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

时间:2024-01-15 01:19:28 作者:琴心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在理解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存在一些困惑。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教学反思的经验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题西林壁》是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第5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了诗人苏轼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2、能力目标: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读懂古诗的意思。

3、情感目标: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阅读感悟法,直观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

2.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庐山看看。

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

3.宋代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写下了五首游记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二、欣赏古诗,引导自学。

1.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2.《题西林壁》谁说说什么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课件)。

欣赏古诗的同时,可以小声的跟读,注意读准字音。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读古诗。并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理解诗意。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通读全诗,注意正音。

2.小组合作探究诗句的意思。

四、理解古诗,感悟诗境。

1.学好了吗?作者看到的庐山什么样?谁能读读相关的诗句。

(出示诗句前两行)。

横看、侧看是怎样看?(结合观察物体理解横看即从正面看)。

从正面看到的是“山岭”从侧面看到的是“山峰”。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描述的还是不够形象准确。看老师的手势。

谁来形容一下山岭与山峰有什么不同?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手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师:从侧面来观赏,庐山的山峰——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作者还从哪个角度观看了庐山?(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想像一下作者看到的会是什么景象?(学生发挥想像)。

同学们想像的真形象,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接下来同桌小声的把前两行诗的意思说说。谁愿意说一说。

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前两行。(指名读)。

2.为什么作者看到的庐山景象都不一样呢?(观察地点不同)。

老师也去过庐山,还拍了好几张照片呢,想不想看一看?作者观察地点不同,看到的景象不同,注意看老师观察的什么不同。(观察时间、季节不同)。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

作者也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诗中是怎样写的?(学生读诗句)。

你从哪个字找到的原因?(“缘”字。)。

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说)。

谁能用“因为……所以……”再来说一说。(学生练说,指名。)。

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的确不容易呀!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整首诗。(指名读)。

读到这里谁来再说说“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办?(生思考、回答)。

(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

3.结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优缺点全面看。)。

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这样评价一下自己?

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五、熟读成诵,展示默写。

背诵并默写古诗。

六、概括总结,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诵这首千古名作。

学生配乐齐诵。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角。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 度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观察效果。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不同。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缘庐峰。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1.知诗人,解诗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

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

1/5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

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5。

3/5。

4/5。

5/5。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课时:

一课时。

教具: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

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

2/7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

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板书设计。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效果察。

3/7。

不同。

4/7。

5/7。

6/7。

7/7。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下面的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老师这里还有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但是老师希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教学反思: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缘”字。

2、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示。

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情况,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晰,以期给出一个可以参考的操作模式:

一、解诗题(结合注释);

二、知作者(包括一定程度的写诗背景);

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注释来理解这首诗歌);

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

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提高基本的分析鉴赏能力,理解掌握诗文中所包含的意境美,语言美以及音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九、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十、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十。

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课前准备:

(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下面是豆花问答网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

设计案例范本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教学目标:

1、能用自我的话或自我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团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原因。

三、

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团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

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总结。

教学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到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

学生经过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运用电教创设良好的情境,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会是人的感情,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

题: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一样是什么意思?

(2)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图片)。

(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讨论)。

(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

汇报本节课收获,能够是手法上,能够是情感上的,能够是资料上的。

6、布置作业。

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资料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资料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并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贴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我谈谈对庐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说)。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此刻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教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齐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经过,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够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此刻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能够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明白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一样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明白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一样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此刻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能够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能够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教师那里还有几首描述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可是教师期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教学反思: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缘”字。2、背诵《题西林壁》。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资料、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示。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情景,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晰,以期给出一个能够参考的操作模式:一、解诗题(结合注释)二、知作者(包括必须程度的写诗背景);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注释来理解这首诗歌);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从不一样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此诗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供给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一样,看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必须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贴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所以,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齐,互为因果,诗的形象所以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构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

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

1/7——《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

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板书设计。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效果察。

3/7。

不同。

4/7。

5/7。

6/7。

7/7。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读。而本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电子白板,课件展示,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六大部分一、欣赏中激趣。

庐山的风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北宋大诗人苏轼也写下了一首引发后人深思的诗,它就是——(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中晓意(课件出示全诗)。

(一)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1.学生第一遍读诗的题目,结合注释理解题意。(“题”就是书写的意思)2.第二遍读诗的题目,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做一些补充:苏轼在文坛享有盛名,但他的仕途却很坎坷,他由黄州被贬到汝州的途中,在游览庐山时有感而发,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

(二)接着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学生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齐读古诗,读完后我纠正读音。重点指导:“侧”“庐”“缘”的读音。3.我读古诗,讲读法。

一般来说,一句七言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4.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我相机评价,指导。(三)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学生可能会说:从正面看,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庐山,这一句诗对他们来说可能比较抽象,我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完以后,我出示课件。

图片欣赏完以后,问学生:此时庐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出来。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景色一样吗?学生肯定回答说:“不一样。”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两句诗。

(二)品读后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件出示诗句)。

(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1.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说。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相机指导。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二)交流描写庐山的诗句或者蕴含哲理的诗句(出示课件)(板书:提升)。

把这首诗背诵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回想起自己的对《题西林壁》的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我利用教学软件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

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

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诗句里字词的意思就应理解,把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诗句的意思。具体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释2、查阅字典、词典3、联系整首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首诗本来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利用“盲人摸象”、“画杨桃”两个故事片段,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吟起诗来有滋有味。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有待完善。如:一、课堂上对学生信任不足。

这首诗很简单,学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我总怕学生理解。

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课堂上有时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

二、为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设计拓展延伸可更加深入些,练习学生实际,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些。

三、为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设计与古诗写作有关的活动学习活动会更有效。四、为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应用语音教室的广播来进行美读比赛会更有效。

总之,这节课我认为有优点有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希望能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人教版二年级古诗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即根据除法的两种意义来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一、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实际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解决问题: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学生明确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二、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解决“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中“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练习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

不足之处:在让学生找出两道题之间的不同后,我忘记了通过小结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这里难点不够突出。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古诗题西林壁视频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也是我校本学期第一次“4+1”校本研修案例展示课。说实话,之所以选择古诗,是想对自己有所突破,因为一直觉得古诗不容易讲好。希望通过这次课例,在全体老师的帮助下,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

上完课,我感觉很轻松,至少算是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校本研修吧!现在回想起来,有得有失,下面先具体分析一下自认为了、较满意的地方吧!

一、环节齐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让学生以读为主,让他们反复体验、感受并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悟。

二、交给了学生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而已”,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他们以后就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解释题,知作者——初读诗,正字音——再读诗,重节奏——抓字眼,明大意——多诵读,悟诗情。”相信当他们掌握了这样的方法后,学习古诗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三、课外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兴趣。

当然,不足之处还有很多:

一、对时间打把握不够精准,环节衔接德不够完美,导致在学生理解、感悟最后两句时时间过于仓促。

二、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得还不够到位,形式比较单一。

三、按课前的设计,最后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说一说对此哲理的感悟。

四、结束课之前应该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的收获,这也是预设的,可因为时间关系,也许加之自己的紧张吧,也没能凸显这个环节。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充分地做好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及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文明,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搜集整理古诗词,加强学生的预习积累的习惯。

3、通过小组比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及交流合作能力。

4、在诵读仿写、品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重点:诵读、仿写、品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小组比赛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及交流合作能力。 活动难点:在畅游诗词云海中,提高审美情趣及文化品味。活动准备:

1、一周前印发学案导学,学生回家预习、积累、整理。

2、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合作小组。

教学过程:

漫步之一“学诗”(打夯筑基)。

古诗。

1、体裁古体诗《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十五从军征》近体诗律诗(八句五言与七言《望月怀远》《过零丁洋》)。

绝句(四句,五言与七言《相思》《赤壁》)。

田园诗(《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过故人庄》)边塞诗(《使至塞上》《凉州词》《渔家傲-秋思》)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赠汪伦》)。

2、内容:思乡诗(《望月怀远》《泊船瓜洲》《回乡偶书》)。

咏史诗(《赤壁》《泊秦淮》《题乌江亭》)爱国诗(《春望》《过零丁洋》《己亥杂诗》《示儿》)哲理诗 (《望岳》《登飞来峰》《题西林壁》《观书有感》)。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计305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词:

1、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牌如《相见欢》、《虞美人》、《浣溪沙》、《渔家傲》、《天净沙》《如梦令》《忆江南》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58字以下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2、词的风格: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李煜晏殊)。

漫步之二“诵诗”(腹有诗书气自华)。

1、经典曲目(学生配乐朗诵,教师点评)。

漫步之三“赛诗”

2、诗中四季风花雪月(每题十分)诗中春:

诗中夏:

诗中秋:

诗中冬:诗中雪:

诗中色:

诗中数:

诗中雨:

诗中送别:

诗中思乡:

诗中爱国:

3、古诗接龙(每题十分)根据所给诗句提示,说出上句或下句。

4、绘古诗(每题十分)根据所给图画提示,说出古诗词名及名句。

5、唱古诗(每题十分)根据所给音乐,说出古诗词名。

6、仿古诗(每题十分)根据下文例句,仿写诗句:

7、品古诗(每题二十分)。

从下面诗句中任选两句,发挥想象,写一段描写性语句。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漫步之四“宣诗”

请为本节课设计宣传标语,例如:

1、漫步古诗苑,品味古诗情。

2、欣赏古诗情韵,传承华夏文明。

3、漫步古诗苑,含英咀华;欣赏古诗词,怡情养性。

漫步之五“得诗”

通过这节课得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

评比结果。

1、综合表现优胜奖。

2、最佳团队合作奖。

3、最具潜力奖。

教师颁奖。

漫步之六“作业布置”

1、配乐朗诵一首古诗词。

2、写一篇随笔《我与古诗同行》。

人教版二年级古诗教学设计反思

《绝句》这首小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其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领略祖国文化的魅力。

【设计理念】。

理解诗意是感情诵读的基础。该诗色彩明丽,景物多姿多彩,教学中要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感悟春天的美好,为感情诵读做好铺垫。通过对对联的反复吟诵和吟唱古诗的方法使学生熟背古诗,并领略祖国古诗的魅力。

【教学准备】。

1、古筝音乐和童声合唱《绝句》。

2、杜甫草堂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绝句》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是杜甫的《绝句》,还记得吗?指名背诵《绝句》(迟日江山丽)。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题目也是《绝句》。听完老师的话,你有问题吗?

(学生质疑)师讲解绝句的意思。四行字的诗被称为绝句,有七言,五言之分。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2、提出读诗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通句子;第三遍如果读出一点儿是的味道,就更好了。学生自由读诗,读三遍。

3、自学诗中的生字,并用自己喜欢的反方式记住这些字。

4、交流识字方法,并口头组词。师适时知道记住字形,并讲解形声字:鹭,泊等。

5、指名读诗,检测生字学习情况。

三、在读古诗,深入理解。

1、师:一首诗有时就是一幅画,你信不信?来,让咱们试试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的眼前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

2、师:眼前有没有出现一幅画?自己再读一读诗,把那些出现在你眼前的景物在诗中找出来。

3、学生自读诗歌,并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4、如果,我想把这幅画画出来,该画些什么呢?

学生说出景物,教师用简笔画展现在黑板上,并让学生选择应该用的颜色和该景物所在的位置,且说明理由。

重点指导以下几点:

(2)“一行白鹭”的只数数得清吗?

(3)“千秋雪,万里船”两个约数的实际意义。并理解船的将行方向是东吴。

(4)体会诗人当时的快乐心情。

(5)理解板画的过程中,适时指导朗读。

小结:一首诗变成了一幅画,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四、反复读诗,读出韵味。

师:有时一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还蕴含着对仗工整的对联。敢和老师就这首诗来玩对对联的游戏吗?师出上联,生对下联。

如:师:两个黄鹂鸣翠柳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两个黄鹂生:一行白鹭。

师:鸣翠柳生:上青天。

师:窗含西岭千秋雪生: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窗含西岭生:门泊东吴。

师:千秋雪生:万里船。

师:千秋雪生:万里船。

师:千秋雪生:万里船(师的语气不断加强,引领学生读出韵味)。

齐读全诗。

五、吟唱古诗,表演诵背。

师:诗歌,其实一首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所以才称其为“诗歌”。有人就把这首诗谱了曲,唱出来了,想听一听吗?播放童声合唱《绝句》。

学生跟唱。

师:站起来,加上你的理解,你的动作,一起跟着唱。(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唱。)。

师生同唱。

六、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简笔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古诗题西林壁视频

由于我是刚接手四(2)班的语文教学,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还有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本以为学生的学习情绪可能会因为换了教师会有抵触情绪,但是令我欣慰的是学生们对我接受的还是比较快。我个人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以为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会很困难,没想到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熟练的朗读古诗,甚至能流利地背诵全诗。看到学生们这么高昂的学习情绪,我也更有信心了。

首先学习的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想让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然后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采用同桌互相交流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这个问题抛出之后,我让学生们模拟表演试试看,自己坐在教室里,是否能看到整个教室的面貌,这样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当然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也就明白了世人所写的意思。

最后我回顾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遗憾:一是对事件的把握不是很精确,每个环节上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二是对学生自此掌握的情况没做到及时了解。学生对个别字词的读写、字意掌握的还不是很到位。

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大胆的假设,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

(2)通过分门别类辑古诗、新颖创造唱古诗、赏花弹琴吟古诗等活动,培养学生跨学科。

能力。

(3)通过这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的热情,树立学生自信心。

(4)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诵读,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理解。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四、课前准备:由学生自行组织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下去准备收集七年级到八年级的古。

诗词,并且让学生在下面找一首诗歌部成曲。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苑漫步》,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们国家灿烂的文化遗产,在当今世界和中国文坛上依然是两颗璀璨的明珠。感受古典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感受文学形象,对于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我国古诗的魅力。

二、活动竞赛:每一个小组答对得一分。

(1)分门别类集古诗——诗集展示:分别找出相应古诗句。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2)新颖创造唱古诗:让学生听听当代的人部的曲,而歌词是古代诗词,从而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来唱唱自己普的曲,那个小组唱的好加一分。

(3)赏花弹琴吟古诗:找出周杰伦《菊花台》的片段,让学生找一找与之能联想起的古诗,那个小组找到得一分。最后让那个有才艺的同学上台表演,一个弹古筝,一个朗诵诗歌来结束这次活动。

七、结束语:我们爱古诗词的狂放、豪迈、大气,我们爱古诗词的婉丽、柔美、含蓄。我们爱古诗词的潇洒超逸、清丽妩媚。在古诗词的王国中,我们情愿长醉不愿醒。

《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及反思

1.加深对古诗词内容、思想、意境的理解、延伸和拓展,体会古典诗歌中的独特韵味。

2.积累古诗词,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赏读古诗词的兴趣。

3.谈话观点要明确,分析要有理有据。

4.要谈出新意,要谈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跟踪训练:

1、谈诗台。

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或词或曲,朗读此诗(词、曲)。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认为这首诗很美,美在意境上,前三句用九种自然景物,写出了游子的客愁乡思。最后两句道出了游子之悲,景苍凉,人孤独。

我喜欢的一首诗(词、曲)是《。

______》(作者:

)诗(词、曲)的内容:

我的理解体会:

2、寻句园。

(1)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句是:——————,——————。(2) 《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使得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朋友息息相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飞来峰》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句集。

按分类写名句,每类写一句,要注明作者和出处。

(1)写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10)写月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4、品诗会。

(1)古诗是一幅幅展示名胜古迹优美景致的画卷,请你结合与山水田园风光、人文景观有关的诗句,说说你对现今旅游、环保的感触。

(2)古诗是中国人乡情、友情、亲情、爱情等情结的体现。请你结合与送别思乡有关的诗句,说说古诗在人际交往中的好处。

(3)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之一。诗人们的爱国意识、爱国情操,在诗歌中自然流露,无不令人感动。请你结合与爱国诗歌有关的诗句,说说古诗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5、古诗鉴赏。

说说自己读的古诗中哪些印象最深刻,并简要讲讲原因(如催人奋进、富有哲理、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常被人引用等等),也可以谈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6、活学活用。

请你依照示例就古诗在生活中的运用,说说自己的理解。

示例:一提到“白云边”酒,我们便会想到“将船买酒白云边”这句古诗,品酒之时,便会生出洒脱飘逸之感;“杏花村”酒源于“牧童谣指杏花村”,饮酒之时,便会生出质朴悠闲之情```````由古诗镶嵌雕刻而成的工艺品,精巧典雅,远销海内外。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古诗题西林壁视频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

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清节奏。

3、抓字眼,明诗意。

4、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而且在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时,我让学生试着画一画,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师范读或配乐诵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

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到了身边的同学,比如陈樱文虽然学习不好,但是从来不撒谎;张洪耀热爱劳动等实例。再比如《画杨桃》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桃的形状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古诗题西林壁视频

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两首古诗都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让学生理解起来似乎总有一些差距,特别是第一首古诗中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讲明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但在具体运用到作业的填空题时,似乎就有些含糊,连我自己都会判断不清。第二首诗歌对于孩子们的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引导孩子们理解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即将遭遇的各色困难时,都能够想起这句话的含义,并且能够在迷局之中为自己指明方向。

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悟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把心放在诗境和诗眼中去读,是本设计的特点。一是通过介绍时代背景和诗歌的具体产生背景,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景中去理解诗歌;二是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抓住一个“游”字,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去玩味诗歌的味道。当然,在具体实施这个教案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比较,不得人为提升,抽象分析。要在诗的韵味中去阅读,去想象,去发现。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古诗题西林壁视频

清晰地记得去年在教研时观看的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古诗文鉴赏课,当我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

我先从诗人苏轼入手引出课题《题西林壁》,然后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悟,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不仅说出诗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还说出了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我顺势抓住“横侧远近高低”体会诗人观察的角度都是什么?然后指导朗读,在体会本诗蕴含的人生哲理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是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有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师或者同学点穿以后在猛然醒悟。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语文教学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重视了细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遗憾。

一、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今后在过渡语言上还得锤炼。向窦桂梅的激情,大气学习。

二、在朗读古诗的环节上虽在“岭”和“峰”“高”和“低”上做了比较读,但在“岭”的引导上有点狭隘,只画出平缓,如再让学生上去画出岭的连绵起伏,还有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如果能划分节奏,突出重音,并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古诗题西林壁视频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今天的诗歌学习。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

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遗憾的是这节课,我没有指导有感情的朗读造成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用一个主问题(大问题)引领全首诗的教学同样适用古诗的教学,四年级学生能够适应这种方法,避免了逐词逐句讲授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

3、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融于“他有一个什么遗憾”“难道他没认真地观赏吗”和“他为什么没有遗憾呢”等问题中,较易地理解“入其内,出其外”,能懂得要全面分析事物的道理。

4、学生难于在生活中发现例子,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5、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6、课堂缺少诗味,还未能很好地让学生入境、出境。

相关范文推荐
  • 01-15 初中生个性自我介绍男生范文(18篇)
    自我介绍是一种展示个人品质和才华的方式,它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独特魅力。通过阅读以下的自我介绍范文,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写作的技巧和套路。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的
  • 01-15 叉车合同补充条款(精选16篇)
    合同的订立是为了明确各方的权益,保障交易的公平和可靠性。您可以通过点击链接查看合同协议的实际案例,了解不同行业的常见合同协议样本。乙方:甲、乙双方根据《民法典》
  • 01-15 电气工程师试用期心得大全(18篇)
    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和学习经历进行思考和总结的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以下是一些名人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历和思考对我们在学习和工作
  • 01-15 培训总结会发言稿(优秀17篇)
    发言稿的内容应当简洁明了,结构严谨,要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使其与演讲者建立起强烈的共鸣。掌握了一些发言稿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写出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演讲
  • 01-15 青春榜样典型事迹材料(模板19篇)
    事迹材料的编写不仅是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和总结,还可以推动个体或团体的持续成长和发展。如果你正在撰写一篇事迹材料,那么下面的范文可能会给你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 01-15 学生会办公室十月份工作总结大全(22篇)
    学生会工作总结要理性客观、简洁明了地表达学生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目标和实现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会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
  • 01-15 教育机关招生简章心得体会(精选23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总结已经有的经验和知识。以下范文中的案例和经历都是真实的,这些作者通过写心得体会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教育机关招生简章
  • 01-15 一周个人工作计划(通用16篇)
    工作计划书是对工作过程的全面思考和准备,有助于提前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范文中的工作计划书都经过作者实际实施和验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一)创建"服务
  • 01-15 国庆节安全教育演讲稿分钟(专业15篇)
    安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并加以重视,因此撰写一篇安全演讲稿是非常有益的。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优秀的安全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
  • 01-15 酒店餐厅经理年度总结(汇总18篇)
    一个人的年度总结能够反映出他在过去一年中的成长和进步。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年度总结案例,展示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人们是如何总结和评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如梭,转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