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优秀17篇)

时间:2023-12-26 10:27:34 作者:琉璃

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是教师职业规划和成长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一些教师在反思中的思考和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伴随新一轮课改的`进行,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全面推行。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学科,逐步走出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取得必须成效。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扎实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下方,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我的一些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状况,有针对性地教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由于我校地处城郊结合处,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优生虽然比较用心,上课气氛活跃,但是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基础不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我选取最为适合学生的教法,弱化知识点的强硬输灌,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项潜力,因材施教,“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用心性,因此,我每一天都花费超多的时光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经常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摆脱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ppt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资料,可谓声色并茂、图文并举。目前我正在用心探索网络型课件制作,使校园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网络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必须的信息技术还是很必要的。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简单、学生学得愉快。

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

在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说到当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他们展示课前搜集的粮票、布票、钱币等。这项活动一开始备课时并未思考到,是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时才设计的,再次试教后效果十分好。透过课后反思活动,我由此而悟到一点:拓展是一块十分重要的资料,如何设计好拓展练习,如何紧扣课文资料,让学生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多元的思维训练,是以后的备课中就应值得关注的。可见透过教学反思、及时反馈改善是十分重要的。

众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有时学生的一个简单提问、课堂的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必须的观察力、思考力,喜欢突发奇想妙想,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决定的。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必须程度上会让你持续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我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状况,对自我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透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能够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能够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用心、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我还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师生双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而且可在必须程度上避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帮忙自我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构成一套能准确决定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由一名“经验型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一名让自我教的简单愉快、学生学的简单愉快的好教师。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潜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透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我。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所以务必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教学仅仅是公式公理的解说与运用,其实不然,数学课堂也有其自身特的魅力,以下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体会。

一、明确数学思想,构建数学思维。

随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个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更加深入和普遍,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对于教师来说,他不仅要能“做”,而且需要教会学生去“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更应该有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从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二、尊重学生的思想,理解个体差异。

以往教育观点老是忽视学生的认知情感,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不断增加新知识,同时又要巩固旧知识,导致新旧积压,新的学不好,旧的学不扎实。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的一块地里的庄稼也有高低之分,学生也是如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播种施肥,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动力,不能顾此失彼,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三、应用心理战术,从教入手。

所谓从教入手,最重要的就是课堂导入,因为导入新课不仅是新的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对旧的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概括,好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对新知识的渴望也更高,教学活动当然就进行的更加顺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矛盾激趣。

矛盾即问题,思维始于疑问,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一位教师讲了一个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而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怎么会算的这么快呢?正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引出了要讲的等差数列求和方法的内容。

2.重点、难点设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既枯燥乏味,又艰涩难懂。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既抽象,又是难点。为了更好地讲解本课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疑问。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给教师的导入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时机,无形之中将学生带入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另外教学中也要重视教学的延续性,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再前奏合过程,结尾也同样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升华阶段。

曲尽而意存,课完而回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性,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又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体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而作者却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教学如此,则二者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无形的艺术,有其自身的发挥空间,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与知识内容的特点,才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教师用心,科学地将教育教学规律应用于现实的教学之中,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里,感受知识与人文的魅力,课堂教学必将焕发迷人的色彩。

四、理性与感性叠加,完善学生的情知模式。

言传身教不只是传递知识和技能,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情感的共鸣,传递者站在经验的基础上使学习者感受以往失败的挫折感,同时也有成功的成就感,这样的教育才更加有真实性,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进入到理想的情景中,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再失败与成功中崛起,再理性与感性中升华。

不管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学科,我们的教学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之上,认识教育的新规律并适时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成效,教育的投入才能真正变为学生的成就,古人云,学而时习之,做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理当为了教学而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当然也要时“思”之。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是所有学科中蕴含人文思想最为丰富的一门课程。这也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本学科中一些爱国主义内容挖掘出来,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把他们的爱国情感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要借助揭示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同时要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发展的历史责任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现象,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等。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正处在逐渐成熟的时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对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是“重智轻情”,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滋长,最终结果是教学效果比较差,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有些教师出于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但是,人文教育是蕴含着丰富营养的,也是助于推进历史教学的最好载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围绕着三维目标展开,不要只是流于形式,要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对情感目标重新定位和思考上面,要确立情感目标的教学目的性。例如,在设计《抗日战争》这章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意识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性,既能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拓宽学生的思想境界,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陶冶情操。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华儿女精忠报国、勤奋好学、尊师敬长和勤劳节俭、励精图治的艰苦创业史,也是一部热情讴歌无数仁人志士及先辈高尚品德的传统美德史,所以说,历史学科是一门蕴涵着丰厚人文资源的学科。比如,从原始人钻燧取火到农人戴月荷锄归等。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对历史优秀人物的高尚品德的宣扬,如华盛顿、林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的人格介绍,注重对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发展,组织学生多学习他们的一些思想、品格及胸怀和境界,让自己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探究一些中外杰出的科学家时,也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诸如詹天佑、李四光等人的爱国情怀。

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很多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单一,他们绝大多数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课堂上的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探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相关内容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邀请美术教师参加课堂的交流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在探究北宋的变法时,教师可以结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学生能够以先贤作为榜样树立远大的志向,促进学生自身人文精神素养的提升。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危害地球生命的世界性问题,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都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基于此,环境教育也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也就需要历史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待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也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师的一项神圣的使命。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和人、人与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把生态环境的教育观念引入到历史教学当中。此外,历史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和环境教育有关的资料,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进而加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古人有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结合教材观点选择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关心国家大事上面。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又能强化学生的政治思维。此外,教师结合时事进行教学也能为历史课堂带来时代的活力,还能够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当前的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为历史课提供了大量丰富且生动的素材,基于此,历史教学要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并且在把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在分析近代史中国台湾被日本侵占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联系当前中国和日本在钩鱼岛上的摩擦,以及中国和越南在南沙群岛之争的时事教学,分析小国为何对大国如此咄咄逼人的背景,再结合国际形势加以讲解、分析,有利于把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出来。总而言之,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还任重道远,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教学时要明确自身肩负着的重大责任,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都能够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全文

一、在“得”方面:

1、发现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及时调整教学重心转向基础教学,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注重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衔接,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及历史理念。

2、发现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差,甚至对简单的历史问题都无法理解,至于历史方法、历史解题技巧更是一窍不通,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放慢教学进度,注重对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注重解析历史问题方法得训练,技巧的启发,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服务大多数学生。

3、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的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例如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我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在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则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

4、课改带来了历史教学许多新问题,如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目的的不同等。在教学目标方面,新课标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特别是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不仅是教授历史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有意识的采用探究式的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在“失”方面: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虽然在上岗前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

三、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4、、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兴趣是人对必须事物和活动带有用心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用心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带给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务必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简单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能够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本文由一齐去留学修改整理。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我先做出样貌。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我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我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我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我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我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证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我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中学历史教学的好处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构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构成不就应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就应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好处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理解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资料,这种理解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务必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潜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个刚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2、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种种。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当前的时尚之一,所谓“无课件不公开”,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行了。务必承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但应注意:第一,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务必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适用于某些课时,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就应使用多媒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当高考结束的钟声敲响,紧张而又充实的高三第一学期的历史教学渐进尾声,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历史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常让我反思,高三这一学期的紧张与快乐、疲惫与幸福,成功与失败一直相伴而行,却一直充满希望的生活让我们至今回味;现我将我的做法、得失拿出来哂哂。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12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1.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2.关心、帮助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则需要系统知识,化解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差一点的学生则需要督促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记忆并掌握基础的知识点。所以,老师要多转转教室,多陪陪学生,不仅仅是解答学习疑难,也可以与学生聊聊天。

以上仅是我在高三这一年中教学进程上的所做,并没有谈及学科知识教学方面、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东西。回想过去一年的复习备考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注意和改进,也更深的认识到自己的诸多不足之处。

1.研究高考方向虽然是花了很大力气,但还不是很够。

2.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还不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基本常识的错误。学生的做题习惯,规范性不强。

3.引导学生落实基础,进而转化为能力也是没有做好的一件事情。

总之教书育人,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动,任重而道远!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选修i第一单元第一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因为必修i时对雅典的民主进程已经探究过,所以对本节课的处理就严格地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三大问题,即梭伦改革的背景、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和梭伦改革的影响,来开展教学。又因为是选修课,所以尽量地简单化,使整堂课的线索清晰明了。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1)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说明人类获取知识主要来自视听。(2)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既能看到又能听到,再通过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信息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基于这一理论,在教学中首先展示希腊文明成果的图片资料并配上雅典奥运会的会歌,满足学生的视听要求,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取和保存信息。播放图片资料,还能起到凝神起兴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景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对于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关于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问题---梭伦改革的背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通过同学之间交流学习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提升学生的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探究,并且有一个学习小组以情景表演再现当时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让同学们在历史的重现中亲身体会梭伦改革的背景,让整个课学教学与学生学习融为一体,合乎新课程改革中所要求的老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本课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分解为经济领域的措施和政治领域的措施,以表格的形式由各个学习小组继续合作探究,在教材中找出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每项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并最终概括出这场改革的特点。对于改革的主要措施同学们都能很快地找出来,但对于每项措施所起的作用及特点在本节课中同学们只探究出一部分内容,老师需要更进一步的引导,如用合适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我对本节课处理不够妥当的地方。在此处对于课件的使用节奏掌握的也不是很好,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看课件的内容。

本节课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梭伦改革的影响,以体现雅典民主的方式进行,即在课堂上现场召开公民大会,本次公民大会的议题就是评价梭伦改革。因为上本次公开课所用的班级是嘉中高二的重点文科班,所以这次公民大会开的非常成功,既充分体现了民主,又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评价梭伦改革。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有效地实现了生生互动。对于梭伦改革的评价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梭伦本人评价;二是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三是梭伦改革的局限性。在对梭伦本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体现英雄人物在推动历史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情景教学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对于梭伦改革的评价的总结不应由老师来总结,而应该让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总结是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样有利于构建同学们完整的历史结构。本节课的课后探究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今天也提倡民主,想一想,古代雅典的民主与我们今天的民主有什么区别?二是中国现在也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梭伦改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两个课后探究是对本课的升华,既提升了知识,又懂得学习历史是为了古为今用,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探究问题时,同样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准备这节课和真正上课时候还是遇到一些问题很值得去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点:(1)这种新课程改革下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强调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要转变,老师角色的转变很容易,但关键是这种转变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实践证明这种完全具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在比较好的班级采纳效果很好,像我上课时所用的为嘉中高二重点文科班,可在普通班操作起来就很难,一些学生连最基本的都无法掌握,又如何去探究。像下面一些中学又是怎样实施新课程改革的。(2)本节课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历史文字材料不够充分,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及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下要求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学生手里却只有一本教科书,如果老师经常都从课外引入大量的资料,这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极为不利,同时对于那些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学校,这种方式的用教材又要如何实现?(3)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的教学经验很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还有待提高。非常感谢嘉中领导如此信任我,让刚刚上岗一个多的我去参加海南省新课程主题开放周,能够通过此次活动与全省优秀的老师面面交流怎样上好课改课,真是受益颇深;也非常感谢嘉中历史组的前辈一直以来所给予我的谆谆教诲,有了你们的鼓励与支持,有了你们的宝贵经验,才会有我不断的成长!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做好教学反思能够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完善和更正,能够更好地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主要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教学反思的办法。

在高中历史中,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便是教学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老师必须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了解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完善。

一、在上课之前做好教学反思,能够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很多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目的性不强,教学设计的时候连贯性也不够,计划性问题缺失,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老师教学的时候没有一定的目的,教学内容没有中心,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跑题,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老师也会过多地表述自己的一些想法,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没有重视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所以,老师在上课前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反思,发现上节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进行明确,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的反馈,提高教学本身的针对性。

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对课堂反馈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会和学生进行互动或者交流,这就导致了老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自己的不足进行一定的完善,教学的针对性非常的差,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提高也非常的缓慢。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课堂提问或者是进行小测试,这样,老师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会更加的及时,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不足之处开展教学,这样教学本身的针对性会大大的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由于老师经历和个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区别,教学方法的不同会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只有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接受,那么教学的效率才会真正的提高。老师在教学完成后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看其是否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采取措施进行完善,只有这样,老师的教学效果才会真正的优化。

四、重视多元化评价,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但是老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往往会比较主观,而多元化评价方式能够改变这种情况,能够更加全面地反馈老师的教学情况,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老师更加容易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使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时候,老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也可以直观地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教学,对于学生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老师必须虚心接受,绝对不能打击报复,这对自身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老师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能够帮助老师改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帮助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是符合高中历史教学发展需要的。

参考文献:

王子涵。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首都师范大学,20xx-05.

葛振东。高中历史教学中图表的有效运用.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3)。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目标。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越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越丰富多彩,就越能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尝试着教学活动形式的改变,在课堂上我不再以单纯传统的讲解为主,而是力求发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例如阅读和讨论两种方法在讲课中频繁的运用。

让学生阅读教材,是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改变了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能动地完善知识结构,获得自身体验的可能,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时在让学生阅读教材前,先提出几个问题;有时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提出问题;在这些问题的逆向影响下,学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师提问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他们在已学过和刚阅读过的内容中进行检索并进行积极的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在阅读教学中,单纯阅读,不提出问题的方法应该摒弃,因为它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仍处于被动状态之中。问题的设置能使学生产生悬念、质疑等积极的心理活动,保持他们学习发展的可能,所以应予提倡。而问题的选择,则受知识水平分类的制约,对于不同层次的知识,老师在指导阅读时应充分考虑。运用这一策略可以发挥学生认识的最大可能性,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独立性、敏捷性和逻辑性等各项品质的训练效果都很明显。

另外在高中历史必修1的探究课教学中,我则采取“分组活动”的教学形式。“分组活动”是合作式学习和历史课堂探究式学习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探究知识、培养能力上两者兼顾。课堂上学生不用改变班级座位,就可以组成小组。学生先自学,而后争先恐后地发言,讲课文知识,讲补充材料,教师引导着学生讲,看似很“乱”,但传统的观念被抛弃,整个课堂气氛和谐,变过去的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依据教材、主动搜集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学习过程,营造了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只是在学生自学、自讲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点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分组活动”方式讲究的是“先学后导”。课堂教学从学生自学开始,然后由教师因势利导、设置问题,学生则在信息加工、讨论取舍、归纳整理等过程中获得新知,增强能力,完成情感体验和品德升华。在这种探究中,先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接着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指导和适时的评价、鼓励,组织学生巩固所了解、掌握的新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一些问题。

探究课的“分组活动”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各类学生的学习效益、学习质量,开拓了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想象和动手实践的空间,充分地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而这一切正是课程改革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在课程改革中尝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学生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刚开始时课堂上可能花时间较多,因此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而对教师则提出了把握教学过程的全局、知识广博、应变能力强等很高的要求,是对教师素质的一种考验和挑战。由此可见,教师首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进行课程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从易到难,大胆尝试,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一定能有更高质更高效的改变。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这一直以来是每位历史教师研究的问题。

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学科,逐步走出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取得一定成效。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扎实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下面,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须在拨动学生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我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优生虽然比较积极,上课气氛活跃,但是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基础不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班学生的特点,我选择最为适合学生的教法,因材施教,“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

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努力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ppt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

我还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师生双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帮助自己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形成一套能准确判断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由一名“经验型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一名让自己教的轻松愉快、学生学的轻松愉快的好教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1、发现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及时调整教学重心转向基础教学,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注重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衔接,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及历史理念。

2、发现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差,甚至对简单的历史问题都无法理解,至于历史方法、历史解题技巧更是一窍不通,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放慢教学进度,注重对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注重解析历史问题方法得训练,技巧的启发,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服务大多数学生。

3、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的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例如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我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在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则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教学反思《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谷俊改老师》。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

4、课改带来了历史教学许多新问题,如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目的的不同等。在教学目标方面,新课标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特别是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不仅是教授历史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有意识的采用探究式的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虽然在上岗前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4、、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改实践中求真务实,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从来都是教师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反思我们相对落后地区(其实差距很大)历史学科的教学,仍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突出文明史观的地位,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也得到重视,但唯物史观的传统(正统)地位动摇了吗?传统史观与新史观的结合对很多年青教师来讲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彻底抛弃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那我们的史学标准又是什么?难道神学史观、宿命论史观、英雄是史观、实用主义史观不会抬头?我们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能放弃吗?如果专家能为教师编写一本史观理论方面的导向性书籍,教师认真地学习研究后,也许能够处理好唯物史观和新史观的关系。当然,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开放意识,关注现实的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识、辨证思维的历史意识、多元创新的发展意识、前车之鉴的成长意识和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但史学的灵魂(唯物史观)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系统学习和指导,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粗浅,淡化其核心指导地位,往往抓住教材不放,并辅之以教辅资料,结果教学呆板,思路狭窄,拓展有限,没有深度。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尤为关键,大到一个模块,小到一节课、一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处理好新旧教材的关系,要特别重视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新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旧教材内容教师必须坚决放弃。(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必须吃透每节课的重、难点,拓展有度。(3)不能死扣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历史高考命题的核心资源,但高考命题也会重视其他各类命题资源(历史类资源、历史题材类文学艺术影视作品资源、非历史类资源),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教师应正确理解高考题与教科书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要善于运用教师自身的人力课程资源、学校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校本课程、互联网等课程资源。(4)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重视教师用书的引导作用,在教师自身经验和教学实际(学生基础)的有效结合中进行多种设计选择。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引领着教学方法的新潮流。作为教师首先要积极响应,至少掌握一两种新模式,关键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角色关系,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创新的课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个性创新。要客观辨证地审视传统教学法,讲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见教师功底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师首先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多看百家讲坛,肯定受益匪浅),我们不应一说改革就六神无主,或者飘飘欲仙,必须脚踏实地,做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随便拿一个课件,照“件”宣读一节课,这样肯定不行,在课件资源十分丰富的条件下,必须注意两点:(1)学生的实际水平(地区差距);(2)取舍有度,切忌滥用课件,华而不实。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实际的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崇高人生理想。要落实这些培养目标,首先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学中要走出知识文化的狭隘圈子,站在文明的高度,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合理部分)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纠正多元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和短视意识,不能看着学生成为道德成长中的“白眼狼”。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快乐成长。要关注现实,在自我意识膨胀和性格脆弱的独生子女教育时代,培养坚强意志和合作精神尤为重要(事实上被忽视了),这是我们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忠诚是历史课程不变的真理,也是历史教师永恒的追求。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教师为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行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活动和一些思想深入思考,从而在思考中发现当下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我们把这一过程叫教学反思。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教学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那么反思到底是什么呢?根据所查资料,《教育学》中说:“反思的思考对象就是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活动和已经得到的结果进行适当的思考和分析。”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进行思考,对于教学中产生的一切活动以及学生给予的反馈进行解析。这表明,这种理性的思考在教育领域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能够随着教学的发展与变革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实践对于任何一种职业都是重要的,因为做什么就靠理论是不行的,那是纸上谈兵而已。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师应该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这样能够使教学质量不断靠提升。都说“实践是证明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就说明了实践的重要。一位教育学家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说明,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要“用心”,只要是用心,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教师一定能够在教学方面不断进步,提升教育素养。

一个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经过长时间体验和积累才会得到,也正如波斯纳所说的“教师的专业程度=经历+反思”,其实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很多方法的,可以写课后感、教案、教学笔记等,反思历史课堂上一些好的或是不好的地方。这也是一种习惯,长时间下去就会成为一种教学札记,可以一个学期总结一下教学活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用下去的方式。这样良性的教学习惯,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历史教师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能够更深地认识到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并且转变一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育视野得到更大发展。在历史的教学反思中,教师要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使知识更加专业化,并且发现过去所忽视的教学问题,在众多教师的深入讨论与研究中加以改正和升华。这就叫“我思故我新”。

2.教师对参与教科研究更加感兴趣。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将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可以作为教学研究的资料,以后有精力的话将其加以整理形成论文并且发表,这样教师成为一种教学经验的共享。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做这种历史教学活动反思是无用功,便会积极参与到教科研究中去,这样更会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水平。历史教学到了一定高度就是将知识演绎到艺术的高度来加以理解,教学反思会使教师在教学方式和理念上成长并跨越。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虽然作为一门考试升学的科目,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历史。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明白自我是谁了。

历史科是一门综合学科,资料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历史的学习对于人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构成中的青少年学生更加重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历史学习,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有国者,不能够不知《春秋》”;伟大领袖毛泽东熟读二十四史。古人说得更好:“学史使人明智”,确实如此,使学生认识学习历史在认识社会、决定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认识到历史很重要,学习历史不只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好处,它能够帮忙学生进一步明确历史学习的社会好处,唤起学习历史的热情,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

1。针对教材的枯燥无味,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搜集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尽量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历史故事中灌输着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传递人文精神,树立起民族气节和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老师讲的简单,学生们学的简单,何乐而不为呢!

2。恰如其分的使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创设形象直观的历史情境,把远的拉近把虚的变实,把抽象的变具体,制作优秀课件、剪辑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试听感受,渲染愉悦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历史教学中,提问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与课堂气氛的关系很大。有提问而又得当,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处于用心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往往一堂课的重点部分透过一到两个高质量的提问就能解决。而这一到两个提问往往能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所以教师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把自我精心设计的这一到两个提问记下来,日积月累,就会从中悟出提问的技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只要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不一样的教学模式都能够尝试一下。

俗话说“爱屋及乌”。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务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老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尤其要帮学生清扫心灵的垃圾。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点亮学生心灵之灯。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利用自我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忙、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原则,阐述历史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潜力为教学中心,若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的境界,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引领着教学方法的新潮流。作为教师首先要积极响应,至少掌握一两种新模式,关键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角色关系,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创新的课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个性创新。要客观辨证地审视传统教学法,讲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见教师功底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师首先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多看百家讲坛,肯定受益匪浅),我们不应一说改革就六神无主,或者飘飘欲仙,必须脚踏实地,做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随便拿一个课件,照“件”宣读一节课,这样肯定不行,在课件资源十分丰富的条件下,必须注意两点:

(1)学生的实际水平(地区差距);

(2)取舍有度,切忌滥用课件,华而不实。

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实际的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谈谈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约,将西属土地的西界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处。根据以上两个条约,西班牙独占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美洲,葡萄牙则将亚非狂妄地纳入了自己的殖民范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世界的第一次瓜分。

从这一次瓜分中,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所凭借的是先进的军事技术、武力统治、海盗式劫掠和欺骗性贸易。尤其是葡萄牙,它本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但是它侵占了地域宽广、文化发达、人口稠密的广大地区,这充分体现了军事技术、武力威胁在当时的绝对作用。

第二阶段:17世纪初—18世纪末,英、法、荷对世界的瓜分,最终是英国取胜。

1581年获得独立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荷兰,以商品和大炮为武器,沉重地打击葡、西的殖民势力,并取代了西、葡。与此同时,英国积极向外扩张,并于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霸权。随着自身势力的膨胀,英国几次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从而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结果是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世界殖民霸主。随后,法国起而与英国竞争,最终通过“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稳居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号称“日不落”大帝国。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英国时代”。

从这一次对世界的瓜分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法、荷取代西、葡两国,以及英国打败法国,都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封建制度。同时,英、荷之间,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最终是以工业资本为基础的英国战胜了以商业资本为基础的荷兰,从而体现了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必然胜利。可见,在这时期的争斗中,所凭借的不仅仅是武力和军事技术,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经济力量的强与弱也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阶段: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与俄国对世界的瓜分与争夺。

俄国采用武力扩张的方式对外进行侵略,最终成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了满足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需求,以经济侵略为主、军事力量为辅,先后侵占了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阿富汗、缅甸、中国等地,对新生的拉美国家也加紧了经济渗透。俄英之间,争夺最激烈的要数1853-1856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果英国打败了俄国,维护了它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同时也暴露了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促使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可见,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经济力量的强与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代了单纯的武装力量的绝对优势,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第四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即1898年的美西战争、1904-1910年的日俄战争、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体现了其瓜分世界的性质。

德、意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与老牌的英、法等国家展开争夺,瓜分世界,于是形成了以德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由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这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经过四年多的争夺,结果是同盟国失败,他们不仅没能瓜分世界,而且连已有的殖民地和自身的领土都被协约国一一瓜分。俄国则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美国则趁此机会,大发横财,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但在综合实力上,仍屈居于英法之下,国际联盟被英法所控制就是一个典型史实。

从这些国家的失败中我们不难发现,单纯的经济优势已失去了决定性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必须是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美、德虽然在经济方面位于世界第一、二,但是在综合国力上还赶不上老牌的英法国家,所以在争夺中失败。

第五阶段: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美国和苏联对世界的瓜分。

“二战”期间,苏军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在打败强大的法西斯德国后,其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受其影响,中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朝鲜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在“二战”前,就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二战”后,随着西欧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西欧国家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两国控制着华约和北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针锋相对,不断争夺,瓜分世界。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在与美国的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军备竞赛中拖垮了经济实力,导致综合国力的衰退,所以最终是以苏联失败、美国胜利而结束。可见,在综合国力方面,经济是基础,起决定性作用,但高科技是龙头,是整个综合国力强与弱最直接的表现。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发展和完善。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1、回首这学期,心中就产生了许多感触。这学期中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些印记见证我这样一个新生的成长。现在我觉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许多事情,但是仔细琢磨后又不尽然。或许在以后也会嘲笑现在的渺小,但我们不得不笑着回首我们所走过的路.这次考试,我总结了以下的点滴:在学习上,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我认为面对知识就是力量,离开了知识将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人。中学时代是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黄金时代,我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知识是无价的。合理安排时间,调整好作息时间,分配好学习、工作、娱乐的时间。时间是搞好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效率和方法更为重要。其次,要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对待考试,考前认真复习。积极阅读课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抓住点滴时间学习。经常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搞好师生关系,师生相处得融洽和睦;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尽管感觉良好,但还是不理想的地方,仍需继续努力,抓紧自己的学习。知识无止境,探索无止境,人的发展亦无止境,我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我要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我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当然,这需要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和同学们的真诚帮助。

2、上周刚刚进行了月考,经过这次考试后我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在以后的考试中能不断改进。

一、考试卷看似简单,没有难度特别高的题目,但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量都很大,还有个别题目虽是考查重点内容,但设问比较偏,以至学生答题时失分点多,正确率不高。

二、主观上,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不够,没有很好地掌握学过的知识点。甚至,停留在开卷考,只要“查一查”、“抄一抄”就可以过关的观念上。这也是考试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下阶段我在九年级教学工作准备做好如下几点:

一、抓好进度,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注重教学方法,在平时多加强审题的训练,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教会学生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

二、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注重时事政治,多看、听新闻,多读书,借助课外知识对课本有进一步的把握。平时的点滴积累和不断的锻炼,持之以恒地坚持才会硕果累累。

三、教会学生抓住规律性的知识,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

四、强调虚心听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总结,不断的进行反思。

五、通过这次月考对我个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这就要求我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一注重以上问题,逐步让学生适应我的教学方法,我也要适应他们,形成和睦、融洽的课堂气氛,并扭转学生“开卷考,只要了解知识点在什么地方就可以”的错误观念。师生共同努力,勇敢的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相关范文推荐
  • 12-26 农家院买卖合同(优质15篇)
    贸易的发展和买卖的繁荣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成功买卖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甲方(买方):_________乙
  • 12-26 大班个人工作计划春季学期大全(14篇)
    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提升。下面是一些学期工作计划的技巧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计划。
  • 12-26 四年级教案语文部编版(精选20篇)
    四年级教案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所编制的详细计划,有助于提高课堂授课效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四年级教案示例,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 12-26 售后客服总结报告(模板22篇)
    有效的图表、表格和数据分析是报告范文中重要的补充材料,能够更好地展示研究结果和论证过程。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报告范文的写作规范,下面我们列举了一些典型范例。
  • 12-26 学习女排精神的心得体会(优秀12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自身经历和体验的总结和概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它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是对所遭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我想我们需要记录一下
  • 12-26 幼儿园暑期实践报告(热门16篇)
    在写实践报告时,需要准确详实地描述实际操作过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实践报告样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新时代幼儿园。
  • 12-26 求职面试自我介绍自我评价(专业22篇)
    自我评价既是一种对自身工作表现的总结,也是一种对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评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用的自我评价表,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通过对这些评价指标的认真
  • 12-26 企业员工党员思想汇报范例欣赏(通用19篇)
    党员思想汇报是对党性修养和履职情况的一种自我述责、自我检视和反思总结。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党员思想汇报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 12-26 农村小学少先队活动方案(汇总18篇)
    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活动的预算及风险管理。以下是一些经过验证有效的活动方案,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启发。第六周(建队日活动周)1、少先队知识学
  • 12-26 两整顿心得体会(优秀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盲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改进和发展。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对自己的感悟和经验总结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