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学设计大全(17篇)

时间:2023-11-28 13:49:12 作者:LZ文人

教学计划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的重要依据,它需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观摩优秀的教学计划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教学热情。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引导、探究,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古诗的意思和意境,感受话别的的情景。

难点: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1、古筝曲《高山流水》

2、插图投影片

3、第三自然段文字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板书李白孟浩然)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4、合作探究:浏览课文,画出课文与诗句对应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一边默读一边作批注,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在小组内交流)。

(1)交流前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交流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以下,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交流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交流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以下,谁来说后两句的意思:

5.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谁来说说。(板书依依惜别)

出示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体现在哪些地方,找出有关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

6、交流汇报:

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谁来用朗读表达这份难舍的情意?

离别是他们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对遥遥无期的再次会面,他们谁都不忍心去触动。我们一起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你来敬仰地读一读,还有谁听出了什么?谁来

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谁来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谁来,谁再来!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你能用表演来传达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配上动作,自己在下面练习表演,开始。

下面我们要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江边,再现当时的情景。谁想演李白?孟浩然谁来?老师给配上音乐。

说话时眼睛能看着对方,做着动作就更好了。谁再来!

哪两组坐得最好,听得最认真,哪两组就来!一边捧起酒杯,一边读。

8、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9、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1、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学生交流

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那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多么深厚的情谊呀!(板书:情谊深厚)

出示:作业自助餐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对手挑战。

2、演一演,与朋友合作,改编课本剧演一演。

3、找一找,找更多的送别诗,摘抄在采蜜本上。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

2、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认识课后11个生字。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以《黄鹤楼》。

一、假设情境:

由阅读提示写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了解传说。

1、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读通顺。

2、默读课文,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黄鹤楼,哪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三、阅读感悟。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交流。对黄鹤楼有了哪些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黄鹤楼》。

4、假如你来到黄鹤楼,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检查识字。

五、作业,查找资料。

快乐读书屋黄鹤楼的传说。

黄鹤楼地理位置,历史地位,经历建筑格局、规模。

名称由来的.传说。

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黄鹤楼送别

设计构想:

1、不论如何设计,但要实用、高效。

2、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3、紧紧扣住文本进行教学,教学围绕学生展开。

文本理解:

1、景色的美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即使分别时的情感也很唯美。如:暮春三月,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岸边杨柳依依等等都是在写景色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之景我想必是在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分别之时情真意切之美。

2、有关李白对孟夫子的敬仰之情:(1)、夫子之称呼,有诗为证《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云松。人品好,学问高才能成为夫子,李白后面的话也能验证孟浩然称为“夫子”理所应当。(2)、李白的送别中包含了6个您字,这是一种深深的敬意。(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举起的就被请孟夫子满饮杯中酒,那杯中承载的仅仅是酒吗,分明是对孟浩然的敬重、感谢、留念、不舍、祝福……而孟浩然接受了这一切,他的内心和李白一样,但作为兄长和老师,他强忍住内心的那份不舍之情,反而安慰李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足见二人情感之深。

3、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是黄金水道,历来都很繁忙,为什么此时。

李白的眼中直看到了“孤帆”,而江面的片片白帆哪里去了,难道消失了?这孤帆还是因为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意重,“情”人眼里怎能容得半点沙子,更何况是那么大的帆船呢?真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为孟夫子一人也。远影碧空尽:长时间的站立在那江头凝望着孟夫子的船渐渐消失在天与水的尽头,正是文中所说的那个词语“伫立”,这一词语包含着李白的千愁万绪。

5、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此时此刻李白的心中的离愁别绪萦绕在心头,他为什么会激动不已,诗兴大发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法学法研究:

1、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之深,还是要从文本入手,从咬文嚼字入手,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逐步深入体会文本所要揭示的主题思想。

2、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在读中感悟,以感悟促进朗读。

3、块状结构,层次推进,循环反复,突出重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伫立”、“凝望”、“按捺”等词语,并结合语境理解在课文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情和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并能体会李白的这首“送别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离愁别绪。

3、诗文对照,学会学习“文包诗”,并能掌握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古代诗歌的自我学习中去。

教学重难点:如上1、2。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1、出示古诗。

2、读一读古诗。

3、议一议古诗。

二、诗文对照学习。

1、自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诗句。

2、交流学习成果。

分块交流:

理解:从他们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块二: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告别。

理解1:李白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理解2:孟浩然的话又能感受到什么?

从二人的对话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板块三:李白伫立在江边凝望远去的“孤帆”,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李白眼前的那一江春水滚滚东流,此时你认为那流淌的仅仅是谁吗?

三、回到古诗。

理解:什么叫做按捺不知内心的激动?引出“情不自禁”一词,追问:是什么情让李白激动起来了?激发学生不同的理解,带着种种不同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

2、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友人的祝福,对未来的憧憬,应该说基调不是悲伤,人说“自古多情伤别离”,李白多情,和友人离别他也很悲伤,但其中包含着更多的豪迈之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千古名作。

3、出示一两首其它的送别诗,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名作。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板书:

饯行依依惜别伫。

人品诗品。

伫立凝视。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久之,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能力降低,个性化阅读更是无从谈起。

【案例】。

学生已有经验。进入课文学习,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中完成了初读,便开始理解感悟课文,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好。老师出示了文中主插图。

师:请看这幅图,美吗?

生:真美!

师: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呢?

生1:垂柳!

生2:桃花!

生3:黄鹤楼!

生4:长江!

这个学生回答后学生中有阵小小的动荡,很显然有人不同意。老师并不急于下判断,而是进行了追问。

师:长江看得见吗?

生4:看不见!

师:那你为什么这样说?

生4:因为我认为图中空白处是雾气,而雾气中就应该是长江。

利导,引导孩子们来领略这一组词语的美,并读出它们的美来。

师:很好。这优美的春景正是因了它们而更加美好,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它们。读词!

生: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师:美吗?

生:美!

师:读出美来!

生再读。

也很好。

【分析与反思】。

系起来,教师达成预设目标。这样的环节设计不仅使课堂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也带给学生审美的教育,使学生阅读主体地位充分显现。

导,学生才能一步步深入的挖掘出语言文字的美更使美丽的语言文字化身为美丽的画面。

性和韵味也就有了依托。

学生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还很单薄,又是难免产生一些狭隘的想法,站在高出的我们就要适时地拉一把扶一把,那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掘学生心中的美感,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学生读出美来,让他们知道:

暮春三月、烟雾弥漫、繁花似锦是美的。

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片片是美的。

友人远去、天涯尽头、形单影只同样是思念的美丽。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的传说》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把精美的建筑和美妙的传说有机结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屡毁屡修的经历、现今建筑格局规模以及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在第2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学习略读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读书,自我感悟,自我构建,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较快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2、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创设愉悦轻松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名字由来的传说,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认识课后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通过了解祖国名胜古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及历代文人对黄鹤楼的赞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黄鹤楼的风景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的风景图片、文字资料。同时也布置学生课前查找、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阅读中,我们随着课文,领略了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走进了敦煌莫高窟灿烂的艺术殿堂,足不出户,遍访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这是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今天我们再做一次“不走路的旅行”,到湖北省武昌的蛇山之巅去看雄伟辉煌的黄鹤楼,去听黄鹤楼美丽神奇的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六”《黄鹤楼的传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注音把课文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了黄鹤楼,哪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

课文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1。

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和经历,现今建筑规模。

第2部分(第3~6自然段),介绍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以及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三、

精略交互,自读自悟。

1、自由读第1部分。

读书提示:

(1)画出数字说明的句子,体会数字说明的作用;

(2)画出描写黄鹤楼建筑结构精美、气势雄伟的词语和句子,仔细品读;

(3)同桌交流读后收获:通过读第1部分内容,你知道了黄鹤楼哪些方面的情况?

2、小组内学习第2部分。

读书提示:

(1)快速自读3~6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3)诵读古诗《黄鹤楼》。

四、汇报交流,内化积累。

1、指名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气势雄伟倍显辉煌)。

板书:雄伟辉煌的名楼。

3、教师引读:黄鹤楼历史悠久、景色美妙、风光无限,不愧千古名胜、江南名楼!同学们齐声朗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4、指名讲讲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5、道士墙上画鹤及骑鹤飞去的传说多么神奇。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知恩思报的良好风尚。

板书:知恩思报的美德。

6、积累词汇,写在摘抄本上。如:流丹滴翠、叠角高挑、翩翩起舞、脍炙人口等。

7、背诵古诗《黄鹤楼》。

五、检查落实识字。

六、拓展延伸,补充积累。

1、通过阅读,我们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雄伟辉煌,知道了它名字由来的神奇传说以及大诗人为它的题诗,这次黄鹤楼之行收获可真大!关于黄鹤楼还有许多对联呢,我们一起来看。

大屏幕出示:吹笛闻梅落。

登楼待鹤归。

白云黄鹤传千古。

汉水长江会一楼。

美尽东南怀江抱水三分地。

名传今古恋鹤迷云一座楼。

这3副对联太精彩了,课后摘抄下来,背下来。

2、简单交流查找的岳阳楼和滕王阁的资料。

黄鹤楼送别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悟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诗文对照,理解诗文意思。

一、揭示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是谁在黄鹤楼送别谁。

3是呀,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朋友孟浩然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古诗(引读)。

4这首诗你已经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么?(打上小问号)。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下面就让我们插上现象的翅膀,来到一千多年前那个美丽的春天。

2课文中用了那两个词来形容?(烟雾迷蒙,繁花似景)是呀,长江上水气笼罩迷迷蒙蒙的,各种花都开了,真美呀。

4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一下春天的美丽。(齐读)。

5瞧,这就是黄鹤楼,关于黄鹤楼你们了解到那些资料/?

6是呀他们的友谊非常深厚,读读第二然段,看从哪儿嫩感受到他门的依依惜别之情?

谁来读读这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千里送君,终需一别,离别的时间越来越近,搁在心底的话语再也藏不住了,终于李白(引读)。

2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交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说意思)。

其实孟浩然的内心也很舍不得李白,但他把那份不舍之情埋在了心底,反过来安慰李白,他的这份豁达真令人感动。(齐读)。

*同学们,我们当中也有不少家长外出打工,当你想他们的时候你可以怎么做?

更深的体会它们的依依不舍之情。

*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孟浩然终于乘船东下了(引读)。

2“岸边杨柳依依”依依什么意思?

3古人有折柳枝送友人的习惯,所以此时的杨柳沙鸥在李白的眼里也染上了离别的伤感。

4这句话中那儿最感动你?

5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出示引读“李白依然。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引读。

6再读第四段,更深感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

2学到这儿,能解决这些小问号了么?

3重点解释“西辞”

4谁再来读读这首古诗,注意体会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5再读。

六总结。

七作业《一课一练》。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l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日暮乡关何l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习惯。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1、描述诗中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一)情景导入。

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

1、限时背诵。

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

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

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

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

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

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黄鹤楼。

崔颢。

叙事昔人乘鹤而去(诚信、感恩)。

抒情思乡之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

这节课的设计初步一看,可能会发现就是常规模式,但其实在细节上极大地融入了对学情的调查,对知识的渗透,对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尝试从局部着手,边读边赏。

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谁牵着谁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生交流)老师介绍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当时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想不想看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鹤”字要写紧凑,写字态度要认真)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效果预期。

孩子们有信心学好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得很棒!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一)。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易读错的词:

饯行   伫立   暂时   友谊。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学生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饯行”、“伫立”

(4)齐读。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远眺     仰望     凝视。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还知道那些表示看的词语。(学生交流)。

3、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1)学生试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

(3)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好,还要读出我们的理解,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的词读得意犹未尽,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吧!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二)。

(二)自主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给足时间,老师巡视学情。

(三)展示交流。

1、谁愿意读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暮春”,将“暮”与它的几个好朋友做比较,区分记忆。(生交流)。

(3)师引读:暮春三月,长江边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生交流找到的词语,配图理解。)。

2、谁愿意读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大家去过黄鹤楼吗?(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教师介绍相关资料。)。

(3)说说黄鹤楼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生交流)。

(4)文中是怎样描写黄鹤楼的呢?学生从文中找找词语后交流。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词语,再读句子。

(5)齐读全段。

3、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师生评价,再指名朗读。

4、此时,友人登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谁愿意读读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生评价,师指导读,再指名读,齐读。

5、师引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生读诗句。

学生给“按捺不住”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来理解这个词。

6、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

7、师创设情境:是啊,文章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别的事,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1)生齐读古诗。

(2)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诗句相对应,画一画。(课件出示)。

(3)师生合作齐读句子。

8、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两位大诗人之间怎样的感情呢?(生交流,师板书:依依惜别)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体会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检测导结。

课件出示:

1、想一想,连一连。

(1)抬头向上看                 凝视。

(2)从高处向低处看             仰视。

(3)注意力集中地看             俯视。

(4)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环视。

(5)向四周看                   远视。

2、我会填。

课文记叙了(      )在(          )为(        )送别的事,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             )之情。

板书设计: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所体现的物是人非、人生失意、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0分钟。

一、导入: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唐代的七言律诗——崔颢的《黄鹤楼》。

二、读诗:

1.自由朗读;

2.学生代表朗读。

三、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2.质疑答疑。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名楼黄鹤楼的诗吗?从何处可见?

(引导学生关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愁。)。

2.“思乡之愁”积聚在内心是一种怎样的具体感受?(孤独、惆怅、失落?)。

3.你在诗中何处感受到崔颢思乡的孤独、忧愁?结合具体字词赏析。(重点体会两个“去”、两个“空”字中蕴含的情感,指导学生赏析诗歌)。

(作者在颈联中描写了清晰可见的汉阳、鹦鹉洲的景象,与渺远的故乡汴州形成对比,表达思乡之情;用景观之美反衬思乡之愁;汉阳、鹦鹉洲的一草一木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特点;“萋萋”“鹦鹉洲”用典)。

(还有人生失意之愁,作者似有一种被时空抛弃的感觉。)。

(引用传说典故、视线推移、虚实结合、对比反衬、意蕴深厚等特点)。

7.背诵诗歌。

五、结语:

今天,我们诵读着崔颢的《黄鹤楼》,希望有一天你站在黄鹤楼上,能有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情感将你包围。能够拥有这种感悟和体验,就是诗词真正的作用!

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踞山临江,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学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引读。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板书:话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学生交流。

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

(2)喜欢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教后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文档为doc格式。

《黄鹤楼》教学设计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师: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师: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读读这两句诗,看到“日暮”,你想起了谁的什么诗句吗?

课件出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师: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黄鹤楼》教学设计

1、由点到面,感悟情感。

2、引导想象,触发情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问的依依惜别之情。

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由词入手、初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长江边哪些美景?

1、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鸱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2、用心地读读每个词,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齐读。

(设计意图:由词入手,渐人文本;美美读词,初人情感。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另外,引导学生读词,说出理解,无疑引导学生读中恩,读中想,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二)由点带面、感悟情感。

1、就在这伤感而又美丽的烟花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2、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读2-4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甚至是标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边默读边勾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文字投影。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

a、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c、谁能读出这样的情感?

(2)文字投影。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从这里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c、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

d、引导学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人手的理念。另外引导学生抓句子,谈理解,谈感受,使得学生由内而外的表达,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促进了学生的表达,再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引发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读中说,说中品,渐渐地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

(三)角色表演、融入情感。

2、学生表演并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的“演”不是装饰,是为了再现话别情境。拉近古近距离。以“演”促读,以评促读,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感受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这种“演、评、读”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由图想象融化情感。

1、(出示插图)“相见对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你们看,江边这醉人的桃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2、(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怎么样了?

(设计意图:文本中的插图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引导学生细观画面,引导学生围绕美景想象,给景以人的灵性,人的情感,起到了强烈的渲染,学生深受感染,融化在离别的忧伤里,欲罢不能。)。

(五)配乐读诗升华情感。

1、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出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课文学到这儿,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诗句的意思。

3、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自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出示诗让学生配乐朗诵)。

4、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盂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

(设计意图:由乐曲导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同时凄婉惆怅的乐曲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佳境,学生感伤的情怀随之升腾,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伤感的音乐中学生动情地诵,感伤地读,那伤感的情怀彼此传递,那思念的话语静静地流淌,那感动的真情打动人心直至心灵深处。)。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习惯。

《黄鹤楼》教学设计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学生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8: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生谈: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

四、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黄鹤楼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利用多种渠道了解武汉黄鹤楼人文景观及文化底蕴,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得信息。

2、能力目标:能运用搜索引擎(百度搜索)搜索网上有关介绍黄鹤楼文化的文字、图片能及视频等信息,并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内。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黄鹤楼的一些信息,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道德情操。

1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武汉黄鹤楼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将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

话说黄鹤楼(上)是武汉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5册第15课内容,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这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了解黄鹤楼的一些人文景观及文化底蕴,并能够利用搜索引擎(百度搜索)在互联网上搜索黄鹤楼的有关信息,目的是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搜集、保存,整理、展示信息的能力,以及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学生已学过网络操作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可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来组织教学,在网站中,提供黄鹤楼的一些信息及视频供学生欣赏和教学使用,也可提供一些技术支持相关版块,如,百度搜索的使用方法的相关视频等供学生自学,甚至在对学生的小组分工上老师也可使用专题网站进行展示,让学生自选,最后在作品的保存和展示上,建议老师让学生将保存的信息上传到相关的栏目,然后由各小组推选一人,打开本组所上传的栏目进行小组展示(如:传说、历史、诗词、景点)等,最后可组织全班的同学采用各种形式,如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投票等方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教法:创设情境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分组合作。

主题学习网站等资源。

一、激情导入。

专题网站出示黄鹤楼视频。

师:你了解的可真多呀!

生:愿意!

二、自主学习,相互交流。

师:好,要想搜集信息使用什么方法最简便、快捷?

生:讨论(查资料、问老师、亲自走访、运用百度引擎搜索)。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生:运用百度引擎搜索。

师:请一名学生上吧来跟同学们演示一下百度搜索的方法。

师:刚才这位同学掌握的非常的熟练而且介绍的也非常的详细,下面同学知道了吗?

三、明确任务掌握规则。

师:打开专题学习网站,出示四个任务(主题)[黄鹤楼的传说、黄鹤楼的历史、黄鹤楼的诗词、黄鹤楼的景点介绍]并附说明。

规则:三人一组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各小组讨论选择一项任务作为本组的搜索对象;

2、在共享文档内建立与任务名相一致的文件夹,将资料保存在文件夹内;

3、将所搜索到的相关的信息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中的相对应栏目中;

4、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展示本组搜索的信息并做简要的介绍。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分成四个小组。

师:好了,同学们开始行动吧!

教师巡回指导。

师:下面请一个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组所搜索的信息!

师:信息搜集的非常全面,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师:下面请搜集完信息的同学将你们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将他们上传到我们专题学习网站中相对应栏目。

五、成果交流评价。

通过同学们的分工合作,各组基本上完成了任务,下面请各组来展示一下你们成果。

师:组织学生生生评价,教师做总结评价。(或者组织学生浏览各组的作品,进行投票)。

评比表彰。

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出色,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老师获得了很多有关黄鹤楼的有关信息,下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信息制作电子小报,向全世界来展示“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的风姿,同学们有没有兴趣!

《黄鹤楼》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文言文,根据本单元要求,既要让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又要学到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

师生互动,讨论、辨析、质疑。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欣赏古代建筑艺术。

3、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

一课时。

学生查阅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及传说。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片、题目、作者。)。

二、介绍作者。

(学生看注释,师点出作者是唐代人)。

三、感知课文。

1、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这类文章关键是诵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不能读破句子。下面我们看屏幕,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看屏幕,读课文,对生字注音)。

读准下列字的音:

返憩巍峨四闼霞敞井邑濑乡九柱俯窥。

2、学生齐读课文,师再指名读课文。

3、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完课文,你认为作者笔下的黄鹤楼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高大雄伟。

四、理解文意。

师:根据课下注释,并查阅手头资料,同桌讨论,试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讨论之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划下来,我们再集体解决。老师也给你们提供有关的资料,可以参考屏幕上的提示。(出示课件中有关资料)。

提示:隅:角落。

尝:曾经。

遂以名楼:于是用黄鹤命名这座楼。名;命名。

耸构,高标:矗立的楼宇。

霞敞:高敞。

形胜:山川胜迹。

灵仙:神仙。

时物:应时的景物。

重檐:层层屋檐。翼:像鸟的翅膀那样张开。

(学生互相质疑,解疑,教师点拨,订正,完成文章的理解。最后一句是反问句式,应从句式上引导学生理解。)。

五、再读感知。

师:现在,我们对课文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下面,我们从文体特点学习这篇文章。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课件)。

1、作者开头写黄鹤楼得名,运用传说,有什么作用?

2、作者怎样说明黄鹤楼高大雄伟这一特点的?

3、结尾提到的老子祠与八咏楼,对写黄鹤楼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解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插入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讨论明确上述问题,归纳出示课件:

说明对象特征:高大雄伟。

运用传说:突出黄鹤楼的不同寻常,吸引读者。

老子祠与八咏楼:衬托黄鹤楼的地位与价值。

六、赏析。

师:这篇文章在语言、结构等多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你读过之后,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给同学们二分钟的时间,把这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交流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从文章的结构与语言两方面对文章做简单的赏析,谈出某一点就应予以肯定。)。

1、神奇的传说。

2、优美的语言。

3、严谨的机构。

4、多样的表达。

师总结:这篇文章全文仅105字,却有传说,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确实是一篇情词并茂的好文章。黄鹤楼因此出名,并有许多文人在此写下了很多传诵千古的名篇。

七、拓展。

师:根据你查阅的资料,你能说出有关黄鹤楼的诗词篇章吗?

八、学生总结收获。

(就文章的理解、文意、字词等皆可,只要有收获,教师就应给以鼓励、表扬。)。

相关范文推荐
  • 11-28 探讨教育孩子问题家长发言稿(优质16篇)
    在发言稿中,我们要注意语言简练、清晰明了,避免使用难懂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一篇好的发言稿可以让演讲者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观点,以下范文可以给您一些灵感和借鉴
  • 11-28 家庭教育心得(通用20篇)
    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
  • 11-28 防火知多少教案(优秀15篇)
    教学工作计划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始编写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先看看以下的范文。活动目标:1、幼儿记忆火警号码11
  • 11-28 大学生支教活动总结(优质22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目标、过程和效果的梳理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规划下一步的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彩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
  • 11-28 度学习强国平台学习心得感悟简洁版大全(20篇)
    写学习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自己的学习历程,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的运用。以下是一些学习心得的优秀范文,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不同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体悟和心得。
  • 11-28 我要当老师发言稿(模板22篇)
    发言稿的撰写需要多次修改和完善,确保言之有物、条理清晰。尊敬的各位专家、亲爱的师生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和见解,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发言
  • 11-28 五一劳动教育班会教案(模板17篇)
    教案模板可以提供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展开教学过程。如果你在制作教案模板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不妨参考一下下面的范文,相信会有所启发。班会课。学校。
  • 11-28 小学四年级绿豆(精选22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独特的观点,还需要有充分的论据和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作文写作上的启示和指导。今天,老师让我们回
  • 11-28 领导在元宵节的讲话稿(优质20篇)
    制定一个合理而详细的讲话稿写作计划,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准备好充分的素材和思路,以免在演讲时遗漏重要内容。在这里,我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幽默风趣的讲话稿,希望能轻松一
  • 11-28 介绍传统民风民俗(通用16篇)
    优秀作文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思考。下面是一些来自中国文学名家的优秀作文摘抄,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中国各地,到处都是花样繁多的民风民俗,我最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