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上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用水丈量时间的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09-25 01:13:52 作者:雁落霞 2023年六上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用水丈量时间的教学反思(实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上节约用水教学设计篇一

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一分钟可以做多少事。接着联系课文重点词句,体会时间的宝贵;尤其是抓住“昨天过去了,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几句话,结合“我”的生活经验(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即使明天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去理解,让学生从这些生活经验中真切的感受到“时间一去不复返”。

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平时生活的追忆。语文教学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理解教材。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

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教材的。在教学课文的重难点时,我也注意了引导学生联系“我”和时间赛跑的生活经验,同时牵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行理解!首先,是联系“我”和时间赛跑的生活经验,体会“我”跑赢时间的快乐心情;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最能表达“我和时间赛跑的深刻体会”的句子,并展开讨论,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也可以用自己知道的名人事例来说明。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教育,但这一课告诉我如果在教育中融入生活的体验,那么,会使简单的说教脱离苍白和无力从而焕发出无穷的教育力量!

六上节约用水教学设计篇二

科学概念

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

了解古代水钟的记时原理;

利用剪刀、塑料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

经历思考—制作—检验—讨论—改进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

体会到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和谐地开展探究活动是重要的;

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

水钟记时的原理及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

控制滴水速度

【教学准备】

每一小组一个塑料瓶、一个钟表、一支水笔和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是说什么呢?……对呀,时间犹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绝不让一点一滴的时间浪费。今天的我们可以用手表、钟、手机甚至电脑等科技产品准确的记时,可在古代他们根本没有这些东西,他们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太阳、蜡烛…….)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另外一种记时方法,用水测量时间。(板书:用水测量时间)

(二)正题

讨论:(书本p54)我们知道古代的水钟有两种: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这些水钟是怎样报时的?(受水型: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容器,容器内的水面随流水的流入而升高,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泄水型: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我们知道了水钟的记时原理,现在我们也来制作一个能记时5分钟的水钟,你们可以作成受水型的也可以是泄水型的。不过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大家先思考一下。(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可能情况:打孔的大小、盛水量、标的刻度、记时、容器的形状……

在制作时我们要打孔,要标上刻度,在剪塑料瓶时要注意你需要多少……

孔太大太小都不行,那样不容易测量时间,所以在制作时要注意孔的大小;

…….

制作:现在大家把材料拿出来,开始制作。在制作是老师建议各小组内应进行一下分工明确谁做计时?谁画刻度?谁量刻度……还有注意安全,特别是使用剪刀和钻孔时要非常小心。

1、我们组做的是一个泄水型水钟,用矿泉水瓶做的水钟,先用剪子把上面三角部分断开,在盖子上扎一个小孔,然后倒扣过来,先计一分钟水钟的刻度,用刻度尺量出,再画一个刻度,再依次类推,可以推算几分钟的水钟。

2、我们组做的是受水型水钟,前面和他们小组一样,不一样的是在上面放一个吸管…

讨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的'组做完了,有的组没做完,做完的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现在请没成功的小组来说一说影响他们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是什么?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影响水钟计时不准确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感想?

1、我觉得制作水钟很有意思,能测时间。

2、我觉得孔大流的快,孔小流的慢,流量多的快,流量少的慢。

……

延伸:

回家以后用成功的做法做一个测10分钟的水钟和你的家人共同享受做水钟的过程及乐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受水型水钟

古代的水钟

泄水型水钟

六上节约用水教学设计篇三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几小时,几分钟,钟面上的某个时刻等。对于时间的换算和经过时间的计算学生学习还是比较难,特别是经过时间的计算,要逐一层次的理解很重要。

本次反思先重点就来谈一谈经过时间的计算。教材中安排了简单的求经过的时间的例题,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分段时间的计算,所以课后思考中认为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分层次教学。求经过的时间是比较简单的,就是要抓住“后一时间--前一时间”,那么在教学时可以分成第一层次求7:00到8:00经过多少时间,第二层次求7:30到7:45经过多长时间,第三层次求8:40到9:00经过时间,最后是求11:40到12:05经过时间。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从简单的减法:只看几时大数减小数到只看几分的大数减小数,再到几时几分到下一个整时的计算方法,给最后的分段计算打下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计算时间的经过,因此看钟面数格子的方法和算式的方法都要求孩子掌握。在本次的教学中教学了数格子和算式方法但在教学11:40到12:05经过时间时只介绍了数格子方法而没有提出分段的算式方法,没有为以后的时间计算打下基础,在这段教学中应让孩子明白先计算11:40到12:00经过了多长时间,再想12:00到12:05经过了多长,把两个时间加起来就算出来了。让学生学会分段去计算经过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容易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时刻与时间的概念上比较模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平时生活中所说的2小时指的就是经过了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但在书本中都统一成了2时,例题中的2时=()分就是我们平时口语中的2小时。那么在本节课中如何让孩子更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呢?是否需要具体提出让孩子来理解也是我比较困惑的。尤其是在本次教学中就有一位学生提出了把时刻看成从零时算起的经过时间从而来进行计算。我在课堂上是马上给予了否定,但是课后也有老师提出有些教学杂志上介绍了这种算法,在第一次出现时间的计算中就出现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会给学生对于时刻与时间的概念混乱,都是值得商榷的。

wisemedia最后练习部分,设计时,我尽量地想做到习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情况看,学生的参与面还是不够,也就是应该让大部分的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比如可进行一些小活动,如一个同学说前一个时刻,后一个同学说出与前一同学时刻相隔20分的时刻,这样,同学们就可能会有更高的参与积极性,在玩中学。同时,教师应该即时抓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回答和思想上的闪光点,进行一步拓展,或给于肯定和评价,会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六上节约用水教学设计篇四

《用水丈量时间》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时。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同学亲身经历记录10毫升、50毫升和100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流水与时间的关系等。

课前,我自身先做了实验,用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子,在杯底打一个小洞,倒入100毫升的水,用一个量筒接住,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时,我记录一下时间,当量筒里的水达到50毫升时,我又记录一下时间,最后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0毫升时,可是杯子里的水漏不下来了,我没方法,等不到100毫升,只能在接近100毫升时,记录时间。我认为,这样测出来的时间误差比较大,我估计当同学做这个实验时也要碰到这个问题。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课堂上每个组在做这个实验时都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杯子中最后几滴水漏不下来,因此,在得到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组与组之间误差相当大,有的组用了150秒左右,有的组用了200多秒。我问同学:“为什么测10毫升、50毫升水的用时组与组之间的`误差不大而测100毫升水的用时组与组之间的误差大?”有同学说:“刚开始实验时杯子中的水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压力,滴水的速度比较快而且均匀,到了实验结束时,杯子中水的高度低压力小,滴水的速度比较慢。”我褒扬了这位同学分析的原因。我让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坚持杯子中水的高度不变的方法?能不能发现更好的方法解决误差问题?同学们又开始实验了,在实验中同学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有的组里采用分工合作的方法,具体做法:一位同学负责在杯子中加水,让杯子中的水始终处在同一高度,一位同学负责观察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时给另一位负责记时的同学提醒和时记录。有的组让100毫升的水滴到滴不下为止,把杯子中剩下的水丈量一下,大约有6毫升的水滴不下来,接着在杯子中加入106毫升的水重新再做一次实验,这样当杯子中的水滴不下来时,滴完的水正好是100毫升。

同学们在实验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改进实验,我认为:这是这堂课中同学们最大的收获,也是老师期待的结果。

六上节约用水教学设计篇五

前天听了我校荆睿老师的数学课,感受颇深,荆睿老师是我校今年新进的数学老师,他高高的个子,帅帅的,是一位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阳光男孩,荆老师的汇报课讲的是《认识时间》,整节课,他不紧不慢,脸上始终面带微笑,从其课堂上可以看出荆老师是一位性格温和、亲和力极强的老师。

这节课的可取之处:

1、借助课件教学,能把抽象的时间教学变的直观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2、学生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准备的有自己动手制作的小钟表,我看到有很多学生制作的小钟表形式多样,很漂亮,借助于制作的学具,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积极性将会更大。

当然由于荆老师教学经验不足,存在问题,在所难免。

特提出以下几点,共同学习:

1、数学课上师生互动特别重要,本节课师生互动很少,或者说学生不理解老师说话的意思,不知道该干什么,经常出现启而不发、没有响应的尴尬局面。

2、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逻辑性、严密性更要通俗易懂性,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说的太深奥、学生听不懂,说的既准确又浅显易懂是我们数学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时应适时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这将会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今后荆老师在师傅的带领下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认识时间》这一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知道1时=60分,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重点是用5分5分的方法读取时间和正确写出几时几分,难点是学会正确读取时间的方法,特别是快接近下一时刻的时间认读。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学具、课件演示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从学生最后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也是相当不错。通过这次听课让我懂得了无论怎么难的知识点,只要我们教师不着急让孩子们自己慢慢地来说,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来理清,这样所到达的效果远远超出教师直接教给孩子们。

《认识时间》评课稿《认识时间》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会看几时、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几时几分的方法,知道1时=60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然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毕竟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较困难。特别是看几分,很容易受时针看法的影响而将两者混淆。程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课件,紧抓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知识,给学生以视觉刺激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程老师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钟面,使时间这一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刺激,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在认识几分时,课件演示将分针走过的痕迹用较粗的红线标出,让学生清楚知道分针看小格,时针看大格,印象比较深刻。

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几时多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难点。如4时多,学生容易看成5时多。课伊始,陈老师就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入手,出示时针指向数字9和10之间,问是几时多。并总结如果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看小的。

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程老师也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中,除让学生集体说说分针走到各个数字分别代表几分外,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几个关键的数字,以便更快地读出几分。有的学生说记住6就是30分,有的说记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抓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巧记,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程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如认识时、分时,出示课件观察时针走动1大格是几时,分针走动1大格是几分,然后提问:“两个1怎么不一样?”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针走过1大格是1时,分针走过1大格是5分。

三、课堂语言浅显易懂,学生易于接受

程老师的课堂语言简单明了,能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去描述知识,让学生易于接受。如:“外面的数字给分看的,里面的数字给时看的,不过外面的数没有标,要小朋友自己去记”“一看时针,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指向两个数字之间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针,一个大格就是一个5分。”等,这些语言浅显易懂,清楚明白,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就是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学习指向,让学生清楚知道该怎么看时间,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学得明白扎实。

四、建议

学生上来板书时,书写比较随意,中间两个小圆点没有写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开,两个小圆点也写成两条小斜线。这里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书写。

《用水丈量时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