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优秀6篇)

时间:2023-09-30 13:23:29 作者:HT书生 指数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优秀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指数函数的奇偶性篇一

1、教材

《数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数的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这个知识才刚刚从中学数学,或小学奥数系列进入教材学生不熟悉,,教师也陌生,我就想,能否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奥数并不神秘,同时能在快乐中去学有价值、有难度的数学。

2、学生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交流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基础的差异,环境的不同,后天开发的不等,故我在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同时,准备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动手探索。

1.让学生在观察中自然认识奇数和偶数;掌握数加减的奇偶性;

2.运用设疑——猜想——验证—运用的教学模式,培养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思考、学习,增长数学兴趣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主要是自主探究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并全程参与。

我想,什么也不能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我感冒了。不想说,也不想动,就说:孩子们,今天讲台就交给你们了,我就是一个擦黑板工。同学们笑了,尽管我讲的是租船和租车的复杂问题,但孩子们讲的头头是道,写的一丝不苟。为什么不在适当的时候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2、大胆开放,抛弃束缚。

因此我打破了教材的局限,设计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一:6只小鸭子、5只蝴蝶找伴

2、游戏二:转轮盘

(1)讲要求:指针停在几上就再走几步;

(2)独白:

a请他们全班去吃饭,地方吗

b学生开心极了,当听到是东方饺子王………一片赞叹。

c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的指责我—骗人

(我—我怎么骗人了?)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如果游戏一是感知数的奇偶,开始了微笑,那么游戏二就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笑声中,叹息声中,在失败中开始了思索,在思索中寻找答案。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板书课题,加以破题,加以过渡。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1、为什么没有人中奖呢?(学生猜想,教师板书)

2、真的是这样吗?(教师加以验证)

(我在验证的同时,表扬学生达到了一年级水平,二年级的高度,三年级的容量,学生在笑声中体验了愉悦,在开心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能力)

(而在我展现了验证的过程后,开始表扬自己,这个人多帅,多聪明,像不像我——————,哈哈不服气,你来呀!)

(三)大胆猜想,细心求证

1、独立来写(写出了加法,又写出了减法,我提示—有没有乘除呢?)

2、小组合作验证纠偏

3、小组展示(满满的一黑板,加减乘除都有。而且欲罢不能,我就在表扬学生的基础上,圈出我们今天应该掌握的加法的奇偶性。)

(四)坡度练习,层层加深

1、填空

2、判断(这些内容,由浅入深,由难及易,层层推进)

3、填表(着重讲解了这一道题—因为它是例题,我把填表作为要点,学会观察与思考,从而得到规律。)

4、动手(有动脑的,动口的,这里的翻杯子就是动手了。)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说的?

2、思考题

指数函数的奇偶性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指数函数的奇偶性篇三

教学目标 :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 ,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 :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

一、游戏导入  ,感受奇偶性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45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5、6、7、8、9、10。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6人、8人、10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6、8、10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刚好都能换位置,像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时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

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

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

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

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

汇报成果:

奇数个

偶数个

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

3、深化

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

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次朝上。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

引导感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

交流: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只,是奇数;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只,仍是奇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只有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少次,杯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

3、游戏。

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

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

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

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

参加?

学生跃跃欲试……如果继

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谁

不想参加呢?为什么?

生: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

学生自由说。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课后去尝试探索这个命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指数函数的奇偶性篇四

1.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数形结合就是用图形与数联系起来,通过图形,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联想。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理解数学概念,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实践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

在新课标理念下,依据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让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例如:在探索前,通过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补一补等活动,观察能否拼成长方形的手段来认识这一特性,避免数与数抽象枯燥的比较。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机会,让学生全面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自主、平等、开放地去探索,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在做中学,做中发现创造。

3.联系生活,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指数函数的奇偶性篇五

1.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有关证明和判断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单调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图象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定义证明某些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判断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认识.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 奇偶性的本质,掌握单调性的证明.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明,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明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建议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认识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认识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认识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明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特别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

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

开始,逐渐让

)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指数函数的奇偶性篇六

或许,有些人会感觉奇怪,为什么要说的奇偶?其实,这个观念,从高一的时候就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最近,聆听某个朋友的一些事情,再联想到自己这几年所经历的,更加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都存在一定的发展规律,友情也不例外。友情作为一种伴随一个人一生的,是至关重要的。任谁都无法说出“我不需要友情”这话!古人有语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偶尔,我们不免又会羡慕伯牙与钟子期,那种达到灵魂契合的。然而,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我们寻寻觅觅,走走停停,几度跌起,几度受伤,才明白,原来,自己所珍有的也就那么几份,其他的,不过只是一般般而已。

不错,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中的友谊也是分等级的,人们常说的点头之交、一面之交、泛泛之交、莫逆之交、肺腑之交、胶漆之交等等,其实就是友谊等级的划分。而导致这个结果的,也就是源于人与人之间友情的奇偶性。确切地说,就是两人之间互相付出的友谊指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若是奇数,那么,你们只能是一般;如果是偶数,那么,就会成为很好的朋友,这就是友情的奇偶定律。

如何确定两个人之间的友情指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其实,这需要自己去慢慢感受、体会。毕竟,每个人的价值标准不同,所感受到的情感也将会不同。当你为了一份友谊做出的时候,而对方却没有给予一定相对应的.付出,这种单方的付出,就造成你们之间友情指数是奇数。或许,一次、两次不会在意。可是,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去计较,为何自己只是单方面的付出,毕竟,每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都是渴求回报的。而后,任何东西有了计较,就会变得不完美,随之,也会慢慢变质。我想,谁都不可能去保留一份变质的东西!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说对方要给予相同的付出?其实,人往往有时候是很奇怪的,总是会无条件,无理由的对某个人好,无关乎容貌、身份等等,仅仅因为只是他或是她。你不会去计较他(她)对你是否也一样,就仅仅只是想对他(她)好。但是,你仍旧会期望他对你做出一定的回应,不必太多,只要是回应就行。这样双方的同时付出,两人的友情指数是偶数,随着的推移,它就会像酒一样愈酿愈香,二人之间的友谊等级自然而然就会上升。最主要的是,面对“付出”这种无形的东西,是没有一个有形的东西可以称量它的。为此,我们可以不去在乎是否同样多,但一定要有!

佛曰:“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世的擦身而过”。确实,很多事情都是讲求的,友情亦然如此。一个朋友曾对我说:“我并不想停留在以前,我也希望自己能拥有新的深厚友谊。然而,总是不尽人意,兜兜转转,最终,我拥有的依然只是以前的。为什么我们就再难发现美好的了?”当时,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朋友,只是笑笑了之。突然,某天的一个瞬间,我想起了这句佛语,恍然觉得,其实,友谊也是需要缘分的。相遇是一种缘,但相知就要依靠两人的份了。或许,朋友就是与他们有缘无分。而这里,就在于,虽然朋友与他们的友谊指数是偶数,但是,却只停留在那个最原始的小小的数值。感情只有经历时间的长久酝酿,才会愈加浓厚。友情指数的数值也需要不断上升,才能发展一段深沉的友谊。

记得,台湾作家杏林子在《朋友和其他》中写到,其实,友情也好,爱情也好,久而久之,都会转化为亲情。这里说的是同个道理,它需要“久而久之”而不是“一朝一夕”。只有使友情指数的偶数值无限地扩大,即无论时间怎样无情地流逝,但两人对彼此的付出依旧未间断,这样双方间的友情指数就会从0、2、4。。。。。。无限延伸下去。自然而然,这份无限延续的友情就会愈加浓厚,慢慢地转化为亲情。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