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科学一年级教案(精选6篇)

时间:2023-10-02 02:18:35 作者:雨中梧 大象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科学一年级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大象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这篇课文写王宁在班会上选自己当劳动委员的事。赞扬了王宁虚心好学、乐意为大家服务的好品质。希望你们向王宁学习,热爱劳关心集体、乐意为集体做好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我选我》教学设计5,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象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大象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学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学生:鱼、鱼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备用鱼养在鱼缸里、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谜底:鱼)

3、教师:大家发现了没有,能看到鱼的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水。鱼的生活离不开水,它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鱼,探索鱼身上的秘密。(板书:观察鱼)

二、观察描述鲫鱼

(一)观察与画鱼

1、教师导入:鲫鱼是我们常见的鱼类,今天老师带来了鲫鱼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科学,你了解鲫鱼吗?知道它的身体特征吗?观察你们小组的鲫鱼,并将观察的鲫鱼画在活动手册上,看谁画得像。教师示范,边观察边画:先画出躯干(呈梭形,两头较尖),再画出头、眼睛和鳍等,最后画鳞。请你也将你们小组的鱼画在活动手册上。

教师提示

(1)从侧面观察鱼,边观察边画,画得越像越好。

(2)不打扰小鱼,观察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可用手及其他物体触碰水和鱼。

2、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鱼的外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交流。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观察到的鱼的身体特征,教师适当追问并补充。

预设:

(2)鱼的身体上有很多鳍。追问:鱼有几个鳍?分别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教师介绍:鱼长有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3)鱼的身上有鳞片,鳞片呈半圆形,有光泽。

4、交流之后学生再观察,完善自己画的鱼。

5、通过比较鱼和蜗牛身体的软硬不同,引出鱼长有骨骼的知识。鱼的骨骼坚硬,课件出示鱼化石的图片,再一次突出鱼有骨骼且坚硬的特征。

(二)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

1、教师:鱼嘴和鳃盖不停地一开一合,这是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鱼在呼吸。

3、设问:你知道我们人是靠什么来呼吸的?鱼又是靠什么来呼吸的?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自己的呼吸和鱼的呼吸的不同之处,讨论鱼在水中是如何依靠鳃呼吸的。

5、教师课件展示鱼鳃的图片,并播放鱼的呼吸的微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三)观察鱼是怎样运动的。

1、教师:鱼没有脚,在水中是靠什么来运动的?请你仔细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提示:如果鱼在此过程中比较安静,可用棉签轻轻触碰鱼的身体,再观察其运动。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用手模仿鱼鳍的运动。

4、小结:鱼是靠身体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运动的。

三、研讨小结

1、今天我们观察了鲫鱼,说说你对鲫鱼有哪些新的认识。

2、说说鱼在水中是靠什么运动、靠什么呼吸的。

大象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篇四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大象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篇五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大象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篇六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物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探查,同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板书: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但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设计意图:将问题缩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设计意图:问题更加具体!通过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指向性,便于实现学习目标。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到一个具体的方法。使学生的研究落实。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设计意图:研究材料的问题已经解决,下边的问题指向我们研究的目标——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设计意图:问题具有直接指向性,让学生思考“水专题”的研究方法。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空气与水和木块的比较研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教师要用关键词,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一样的”“跟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等。

(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总结。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三、小结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整理,持续培养科学学习习惯。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