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汇总17篇)

时间:2023-11-19 11:09:17 作者:薇儿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汇总17篇)

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书中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它既会让你在每天上课批改作业的单调枯燥中消磨激情,也会时时刻刻发生各种“突发状况”,充满挑战。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优先于“成才”,因材等。道不远人,大道理就不难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缘于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其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的实践。

《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中提到,参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带着这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体会课堂,将学生真正的放在心上。你每天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几十个学生,他们是几十个家庭。农村家庭,本就经济较为拮据,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整个家族“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一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而这份寄托,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我们要把学生让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智慧和智慧教育并不神秘,虚空和复杂,但也并不简单。我们不能使智慧教育简单化,不能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寻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撑,让其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在不经意中让智慧进入心灵,进入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

“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让我们慢慢地行走其间,且行且修炼,让柔软从心间滋生,进而蔓延至整个鲜活的个体,用心去陪伴和守护孩子的成长!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就如同一盏明灯,让我豁然开朗。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在该书中,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教育与惩罚的关系。

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什么是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让学生反思其过(对所谓“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或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仅仅是“法制”)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习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习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为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不应该受地位和年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学记》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教育理论的光辉。它内容的主要精神,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学记》认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说,有经验有修养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诱了。《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认为教师搞清楚了“为裘”、“为箕”、“驾马”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径了。这给我们揭示了两个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重视练习,持之以恒,求其得心应手。

面对这么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地发现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谢《教育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的假期不虚度!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谈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利用课余时间,我读完了《一节好课需要的教育智慧》这本书。该书通过案例,辅以分析、评点,介绍了读懂学生的智慧,课堂生成的智慧及构建有效课堂的智慧,使我知道上一节好体育课需要的知识。掩卷长思: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有教育智慧吗?我的教育智慧从哪儿来的?那一个个熟悉的案例,都在在提醒着我:教育的智慧来自于研究。遇到问题首先要想为什么,再想怎么办。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根由,盲目采取教育行为,最终效果是不会好的。

上好一节好课,使学生听得懂,记得住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要有一定的技巧。第一、教师要读懂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抓住学生的疑问,进行有效的扩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二、讲课要把所讲内容给交代清楚。教学中要有条理性,抓住关键,突出难点,面向全体,突破难点。新旧知识合理衔接、自然过渡,层次清楚。第三、教师应当具备课堂的应变能力。在遇到尴尬或难以回答时,教室要及时化解。如教师说错话要及时转掉,刚才老师说的话,对吗?那么,原话是怎样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轻轻松松地解决问题,师生均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第四、凡事皆有度。一节课到底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获得怎样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清清楚楚。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其次,要严扣教材,发掘教材价值,然后,针对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已知和已能,思考如何开发学生的未知;最后,进行整合,确定核心目标,分清目标主次。第五、教师教学不能循规蹈矩,应该多考虑一下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使教学多一些创意性和趣味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增强,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

作为教师,一定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任,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上,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多读书,多研究,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和干劲,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教育生命长青。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非常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先生写的一本书叫《早期教育与天才》。

现在的人并不是不懂得去早期教育,谁不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众,得到全面的发展呢?但是他们对早期教育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范围。大多数家长都有早期教育的观念,而且很多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早期教育的方式来进行,但是收效并不明显。为什么呢?其中书中有部分让我印象深刻,老威特并没有因为儿子对画画工具产生强烈的兴趣而开始决定培养小威特的绘画才能。而是让小威特尽情地把玩这些画画的工具,并不强迫他去画,也没有给他定格成为画家的目标。有些家长很不解,但是老威特说的一句话对现在的许多家长很受用,也很经典:“真正的艺术是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本能冲动。”可以这样说艺术本质是不可学的,或者说艺术本身是无法学习的,能够学的只是技术和技巧。

早期教育从何开始是最理想的呢?书中介绍了最早可以在怀孕期间就可以开始了。本人非常欣赏音乐教育。并不仅仅是因为根据老维特的经验“音乐往往能造就天才”,而是因为音乐的确是美妙的东西。因为它不需要语言来解释其中的奥妙。你可以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甚至是目不识丁的人,还可以是一个身有残疾的盲人,但只要你有听力,你就能毫不费力的从音乐中享受到它表达出来的东西。

书中小赛德慈的母亲在教小赛德慈“快乐、兴奋、幸福”时,小赛德慈流露出不解的表情,他觉得这几个词都差不多,所以母亲在多次讲解后仍不能明白他们的差别。母亲用迷人的吉他声告诉他,小赛德慈专注的听着,母亲轻松地弹奏了一连串的音符,并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上弹奏的:“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快乐的感觉。快乐是个形容词,快乐就像一弦上弹奏出来的音符。”“哇!原来是这样!”从那以后小赛德慈在对词汇意义的把握上显得很轻松。也许有的家长认为那是因为小赛德慈的母亲会弹吉他,可以借此教育,如果我们不会音乐那怎么办呢?在此我想说的是,音乐是能够直接触动人心弦的工具,我们可以利用音乐来达到很好很有效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孩子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是要全面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并不是说每个家长必须什么都具备,但是知识面应该做到博而广。另外我还体会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必须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遵循儿童的天性,选择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开启儿童的智慧是最有效的。(2)早期教育不完全是一个向孩子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应该在向孩子传输知识的同时,让孩子逐步掌握获取、发现知识的方法,因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财富。(3)天才儿童既然是早期教育的结果,那么一旦停止早期教育,天才亦会变成庸才,所以早期教育并不是一劳永逸,必须坚持,否则,早期教育就会徒劳无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培养孩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生重要的一课。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自己考虑问题的空间,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极为重要。给孩子增强信心的机会,让孩子去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认识现实世界,培养教给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和能力,让孩子有能力应对困难,面对现实,不受阻力影响的心理。培养良好的性格,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伊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我很认同这本书作者的大部分观点。作者是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名教育研究者,在书中传达的教育理念质朴而真实,从个体经验到群体现象,从经验分析到学术解析,覆盖了很多家长及老师们所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并且遵循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简单、生动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在以下几点我感受颇深,分享一下给大家参考。

我们在儿童期间能给予孩子什么?

作者在书中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时代发展到今日,除了生命,我们能给予孩子什么,可保障他们一生健康幸福的生活是“习惯、自由、平等”。

习惯,对于社会人来说十分重要,好的习惯的重要的培养时期是少儿时期,怎么样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成为家长们任重道远的话题。作者认为习惯的培养首先不是在于改造,而是在于接纳,让孩子们认识到习惯的好处,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上,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认真”的好习惯,但由于儿童年幼知识不足的前提下,各种“马虎”的行为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我们需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孩子马上立即变得不马虎,并且不要往孩子身上标记“马虎、不认真”的标签,使得孩子潜意识降低自我认同感,阻碍智力发育,批评的方式更不可取,会给孩子一种负面的影响,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伤害。而是应该建议孩子合理进行注意力分配,循序渐进的建立起好的习惯。

自由,自由是指多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中国教育多年热衷讲纪律、讲严格,尤其在教育上,家长错把控制欲当成教育的手段,以自己的认知,所谓的经验来控制住孩子的一言一行,使得孩子套着“枷锁”长大,有可能会出现心理失序、怯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的问题,我们应该给孩子在特定的条件下,自主管理、自由支配、自我完善的机会,比如零钱、作息计划、新事物探索等,通过锻炼,孩子会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自觉和自主意识,同时也获得自尊感和责任感,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强健。

平等,平等是指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给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平等的成长环境。很多家长在平时和孩子相处期间,很多时候表现出长辈姿态,和孩子有限的相处中,多半是“检查工作”和“安排工作”,交流方式比较武断,常常以当年自己的云云,来鞭策孩子或者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不仅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也会对孩子的自信心有打击,我们应该用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长大,自尊心也会慢慢成长,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平等的对待。很多时候家长不要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他们,能更多的自主选择、处理的机会。

书中多次提到家长需要完善自身,不发脾气,不提倡严厉教育,发脾气和严厉教育的后果会给孩子在儿时性格塑造时带来不可磨灭的破坏性,对今后的性格和对生活、对人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尽量避免。事实上,发脾气不但没有教育的功能,而且对教育是反作用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克制脾气的方式:

1、半小时方式。

不要马上发火,一切等半小时后再去做,分散自己注意力,冷静后再处理。

2、分散注意力。

火气一起来,赶快把意念转移到身上的某一处,注意力关注身体的反应,想象有一股纯纯的气体再慢慢消磨怒气,慢慢散开。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习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习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为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不应该受地位和年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学记》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教育理论的光辉。它内容的主要精神,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学记》认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说,有经验有修养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诱了。《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认为教师搞清楚了“为裘”、“为箕”、“驾马”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径了。这给我们揭示了两个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重视练习,持之以恒,求其得心应手。

面对这么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地发现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谢《教育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的假期不虚度!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好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集结了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老师对这一百个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评。读完书给我最深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王老师的点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向我们解释了如何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如何对待特长生、学困生、问题生;教师发展方向;班主任工作;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一点启示:批评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往往在没搞清孩子们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而且有把握不伤害孩子?当你理解了孩子,批评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孩子,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

案例《爬树**》讲的是学校刚刚种植了许多小树苗,一位二年级的老师对学生们说:“大家要爱护小树苗”可第二天在楼上看见本班意学生使劲地摇着一个小树苗,老师顿时火冒三丈,真想狠狠批评他一顿,可转念一想,还是看看究竟。老师走到摇小树的学生前,看到一个口袋挂在小树*上,老师帮学生把口袋拿下来并说:“你这样摇,小树会受不了的,他也会流泪,也会疼的?”学生听了重重地点了点头。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他就找来木棒挑下口袋,或者找个人来帮忙。这就是有作用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应该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也就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孩子进步。这条思路来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学生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就如同一盏明灯,让我豁然开朗。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在该书中,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教育与惩罚的关系。

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什么是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让学生反思其过(对所谓“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或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仅仅是“法制”)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曾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其中既有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还穿插着作者对自己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教育情怀的诗意表达,是一本含金量极高的教师职业素养读本。

这本书分四编,每一编都包括多篇文章,每一篇都如朵朵激荡的浪花冲刷着我浮躁、浅薄的内心,为我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做人的道理。现在撷取几朵最美的浪花与大家共享: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后来霍懋征等名师也说过类似的话。

李镇西认为”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广义上的标准,而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性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

李镇西老师的解释让我们茅塞顿开,让我们对于学生的优秀与进步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从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论成败,转变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做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来看待、教育每一位学生,让我们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是快乐的,才是平和的。

走进任何一位百年名校,我们都会看到一尊尊名人名家塑像,校长都会非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学校教育出的一位位名人。但李镇西认为,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校长所提到的十几位学生,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生。

他们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同样为国家贡献着自己微博的力量,同样是学校的教育成果,同样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劳,都是我们的骄傲。这一观点颠覆了我们许多教育者固有的观念,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做真人。

教育随着科学发展而进步的同时,却远离了大自然,而远离了大自然的教育无意识不完整、不健全的教育。教育的这种畸形发展,早就引起了教育家们的忧虑。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大声疾呼:”学生需要六大解放:

解放他的头脑,是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双眼,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加工,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现在,我们的孩子远远没有享受六大解放,反而他们正遭受着”六大束缚“。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能够让孩子用身心去直接阅读大自然这本博大精深的书呢?李镇西老师由衷地感叹到:让我们的课堂吹进大自然的和煦清风,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在青山绿水之间强健体魄,放飞心灵,解放个性。我想,家长会上,我会将这几句话与家长共勉。

李镇西老师谈到自己年轻时的挫折,谈到朱永新老师年轻时受到的打击,他最大的感受是:很多现在令自己咬牙切齿,令自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的人和事,再过五十年,当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再看,真的是微不足道,如烟如风而已。我越来越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说到最后就是人格之间的距离,其中胸襟更是决定了我们人格境界的高下。斤斤计较于一些不平事,耿耿于怀于一些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在事业上无论如何是走不远的。

教育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教育者需要一种宽阔的胸襟。我想: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在事业上也无法李镇西和朱永新教授相提并论,在事业上也不会风起云涌,但即使自己在事业上走不远,也应该学习他们大海一样的胸襟。

苏东坡的《定风波》一词,李镇西老师喜欢,我也推崇。词中写到:“竹杖芒鞋轻胜马,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豪迈和恬淡,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常态。

我将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劝慰自己凡事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求默默耕耘,兢兢业业,问心无愧而已。

“心底无私天地宽”,李镇西教授的《教育的智慧》将如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让我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幸福。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最近有幸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教育的智慧》一书,里面包含了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真诚和热情,书中字字蕴含着真言,句句渗透着思考的智慧,读完之后让人受益匪浅。

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李老师经过几十年的亲身教育实践历程,通过对教育的感悟、理解、思考,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独到见解,其中主要包括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解,班主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以及如何当一名好老师等,李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都在《教育的智慧中》一一呈现,读完后让我们这些后辈教师受益匪浅。

《教育的智慧》一书中对于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的理解,是建立在民主课堂的基础上的,而民主课堂在李老师的思想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等八个方面。

而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充满爱心与重视法治。充满爱心就是对每一位学生投注关注与尊重的目光,老师与学生之间懂得互相尊重,也让学生之间学会彼此尊重。

而重视法治虽然不能等同于用法律手段来治理班级,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即依靠体现公共意志的规则来实施管理,而且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体现在班级中就是让学生通过共同制定规则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学会自己管理班级,,而老师也会尊重学生的这个权利,从而形成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共享形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而在关于班主任的自我修养的方面,李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中首先提出了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幸福何在?它来自于对于教师职业的享受,尊严的赢得,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觉的爱戴等多方面。

李老师也给我们提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尤其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更应该吸取其中的精华,要善于向前辈教师学习,多思考、多阅读、多写作,让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进步,化压力为动力,更好的从事教育教学中的班主任工作。

教师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职责归属,不论是不是班主任,不论教的是语文数学英语还是美术音乐,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职业:教师。

而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好老师?如何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尊重的老师?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

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那种一言堂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教育现实,作为一名老师,用心倾听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信任自己,用尊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尊重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获得爱与尊重,学生最终也会把这种爱与尊重的光芒照射到老师的身上,同时也要注重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通过不断加强学习,使自身教学素养、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成长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老师,而这也是李镇西老师传授给我们的重要的教育思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坚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平日里也要多读书,读好书,把教育实践与书中的思想精华融合在一起,学习做事思考相互结合,才能成为一名不断前进的老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任何时间都只能是具体的实践,教育家的成功实践也只是一种具体时间方式的成功,受时间、空间和文化的约束,所以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更不具备可重复性和可模仿性。我们需要学习而且能够学习,是蕴涵在成功实践中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是能够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超越意识形态、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局限,尤其是超越教育自身的局限,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学校理想和学校精神。

教育实践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成性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具备改造现实教育的自觉意识,提升我们创造新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育以人的发展和培养为目的,必须以人化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种以人文本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是一种发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实践。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人应有的权利、地位和价值,从而建立应有的尊严和个性。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具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创造社会的思想智慧和实践能力。

早在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就通过并颁布了《世界人权宣言》,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指出:“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同意,教育应鼓励人的个性和尊严的充分发展,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形成和培养人的尊严和个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普遍意义和基本价值所在。

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教学要使学生有心灵和精神的‘惊喜’,有‘获得’的惊喜和‘成功’的惊喜。”

学生在良好教育的桥梁和跳板上不断体验从“放弃过去的自己”到“建构新的自己”的痛苦,并收获自我充实、自我提升的快乐,享受不断超越自身限制,逐步登高望远的幸福。

严格的教育不是家长或老师随意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不是多挑刺、多否定,更不是棍棒之下的教育。严格的教育是一种严肃的暗示,震撼心灵的教育。严格的教育还是一种理性的教育。理性是严格教育的标志。缺乏理性的严格教育是危险的教育。

你确信什么,这个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很重要,好的教育者必然有自己的信条,甚至如宗教徒对他的上帝一样确信无疑。可是,今天很多教育者没有明确的信条,他们所做的几乎就是保证每堂课显性目标的达成,或者叫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一个人有怎样的教育信仰,就会有怎样的教育行为。信仰在心理上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仰慕和向往,在行动上则表现为以某种思想体系为准则去解释和改造世界。没有信仰、没有向往,怎么会有确信的思想、坚定的行动?教育者不确信自己向着伟大的方向努力,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怎么会是好的教育?所以,如何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信仰?这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人生课题。

人性是教育的基本问题,认识不一样,教育就不一样。孟子确信,人性向善;告子确信,人性本无善恶;荀子确信人性本恶。孟子确信人性向善,所以主张“存心养性”,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引导人反省自己、发现本心,后人称之为教育的“内发说”。荀子确信人性本恶,所以主张“化性起伪”(意即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强调后天的人为作用,也就是后天对人性的改造,教育的基本主张是隆礼重法,积累熏陶,即教育的“外铄说”。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过“轴心时代”的概念。顾名思义,它是指一个对全部人类文化史具有控制意义、提挈意义和动力意义的时代。以孟子、荀子为代表的稷下学宫和以“希腊三贤”为代表的雅典学院,都是轴心时代的标志。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参加工作15年了,与学生的接触更加密切了,了解更加深入了,同时面对的问题也更多了。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教育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与以往的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不仅仅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爱心和精力,更为需要的是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巧妙运用教育智慧、教育机智,达到四两拨千斤效果的能力。而在这方面正是我所欠缺和急于提高的。于是,利用寒假时间,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看到这个书名,最初的想法和大家是一样的,不过是一本优秀教育案例文集而已,但是当我真正翻开它,却发现这其中别有洞天!

在我曾经读过的案例中,几乎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无论经过怎样曲折的过程,最终都会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几乎都是成功的经验,完美的典范。而这本书中的案例却并非如此,它收集的每一件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中的很多案例是我们曾经经历过,并希望得到妥善处理的问题。例如:对自私的.孩子怎样教育,对老师出言不逊的孩子要怎样引导,对于“评比”容易造成的形式化、琐碎、短视、虚伪等弊端怎样克服等等。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案例,它不是教师完整地处理一个个案后所思所想的随笔、札记,而是教师向专家也就是本书作者求助的稿件,它未经任何的修饰、加工,因而也就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使双方就某个问题,在互动式的问答和回复中,作者为教师们不断梳理解决思路,激发教育智慧,交流教育经验,深化教育理念,出主意,提建议。本书中的案例不单单只重视最终的圆满解决,更侧重于解决过程的逻辑分析,不止于激情的燃烧,更重视理智的诊断。

读罢此书,经过不断的反思,我认识到一味的“爱”、“表扬”、“找闪光点”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的是深入的,充满教育智慧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才不致满怀着可爱而盲目的热情,把复杂的教育事业简单化,把艰巨的教育工作轻松化,把多样的教育方法单一化。在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时,首先要多做横向联系,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要认真考察此案例是否具有普遍性、代表性,要放到教育环境的大背景下去分析、思考、解决。其次,还要多做纵向研究,追踪学生近日想法、做法的根源,个人成长的根源,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影响。第三,要保持独特的视角冷静地去分析,不能被案例的表象蒙蔽了眼睛,想当然的怎样就怎样。第四,遇到问题、状况,不能开头就想“怎么办?”因为没搞清楚原因,只能乱办,而是要先多问几个“为什么?”假设多种可能性,避免因为单打一的归隐方式而导致的失误。设想的可能性越少,教育方法就越简单,而灵活多样的科学实验式的教育方法是以多元假设为前提的,对于学生发生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研究者,其次才能做管理者。最后,在教育过程中,处理某些问题时,在一定程度上把孩子当作成人对待,平等地和他们说一些可以理解的大人话,这样的教育效果可能会优于哄孩子的效果。因为当学生拿自己当小孩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期望值,他的责任感,他的意志力,都可以名正言顺的降低,这样会严重阻碍他们的成长。

这本书共分5个部分,分别探讨了教师、学生、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及管理方面问题,共100篇案例。皆出自教育在线网站班主任论坛的精华集萃,每篇均有精彩点评,对教师当时的处理措施有褒有贬,把案例的原因和结果分析得丝丝入扣,提供的方法和建议切中问题的要害,合情合理,经得起推敲,让人心服口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真实的好书!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约翰。布雷恩曾经说过:“如果一本书不能被大声朗读出来的话,它就不是一本好书。”一本书只有当他不仅能够给人以心智的启迪,也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的时候,才能算是一本好书。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次外出学习偶遇的一本好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肖川,国内知名的教育学者,肖川改变了中国数十万一线教师的阅读习惯。一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两年的时间里印到了十万册。这是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教育随笔集。纵观全书,他的写作中时时处处饱含着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对孩子对教师的关切。把人引向对教育,对社会,对时代,深深的,久久的的思考。虽为随笔集,却不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的思想火花。书中指出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没有情趣和艺术,才情就会逐渐枯萎,生命之花就不能得到纯美的滋养;没有情趣和艺术,理想、信念、智慧与真情,就缺乏了最有力、最动人的表达方式。记得南方周末有一句话:“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你泪流满面”,我想这种情感中一定蕴含着浓浓的人间真情。每当夜晚灯光下阅读这本书时,它优美的文字、丰厚的含韵、耐人寻味的哲理,让我没有了往日的躁动和不安,沉下心来静静的思考,思考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思考自己的人生。现将阅读这本书我的收获和体会浅谈如下:

教育的方法包括用什么内容和用什么途径、策略与手段去培养我们的学生。教育的方法固然重要,可教育的方向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方向错了,方法越好,越有效,就越有可能南辕北辙,越来越远离真正的目标。教育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对于教育的方法选择、使用和创造。作为教育者你要培养一个怎样的未来的建设者呢?这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是培养一个有创新,独立的,大胆自信,自由的人,你需要如何去引领?激发他的内在动力,用更多的探索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带给他更多的成功体验和快乐。读到这里使我想到,我校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适合学生发展,适应未来国家需要的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决定的,不是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教师决定的。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如果我们只顾埋头赶路,我们怎么可以欣赏到天空的广袤和美丽呢?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一个教师只有别人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才会怎样做,而不会探索一些有效的方法,那它的发展前景就很难令人乐观。古人讲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强调的是精神的修养,心性的修养。否则,任何好的方法都可能变成照猫画虎、鹦鹉学舌、邯郸学步的笑柄。能否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能否创生有效的教育策略,能否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艺,取决于我们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决于我们的学识的积累、眼界、追求。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思考和方法的培养,有时在教育学生上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学生的表现所影响,对学生的错误缺乏足够的耐心,遇到问题没有积极的想办法,一味的指责抱怨学生,教育收效甚微。试想想如果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学生多点,再多点的爱,对于他们的错误我们多些理解,包容,不去苛求他们像成年人那么懂事,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的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是我们理智洞见的成果。你的思想越丰富,你就越加容易变得丰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你的信息加工能力就比较强,你有更强超越所给定信息而生发出新信息的能力。能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和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精神的滋养。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我们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做有思想的教师,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课程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得心应手,这就需要一种文化的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能创造性的有取舍的使用教材,而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就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法宝。很多时候回想自己的工作日复一日简单重复,我们也付出了大量劳动,却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学生精神的引领和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其实就是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构的堆积。这是何等的可悲!有思想的老师,善于明理,善于辨析,善于把握大势所趋。面对教育方式多样的今天,采取哪种方式来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反映了教师思想和行为的深度。所以我要积极参与到现今的教育创新改革中去,多学习理论知识,多向同事学习治班教学的经验,不断丰富提高自己。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年华会老去,可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将照亮前行的路。

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否则,诲人不倦是无休止的唠叨、空洞的说教,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育最可怕的循环是:自己没趣,还想方设法教导别人没趣,最后弄个教育都成了受教育者尤其是儿童的苦役。

教师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省,同伴互助等。而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前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头让他饮水。自我反省,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作基础,自我反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日新月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才能活力永驻,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熟知的一些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着学与教之间的互动,学与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而日深;教因学而益精,而益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宽厚仁爱,有理有节,人性丰满,才是教师的德智情怀。面对学生充满爱与关怀,面对知识,充盈渴望,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

肖川说:书之所以香,大概不是源于油墨的味道。即便是由于油墨的气味,那也是爱屋及乌。书中睿智的心的跳荡,纯美情怀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诗意盎然的表达,才是书香的真正原因。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什么比得过那一脉书香呢?书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善待书——从著书到读书,这是读书人的本分。著书的人精心打磨,用道义和良知来写作;出书的人注重品位,宁缺毋滥,精益求精;读书的人居敬持志,切记体察,读出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读出字里行间的意蕴。惟其如此,书中蕴含着历久弥新的思想、古朴的智慧、永恒的真理,才有可能使书香永驻,是陋室溢满书香,也使我们的中心荡漾着书香。

当我们静静的阅读时,我的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之乐,乐在精神的相遇。人的生命如逝水,一去不复返。为文学与艺术,往往可以追回人们曾经有过的生命体验,或进入另一种向往的可能的人生。好书不在厚,也不在深,更不在玄,而在透。著名作家林清玄对于“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了,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高品位的书对于我们既是窗子又是镜子。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治愈。假如能够经常感谢一本书,想念一本书,是一件多么让人幸福荡漾的事。它使我们此时的心情变得温暖而柔软。也许,还夹杂着一种丝丝缕缕的想说却有说不出的感伤,这是所有读书人的情感。

拜读了这本《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坚定了我与书终生为伴的信念,启迪了我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感悟和向往。我将在”流淌着智慧的光华,摇曳着思想的要义“的经典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宽生命的广度,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丰满而快乐。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谈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非常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_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它既会让你在每天上课批改作业的单调枯燥中消磨激情,也会时时刻刻发生各种“突发状况”,充满挑战。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优先于“成才”,因材等。道不远人,大道理就不难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缘于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其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的实践。

《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中提到,参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带着这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体会课堂,将学生真正的放在心上。你每天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几十个学生,他们是几十个家庭。农村家庭,本就经济较为拮据,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整个家族“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一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而这份寄托,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我们要把学生让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智慧和智慧教育并不神秘,虚空和复杂,但也并不简单。我们不能使智慧教育简单化,不能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寻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撑,让其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在不经意中让智慧进入心灵,进入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

“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让我们慢慢地行走其间,且行且修炼,让柔软从心间滋生,进而蔓延至整个鲜活的个体,用心去陪伴和守护孩子的成长!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就如同一盏明灯,让我豁然开朗。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在该书中,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教育与惩罚的关系。

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什么是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让学生反思其过(对所谓“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或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仅仅是“法制”)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合上张平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非常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这次有幸拜读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我们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育的智慧之本则离不开真情、赏识、全面、细心和创新。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体味到其实“关爱”是相互的,也是有效的教育资源。学生遇到困难时我照顾过的,在我的课堂上表现积极,对品德课程投入极大的热情;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在我同他真诚的、推心置腹的交流之后,会时不时地来办公室问我“老师需不需要我帮忙做点什么?”;走在学校的走廊上,“小精灵们”一句句或恭敬清脆或调皮变调的“老师好”,让我感到幸福与荣耀……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学会热爱学生,营造一个关怀体谅,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而良好的环境则恰恰能够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生活情趣。

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位学生。我们应该心怀这样一种信念: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只有这样,教师的身边才不会存在“差生”,我们才能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挖掘闪光点,允许失败的教育,是让学生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欣赏自己,同时,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进行《我也棒》的教学时,我让很多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夸夸自己,他们有人说:“我会做饭”;有人说:“我是个热心肠”;有人说:“我跑得挺快的”,这些平日在班里“默默无闻”的学生,在夸奖自己时脸上的表情从羞涩转为自豪,声音从轻微转为洪亮。那节课后,很多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会在我的课堂上大方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自信让他们散发出奕奕神采,也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尊重和肯定。

因此,老师应是学生适宜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者、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使他们感悟到自学的快慰、求真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偏于活动,教育要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要培养学生的智力。智力偏于认识,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因此应运用思维导图等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要关注非智力因素。注重学生五种基本心理因素(情感、意志、个性、气质、性格)的科学养成。

(四)要构建学科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和障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体验。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身心两方面都应该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品德课程教学是以情为本进行品德教育,在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更是注重愉快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知识为纽带,以情感为基础,促使学生在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发展,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我们应学会通过科学引导和善意批评来提升学生的人格。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因控住不住情绪而言辞激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其实,通过打击学生自尊实施的批评恰恰降低了学生的人格,当学生的人格因为不恰当的批评而跌至“冰点”时,我们想要帮助他重塑就非常困难了,他也不会再听老师的任何教导。健康高尚的人格是学生向好向善发展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在尊重学生人格和自尊的基础上,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建立信心。教育应该对学生因材施教,不能做表面文章,耐心细致地关怀学生的日常生活,耐心深入地剖析学生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教育必然是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按照学生的个性引导其发展,使其成为独一无二人才的自我教育。

“创新”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与时俱进,还体现在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而生动活泼的发展环境,即敬、静、净、竞。其内涵为:敬:尊重、敬重;静:安静、守纪;净:环境的干净、心灵的洁净;竞:竞争、竞相。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撰写教育论文和教学反思,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同步发展。

当然,教育需要的还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教育需要智慧。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智慧,我们将变得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智慧,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不苛求自己的学生必须考上怎样的好学校,以后怎样出人头地,坐享权力或财富,我更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各尽所能,做到求真、求善、求向上,既快乐自己,又益于他人!

“经验+反思=成长”,这个教师成长公式很好地指导我们规划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教师,最终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有教育智慧的好教师更不简单。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必将无怨无悔、倾情投入,为争取做一名智慧的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

相关范文推荐
  • 11-19 高考新闻稿(实用14篇)
    新闻报道是一种以新闻价值为导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非常重要。通过阅读以下这些新闻报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的社会现象和发展趋势。20xx年3月2
  • 11-19 市信访局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18篇)
    对于每个月的工作总结,我们应该全面而客观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并寻找提升之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11-19 环保工作自查报告(实用18篇)
    通过写自查报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人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实现自我提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自查报告,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的例文,供大家
  • 11-19 电信客服人员个人工作总结(模板22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回顾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表现,并找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通过工作总结,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团队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并制定了明确的任务分工。
  • 11-19 班级安全工作计划春季(精选16篇)
    高质量的班级工作计划能够为班级的各项工作提供指导和保障。以下是一些成功班级工作计划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幼儿教育是多层面、多元化的系统工程、是家庭、幼儿园、
  • 11-19 少先队中队二星章事迹材料大全(21篇)
    事迹材料能够让人们明白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来源于一个人坚持不懈努力和不断进取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具有启示意义的事迹材料范本,供大家借鉴和学习。黟县碧阳小学三(1)中
  • 11-19 幼儿园家长会老师发言稿精辟(优质19篇)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重要桥梁,旨在促进家校合作与沟通。以下是一些家长会的话题讨论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亲爱的家长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您花时间参加
  • 11-19 高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述职报告(热门17篇)
    述职报告是在一段时间内对个人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评估个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优秀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
  • 11-19 建筑施工员转正申请书(精选19篇)
    施工是指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进行实际建设的过程与方法,是整个工程的核心环节。以下是一些施工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尊敬的领导:我于20__年5月8日
  • 11-19 零犯罪零受害工作总结(专业16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挑战进行客观评估。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月工作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和帮助。为进一步做好我行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