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万能教学设计人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学设计(实用9篇)

时间:2023-09-26 12:15:22 作者:雅蕊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万能教学设计人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学设计(实用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四年级语文万能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一

1、 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感悟课文内容,理解体会“我选我”的理由。

信息资料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学贵有疑,从课题处着眼,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有了好奇心,学生自然会投入到学习中来。)

2、课件演示:播放多媒体课件(王宁自我介绍)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王宁是怎样当上劳动委员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我选我》来了解。(板书课题)

(课件的展示创设了问题情境,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不明白的地方研究一下。

(自主读书要有所收获,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必会增强读书的效果。)

识字

1、 用小黑板出生字词,多种形式进行认读。

2、 同桌利用生字卡片进行互相读互相正音。

3、 开展“一字之师”游戏。自己选择一个字,上台领读、组词,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4、 齐读生字词。

(识字过程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学用结合,促进识字能力的提高。)

朗读

1、 学生练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2、 分段朗读展示,读后点评。

3、 通读全篇。

(读书要有目的,有层次,有情趣。学生的朗读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形成个性体验,从中获得享受。)

写字

1、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读。

2、 观察字形结构,说说写字时要注意的地方。

3、 教师范写,指导重点笔画,如“青”下半部分的第一笔是“丨”等。

4、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识字环节教师面向全体的同时,还要关注个体,巡视过程必不可少,关注学生写字姿势,引导学生提高写字质量,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课时

导入

1、 通读课文,了解读书情况。

2、 复习生字,选择喜欢的生字说一句话。

(知识的复现,在练习中加强巩固,促进积累与运用。)

精读

1、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抽读,师生点评,加以指导。

3、小组分角色朗读。

3、 表演。小组内进行后,选出代表汇报展示。

(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朗读形式,使学生读熟课文,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优美。)

品读

2、 齐读最后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全文。(引导学生可通过多方式的朗读或看插图、同桌交流等形式进行体会。)

小学四年级语文万能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二

学科名称:黄河象教学设计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并且初步具备了与他人合作识字的能力,但也有个别学困生,学习能力弱,需进一步加强。

3.教学内容分析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4.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6.教学课时2课时

7.教学过程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生:说或读第一自然段。

生: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师:课文还讲了些什么?

生: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师: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第看到一头大象……情景

师: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斜斜踩着想象推想)

生: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师: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师: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

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

以上是指导复述。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万能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放肆、哭笑不得、桅杆、龇牙咧嘴”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理清文章中人物的关系,复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船长在紧急关头超人的胆略和智慧。

重点难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写话训练,以获救后孩子的口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作者简介引入课文,理清课文人物。

1、先来认识一位作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这段话。

2、这堂课,我们将学习的《跳水》一课也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惊险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这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船上还有一只调皮的猴子,一位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船长和他的儿子。

二、整体感知

(一)通读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填写。

归纳出学习方法:

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能帮助我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6节。

1、原来在极度危险的时刻,是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他是怎么说的?

(1)轻声读读这两句句子。

(2)师指导朗读。要大声,要急切的语气。

2、请学生质疑、解答。

为什么父亲拿枪瞄准儿子?为什么父亲命令儿子向海里跳?

3、小结:

因为父亲意识到孩子此时遭遇了最危急的时刻,所以命令儿子向海里跳。

4、过渡: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船长面对自己的孩子要用如此严厉的命令口气?我们下节课作一番深入的研究。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齐读全文。

2、不看板书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万能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四

设计理念

《揠苗助长》是一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又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通过这个短小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深刻的道理,对于二年级形象思维仍占主体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寓言情景的体验,并通过朗读,讨论进入情境,悟到寓意。这不仅关注了学生的个体,也关注了全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阅读思维活动,都得到学习需求的满足,都获得阅读活动的收获,都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会认五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学习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学习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一、读题解题,理大意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揠苗助长》,(板书:揠苗助长)读课题。

2.学习生字“揠”,猜“揠”的意思,理解课题。

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来猜一猜,“揠”的意思呢?(板书:拔)理解课题的意思。

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大。

3.读文。

抓住重点字词(急拔死),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种田人急着想要禾苗快点长大,就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大,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设计意图:对概括故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品读“着急”,感受“急”

这个种田人到底有多着急呢?就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1.学生自由读,找出句子。

2.交流句子。

出示句子(一):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1)巴望:十分的渴望

(2)天天:每天

情景创设:太阳晒得火辣辣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刮风下雨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十分繁忙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是啊,昨天今天明天,每天都去看,就是——(手点住天天)天天去看,他是多么着急啊,谁能把他着急的样子读出来,自己先试试。

感情朗读指导。

出示句子(二):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师引读——可是一天,——生读后面的。

(1)小朋友,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长高了)

(2)种田人为什么觉得禾苗好像没有长高?(太着急)

从“好像”理解,禾苗其实长高了,只是种田人每天去看,心里太急了以至于没有感受到。

感情朗读指导。

出示句子(三):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1)体会焦急,并学习生字“焦”。

(设计意图:从焦的四点底入手——代表火,感受农夫火急火燎的急切心情。)

三、感受“劳累”,凸显“急”

1.于是他想到了,拔苗助长。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他又是怎样拔苗助长的呢?

交流: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从三个方面理解:

(1)急忙跑到田里

(2)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4)理解“筋疲力尽”

通过创设情境理解“筋疲力尽”:

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烤着种田人,多热啊,可是——是啊,还有一大片的禾苗要拔呢。他哪顾得上休息啊。

拔呀拔,拔到汗水直流的时候,可是——是啊,抓紧时间,禾苗就能早点长高呢。

腰都——

腿都——

这时候的他呀,身上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就是——筋疲力尽。

(设计意图:让孩子感受种田人“累”的基础上,体会农夫的“急”)

四、体验“快乐”,显“无知”

1.用朗读的方式,读出农夫此时虽然累,但是心情却是高兴的。

(设计意图:让孩子体会农夫虽然累,但是心里是快了的,从而感受农夫的无知。)

2:.学习“喘、截”。

五、感悟道理,揭寓意

1.理解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

2.体会种田人后悔的心情

3.初步渗透语言这种文学体裁

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文章,我们称为寓言。写字指导

(设计意图:让孩子对语言由形象到抽象的理解)

六、作业练习,导写字

写字指导:费算焦望

小学四年级语文万能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五

一、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本是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故事后被广为流传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习快马、很多的路费和驾呈技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的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这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熟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寓言的主要内容。

2、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3、在熟读课文和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做事时要选准方向再去做,让行动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则一事无成。

4、加强读写训练,练习扩写《南辕北辙》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的寓意,课后读写小练笔。

教学难点:在理解《南辕北辙》寓意的基础上,写好课好小练笔。

四、教学建议

(一)教学好生字“辕”和“辙”,有助于成语“南辕北辙”寓意的理解。

本课生字认的和写的都比较少,但字意和字形的把握还是有难点的。

“辕”和“辙”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生字,“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如果教学中单单告诉学生字典中的解释,学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清楚,如果能通过具体的车马的图片或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会更好,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成语中,“辕”向南表示行动的方向与目标,“辙”向北表示向北走,从而可以理解出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行动与目标相反,结果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可见,讲生字时理解好“辕”和“辙”这两个字的意思,对讲读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意思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对话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适合于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而熟练的朗读便于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其中的寓意。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读一读,演一演,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引导学生体会路人的好言相劝、苦口婆心和去楚国那个人的毫不领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先让学生揣摩这两个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导朗读。在读中让学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说的“马跑得快”、“路费多”、“驾车技术好”这些是不是那个人要到达楚国的有利条件,而他却把这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三)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内容

1、引号的用法。课后练习第二题是填标点,思考引号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引号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第一小题是介绍引号能引用人物的语言的作用;第二小题讲的是引号还能引用特定的词语,表“水”是重点要描述的对象。对引号的第二种用法,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在你接触到的语言文字中,什么地方还出现过引号的这种用法,源于学生自己的思考,才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课后题既可在课上理解课中渗透训练,也可在课后单独练习。

2、在讲读中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为读写训练做铺垫。

(四)读写训练建议

本则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对这样的小文,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结合这篇寓言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建议课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练笔。

1、写读后感,发表自己对人物做法的议论,联系生活学习的实际理解寓意。比如在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想象表达:“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劝那个去楚国的人?你还可以用这些话劝劝谁呀?”

2、扩写成300字多字的习作,在原文的基础上,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丰富课文的语言材料,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写;为故事续写结果。

3、还可以让学生改变课文的描写方式,把对话描写改成叙述性文字,从中锤炼自己的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性描写的能力。

四、源于本课的备课思考,给出简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三)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1)出示古代车马的图片,了解“辕”和“辙”的字意。并把这两个字放在成语“南辕北辙”中,初步体会成语的大意,这对学习课文内容会有帮助的。

(2)指导书写: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辕”和“猿”对照学习。“紧”字强调下半部别写错了。

(四)以读带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寓言的深刻含义。

(1)通过课下预习,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国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却往北走,会怎样?(3)组织学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读课文,读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国那个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条件?

他在对话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而路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劝说他的?

注意文中对话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

(4)引读思考: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把那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

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5)课外延伸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南辕北辙”的事情?

(五)课堂读写小练笔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堂读写小练笔。

小学四年级语文万能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六

北师大版教材以其全新的理念,精美的设计,赢得一线教师的广泛青睐。新教材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学习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提升过程,其学习目的不再局限于获得既定的标准答案,而在于持续不断的探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教材对教学方式的冲击和影响。但处于实验阶段的教材不可能处处尽善尽美,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笔者在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发现一处问题,现提出与同行商议。

要解析这一问题应该深入阅读文本,文本是这样描述的:他(爸爸)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子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

编者之所以说孩子明白爸爸的话,我想逻辑依据是这样的:爸爸喊了两次话,第一次喊话,小孩子在横木上摇晃,没有听明白,第二次喊话小孩子跳进了水里,所以听明白爸爸的话。编者这样归纳,潜意识里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孩子明白父亲的真正意图,他当时的心情异常镇定,所做出的跳水举动完全是一种非常清醒理智的选择。顺着这个逻辑推理,孩子的心情变化一栏就应该这样填写:生气——气极了——恐惧——镇定。

这样的逻辑推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站在高高的桅杆的横木上,稍一失足,就会摔的粉身碎骨,这时他的头脑能够保持高度冷静吗?我想即使是一个心理素质极好的大人也难以如此。孩子当时的心里只能是恐惧、迷茫,不知所措,而这正能反衬父亲的果断与机智,父亲就是要拿枪瞄准自己不知所措的孩子,面对枪口,面对开枪的信号,求生的本能令孩子只能选择跳水,跳水是孩子被逼迫的无奈之举,因为他当时根本没有考虑的时间,更不会真正明白父亲的用意。

孩子跳水那一刻的心里所想,作者没有描述,完全要靠我们读者揣摩解读。然而编者在编写练习过程中无意间流露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这样编排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固定的区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开展,更不利于学生自行发现、自我建构。因此,笔者认为课后练习应尽量体现开放性思维的原则,诸如此文的这种隐含作者思维倾向性的练习最好不应在教材中出现。

教师如何评课

刘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

1、在评课之前,不妨先听取开课教师对本堂课的设计思路,以便有个整体的把握。

2、评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时间等的安排是否合理。

3、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作为评课的一个主要标准。

4、评教学的实效性。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景可以设计的相当完美,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很可能因为漂亮的情景而转移了对课本知识的兴趣,教学效果打折扣。

5、上课思路、逻辑体系也应当是一个评价的重点。

6、不应当把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作为评价成功与否的依据,而应当把师生的互动程度、内容的实效性作为评价的一个主要依据。

7、评课的过程中,多些指导、建议,少些其它的语言。

我们要倡导、建立一种新的评课文化。应该承认,“评课”这个词本身就容易给人一种潜在的影响:你是来评我的,我是来接受你的评价的。那当然,你说了算,我说了不算。这样,教师是被动的,没有成为一个评价的主体。评课者的地位明显高于被评者。在这样一种文化当中,我们的教师是最缺乏作为教师的独立性的,也是最缺乏对教学的专业评价权利的。这篇案例,从题目到课后的反思,应该说,表达了一个有个性的、有理想的教师发自内心的呐喊。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教师而叫好。新课程呼唤的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成为教学的主人,对自己的课都能够有一个自己的评价标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评课文化来哺育、来滋养我们的教师,使得我们的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成长起来。这里就有一个评课者与被评者之间怎么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建设性的、对话的伙伴关系的问题。这就回到了我们所说的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文化上来。把评课、观课当作一种教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大家都受到启发。这样的评课文化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只有当一个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这个活动才更有意义,才能延续下去,才能推动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小学四年级语文万能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七

1、学习课文6--8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结合朗读、对话、想象、感司等到手段来体验情境从而领悟文章内涵。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教育,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听写词语:侦察 欲出又止 鱼贯而出 口中之食

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愚不可及 悲叹

2、学生订正并读第一组词语

(1读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感情朗读词语

二、学习6-8自然段,感悟自然之道

1、默读6-8自然段,找出令我们震惊的场面

2、汇报交流:

(1)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2)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3)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铿鸟的口中之食。

(出示图片)孩子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3、理解: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你们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心情写下的这句话呢?

4、理解这句话中特殊的地方。

(引读该句)

(4)串读: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此时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抬头仰望天空——(生读第3句),看看,我们都做了什么——(生再读第3句);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不一会,生读第4句);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食肉鸟欢笑了——(生读第4句)

(5)体会向导的悲叹

四、感悟中心。

1、出示美国作者伯罗蒙塞尔创作的《自然之道》原文的结尾,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2、小练笔,补充句子3、引读该句,揭示中心。

小学四年级语文万能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八

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

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4、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相机激励和表扬。

5、师生合作小结:写作要有序。课文就是按――空间变换顺序写“我们”寻找月亮的。

(点评:教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此环节巧妙地设计了学习指南使同学在明确的要求下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中获取了按空间变换顺序描绘的写作知识,为写作做好铺垫,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既有个性的学习,又有交流合作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板书设计

月 迹

屋中之月——失望

盼 月 寻 月 院中之月——争执 议月

(追求美) 沙滩之月——满足

小学四年级语文万能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九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选编这篇文章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二是使学生领悟本文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创意着眼点:

感受与表达想结合。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田园诗情

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积累好词,在好词下面做记号。

2、学生自己读课文,圈画好词。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学生评议。

交流圈画到的好词,多读几遍。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读后交流,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三、学习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

2、提出有难度的生字,共同讨论识记方法。

3、完成习字册上描红。

四、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荷兰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揭题:田园诗情

2、回顾:有着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等美称的荷兰,究竟是怎样的.呢?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你看到了哪些有着浓郁的荷兰风情的图画呢?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3、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二、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自读自悟

3、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4、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花之国水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三、拓展迁移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