算式的方式。在学生说出平十法这种方法时说的有些含糊,老师要给特殊的点拨。

改进措施:

(1)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式摆一摆,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突破教学的重点。

(2)学生回答破十法、平十法时,采用图式的方式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3)“平十法”这种算法有些学生不容易理解,应采用图式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4)学生没能想到“减十法”这种计算方法,作为老师可以把这种算法告诉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理解,以增强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5)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算法。

十几加几的教学反思篇五

《十几减9》这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运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答案,不会拘束于传统的单一逻辑思想。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当然,在课堂过程中,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这就要靠老师慢慢地去开发和引导,使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学会如何去展现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十几加几的教学反思篇六

学习十几减九对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依据这一思想,首先我成功地创设丰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授课中,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环节突破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学的作用。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环节中,借助学具、实物图摆一摆、算一算,以实物操作来加强表象,帮助计算,其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脱离实物和图形,利用表象来支持思维,充分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由于初次执教低年级,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许多环节,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在复习分成和求未知加数,并进行相应的练习这个环节的实际教学中,采用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再汇报的方式。

改进措施:这道复习题浅显易懂,完全可以让学生直接说出答案。此外,在学生回答9可以分成几和几时,对答的有规律并说的完整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希望其他小朋友向他一样来回答问题。

(二)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从中找到和这节课有关的内容。

(三)例题的出示过程中,采用12个风车先展示了一下,然后把其中的9个贴在了黑板上,其余3个直到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才贴在黑板上。

改进措施:在呈现例题时一定要给学生完整的画面,也就是12个风车要同进展示,可采用画虚线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题意。

(四)在学生汇报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的教学中,学生只说出了想一想、算一算中的想加算减法、破十法、平十法这三种方法,老师在板书时采用的是书写算式的方式。在学生说出平十法这种方法时说的有些含糊,老师要给特殊的点拨。

改进措施:

(1)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式摆一摆,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突破教学的重点。

(2)学生回答破十法、平十法时,采用图式的方式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3)“平十法”这种算法有些学生不容易理解,应采用图式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4)学生没能想到“减十法”这种计算方法,作为老师可以把这种算法告诉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理解,以增强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5)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算法。

十几加几的教学反思篇七

我在教学十几减9这节课时,一开始,通过复习20以内的加法口算,后面的想加算减做了铺垫。一开始,同学们通过观察主题图,能够很快找出数学信息并列出算式15—9,当我问到15—9等于多少时,大部分学生立刻说出是等于6。当我再问:你是怎么算15—9时,学生似乎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试教时,学生算法不够多样化,显然让我在上课时有点乱了“阵脚”。 我想,大部分学生早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会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过多的死记硬背颠覆了当初在他们脑中出现的各种算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探讨15—9的计算方法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其实,这时完全不必苦苦追问。应该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算法,相互启发,激活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节课还有一种“破十减”需要学生掌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在上课之前想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选择创设情景的方法,我希望通过摆圆片,让学生领悟到“破十减”法的过程。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回答的学生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了此方法的名称。不过,在介绍“破十减”时,时间花得多了,过分强调要让学生用“破十减”,导致后面的内容讲授有点仓促。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设计这个有趣而熟悉的游园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并贯穿全课,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有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只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了独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本节课中在探讨“15—9”算理时,就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并借用小棒来帮助和验证,再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学习“15—9”的算法,最后全班反馈与交流,从这些算法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同时体验到了同伴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所以在汇报交流“15—9”的算理时,先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他们的选择,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然后在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出哪种方法最好,算法最优化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使二者得以完美的统一。

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十几加几的教学反思篇八

推荐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中出现了四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平十的方法,先减3,再减6;四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

在探讨13-9的计算方法时,我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只出现了几种算法。我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一味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以致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愿说。不过还是有学生说出了平十法,但说得不是很到位,其他小朋友没有办法听明白,在经过我的引导后小朋友就对这个方法有些了解了。但我对这种方法没有进行特别的强调,要求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另外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我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掌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那么这就是 我的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

十几加几的教学反思篇九

今天带着孩子们探索了一个新的领域——十几减9。

在课堂上,通过摆小棒的方法,孩子们很快理解了破十法、连减。孩子们能够知道:可以先从一捆里面取走九个,再把这一捆剩下的和另外的合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15-9等于几了;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先取走零散的几个,之后再从一捆里面取走,也能够知道还剩下多少根小棒。

我真的没有想到孩子们竟然可以操作的这么巧妙,许多孩子都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取走小棒,这一点我是非常惊喜的,为孩子们的机智点赞。

但是让孩子们去表述自己想法的时候,他们说话不是特别流利,许多孩子能够操作出来,把自己摆小棒的过程完完整整的演示一遍,但是当让他们张嘴去描述自己是如何操作的时候,中间会有一些间断,不是特别流畅,这也就说明在数学课堂上,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需要加强。这一节课我让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让他们张开嘴巴去描述的时间比较少,可能这就导致这一节课下来能够完整地表述出来自己想法的孩子没有几个,以后一定要注意要给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时间。

这一节课,我们还用了圈一圈的办法。上学期我们已经强调过,表示去掉可以用虚线圈起来,或者用斜线画掉。于是乎,这一节课我就有点想当然,想着孩子们还记得,就简单地说了一句“我们可以用虚线圈起来那些要去掉的”,着重展示了怎么圈,重点放在了破十的过程上,但是忘记强调要用虚线了。后来我发现有一些孩子圈的时候用的是实线,是我考虑不够周全,没有突出强调,等到明天课堂上要再跟孩子们说说着点。

整堂课下来,其实是比较流畅的思路也很清晰,孩子们的表现也非常活跃,希望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能够成长一点点,进步一点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