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格的论文(大全19篇)

时间:2023-10-15 22:31:40 作者:HT书生 2023年人格的论文(大全19篇)

环保宣传,呼吁每个人都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环保宣传可以借助宣传片、微电影等多媒体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示环保的重要性和影响。以下是一些环保宣传取得的成果,希望能鼓舞大家继续努力。

人格的论文篇一

摘要: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构成了人格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它们对于我们理解人格的本质作出了贡献,且至今仍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

本文在对人格心理学研究传统范式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并提出未来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揭示人格研究的复杂性与广泛性。

关键词:人格;人格心理学;范式

1.1精神分析范式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是所有人格理论中内容最复杂、影响最大的,但对它的理论和时间存在着很多争议。

古典精神分析学派指弗洛伊德及其直接门人(如阿德勒、荣格等)。

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

但他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局限性,又提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1.2特质论范式早在1937年,奥尔波特就指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元。

一种特质就是一个人格维度,是根据人们在某一特征上的表现程度而分类的。

该范式强调人的个别差异。

1.3行为主义范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开始了缓慢但稳步的转变,许多杰出的行为主义者开始转向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

由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发展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后来,米契尔又提出了“认知――情感的人格系统理论”,它正好弥补了特质论研究的不足。

这一范式最初产生于沃森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它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个体内在力量,把人格看成是各种行为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

1.4人本主义范式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革新运动,因强调人的本性及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而得名。

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

这一范式重视个体的主观体验,关注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及其自我实现。

这种以人为本的观点,在当时开辟了人格研究的新途径。

人本主义者对人类自然本性抱着乐观态度,对人类潜能和人生目的的发展怀有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人本主义者主张应该以心理健康者为研究对象。

相比较而言,以上四种范式的研究目的各有其侧重。

精神范式关注的是人格发生的动力的探讨,特质论范式重视人格结构的静态画面的研究和描述,行为主义范式强调的是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人本主义范式则试图从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即自我实现)来探索人性的本质以及人格存在的终极目的与价值。

在过去的几年中,出现了三种新的人格研究范式。

其中社会-认知范式和生物学范式分别源自于行为主义和特质方法。

而进化心理学应被视为人格心理学的新范式。

2.1社会-认知范式这一范式源自于行为主义范式,以班杜拉、米契尔为代表的社会-认知范式正尝试着从个体的认知过程(主要是直觉和记忆)来研究个体的人格,他们试图以各自的理论来整合社会-认知范式。

在阐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时,班杜拉与米契尔都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认知在个体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把人格看成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人与环境是如何统一起来的,还不十分清楚。

另外,在研究中,他们还试图寻求多种测量方法与技术手段对理论进行验证。

目前在社会-认知范式下的许多研究的联系是比较松散的,由大量各不相同但又寻求相互独立的小主题组成,而没有把他们连接起来的总的主题,更没有提出一套彼此具有系统关联的假设构架。

2.2人格研究的生物学范式这一范式来源于特质论范式所使用的特质研究方法,强调个体行为模式差异的生理起源。

随着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探讨人格产生的内在机制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可能的事情。

已有的研究发现,人类的某些情绪和社会性特质在大脑中都有确定的解剖点,如杏仁核对人的攻击性和某些情绪性有重要影响作用。

2.3进化心理学范式这一范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经过验证的理论构想,只从生物遗传的角度说明人类行为模式的演变,这使得它对人类进化及行为的解释缺乏说服力;二是在个体的适应性行为中,更关注性行为的进化与发展,这似乎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本能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人格研究目前使用的方法可大致归纳为实验法、临床法与问卷调查,而这些方法本身都面临一对矛盾,即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难以两全的问题。

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保证了内部效度,却很难将复杂的社会文化变量还原为个别实验室变量,导致研究的生态效度低下;相反,临床研究较好地还原了人的生活场景,但由于变量不易控制,研究的内部效度不尽人意,难以精确地刻画出变量间的因果联系。

此外,问卷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前两种方法的优点,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与现实情境相脱节、被试回答真实性、量表预测效度、测量目标的含义难以确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效度。

而如若将这些本身意义未明的测量结果拿来,以进一步探讨与其它变量间的关系,必然又使结论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虽然目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也存在着缺陷。

就理论使命来说,人格的理论建构可谓丰富,但距离科学理论的标准尚有差距。

在理论的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和有用性上都有欠缺。

人格的研究呼唤整合的统一的理论,不仅学科内部各种范式之间需要整合,而且学科间也需要整合,人格研究需要整合来自发展的、认知的、社会的、生理和临床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3]buss,ionarypersonalitypsychology[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1,42:471-473.

人格的论文篇二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攻击性行为的出现,那么大家对于这一行为都了解吗?相关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攻击行为人格的关系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攻击行为是指任何形式的有意伤害或损害另一生命的行为,而另一生命是力图避免这种遭遇的就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约翰。多拉德曾提出了著名的挫折/攻击假说,强调受挫经常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性。后来贝尔科维茨修正了该假说,认为受挫只是导致攻击行为的.预备状态,而内驱力和外部刺激的结合最终导致了攻击行为的发生,强调攻击行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国内关于攻击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学龄前儿童、青少年的欺负行为研究和精神病人攻击行为临床研究等,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攻击行为向校园渗透,打架斗殴现象屡有发生,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本文拟以生活事件为外部影响因素、人格为内在驱力开展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其中生活事件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等与大学生成长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人格是认知、情绪与行为反应模式的统一,是先天遗传与后天教养相互作用的产物,行为遗传学家david rowe认为人格只有中度遗传,后天环境刺激会对人格产生强烈影响,尤其非共享环境对人格影响最大,造成了个体之间的最终差异。研究假设包括生活事件等外部刺激会引起攻击行为的发生,人格在攻击行为与生活事件间起中介作用等。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法,从青岛市某两所高校抽取学生450名,涵盖大一至大四,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1份,有效率95。 8%。其中男生228人,占52。 9%,女生203人,占47 。 1 %;大一157人,占36。4%,大二141人,占32。 7%,大三86人,占20。0%,大四47人,占10。 9%;文科209人,占48。5%,理科222人,占51。 5%;本科199人,占46。2%,专科 232人,占53。8%。

使用工具主要包括三个量表,采用spss13。 0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等。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该量表由刘贤成等(1987)编制,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应激强度的评定。共有27个条目,6个构成因子,即人际关系(与家长、老师及同伴的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受到的惩罚及批评)、丧失(亲友生病、去世,或个人丢失大宗财物)、健康适应(健康状况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其他因子。量表总分越高,生活事件造成的压力强度越大。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 93。

(2)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 —rsc)。由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和张辜(2000)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基础上进行再修订而成,最终确定48条项目。该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分别为e(内一外向),p(精神质),n(神经质)及l(效度量表或掩饰性量表)。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3。

(3)攻击行为问卷(bpaq)。该问卷由buss和perry于1992年编制,江西师范大学倪林英于2005年参考修订,问卷共23个题目4个维度,即愤怒(攻击行为情绪因素)、身体攻击、敌对(攻击行为认知因素)、言语攻击(包括讥讽、诽谤等)。采用五级评分,总分越高,表示个体攻击行为倾向越严重[00。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

1。攻击行为在性别、类别、年级变量上的差异

表1显示攻击行为得分在性别、年级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高于男生,攻击行为总分随年级上升,大四学生得分最高;类别变量上,专科学生攻击行为总分显著高于本科生。

2。攻击行为与生活事件、人格的相关性

攻击行为总分与生活事件总分及神经质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攻击行为总分与内外倾、精神质、掩饰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总分与神经质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掩饰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1。不同性别学生攻击行为特征分析

在性别变量上,本研究显示攻击行为无统计学差异,且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高于男生,这与王健等关于高职院校女生攻击行为研究结论吻合,但与聂衍刚、陈洪岩、罗贵明等研究结论不同,这可能与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结构及其区域文化特点有关。通常女孩被鼓励担当善解人意、合作的关系型角色,但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家庭在女孩成长教育方面开始发生变化,倾向于其果断、独立、竞争、冒险、勇敢等人格品质的培养,女生的竞争性、攻击性等较以往大大提高。尼克。克里克和詹妮弗。格罗特皮特也认为,女孩与男孩同样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不可低估女孩的攻击倾向。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上的相似远远多于不同,要避免因角色刻板印象而导致的认知偏差。

2。不同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特征分析

年级变量显示攻击行为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攻击行为总分会随年级而升高。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是人的一种本能,每个人身上都会产生攻击性能量,近似水压,当这种能量增长到一定水平时就需要通过某种形式倾泄出来,以社会接受的方式(努力学习、工作)或以不令人愉快的方式(攻击、自杀);习性学家康拉德。洛伦兹也认为,攻击如能量水压系统,需要适时适当释放才会缓解。

以上理论从某种程度上都解释了随年级升高学生攻击行为得分上升的现象,学生自身能量系统增长,若无定期有效地释放途径(如竞技类体能运动项目等),其能量便以攻击行为等形式表现出来。同时,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对校园环境、纪律、规则的熟悉也增长了其懈怠、投机心理,行为约束力下降,攻击行为发生概率提高,因此需要加强攻击行为认知干预,消除攻击行为可能带来的好处等。

3。本、专科学生攻击行为特征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专科大学生的生活主题及注意力方向存在不同,专科生主要生活主题是如何不挂科、正常毕业、人际交往等;本科生注意力往往与继续深造有关,如考研、考公务员等,学习动力大。本研究显示对攻击行为有很强预测力的生活事件是“受惩罚及批评”,此事件发生概率总体是专科生多于本科生。

以往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多与宿舍日常生活、人际交往[[i9]等有关,而这也正是专科生更关注的方面。本研究对样本中发生过攻击行为的学生进行了后续访谈,发现其大多学业成绩不理想,但极彰显自己的个性。根据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青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统一性,包括学业自我统一性等,因此学业成绩长期不理想的个体易陷入压抑、消极的情绪状态,也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以此证明自身的价值,即“我可以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以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个性。对这部分学生需要加强引导,创造其价值表达的多种平台,同时注重课业辅导,并激励其学业成功,注重学生非攻击性行为表达,提高其情绪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增进利他与亲社会行为等。

人格的论文篇三

摘要:学习人格心理学,不仅考验学生的抽象分析能力,同时也考验学生的自我个性分析能力。当前,不少学生虽然参与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却不了解这门课程的作用。加之不少心理学教师偏重理论分析,忽视结合人格测验授课,导致学生始终无法提高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兴趣。所以,详细探讨人格测验在学生学习人格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很有必要。

关键词:人格测验;学生;人格心理学;作用

人格心理学是以人格测验为基础的抽象性心理学课程。恰如其分的人格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奠定人格心理学学习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心理学规律,为个人学习和生活服务。目前,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偏重于心理学理论教学,人格测验较少,学生被枯燥的心理学理论束缚,失去学习兴趣。而人格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人格心理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主要对于人格测验在学生学习人格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一、人格测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否则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因此,人格心理学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不断深入探索人格奥秘的好奇心,而人格测验则可以实现。在人格心理学中,为避免枯燥心理学理论“霸占”学生的思维,笔者带学生在课上做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实践证明,这种人格测验非常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认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说出了他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人格特质;而一些学生则认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把他们从自我认识混沌中抽取出来,能够大致了解自己。自此,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的兴趣大大提高。由此看出,通过实践积极了解个人心理学的内涵及其价值意义,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格心理学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心理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开展人格测验,提高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二、人格测验可为学生学习理论提供感性知识

人格心理学理论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如人格心理学的内涵,若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抽象、枯燥的理论,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但若此时恰当地运用人格测验,使学生从人格测验中获取感性认识,并结合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理论,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对人格心理学抽象理论的兴趣。如笔者带学生做艾森克人格问卷时,提到了人格的维度理论,强调人格特征研究必须从人格的.特质和维度(包括e维度、n维度、p维度、l维度)出发。做完艾森课人格问卷,笔者以某同学为例,说明问卷的记分与获取结果方式,然后再逐一分析该同学的特质。如他的e量表分高于15,n量表分低于9,p量表分低于8,l量表分低于18,说明该同学是一个性格外向、情绪稳定的人,且其对危险环境较敏感,做事不易出现掩饰倾向。在这种自我测验下,学生能更直观地查看自己的心理特质和人格特点,进而在其学习中采取更合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满足自身学习需求。为此笔者建议在人格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进行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有效提高人格心理学教学效率。

三、人格测验可辅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

据相关研究指出,适当的人格测验有利于帮助心理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利用人格测验了解以上几种心理因素后,即可让教师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采取合适的教案与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来看,使用人格测验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优化效果:一是不再仅仅着眼于单一的学习方式,而会逐渐选择更多与个人性格、心理需求相符合的学习方式;二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整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并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将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融会贯通;三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改进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总体来看,心理测验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进而使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逐步改善学习方式,最终实现有效学习。

四、结语

人格测验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真正认清“我是谁”,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学习习惯、学习需求及学习方向。心理学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人格测验条件,充分满足学生学习个人心理学的需要,让学生真正从人格心理学学习中了解课程开设的意义及课程学习对自己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4]罗杰,戴晓阳“.大五”人格测验在我国使用情况的元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3):460c478.

作者:何莉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人格的论文篇四

【论文摘要】教师是园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在园本课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评价者和课程编制者。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园本课程中的作用,需要教师的自主发展,也需要幼儿园为教师创造参与园本课程的条件。

“园本课程是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开发园本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从幼儿发展出发,真正分析并抓住幼儿园在课程资源上的优势。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准,有利于实现课程的适应性以及创建有特色的幼儿园。

一、发挥教师在园本课程中的作用之必要性分析

在新的课程观念中,教师已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是课程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同样,在园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编制者、评价者以及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作为课程资源的教师

“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不但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拓展广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没有宽阔而开放的课程资源根基,就没有动态生成的现代课程。”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丰富性、动态性等特点。课堂上、活动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行为表现,课堂内外发生的一切偶然事件都有可能成为教师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工具,都有可能成为教师教学的新起点。

面对丰富的、大量的、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究竟该选择何种教育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地适应幼儿能力的发展,满足幼儿的需要,调动幼儿积极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给幼儿带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

“教师是实施课程方面的权威”。不管他人如何编制课程,在课堂上,教师是课程具体实施的人。对于一个特定的班级,教师要决定课程的哪些方面是需要讲授或特别强调的,还要决定是否在学生基本技能或批判性思维技能上花时间,以及花多少时间。

而且,课程方案与实施之间存在着课程理想与课程现实、预期结果和时间结果之间的差异。只有当教师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才能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从而有效的指导课程实践,并在实践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课程理论,最终设计出更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改革方案。

(三)作为课程编制者的教师

园本课程开发最终是为了实现幼儿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教师与幼儿之间有着“亲密”联系,对教与学、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内容、方法和真实的材料,有广泛而深入的理解。教师最有可能使课程编制超越理论或判断的范围,并转化为实践和产生时机效用。因此,在园本课程开发中,应当把课程编制的权力赋予处在第一线的教师,欢迎幼儿教师加入课程编制委员会,允许教师作为幼儿声音的“代言人”。这样,才能在园本课程中更多看到基于孩子能力、需要和兴趣的痕迹。

(四)作为课程评价者的教师

作为课程实施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直接感知课程,对于该课程的优劣、对学生的具体影响、所存在的利弊等情况最为了解,他们才是课程评价中最有发言权的人。

让教师参与课程评价,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技能的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有效的改进课程,发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课程改革的损失,做出合理的课程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时,教师参与课程评价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当教师亲自参与课程评价时,才会对改革目标、改革者的真正意图、改革内容的贯彻施行做到全面了解。

二、如何发挥教师在园本课程中的作用

“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使教师更好地实施参与其发展的课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挥教师在园本课程中的作用。

(一)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自主发展是指教师基于个体主动意识和能力而自觉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达到作为教师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自我超越。”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实现在新课程中的自我成长,不仅需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还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课程实施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这才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应有之意。

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教师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有机构成部分,它反映了教师的素质水平,影响到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行为等诸多方面。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树立新时代的教师观,有利于促使教师在教学行为方面发生重要的转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逐步深入到园本课程开发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成为园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

2.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改进学校雇员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或态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从一个非专业人员逐步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终身努力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研究、实践的过程。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善良宽容、公正严格;拥有“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信念,并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夯实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跟上时代的脚步。

丰富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参与园本课程的基础。除了要具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信念和幼儿教育相关的知识、技能、技巧外,具备反思、研究和合作能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反思能力。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和课程意识。教师要能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有意识地、系统地、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进而改进教学实践。

反思能力有助于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创造有利条件。反思能力是教师参与园本过程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反思意识的重要价值及反思能力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促使每位教师能够全方位地关注并思考园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并形成职业活动中的反思习惯,这是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要经常进行自我提问,对自己的教案、教学行为记录反思,并与其他教师交流反思策略与反思轧记。

(2)研究能力。著名课程专家斯滕豪斯说过:“课程的研究和发展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工作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自己来研究。”园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具备研究能力,否则就无法真正参与到园本课程中来。要具备研究能力,教师就要具有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能力。

第一,主体意识。园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是自身活动的主体,必须在课程改革中确立自己的主体意识,发扬主体精神。只有确立主体意识,充分发挥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自主性、创新性、自觉性、自控性,才有可能创设一门独特的园本课程。

第二,问题意识。研究型教师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一种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本身就是研究的开端,是思考的体现。正因为不断有问题出现,才有可能促使教师不断去探索、去研究。第三,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幼儿园为整体,集体协作,互相批评,共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增强了合作意识,也提高了合作能力。

(二)幼儿园为教师参与课程创造条件

园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教师也有着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愿望。“教师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教师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角色,在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他们对自身素质本身有着求提高、求完美的心理或心理倾向。”因此,幼儿园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调动他们参与园本课程的积极性。

1.赋予教师更多参与课程的权力。首先,转变“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不以统一的规定或划一的标准去限制教师,提供更大的自主教学空间,使他们能够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自行制订更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弹性课程计划。其次,支持教师根据幼儿的学习反应来调整课程计划,支持他们弹性安排一日活动,灵活选择课程内容。第三,幼儿园应将细化的课程安排转为弹性的课程安排,从园长的监督检查转变为教师自我调控。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树立新的课程观。

(1)园本培训。从幼儿园实际出发,以教师反思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案例分析和行动研究为载体,了解教师的需要,解决教师在参与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增强其个人成就感,形成园本课程的良性发展。

(2)开设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能够高效率的传播课程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成果、新信息,用先进的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引导和带领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对教师的指导、引领,可以更有效的引导教师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3)同事互助。同事互助形式多种多样:园内教师共同设计课程方案、实施集体听课、课后分组讨论、或大会交流;也可以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教学研究,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开展的一系列研讨等。发挥教师之间的互补优势,使园内教师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为园本课程的发展贡献力量。

3.给予教师鼓励,激发他们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在课程的评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每个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挖掘每个人的潜力,使教师得到支持。充分利用教师座谈会、科研学习、个别交谈等机会,主动与他们交流,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专业发展需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断激发工作热情。

4.深入了解园内教师的专长,发挥每个教师的优势。为教师提供充足和适当的专业发展机会,并能为他们提供足够长时间的后续帮助,以便使他们将新行为变成自己的日常实践。不断去发现、欣赏、发展每位教师的优势和潜能,让之都能将个人的教育智慧充分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贝阿尔-霍伦斯坦.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特点状态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3]李瑾瑜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93.

[4]虞永平.园本课程建设之我见[j].幼儿教育.2004,(5).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新课程与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阿伦・c.奥恩斯坦,琳达・s.贝阿尔-霍伦斯坦.当代课程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8]杨九俊等.走向校本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王春燕等.中国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历史、现状与对策[j].学前课程研究,2008,(6).

[10]何幼华.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人格的论文篇五

摘要:在幼儿教学当中,游戏是基本教学模式,根据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将游戏引入幼儿教育,和孩子互动,让孩子们开心快乐地学习。游戏教育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本文就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课程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最初阶段,它对于儿童的心智启蒙非常重要,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在这期间,人的各个方面都在提升发展,幼儿的年龄偏小,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限,对于有些教学内容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如果以成年人的方式教学,枯燥的课堂讲解会让幼儿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奇宝宝,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丰富,可创设游戏情境引导他们参与,制造愉快的氛围,师生之间相互影响,游戏的趣味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游戏与幼儿教育的`结合,让他们可以轻松活泼地学习,使幼儿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让小孩发挥特性,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游戏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在幼儿时期,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游戏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到了推动作用,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应该顺着孩子的天性展开游戏教学,引导孩子参与到游戏当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探索,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比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小兔种萝卜、捉老鼠等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课堂上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增强体质与孩子的协调性,使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感,教师应该参与到游戏中,和孩子们互相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音乐游戏《捏泥人》中,可以感受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跟着音乐带领小朋友一起玩捏泥人的游戏,从中培养小朋友的音乐节奏性、创造力,得到身心的锻炼。

二、游戏教育促进幼儿智力开发

在幼儿期,智力开发十分关键,在现代家庭,孩子们被看得比较重要,很多事情父母都帮孩子提前安排好,生活方面也是自己能做就不让孩子动手,使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机会被剥夺。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教师可运用游戏教学,游戏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展,游戏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有一些游戏项目能够开发孩子的大脑,可丰富孩子们的常识,让孩子们渐渐地开始了解生活,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孩子们掌握一些自行处理事情的能力,使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从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三、游戏教育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偏小,兴趣很广泛,想象力天马行空,对不了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模仿新鲜事物。根据孩子的特点,在幼儿教育中采取游戏方式可以让孩子无所顾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地参与其中,去追寻游戏的奇妙。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起着关键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学得轻松自在,在游戏中也掌握了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性。例如,可以给孩子提供折纸,让他们自己先学着玩,然后和同伴一起玩,集体一起玩,从自主学习到团结合作,到一起尝试整个过程,幼儿也将最初好奇尝试去玩变成真的喜欢玩,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让幼儿主动要求学习,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四、游戏教育提升幼儿综合素质

游戏教育促进了幼儿全方位的发展,在现代的家庭中,大人普遍过度宠爱小孩,孩子缺乏家庭教育,这就使教师增加了教学任务。在多种类型的游戏中,可以让幼儿体会到更多的心情和情绪,同伴之间进行交流一起玩,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愿意和别人主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将游戏运用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游戏中幼儿都参与其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懂得互相帮助,幼儿要和同伴好好相处,学会分享、礼让与谦虚,不要和同伴抢东西,理解做人的道理。例如,教师可以让小朋友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像医生、警察、营业员等,站在不同的角色立场判断,使幼儿懂得每个角色的责任和权利,让幼儿产生合作的精神,这对幼儿未来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幼儿不仅从中锻炼了自己的说话能力,学会了和小伙伴团结合作,还懂得如何去自行解决问题,帮助别人,使幼儿的良好习惯得以巩固,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重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了解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做出错误举动时,应当正确引导、纠正幼儿的错误。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适当的游戏,结合幼儿教学,让幼儿在游戏当中能轻松地掌握学习,使幼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淑珍.幼儿教学中游戏教育的应用浅析[j].东方文化周刊,2014,(10).

[2]王婷婷.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2014,(9).

人格的论文篇六

摘要: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本文介绍了如何在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办公软件技术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发挥现代化技术的作用,优化统计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统计教学优化

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效果。统计课程是中职财务会计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学生难以掌握统计课程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和计算,因此,在统计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以及软件技术等各种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中职课堂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水平

统计课程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恰当地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统计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统计工作过程中的定量和定性认识知识时,笔者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录像,是十字路口在某一段时间内行人闯红灯的情况,通过对现场情况的统计,让学生懂了定量的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定性认识的结论。这样既有形象的认识,又能够结合教学讲解,提高了学生对统计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多媒体可以创设新颖、形象可感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在讲解“平均指标应用”时,笔者运用不同色彩,将题目由浅到深地分层表示出来,形成浓淡不同的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之间有各种公式表示它们的特点以及联系,这样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学习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技术课件有着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优势,能够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习效果。

二、发挥互联网优势,提升教学效果

互联网已经是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和经常使用的现代化技术,在统计教学中,发挥网络的`优势来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统计教学中,有些复杂深奥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还是很难使学生掌握。如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基尼指数、财政收入等抽象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教师就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特别是增加动画、音像等特殊效果,可以非常方便地把老师想要讲解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活跃课堂气氛。网络课堂的使用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因材施教。传统的统计课程教学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进行,每位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而网络课堂却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学生只要有接入网络的学习终端,就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接触到各地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等各种信息资源,使个性化学习落到实处。而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互动,充分讨论研究。如笔者班级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有的班级建立了讨论版,把统计课程疑难和困惑以及所思所感进行分享,营造了一个共同参与的学习氛围,构建出开放、民主的教学模式,产生课堂教学中难以做到的效果。

三、利用各类办公软件提高授课水平

统计教学需要用到各种教学软件。有些基础办公工具如excel、word和ppt等,尤其是excel软件可以非常方便地展示各类数据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利用来开展教学统计工作。excel应用到成绩统计方面,非常好操作,比如在求和、平均数以及排序和自动筛选方面,可以把各种分析情况一目了然地呈现,对于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助益颇多。再比如word软件中也提供了很多表格、公式、数据排序等基本功能,同时也可以插入很多图形来增加教学的形象性,如折线图、柱形图、圆形图、扇面图等各种立体可感的图形,可以很好地把统计课程的内容呈现出来。

四、运用大数据优化学生管理

在网络时代,数据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改进班级管理。例如教师可统计每个学生的日常学习、测评情况、考试成绩,建立起大数据库,运用到日常教育培训管理中,建立起立体化的网络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教师可以分析学生个人日常表现,了解到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专项培训;同时建立起每个学生的电子档案,动态了解学生在几年中的学习情况,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在中职学校统计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探索的乐趣,从而优化教学,提升课堂授课效果。这也正是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在。

人格的论文篇七

成功的班主任,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人格魅力的人。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影响深远。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尊重和爱心。要有爱心和耐心,允许学生犯错误。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这种工作需要很大的耐心。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的爱更是困难。能够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并真诚地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成长进步。爱有时也会是一种伤害,这时我们班主任要灵活应用多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应变的方法解决问题。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要做到:偏爱后进生,厚爱特殊生,博爱中间生,严爱高才生。

)例如学生中午午休前在教室拍皮球,班主任如果以埋怨的口气对他说:“你怎么又在教室拍球,说了多少次了真是不长记性。”这虽然本意是为他着想,希望他中午能好好休息,可学生听,似乎老师在刻意批评甚至在找茬算总账,易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如果换一种说法;“你一直很为大家着想,马上午休了看这样是否合适啊?”他马上意识到这样会招致同学不满,丧失他的威信,老师是为他着想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还来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全身心的投入、持之以恒的做好班主任工作,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进步,把工作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人格的论文篇八

摘要: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构成了人格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它们对于我们理解人格的本质作出了贡献,且至今仍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

本文在对人格心理学研究传统范式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并提出未来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揭示人格研究的复杂性与广泛性。

关键词:人格;人格心理学;范式

1.1精神分析范式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是所有人格理论中内容最复杂、影响最大的,但对它的理论和时间存在着很多争议。

古典精神分析学派指弗洛伊德及其直接门人(如阿德勒、荣格等)。

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

但他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局限性,又提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1.2特质论范式早在1937年,奥尔波特就指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元。

一种特质就是一个人格维度,是根据人们在某一特征上的表现程度而分类的。

该范式强调人的个别差异。

1.3行为主义范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开始了缓慢但稳步的转变,许多杰出的行为主义者开始转向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

由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发展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后来,米契尔又提出了“认知――情感的人格系统理论”,它正好弥补了特质论研究的不足。

这一范式最初产生于沃森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它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个体内在力量,把人格看成是各种行为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

1.4人本主义范式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革新运动,因强调人的本性及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而得名。

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

这一范式重视个体的主观体验,关注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及其自我实现。

这种以人为本的观点,在当时开辟了人格研究的新途径。

人本主义者对人类自然本性抱着乐观态度,对人类潜能和人生目的的发展怀有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人本主义者主张应该以心理健康者为研究对象。

相比较而言,以上四种范式的研究目的各有其侧重。

精神范式关注的是人格发生的动力的探讨,特质论范式重视人格结构的静态画面的研究和描述,行为主义范式强调的是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人本主义范式则试图从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即自我实现)来探索人性的本质以及人格存在的终极目的与价值。

在过去的几年中,出现了三种新的人格研究范式。

其中社会-认知范式和生物学范式分别源自于行为主义和特质方法。

而进化心理学应被视为人格心理学的新范式。

2.1社会-认知范式这一范式源自于行为主义范式,以班杜拉、米契尔为代表的社会-认知范式正尝试着从个体的认知过程(主要是直觉和记忆)来研究个体的人格,他们试图以各自的理论来整合社会-认知范式。

在阐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时,班杜拉与米契尔都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认知在个体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把人格看成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人与环境是如何统一起来的,还不十分清楚。

另外,在研究中,他们还试图寻求多种测量方法与技术手段对理论进行验证。

目前在社会-认知范式下的许多研究的联系是比较松散的,由大量各不相同但又寻求相互独立的小主题组成,而没有把他们连接起来的总的主题,更没有提出一套彼此具有系统关联的假设构架。

2.2人格研究的生物学范式这一范式来源于特质论范式所使用的特质研究方法,强调个体行为模式差异的生理起源。

随着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探讨人格产生的内在机制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可能的事情。

已有的研究发现,人类的某些情绪和社会性特质在大脑中都有确定的解剖点,如杏仁核对人的攻击性和某些情绪性有重要影响作用。

2.3进化心理学范式这一范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经过验证的理论构想,只从生物遗传的角度说明人类行为模式的演变,这使得它对人类进化及行为的解释缺乏说服力;二是在个体的适应性行为中,更关注性行为的进化与发展,这似乎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本能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人格研究目前使用的方法可大致归纳为实验法、临床法与问卷调查,而这些方法本身都面临一对矛盾,即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难以两全的问题。

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保证了内部效度,却很难将复杂的社会文化变量还原为个别实验室变量,导致研究的生态效度低下;相反,临床研究较好地还原了人的生活场景,但由于变量不易控制,研究的内部效度不尽人意,难以精确地刻画出变量间的因果联系。

此外,问卷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前两种方法的优点,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与现实情境相脱节、被试回答真实性、量表预测效度、测量目标的含义难以确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效度。

而如若将这些本身意义未明的测量结果拿来,以进一步探讨与其它变量间的关系,必然又使结论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虽然目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也存在着缺陷。

就理论使命来说,人格的理论建构可谓丰富,但距离科学理论的标准尚有差距。

在理论的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和有用性上都有欠缺。

人格的研究呼唤整合的统一的理论,不仅学科内部各种范式之间需要整合,而且学科间也需要整合,人格研究需要整合来自发展的、认知的、社会的、生理和临床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3]buss,ionarypersonalitypsychology[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1,42:471-473.

人格的论文篇九

2.2幼儿攻击行为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

2.3幼儿攻击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策略的交互作用

3问题提出

3.1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3.2本研究拟考察的问题

3.3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

1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1.1研究目的

1.2研究假设

2研究设计

2.1被试

2.2研究变量与测量工具

2.3研究程序

2.4数据管理与分析

3研究结果

3.1幼儿攻击行为的一般特点

3.2幼儿攻击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

3.3幼儿攻击行为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3.4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3.5自我控制能力在情绪调节策略与幼儿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4结果与讨论

4.13-5岁幼儿攻击行为的一般特点

4.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分析

4.3情绪调节策略与幼儿攻击行为的关系分析

4.4自我控制能力的中介作用分析

5研究结论

6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第三部分教育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人格的论文篇十

攻击行为是指任何形式的有意伤害或损害另一生命的行为,而另一生命是力图避免这种遭遇的就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约翰。多拉德曾提出了著名的挫折/攻击假说,强调受挫经常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性。后来贝尔科维茨修正了该假说,认为受挫只是导致攻击行为的预备状态,而内驱力和外部刺激的结合最终导致了攻击行为的发生,强调攻击行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国内关于攻击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学龄前儿童、青少年的欺负行为研究和精神病人攻击行为临床研究等,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攻击行为向校园渗透,打架斗殴现象屡有发生,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本文拟以生活事件为外部影响因素、人格为内在驱力开展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其中生活事件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等与大学生成长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人格是认知、情绪与行为反应模式的统一,是先天遗传与后天教养相互作用的产物,行为遗传学家davidrowe认为人格只有中度遗传,后天环境刺激会对人格产生强烈影响,尤其非共享环境对人格影响最大,造成了个体之间的最终差异。研究假设包括生活事件等外部刺激会引起攻击行为的发生,人格在攻击行为与生活事件间起中介作用等。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法,从青岛市某两所高校抽取学生450名,涵盖大一至大四,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1份,有效率95。8%。其中男生228人,占52。9%,女生203人,占47。1%;大一157人,占36。4%,大二141人,占32。7%,大三86人,占20。0%,大四47人,占10。9%;文科209人,占48。5%,理科222人,占51。5%;本科199人,占46。2%,专科232人,占53。8%。

使用工具主要包括三个量表,采用spss13。0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等。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该量表由刘贤成等(1987)编制,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应激强度的评定。共有27个条目,6个构成因子,即人际关系(与家长、老师及同伴的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受到的惩罚及批评)、丧失(亲友生病、去世,或个人丢失大宗财物)、健康适应(健康状况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其他因子。量表总分越高,生活事件造成的压力强度越大。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

(2)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由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和张辜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基础上进行再修订而成,最终确定48条项目。该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分别为e(内一外向),p(精神质),n(神经质)及l(效度量表或掩饰性量表)。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3。

(3)攻击行为问卷(bpaq)。该问卷由buss和perry于1992年编制,江西师范大学倪林英于参考修订,问卷共23个题目4个维度,即愤怒(攻击行为情绪因素)、身体攻击、敌对(攻击行为认知因素)、言语攻击(包括讥讽、诽谤等)。采用五级评分,总分越高,表示个体攻击行为倾向越严重[00。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

二、调查结果

1。攻击行为在性别、类别、年级变量上的差异

表1显示攻击行为得分在性别、年级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高于男生,攻击行为总分随年级上升,大四学生得分最高;类别变量上,专科学生攻击行为总分显著高于本科生。

2。攻击行为与生活事件、人格的相关性

攻击行为总分与生活事件总分及神经质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攻击行为总分与内外倾、精神质、掩饰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总分与神经质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掩饰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三、讨论

1。不同性别学生攻击行为特征分析

在性别变量上,本研究显示攻击行为无统计学差异,且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高于男生,这与王健等关于高职院校女生攻击行为研究结论吻合,但与聂衍刚、陈洪岩、罗贵明等研究结论不同,这可能与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结构及其区域文化特点有关。通常女孩被鼓励担当善解人意、合作的关系型角色,但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家庭在女孩成长教育方面开始发生变化,倾向于其果断、独立、竞争、冒险、勇敢等人格品质的培养,女生的竞争性、攻击性等较以往大大提高。尼克。克里克和詹妮弗。格罗特皮特也认为,女孩与男孩同样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不可低估女孩的攻击倾向。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上的相似远远多于不同,要避免因角色刻板印象而导致的认知偏差。

2。不同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特征分析

年级变量显示攻击行为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攻击行为总分会随年级而升高。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是人的一种本能,每个人身上都会产生攻击性能量,近似水压,当这种能量增长到一定水平时就需要通过某种形式倾泄出来,以社会接受的方式(努力学习、工作)或以不令人愉快的方式(攻击、自杀);习性学家康拉德。洛伦兹也认为,攻击如能量水压系统,需要适时适当释放才会缓解。

以上理论从某种程度上都解释了随年级升高学生攻击行为得分上升的现象,学生自身能量系统增长,若无定期有效地释放途径(如竞技类体能运动项目等),其能量便以攻击行为等形式表现出来。同时,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对校园环境、纪律、规则的熟悉也增长了其懈怠、投机心理,行为约束力下降,攻击行为发生概率提高,因此需要加强攻击行为认知干预,消除攻击行为可能带来的好处等。

3。本、专科学生攻击行为特征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专科大学生的生活主题及注意力方向存在不同,专科生主要生活主题是如何不挂科、正常毕业、人际交往等;本科生注意力往往与继续深造有关,如考研、考公务员等,学习动力大。本研究显示对攻击行为有很强预测力的生活事件是“受惩罚及批评”,此事件发生概率总体是专科生多于本科生。

以往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多与宿舍日常生活、人际交往[[i9]等有关,而这也正是专科生更关注的方面。本研究对样本中发生过攻击行为的学生进行了后续访谈,发现其大多学业成绩不理想,但极彰显自己的个性。根据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青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统一性,包括学业自我统一性等,因此学业成绩长期不理想的个体易陷入压抑、消极的情绪状态,也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以此证明自身的价值,即“我可以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以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个性。对这部分学生需要加强引导,创造其价值表达的多种平台,同时注重课业辅导,并激励其学业成功,注重学生非攻击性行为表达,提高其情绪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增进利他与亲社会行为等。

人格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人格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系统地分析了人格心理学课程中自我剖析案例的操作过程,并指出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自我剖析;案例教学;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个体内心世界领域的心理科学,学习人格心理学首先要让学生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作为心专业的学生只有全面透彻剖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了解每个人的人格特异性。这样一门探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学科,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解,没有学会实际分析人的性格特点,那么,学习本门课程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自我剖析、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先学会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推演分析别人的心理特点,把不同流派和不同理论家的观点都可以运用在个体分析中。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大部分学生对待专业课比较认真,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学生对待这门课有较多期待,能投入更多的热情,教师如果能在学生较高热情基础上,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案例教学,就能强化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讨论分析是个案教学的主要手段,案例是学生自身相关经历以及自我剖析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案例促使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质疑能力,是教学的必要目标,案例教学可以作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活动,较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把书本知识和学生自身特点融为一体,能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及成长经历,案例教学以课堂分析讨论、小组学习、解决问题作为主要途径,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主动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却没有提高。因此,可以在课堂中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实现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在具体现象和人格特征的分析中。分析讨论的过程是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应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从而,为专业学习提供保障。新课程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加强教学相长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为包头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选用郑雪主编的《人格心理学》,该教材系统性强,各个理论流派知识连贯,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笔者基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把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专业知识的讲解,第二部分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作用是服务于专业知识的讲授,使专业知识更加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选取案例

人格心理学的案例可以选取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的生活事件,也可以是个体特点的自我剖析,还可以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创伤性事件。同时,我们在课堂上要强调,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遵守“保密原则”,对每一位学生提供的案例,只供课堂学习,不能私下议论,更不能传播,同时对每一个案例,在课堂前需经学生同意作为教学个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共同学习讨论,在讨论中使用的案例不是随意列举的例子,而应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在尊重个案学生本意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设计研讨的事例。案例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应用知识,提高技能,还能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人格特点。

(二)呈现案例

选择合适的案例后,就要把它呈现在课堂上。人格心理学案例大多采用自我剖析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描述具体事件发生时间、过程、当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再次提及此事件时的感受。通过学生自己描述,可以观察学生的声音、表情、语言和动作,甚至一部分学生在陈述案例时痛哭流涕或欲言又止,通过这样一系列微表情和语言都能让学生们更准确地体会这个案例,更好地分析个体的心理过程。同时,这样的释放和倾诉也能让案例本人得到一定的心理疏导,许多压抑在心里的问题随着倾诉逐渐释怀,反而能让案例本人在这件事件中的阴影消失。这类案例分析安排的时间应该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后,这样在巩固课本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应用具体化,能让学生把两者统一起来。

(三)指导分析

对于学生提出来的个人案例,同学们未必把握个案的核心内容,也不能快速分析个人的个性特点,这也是个体案例教学的优势,它通过教师启发性指导,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个案描述的事件与个人人格特点的相关性,进而引发学生主动地思考自己的心理特点。

(四)课堂讨论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检验学生掌握业知识情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参照对比,进行自我分析的有效手段。课堂讨论一般按人数划分为若干小组并让每名小组成员把自己的思考、观点、疑惑都表达出来,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们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讨论的过程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个案讨论中了解别人的观点,学会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考方式。在讨论过程中,需要师管理课堂,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及时指导,使学生始终围绕个案进行讨论分析,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完全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纵深分析,拓展广度,尽量避免表露教师的观点,以免给学生过多的心理暗示。

(五)课堂总结

个案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对学生表达的观点、思考的方向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专业知识在个案中的运用,分析个案中显示的个体的人格特点,并对相关人格特征及问题进行分析与辨别。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及时肯定并回应学生,同时也要指出问题所在,这样能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讨论中,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案例选材不恰当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案例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紧紧围绕课堂知识点进行。如果案例选取不得当,那么在学生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不能把个案和个人特点及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不能正确地分析各种人格障碍,那么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分析的意义。所以在对人格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案例的恰当性需要认真把握。

(二)教师和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管理课堂的能力在个案剖析中十分重要,在个案教学中,需要教师有耐心认真地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方式,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往往因为授课时间有限,学时数有限、学生知识有等缺少必要的引导。同时,人格心理学作为分析人的一门学科,在分析个体人格特点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痛哭、崩溃、发狂等心理焦躁的状态,给教师带来不小的挑战,需要教师应对这些特殊情况,对一部分特殊案例和情绪失控的学生及时做出安排。同时学生也要改变只接受讲授的方式,要调动自己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一分子,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能力上有待提高。

四、结束语

在以探讨人的个性形成的特点以及人格障碍为主线的人格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能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人格特点,在这些差异中,积累不同的案例素材,可以丰富他们的背景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为以后心理学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丽娟。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丹东师专学报,1999,(4)。

人格的论文篇十二

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宽容是自我思想品质的一种进步,也是自身修养、处世素质与处世方式的一种进步.一名人民老师要学会宽容.学会宽容,多一份宽容,多一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当然宽容不是对学生过错的无原则袒护,而是对学生自我认识错误、自我改正错误的期待.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去激励学生自己改正错误,发奋成才.在“宽容”与“纵容”中把握好航向.成功的教育才能扬帆起航!

作者:邹晓敏作者单位:浙江省德清职业中专刊名:中等职业教育英文刊名:zhongdengzhiyejiaoyu年,卷(期):“”(8)分类号:g71关键词:宽容班主任

人格的论文篇十三

一、“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语文课堂的深度。

二、“塘狭鱼可跃,林展鸟仅飞”―――语文课堂的宽度。

课堂教学要深入,训练重点确定以后,就必须设法组织有效的训练。一位都是正在组织学生进行“十二生肖成语运用对抗赛”,他把学生分成男女二组,抽签将十二生肖平分给两组,比赛共四轮,依次名曰:“一长一短”、“说长道短”、“扬长避短”、“长短结合”,其中“长”“短”分别指含有宿相的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如“马到成功”、“鼠目寸光”。第一轮每组每人依次说自己组的一长一短,第二轮各组说自己的长,道别人的短,第三轮扬自己的长,补自己的短,第四轮把自己的长和别人的短合起来,编一个富有新意的小故事。纵观活动的全过程,展得开,收得拢,形式活泼多样,训练集中有效。如果活动不安排这样的轮次和形式,训练便无从进行。如果活动完全放开,听其自然,那场面可想而知。我们说宽度恰到好处的'语文课就像鱼塘,也像树林。塘虽狭,可供鱼逐跃,林虽阔,仅够鸟练飞。

三、“过江千重浪,入竹万竿斜”―――语文课堂的进度。

课堂进度,与课堂宽度和深度息息相关。前面那位老师之所以不很难堪,是因为课堂进度把握得还可以,各环节衔接得紧密,过渡照应得好,推进速度适中,课堂容量足,有宽度。后面这位老师上课时急于求成,推进速度过快,缺乏对学生活动的必要评点,课堂略显草率,影响了课堂深度。好的创意,不能很好的实施。所以只有课堂进度处理得巧妙,全堂课才会疏密有致,有快有慢,有高潮,也才谈得上有课堂深度。进度适中的课堂教学,犹如骤起的疾风,吹过江面,烟波荡漾,美不胜收;吹进竹林,万竹摇曳,幽韵无穷。

人格的论文篇十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规的相继颁布和实施,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已经形成。于此同时,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的心里预期也越来越高。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中小学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负家长们的厚望呢?笔者认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应努力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具体说来,笔者有以下粗浅的看法:

一、树立“为祖国的未来而教”的信念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一代高素质的人才哪里来?这就靠培养教育。如果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那么教师则是培养人才的人才。一个学校拥有一支德才兼备、勇于探索的教师队伍,就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样,每个学生只要有幸得到高风亮节、学识渊博的老师悉心传授,也会张开智慧的翅膀,飞向知识的海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手中掌握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才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肩负起历史的重任,自觉摈弃一切私心杂念和物质的引诱,努力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美德。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事业始终是和学生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生命历程也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走完的,爱是师德最本质的内涵,是师德的灵魂。师爱是蕴含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一种博大而深沉的爱,它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热爱学生是教师爱祖国、爱人民、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

许多功德卓著的老教师,他们在讲台上送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又在讲台上迎来了自己的白发暮年,有的甚至历尽磨难,虽九死而不悔。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埋首教案,驻足课堂,一杯清茶,两袖清风,是什么力量给了他们永不衰竭的原动力呢?不是别的,正是对下一代深沉执着的爱,这种爱是那样纯洁、那样热烈,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觉的升华为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教师如通亮的蜡烛一样,为了照亮学生的前程,而耗尽自己的全部光和热。我们当代教师应以他们为榜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为培养祖国的栋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生之间虽有长幼之分,知识多寡之别,但在人格上却是完全平等的。作为教师,要想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不应该唯我独尊,对学生颐指气使,而应该尊重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有具备善良和慈爱的老师才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他们不会因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

优秀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更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陶老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对待学生方法简单粗暴,只能导致教育失败,从而使教师的形象受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还包括既不能优待优生,也不能歧视差生,而应一视同仁。每位教师都应记住: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缺乏科学方法的老师。

四、陶养自己优良的性格

人们常说:“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我们无疑可看到教师性格在学生身上的折射。教师良好的性格是一颗种子,它一旦撒播在学生的心田上,就会绽放出灿烂的花朵。鲁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老师藤野,是个温和、谨严、教学认真的人,即使是严肃地指出鲁迅的过错,而态度依然是十分和蔼可亲。藤野先生的高尚人格,给鲁迅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直到晚年,他还时时想起藤野的音容相貌,鼓起自己战斗的勇气,他说“他(藤野)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一般说来,热情、耐心、温和、乐观、幽默、深沉、坚毅应是优秀教师的性格特征。

五、注重自身的仪表

仪表,指的是人的外表,包括衣着、发式、举止、姿态等等。教师的仪表是一种无言之“言”,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有时,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其仪表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的仪表应衣着整洁、头发干净整齐、举止端庄、气质高雅、姿态优美为宜。总之,一个着装得体、格调高雅、富有朝气的教师形象,一定会使学生潜在产生一种愉悦和崇敬心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起到“亲其师,信其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效果。

此外,中小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还包括遵纪守法、见义勇为、热爱集体、克己奉公、诚实守信、勤劳俭朴、关心他人、好学上进,不吃学生家长的“请”,不接受学生家长馈赠的礼物等等。一句话,广大的中学教师应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不断的完善自我,永葆人民教师的节操,以人格的力量育人。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人格的论文篇十五

一、“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语文课堂的深度。

一节语文课上完以后,除去“水分”,剩下什么,应该能拿出来“见人”。一教师上《伤仲永》,从春天的美丽景色,引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此,引出课文作者,引出课文。课堂上有朗读教学,有课文分析,还有续写训练,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乍一看,不错。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不觉有“苍白”之嫌。朗读教学,始于教师范读,继之于分散朗读,终于齐读。文言文语言精练,富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教师应联系课文把这些特点给学生讲授清楚,以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语体特点,按规律诵读。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用现代文表述应为“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全句按现代文标点,中间要加两个逗号,在文言文中是通过停顿表现出来的。学生明白了这中间的道理,自然会读会用。教学中泛泛而读,不讲,始终在层面上摇摆是难有突破的。分析课文,教师要学生找出文中写方仲永奇才的句子,学生凭直觉也能找出“忽啼求之”等句,仅此而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凭直觉,只能粗略感知,老师应设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不妨设问“这些句子能说明方仲永是奇才吗?”深入讨论,落实字词。至于读写课文更有画蛇添足之嫌。由此观之,上课如射箭,“靶子”或硬或软都要用力“射”进去,从“箭入石棱”中显示教学的'力度。

二、“塘狭鱼可跃,林展鸟仅飞”———语文课堂的宽度。

课堂教学要深入,训练重点确定以后,就必须设法组织有效的训练。一位都是正在组织学生进行“十二生肖成语运用对抗赛”,他把学生分成男女二组,抽签将十二生肖平分给两组,比赛共四轮,依次名曰:“一长一短”、“说长道短”、“扬长避短”、“长短结合”,其中“长”“短”分别指含有宿相的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如“马到成功”、“鼠目寸光”。第一轮每组每人依次说自己组的一长一短,第二轮各组说自己的长,道别人的短,第三轮扬自己的长,补自己的短,第四轮把自己的长和别人的短合起来,编一个富有新意的小故事。纵观活动的全过程,展得开,收得拢,形式活泼多样,训练集中有效。如果活动不安排这样的轮次和形式,训练便无从进行。如果活动完全放开,听其自然,那场面可想而知。我们说宽度恰到好处的语文课就像鱼塘,也像树林。塘虽狭,可供鱼逐跃,林虽阔,仅够鸟练飞。

三、“过江千重浪,入竹万竿斜”———语文课堂的进度。

课堂进度,与课堂宽度和深度息息相关。前面那位老师之所以不很难堪,是因为课堂进度把握得还可以,各环节衔接得紧密,过渡照应得好,推进速度适中,课堂容量足,有宽度。后面这位老师上课时急于求成,推进速度过快,缺乏对学生活动的必要评点,课堂略显草率,影响了课堂深度。好的创意,不能很好的实施。所以只有课堂进度处理得巧妙,全堂课才会疏密有致,有快有慢,有高潮,也才谈得上有课堂深度。进度适中的课堂教学,犹如骤起的疾风,吹过江面,烟波荡漾,美不胜收;吹进竹林,万竹摇曳,幽韵无穷。

人格的论文篇十六

无疑,书面的快速作文与口头的快速作文要互相配合,但口头与书面的快速作文都取决于快速思维能力的培养。嘴快笔快决定于脑瓜子快。据科学检测,大脑细胞多少亿,而人一生只利用到几万分之一。人类如何更多地利用脑细胞,发展思考力,是脑科学研究的迫切课题。快速作文可以促进人类智力的开发,而思维能力的发展,无疑又可促进快速作文。遗憾的是从快速作文的角度来研究思维能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还不算很多。不研究快速思维而一味训练快速作文,是舍本逐末、竭源溯流的做法。临场的快速思维训练内容很多,但一般不会离开快速审题、快速命意、快速聚材、快速构思、快速施技等等。如何快速作文,只有抓住了这些才可以说执住了牛耳,抓住了主要矛盾。现在总结出来的快速作文法甚多,无疑都很珍贵,但有的显得表层一些,琐细一些,如何进一步科学化、理论化,急待深入研究。

快速思维训练的根本关键在于扩大学习视野,增加生活阅历,丰富知识素养。

快速思维不能建立在沙滩上,真空里,所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历代文坛朝政中众多快速作文高手,如刘穆之、刘定之、岑文本等无不是博通经典、学富五车,而且大都有丰富的阅历,做到了朝廷一级的.大官,其文化氛围是“应对有鸿儒,往来无白侗。没有这种学识和闲历,他们也是难以快速思维、快速成文的。因此,快速思维训练的前提是让学生充分地接触社会实践,更多地接受些书本知识,而且很多相应措施,如尽可能走出校门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尽可能订阅书刊杂志等要跟了上来。否则总有江郎才劲源头枯竭的一天。

快速作文的语言载体即文字,为文本要反复历练,不能有丝毫放松。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如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文字书写、标点卷面等是快速作文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是谈不上“作文”,更谈不上“快速”的,因为审题、命意、选材再好,没有好的文字、文本予以承载、表述,就无文章可言。目前的情形是颇为忽视。笔者曾现场观摩过几堂快速作文训练,其文卷大多潦草不清,有的依稀不辨,几近于蝌蚪文、鸡爪迹……速则速矣,文则无文。如此训练,久而久之就成了恶习,遗患终身。

快速作文训练的实验要听得不同意见。目前的快速作文热,笔者以为要适当降温,甚至要冷一冷。冷静地思考一下:究竞怎样才“快速”得起来,“快速”得有效果。比如,众人皆知,“快”从“慢”来,先慢速作文,把一切基础打好,然后徐徐加速,逐渐快了起来。如同走路,先走稳,再走快,再飞跑。因此,慢速作文就很有可取,不能一概抹煞。“事快三分毛,慢工出细活”的古训也许还有一定意义。如快速作文实验有不有时、地、人等条件的限制?是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快速”上来,还是选择一定的阶段?是选中了能指导学生快速作文的教师有重点地实行,还是一呼啦人人上马、处处开花呢?这都是值得深思的。

总之,快速作文是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可行性的科学论证分析,是难于马到成功的。

人格的论文篇十七

从现实生活来看,人有三个长存的状态,即生态关系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态关系位,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有就是心态关系位,就是人的心身与灵性的关系。所以,一个人怎么做到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己的心灵的和谐化,就是和谐人格。

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物我和谐,在人类漫长的发展中自然孕育了人类的生命和灵性,人类最初的发展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源和生存的空间,所以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是一种互相依赖和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但是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在享受着以牺牲环境和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物质便利的同时,却逐渐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因为资源问题而产生的无休止的战争,这些都将威胁到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性。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本位上,提倡人们保护环境,合理的分配自然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当我们保护自然资源,把自然当做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资源去保护,去珍惜,而不是一味的去索取。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人的和谐就是人我和谐的状态,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各个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前都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即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在社会中追求尊重,追求着各种感情,并且在社会中寻找到发展的力量。

人身与心的和谐,就是自我的和谐,这就是个人的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这种积极表现在个人自己个体的积极和个人对社会对别人的积极。向社会发展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等。

人格的论文篇十八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主要是结合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在不破坏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提升水资源以及能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的降低非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将人们与自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规律。为了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进行工程建设时,设计和施工人员应遵循自然发展的基本原则,充分的利用自然的优势,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建设的目标,从而增加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性,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2)对建设区域内的地理特征进行综合的考量。由于工程建设的区域范围不同,其影响的因素也会随着改变,因此,要对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地质、气候、天气以及施工材料等内容进行严格的考察工作,从而掌握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将建筑的功能性和环保工作的开展融合在一起,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3)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土资源。在建筑施工中,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可以有效的降低施工过程中资源过度浪费的情况,设计人员只需要结合本土资源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即可实现空间资源的利用,还能减少能源的过度消耗,实现环保工作的效用。比如说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时,将地上和地下空间进行统一的开发和施工,可以有效的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提升空间的使用性,减少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实现生态建筑的功效。

人格的论文篇十九

历史告诉我们:历时12年,全球2/3国家卷入,20亿人口波及,动员兵力1。1亿,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7000万,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15万亿美元,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大地事实上变为一片焦土……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60年后,我们回忆,但不仅仅只为追溯过去。

60年后,我们纪念,但决非只为不忘却食实;60年后,我们希望人类永不再揭这颗淡蓝色星球上最痛的一道伤疤。

请让人类远离那残酷的战争,让地球远离那弥漫的战火,让文明与人类同行,共创一个和睦、舒心的生态环境!

回首过去,许多场景让人触目心惊。在1942年的冬天,就在苏德战场上,发生了异常激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斯大林格勒的许多建筑变成了一片废墟,为了争夺每一条大街、每一幢房屋、每一个广场、每一家工厂而奋力拼杀,鲜血染红了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因而那个冬天被人们称为了“血染的冬天”。有没有人想过,冬天本应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圣洁的季节。人类可以在冬季享受那漫天飞雪纷纷而落的美景,而不是血洒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雪”和“血”虽然读音同为xue,可给人的感受却有着天壤之别,前者象征“圣洁、和平”,后者则是“深色的恐怖”。在中国,人民同样也再遭受着战争带来的'苦难。1937年12月12日是日军疯狂屠杀南京人民的开始,这场屠杀共持续了6个星期之久,遇难者人数达300000人之多。这场让世界震惊的大屠杀是日军又组织,有计划地制造的血腥恐怖事件,暴露了日军刽子手们的泯灭人性的残忍。大家同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又何必为了本国利益而互相厮杀?正所谓“本是同根生,相见何太急”。

过去的不堪是“野蛮、落后与出俗”,而我们人类的美好未来是“文明”。

文明是物质与精神进步与发展的标志。它能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所以文明又是一种人类通用的语言。若想要“文明”早日光临我们的地球,必须从生活行为和习惯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枝末节做起。雨果曾说过“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现在,中国能与曾经伤害过它的国家和睦相处,彼此忘记之前的不快,共同发展进经济与教育事业,为人类的未来“文明”一起努力。曾受德国法西斯伤害的人民也能够用彼此的真诚友谊化解过去的仇恨,友好往来,促进各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更能加深彼此的文化交流。所以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文明与人类同行”能让这颗星球包围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之中。

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重要的是汲取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我们看到,60年来,国际政治中的理智因素增加了不少。上世纪50年代以后,尽管东西方长期冷战、大搞军备竞赛,但双方最终都没敢真动手。在一些爆发冲突的地区,和平谈判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选择。总体上看,战争已成为道德上不被接受的东西,和平的力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上不断积聚。

请让我们一起把过去的不堪回首忘却,将文明进行到底。让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永远是和谐生态,舒心生活,温馨人情。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