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反思(模板8篇)

时间:2023-10-16 11:47:34 作者:书香墨 2023年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反思(模板8篇)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可以提前准备好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小编整理了几份中班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反思篇一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指出南方的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灯自然地理特征;

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方法,巩固知识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1.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观;

2.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1.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件

[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播放南方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观、农田景观图片,初步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导入新课]

讲述:生活在南方,除了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通过南方景观图的欣赏,我们对南方地区的环境更加熟悉了,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居住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

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活动一:利用教材45页图7.3南方地区的地形,学生自行在图上找出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

学生完成观察地图并发言: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1.地理范围: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东面和南面濒临东海和南海

活动二:多媒体展示教材45页图7.4南方地区东西地形差异的三幅图,学生小组合作在图7.3地形图上找出三处地形区的大致位置;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这三副插图反映的我国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使学生认识地形差异是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内部差异的显著标志和形成基础。

指明学生:在多媒体地图上把三处地形区指出来并归纳地形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

板书:2.地形:复杂多样

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

沿江:平原和三角洲

过渡:地形上南方地区存在着东西地形的差异,就气候类型而言,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请同学们观察我国气温以及降水图,归纳南方的气候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归纳南方气候特征。

教师指导并板书:

2.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了解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是湿热;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湿热的环境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被称为“红土地”(板书)。

板书:

过渡: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对气候也有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红壤的,请同学们阅读“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以及云贵高原。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理特征。

活动三: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6页活动题。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的农业。

板书: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展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农业景观图,师生共同归纳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并板书。

1.类型:水田农业

展示:南方地区农作物图片,请同学们归纳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橡胶、茶等

活动四: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8页活动题。

课堂小结: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反思篇二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部向西部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重点

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部向西部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难点

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

1.西北地区地处我国第级阶梯,地形以和为主。东部高原以和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以景观为主,只有盆地有星星点点的。

2.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而且对湿润气流阻隔,形成为主的气候特征。

3.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主要是由的差异引起的。

4.西北地区的河流稀少,以为主,是我国最长内流河。

合作探究:

1.西北地区

2.为什么干旱是西北地区的突出自然特征?

系统归纳

课堂练习

1.关于西北地区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平原、山地为主b.以丘陵、高原为主c.以山地、丘陵为主d.以高原、盆地为主

2.西北地区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太阳辐射强b.距海洋远,山岭阻隔使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c.海拔高,空气稀薄d.季风不能到达

3.西北地区的植被,从东向西大体为()

a.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b.荒漠一荒漠草原一草原

c.荒漠草原一荒漠一森林d.森林一草原一荒漠草原

4.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是()

a.以耕作业为主b.以林业为主c.以畜牧业为主d.以渔业为主

5.下列优良畜种中,不属于四大牧区优良品种的是()

a.三河牛b.藏绵羊c.滩羊d.新疆细毛羊

6.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条件c.光照条件b.水源条件d.科技条件

7.下列地区,以灌溉农业为主的是()

a.东北平原b.江汉平原c.宁夏平原d.鄱阳湖平

8.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面实行“草原禁牧”,提倡牲畜“圈养”,其主要目的是()

a.在该地区大面积发展经济作物b.保护草场,防止沙化

c.退牧还草d.限制畜牧业的发展

反思

西北地区最大的景观是什么?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如何?反馈效果可以。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反思篇三

知识与技能

2. 掌握西北的主要地形以及能通过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区;

4. 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分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配以歌曲《大漠戈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北的风光,扩大自己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学生:感觉到西北的广袤、大片的沙漠、还有哈密瓜和葡萄……(各抒己见)

一、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提问:确实西北地区这里有辽阔的草原,还有雄浑的大漠,那么这个区域到底在哪里呢?请大家对照《中国地形图》,结合已有知识,描画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下发图片页面。

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结合图描画并分析回答。说明西北地区包括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提问:从我们截取的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来看,认识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并结合图示来分析本区地形的分布。

1、西北地区的地形

学生:结合图示的分析,在图上圈出本区主要的地形,并自主探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形分布特征。

师生小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北向南有三列山脉,并且中间还有两个盆地,根据分布特点,概括其特点是“三山夹两盆”

2、西北地区的气候

过渡: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除了要分析这个地区的地形外,还要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师:结合我们一开始看到的景观图,以及课件展示的乌鲁木齐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还有中国的年降水量分布图,概括得出本区的气候比较干旱。为何这里干旱?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材料,以及课本知识内容,回答分析。

师生小结:通过观察,了解到西北地区是我国东西跨经度最广的地区,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西北地区距离海洋遥远的特点,因此西北地区的降水会比较少,再加上西北地区周围还有很多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来自东部海洋上的湿润水汽,所以环境比较干旱。

提问:西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以及介绍最大的内流河。

学生:读图分析,共同找出西北地区的河流并做好标记。

教师:西北地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干旱,有一个摄影师就拍下了这样一组照片。

师生互动:根据自己的理解,两人合作,排列a、b、c三幅图的顺序,学生继续完成abc与甲乙丙的的关系分析。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景观自东向西的变化的规律,以及解释西北地区内部干旱程度的不同。(下发图片,并用直线连线)

小结:西北地区东西跨度较大,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与西北地区的中部和西部相比,东部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往西,距离海洋原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有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通过师生的互动,学生不仅知道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明显差异,而且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教师:展示西北地区的草原景观和草原的地区分布图,带学生一起分析草原的性质。

三、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1、西北地区的畜牧业

提问: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分布在哪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74—75文字以及观察教材图8.5,找出图中内蒙古牧区和新疆牧区。(多媒体展示图8.5)

学生:阅读、观察找出两大牧区,并圈出有名的畜种。

教师讲述:(结合西北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西北地区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贺兰山东西两侧的牧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以东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上,降水量比较丰富,有多个大型的优质草场,草场草质较好;以西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降水量比较少,草原产草减少,畜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牧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山脉的山麓和山地带,为高山草场(板书)。不同的草场,畜种也不完全相同。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

过渡:西北地区的人们以畜牧业为主,吃牛羊肉,但是也不可能只吃这些,所以本区在一些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也有粮食作物的分布。

2、西北地区的种植业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中,哪些地方水热条件较好?并且我们看到的本区的哈密瓜和葡萄特别甜,是什么原因呢?下发图8.8、图8.9、图8.10和图8.11,截取有用信息,记录为成果。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截取图片中有用的信息放置成果并保存。然后结合自己的展示进行实时分析。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讲述: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位于黄河附近,它们所用的水源来自于黄河水;河西走廊在祁连山附近、天山山麓在天山附近,所以它们所用的水源来自于冰雪融水。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课后小结

师生总结:利用拉幕功能,对本课进行知识的梳理。

由于距海遥远、高山阻挡,所以形成了干旱的西北地区。本区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因地制宜布局农业。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反思篇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3、认识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2、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

教学难点:

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搜集西北景观、农产品和优良畜种图片,坎儿井、新疆细毛羊等课外资料,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一)出示课件,情景导入

(二)讲授新课:

1、自然环境

(1)位置: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

(2)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再仔细看一下地形区的分布:东部比较单一,就一个内蒙古高原,西部两大盆地之间还有三高山,分别是什么,这样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形成“三山夹两盆”分布特点。

(4)河流: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塔里木河)

2、农业

(1)畜牧业:内蒙古牧场、新疆牧场。

(2)种植业:灌溉农业

过渡: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三)小结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总体来说比较清晰,分为两大部分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环境突出干旱的气候及其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农业部分是通过干旱的'气候导致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比较发达。所以本节在讲授时抓住干旱这一突出自然特征,围绕、干旱开展,通过景观认识到气候干旱,再来分析原因为什么干旱,在总体干旱的特征下由于西北空间跨度大干旱程度也不一样由此进一步认识干旱对植被景观的影响及其原因,干旱还影响了本区河流,更影响本区的农业不能像南方、北方那样发展大范围的种植业,种植业只能在有灌溉水源的局部地区发展,在适合草类生长的地方比较适合发展牧业形成了我国重要的牧区,由于干旱程度不同畜牧业和种植业的生产特点也出现了变化。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反思篇五

展示学习目标:

1.联系行政区划的知识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和气候类型。

3.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及黄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的条件及现状。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8―p10的图文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2.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

3.思考p10活动题。并小组合作完成。

自学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黄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黑土地----东北平原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11―p12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任务

1.观察图6.6分析:北方地区的三大地形区各自主要的农作物都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

达标测试:

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

b.东临渤海和东海

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

d.秦岭―淮河以北

2.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平原

c.丘陵和平原d.高原和盆地

3.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4.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由学生介绍自己旅游行程、感受导入,老师注意提前课下与学生沟通好,介绍时间不要太长。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得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事先了解学生并事先让其准备好,以免影响上课效果。如果学生有旅游时的照片,更能吸引人。

如果没有这样的学生,图片导入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关学习资源(导学、效能作业、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课件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反思篇六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指出南方的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灯自然地理特征;

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方法,巩固知识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观;

2.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播放南方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观、农田景观图片,初步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导入新课]

讲述:生活在南方,除了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通过南方景观图的欣赏,我们对南方地区的环境更加熟悉了,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居住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反思篇七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2.认识青藏地区特色的农业。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读图分析的能力。2.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特色农业。

难点: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咱们先来欣赏一段青藏高原的美景,并留意它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直观印象。

ppt图片自动播放突出反映青藏高原美景的图片,配乐音乐《天路》。让学生领略青藏高原的美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生:(自由发言)说出对青藏高原的印象。

生:长江、黄河、澜沧江......

生:是。

师:今天我们就来模拟一次青藏高原之旅,去欣赏欣赏那里的美景。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反思篇八

【讲授新课】:

师:在旅行开始之前,咱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生:

师:我认为咱们得先去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

ppt展示:自主和合作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课本p85,了解以下知识要点:

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

2、青藏高原的地形及显著的地形特征。

3、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气候特征。

4、太阳辐射强度。

5、突出的自然特征。

学生学习完后,由学生展示,教师结合ppt做点评。

过渡:旅行即将开始,我们需要携带哪些物品出行呢?

ppt展示要求

出行时间:暑期

出行方式:乘火车(青藏铁路)

携带必备品:选择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生:简单讨论和发言,说出携带的物品和理由。

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以下要点:

1.青藏地区昼夜温差大,需要携带防寒衣物。

2.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紫外线强,需要防晒品。

3.青藏地区高寒缺氧,需要携带氧气袋等。

师:此次我们的旅行是从青海的西宁出发,到西藏的拉萨,现在就让我们乘坐火车去欣赏铁路沿线的美景(ppt自动播放青藏铁路沿线的一些自然美景,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

师:此行的目的地拉萨已经到了,深入藏区,我们会看到当地有什么样的特色农业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p88,去认识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合作完成以下知识点:

1、青藏地区的农业以什么为主?

2、畜牧业分布的两大牧区和主要的畜种?

3、两大河谷农业区及主要农作物?

联系前后知识,以学生展示问题答案为主,教师配以ppt,点评和指导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

师:转折,青藏地区的种植业为什么会分布在河谷地带呢?跟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制约当地种植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河谷地带发展农业有什么优势?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去探讨青藏地区特色的河谷农业。

ppt展示探究学习问题:

1、河谷农业分布的原因?

2、从光照和温差来分析发展河谷农业的优势?

学生合作探究后发言,总结出答案要点。

制约种植业发展的因素:气温低,热量不足。

一、河谷农业的分布原因?

1、河谷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2、光照强烈,日照充足

3、河谷地形平坦,土质肥沃

4、紧靠河流,水源充足

二、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优势?

1、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3、气温较低,作物生长周期长。

师:正是因为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这里生长着喜温凉的农作物,主要有什么呢?

生:青稞、小麦和豌豆。

师:展示农作物的图片。

生:自由发言

师:学生一边发言一边展示反映青藏地区民俗特色的图片,以学生发言为主。

突出以下要点:

衣:传统服饰,藏袍;

食:餐桌上的美食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糌粑;

住:传统民居,碉房和牛毛帐篷;

行:高原之舟,牦牛等。

师:今天的青藏之旅就要接近尾声了,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把今天的知识要点做一个归纳总结。

课后小结

青藏地区(高寒)——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

农业——河谷农业和高寒牧业

河谷农业——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

高寒牧业——西藏牧区和青海牧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