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认识线段说课稿人教版(大全8篇)

时间:2023-10-13 13:18:27 作者:JQ文豪 2023年认识线段说课稿人教版(大全8篇)

安全标语应该针对不同的场景和人群,采用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编辑安全标语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含有歧视、恐吓或冒犯性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看看下面这些安全标语,或许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认识线段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数学课的说课。一般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一、教材分析二、目标制定三、学情分析四、教法,学法预设五、教学流程六、板书设计。下面就以《认识线段》为例谈谈数学课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量长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部分:认识线段,认识厘米,认识米,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因为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

二、目标制定:

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我预设了本节课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线段,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线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线段的特征。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一把尺子,一张长方形纸和长短不一的游戏棒若干。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可以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零,有的是朦胧的生活经验,是幼时父母说过的什么是直的,曾经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触过的什么是弯的。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射线、直线之别。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七大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四、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七、当堂检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有别于语文等其他学科情境。这种情境是一个一步步地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动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1、出示两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弯曲的。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根小棒有什么不同之处?

3、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的特点分为两类。(曲线和直线)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版块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2、然后告诉学生: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让学生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线段。

4、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线段有哪些特征。

5、在数学上,线段也可以用的图形表示让学生指一指这条线段从哪开始到哪结束,两个端点是如何表示的。

这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版块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2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3、折线段比较长短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先对折,再展开,然后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折痕就是一条线段)再让学生折出一个比它长或比它短的线段,对比你折出的的条线段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得出线段是有长短之分的。)

4、比较身边线段长短,揭示线段有长有短。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有上一个寻找身边的线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版块四,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此时学生已经经历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并会描述线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作了如下设计:

1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怎样画?

2学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尝试画线段?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

4教师示范画法,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版块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基本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开放性练习。

基本性练习

书后“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学生通过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最后再提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现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几边形。

拓展性练习

连线段

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三点,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先猜一猜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再独立练习,事物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四点。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画出几条线段?再让学生画一画。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中体会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的规律。

版块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

通过总结,让学生回答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线段上升到理性认识线段,从直观认识线段上升到抽象认识线段。更加明确线段的三个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

版块七,当堂检测,反馈学习效果

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因材施教,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六、板书设计:

把线段的特征总结为三点板书出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线段

1、直的

2、有两个端点

3、有长有短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朦胧到清晰,从感知到抽象。以上设计源于,以下认识:

(1)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生活中有数学,接着去摸,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

(2)荷兰数学家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画一画。最后通过数线段、折线段等一系列活动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认识线段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形象化的教学。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感知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找线段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课本的边,数一数有几条线段,引导孩子观察这几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做线段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4、画线段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习,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认识线段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数学课的说课。一般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一、教材分析 二、目标制定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学法预设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下面就以《认识线段》为例谈谈数学课的说课。

《量长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部分:认识线段,认识厘米,认识米,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因为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

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我预设了本节课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线段,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线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线段的特征。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一把尺子,一张长方形纸和长短不一的游戏棒若干。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可以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零,有的是朦胧的生活经验,是幼时父母说过的什么是直的,曾经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触过的什么是弯的。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射线、直线之别。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七大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四、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七、当堂检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有别于语文等其他学科情境。这种情境是一个一步步地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动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1、 出示两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弯曲的。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根小棒有什么不同之处?

3、 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的特点分为两类。(曲线和直线) 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版块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2 、然后告诉学生: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让学生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线段。

4、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线段有哪些特征。

5、在数学上,线段也可以用( )的图形表示让学生指一指这条线段从哪开始到哪结束,两个端点是如何表示的。

这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版块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2 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3、折线段比较长短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先对折,再展开,然后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折痕就是一条线段)再让学生折出一个比它长或比它短的线段,对比你折出的的条线段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得出线段是有长短之分的。)

4、比较身边线段长短,揭示线段有长有短。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有上一个寻找身边的线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版块四,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此时学生已经经历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并会描述线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作了如下设计:

1 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怎样画?

2学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尝试画线段?

3 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

4 教师示范画法,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版块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基本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开放性练习。

基本性练习

书后"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学生通过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最后再提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现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几边形。

拓展性练习

连线段

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三点,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先猜一猜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再独立练习,事物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四点。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画出几条线段?再让学生画一画。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中体会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的规律。

版块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

通过总结,让学生回答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线段上升到理性认识线段,从直观认识线段上升到抽象认识线段。更加明确线段的三个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

版块七,当堂检测,反馈学习效果

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因材施教,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把线段的特征总结为三点板书出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线段

1、直的

2、有两个端点

3、有长有短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朦胧到清晰,从感知到抽象。以上设计源于,以下认识:(1)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生活中有数学,接着去摸,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2)荷兰数学家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画一画。最后通过数线段、折线段等一系列活动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认识线段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数学课的说课。一般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二、目标制定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学法预设

五、教学流程六、板书设计。下面就以《认识线段》为例谈谈数学课的说课。

《量长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部分:认识线段,认识厘米,认识米,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因为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

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我预设了本节课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线段,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线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线段的特征。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一把尺子,一张长方形纸和长短不一的游戏棒若干。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可以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零,有的是朦胧的生活经验,是幼时父母说过的什么是直的,曾经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触过的什么是弯的。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射线、直线之别。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七大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四、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七、当堂检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有别于语文等其他学科情境。这种情境是一个一步步地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动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1、出示两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弯曲的。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根小棒有什么不同之处?

3、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的特点分为两类。(曲线和直线)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版块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2 、然后告诉学生: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让学生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线段。

4、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线段有哪些特征。

5、在数学上,线段也可以用()的图形表示让学生指一指这条线段从哪开始到哪结束,两个端点是如何表示的。

这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版块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2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3、折线段比较长短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先对折,再展开,然后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折痕就是一条线段)再让学生折出一个比它长或比它短的线段,对比你折出的的条线段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得出线段是有长短之分的。)

4、比较身边线段长短,揭示线段有长有短。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有上一个寻找身边的线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版块四,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此时学生已经经历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并会描述线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作了如下设计:

1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怎样画?

2学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尝试画线段?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

4教师示范画法,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版块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基本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开放性练习。

基本性练习

书后"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学生通过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最后再提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现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几边形。

拓展性练习

连线段

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三点,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先猜一猜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再独立练习,事物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四点。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画出几条线段?再让学生画一画。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中体会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的规律。

版块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

通过总结,让学生回答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线段上升到理性认识线段,从直观认识线段上升到抽象认识线段。更加明确线段的三个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

版块七,当堂检测,反馈学习效果

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因材施教,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把线段的特征总结为三点板书出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线段

1、直的

2、有两个端点

3、有长有短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朦胧到清晰,从感知到抽象。以上设计源于,以下认识:(1)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生活中有数学,接着去摸,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2)荷兰数学家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画一画。最后通过数线段、折线段等一系列活动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认识线段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并逐步形成思考、探究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思考:能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和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后继学习的情感与积极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

师:是什么呢?

师:毛线!真聪明,恭喜你们猜对啦!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线段。

(1)曲直对比。

老师这里也有一条毛线,你们看它的形状是怎样的?(弯弯的)

(2)变曲为“直”,揭示课题。

老师想把这条弯弯的毛线变直,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呢?

你们的学具袋里也有一根弯的毛线,动手试试,想办法把它变直,然后同桌互相看看。

学生操作。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把线变直的?上台演示。

小结: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可以看作线段。(揭示课题:认识线段)

(3)认识线段。

现在老师变换位置,这样是线段吗?这样呢?

小结:不管是竖着还是斜着,只要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直的,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线段。

2.建立线段模型,进一步认识线段。

(1)现在老师想把这个线段画下来,你觉得应该用到什么工具呢?(尺子)师示范在数学上,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认识线段》说课稿 来表示。

(2)闭眼想象线段的样子。

(3)现在你认识线段了吗?老师这里有道题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出线段。

出示想想做做1.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线段的样子,引导学生再次内化,进一步强化线段的特征。】

3.找一找,强化线段特征。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条边就可以看成线段。(边说边摸)它的端点在哪里?师带学生指出。

(2)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呢?同桌合作找线段。

要求: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找到线段后先摸一摸,再指一指从哪里到哪里可以看作线段,最后指出端点在哪里。

(3)集体反馈。

(4)接下来,咱们到图形王国中去找找线段。出示“想想做做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4、折线段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白纸,老师把它对折,这条折痕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线段。它的端点在哪里?指一指。

(2)、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折痕更长的线段吗?比这更短的呢?

(3)、小结:线段是有长短的。

(4)、你想自己画一条线段吗?在纸的反面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想想做做3

提问:小兔子回家,走哪条路最近?其实,小兔子走的这条路就是一条线段。

追问: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几条线段?动手画一画。

2、想想做做4

谈话:又来了两个小伙伴。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

追问: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3、想想做做5

谈话:小老虎也来了。现在有四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

小结:可以先连外面的线段,再连里面的线段。也可以从一个点出发按顺序连。

四、图片欣赏,总结全课

1、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来欣赏几组照片。

2、提问:今天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认识线段说课稿人教版篇六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一、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近。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反复体验,认识线段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三、动手折纸,深化认识

首先,出示长方形纸片,激励学生: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启发学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折法?

让学生先独立动手折一折,再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个组的折法多。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通过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折出的线段有很多条,适当渗透无限的概念。

四、自主探究,学画线段。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

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方面的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第一个议题: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最多?

第二个议题: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学生画线段可能出现的错误:缺少端点,线段不直。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这里的难点是,二年级的孩子,双手协调能力还不太强,常常因为左手尺子没压紧,右手握笔用力太大,导致尺子移动,线段不直。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

第二步,总结画法。针对孩子画图的难点,我自编了一首儿歌: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画上端点别忘记。

第三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再画线段,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画法。

五、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

(一)基本练习:

第一题:连一连

先后出示两个点,三个点,问: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第二题:数一数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分别由几条线段围成?基础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错误人数和错误原因,并集体订正。

(二)拓展练习:

出示四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问: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可以画几条呢?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试画,再展示做好的作业,学生互评。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评。

教师主要讲解两种画线段的方法,在讲解中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种画法,分类画线段:先顺次连接四点围成四边形,再完成四边形里面的线段。

第二种画法,先画出过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再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六、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3、自我评价:这节课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认识线段说课稿人教版篇七

《认识线段》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三课时,属于空间概念范畴,是教学测量长度的基础,为以后学习面积和体积做好知识准备。

本节教学由例6“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做一条线段”引出线段,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线段“直的”特点。然后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的边,进一步感受线段“直的”特点。接着,教材中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例7则讲授了用尺子画线段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不是太强,要使他们对线段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但学生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有利因素。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使学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2.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画一画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点是教学重点,会量线段、会画线段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

说学法

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大胆创新,展示小魔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六、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感知线段的特点

1.小魔术中感知线段直的特点

我将由一个小魔术引入新课:手里事先拿好一根线绳,攒成一团,藏在手里。拿起数学书,另一只手抖动数学书,让学生看看数学书里什么也没有。接着,快速抽出线绳,抖动线绳,请学生想办法让线绳安静下来。学生会捏住线绳另一头,把线绳拉直。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做一条线段,。

2.活动中感知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设计“找一找、摸一摸”活动,让学生感知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从而很自然地得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二)及时巩固,再次感知线段特点

为了增加趣味性,我将把练习题1和练习题2颠倒顺序,让练习更有趣、更有效:

1.课件出示第2题。我是这样导入的:清凌凌的河水哗啦啦地流,它在为大家认识了线段而鼓掌呢!快看看,河面上飘来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猜出是小船,那就让他们利用题上给出的三个点,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验证一下他们的猜测对不对。

2.出示第1题。我将创设这样的情境:“中秋节要到了,这三条线段想回老家看一看。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线段老家正发生战争呢!有些图形鱼目混珠,混到了线段家族里。你们个个都有爱心,请你们擦亮眼睛,帮帮线段家族,把不是线段的图形赶跑,还它们一个安宁祥和的家园吧!”

(三)亲身体验,感受线段的长度

此环节我将和学生一起经历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尝试练习――自主构建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

2.自学例7,学习画线段的方法。

3.亲自动手,画出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4.出示做一做第2题。

(四)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1.学生汇报收获

通过让学生谈收获,可以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总结后,为了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我对本节课作如下总结: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了线段的特点,会量线段长度,会画线段,真了不起!老师相信你们不仅会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会把你们的爱心洒向每个角落!

认识线段说课稿人教版篇八

听了二年级xxx老师上的《认识线段》这一课,让我感触颇深。首先从课堂上来看,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其次x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态自然稳重,最后x老师讲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比较容易,更能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所以总体来说,这是一节很成功的数学课。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x老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先示范操作,再放手让学生人人操作体验。让学生在“拉线”的操作过程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能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认识,有效地巩固了新知识。精心设计“画线段——折线段——数线段——连线段”等练习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来加强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并使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

线段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直的,二是有两个端点,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不离开这两点。在练习中,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教师除了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线段,还要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而其他的又为什么不是。在画线段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画得两张图,其中一张没有画端点,一张在端点上也提了一些要求,通过观察比较,从而深化对线段两个特征的认识。

整节课x老师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找到桌面上的'一个曲线进行拉,再拉的过程中感受一下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知道线段的两个端点,接着两人同桌互相合作,这样使课堂活动具有多样性,并且整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互相合作的意识。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