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要问教案 不懂就问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3-10-15 18:39:58 作者:紫薇儿 不懂就要问教案 不懂就问教案(优秀8篇)

教案是教师制定课程计划和学习目标的基础。以下是一些高一教案的教学实施和效果分析,供大家做教学参考。

不懂就要问教案篇一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

不懂就要问教案篇二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懂、诵、段、糊、涂、胆、厉、详”等8个生字。积累“不懂就问、背诵、糊里糊涂、厉声、详细、摇头晃脑、鸦雀无声、一字不漏”等8个词语。正确书写“诵、断、糊、涂、厉、详”等6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3、学习边读边思考: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1、识记生字,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1、师:小朋友,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许多知识。而在古时候,人们把学校称为“私塾”。

板书并学习:私塾

师:以前,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呢?

2、学生轻声读读课文第二小节。

(1)分句读。

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2)知道每句话的意思。

3、交流读后的感受。

学习生字:诵

音:平舌音

学习生字:详

音:三拼音、后鼻音

形:用加部首的方法来识记。

4、师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的话,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5、揭示课题。请1个学生读课题。

6、学习生字:懂

音:后鼻音

形:形声字,部首表义,右边表音

义:查字典(知道、了解)

“不懂就问”的`意思就是:不知道的、不明白的就要问。

7、齐读课题。

8、过渡: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1、学生按照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2、指名学生读课文,每人1小节,教师随机正音。

重点指导:

糊涂:“涂”在词语中念轻声。

详、段:复习三拼音

理解:糊里糊涂,详细

3、开火车读词语。

4、选择两句句子指导学生朗读,知道对话的形式:

媒体出示: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提示语在前)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提示语在后)

5、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认真读好每一小节。

指导方法:

谁在什么时候干什么,结果怎样?

1、复习字词:抽读词语。

2、写字指导:

(1)分别指导。

诵: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断:左右结构,左右相当。

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厉:半包围结构。

详: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重点指导“糊”:注意“左中右”三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

(3)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进行描摹、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不懂就要问教案篇三

专题: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说明:本单元的人文主体是“好习惯”。因为习惯的特点是行为的自动化,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按规则去行动,成为终生受益的一种力量。对于学生而言,形成好习惯对学习和成长无疑都具有非要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安排也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不懂就问”是一种好习惯,孙中山能成为一位革命伟人,与他从小就有这种好习惯也是密切关系的,从而认识到好习惯在一个人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渐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1、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0个;积累“主动”“ 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等词语。

2、通过学文,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3、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主动培养不懂就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步入课题。

1、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了解孙中山。

二、初读感知课文,学生自主识字。

1、 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2、 交流识字方法。

生:我是这样记住“诵”字的:我想背诵要说话,所以“诵”是。

生:我用分析字的意思去记“拿”字的。因为“拿”是人要用手去拿,所以“拿”的上面是“人”,下面是“手”。

生: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识记“既”字。

生:“原”字开始时我不会后来我问我的同桌了。

师:同学们将以前学过的方法都用上了,非常好。

3、同桌合用一本书读课文,相互检查正音。

4、检查反馈:

(1)小组内开火车读课文,组长汇报读书情况。

(2)课文“擂台赛”。小组向小组挑战,将课文读给同学们听。

(3)感知课文大意。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的读了课文,现在请说说这篇课文只要内容是什么?要求:先自言自语的说,再同桌交流,后指名说.

三、细读课文,悟情明意。

1、师范读课文,生评出师读得好的自然段。

2、(1)自读第一自然段,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疑。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2)班内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私塾”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过字典,意思是指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3、(1)读第二、三自然段,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疑。

生:不明白“照例”是什么意思?

生:可以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

生:我明白了,那时上课要背读文章,孙中山跟以前一样背课文了。

生:就是照以前的方法去做就是“照例”。

生:说明孙中山学习认真。

(3)师:“------地背诵”,还可以怎样填呢?(出示写有“-------地背诵”的课件。)

要求:先小组内说,其次班内说,最后在“语文天地”中填写。(学生学习)

(4)“小小辩论会”

师:“他壮着胆子……”怎么理解?各小组开辩论会,要说出理由。

生1:我认为,这句话说明孙中山害怕。我从文中的“壮着胆子……”和“教室里鸦雀无声”知道的。

生2:我认为孙中山不害怕。我从图中孙中山的表情看出他不紧张很平静。

生3:我猜想孙中山开始害怕,后来给自己鼓劲就不害怕了。

师:刚才,同学们辩论的很激烈,以后学习就要谈出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5)比较句子,理解词语。出示写有句子的课件。学生进行比较。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这一问,把正在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很安静。

生:用上摇头晃脑我能想到他们读的很认真。“顿时”说明同学们安静下来的速度快。

生:“鸦雀无声”说明这时教室里非常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

生:如果去掉这几个词句子就不具体,不生动了。

[点评:让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6)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二、三自然段。

(7)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师板书:自读、质疑、解疑、朗读。

4、用以上学习的方法自学剩下的段落。

5、朗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6、“不懂就问”发问站:

师:现在我们组建了“不懂就问”发问站,有不懂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自评、他评、师评相结合)

【点评:充分利用评价的积极功能,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大胆的鼓励与肯定,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四、演绎故事,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想当“演员”吗?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你们当导演选人,分配角色。(略)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课外拓展。

1、 将《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2、 学了《不懂就问》后你有什么想法,把它写出来,读给爸爸妈妈听。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年龄小、易疲劳、学习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特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很明显,所有同学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他们之中有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举手。有几个同学在课下还激动的说:老师今天的课真好玩!我们喜欢上这样的课。

欢喜之余,我想:以前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聪明,从今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我们缺少“拴”学生的方法。如果给我们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想法设法的备学生、备教材(“拴”学生的法子。)如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想、去说、去问、去演,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学生“拴”在我们的思路上,引着他们一步步走向知识的阶梯。

不懂就要问教案篇四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角色朗读。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但是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不懂就要问教案篇五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懂、诵、段、糊、涂、胆、厉、详”等8个生字。积累“不懂就问、背诵、糊里糊涂、厉声、详细、摇头晃脑、鸦雀无声、一字不漏”等8个词语。正确书写“诵、断、糊、涂、厉、详”等6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3、学习边读边思考: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1、识记生字,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1、师:小朋友,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许多知识。而在古时候,人们把学校称为“私塾”。

板书并学习:私塾

师:以前,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呢?

2、学生轻声读读课文第二小节。

(1)分句读。

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2)知道每句话的意思。

3、交流读后的感受。

学习生字:诵

音:平舌音

学习生字:详

音:三拼音、后鼻音

形:用加部首的方法来识记。

4、师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的话,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5、揭示课题。请1个学生读课题。

6、学习生字:懂

音:后鼻音

形:形声字,部首表义,右边表音

义:查字典(知道、了解)

“不懂就问”的意思就是:不知道的、不明白的就要问。

7、齐读课题。

8、过渡: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1、学生按照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2、指名学生读课文,每人1小节,教师随机正音。

重点指导:

糊涂:“涂”在词语中念轻声。

详、段:复习三拼音

理解:糊里糊涂,详细

3、开火车读词语。

4、选择两句句子指导学生朗读,知道对话的形式:

媒体出示: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提示语在前)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提示语在后)

5、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认真读好每一小节。

指导方法:

谁在什么时候干什么,结果怎样?

1、复习字词:抽读词语。

2、写字指导:

(1)分别指导。

诵: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断:左右结构,左右相当。

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厉:半包围结构。

详: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重点指导“糊”:注意“左中右”三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

(3)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进行描摹、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不懂就要问教案篇六

1、学生观察范字,然后分别描红,再试写一个。

2、对照范字评一评。选择出现问题较具普遍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对照范字评议。

3、教师范写,提示要点:“要”字下部的“女”中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以下,写得稍长。整个字形的特点是形态稍长、上窄下宽;“很”是左窄右宽的`字,第七笔竖提写在竖中线上。

4、学生练习。

不懂就要问教案篇七

1.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

3.让学生理解糊里糊涂、私塾、摇头晃脑的意思。

4.通过学习这课文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学习。

让学生懂的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朗读法、调查法。

指导学生自读自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学生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了解意思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3.找己不懂的地方。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让学生理解“讲解、糊里糊涂、摇头晃脑的意思。

三、扩展活动

1.说说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对你有什么影响?

2.你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课堂

说说你学习了不懂就问这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

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不懂就要问教案篇八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