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教学设计(优秀5篇)

时间:2023-10-12 20:38:39 作者:翰墨 想象的教学设计(优秀5篇)

当我们迎接一位新的领导或重要嘉宾时,欢迎词是必不可少的。向嘉宾介绍其他重要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增加他们的期待感。接下来,请大家阅读一些经典的欢迎词例子,相信会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想象的教学设计篇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独立识字,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重难点字的分析。学生在低年段,多多少少了解中国汉字的发展由来,但是,在汉字出现以前,人们是怎样记录事情和通信的,学生大都不知道,因此我将此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最后再将《语文天地》中的实践活动与之联系(形成一节求知与口语交际、动手绘画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知道人类有哪些不用文字的记事和通讯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学认生字10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师;这里面都写满了什么?(字、汉字、文字)板书:文字

师: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可是在汉字还没出现的时候,人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学生思考、讨论)

生:那时候的人们是不交往的。

生:他们可以用语言交流。

生:他们可以送东西。

……

师:你们知道那时候人们也有自己的书信,却是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们信吗?(学生半信半疑)不信我们一起乘坐时光隧道去看看。

红笔板书课题:不用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小组合作学习生词、生字,教师巡视,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4.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分组接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标出段序(5段)集体评价。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师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说说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通过读我知道了古代有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记事。

师问: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第一段中讲到了“结绳记事”。

教师及时抓住“结绳”一词,(出示各色绳子)让学生边说边动手实验。(大结记大事,小结记小事,绿绳记――)

[评析:用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直观、形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生:通过读我知道了用贝壳也可以记事。

生:通过读我知道了送给别的民族枪或是箭,就是一封宣战书。

(指导朗读:怎样读出严厉的语气?个别读、教师范读、集体读)……

2.师总评: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讲得很好,看来自读的能力提高的很快。现在请两个同学完整地讲讲这一课的内容。

3.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默读课文,想一想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提出,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全班一起帮你。

4.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分辨:分别,区别。

代替: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因为用贝壳记事比用绳结记事更容易分辨所以用贝壳代替绳结。

譬如:就是举个例子,打个比方。(让学生用譬如说一句话)

严厉:严肃。(让学生用严厉说一句话)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师总结:学习了课文,你知道有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四)拓展活动

1.师:现在科学进步了,人们有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你们知道有哪些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吗?(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生:有电话,有互联网,有电报,有传真机,有手机短信,有bp机――

2.想一想,将来人们还会用什么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桌互说,个别汇报)

想象的教学设计篇二

师:读读课文,如果能把书上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那印象就更深了。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当摄像师,把你们感受最深的情景拍下来,看谁选的镜头好,并说说为什么拍摄这组镜头。

(生读书、讨论、交流、评议)

师:谁愿意把你拍摄的镜头介绍给大家?我们共同来欣赏欣赏。

生:我拍下了母亲精心养蚕的情景(出示课件)母亲微笑着,很小心地把小蚕抖落在匾里,喂的桑叶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均。

生:蚕长大了些的时候,我拍下了母亲吩咐“我”把手洗干净,把桑叶擦干,在轻轻均匀地散在匾里。

生:母亲微笑着说:“我一定要养好这些蚕,让孩子们能上学读书。”

生:母亲微笑着说:“蚕儿啊!你快快长大吧!”

生:母亲微笑着说:“蚕宝宝啊!孩子们的学费全靠你了啦!

生:我拍下了母亲“养蚕辛苦”的镜头,母亲晚上起来添桑叶,闪闪的烛光照着她的脸,脸上有皱纹,很慈祥。

师:(出示课件)为什么要拍下皱纹?

生:这能说明母亲养蚕很辛苦,老了。

生:我还拍下蚕快上山时,母亲每夜起来两次,添桑叶,大捧大捧地清蚕沙,很累,头上渗着汗。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件,注意烛光里母亲脸上的皱纹,体会母亲辛苦,注意慈祥的神态,体会母亲的善良。)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拍下来的镜头?

生:我还拍下了母亲对“我”和姐姐轻轻说话的样子,还有两鬓的银丝。

生: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因为母亲年年养蚕,很辛苦,有了白头发。

生:母亲养蚕,为了孩子,一年又一年,越来越老了,所以我认为这组镜头很有意义。

师:望着母亲两鬓的银丝,“我”有多少话要对妈妈讲啊。“我”对妈妈会说些什么?

生:妈妈,我一定好好读书,你就看我们吧!生:妈妈,这学费真是来之不易啊!您为了我们读书,太辛苦了。您真是我们的好妈妈!

生:妈妈,我做为你的孩子,我要对你说:“谢谢您,妈妈。”

生:妈妈,让我为您唱支歌吧!(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在这一教学片断,注重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要学生假象摄像师这一手段,创设情境,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繁琐的情节分析”和“刻板的集体阅读”的旧框框,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

注重教学设计的弹性化,探索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研读的教学机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学习内容,选择自己的文字品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诱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参与空间,又给学生阅读自由的权利,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意识、行为能力得到体现,个性得以彰显。

[捕捉画面想象情境--人教版下册《春蚕》教学实录与评析(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想象的教学设计篇三

“想象与联想”作文指导课堂实录

政和三中范长寿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写作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背景: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实验)》中在“表达与交流”中强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2、初三课文《天上的街市》对联想和想象,学生已略有了解,但没有系统的认识和实践,学生的整体概念较模糊。

3、本校高中部学生基础薄弱,特别体现在他们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偏弱,而这相当关键在于想象与联想能力的培养。同时基于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设计也尽可能以学生确度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联想与想象,表达功能。

2、方法策略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项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4、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写作文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师:同学们,早上好。大家都熟悉一句广告语“联想1+1”,今天,咱们不仅“联想1+1”,更有“想象无穷加无穷”(屏幕显示课题:想象与联想)。咱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看屏幕)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似乎没看见他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师:发挥你的想象能力,大家来猜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话?

生1:行行好,可怜可怜我这自幼失明的人吧!

生2:伸出贵手,请您给我一点温暖!

生3:寒冷的冬天,自幼双目失明的我渴望您的爱!

生4:老师,要我猜,我可真猜不到的,但是我看过这个故事,那句话好象是:“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她。”

(出示屏幕)“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她。”

生1:我认为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人们盼望春天早日到来,诗人写的“春天就要来了”,能唤起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和遐想,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生2:我认为“可我不能见到她”这句话,真切地表达了乞丐痛苦、不幸,以及无比失望的情感。

生3:也表达了乞丐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遐想,于是就唤起了人们的同情、怜悯和关爱。

生:(齐答)不难。

师:好,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联想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1:由此及彼,由甲及乙,由这件事想到那件事,由这个人想到那个人等。

生2:从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

师:对,刚才吴深同学所讲的话中包含了(出示屏幕)联想所应必备

的两个要素:一是“与之相关”,二是“其他事物”。现在请大家思考:由“绿”,你会想到什么?(板书“绿”)

生1:小草、草坪、森林、环保

生2:春天、希望、青春

生3、唐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等。

生4: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生: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师:这句话中含有几要素呢?

生:一是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二是必须创造出新表形象。

师:对。同学们,当你们看见这个圆圈时(出示幻灯片),你会想到什么呢?请用最快的速度一人说三个。

生1:眼睛、瓶盖、地球仪

生2:月亮、月饼、太阳

生3:耳环、轮胎、团圆

师:从中我们可看出,修辞中的比拟就是靠想象来完成的。

师:所以,如果是同一道作文题,我们如果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联想和想象,就可以使思路宽阔,文思如泉水般往外涌。那么我们如何借“联想和想象”来拓宽我们的思维,从而运用到写作中来呢?请以“时间”为题,展开联想和想象。(板书“时间”)(生思考、讨论)大家先从题目到教材展开联想,看能想到什么。

生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生2: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师:从名言警句方面你能想到哪些呢?

生1: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生2: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生3:曾国藩说:“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师:还能想到一些故事吗?能否具体说说?

生:“聚萤读书”的故事,车胤,是晋朝时候的人,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

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那时候,每逢举行甚么集会或庆祝活动,如果车胤没有到场,大家就觉得扫兴。

师:(老师微笑)讲得非常不错,能发挥想象能力吗?

生1:我通过时间隧道回到古代,帮助屈原完成了许多愿望。

生2:30年后,我成了一个跨国公司大总裁,雄心勃勃冲向辉煌的事业。(生笑,鼓掌)

生1:(一位学生反应快,马上笑着说)我小学的.时候很调皮,一次语文老师火气大,抓起一个粉笔头就抛了过来,不重,那个粉笔头抛过来的线就象这根弧线。(其他同学也笑了起来,并鼓掌)

生2:摩托车急刹车时,突然转变方向。

生3:鸟儿在大风中飞快的转向。

生4:老父亲因生活的劳累而弓起的脊背。

生:就是在写作时,只要能扣住题目或主题,就可以大胆的向四面八方去想,能想到的都记下来,不要分次序,一直写到没有东西写了为止。

师: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在作文构思的初始阶段,为打开思路,就要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于古今中外中自由驰骋。

请以“爱因斯坦复活之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数800字左右。

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请同学们根据上面要求写一篇作文,要求大家像这节课一样大胆想象、巧妙布局,力求使作文主题鲜明、精彩生动,同时注意用语简洁、感情真挚。题目请同学们自拟。好,下课。

教学反思:

1、本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计效果,学生从中了解了联想和想象的功能,同时对这类文章也表现出激烈的兴趣。本节课此设计的几个引导总是要求学生由“绿”由“o”由“时间”、由一条弧线展开联想和想象,问题难度不大,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能调动课堂气氛,同时完成教学目标。

2、本节课在课件的设计上,声音效果不足,材料的丰富性还略有欠缺。对于由“o”产生的联想和想象部分内容,学生还得留在表面的认识,关键在教师的引导还不够。

专家点评(高级语文教师张大握):

教师:课堂语言突出,教师能够通过创设情境有意识刺激学生,使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现象,简炼的表述,将“联想与想象”这样抽象的内容化为形象具体。学生在这堂课中学习心境愉快,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学生始终能保持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有极强的学习欲望。当然,教学问题的设计还应有所改进,应从精而少的角度加以考虑,问题的引导深度略显不足。班级学生多,如何让全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起始设计本堂课时不容忽视的地方。

想象的教学设计篇四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查找资料的方法,与自身相结合的方法,阅读、讨论、谈话等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2、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我”爱读《水浒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读词语,并用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特别百听不厌破涕为笑迫不及待津津有味

2、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想看《水浒传》

1、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思考:“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我”对《水浒传》的深深喜爱之情呢?读完后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

指导学生体会:

a)小时侯听邻居老大爷讲故事,初次接触水浒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对于武松打虎更是百听不厌。

b)写在家里找到一套《水浒传》,虽然看不懂,却盼望能读像《水浒传》这样有趣的书。

c)写当心爱的书被大火吞没了后,哭着要《水浒传》,直到妈妈答应了才破涕为笑,更表明了“我”想看《水浒传》的心情。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相关的部分。

师:通过这几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我”爱上了读《水浒传》。

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了,现在请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一读1-3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

2、齐读1-3自然段。

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1-3自然段。

学习第二部分(4、5自然段)爱看《水浒传》

1、默读4、5自然段,想一想:“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指名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a)师: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谁能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我”是怎么“迫不及待”地读的?(早上……晚上……放学路上……)

b)师:“我”还怎么读呢?(还读了“武松打虎”)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a)自由朗读这个自然段。

b)请小组合作排演武松打虎的小短剧,可以加上对话,看看哪个小组最精彩?

c)再次朗读。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和喜爱,感受“我”阅读《水浒传》的喜悦。

带上自己的感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三部分(6自然段)读了《水浒传》后的收获

师:自由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又说了什么?

师:你们自己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象文中的“我”这样,有自己的收获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文中“我”的收获。

三、总结拓展

1、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童年读《水浒传》的故事,经历了三个过程: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请你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结合老师的板书,复述课文。

2、《水浒传》是本极有魅力的书,还有许多英雄好汉等着我们。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水浒传》,完成以下作业:

a.准备一个水浒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在班上说给同学听。

b.办一期以“水浒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手抄报。

c.写一篇论水浒英雄的小练笔。

板书:

15童年读《水浒传》

想象的教学设计篇五

河材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作提示:明确了本次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回忆旧知,引导学生发现藏在语文书中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习作要求:通过阅读找出语文书中的故事,进行筛选与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或者写写读完故事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第三部分是照片一,呈现了课本的封面插图,以及两篇课文的文字与插图。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二、学情分析:

课前要提前一周的时间,引导他们翻阅语文书,发现藏在书中的故事。提醒他们,选取的故事不受局限,可以是成语故事,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小说章节的前后情节故事、神话故事、插图故事等。

三、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目的。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或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的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四、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或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的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

2.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