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余映潮(专业18篇)

时间:2023-11-18 06:08:58 作者:BW笔侠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余映潮(专业18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课本中再现生活,学习主人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怀,从而热爱生活,感悟人生,并积极创造生活。

课前准备:

学生。

1.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

2.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对话明确探究主题。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教师说出:“庆历四年春”)。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1: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仕途失意、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

生2: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师:没错,我们知道范仲淹因为实施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而被贬谪邓州。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就在这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领略景美,初探太守为何而醉。

1、提出问题:那么欧阳修又在本篇文章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文中太守又为什么而醉?接下来我们边听课文朗读边思考。

(1)依据自己听读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2)生:“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师:到底为何呢?接下来我们共同走进课文,探索太守“醉”的缘由。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明确:a.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4、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编者评语: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

二、研习课内容。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

难点提示:

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六、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诵读和语言的品味,积累语料,积淀语感。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注重诵读和涵泳。美读是文言教学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法,精心组织学生美读,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潜入文境,尽情涵泳,自主体会名家名品的精妙。

1.掌握文中实词;反复诵读,体味“也”之精妙;背读课文。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重点:反复吟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两课时。

第一课时吟诵美读。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哪些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1.比比谁字音读得准。

明确: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此环节学生不仅在正音,还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作品进行了初步感知,主动而自然。)。

2.比比谁停顿得对。

先用2分钟时间讲授如何把握停顿。如:顿号停顿的时间最短,逗号比顿号长一点,接下来是分号、句号、段落间的停顿等。接下来,进行赏读,听著名朗诵家(童自荣或乔臻等)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悟停顿的要领,时间约4分钟。然后让学生试着读出停顿,学生评价,比较谁停顿的最好。

接下来举例为学生介绍划分句中停顿的方法和符号。句中停顿有长短之分,大的停顿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划分,小的停顿根据句中词语表达的意思来划分。

(此环节学生主动疏通了文意。因为想读准句中的停顿,就要理清句子结构,理解词义。)。

3.比比谁重音读得好。

吟诵要读出感情,必须处理好重音问题。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会有作者想要强调的东西,在吟诵时,需要加重语气来表现。让学生自主讨论哪些词语应该重读,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

(此环节学生在确定哪个词语需要重读时,实际上是在品味语言,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逐步走进文境。)。

4.比比谁语气、语调、语速读得巧。

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让学生进行对比朗读,体会去掉“也”后,语气、语调、语速有何不同,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此环节学生在对比诵读中体会文章行文潇洒自如的特点,体会“也”字使用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

5.比比谁能背下来。

学生一遍又一遍吟诵,带着感情反复熟悉文字,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不断加深记忆。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编者评语: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

二、研习课内容。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

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

难点提示:

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六、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二、三、四段的意思。

(2)注意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鸣声上下乐其乐同其乐树林阴翳苍颜白发。

1复习提问。

(1)指名读二段,并说出二段大概意思。

(2)指名读三段,试译课文。

(3)指名读四段,试译课文。

2导入。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学习二段,填空。

写早晨景色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写晚上景色的句子“云归二岩穴瞑”

春景“野芳发而幽香”、夏景“佳木秀而繁阴”

秋景“风霜高洁”、冬景“水落石出”

二段点题句子“乐亦无穷”

(2)学习第三段,回答:这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分别用原文语句概括。

写了四方面的内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练习。

解释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5反馈练习。

填空:写早晨景色的句子、写晚上景色的句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主旨句。

6知识总结。

早晚四季之景---乐无穷。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游人去禽鸟乐、乐其乐、同其乐。

8作业。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文。教学要结合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的时候除了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难解生字词和句子外,还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中的难解字词。

2、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并介绍写作背景。

复习《岳阳楼记》由范仲淹导出欧阳修: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二、投影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展示学习目标,哪些是重点难点,通过这一课要学习什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请说出下列红色字的正确读音。

林壑暝暝伛偻凛冽。

佳肴阴翳觥筹交错。

四、新课学习。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望之翼然若夫山水之乐。

林霏开晦明至于伛偻。

提携丝竹觥筹交错阴翳。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写。

2、第二段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作者主要写了一天中清晨和傍晚之景,让人遐想神弛。然后又写了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

3、第三段主要写了哪几幅图?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可以看出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第四段中,作者写了哪些乐趣?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

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表现主旨的?

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全文的主旨。

6、结合课文说说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1、结构严谨。

2、写景、抒情、叙事紧密结合,景中有情,情亦有景。

3、语言极具特色。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相同点:

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

1.结构技巧有别。

《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

《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

《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音韵美,积累文言字词;。

2.感悟文意美,体会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理解文言字、词、句。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三】设计思路:

《醉翁亭记》是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所作。全文仅有四百多字,却意蕴丰厚――景美、人美、情美、文美――创造出一种诗一般的意境美!所以学习本文打算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抓住21个“也”字,25个“而”字,反复诵读,体会音韵美。

其二,抓住10个“乐”字,拎出相关语句,深入品析,体会思想美。

【四】设计理念:

1.诵读,花样繁多的朗读贯穿整堂课,使课堂“活”起来。

2.品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挖掘思想内涵,使课堂“深”起来。

3.活动,适当介入多种形式的活动,使课堂“动”起来。

4.拓展,适时补入相关材料、信息,使课堂“宽”起来。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

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

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

二、范读感知。

多媒体显示:活动一:我是小导游。

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

2.齐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

多媒体显示:活动二:走进录音棚。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背诵课文。

二、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三、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四、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五、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六、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七、总结全文:

1、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八、完成课后练习。

醉翁亭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现在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有请另一位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此行的目的地。

导游2: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行程走马。

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

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2、刚才导游介绍了滁州的总体情况,那么欧阳修是怎么介绍滁州地理特点的呢?

环滁皆山也。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导游1:《朱子语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滁州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处。

3、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屏幕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学生赏景并分别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话描述。

导游适时补充琅琊山、醉翁亭相关景点介绍: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4、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三)、风光掠影。

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归纳: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是从空间角度写景的话,本段就是从时间角度写景的。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四)、宴游之乐。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看图纠错:屏幕出示滁人游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内容没有表现出来。

(四)、踏上归途吧。

1、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随太守一起踏上归途吧!齐读最后一段。

2、归途景致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体会太守的心情吗?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三、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导游精彩的讲解,我们不但领略了美丽的景色,还丰富了相关的课外知识,谢谢你们。

《醉翁亭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滁州志》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屏显)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醉翁亭记》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1、我们跟作者游赏了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小结,教师适时补充板书: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教师小结: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醉翁亭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课文。

二、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三、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四、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五、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六、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七、总结全文:

1、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八、完成课后练习。

《雨说》教学设计余映潮

这节课的教学积累丰富,活动充分,新意叠出,余韵悠远,表现出余老师教学设计的深厚功底,可谓“别出心裁教古诗”。

特点之一:大胆指导学生“吟读”。

“吟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朗读教学的高层次技法。余老师在教学的第一个板块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如范读《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后,还特别提醒学生“既是相邀就要读慢一点”,要读得“意味深长”一点,并通过延长尾联一些字词时值的吟诵,引导学生读出故人待客的热情,作者作客的愉快与留恋,主客之间的亲切融合,品味孟浩然诗的意舒词缓、恬淡情深的风格与意境。余老师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时,又启发学生要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特点之二:精心点拨学生“译读”。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还必须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余老师在引导学生“译读”的教学板块中,紧扣本文,抓住一系列意象,突破常规,富有新意地设置了“以诗译诗”这个具有文学创造意味的教学环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管新鲜有趣,但要以诗译诗来准确把握、生动表达,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余老师给了学生一个重要的启示:先研究译诗押什么韵,研究原诗的韵脚能否借用或活用,再进行以诗译诗。为此,余老师还先以《游山西村》为例示范以诗译诗,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研究选择《过故人庄》译诗的韵律,启发学生讨论以现代诗句译《过故人庄》。在学生研读、试译原诗句的基础上,余老师再对学生的“译诗”及时加以综合整理,以更加规范的现代诗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不难看出,余老师在“译读”教学板块中抓住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境;二是教师适时引用类似的例子给予示范。

特点之三:十分巧妙地引导“背读”。

在对比理解之前,余老师很明确地提示学生这两首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让学生们想一想,商量商量。学生们通过商量讨论,找出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学生的回答头绪是纷乱的,特别是脱离了诗的原文来寻找共同点,有架空分析之嫌。在这个时候,余老师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提示: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颔联都是写什么经过学生对比理解回答,余老师总结为:首联都写作客原因,颔联都写旅途所见,颈联都写农家作客,尾联都写深情留恋。在如此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读”,让学生大有豁然开朗、水到渠成之感。

特点之四:极为创新地设计“说读”。

“译读”、“背读”两个环节都是侧重于对原诗句的感悟、理解,它们寻求的是读者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还原与领悟,严格意义上讲该环节还是在“解读文章”的感知阶段,读者自己对诗的意境的再创造成分相对较少。余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的意义、情感的基础上,又推出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环节:对诗人说话――“说读”,即扩展诗意。这个环节是全课教学意境的升华,给学生揣摩诗意、探求诗境留下了很大的发挥、创造的空间。

由于这个环节对学生的理解、鉴赏、品味诗词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形象的构思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一学生参与“说读”的难度较大。为此余老师在两个细节上作了十分精当的处理:一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为例示范“说读”,创造了十分优美的诗的意境来诱导学生品味诗,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给学生分任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鉴赏,相互启发,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每小组讨论“说读”一联)。这样,学生既可以从老师的示范中获得示例与启发,又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商讨互相激发,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挖掘自己的文学审美潜能。

纵观余映潮老师《律诗二首》这节示范课,它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收获有两点:一是指导学法,将“读”字作为古代诗词教学的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串联了诗词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等多个环节;二是观念创新,始终把训练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品味鉴赏能力放在首位,激发兴趣,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拓展创新,情绪飞扬。

《雨说》教学设计余映潮

本文充满了故事性。

故事波澜的“核心”就在第三段的那个“估计”上。在故事的开端、发展之后,这个“误会”在这里营造了一个高潮,自以为得计的害人行为结果害到了自家人的身上。“多行不义必自毙”——作者的反省是深刻的。

文中各个层次的语言标志清晰,文面匀称。全文叙事流畅,心理刻画细腻,结尾巧妙呼应文题,含义丰富。

2.给妈妈的一封信。

这封信的内容,是一次“真诚的思想交流”。

文中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处理得很好:一是开头自然,入题迅速,且选定了“妈妈不让我做事”这个便于展开话题的角度;二是巧选文题中的材料,以“摘菜”为话题,承上而启下;三是再增加一个妈妈“替我参加劳动”的例子,深化妈妈的形象,增加叙述的份量,并为下一步的议论作足够的铺垫;四是用比喻来讲道理,既表达了肺腑之言,又显得文气高雅。

对于文题中的种种限制,作者也应对得很好。

3.美,在我们中间。

文中表现出如下方面的写作技巧:

1.环境设置的技巧。小作者将故事放在“雨境”中进行,“雨”是人物活动的场景,由“我”在“雨”中的困难而表现出周围人们的心灵之美。

2.画面组合的技巧。作者注意到“美,在我们中间”的“我们”两个字,所以她组合了校外和校内两个方面的材料,有力地扣住了文题。

3.抑扬技巧。文中第三段是抑,第五段是扬,一抑一扬,既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也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的美。

如果说要使这篇文章显得更美,还可以在“剪裁技巧”上下一点功夫。

4.我懂得了父爱。

文中有一些妙笔:

作者的笔下,没有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父亲”,对儿子一句话也没有;但文中有“粗细”两种行动描写。“细”的,是三年前开学的前一天,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粗”的,是对父亲三年中的关爱的概述。这些安排周密的事例,使父亲的形象显得格外美好。

文中有一些妙语:

比如“三年前”与父亲告别时,“我骤然发现父亲那被朝阳拉长的佝偻的身影,分明是一种象征,一种父爱的象征”;又比如三年来,我感受到“父亲用他那双皱裂的手塞给我一把钱时,好像是将自己成吨的汗水连着一颗纯朴的爱心,伴着日月星辰一起塞给了我”,这些都是真实的心灵感受。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懂得”了父爱。

5.这就是生活。

文章呈横式结构,总分总式。

“生活像一只五味瓶”像一根彩线,串起了“我”对生活的种种感受——酸、甜、苦、辣,文章的主体内容十分突出。

开头的句子写得美,“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我说……”组织起很大容量的内容;收束的句子也写得美,“生活是……生活是……生活中……”总括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

这篇文章的文题是一个“大题”、“宽题”,所以作者也将内容铺得很宽。铺宽了也就带来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写得不大“透”。

6.给周老师的一封信。

这封信写得很朴实。

首先表达对老师的尊崇,接着表达对老师不恰当措施的看法,最后再次诚恳地希望。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出现都是为了第二段的内容更易于为老师所接受。此段是这封信的主体,它在语言上讲求表达的分寸感,内容上讲求层次感。可以说是内容实在,语言得体。

这封信写得很真实。

材料选得非常好。老师不公平地给学生调换座位,是常有之事,而这样的事又有可议论之处,而且还比较容易展开议论。小作者选中了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材料,用得体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很强的真实感。

7.老师笑了。

笑,是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

文中写了老师的三“笑”。第一“笑”,是老师真诚的笑;第二“笑”,充满鼓励的笑;第三“笑”,是安慰“同学们”的笑。三次“笑”,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教师与同学们的关系。

不仅如此,“我”与同学们也在“笑”——这些“笑”回应了老师的“笑”,更加显出了老师与同学们在心灵上的呼应。

文章结构完整但文面不匀,第二段太“大”,结尾段显得匆忙。

8.由落花生想到的。

本文的作者很会“想”。

第一,他会扣住文题的要求来“想”,“想”得准。题目要求抓住落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以“做有用的人”为中心,谈谈自己的看法,于是文章就首段直接扣题。

第二,他会扣住题目中的关键来“想”,“想”得开。题目的关键处在于对“外表与内质”的理解。文章就安排第三四段从校外到校内、从他人到老师展开联想,进行议论。

第三,他会扣住主题来“想”,想得“深”。第三四段紧紧把握的,就是赞颂“有用的人”。

全文的主体是第一、第三、第四段,是全文的骨架;第二、第五段是文章的血肉,使文章显得丰满好看。

9.在悲伤的日子里。

题目是“在悲伤的日子里”,内容写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伤心。文章的开头能够抓住读者的视线,文章的主体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文章的结尾能让读者牵挂。为什么短短的文章能够产生这样的力量?就在于小作者抓住了“悲伤”二字,突出了“悲伤”二字。她没有编织大量的情节,没有衷心的期望与祈祷,没有升华也没有点题,只有现实的无限的烦恼和痛苦,文章写完了,她仍在沉浸在悲伤之中。

这是真诚的叙说。

10.良师。

此文的美点不少。

你看,标题多美。三个小标题,形成一个反复式排比句,带有抒情的意味,又清晰醒目地标示出文章的层次。

你看,文面多美。三个段落,用差不多的字数,组成篇幅大致相等的板块,给人一种匀称之感、清爽之感。

你看,情感多美。三个段落,每段都是先咏物,再抒怀,“我把……视为良师”反复出现,既显现结构,又点题扣题。

11.我的快乐与烦恼。

这篇文章在很多“细节”上处理得好:

开头写得好,情感丰富,入题快捷。

小标题设计得好,七言句式,副正结构,先说“快乐”,再说“烦恼”。

过渡语安排得好,“可是,烦恼也来扣门……”可谓“碧水东流至此回”。

诗句穿插得好,两个层次中都出现了诗句,都焕发出文采。

结尾写得好,好像是不经意的一句,其实在结构、在情感、在主旨上都有作用。

12.难忘的一件事。

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它中间的“波澜”。

也许,妈妈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但这件事在女儿心中,一定是永远难忘的。

13.我做对了一道人生的“乘法”

面对很难写的作文题,作者敏锐地抓住题目中“追求快乐和幸福用乘法”的提示,以“回报妈妈”为表达目的,记叙了母女间相互关爱的故事,选材立意都合乎文题的要求。

但此文的优秀,更在于表达的技巧。其一,作者开头就说想“吻”妈妈,但她不接着说下去,而是宕开一笔,写妈妈对自己的慈爱。这一笔处理得特别好,它使全文的情感抒发有了牢固的基石。其二,有些局部的表达,如第二段中“想吻”的排比句,第三段写“沉思”的设问句,第四段中对妈妈的描写句都写得很美。第三,结尾巧用文题中的材料,自然而贴切,点题恰到好处。

文中写用人民币做“相思扣”,这是一个小小的败笔。

14.读书真让我着迷。

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布局谋篇上运用了“蒙太奇”手法。

开头一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一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时常迷在书中”。

第二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二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的这种‘迷’,是由来已久的”。

第四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三个镜头,它表现的是,“读书真让我着迷呀”。

现在我们明白了,这里所谓“蒙太奇”手法,是说像电影一样,为了表现主题思想,把很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篇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文章。

15.说朋友。

这篇文章很好地达到了文题的要求,叙议结合,观点明确,叙事清楚。

作者用“放开——收拢——放开”思路进行谋篇布局。

先是“放开”,头两段先反后正,进行对比议论,紧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

再是“收拢”,选出与自己有关的一个例子,叙述、介绍一个乐于帮助自己的好朋友。

接着再“放开”,承接前面的事例,进行两个层次的议论,尽力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清楚完善。

文章的缺点在于结尾的议论较“虚”,应该紧紧扣住作者自己提出的“贵在坦诚”进行议论才是。

16.不能这样做。

这篇议论文“以小见大”,一事一议,颇有力度。其特点是:

1口子“小”,主题专一。作者注重谈好一个问题,谈清一个观点,始终在“不能这样做”上下功夫,给人以深厚、有力的感觉。

2结构“紧”,全文议、叙、联、结,浑然成为一体。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段与段之间又注意相互勾联。由于结构紧扎,也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3语言“精”,全文用语准确、恰当、精练,句式简短、表达明晰,显得生动活泼,同样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17.雨夜,我一个人在家。

“雨夜,我一个人在家”是一个很“虚”的题目,乍一看,真还不知道如何“下手”。

此文的作者很聪明,他(她)巧妙地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构思方法,而且将“化虚为实”的角度确定得十分美妙。

一般来说,可能都是写“雨夜,我一个人在家”做什么,而此文的作者却别辟蹊径,写的是“我”在想什么。

这个“想什么”的角度也是十分的精妙——那一盏火苗跳动的小油灯,将作者引向对昔日生活的回忆。

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爸爸的爱啊。

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表达意义,那就是“我”懂得什么是爱、“我”走向了成熟。

18.农人与老虎。

这是一篇选题作文。在“考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作者选择了“扩写”。相对于写议论文,这种选择是较为有利的。

文章写得相当有水平。情节的发展合乎情理,外貌、心理、环境的描写要言不烦,语言的描写与“人物”的身分相符。由于作者以语言描写为主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便段落细密,文面美观。

难得的是结尾的议论。由于文题中的材料没有点明寓意或者是含义,所以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得把材料理解透彻才行。文中一句“智慧胜于勇力”,说明作者确实是议论到了“点子”之上。

19.扑蝶。

这篇文章的题目及要求设计得有新意,作者按要求将一首诗改写为一篇描叙文,写得也有新意。

20.家中小事。

写得好的作文,受人称赞的作文,往往有一个大优点,就是选材好,角度新。

这篇文章便是这样。作者没有宥于对“家中小事”的习惯性思维,没有认为“家中小事”就是实实在在的“事”,他写的,是一家人的一次“玩”的合作。

作者写“玩”也挺有“心计”,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他一个人玩积木时,总是“拼不好,拼出来了,又不美观”,而爸爸、妈妈和他在一起时,便把那个“家”建得“美极了”。于是,文末的点题显得自然而然且含义丰富。

这样的构思,能够让人品评、回味。

21.男孩也要细心。

这两篇文章有相似之处。

两文开头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点明题意,引起下文。两文主体内容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完整地记叙一件小事,以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两文结尾的表达目的也相同,都是为了呼应文题,再次点题。

《男孩也要细心》、《女孩也要坚强》,结构大致相同的两篇文章,构成一道花季少年成长的风景。

这种“结构大致相同”现象,是否给我们学习写作暗示了一种结构文章的“规律”?

22.我和书的故事。

本文最为可取之处是运用了“蓄势”技巧。

“蓄势”,就是尽力把前面的内容写好,以使后面的内容更有表现力。

在本文中,作者写“我和书的故事”,是尽力地写了《世界科幻小说精选》的来之不易——忍着求书的渴望,一个夏天不吃冰棍,不喝冷饮,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等候特价书市的来临……。这套书,是作者的“最心爱”之物,是多么值得他珍爱啊。

但为了山区小朋友看上好书,作者竟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套书送给了他们!

正是由于作者尽力地写出了书的来之不易,这后面的“送”就愈显得品质高尚,就愈让人感动。

23.少年覃楠孝心可敬。

两篇文章,一叙一议,主题都是关于孝敬父母的。

前文在主体上呈叙议式结构。作者选用贫苦少年覃楠对盲人爸爸和清洁工妈妈尽孝心的动人事例,全面地表现了覃楠的可敬孝心,赞美了覃楠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后文在主体上呈对照式结构。在篇首提出论点之后,作者先从反面举例并针对例子进行议论,然后从正面举例并进行议论,在两相比照之中,批评错误,赞颂美德。

两篇文章“共同”告诉我们:进行习作时,选取材料要全面,布局谋篇要严密。

24.该看什么样的书。

这里选的两篇文章,都是看“多幅”图作文。两个小作者都很会看图。

前文的作者是从“看整体意念”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啥学啥”,然后据此进行议论,主张要多读好书,多读健康的书。

后文的作者是从“看情节发展”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了《蒙面大盗》,某小孩学坏了;后来读了《雷锋的故事》,向雷锋学习,成了好孩子。

“看整体意念”,是为了把握其主旨,有的放矢地进行议论。

“看情节发展”,是为了了解其变化,以更顺利地展开想象。

可见,写作的文体不同,读图的角度也是有区别的。

25.由我做主的一件事。

小作者自己对不少的事情做过主,但有一件事,他感到“至今难忘”。这是事件给他的总的“感受”。

五年前的一段日子,他感到“一场大的暴风雨近在眉睫了”。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一。

在爸爸妈妈要分手的时候,在和谁生活在一起的问题上,他感到这种选择是痛苦的。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二。

在毅然决定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之后,他感到“从来没有后悔过”,感到“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礼,我成熟了,长大了”。

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在叙事中注重抒写自己的感受。

抒写感受,是文章有深度的表现之一。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现在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有请另一位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此行的目的地。

导游2: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行程走马。

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

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2、刚才导游介绍了滁州的总体情况,那么欧阳修是怎么介绍滁州地理特点的呢?

环滁皆山也。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导游1:《朱子语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滁州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处。

3、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屏幕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学生赏景并分别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话描述。

导游适时补充琅琊山、醉翁亭相关景点介绍: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4、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三)、风光掠影。

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归纳: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是从空间角度写景的话,本段就是从时间角度写景的。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四)、宴游之乐。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看图纠错:屏幕出示滁人游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内容没有表现出来。

(四)、踏上归途吧。

1、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随太守一起踏上归途吧!齐读最后一段。

2、归途景致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体会太守的心情吗?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导游精彩的讲解,我们不但领略了美丽的景色,还丰富了相关的课外知识,谢谢你们。

《醉翁亭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滁州志》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屏显)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醉翁亭记》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1、我们跟作者游赏了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小结,教师适时补充板书: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教师小结: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醉、乐)。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每当从讲台下来,我总是百感交集,课堂上的一幕幕仍然在我心头魂牵梦绕,我为之欢喜为之忧。课堂是我的乐土,为此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上完《醉翁亭记》,我的心里有着许多的感动和快乐,从课堂的默契交流中,我相信学生也是快乐的。诚然,在教学中,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可是有时却忽视了老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会教学的乐趣,享受教学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关注技术层面的操作。我认为,语文老师应是这样的人:一、语文老师首先是热爱语文的人。语文是充满着灵气、灵动的,经典的文章之所以撼人心魄,是作者为此投入了生命般的热情。我们语文爱好者也应该有这种精神。尽管外界的诱惑太多,但真正地爱着我们的语文,就要为她献身,不要仅把她当作可以挣饭吃的职业,而应该当作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创造令我们感到欣慰和满足的教学艺术。

二、做一个性情中人。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这就是性情中人。试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欢这篇课文,如何感染学生来喜欢?换句话,你自己都不喜欢,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赶教学进度,你如何激情饱满地来上这篇课文?白开水一样地将这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语文给人理想,但不能带来当下的现实利益;教语文的人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在教《醉翁亭记》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像文中的欧阳修,和自己的百姓徜徉在山水之间,讲到尽兴处,情不能抑,自己一遍遍吟咏,完全自我陶醉在“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境界中,真不知何为醉翁,何为自己也!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公开课

《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现在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有请另一位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此行的目的地。

导游2: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行程走马。

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

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2、刚才导游介绍了滁州的总体情况,那么欧阳修是怎么介绍滁州地理特点的呢?

环滁皆山也。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导游1:《朱子语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滁州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处。

3、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屏幕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学生赏景并分别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话描述。

导游适时补充琅琊山、醉翁亭相关景点介绍: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4、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三)、风光掠影。

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归纳: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是从空间角度写景的话,本段就是从时间角度写景的。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四)、宴游之乐。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看图纠错:屏幕出示滁人游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内容没有表现出来。

(四)、踏上归途吧。

1、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随太守一起踏上归途吧!齐读最后一段。

2、归途景致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体会太守的心情吗?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三、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导游精彩的讲解,我们不但领略了美丽的景色,还丰富了相关的课外知识,谢谢你们。

《醉翁亭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滁州志》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屏显)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醉翁亭记》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1、我们跟作者游赏了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小结,教师适时补充板书: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教师小结: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教学反思。

每当从讲台下来,我总是百感交集,课堂上的'一幕幕仍然在我心头魂牵梦绕,我为之欢喜为之忧。课堂是我的乐土,为此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上完《醉翁亭记》,我的心里有着许多的感动和快乐,从课堂的默契交流中,我相信学生也是快乐的。诚然,在教学中,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可是有时却忽视了老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会教学的乐趣,享受教学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关注技术层面的操作。我认为,语文老师应是这样的人:一、语文老师首先是热爱语文的人。语文是充满着灵气、灵动的,经典的文章之所以撼人心魄,是作者为此投入了生命般的热情。我们语文爱好者也应该有这种精神。尽管外界的诱惑太多,但真正地爱着我们的语文,就要为她献身,不要仅把她当作可以挣饭吃的职业,而应该当作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创造令我们感到欣慰和满足的教学艺术。

二、做一个性情中人。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这就是性情中人。试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欢这篇课文,如何感染学生来喜欢?换句话,你自己都不喜欢,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赶教学进度,你如何激情饱满地来上这篇课文?白开水一样地将这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语文给人理想,但不能带来当下的现实利益;教语文的人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在教《醉翁亭记》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像文中的欧阳修,和自己的百姓徜徉在山水之间,讲到尽兴处,情不能抑,自己一遍遍吟咏,完全自我陶醉在“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境界中,真不知何为醉翁,何为自己也!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编者评语: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

二、研习课内容。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

难点提示:

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六、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雨说》教学设计余映潮

s:第三自然段“别打开”

t:意思是什么?

s:收起伞,打开门窗,脱下蓑衣拿下斗笠,去感受雨迎接雨。

t:第九自然段,春雨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s:快乐的安息。

t:快乐的安息是什么意思?

s:不会回答。

s:记住嘴里的那份甜呀,那是我祝福的心意。

t:是为了记住甜吗?期待什么?

s:自由快乐。

t:雨来自哪里?

s:来自遥远的地方。

t:那里怎么样?

s:那儿山峰耸立······。

t:白云的襁褓是怎么样的?

s:温暖。

t: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为什么雨说是笑着长大的呢?

s:雨很乐观,教我们笑着面对生活。

t:要怎样的笑?

s:勇敢的笑。

板书:勇敢。

t:柳条、石狮子、小燕子见了雨怎么笑?

能用自己的话形容这样的场景,这是一副怎么样的画面?

s:简单讲画面。

t:春雨下的大吗?

s:细细的小雨。

t:细细的小雨会把柳条压弯了腰吗?

s:柳条本来就是弯的。

t:雨给万物带来了欢乐,来的时候脚步是怎么样的?

s:轻。

t:还有什么?

t:丝缕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爱心比作丝缕?

s:象网。

t:爱心织成的网是一张怎样子的网?

s:不会回答。

t:在天地之间,所以这个网是广博的。

t:“呼唤孩子的乳名”,谁才会呼唤孩子的乳名?

s:母亲。

t:那第二段应该怎么读?

s:男生读。

t:谁评价下?

t: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

s:爱心的。

t:你试试吧。

s:读。

t:大家觉得a读的好还是b读的好?

s:b。

t:那大家学着他齐读。

2、

pp:雨对_______说。

s1:第六段,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爱玩。

t:像孩子一样贪玩。

s2:我呼唤孩子们的乳名又甜又准,是对孩子说的,所以呼唤孩子的乳名。

s3:第八段,雨教孩子们勇敢的笑?

t:哪里看出“你们”就是指孩子呢?

下课铃声响起。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

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

难点提示: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

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相关范文推荐
  • 11-18 邮政行业工作总结范文(22篇)
    月工作总结是自我反思和提高的机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完美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 11-18 一年级转化后进生方案(精选24篇)
    编写计划书需要分析和评估可行性,并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编写计划书有所启发。所谓差生也就是后进生,一种表现为
  • 11-18 小学生中华魂演讲稿分钟篇(通用22篇)
    小学生演讲稿是小学生在特定场合通过言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一种文本形式。小学生演讲稿范文:人生就像一本书,我们要学会翻阅、品味和书写,在每一页中都写下精彩的篇
  • 11-18 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活动心得体会(通用23篇)
    写心得体会也是一个提升自己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清晰表达的能力。这次团队建设活动让我体验到了协作和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心得体会是对这次活动
  • 11-18 工作就职表态发言(汇总18篇)
    在就职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无数次尝试和失败,但也会收获成功和成长。下面是一些就职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顺利过渡到新的工作环境。自到石山村工作以来,我本
  • 11-18 返回工作岗位申请书范文(20篇)
    申请者在撰写申请书时应注意使用正式的语气和适当的用词,以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表达能力。通过阅读优秀申请书范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尊敬的各位考官、
  • 11-18 培训学校加盟协议(热门15篇)
    学校是一个知识的仓库,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知识、塑造品德的重要场所,我们每个人都在学校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怎样在学校中取得好成绩,是每个
  • 11-18 温泉服务员转正申请书(实用20篇)
    服务月的举办还能够促进社会各界的互动与合作,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服务月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尊敬的酒店领导:。您
  • 11-18 药品策划书(优质15篇)
    策划书的编写需要考虑目标受众、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等因素,以制定出有效的策略和计划。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策划书案例,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
  • 11-18 年轻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心得体会是对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学习政治既是研究生增长才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