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气象学家竺可桢课文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案(汇总8篇)

时间:2023-10-13 13:47:22 作者:曼珠 2023年气象学家竺可桢课文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案(汇总8篇)

答谢词是我们用来向那些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很大帮助的人表示感谢的一种方式。在答谢词中,我们可以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和修辞手法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增加表达的艺术性和亲和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词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参考。

气象学家竺可桢课文篇一

《气象学家竺可桢》一文记叙了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天气和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为我国的气象科学、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竺可桢最令人惊讶的是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零37天中,竟然一天不落地记日记,同时他的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作为教者要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不难,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感受蕴含其中的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我从竺可桢的日记入手,以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了解日记数量、体会日记深意,再透过日记让学生一步步地了解竺可桢的工作生活、人格精神。

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设计以课文中最令人难忘的日记导入,以日记的数量的惊人引出本课的最重要的环节,这一设计较好地处理了教材,起到了长文短教的效果,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2、本课重要内容的处理,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容量较大的问题:“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度,学生的发现很多,感触也很多,上课时我也刻意地想引导学生在他们自己的.感触的基础上,说的内容能在质量上有所提高。

比试教时处理得好。我先让学生轻声读一读,从哪些词看出他在细心观察?学生

找得很准,理解得也很好,为下面仿写环节也做好了铺垫,竺可桢得形象也更加丰满。

但是在课堂上,我觉得自己没有很好地掌握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课堂中自己的教学机智有待培养,适时地对学生的发言和朗读等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整堂课中对最后一篇日记的朗读花了较长时间,没有把握好,这样影响到了下面的教学环节,使仿写这一环节不能在课堂中完成,是一个遗憾。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教学也会在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中提高。

《气象学家竺可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气象学家竺可桢课文篇二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2、深读课文,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3、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的精神、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日记导入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局报

2、指明读。

同学们,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颤抖的笔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板书:日记)

3、教师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竺可桢的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竺可桢的日记,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这节课,咱们一块走进竺可桢,走进他的日记。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

二、日记数量

1、同学们,(指着屏幕)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用笔划出来。指名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2、两个省略号划进去了吗?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3、同学们,竺可桢从19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三、读懂日记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不是)

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弹性设计)

重点句段交流,并指导朗读。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

这里的“如此”指什么?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从“巡逻”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务仅仅是巡逻吗?

竺可桢还是一位大自然的保护者。

哪些词语你觉得特别重要?说说理由。

背诵这一段话。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直接写在课本上,作为读书心得)

(4)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几十年如一日”,你是如何理解的.?

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

四、日记情怀

1、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日记我们永远也看不完!他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2、最后,咱们用《竺可桢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尾:

(课件出示)

“我们应达观为怀,有生必有死,这是科学规律,我们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一生可以胜过古代千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课件出示竺可桢的黑白照片)同学们,竺可桢先生为人民的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治学严谨、锲而不舍,充满爱国热情的人民科学家。

气象学家竺可桢课文篇三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几个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治学严谨,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重点句子,在朗读、体味、揣摩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竺可桢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竺可桢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用“~~~~”划出感受最深刻的语句。

三、汇报交流:

在学生自渎自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从几个句子为抓手,深入理解感悟:

句一:他戴上老花眼镜,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小字: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句二: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共有近千万字!

句三: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

句四: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句五: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四、拓展升华:

1、补充阅读:《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2、读后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气象学家竺可桢课文篇四

新课标颁布以后,我们的语文教学高扬“人文”大旗,却渐渐地淡忘了“语言”。其实,无论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变化,其基本的任务仍是学习语言。让学生将语言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试图体现一种流畅朴实的教学风格,既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情感特点,又努力凸现语文课的价值追求,探寻“工具”和“人文”的视界融合。从导入到结课,体现学生主体,赋予学生广阔的阅读空间,引导他们潜心涵咏,诵读品味,想象表达,从而获得对语言文字深层意蕴的领悟,带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无穷快乐和惊喜。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存在着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

当学生找出了竺可桢记录本上记载的内容时,我提问:哪一处最有研究价值?我的意图是让学生说出这两个省略号。但当时课堂上出现了冷场,从学生的眼神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感到不知所措,他们无法理解老师到底叫他们干什么。其实这个失误就告诉我们课堂上提问一定要明确,不能太宽泛。后来,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就直接明确这两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个问题引出了“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然后,再来感受竺可桢的'“伟大”。

对于这四个重点句的教学就单个来讲是成功的,但是总让人感觉缺乏一条能连贯这四个句子的线索。因此,在教学中让人感觉有此凌乱,同时也显示不出教学这四个句子的用意。显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句子也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这些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那么我们还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竺可桢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从课文中找依据,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这几个重点句。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了竺可桢的“伟大”,达到了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效果。

课件的出示要适时。第一次上课时,我把“新绿”“蛙鸣”“南燕”这几组画面同时出现,结果效果平平。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地一幅一幅地出现这几幅画面,然后再同时呈现这几幅画面,同时叫学生朗读。这样一来效果马上就出来了。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一点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方面。例:

我十分注意“导”,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生成”。孩子们学习得十分投入,特别是观看了“新绿”“蛙鸣”“南燕”这几组画面后,唤醒了他们尘封的记忆,不少学生脑海中浮现了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工作的形象。有的学生说:“我想竺可桢爷爷在上班时,时常仰着头,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着大树上叶子的变化。”还有的学生说:“每逢双休日,竺可桢爷爷总是拄着拐杖,登上山顶去观察南来的燕子。”这不就是对文本的语言最好的解读吗?语文课,要留给孩子形象,让学生品味出语言的语意美,语境美及语情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设计时,我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巧妙地将物候知识和语言学习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既关注显性知识技能的纵向积累,又关注学生隐性情意的横向生长,教师立足实际,充分估计学情,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灵动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通过借助文中排比句的学习,既感悟了语言,又激发了学生对竺可桢崇敬之情,使语言和精神,心智和情感得到了高度的融合。

此外,引导学生感悟排比句的特点也是本课的亮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步步诱导,层层剥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读懂排比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自悟排比句的特点,有的学生发现这几句话中都有“第一”这个词;有的学生发现这几句话中都用了四字词语,像“许许多多”“喧闹嘈杂”“车水马龙”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了他们的句式都是“他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看学生读得如此津津有味,我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推荐高年级的课文《我爱绿叶》《桂林山水》,让学生找找其中的排比句,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力,对语言内容的直觉力和对语言差异的辨别力。

气象学家竺可桢课文篇五

1.掌握生字新词,初步学会用“只有……才……”“可是”写句子。

2.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第一、二段课文。

3.感受竺可桢为科学事业呕心沥血、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文中的四个事例,感受竺可桢为科学事业一丝不苟、呕心沥血的精神。能按提供的情节复述第一、二段。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感受竺可桢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简介生平。

(1)我们已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介绍科学家的?

(2)简介竺可桢生平。(见“背景知识”)

2.听录音,感知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厂竺可桢的哪几件事?

(2)交流讨论。

3.自读课文,自学字词。(结合完成(作业本)第1题。)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词。

(2)自学字词。

(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说说易读错、写错的字。(篇一遍辨―辩)

(2)说说词语意思。(“哆哆嗦嗦”、“与世长辞”、“从不间断”、“车水马龙”)

(3)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其中一部分。与课文后续学习有联系的可存疑。

5.自由读课文。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评议是否读通。

6.作业:(1)(作业本)第2、3、4题。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给课文分段,读懂第一、二段。

2.能根据提示复述第一、二段。

3.进一步感受竺可桢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人,听写词语。

2.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竺可侦哪些事例?分别在文中哪些自然段?

(2)分段,说明理由?

3.学习第一段。

(1)默读,思考:竺可桢在去世前一天还在于什么?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划出描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

(2)交流讨论,感情朗读。

指名回答问题:说说哪些地方使人感动?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4.学习第二段。

(1)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

平时:总是每天常年从不间断

重病:只有……才……

时刻:细心地观察近千万字。

(3)有感情地朗读。

(4)说说段意。

5.指导复述。

(1)投影出示第一、二段情节。根据提示,自己试复述。

(2)指名复述,集体评议。

(3)同桌互说,评议。

6.作业:

(1)(作业本)第5题中“只有……才……”造句。

(2)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教学日栋

1.读懂第三、四段,知道“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背诵重点句子。

3.感受竺可桢呕心沥血研究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第一段。

(2)指名复述第二段。

(3)说说使你感动的地方。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找出文中能概括这一段(第5、6自然段)内容的一句话。

(2)朗读这一句话,理解“深知”,“这门科学”指什么?它重要在什么地方?

(5)朗读、背诵这几句话。

(6)说说第三段段意。

3.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一段写什么?

(2)竺可桢的论文是怎样写出来的?读句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凝聚”等词。

(3)有感情地朗读。

4.总结: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5.作业:

(1)(作业本)第5(1)、6题。

(2)(作业本)第7题。

气象学家竺可桢课文篇六

课文《气象学家竺可桢》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记叙了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天气和大自然变化,并认真做记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为我国的气象科学、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祖国蠃得了荣誉。文章脉落清晰,语言平实,没有太多深奥难懂的字词,因此,对内容的了解上无须花太大力气,但是,竺可桢,很多学生不认识,如何让学生感受竺可桢对科学执着的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针对《新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以及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我拟定了以下目标:认知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掌握”等词语的意思;技能目标: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一、二段;情感目标:学习1到4节,感觉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整节课,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而图画和音乐则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课一开始,我便出示竺可桢像,配以低沉的音乐这样导入:1974年的一个清晨,一位老人,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与世长辞了。在去世之前,他躺在病床上,虚弱地支撑着身子坐起来,拧开收音机的旋钮,收听天气预报。他戴上了老花镜,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小字:气温最高零下1度,最低零下7度,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这是老人留下的最后一篇气象记录。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来呼唤他的名字吧。生齐读课题——气象学家竺可桢。

形象的画面,低沉的音乐,加上老师那极富煽动性的语言,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竺可桢的病床前,未成曲调先有情,为课文下面的教学铺垫了情感基础。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平实的语言中体会竺可桢对科学执着的精神呢?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谈谈你读了整篇文章后脑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在学生用简要的词语概括了对竺可桢的感受后,我便让学生回忆一下,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一篇文章作为一个个体,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其特殊性,但我们在强调其特殊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共性——即相同主题、题材、体裁的文章的相似的解读方法。读懂一篇文章重要,但学会阅读一篇文章更重要。

在学生归纳出写人文章以找事件——抓言行——悟品质的方法学习后,我便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你认为文章当中的重点句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培养他们鉴赏、体味字词的能力。这里我不会以自己认为的重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找出重点句后说一说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句子。在学生自选的重点句理解后,我便找切入点,其实也就是将学生找的重点聚拢为一点:竺可桢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研究工作上。

语文教学,就是要对词和句不断地品味,阅读教学,不只看到华美的字词,事实上,作者也往往将他们的感情融入到浅显易懂的,看似平淡的字词中。让学生通过读一到四小节再找一找,从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气象科学的研究上。其实这就是抓言行。“最后一篇气象记录,总是带着,每天清晨,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病了······”当然,如果学生个人的力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理解不了竺可桢的执着时,怎么办?合作。有交流就有教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丰富了学生探究所得。

这些问题,把学生直接带进了文章的重点,尤其是以复述的形式说悼词。

当然,阅读教学,重在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接触,通过读,课文规范化的语言模块整体地储藏到头脑中。但是读,怎么读?这里老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那抑扬顿挫的,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总能把学生带进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氛围中。因此,我努力这样引:

这最后一天,最后一篇,最后一次,凝聚着老人对科学多大的执着啊,读!每天清晨,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雪,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始终——接着读!

看!巡逻的哨兵,正向我们走来!读!

38年,38年哪,四十多本,近千万字,我们怎能不把它读好呀!

······

通过以上的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能不被激起吗?

当然,老师课堂预设和学生的生成并不一定成正比的,可能还有差距。这里,老师只有在真实的课堂之中进行调控、处理了!整节课,我以图导入,以自悟解疑,以导促思,以读贯穿,力图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场所,成为老师点烯学生智慧火花的乐园。

气象学家竺可桢课文篇七

24、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几个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治学严谨,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重点句子,在朗读、体味、揣摩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竺可桢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竺可桢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用“~~~~”划出感受最深刻的语句。

三、汇报交流:

在学生自渎自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从几个句子为抓手,深入理解感悟:

句一:他戴上老花眼镜,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小字: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句二: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共有近千万字!

句三: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

句五: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四、拓展升华:

1、补充阅读:《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2、读后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气象学家竺可桢课文篇八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3、深读课文,学生在探究、交流的的过程中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谈话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那些自然现象中发现的?

教学过程

一、人物简介(课件出示,照片、文字)

竺可桢

(1890—1974)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我国杰出的气象、地理学家,教育家。曾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读课文两边,第一遍朗读,把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第二遍后思考:课文写了关于竺可桢的哪些事?

三、研读日记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2、指名读。

同学们,这是一段普通的文字吗?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3、指导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5、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相机介绍省略号使用知识:十二个点,表示段落的省略;六个点,表示句子中的省略;三个点,一般用在数学公式中)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教师让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计算:10000000÷38÷365≈720(平均每天约720字,相当于学生两篇作文的字数)。

在这期间,竺可桢还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课件:竺可桢的主要论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四、情感体验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3)本来他可以坐汽车去上班,可是坐汽车不能仔细地观察大自然。于是,他就步行去上班,一边走一边细心地观察。(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4)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提示夏天可以发现荷花开放,看到蝙蝠翻飞,听到蝉鸣)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

(5)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分别在1984年,1990年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