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我们的朋友教案 音乐好朋友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10-11 00:40:45 作者:影墨 音乐我们的朋友教案 音乐好朋友教学反思(优秀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音乐我们的朋友教案篇一

课前教材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作为一名小班教师,如何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如何让孩子们爱上幼儿园、爱老师、爱同伴?这是我们必须首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与幼儿相处的这段日子里,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还会苦恼不止呢?在观察和思考中,我找到了答案:主要原因是陌生环境没有同伴,离开亲人失去安全感,于是焦虑情绪油然而生,哭闹成了最好的发泄方式。这节《鱼儿好朋友》活动,节奏朗朗上口,歌词简单易学,活动中让孩子们进行简单的动作模仿学习,在音乐活动中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能够积极地参与游戏,愿意与同伴游戏,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2、感受歌曲中一条鱼的孤单和三条小鱼的快乐的情绪;

3、能随音乐做模仿动作(小鱼摆尾游水动作)

活动准备:

1、《鱼儿好朋友》磁带,录音机,钢琴;

2、鱼儿好朋友的视频课件;

3.小鱼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实录:

一、幼儿随教师学小鱼游

教师做小鱼游的动作引出歌曲。教师扮演小鱼,一边做鱼游动作,一边用缓慢的速度读出“一条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并伴随孤独、苦恼的表情。

实录:

老师以小鱼的身份:小朋友们好,我是一条小鱼,你们好!

幼儿:小鱼你好!

老师:我在水里游泳,游啊游。

教师蹲下做发愁的动作与表情说:

“我开心吗?”

幼儿:不开心、难过的。

教师:对呀,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在发愁,没有人和我做朋友。

分析: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在倾听习惯能力方面与回答问题的完整性都不够好,所以需要老师,反复的讲述,通过提问与强调,让孩子们学会其中的词句,通过动作与表情,让他们明白其中词汇的含义。

二、听音乐,引导幼儿一起边唱边做游戏

(1)教师一边做小鱼游的动作,一边用缓慢的速度唱出“一条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并伴随孤独、苦恼的表情。

教师:小朋友们,你能帮帮我,让我变的开心啊?(自由回答)

(2)和小鱼做朋友。

教师:这里也有一条鱼,和我一样孤孤单单的,在发愁;

(放第一段课件)

教师:咦,来了一条小鱼,它们碰在一起做了些什么呀?教师示范做出相应动作;

教师:谁愿意和我做朋友啊?

(放第二段课件)

教师和一个幼儿一边做鱼游的动作,一边用中速读出“两条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并伴随高兴的表情。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学两条小鱼在一起是怎么样做的.?,(摇摇尾巴,点点头)

教师:做的真不错,这时候又来了一条鱼,也游来和他们做朋友了。三条小鱼碰在一起会怎样呢?(大胆想象发言)

(放第三段课件)

教师再请一名幼儿边作鱼游动作,并唱出“三条鱼,水里游,快快乐乐做朋友”,伴随愉快的表情。

三、听音乐,引导幼儿一起边唱边做游戏。

1、教师:小朋友们,想和我们一起做朋友么?

2、在音乐声中,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感受共同游戏的快乐。

大家一起跟着音乐做动作

这次音乐活动,孩子们的兴趣比较高昂,在说说、做做、唱唱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但在活动中,少数孩子们对词句的倾听不够,表达不清,有的甚至眈眈地看着老师,不知要做什么,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让幼儿大胆参与游戏中来,与同伴共同游戏想,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孩子们普遍达到了目的。

教学反思:

我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作了更变,我加了小鱼的头饰,配合歌曲清唱,将幼儿的情绪带入到歌曲中,并且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跟着我一起唱着曲调。在幼儿听了以后,一下子便能感受到小鱼在单独一人和与朋友在一起是不一样的情绪体验,有了朋友便很快乐。在表演的时候,幼儿由于经验不丰富,我便让幼儿模仿学习小鱼的动作、表情。在此基础上,还鼓励幼儿自己大胆做动作,用肢体语言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和节奏。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比较高昂,在说说、做做、唱唱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音乐我们的朋友教案篇二

《我们做朋友》教学设计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说话教学。当第四单元结束时,学生已入学两个多月了,班里同学基本已认识,但有些还互相不太熟悉,通过这次自我介绍,可以增进了解,成为朋友。首先在前交流中用《找朋友》音乐,激发孩子的兴趣;接下通过视频《交朋友1》进入生活情景,创设问题:和别人交朋友;再通过视频《交朋友2》,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到,用“喜欢……”句式进行自我介绍,进行交朋友活动;然后用教师示范,同桌互说,指名上台的分级练习,使全体学生参与说话;最后通过动态交流,让学生在喜欢的活动情境中,运用说话方式再次进行训练,后拓展仍然鼓励学生用这节所学去和更多人交朋友。

我的这份教学设计进行了7次修改,第一稿和第七稿改动较大。一开始的设想是利用口语交际中的插图配音导入,感觉不够形象不够直接,而且一年级的学生熟悉的不是一句句话,而是生活中的某种画面,所以最后决定通过视频呈现的方式让学生进入生活情景,产生话题。对于视频,我也做了好几种设想,最先设想,两个学生对话类的情景,一个男孩在画画,一个小姑娘走过和男孩对话进行自我介绍,然后交朋友。发现太过于偏向口语交际。本这个说话题就是一年级语园地四“口语交际”的话题,所以这个话题一听,就是偏向两人对话似的口语交际,所以我赶紧把两个孩子拍视频改为一个孩子情境说话:一个孩子做游戏觉得很无聊,于是引发出找朋友的愿望,引出话题,进行自我介绍。这样一番修改让孩子立马有了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让整个话题变得简单,易于操作。

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动态交流,让学生在喜欢的活动情境中,运用说话方式再次进行训练。我选择让孩子下座位在全班学生中自由选择,找朋友。其实王主任给我提过意见,怕堂纪律很难控制会让这个环节起不到训练说话的目的,流于形式。但我还是仍然保留了下,因为在几次的试上中,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环节,说话氛围最轻松,孩子都动了起变“要我说”到“我要说”。不过前提准备也很重要,前对这个活动要明确要求,选择班级也有一定的讲究,如果纪律太差的班级肯定不能选择最后的活动,再好的活动环节也要果断放弃,因为开展了也不会起到训练效果。在活动时老师一定要多注意全局,注意调控,如果有孩子没找到朋友,老师要帮他们两两组队,落单的,老师和他做朋友,千万不能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好事变成了坏事。

本节上完之后,目标达成度比较高,但是我应该在指导的过程当中引导孩子处处关注,比如说引导听的孩子关注说的孩子是否介绍清楚了自己,这样反复的追问,让孩子能够关注说话的内容,而不仅仅关注的是形式。

本节中,我给了孩子一些句式,帮助孩子说话,孩子们都能很容易的说出,但是好像孩子们在这些句式中被禁锢住了思维,尤其是班上能力强的孩子。句式工具就相当于盖房子用的脚手架,盖房子必须要有脚手架才能够完成,但是房子盖好是目的,盖好了房子脚手架就拆除了,我们不能盖了房子还把脚手架抓着死死不放。我们给孩子一个句式的支撑、支点,可以通过这个工具达到更好的说话的目的,如果已经说的很好的孩子能在这个基础上说的更好,“跳一跳,摘桃子”就让整个目标有了梯度。所以在最后的定稿中,我又加上了一个句式训练“我喜欢______,我是一个________孩子。”给孩子一个提升的空间。

本节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的把握上,因为每次试上时,时间都超过了20分钟,所以在最后一次教学时,每次环节都为了赶时间,结果16分钟就结束整堂的教学,如果在重要的环节上把时间再加长一些对全体学生的训练效果说会更好。

音乐我们的朋友教案篇三

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在统编教材中被安排在第四单元“课文单元”之后,但是根据《上海市小学语文学科一年级教学基本要求》,这一内容被安排在“学习准备期”中,是一年级的第一次“口语交际”。《基本要求》把这一内容之所以安排在这里是为了打消孩子的陌生感、紧张感,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空格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校语文组教师齐心协力,多次利用晚上时间在学校加班。大家一起钻研教材,学习有关资料,反复推敲学习活动设计,力求解决我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空格2017年9月12日下午,实验小学一年级语文组的叶萍老师执教了一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做朋友》。作为一节区级课,我们与时俱进,采用了现场录制加课后研讨的方式,后期再将录像上传,与全区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分享,和老师们一起。

在课堂上,我们惊喜地看到了新教材带来的变化。叶老师的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氛围轻松,教学效果显著。她通过课堂评价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通过创设多样的情境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通过教师亲身示范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这节全新的口语交际课冲击了我们以往的教育理念,也解答了我们面对新教材的诸多困惑。

在课后研讨中,我们质疑,我们解惑,我们迸发智慧的火花。在区教研员郑艳老师的引导下,实验小学黄欣欣老师首先讲述我们整个教研组在磨课过程中的`产生的一些思考,接着大家都对这节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最终我们发现:口语交际和听说活动是有所区别的,在口语交际中,除了关注说,还要关注学生的听;而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是激发学生交际兴趣的重要前提。口语交际不是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我们需要给他们提供一定的范式,通过示范,不同形式的练习让范式得到巩固、得到迁移。

新教材,怎么教?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用足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新教材,我们一起磨课,我们共同研讨,我们一路前行!

音乐我们的朋友教案篇四

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由此,我们确立了“挖掘节奏要素,提高学生识谱能力”这一小课题,通过分析研究,希望能够摸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学习节奏的捷径,找出节奏教学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快乐的,有兴趣地学习,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进而提高他们识读乐谱的能力。

在执教五年级音乐《啊朋友》一课,连续的弱起节奏 “ox|xx、|”是教学中的难点。弱起节奏有多种情况,比如弱拍起唱和弱位起唱就不同。本课属于弱位起唱。要想准确演唱弱位起唱,首先必需培养弱起的感觉。为了培养学生的弱起感,我在课的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节奏游戏——师生交替拍手游戏:

师生师生|师生师生︰‖

教师先拍手(强拍儿),学生后拍手(弱拍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老师共同完成了二声部合奏。师生分谱如下:

师xoxo|xoxo︰‖

生oxox|oxox︰‖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练习的正是弱位起唱的弱起节奏。学生在节奏游戏中,轻松愉悦法体验到弱起的感觉,为后面的弱起节奏型 “ox|xx、|”的掌握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弱起——“ox”,并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动作代替休止,使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弱起节奏。至此,学生的弱起感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后面的歌曲教学中,我又通过设计问题“老师还从乐曲中听到了一种紧迫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中带有弱起的节奏型所带来的“紧迫感”,以此引出弱起节奏型——“ox|xx、|”。通过观察,学生认出弱起节奏,并做知识迁移,积极主动地用动作代替休止。在不断地练习中,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节奏,解决了本课歌曲教学中的难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一教学事例使我发现,任何教学难点,只要方法得当,用得好,用得妙,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音乐我们的朋友教案篇五

本课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孩子通过欣赏音乐,来充分的感受音乐,充分的感受音乐的节奏,并且能够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做漂亮的动作,除了掌握音乐的节奏,还要重点掌握3/4拍子的强弱规律,学会一首歌曲,欣赏一首乐曲,从音乐中得到快乐,受到熏陶和陶冶。本课结束,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学歌的环节中,我让孩子充分的听音乐,充分的感受,这样给歌曲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孩子通过感受音乐,能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心情,这是个进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够跟着音乐的节奏做动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这一学年的教学目标。我抓住了孩子的心理,那就是“交朋友”,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有很多的好朋友,而他们也都希望自己能够和老师成为好朋友,这一点我利用这首小歌《拉勾勾》得到了解决,在歌唱过程中,我深入学生中间,与他们每一位唱的好,表演得好的人去拉勾勾,并且告诉孩子,和我拉过勾勾的人都已经成为我的好朋友了,这样一来,激励了其他没有被我拉过勾勾的孩子,再适当的提示大家,唱歌正确的姿势和声音,这样一首小歌很快被学生掌握了,并且大家是在开心的过程中学会的,因为每个人在学会歌的同时,都和老师成为了好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评价学生,他们的语言,动作和眼神我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评价,我从不批评学生,一年级的小孩子,他们在课堂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也会好动,不遵守纪律,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用很委婉的一句“我的好朋友在哪里呢?”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样一来,大家都会用最快的速度把心思回归课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欣赏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借助“好朋友”这条线索,我以“我的好朋友”为引子,引出了本课的欣赏内容《口哨与小狗》,这首乐曲诙谐幽默,描写了一个小男孩和他心爱的小狗在悠闲的散步的情景,音乐中分别出现了小男孩和小狗,我请学生仔细听,看大家能不能知道他们是哪里出现的,孩子很乐意去自己发现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孩子就更有信心更喜欢上音乐课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在歌曲学唱的过程当中,我深入孩子中间和他们拉勾勾的时候没有想到要按照音乐的节奏拉勾勾,只是和学生简单的拉了几下,如果按照音乐的节奏拉勾勾则能够渗透到音乐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让孩子更容易理解3/4拍子。在教歌过程中,我只是播放了歌曲的伴奏,并没有弹唱的过程,如果做到了弹唱,我想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能更好的学习并且掌握歌曲。还有一点,我没有注意孩子的声音训练,只是告诉他们唱歌正确的声音是轻声唱不喊叫,但孩子会说,不会做,我应该及时纠正错误的喊叫的声音,使孩子张嘴的时候声音就是好听的。音乐课上,孩子张嘴的声音是给听课老师的第一印象,这很重要,如果一个班的孩子唱歌的声音很好听,这将会体现一个音乐老师平时对孩子的训练程度,是否注意了声音训练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和工作。

本课基本达到了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孩子学会了许多知识,掌握了3/4拍子的强弱规律,学会了一首歌曲,聆听了一首乐曲,上了一节有趣,活泼,开心的音乐课。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总结不足,发扬优点,不断的提高自己。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