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防新闻稿件(汇总5篇)

时间:2023-09-25 23:37:35 作者:JQ文豪 最新消防新闻稿件(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消防新闻稿件篇一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分享或讨论以及反映相关话题,请到论坛讨论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消防新闻稿件篇二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分享或讨论以及反映相关话题,请到论坛讨论

第二、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三、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消防新闻稿件篇三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消防新闻稿件篇四

“*农民丰收节”,是我国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愉悦的节日,也是全国人民“把酒话桑麻”,喜庆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和谐筑梦的佳节。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农民丰收节”,这是我国亿万农民的福音,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关心农民的生动体现。

我校根据天津市教委、区教育局下发的要求,积极组织丰台镇丰台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

一、利用*下讲话,广泛宣传“*收、迎小康”为主题的*农民丰收节,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二、一堂堂“劳动美、丰收乐” 的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三、一张张丰收节手抄报,黑板报将农耕文明所蕴合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在华夏儿女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四、坚持实践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了解农耕文化,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

此次活动成为我校劳动教育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实践课堂,让学生体验农事、崇尚自然,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并下下决心为振兴农村做出我们应有贡献!

消防新闻稿件篇五

金秋时节,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卷渐次铺开,又是一年丰收季,乡间田野地头一派繁忙,处处都是群众秋收的身影。10月12日一大早,石楼县文化和旅游局就组织机关部分党员干部来到帮扶村石楼县辛关镇陈家腰村,开展“入户走访、助农秋收”活动。

“大爷,您的孙子几岁了?常回来看您吗?”“大妈,您看病一年下来,医疗费能报销多少?今年的医保交了吗?”“大妈,现在这样的生活,您觉得满意吗?”活动中,帮扶干部走进群众家中,亲切地和他们拉家常,面对面倾听村民的心声,详细了解并记录近期生产生活、享受国家政策、医疗保险、外出务工就业、小孩读书补助以及家庭收入和支出等情况,了解他们当前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并与帮扶对象就养殖、种植等产业发展计划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充分用好党和国家惠民政策,在村委、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带动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村里这些老年人一辈子都在村里种地,年轻时每天起早贪黑,东山的太阳背到西山,吃了的苦、受了的罪,不知够多少,做梦也想不到,老也老了,赶上国家这么好的政策,有养老金、有低保,看病有医保,现在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这样的生活,我们特别满意,_真是好得没话说!”提起现在的生活,朴实的韦大妈赞不绝口。

入户走访中,重点是了解群众诉求,并积极投入到帮助年老体弱、缺劳力家庭开展秋收抢收、农产品运送等劳动中,大家不怕脏不怕累,有帮助刨红薯和土豆的、有帮助掰玉米棒子的,还有的在晒谷场上帮助打谷子…… 一个个挽起裤腿、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欢声笑语中掀起了一股知农情、贴农心、干农活的热潮。

“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多亏有你们的帮忙,要不然这些红薯不知道啥时才能刨完拿回家了。”陈家腰村留守老人陈大爷紧紧握着帮扶干部的手说道。今年70多岁的陈大爷,老伴去世多年,子女长期在外务工,自己身体又不好,眼看天气转凉,一亩多地的红薯刨不回来,心里着急的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得知这一情况后,帮扶干部们二话不说,拿上铁锹、头、筐子就出发了,来到陈大爷的红薯地,大家毫不含糊,分工协作,奋力而上,刨的刨、捡的捡、运的运,很快就帮陈大爷把红薯刨完了,看着一筐筐沉甸甸的红薯送到家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走访中,大家要把群众眼下的困难务必了解清楚并记录下来,现在农民最大的心愿就是趁着好天气,尽快把粮食和农作物收回家,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帮扶村解决秋收中的各种困难,确保农作物应收尽收,让群众丰产丰收。”石楼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说道。

平日里很少干农活的帮扶干部们,一个个累得满脸汗水,但看着一堆堆农作物有了归置,忙碌中的大家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了燃眉之急,更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帮扶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的感情。

助农秋收活动只是石楼县党员干部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石楼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奋力赶超,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擦亮了乡村振兴的底色。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