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09-24 01:16:13 作者:飞雪 备课教学反思(模板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备课教学反思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特点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组成。其中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这组课文以“成长”为题材,写的是不同人物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忘怀的事情。课文从不同角度写了不同人物成长中的故事,说明人的成长过程中少不了别人的关爱帮助,更少不了老师、父母的正确引导、教育和自己不懈努力。

本单元仍然以“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讲述的事件,用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为训练重点。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吸取有益于我们成长的东西。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写的是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在学生时期,启蒙老师的教学方法给她的启示,影响了她的一生,使她在以后的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2~10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第2自然然先概括地写林巧稚称赞老师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在思考的讲授方法,并简单举了地理课的例子说明这种方法使大家兴趣盎然,学的知识经久不忘。

第3~9自然段主要讲生物课上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她学到知识,还悟出了一种人生的哲理。

第10自然段写了林巧稚从生物课上悟出的哲理,对她一生的事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事例用心体会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依据教材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结合教学大纲对四年级语文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懂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2)说说林巧稚为什么总称赞老师的讲授方法;她担任妇产科医生后,为什么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工作。学习她怎样做人做事。

二、依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教法

1、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学中我采用了激趣导入,通过出示林巧稚的工作照,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的观察能力和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2、读书指导法:新课程要求,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和默读,把握内容,体会感情,积累语言,向课外延伸。因此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默读的能力。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围绕精心设计的问题,先后安排了快速默读,学生个性张扬表演读,教师对重点句子的引读。特别是对学生的默读能力和方法进行指导,为了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我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并鼓励学生边读边动笔圈点,画出重点,标出疑问。读完后,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检查效果。

3、示范教学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针对课文关于“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疑问,我让学生自己也到实际中去实践一下,采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进行比较。我自己也收集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的幻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激发了学生对积累描写颜色、形状词语的.兴趣。

4、问题导入法:应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其他方法取代不了的,没有问题的教学绝对是低效率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每个环节精心设计了1~2个问题,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然后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偏离教学目标。

5、重难点分散法:作为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重点句段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和亮点。在本课书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际和实践的概念,我特意安排了让学生到实际中去采集树叶这一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实践,为她下一步对课文中的人生哲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做好了辅垫工作。并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哲理,让学生以读促讲,以读帮助理解,在此时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水到渠成,得心应手。在回答林巧稚为什么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这个问题时,我首先设计了“林巧稚当上医生后是怎样做的?”这一问进行铺垫,并抓住“奇迹”这一关键词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训练,把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深入浅出地进一步理解并回答了主要的问题,这样就有效地把教学的重难点分散了。

6、讲解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许多过渡语,乍听是内容的过渡,实际是对引出下一问题的讲解和启发。把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引到教学目标上,平稳地推进了教学进程。

三、讲学习方法

1、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采集树叶并制作成标本。让学生懂得通过自己的观察去认识事物,获取真知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2、读书法:读书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本节课我指导学生自读感知语文,默读理解课文,朗读体会情感等形式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3、资源共享法:新课程倡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要合作学习,此文转自淘.教。案网进一步开拓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特意安排了课前开发课程资源,课中共享课程资源,课后交流课程资源的学习方法,让同学间互相学习对方的学习方法,互相从对方开发的课程资源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激趣导入新课。

一开始用充满想像的导语创设情境,随后出示人物图片,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林巧稚为什么总要称赞老师的教学方法?

(1)快速默读,抓重点部分讲。

(2)画出重点内容,标出疑点。

(3)交流汇报。

2、读林巧稚总是称赞老师的语句。

指名读,张扬个性。

3、指导学生感悟人生的哲理,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难点部分,也是本组的训练重点,要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把这些道理渗透给学生,使学生感受深刻。

(三)拓展思路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

(四)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说板书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重视实践积累经验创造奇迹

紧扣文章内容的重点,简明扼要,便于学生理清思路。

备课教学反思篇二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朗读课文,必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问句为题,都有哪些意义呢?请大家在阅读课文中去体会它的含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初步读熟。

2、出示默读思考: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课文讲了林巧稚中小学暑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

3、学生议论。

4、反馈,及时点拨。

(1)归纳段意。

第一段(1):讲林巧稚三我国当代著名的妇产科医生,在妇产科学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第二段(2—9):讲林巧稚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更悟出了一种人生的哲理。

第三段(10):讲林巧稚从生物课上悟到的哲理,对她一生的事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思考题(2)。

(3)思考题(3)

(因为老师讲授知识的时候总是联系实际,并且让同学们边玩儿边做,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让同学对所学的知识经旧不忘,所以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

四、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语,进入新课。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情,体悟道理。

(一)提出问题: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什么?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学生互相理解感悟

三、反馈,点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内因,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学习写作方法。

(再读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2。

3、写一写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备课教学反思篇三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问句为题,都有哪些意义呢?请大家在阅读课文中去体会它的含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度读熟。

2、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林巧稚

1、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1、学生默读全文(默读时要结合泡泡框中的提示来思考。)

2、然后议论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中小学暑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讨论、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理解感悟

第2---10自然段是重点部分其中28段简明易懂,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可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课时

一、评价朗读。

(学生读并互相评价)

二、巩固练习。(课后练习3)

三、指导写字。

辈字上小下大。

亦字第六画是竖钩不要写成竖。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读后进行议论。

1、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1、朗读练习

2、背诵课文指定的段落。

学习重点字,并试着自己说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内因,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鼓励学生公正地评价朗读情况并学会表扬。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备课教学反思篇四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朗读课文,必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问句为题,都有哪些意义呢?请大家在阅读课文中去体会它的含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初步读熟。

2、出示默读思考: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课文讲了林巧稚中小学暑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

(3)为什么林巧稚回忆起这些事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这方法对林巧稚

产生了什么影响?

3、学生议论。

4、反馈,及时点拨。

(1)归纳段意。

第一段(1):讲林巧稚三我国当代著名的妇产科医生,在妇产科学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第二段(2―9):讲林巧稚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更悟出了一种人生的哲理。

第三段(10):讲林巧稚从生物课上悟到的哲理,对她一生的事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思考题(2)。

(3)思考题(3)

(因为老师讲授知识的时候总是联系实际,并且让同学们边玩儿边做,寓教于乐

中学到知识,让同学对所学的知识经旧不忘,所以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

四、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语,进入新课。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情,体悟道理。

(一)提出问题: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什么?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学生互相理解感悟

三、反馈,点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内因,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学习写作方法。

(再读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2。

3、写一写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教学反思篇五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在“教教材”的观念中,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就是知道课文讲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理清课文的条理,得到一些写作知识。“教教材”是从教材出发回到教材,教材成为教学的中心和主宰,而教学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则被偏离于教学的外围,处于被动的地步,一个是被动地接受,一个是被动地执行。久而久之,教师就沦为知识的传声筒,学生就沦为知识的接受器。而按照“用教材教”的观念,教材不是教学的中心所在,不是教学的蓝本,只是一个凭借,一种资源。一个“用”字,赋予教师教材加工者,教材开发者,教材创新者的角色地位,还学生以教学的中心地位。“用教材教”要求教学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成长提高为归宿,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另外,以往的教学只要求讲知识点,而现在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湘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7课《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的是老师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带领学生采集树叶标本,说明“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在执教这篇课文之前,我按照“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两种观念分别进行教学设计,并对这两种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推敲与比较,最终在“用教材教”的执教实践中,进一步体会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例一(片段,按“教教材”设计)

1。通读全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2。找一找课文中描述树叶颜色和形状的部分。

生划出句子:

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

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有的像针,有的像扇子,有的边缘像锯齿……

3。读句子,认识省略号,了解省略号在句中的意思。

4。用两个词语来概括树叶的颜色和形状。

5。板书:

颜色五颜六色

形状千奇百怪

6。师总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树叶的颜色不只是绿色,而是五颜六色,形状也是千奇百怪的,说明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该教学设计,我只停留在教教材上,重点放在讲知识点上,被动的把书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虽然能弄懂课文讲了什么,但学生并没有亲身观察的经历和深刻,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为了改变这种缺陷,我又在新课程的新理念的指导下,从“教教材”出发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例二(片断,按“教教材”设计)

一,课前采集树叶,制作标本。

课前我安排了一项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们分成学习小组到公园,路边等不同地方采集形状各异,色彩不同的树叶作成标本,仔细观察,并把观察所得记下来。

二,精读课文,赏析理解。

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描写了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呢

1。找一找课文中描述树叶颜色和形状的部分。

生划出句子:

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

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有的像针,有的像扇子,有的边缘像锯齿……

2。展示采集的树叶,让学生自由补充树叶还有那些颜色和形状。

学生a:我采的树叶形状像一把梳子。

学生b:我在家门前摘了一种叶子,上面小下面大就像一个葫芦,真有意思

学生c:我捡的这片树叶是彩色的。它上面有三种颜色,你看它的左边是绿色但右边已慢慢变成黄色和红色。

……

3。用两个词语来概括树叶的颜色和形状。

4。板书:

颜色五颜六色

形状千奇百怪

三,拓展思维,说说新发现。

师:除了课文上写的和刚才大家说的,你在观察的过程中还有新的发现吗说一说。

生:我发现昨天摘的树叶,今天就干了。

生:我发现树叶的颜色由绿变黄由黄变红,原来树叶的颜色也会变呀!

生:老师我知道了,树叶也和我们一样总是换不同衣服。

生:我采的树叶上有一层白色绒毛,摸起来还咔吱,咔吱响呢!

生:我发现枯了的`叶子变得很脆。

四,有感情朗读第七小节,体会新发现后的惊喜,兴奋的心情。

五,鼓励质疑,课外延伸

六,总结:只有认真的观察,才会有更新的,更全面的发现。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我把主动权交与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细心观察,在观察中得到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发现。教课文前,同学们把采集的树叶拿出来互相欣赏,互相交流,面对课文,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另外,以往的教学只要求讲知识点,而现在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深入地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灌进去的,背进去的,而应该是通过活跃的探索与学习过程建构起来的。

再从知识发展来看,当代知识观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是学习者”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知识,使知识成为自己的有机部分,嵌入已有的认知体系之中“的过程;同时,”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是”个体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地建构新经验的过程,是师生开展对话,进行视野融合而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可见,学生的知识教师是无法教给的,而应让学生自己悟得,生成;教学不应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教师借助教材,利用教材为学生创造一个经历,一种体验,让学生在这经历,体验中生成知识的过程;教材绝不可能是教学的主宰,而只是学生知识生成所需的一个凭借,一种资源。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