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学读书笔记(汇总5篇)

时间:2023-09-26 10:09:47 作者:BW笔侠 论教育学读书笔记(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一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

最近我细细品读了彭绍东教授撰写的《信息技术教育学》,受益匪浅,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处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下面我就针对本人的阅读情况谈谈读完这本书后心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然而信息技术学科在小学和中学还只是一个争议颇多、地位尴尬的小学科。书中彭教授突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基础性。在研究和继承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及现代教学理论,融合新课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课程更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各自的能力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活动中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思维水平的高低不一,但他们人人参与了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主动地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使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的张扬、发展和提升。

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获取多种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一章中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教育还应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有效整合,这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智商与情商的有效整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的整合,以及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整合。寻求课程文化价值就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线,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对共同文化价值的合理表达。

《信息技术教育学》这本书让我深深体验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调节学习的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和知识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整合。

所以通过学习我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二

近年来,我国许多教育学人执着于理论研究,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思想,挖掘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思考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力图建构起科学合理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教育理论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杨兆山教授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教育学》,就是杏坛中初绽的一朵小花。

“教育是什么?”这是作为教育学科通论的教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作者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学问”。作者从社会与人的关系入手来诠释培养人这一社会活动。培养人就是使个体从生物意义上的人,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并进而去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教育为社会培养人,人接受教育才能适应并改造社会。由此,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便成为教育学发展的两条主线。社会与人,是教育学的永恒主题,教育学正是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以往的许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特点是:各部分自成系统,但各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学生在学习时常常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学的学科脉络,无法形成明晰的学科意识。因此,作者紧紧围绕“培养人”这一主题展开教育学学科体系,从“社会、教育、人”这一教育学基本问题出发,以“培养人”为原点,以“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培养人”这一教育学基本问题,并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这两个维度上展开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教育与社会的维度包括“为谁培养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培养什么人”(教育的目标);教育与人的维度包括“怎样培养人”(教育的方式手段)与“谁来培养人”(教育的主体)。本书将传统教育学所涉及的重要领域进行梳理,整合于“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谁来培养人”五部分内容中。由此,“一个原点、两个维度、四个领域”构建了一个语义简明、逻辑严谨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将“培养人”这一条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暗线”变为“明线”,既凸显出教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又将各自独立的篇章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育学学科建构的核心是教育观。教育观即是对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引领着教育实践。作者执着于教育观的探讨,强调学习教育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认为只有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才可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正确教育观的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只能在盲目中摸索,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强调教育学不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而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教育观是统摄教育学的灵魂。

本书能够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坚持培养人的社会主义方向,并且不回避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提出了比较有见地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作者以“培养人”为原点,构建了一个简明、严谨的教育学体系。在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书中还有一些理论观点尚需商榷,一些提法仍待推敲,但就其教育理论研究的勇气、毅力与耐心,是值得鼓励的。

――摘抄于书评

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三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亚米契斯的著名作品,它采用日记的形式,以一个四年级孩子----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故事中有正直善良的卡隆、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坚忍勤奋的斯代地、可爱懂事的波列科西……他们送给安利柯最真挚的友谊、最美好的回忆。当然,在安利柯的生活中还有慈爱的父母、令人尊敬的老师,他们给予了安利柯最无私的疼爱,教会了他宽容和理解。用实际行动教会安利柯怎样去爱。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我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们的老师,和养育我们的父母。

其实,世界上处处都有爱的花朵。就拿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来说,从人们知道这个噩耗的那一刻起,援助之手就源源不断地伸向灾区,捐助的一顶顶蓝色的帐篷、给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食物、让他们住在帐篷里休息。人们纷纷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希望他们早日重建家园。孩子们也纷纷捐出自己的学习用品,希望灾区的小朋友早日坐在宽敞的教室里上课。这就是爱,毫不吝啬、毫无保留地奉献爱。爱的力量是博大的、无穷的,是最伟大的力量!

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四

《爱的教育》是一本描写安利卡小学六年生活的书,它催人奋进,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利卡、卡罗纳等。它主要描写了安利卡与同学们之间发生的一个个友谊的故事。如卡罗纳主动保护弱小,可莱谛用努力学习来孝顺父母……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丰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卖柴人的儿子可莱谛,因为他的孝心感动了我。再想想自己,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衣食无忧,却动不动就跟他们耍小脾气。我们有时候还嘲笑一些因家境贫困买不起新衣服的同学,与书中高尚的少年相比,我感到非常惭愧。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每月故事《少年抄写员》中的“一天晚上,他等爸爸上床睡下以后,就悄悄地摸进工作间,点上煤油灯”叙利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家里补贴家用,实在太让人感动了!再想想自己,爸爸工作这么忙,经常加班加点,而自己却向爸爸要这要那,一点也不考虑他的辛苦。现在,我知道了,我不但不能只缠爸爸而不学习,并且还要理所应当地分担家务,这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读完这本书,我想:书中那些贫苦的少年都懂得努力学习、孝敬父母,那我们这些“小皇帝”不应该这么做吗?爸爸妈妈把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来报答父母。

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五

是我在国庆节一口气读完的。当我读了这本书后,对爱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爱在我们身边我所不有:父母对你的爱,亲朋好友对你的关怀等。

《爱的教育》是通过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写的,叙述了发生在身边的一系列故事。每篇日记都是对生活的朴素描写,讲述了爱与被爱,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反映了一幕幕感人的故事。作者紧扣“爱”这个字,让这个字在书中贯穿全程,却又没有标张立榜的去宣传核心观点的段落,这使书中的很多细节都透露着丝丝亲情。

在《爱的教育》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铁匠的儿子》。讲了铁匠的儿子泼来可西,一位身体瘦弱的小学生。泼来可西的眼光悲哀而温顺,十分胆小,但他非常用功,他的爸爸总是无缘无故的虐待他,但泼来可西从来不承认是父亲的了他。同学们都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后来,泼来可西比赛得了第一,他的父亲知道后,知错了并失声痛哭,从此,他和父亲又合好了。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从中领悟到了:多可怕的人也会被爱融化。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人,只要你愿意付出,就会有收获。

爱是一种奇迹,也是一种神圣,一种伟大。它即能使面对死亡的人重新找回生活的契机,也可以在绝望之下如获至宝的得到光明的希望!爱给予温馨,爱给予希望,只要充满爱的痕迹,一切将更加神圣而光明!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