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选修长恨歌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2023-10-13 12:09:15 作者:薇儿 最新高二选修长恨歌教学反思(优秀8篇)

环保不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明素养的体现。推广环保建材和节能设备,减少建筑能耗。以下是一些环保报道,让我们共同关注环保的热点问题。

高二选修长恨歌教学反思篇一

《将进酒》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

《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为李白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在同题作品中影响最大。有关教学反思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本次有效教学展示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这篇千古名篇。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之后的教学。

一、教学设想及过程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体裁,历来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语文中也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诗歌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法。大多人特别重视朗读这一方式。

但是在观摩了很多诗歌教学之后,我认为,在中学阶段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朗读只是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尤其是朗读不但是技法,更是受限于个人音质等条件。一个学生可能在心里已经理解到了应该怎样来朗读,但是他无法读出。所以我选择以读为基本线索,重在对诗歌的理性思考。

所以,我把学习目标定位为把握诗歌感情,理解诗人形象。

二、教学反思

(一)可以肯定的几点

1、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教学进度的推进上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仅仅是大小讨论所能体现的。在教学重点的设置,教学进度的推进这几方面也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每人都提出自己的疑难。

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贪图教学进度的快速,而是依靠学生的讨论来推进,并没有严格地划分各个部分的时间,从而使讨论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2、教师的主导和提升作用不能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丧失

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哪里呢?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切入点的选择和总结提升上。

《将进酒》可以讲的内容比较多。我选择以“读《将进酒》,你读出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这个问题为切入点,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诗人形象有所感知。

在总结提升阶段,学生最需要老师的指导。一些问题和认识确实是学生深入不到的地方,这时适合地跑出自己的认识,我认为这不是自己唱戏自己看,而是在有效地拓展深化。在总结自己所认识的李白时,我展示了自己的认识,写了如下一段为文字。

《孤独的斗士》李白似乎一直都有两个敌人。一个是掌握着时光行进、人生荣辱的'“命运”,尽管一再遭到戏弄,但他总是能笑对人生,以昂扬的面貌藐视那个捉弄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他是胜利者。一个是那个内心时时渴望建功立业的自我,尽管他借酒浇愁,但结果只能“愁更愁”。在这两个敌人的夹击下,李白,没有沉沦,“谪仙人”的他注定无法回到天上,逍遥自在,于是他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人世间做一个孤独的斗士。

(二)需要改进的几点

1、注重时间的把握

这节的时间掌控不是很好,有些环节因为时间关系,进行的过于匆忙,导致学生的发言没有尽兴。

2、教师的情绪不够激扬

本诗是一首豪气十足的诗歌,我在课堂上的情绪有些平淡,没有体现本诗的特点。

我想,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有效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是努力的方向,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支点。

高二选修长恨歌教学反思篇二

长恨歌(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

重点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

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背景介绍: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官鸿胪卿,杨f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白居易: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拜左拾遗.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楫.卒年75岁.

四,诗歌朗诵,自由

五,诗歌分析: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恨是什么意思恨什么为什么恨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皇之长恨:“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人.“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主题:一,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二,爱情说.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三,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四,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根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英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化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此诗叙事详略适宜,舒卷自如.如“安史之乱”爆发,因不是重点所在,作者只以两句诗作扼要的叙述交待,而对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则不惜笔墨,大肆铺叙.在宛转叙述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丰富感情,使这首叙事诗含带了浓郁的抒情成份.如“圣主朝朝暮暮情”,“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直接抒情的语句自不消举说,使诗中的一些景物描写,也渗透着沉甸甸的情感.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四句诗,描绘的是李隆基入川途中的景色,也融和着唐玄宗惨淡灰暗,寂寞凄伤的心情.又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是叙事,是写景,也是抒情.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如以第三部分为例:首两句含情叙事,由“信马归”引“归来池苑皆依旧”的感叹;又由“池苑皆依旧”自然转人对“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写,再由景物联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发出“对此如何不泪垂”的伤叹哀悼.…总之,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划人物而服务.

教案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

高二选修长恨歌教学反思篇三

《长恨歌》这首诗内容比较长,但字词较为浅显,学生在认真的预习之后能够理解字面意思,因此,第一课时除了导入及点拨字词之外,我把重点放在了概述诗歌内容并划分结构上,因为长,所以不宜在课堂中全文朗读(可以利用早读让学生朗读全文),于是先设计了自读,在学生理解了内容并划分结构之后,再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也更能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爱好。

鉴赏诗歌的重点是以意逆志,即通过对诗局、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两个课时的安排这是体现了这一思路。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第二课时探讨主题。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把握诗歌主旨。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所能理解的点,进行指导点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上有待实践,有可能会出现拖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出现拖堂迹象,一定要及时调整课堂内容,避免拖堂现象发生。

高二选修长恨歌教学反思篇四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本次有效教学展示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这篇千古名篇。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之后的教学。

一、教学设想及过程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体裁,历来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语文中也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诗歌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法。大多人特别重视朗读这一方式。

但是在观摩了很多诗歌教学之后,我认为,在中学阶段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朗读只是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尤其是朗读不但是技法,更是受限于个人音质等条件。一个学生可能在心里已经理解到了应该怎样来朗读,但是他无法读出。所以我选择以读为基本线索,重在对诗歌的理性思考。

所以,我把学习目标定位为把握诗歌感情,理解诗人形象。

二、教学反思

(一)可以肯定的几点

1、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教学进度的推进上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仅仅是大小讨论所能体现的。在教学重点的设置,教学进度的推进这几方面也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每人都提出自己的疑难。

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贪图教学进度的快速,而是依靠学生的讨论来推进,并没有严格地划分各个部分的时间,从而使讨论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2、教师的`主导和提升作用不能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丧失

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哪里呢?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切入点的选择和总结提升上。

《将进酒》可以讲的内容比较多。我选择以“读《将进酒》,你读出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这个问题为切入点,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诗人形象有所感知。

在总结提升阶段,学生最需要老师的指导。一些问题和认识确实是学生深入不到的地方,这时适合地跑出自己的认识,我认为这不是自己唱戏自己看,而是在有效地拓展深化。在总结自己所认识的李白时,我展示了自己的认识,写了如下一段为文字。

《孤独的斗士》李白似乎一直都有两个敌人。一个是掌握着时光行进、人生荣辱的“命运”,尽管一再遭到戏弄,但他总是能笑对人生,以昂扬的面貌藐视那个捉弄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他是胜利者。一个是那个内心时时渴望建功立业的自我,尽管他借酒浇愁,但结果只能“愁更愁”。在这两个敌人的夹击下,李白,没有沉沦,“谪仙人”的他注定无法回到天上,逍遥自在,于是他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人世间做一个孤独的斗士。

(二)需要改进的几点

1、注重时间的把握

这节的时间掌控不是很好,有些环节因为时间关系,进行的过于匆忙,导致学生的发言没有尽兴。

2、教师的情绪不够激扬

本诗是一首豪气十足的诗歌,我在课堂上的情绪有些平淡,没有体现本诗的特点。

周颖

高二选修长恨歌教学反思篇五

课题:一剪梅

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年级课时:1课时

授课教师:杨育馨授课时间:10月20日

一、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全词;

3.学会赏析诗句、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4.体会作者表现的“愁”,学习对比赏析;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过多地讲解说明,而是要让让学生讨论发言以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四、教学方法

朗诵法、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展示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对比赏析;

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给环节要注明预设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观看视频《中华勤学故事之李清照》引入作者李清照。

播放ppt观看ppt了解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幸福生活,为理解诗歌做准备

二、作者作品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幻灯片),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李清照(1083-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济南人。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赵明诚经常外出为学为官,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赵明诚病死后,目睹国破家亡夫死,清照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热爱自然、伤春愁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词风活泼秀丽,语新意隽,清丽、明快。

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感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字字血泪,声声呜咽,凄凉、低沉。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后人称为“易安体”。著有《漱玉集》。

易安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到远处去上学,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引自元人伊世珍《嫏环记》)

播放ppt

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

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

对作者有个全面了解

三、解题--关于“一剪梅”

四、诗词朗读

1.结合课文下方的注释,自由朗读;

2.结合教师所给节奏与提示,有感情的朗读;

3.听名家朗诵。

4.全班齐读。

教师纠正读音

播放音频

学生诵读听读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

五、作品鉴赏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呢?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提问:这个句子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其意味是什么?

【补充:】云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空中飞来,故称“云中”。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他的丈夫,后来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

(4)“花自飘零水自流”蕴含怎样的意蕴?

(5)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6)请鉴赏“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

2.小结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六、对比鉴赏

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乌夜啼》李煜)

4.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7.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8.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人长。(李白《秋浦歌》)

七、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1)明确:

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的寂寞没有排遣掉。她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回忆以前的种种快乐,怎能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呢?愁思非但没有派遣,反而更重了。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3)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4)明确: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5)明确:推己及人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6)明确:此句是词的主旨句,“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刚下了眉头立即又来到了心头,这真是挥之不去拂还来!

归纳明确:

李煜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比作一团乱麻;贺铸把愁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白把愁比作斩不断的水流;比作又长又密的白发;李清照把愁比作船都载不动的沉重的物体。他们都用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手法,把摸不着看不见的意识形象化具体化,变得真切可感。让读者联想到愁思的深广绵密无边无际。

播放音频

学生交流讨论并展示

学生交流展示

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歌曲的旋律,感受词作的愁情

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比较鉴赏

八、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让学生进一步的更加全面的了解李清照

七、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作者心情:闲愁

主旨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艺术技巧:

比喻。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突出愁思的深广无边,杂乱无章,绵长繁密

烘托,以景衬情,想象

八.教学反思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1).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全词;

(3).学会赏析诗句、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4).体会作者表现的“愁”,学习对比赏析;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本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3.本堂课的优点:

因为学生熟悉李清照,这首词很容易唤起学生的亲切感,再加上有视频播放,增强了画面感,学生学习的兴致更高了。对比赏析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

4.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各个环节进行反思):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应该放在鉴赏诗歌之前,更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本堂课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及评价:

自主活动的效果还不是很好,赏析不是很到位,还需要老师继续指导

6.改进措施:

注意教师的引导语言,引导的方式方法,要准确到位得体恰当,尽量能唤起学生的探究的欲

望。鼓励学生要自信,大胆发言。善于总结鉴赏经验,积累知识点。

杨育馨

[一剪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选修长恨歌教学反思篇六

摘要:教师在高中语文选修课建设中开展教学反思,既可以切实解决选修课的问题,也有助于专业发展。选修课在课程主题和实施两方面给教学反思提供了空间;而反思教学问题、探索课程意义、与教学体验展开对话,是选修课建设中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 教学反思

在高中开设选修课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举措,本意是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了防止由于高考压力而将选修课上成备考课,或者语文教师直接把自己在大学学的东西搬到高中课堂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提醒,既不能把选修课上成补习课,也不能等同于大学的中文专业课,但这一要求过于宽泛,不易理解和操作,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几种情况仍然在实施中出现了。那么,教师怎样在选修课的设计和实施中,把自身的专业储备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结合起来,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解决和高考的矛盾呢?这有赖于教师针对具体的课程教学情境,积极展开教学反思。

从最早研究教学反思的现代教育家杜威(http://,1859-1952),到使“教学反思”成为一个专门术语受到广泛关注的美国教育家唐纳德·舍恩(donald. a. schon,1931-1997),都认为教学反思具有发现问题、对话情境、重建认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加拿大课程论专家马克斯·范梅南(max·van·manen)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原则,包括引起反思的问题须产生于教学实践,以对意义和价值的追问为导向,通过记述体验推进对话,等等。从已有的成功经验来看,语文教师积极发现问题,持续探究,坚持反思,不仅是选修课建设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的需要来看,教师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反思。

第一、反思课程主题:适应学生的语文实践需要

设计选修课首先要考虑的是确定课程主题。从已有经验来看,课程主题是由设计者的反思“打磨”而成的,适应学生语文实践需要的原则是使得这个磨砺过程臻于善境的保障。

第二、反思教学实施: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在选修课实施层面上,则要以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原则。

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属于比较高级的学习方式,其要点是形成可探究的主题,围绕命题搜集相关资料,通过与研究材料的“对话”获得问题解决策略。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习者发展思辨力,拓展专业积累,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创新型人才养成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

从已有经验看,高中语文选修课建设中的教学反思活动需要考虑这样几个原则:

第一个是教师亲身从事选修课设计和实施的实践。根据唐纳德·舍恩的观点,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任何预设都不能替代做中学,所以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实践是理论规范真正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3]教师身处具体的教学实践情境之中,是为了发现、聚焦专业问题,因为带着以往经验进入新体验,才能感受到主、客观的差异和碰撞。教师工作本身就有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取向[4],这个特点在选修课的设计、实施过程表现得尤为突出,从选择主题到设计课程,从实施教学到评价效果,基本上都是问题引领的,而这正是有效开展教学反思的开端。相对来说,选修课为教师充分进行情境体验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老师在总结自己开设选修课的体会时,认为自己首要的收获是:“校本课程,将教师个人爱好、个人特色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授课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性,为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舞台。” [5]而这些收获从班级常规课堂教学中是得不到的。

再一个原则是教学体验的文本化——这是教学反思的有效策略。将自己的教学体验记述下来,反思的过程就变为对话文本的过程,这有助于更客观、深入地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建构意义。从已有经验来看,最初教学中的第一感受是发现问题的“突破口”,但教学中的感受要么处于朦胧状态,要么转瞬即逝,这就要依靠记录教学日志或教后记来廓清思绪、抓住感受;经过一段教学后,调研分析就是比较好的反思手段,像有的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与教学重点的比较、教师的课程定位与学生的选课动机的比较等维度进行调研,使得自己内心复杂的感受得以清理,需要改进的问题变得清晰。

第三个原则是要以意义探究为基本旨趣,这就为选修课在语文规律的轨道上前进提供了保证。高中语文选修课既不能上成应考的辅导课和必修课的补习课,也不能照搬大学的专业课,这意味着教师在实践中必须克服各种困难,解决重重矛盾,以保证选修课的正确定位。然而实际的教学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教师怎样才能以简驭繁地解决这些问题呢?不断对教学实践进行意义追问,实际是一种有效的保障。对教师来说,对意义的追问也是对规律的探究,如范梅南所说:“现象学反思的目的在于获取事物的本真意义。” [6]像深圳的语文特级教师吴泓,正是基于不断的意义追问,从而认识到,人生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需要学生凭借自身的言语素养、调动自己的言语能力来面对,这是语文生活的常态,而高考只是其中之一;所以,锻炼学生与教学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也就使他们能够与高考对话,掌握高考的主动权。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通过专题化课程的建构使教学与考试、必修与选修、素质与应试不再是绝对对立的,而成为相辅相成的一体。

在选修课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坚持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有力的促进。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被当作按既定目标、固定程式完成被交付的教学任务的传递者,而不是专业化的创造者,教师难以真正关注自己的专业经验、教学感受,这既造成了思想僵化,也由于心灵内外长期的不统一、不和-谐,使得主体产生职业倦怠。教学反思的基本含义,正是要求教学主体关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并加以发掘、分析、提升,选修课的自主空间使得教学反思成为可能。

首先是能够锻炼专业研究能力。无论是从一个主题出发进行课程建设,还是随机地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都既是在教学反思的推动下展开的,也是锻炼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拓展专业知识。在实际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能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不断拓展知识领域,甚至进行知识更新,像吴泓老师,就是不断地以自身的专业知识拓展来谋求课程的推进和更新:“以《诗经》专题为例,我要再一次翻阅原先购买的'姚际恒的《诗经通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程俊英的《诗经译注》、金启华的《国风今译》、褚斌杰主编的《诗经与楚辞》和王巍的《诗经民俗文化阐释》等书,以此来反思自己在上一次做《诗经》专题时的长处或者不足,内容上该删减的则删减,该补遗的则补遗。” [7]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时他认为:“把阅读与教学结合起来,这是教师扩大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最直接、也最见成效的途径或方法。” [8]再次是教师专业认识的提升。邱道学老师通过选修课的探究,对教学反思、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关系等等方法-论问题有了深邃的认识[9]:

回顾教学的全过程,我惊奇地发现,实践的过程也正是理论探索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我的每一个想法都推动着实践的前进,而实践的推进又逼迫我探索出新的想法。特别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的时候,我总会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学,做出我认为适当的调整。……实践出真知,探索促发现,发现指导实践,这就是最深切的感受。

像吴泓老师在十几年的专题化选修课建设中,逐渐对语文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高二选修长恨歌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课时:三课时

授课教师:杨育馨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高中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的第一课,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它的影响涉及文学、哲学、政治、思想、伦理学、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多种学科。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释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孔子讲“爱人”以实现“仁”,以“忠恕”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还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原则--以“温和”的方式治理**的社会。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具体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从“仁”出发,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礼”,体现在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皇权宗法统治秩序上,体现在孝、悌、忠、信的礼教上,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要求。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世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能熟练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作为高二的学生,在学了五册必修教材之后,对文言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根据他们平时的表现,凭他们的能力是可以理解论语十则的字面意思的,只是要把握这论语十则的深刻含义,还需进一步探究。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结合合作探究,质疑解疑,对论语进行深入把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各则语录;

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重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

三、《论语》的价值地位影响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

四、孔子简介: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五、《论语》简介:

六、熟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案

二、结合注释学习前五则,谈谈你对前五则的理解和感悟:

1、理解第一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啊。”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2、理解第二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先生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时知道了天命,六十岁时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3、理解第三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先生说:“由(即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

【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4、理解第四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颜渊、子路立侍(在孔子旁)。先生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把我的车马和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觉得可惜。”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先生说:“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从中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5、理解第五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孔子的乐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孔子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

【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

第三课时:

一、结合注释学习后五则,谈谈你对后五则的理解和感悟:

1、理解第六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这则好像是用山水的比拟对仁者和智者作一个比较。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乐山乐水”不一定只是就性情而言,或许它更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观或者是生活态度。智者乐水,因为他们如水通过自身的流动滋润万物,且海纳百川;仁者乐山,因为他们如山,山虽不语却以自身的厚重令人高山仰止。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

2、理解第七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孔子的“安贫乐道”。《论语》里还有这么一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极力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说他是真正的贤者。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

【感悟】“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

3、理解第八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总是忧愁、哀伤。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孔子的坦荡胸怀。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

【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

4、理解第九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先生说:“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天下就称许为“仁”了。达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难道是由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它的具体要点。”先生说:“不合乎礼不要看,不合乎礼不要听,不合乎礼不要说,不合乎礼不要动。”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几句话。”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仁是孔子的人生哲学的基础,也是孔子伦理教育思想的根本。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主体,礼是外在的功用,二者紧密结合。

【感悟】“谨于言,慎于行。”

5、理解第十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少年时,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

【赏析】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

【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

二、教师总结:

孔子的道德精神:

好学乐学,安贫乐道,博爱仁慈,坦荡胸怀等。

孔子把这所有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仁”。

三、拓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赏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宏图。

幑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赏读: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徦旰,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论语子罕》

七、教学评价设计

《论语》总共十则,每一则计分十分。每一则学生能正确翻译占5分,能谈谈自己的感悟占5分。由小组对每个组员进行评价。

八、板书设计

《论语﹒里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为政》: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的教学或学习流程;

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

4.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吗?你是如何解决的?

5.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

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7.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杨育馨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选修长恨歌教学反思篇八

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2015--10

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

大声诵读、积累归纳、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重点难点预测】: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2、背景介绍:

洞庭湖有中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温馨提示:先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在原文标注拼音,再完成下列题目,加以积累。)

北渚()眇眇()愁予()搴()兰橑()

汀()联袂()庑()门褋()擗()

2、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划出疑难语句,勾画重点字词,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帝子降兮北渚(2)目眇眇兮愁予

(3)袅袅兮秋风(4)鸟何萃兮蘋中

(5)与佳期兮夕张(6)荒忽兮远望

(7)观流水兮潺湲(8)疏石兰兮为芳

(9)遗余褋兮醴浦(10)聊逍遥兮容与

(11)罔薜荔兮为帷(12)擗蕙櫋兮既张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1、全体齐诵课文。

2、小组内每两人一组,翻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一):写法探讨:

(二)主题探讨:

4、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用学过的知识,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理由。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1、小组齐诵诗歌。

2、小组内两人一组,互相抽查,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六、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3还希望老师做到哪些呢?

附:《湘夫人》参考译文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眷念公主却不敢明言。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

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拿来白玉镇压坐席,摆开石兰芳香四散。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有杜衡草缠绕四边。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把我的夹袄投入湘江之中,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

谢一彰

[《湘夫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