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9篇)

时间:2023-10-15 05:32:38 作者:JQ文豪 2023年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9篇)

追求卓越,超越期望!简洁明了,言简意赅,让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Quality never goes out of style” - Levi's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一

(2)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感悟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本节课准备由实际问题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指数函数的概念来源于客观实际,便于学生接受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发现法

一、问题情境:

分析可知,函数的关系式分别是与

二、数学建构:

1]定义:

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

问题4:为什么规定?

问题5:你能举出指数函数的例子吗?

阅读材料(“放射性碳法”测定古物的年代):

在动植物体内均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动植物死亡后,停止了新陈代谢,不在产生,且原有的会自动衰变.经过5740年(的半衰期),它的残余量为原来的一半.经过科学测定,若的原始含量为1,则经过x年后的残留量为=.

这种方法经常用来推算古物的年代.

练习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1)(2)

(3)(4)

说明:指数函数的解析式y=中,的系数是1.

有些函数貌似指数函数,实际上却不是,如y=+k(a0且a1,kz);

问题6:我们研究函数的性质,通常都研究哪些性质?一般如何去研究?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

利用函数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问题7: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列表,描点,作图

探究活动1:用列表描点法作出,的图像(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观察、比较这两个函数的图像,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哪些共同的性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分析图象并总结此时指数函数的性质(底数大于1):

(1)定义域?r

(2)值域?函数的值域为

(3)过哪个定点?恒过点,即

(4)单调性?时,为上的增函数

(5)何时函数值大于1?小于1?当时,;当时,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发现,再总结当底数小于1时指数函数的相关性质并作比较.

问题9:到现在,你能自制一份表格,比较及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图象和性质吗?

(学生完成表格的设计,教师适当引导)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二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一、复习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授

画“线段图”分析,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

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

4,等量关系是什么?

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

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

四、小结

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四、作业

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三

1,让孩子们不受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干扰,会用各种方法数排列不规则的物体。

2,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二活动准备

1,10以内的物体若干,物体要求有同类的和不同类的。数字卡片若干。

2,不干胶,纸等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积累数不规则排列物体的经验。

1,物体和数对应。

提供给幼儿实物若干,如:豆豆,积木,等。教师说出数字,让幼儿按数字数出相应的实物与数字想对应。

2,数字卡若干,按数归类。

提供给幼儿数字卡,让幼儿按数归类。

卡上的数数清楚,并和卡片上的数字对应即可。

3,幼儿操作。

便一个数字卡,找到相应的实物。

小结:通过操作,让幼儿积累数不规则排列物体的经验。

二,通过讨论活动,帮幼儿归纳出数不规则物体数量的基本方法。

1,幼儿数出不干胶贴上的动物数量,然后贴在相应的数字卡下面。

物。还有标记法,让幼儿对实物进行做标记,避免漏掉。这些都是帮幼儿学习数不规则数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易掌握的数数方法。

2,让幼儿分析讨论不同的方法与物体排列间的关系。

孩子们明白把物体点数清楚就好,别受位置影响数数。让孩子们明白数数与实物的形状大小排列没有关系。

三,通过练习使幼儿加深对各种数数类型的理解。

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实物,数字卡片供幼儿练习,以便幼儿对所学数数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1,可以把相同数量的物体和卡片归纳在一起。

如:让幼儿把相同数量的物体如:相同的布娃娃,相同的积木给找出来,和相应的数字卡放一起。

2,用玩具或不干胶编出数数的题目让幼儿练习。

教师编出题目让幼儿练习,一巩固所学知识。如;按数取物,按卡片数子找出实物;按物取数,按物体数量找到相应的数字。

活动反思:

续加强,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孩子们服务。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四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五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第三环节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第一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在四根长度分别是8cm、10cm、15cm、20cm的小木棒中选三根木棒摆三角形.学生统计能否摆成三角形的情况.

第二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通过让学生测量任意三角形三边长度来比较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教师通过几何画板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且第三边是奇数,那么第三边长为.若第三边为偶数,那么三角形的'周长.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自我谈收获体会,说说学完本节课的困惑.教师做最终总结并指出注意事项.

学生对本节内容归纳为以下两点:

1.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事项为: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a+cb,b+ca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是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七环节探究拓展思考

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17,且三边长都有是整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个?你可以先固定一边的长,用列表法探求.

2.在例1中,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3.以三根长度相同的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现在给你六根火柴,如果以每根火柴为边来组成三角形,最多可组成多少个三角形?试试看.

第八环节作业布置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六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城市的位里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

二、讨论(动态研究)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三、讨论(静态研究)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四、探索

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

1、“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七

【教学目标】:

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2.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

3.用坐标表示平移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体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重点: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难点: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坐标方法的另一个应用。

二、新

展示问题:教材第75页图.

长度呢?

(2)把点a向左或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观察他们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3)再找几个点,对他们进行平移,观察他们的坐标是否按你发现的规律变化?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

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

例如图(1),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4,3),b(3,1),c(1,2).

,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画出图形后,解答此例题.

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

课本p77思考题:由学生动手画图并解答.

归纳:

三、练习:教材第78页练习;习题7.2中第1、2、4题.

四、作业布置第78页第3题.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八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000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000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抗击‘非典’”邮票收入全部捐给卫生部门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500000枚.

1.又一次经历感受了百万分之一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进一步学习了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数的意义和作用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首先要处理好数据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河流越长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九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备选题]

一判断题:

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过,而且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二填空题

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的对顶角是,的邻补角是

若:=2:3,,则=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则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十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本堂内容的重点是七巧板的制作和拼摆,难点是拼图所要表现的几何图形,对已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语言表达。

引导活动讨论

引导:意在教师讲解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制作的方法。

活动:人人参与制作七巧板,拼摆七巧板的图案。

讨论:对自己所拼摆的图形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

启发式教学

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已拼摆好的动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等然后介绍它是由怎样的一副拼板拼摆而成的(不一定要七巧板)。紧接着就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制作方法,让学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利用所做的七巧板拼出两个不同的图案,并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

(1)你的拼图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

(2)在你的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3)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作适时的评价,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介绍老师制作的3副游戏板,并用多媒体显示十几种的拼摆图案,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出你还有材料吗?有信心凭自己的智慧制作一副游戏板吗?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由附近的同学四人小组制作完成)。

由四人小组制作的游戏板,拼摆二个不同图案,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全体同学,用语言表示拼图所表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的联系,呈现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知识。

通过制作七巧板及游戏板进一步学会了画平行线段、垂线段、找线段中点的方法,通过拼摆丰富了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空间观念和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利用20cm20cm的硬纸板做一副游戏板,利用它拼出5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把它画下来,布置教室的环境。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十一

1.利用10的乘方,进行科学记数,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重点)

2.能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为原数.(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悉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天文学家指出整个可见宇宙空间大约有700万亿亿颗恒星,这个数字比地球上所有沙漠和海滩上的沙砾总和数量还要多.

如果想在字面上表示出这一数字,需要在“7”后面加上22个“0”.即约为“70000000000000000000000”颗.

生活中,我们还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例如:

1.据报载,20xx年我国将发展固定宽带接入新用户25000000户.

2.全球每年大约有577000000000000m3的水从海洋和陆地转化为大气中的水汽.

3.拒绝“餐桌浪费”刻不容缓,据统计,全国每年浪费粮食总量约50000000000千克.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例1我区深入实施环境污染整治,关停和整改了一些化工企业,使得每年排放的污水减少了167000吨,将167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167×103b.16.7×104

c.1.67×105d.1.6710×106

解析:根据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先确定a,再确定n,解此类题的关键是a,n的确定.167000=1.67×105,故选c.

方法总结: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例220xx年3月发生了一件举国悲痛的空难事件——马航失联,该飞机上有中国公民154名.噩耗传来后,我国为了搜寻生还者及找到失联飞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已花费人民币大约934千万元.把934千万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元()

a.9.34×102b.0.934×103

c.9.34×109d.9.34×1010

解析:934千万=9340000000=9.34×109.故选c.

方法总结:对用带“万”“千万”“亿”等单位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要化成不带单位的数,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探究点二: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转换为原数

例3已知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出原来的数:

(1)2.01×104;(2)6.070×105;(3)-3×103.

解析:(1)将2.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即可;(2)将6.07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5位即可;(3)将-3扩大1000倍即可.

解:(1)2.01×104=0;

(2)6.070×105=607000;

(3)-3×103=-3000.

方法总结:将科学记数法a×10n表示的数,“还原”成通常表示的数,就是把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所得到的数.

三、板书设计

科学记数法:

(1)把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

(2)a的范围是1≤|a|10,n是正整数.

(3)n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是实际性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在每一位学生各自的体验和自主学习中逐渐展现.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十二

知识:对顶角邻补角概念,对顶角的性质。

方法:图形结合、类比。

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对顶角的概念、性质。

“对顶角相等”的探究;小组讨论

【导课】

同学们,你们看我左手拿着一块布,右手拿着一把剪刀,现在我用剪刀把布片剪开,同学们仔细观察,随着两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怎样变化?(学生答:也相应变小)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板书课题)。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请大家阅读课本p,回答以下问题(自探提纲):

2、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有什么性质?你是怎样得到的?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小组讨论,然后老师针对自探提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先让学困生、中等生回答,优等生做补充、归纳,特别是问题3的第2问,最后老师强调:

1、注意“互为”的含义。邻补角和对顶角都是要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或对顶角。

2、“邻补角”这个名称,即包含了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还包含了数量关系,对顶角一定是两条相交直线所构成的,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3、“对顶角相等”的推导过程。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十三

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联系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预设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复习激趣,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1、什么叫做比例?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2、教学例3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

(5)、=

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作业布置教材43页5题

板书设计解比例

例3、解比例=

解:2.4=1.5×6

=()×()

()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十四

1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鼓励学生把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拼和成各种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2教师揭示以上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回顾以上过程思考: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工作

生1:“去括号”

生2:“合并同类项”

师生小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综合应用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教学例二例2求2a24a+1与3a2+2a5的差

本题首先带领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强调要把两个代数式看成整体,列式时应加上括号

解:2a24a+13a2+2a5

=2a24a+1+3a22a+5

=5a26a+6

3拓展练习

1求多项式2x3+7与6x52的和

23x2–x+2+4x2+3x534a23a+2a2+a1

4x2+5x–2x2+3x22521a+a232a–a2

4教学例3

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做此类题目应先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般步骤: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解:53a2b–ab24ab2+3a2b,其中=2,=3

=15a2b–5ab2+4ab212a2b

=3a2b–ab2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进行化简求值计算时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习题4523425。

省略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十五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邻补角、对顶角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十六

1,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

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不必向学生提出。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1,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十七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1.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2.理解代数式的值:

3.求代数式的值的一般步骤:

4。求代数式的值时的注意事项:

(1)代数式中的运算符号和具体数字都不能改变。

(2)字母在代数式中所处的位置必须搞清楚。

(3)如果字母取值是分数时,作乘方运算必须加上小括号,将来学了负数后,字母给出的值是负数也必须加上括号。

5.本节知识结构:

本小节从一个应用代数式的实例出发,引出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进而通过两个例题讲述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

6.教学建议

(2)列代数式是由特殊到一般,而求代数式的值,则可以看成由一般到特殊,在教学中,可结合前一小节,适当渗透关于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代数式的值(一)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十八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

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由甲独做10小时;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七上数学去括号法则篇十九

(一)知识与技能。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投影仪。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