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认知报告(通用5篇)

时间:2023-09-23 17:09:28 作者:文轩 2023年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认知报告(通用5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认知报告篇一

xx年上半年,我站在县民政局党组的关心支持下,以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为契机,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流乞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今年上半年,我站共接待求助人员或主动救助流乞人员共计62人次,对符合救助条件的62人次求助人员给予了及时救助,其中:省外受助人员39人,省内受助人员8人。地址不祥15人,在受助人员中:未成年人5人次,老年人12人次,残疾人1人,精神病5人。目前滞留在站人员8人。救助危重和精神病人送定点医院治疗7人次,支付生活、医疗、返乡、教育矫治、临时安置等救助资金42余万元。上半年我站未发生任何责任事故和安全事故。

一、工作措施

1、强化站内管理,提升救助水平。按照民政局的统一安排,我站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全面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精神,增加职工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断开展职工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活动,强化服务意识,同时组织全站职工参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培训,提高职工救助业务能力,将工作目标落实到人,使每位职工身上有责任、有目标,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顺利的完成。

2、实施主动救助,完善救助措施。为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我站积极开展了主动引导、劝导和流动救助活动。对城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尚未找到工作的外来人员给予及时、有效的救助.今年以来,我站继续加大街面巡查力度,对车站、广场、商业街等人流密集的重点地段实现了常态化巡查,对桥梁、涵洞、废弃厂房、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进行拉网式排查,共发现流浪乞讨人员7人次,及时给予了救助,基本实现了城市街面无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无流浪未成年人的.工作目标。

3、抓好安全工作,保障人员安全。安全工作一直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工作,站内每次召开会议,都将安全工作作为重要议程。为了加强对救助人员的安全管理,确保入住的救助对象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对全站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对站内房屋进行整修,制定了防火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在站内进行安装了监控和安全门。对于晚间和节假日的值班工作,坚持领导带班,值班期间设专人进行巡查,防止打火机、刀具、钉子等危险品的带入,确保站内受助人员人身安全。对重点区域和人员进行反复排查,及时消除隐患,保证在住人员的安全。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上半年,我站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工作创新、服务水平、内部管理等方面上还存在着不足,下半年,我站将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争取更好的成绩。

1、继续开展与《头条寻人》栏目组的合作,做好滞留人员的寻亲信息推送工作,及时帮助长期滞留人员寻找到亲人。

2、加快推进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项目工作,力争下半年启动未保中心项目工程建设。

3、开展好今年的“酷暑送清凉”、“寒冬送温暖”等专项救助活动,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遇困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给予救助。

4、继续加大巡查力度,不留死角,确保实现城乡街面无流浪乞讨人员的目标。

5、进一步做好安全监管工作,确保不出现任何安全责任事故。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认知报告篇二

一、按时交接―班,清点受助人员,准确熟练地使用救助管理信息系统,认真填写值班记录。

二、妥善处理受助人员救助期间发生的.突发事件,不得私自做主,要及时请示分管领导。

三、教育救助人员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救助管理站的各项管理规定,遵守秩序,搞好卫生。

四、热情接待来站办事人员,做好电话记录,并及时传达给有关领导同志。

五、值班期间要经常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及时向领导汇报。

六、坚守工作岗位,工作时间不得擅自离岗,禁止喝酒或从事其他娱乐活动,遵守站内工作人员管理规定,不发生违法违纪行为。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认知报告篇三

一、严格值班时间。值班人员实行二班轮换,白班值班时间为8:30至17:30,晚上值班时间为17:30至次日8:30。接―班人员应提前10分钟到达岗位,巡查站内情况,清点受助人员,做好交接记录。

二、严肃值班纪律。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应经常巡查站内安全情况、受助人员身体状况,仔细做好巡查记录,遇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福利科报告。当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岗,不得饮酒、赌博或从事其他违法违纪活动,不得留外人在站内就餐、住宿。

三、注意服务形象。值班人员值班期间应着装整齐,热情接待来站办事人员,对接到的电话、人员入站、出站做好记录。对待受助人员说话要和气、态度要和蔼,不得打骂受助人员。

四、保持站内整洁。当班期间,要认真清理和打扫受住人员住室及其它公共区域卫生,随时保持良好的窗口形象。

五、积极配合工作。要教育受助人员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救助站的各项管理规定。要服从民政局福利科的工作安排,积极配合做好受助人员的巡查救助和护送工作。要爱护站内公共财物,节约用电用水。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认知报告篇四

一、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1、深入扎实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严格按照局党委统一部署,结合救助工作实际,开展以“增强党性树形象,爱岗敬业争先锋,为民解困比贡献”为主题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保先”教育,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定信念,提高认识,推动救助事业的发展。

2、认真抓好三个层面的政治理论学习。小组、支部理论学习要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学习人员、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四落实。通过党小组理论学习,切实增强干部职工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创新工作思路,提高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3、切实抓好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注重业务培训,推进行业作风建设,内强素质,外素形象,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4、创新意识、转变观念、树立三大意识、(大局意识、竞争意识、宗旨意识)突破“三大障碍”(观念性的障碍、体制性的障碍、资源性障碍。)切实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

二、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1、加强对建设平安单位等各项创建工作的落实,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收集汇编成册,推动平安单位等创建工作的制度化。

2、推进站务公开。抓好站务公开工作的落实,通过文件精神传达、组织情况通报会等途径推进站务公开工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搞好职工福利。

3、努力完善各项制度。全体干部职工要认真执行各股室职责、服务承诺职责、岗位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七不准”和救助工作“八不准”规定,严肃工作纪录,提高工作效率,要对各股室开展效能建设情况进行监督,认真处理好来电投诉、来信投诉和来人投诉。

三、切实抓好救助管理,搞好救助服务。

1、严格依法救助。严格贯彻执行xx《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在区局的指导下,在兄弟站的.配合下,帮助与亲人或者所在单位联系,全力以赴抓好对来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接待服务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安全返家。

2、搞好救助服务。采取不同的方法,一是认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对伤、并残和儿童的管理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和专人护理,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三是对健全的乞讨人员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四是对精神病人及时送往清溪精神病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后送其返籍。五是对危急重症的求助人员及时送往医院治疗。要以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每一位来站求助的人员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认知报告篇五

一、基本情况

按照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要求,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于xx年10月21日成立,依托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主城区流浪乞讨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

xx年至xx年,保护中心共救助流浪乞讨青少年1200人,占救助总人数的6.5%。

其中男性占70%,女性占30%。

目前,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救助站)作为市民政局直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编工作人员有10人,主要负责年龄在6-18岁,身体基本健康,无严重智力障碍且入站时身边无监护人,正在流浪乞讨的儿童实施保护性救助。

该中心是目前全省面积最大、设施最全的流浪乞讨青少年管理机构,被省政法委和省民政厅分别授予“全省政法创人民满意活动先进单位”和“全省民政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

xx年,被民政部评为世博会和亚运会亚残运会举办期间“救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区位于市委、市政府驻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全区现辖9镇4街道,400个村社区,一处省级工业园和一个县级商城管委会。

总面积5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2万,流动人口30万。

各类学校在校生14万余人,在园幼儿3.4万人。

按照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关于建立“xx”规划民政建设项目储备库有关问题的函》文件要求,“人口在60万以上的县(区、市),以及地处重要交通枢纽、省际交界、口岸、风景旅游区等流动人口多、救助任务重的县(区、市)应成立流浪人口救助站”。

为此,区民政局积极协调,为救助站争取到副科级编制单位,定岗定编,目前正在进行救助站人员的招考和配备工作,流浪乞讨人员的安置帮扶工作由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具体负责。

二、区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的`基本情况

(一)分类

xx年,全市实施救助流浪乞讨青少年总数102人,占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2356人)的4.3%,其中,护送返乡56人,寄养亲戚家并落实上学费用32人,他人收养登记14人。

从性别上看,流浪青少年男性74人,占73%,女性28人,占27%。

从受教育程度看,文盲44人,占43%,小学39人,占38%,初中19人,占19%。

从流出地看,来自农村81人占79%,城镇21人,占21%;来自市外68人,占67%,本市34人,占33%。

从离家次数看,初次流浪的89人,占87%,有两次以上流浪经历的13人,占13%。

上述数据突出反映两个问题:一是本市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年龄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二是主要来源于农村,多数为异地乞讨。

(二)生活状况

1、居住条件。

流浪乞讨青少年居无定所,一般住在街头、车站、工地、桥下或废弃的房屋等,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性,生存权利时刻受到威胁,常常遭到一些人的歧视、辱骂和驱赶。

2、生存方式。

(1)未成年人乞讨。

这一类情况最多。

这些青少年衣着破旧污秽,见到路人经常采取下跪作揖、死缠烂打、紧跟不舍的做法,讨到钱后交给不远处所谓的“父母”。

他们是常会因为“不卖力工作”,遭到幕后操作者的打骂,急需得到解救。

(2)残疾青少年沿街乞讨。

这类流浪乞讨青少年将自己残疾的躯体暴露于来往的行人面前,甚至有人故意残害青少年躯体,以换取他人的怜悯。

(3)“母亲”怀抱婴儿当街乞讨。

在市区人流密集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面黄肌瘦孩子依偎在“母亲”身旁,等待路人的施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