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汇总9篇)

时间:2023-10-09 13:59:43 作者:翰墨 最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汇总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篇一

前不久,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阅读美国教育界知名作家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书中给教师提出了101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阐述了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感受颇深。就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收获:

课堂上须有一个纪律体系,即一套规章制度,一旦有学生违反了其中一条,须接受相应的处理。这个处理结果并不是教师在学生违反纪律时临时决定的,相反,它受到的恰恰是最初制定的纪律体系的约束。所以我们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课堂纪律体系,并不断地完善,让每一位学生知道我们上的每一堂课除了在学习知识外,还有一套规章制度,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按章程办。

我们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一般都会精心备课,写教案。教案中一般都会写出明确而又合理的教学目的。但是往往到上课,我们又会忘记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向学生简单陈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如每节课开始时,告诉他们,“猜猜看,在今天的课上能学到什么?好吧,让我来告诉你们。”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学生们才会知道要学什么。

向学生祝贺生日;带着笑容迎接学生走进教室;向学习任务完成比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询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这些可以随时提醒我们记起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事。多做几件这样的小事,学生们会因此有很大不同,而我们自然也会有所收获。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认识到自己将影响别人的生活;记住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和“最不喜欢的老师”;一生的激励,建立一个“我与众不同”文件夹;让学生知道失败是学习的良机,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这些影响力中,其中一生的激励对学生们来说比起知识更需要。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重要的,但对他们的激励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一生。受到激励的人将会有更大的成就,只有知识而无激励,一个人将一事无成。书中结束部分,讲了一个一位老师如何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一个学生的生活的例子,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以前学校曾承担一个关于“激励教育”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每年都列出了学校许多类似的成功案例。的确,影响力是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从而使我对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他是前苏联的一名教育家,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更是被很多教育工作者视为珍宝,我在大学期间读过一遍,当时是作为纯理论书籍去拜读。直到从事教学工作,我又重新翻开这本书,细细品味,更加觉得这本书是教育界的瑰宝。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整天只有24小时,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还要照顾家庭。有时候精疲力尽,真的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而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书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那位历史教师说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没有教过课的肯定不能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而当我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学生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煞费苦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有时候就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

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么可能教出好学生来?多读书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会无形作用于你的生命,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无涯的胸襟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他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在书中,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读这本书,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来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更有信心去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篇三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针对这一点,做了思考。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察材,便会像“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了解一个学生,不能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

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去了解学生。这是前辈老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认课教师同样应该家访;学生入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察材,旁敲侧击学生的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时教学时,教师也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其次,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对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察材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针对这些“苗头”加以培育。坚持下去,相信这些学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适合现代教学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学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教学极大地产生效力,使学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心门,仿佛一位素未谋面的好友与自己促膝谈心,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只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以下两条建议让我感触颇深:

一、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我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种静气就是在拒绝了匠气、俗气和躁气之后能静下心来感悟生活,潜心工作。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只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想通一些东西,只有沉静下来,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淀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而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沉静的心态,没有一种平稳的心绪,是无法有较缜密而全面的思考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

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种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惟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

掩卷深思,我终于明白:做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看书吧!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篇四

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沉思,我有一些不得不说的感想。有后悔与反思,有希望与憧憬,有经验与教训,也有智慧与力量。对于一些教育难题,李老师能够巧妙化解;对于一些人事关系,李老师能够娓娓道来;对于一些不正之风,李老师能够一针见血;对于教育本身,李老师充满了睿智与胸襟。

这些都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一单五环教育模式,一单五环的推行是为了解决以下情况:1.很多想努力学习,使出了浑身解数却依旧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被落在后面。2.还有一些学生太过忙碌,错过了一些核心概念学习。3.还有一些学生学会了“混学校”,但从来没有真正的理解课堂的重要内容。而一单五环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一单五环的优点:

1.一单五环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一单五环后,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这样做可以实现让学生将有限的时间用到自己需要攻克的难点上,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2.一单五环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课下可以跟同学进行充分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上就会节约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索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3.一单五环可使课堂变得更透明。很多家长经常问及他们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想知道孩子到底是怎样一步步落下的,可是学生学习不好,究其原因可能有千万种。有的学生可能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有的学生因为个人原因影响了学习等等。而感染学生之后当我们(家长和老师)分析出孩子没有学习的真正原因时,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老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精力有限可是家长却可以一对一的解决。

4.一单五环让更多人受益。对于我们学校而言,很多家长的知识水平都不太高,当学生有知识点落下时或者有不懂的内容,家长只能干着急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教授,而感染学生使得教育的界限更加广,家长也可以通过视频和孩子一起学习,有不明白的可以一起讨论。

当然如果要在我们学校真正实施一单五环还有很多难关要跨越:

1.如果每门学科课前都有预习学案,学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消化,因为要思考这节课有什么问题,哪些不懂的还要记录。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前提是学生必须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2.我们学校一个班级30名左右学生,学生学习差距较大。他们的知识基础、社会阅历、阅读图式、实践经验等也不可能是相等的,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因此有很大的差别。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导学任务单恐怕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

3.不可能有让每位学生都能看懂的一单五环,没有教师在场的课堂是很难适应每个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师绝妙的“导”是在课堂生成过程中产生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智慧火花碰撞的'结果,没有学生参与其中的课堂还有精彩出现。

4.一单五环无疑是新型的,如果实施对每个老师来说都是挑战,这需要教师对导学案的熟悉掌握,也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了如指掌,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也是我们教师学要攻克的难题。

当然作为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减少失误,要努力做到:

1.尽量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增加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自己细致的性格。有些失误是由于教师工作不细致产生的,教师随便应付,粗心大意,造成失误。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培养自己过细地做工作的性格,以防出错。

3.做检查。做事检查在教学中也是一样的重要。一是教师在教学前检查,把失误消灭在未发生之前,因为有了事前检查,有时可以发现好多问题,以供在教学过程中做借鉴;二是事后检查。如随堂板书,就必须在板书完后看一下或试读一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事前练习。有些教学中的重要事情,应该事前做一些练习。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篇五

一直以来,我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但是当我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让我深有感触。书中,这位长者那么执著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劝告,这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应具备的精神及技能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一、书中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提高,也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书中提到一个问题让我获益良多: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于是他们的评语中老师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要集中!”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那样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孩子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孩子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他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知识的欲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看过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对它已经有了了解,那么我们在看由它拍成的电影、电视剧或看书时,我们就会看得特别认真,想办法将这个故事与这部名著里的其它情节联系起来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脑子中这个故事的前后联系就越紧密,你就越爱看,对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

学生也是这样,我们要想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方设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会越集中。

总之,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应该把学习摆在第一位,只有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活出自己的精彩!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篇六

《给老师的推荐》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老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这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老师应对面一样,针对老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后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合适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获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老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老师,确实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连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历,获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化考虑优秀老师的经历,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获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的,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根底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历,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给老师的推荐》,我不时地反思自我,提醒自我要把这些珍贵的经历转化成自我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我的教学理论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老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开展,才能进步自我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老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篇七

近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因为没有比较充足的时间,随意性很强,已历时半月余,仍未通览一遍。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写点感想的文字。为了不让瞬时的体会消逝,就暂且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给教师的建议11》的主旨是“怎样使检查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在谈及怎样有效完成课堂作业的检查时,大师向我们介绍了经验,推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这种方法可以“把检查知识变成知识的积极运用”,教师可以“密切注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课堂作业可以这样检查,那么课外作业又该如何处理呢?联系实际,课外作业的检查大抵有这么几种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揽型”。每天,班主任老师都会采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学生的作业检查一遍。这些班主任的敬业精神着实让人佩服,实际的管理效果和社会效应也非常好。以作业检查为抓手,学生每天疲于应对班主任的检查,减少了违纪事件的发生;作业不敢马虎,学习成绩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严,家长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师“亲力亲为型”。负责任的科任教师知道课外作业的重要性,即使耽搁一些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要把学生作业认真检查,以查缺补漏、督促后进。这种方式也值得推崇,不过耗时耗力,效率存在问题。

三是班干部“分工协作型”。在教师的指导下,构筑作业检查网络: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学习小组组长——组员,分工协作,无缝对接。各科作业情况经班干部汇总,反馈于科任教师,对作业检查中的棘手问题,则反映到班主任处。这种方法现在应该是学生课外作业检查的主流。

四是“捆绑家长型”。也有不少教师采取此方法,家庭作业的检查有家长负责。孩子作业经家长检查后,签字确认。此种方法对教师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论依据。这样有利于家校联合,有利于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了解。

当然,以上四种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哪种方法最有效,这还要根据校情、学情而定。笔者认为,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种通病,那就是没能充分尊重课外作业的主体——学生,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充分信任每个孩子。

这个问题,深究起来,还是有些说头的。这就涉及到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何在?课外作业实际上既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也是对学习结果的巩固;既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更是一种深化、一种提高;既是对情感的熏陶、态度的端正,又是对价值观的重塑。而这些都离不开完成作业者的积极参与,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基于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体呢?那就把作业检查权还给孩子吧。督促、指导孩子检查好自己的作业,长期坚持下去,让检查作业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应该大有裨益。

当然,这种理念的科学性毋庸置疑。实际操作,还需要我们教育人不断探索。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篇八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读书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母乳,读书可以修身、可以养性。

所有的教师都知道,一二年级是小学时期打好根底的重要阶段。如何帮学生打好根底,是我一直以来不断探究的问题。在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困扰我许久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如何打好学生的知识根底?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充分利用童年时期灵敏、敏感的记忆”,“不使学生负担过重”。他举的例子是怎样教学生记最根本的2500个词。他把这些词语分配到每日学3个,抄在本子上并记住。这个方法对我的生字教学有很重要的启发。我马上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详细作法是:每天一课生字,用一节课的时间去指导书写,课堂上多余的时间去练写,假设能在放学前默写书空,那么发送奖励卡片。当然还要随机抽查,“轮番轰炸”,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把大块的任务分化到平时。这样把整本书的书写任务分解到每一天,学生轻松快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孩子创造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在这点上他举的例子是让学生自我检查记忆,默写词语的方法。有时我会把课堂上需要掌握的字词出示在大屏幕,给一分钟时间记忆,再给三分钟时间默写。默写之后进展自我对照评价,同桌帮助分析出错原因,紧接着进展第二次计时默写。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气氛中,孩子在毫无听写压力的环境中完成了识记要求。教师适时“缺席”,反而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不依赖教师,也不受教师的制约和影响,可谓一举两得!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教师要勤读书,多读书,会读书,学以致用,使我们的明天比今天更有智慧,更有眼界,更有力量!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全书有一百条。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缺乏。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冲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及一些做法而惭愧。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面对四五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儿张三和李四打架,明儿王五不写作业,后天家长说某某学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没有一天消停过。渐渐地刚刚参加工作时的雄心壮志、耐性渐渐隐退,我甚至有时也疑心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觉得不会教书。可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化人的精神世界。

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妙的、仁慈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假设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教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比以前更融洽。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开展,这种和谐开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觉察,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如我班的黄涵同学,在学习上我用尽各种方法,都是“盲人点灯,白费蜡”,很是懊恼。但是我想到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学生的优点,于是,观察中我发现她是我班最会扫地的学生,学习上她没有什么造就,但她将来准会是个优秀的保洁员。还有新转入的林梓仪,她刚转到我们班时我发现他语文根底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但是,她妈妈说她在家很会做家务事,不要小看,她可是的家里的能手。

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假设教师和学校言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构造的开展程度,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主要是对学生认知程度的单项测量,由于无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断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开展程度。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第三点:多读书。我经常对家人说,当教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教师很累,整天忙。确实没有教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如今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展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连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假设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根底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根底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亲密相关的。教师进展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这本书不是只读一遍就可以的,它如酒,需要一遍遍细细品读。

偶然从书店的角落中看到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扉页上写着:假设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利用这2个星期的假期细细的阅读一番,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通过假期中对这本书的阅读与学习,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书籍之一,虽成旧,却给了我深化的回忆。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理论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涉及到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实例来加深真实感,更能引起我的共鸣。书中的理论为我指点迷津,对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建议和措施,读了以后增加了信心。

书中写到:每天不连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假设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根底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根底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进步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亲密相关的。教师进展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根底。

联络教学中,一再地强调进步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再联络生活中的自己,何尝不是兴趣产生动力。

通过对《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学习,确实获益良多。我准备把在书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新学期的教学中去,在工作和学习中争取不断的进步。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正如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缺乏也”。所以,读书吧,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理论经历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似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进步程度。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进步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亲密相关的。教师进展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考虑,会使我们勇于和蔼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历,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打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教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假设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是很早以前,我还在师专附小的时候,学校统一购置,统一发放的。说实话,当时看见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有去翻开看看的欲望。书很厚,绿色的外壳,没有繁冗的装饰,封面印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黑白像,一看就知道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许是当时的我并没有对教育真正“开窍”,一本书一摆就是许多年。也许是“缘分”到了,去年书柜时又把它翻了出来,粗略一读,方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明确的提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总结为三个素养:一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深化认识,二是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儿童研究的方法,三是教师的语言修养。

记得才参加工作时,有位老教师对我说:“要给学生一瓢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当时对这句话一知半解,教书多年后,才理解这句话说的不正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深化认识吗?而苏教师提出的教学大纲的知识应当是教师知识视野中的起码的入门知识,是沧海一粟,广博的知识还应从教学之外的书籍来。阅读,应当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需求,而非业余爱好。书中列举了一位历史教师说他用一辈子来准备一节课的例子,正是在向我们说明要当好一位教师,功夫应该是下在平时的。

从事小学教育,因年龄的关系,我已经和学生有了很大的间隔,我总是习惯性的用成人的思维去考虑孩子的问题,有时总不能明白孩子的喜怒哀乐从何而来。当想帮助他们理解一些看似很简单,但对他们来说很困难的知识时,无从下手。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并没有用儿童的思维和心理去研究问题。有时,看一些优秀的教师上课,总是惊叹他们四两拨千斤的“神功”,精心去考虑,原来是他们独具的儿童视角使他们更能明白孩子们终究需要什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做一个孩子喜欢的教师,一定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读懂孩子的“晴雨表”,孩子认可了你,对于你教授的学科就有了喜欢的根底。

语文,教授的是我们的母语。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但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根基。语文教师假设能凝练自己的语言,用准确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教育教学,学生一定会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获得更有效的知识积累。

教师的“教育素养”决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教师。你是什么样的教师决定了你的学生能获得多少“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决定了学生的知识底色。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但是我从每个建议中发现,遵守教育规律,遵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学习才能、思维才能等的开展规律,用心对待孩子,用心对待教育事业,我们也可以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人。

有句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确实是这样。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冽,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的好书。

自从参加名师工作室之后,才想起该给自己充充电了,于是就从《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开始吧!在书中,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理论经历的理论家,为广阔教师们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既使我开阔了眼界,更引我深化地考虑。从书中,我领悟到:教育重在师生间的互相信赖,而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小学生虽然小,但也要尊重他们。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平安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要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心灵来沟通心灵,用感情来赢得感情。我想:当教师们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孩子们能对我们说真心话、悄悄话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对那些“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困生,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答复,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考虑,因为考虑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之中哪怕获得一点进步也好。是啊!学困生是教师们最头疼的,读了这本书,我仿佛顿时豁然开朗,知道开学后去怎么去对待我们班的这些“无可救药”的孩子们了。“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擅长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们提供开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有优点。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教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使他们成就动机的开展,促使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考虑和理论。今后我还会继续学习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自己的教学才能得到更大的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这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应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后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宜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获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教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连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历,获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化考虑优秀教师的经历,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获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的,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根底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历,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我,提醒自我要把这些珍贵的经历转化成自我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我的教学理论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开展,才能进步自我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不知不觉,登上讲台已近二十年。教材越来越熟悉了,说话也越来越溜了,经常是翻开课本就可以侃侃而谈,教育教学工作到了平淡带些许厌倦期。在工作室潘教师的推荐下,带着教而知困的`疑惑,假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翻开书卷,熟悉之感扑面而来。书中内容真实、质朴,没有华美的词句,没有轰轰烈烈的案例,没有让人费解的说教。隔空隔世而来的苏先生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他讲的正是我们的故事,他描绘的正是我们的学生,他拿起的就是我们的教材,他讨论的就是我们的课堂。对我有启发的地方实在太多,现就教师个人成长方面谈一点儿我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些记录是考虑和创造的源泉。他自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记了32年。教学日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我们每日看似平凡、单调、琐碎、重复的工作中,就蕴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规律。假设我们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擅长积累和反思,那我们就能渐渐学会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倾注了教师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自己的个性,教学才最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当你读到:“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千万种,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也是引起学生的共鸣的好方法。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讲了一个老教师上的一节公开课的事。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写点记录,可是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有教师问上课的教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他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而这节课的现场准备只有15分钟。怎样进展这样的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而在当前如此头绪繁多的工作面前,我们又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在学校里课多、作业多、材料多;在家又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家务,不能读书的理由太多。更多的时候我就是逼迫自己坐下来读几页书。一是为了学习知识,二是为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做个典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个源头,它充满着好心、真诚与灵气,它记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应该说对教育专著,我向来不感兴趣,始终认为哪些理论太枯燥、乏味,对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然而暑假里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改变了我的想法,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深受触动。

《给教师的建议》不仅是一部教育理论专著,而且是一部教育理论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罢此书,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进步了我的教育教学的程度。下面就针对书中贯穿的观点谈谈我的考虑和体会。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提到:一个教师要想不断地进步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读到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从教几年来真正读过的书有几本?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修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而闲暇时会抱着电视看个没完没了,或闷头大睡,而哪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写论文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

霍姆林斯基说:假设一个教师在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的最低供需比例是10:1,那么到他有15年或20年教龄时,只有通过读书去获取知识,师生知识供需比例才可能到达20:1,30:1或50:1。教师不读书,就会越来越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自己淘汰自己,冷静下来一想,觉得大师的话非常有道理,从教10于年来,自己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面对着知识经济飞速开展的今天,深感自己的“老本‘真的已经不够用了。那么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为难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

让我们牢记大师的建议:书籍是教师的第一至爱。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该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我们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吧!

假设你仔细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你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一个有思想的人假设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抑制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考虑,而考虑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他还强调指出:可以在阅读的同时进展考虑,和在考虑的同时进展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而没有学业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那么从大师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读了大师的这些建议后,我对班里的同学进展了分析,觉得确实是这样的。拿到一篇文章后一般可以流利读下来的同学都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我想,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是一种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才能的培养,要多布置阅读文章的作业,给同学们多讲讲故事,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对学困生的辅导,将从阅读方面下手,进展新的尝试,从“根“上解决他们贫困的原因。阅读是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第一需要吧!在阅读的同时可以考虑,在考虑的同时可以阅读。这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

给教师建议》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具有真正意义的教育理论专著,他让我爱不释手,让我不断地反思和重建自我,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心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与学生朝夕相处,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所有所有的一切,带给我们的不是抱怨与痛苦,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与成功。读到这些,审视自我,深感渺小,我们间隔苏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样的遥远。是的,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这句话我们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可是我们饯行的又有多少呢?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我想,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表达出来。

总之,读《给教师建议》一书,受益良多,其提醒了教育的真谛,其理论和精华只有细细地品位才能感悟和吸收。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理论中,努力进步自己的教学技巧,同时我将听从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每天不连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读书将成为我心灵的自觉。六月份,我静下心来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教育独到的见解,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谈谈“因材施教”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面对班里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的学生,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呢?很多教师都从学生身上找原因,什么不知道学习了,脑子笨了,家长不配合等等;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缺乏“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展细致的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才能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连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教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笔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平时不应该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苏霍姆林斯基给一位后进生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这位学生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纯熟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根底。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开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与现实生活中我们整天对待学生冷冰冰的态度鲜明的比照,也让我反思。

《给新教师的建议》是一册教师成长读本,由李镇西编著,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关于“根本素养”的建议;第二章,关于“师生关系”的建议;第三章,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第四章,关于“修生养性”的建议。全书系统、全面的阐述了一名新教师应该具备的根本素养以及和学生和谐互动、实现角色互换等问题,给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指明了工作方向,规划了美妙的前景。很庆幸我能进入一个有着理智和科学指导团队的学校,在我即将踏入教师岗位的暑假伊始发给我这本书,让我能提早在心里预演了一下将要面临的工作。

李镇西在书中序言局部说:“我认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开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考虑’。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考虑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施行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理论。”可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崇高的师德情感和积极学习考虑都将成为我们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关键。

与以往一味宣扬无私奉献的论调不同,李镇西建议我们不是做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成为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而要到达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需要做反思型教师。那么,反思型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古人的智慧早已对我们有所指引,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所以,做反思型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所以,在踏入教师队伍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参照优秀的老教师,反思自己的差距和缺乏,查漏补缺,不断的填补自己的短板。就像书中第一章的内容一样,我们要在不断学习中追求我们的理想,包括合理安排工作,保证阅读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局部;在工作中继续锤炼教师的根本功;用教育随笔记录丰盈而真实的教育生活等。好学为要,我们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对于学生、对于教育,我们才能称得上尽心尽力了。

二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今后的教学事业中,伴随我们一生的朋友,除了教导我们的师长和共同成长的同事,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去爱、去教育的学生。而我们与这些朋友交往中的“信”,更多的表达在教学理论中。我所理解的教学理论,即为在对学生深度研究的根底上,全身心的投入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投入到学生关心当中,认认真真的做好日常事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是一句空话,“一生奉献”也不仅仅是一句高声的宣言。我们在坚守教育这份事业的同时,更要坚守本书中的教师给我们的真诚建议,言行一致、以身作那么。不仅要有一颗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心,还要坚守自己对学生的“信”、对家长和学校的“信”,更要坚持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信”。

三省,传而不习乎?关于教学的反思,是作为反思型教师的首要特征。我们应该随时反思:我所传授给学生的东西,是不是都是经过自己反复考虑、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我的教学准确吗?即使我所教授的知识是正确的,那么我所教授的知识适宜我的学生的个性特征吗?即使是适宜的知识,那么我所教授的方式,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吗?我的备课可以更出色吗?我的教学可以更精彩吗?这些问题我能在书中找到一些衡量的标准,比方:制定实在可行的教学目的,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第一堂课,怎样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把讲台让给学生等,但更多的衡量标准,需要我们深化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不断的进展有效反思,才能总结出来。以上是我读完《给新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对反思型教师的理解。

在本书中,李镇西教师也给我们阐述了何谓反思型教师?他认为,反思型教师就是通过考虑、解剖自己日常教育理论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理论、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考虑。而且,这四点绝不是互相别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理论、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考虑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其中,考虑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在教育理论中,我们的反思主要表达在,可以坚持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对教学实验的反思、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对教育现象的反思以及对教育理论的反思。正是这种“反思”,才是我们成为一个合格教师所必备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我曾经梦想过很多详细的教师形象,或端庄儒雅、娓娓道来,或光芒四射、谈吐幽默,也梦想着将己的学生对我的评价都是积极向上的。然而终究要以怎样的姿态走上那荣耀而神圣的三尺讲台,又将以怎样的心态迎接自己一生的事业,我一直在思索,很庆幸我在李镇西教师的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在反思中成长。

作者在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开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它们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那么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短短一段话,屡次出现“一致”“同样”的字眼,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动同步,教育效果才可能同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优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局部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向……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学校教育异常困难。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同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安康开展,是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我觉得教师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比方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公众号等,做好方案,分为不同的板块,专门设立家校沟通板块,可在上面用心或转发一些教育经典语录或案例故事,适时转载一些优秀的育儿经,分享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学习情景,这些做法无形中都会对家长起到引导作用。

再就是做好家访工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展线上或线下的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展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

另外要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或座谈会。指导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和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些做法主要就是为了要增强家长的责任感,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其次要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经常联络,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教育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学校与家长互相沟通、互相联络,保持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才能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安康成长。

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进步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化地考虑。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根底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进步自己的教育程度,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为难境地!"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开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开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欢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

是啊,作为教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教师身边,和教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致于他们可能因为喜欢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进步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考虑。

只有靠考虑来唤醒考虑。"教师都要考虑,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交融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程度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考虑的问题得到理解决的方法,这也燃起了我对读书以的热情。在书中的第28条建议中,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这里的劳动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动手操作。有时候教师说了一堂课可能也不及学生动手试一试,理解的扎实。所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的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会,进步教学的效率。建议中第35条和第36条都是说如何培养学生记忆力。书中提到,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识经历解决问题。所以,记忆力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想想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记忆力特别强的呢?但是这种记忆力并不是指的死记硬背。这样只会把人变成傻瓜。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结实,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的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结实。

其实,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考虑和理论。今后我还会继续去学习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己所用,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得到更大的进步,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篇九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知识太多,而对于一个小学教师的我而言,知道的知识又太少了,明明知道这些道理,还是找这个借口那个接口,不去学习,不去读书。说真的,工作这么年,没读过几本像样的教育名著,虽然知道,读书是促进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途径之一,读书会让我们教学不再心虚,充满底气,可还是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聆听魏书生老师的报告,让我彻底不在埋怨没有时间读书,当我接触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更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第一次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在爸爸的书橱里。那个书橱里有许多的中外名著任我选择,我总是将手伸向偏小说类的书籍,而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对当时还是学生的我来说,距离实在是太遥远,我总是一瞥便匆匆略过。直到自己也成为一名教师,才真正的、虔诚的打开这本尘封已久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他为我们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和1200篇文艺作品,他的教育思想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也有丰富的科学素养。他不仅用心爱孩子,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技巧。他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他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书中为教师提出的100条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对这100条建议进行归纳、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教师教育素养、关于教学方法、关于学生阅读的培养、关于“减负”、关于让学生参与创造性的劳动、关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关于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关于直观的生活教育、关于关注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关于和谐教育及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等等。总之,他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

我之所以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原因是:拜读他的文字,你不禁会为苏霍姆林斯基充满感情的投入和全身心实践的精神深深感动。同时也会感到非常充实和幸福,因为你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之前虽也曾读过类似的教育书籍,但没有像这本书一样引起我诸多的思考,书中每一条建议都是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它引发了我对教育工作及许多细节的思考。我从中受益匪浅,感悟到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而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在阅读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这本书还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读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经典作品,就会使我们不断的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闪烁着睿智的光彩。这也是我要向大家推荐教育理论书籍中的经典——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原因。

阅读能给我们带来诗意和创造情怀。我坚定地认为,文学素养应该是每一个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良好职业素养,因为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和艺术劳动。中国的文化是诗性文化,阅读诗歌,能够给人的灵魂洗澡。有诗意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敢爱敢恨,真喜真悲,大彻大悟,对生活乐观而有信心。是的诗意般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怎样才能获得诗意般的生活呢?那就要多读书,多读小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让我们从阅读中激发自己的诗意情怀,让我们因为阅读从而带来更多的工作热情,让我们从阅读激发的诗意情怀中,去感受生活和人生为我们带来的温暖和快乐。而不再为了晋职称获得更多的证件,整日如机器人般的枯燥的、疲惫的生活。有诗意的教师一定是在阅读和教改教研中快乐的生活着。多读一点文学,陶冶一些诗意吧。

最优秀最幸福的教师,一辈子只做两件事——读书,教书。读书是利己的,教书是利人的,而教师的幸福正在于,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愿今后的阅读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满智慧,点亮读书这盏灯,照亮我们人生路。

相关范文推荐
  • 10-09 2023年小学毕业典礼主持稿开场白 小学毕业典礼主持词(优秀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
  • 10-09 中学合同工待遇(优秀9篇)
    合同内容应包括劳动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与职责、工作时间与休假、薪酬与福利、劳动保护与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合同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合
  • 10-09 2023年辞职通知书(优质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
  • 10-09 幼儿园安全大班防踩踏教案反思 幼儿园防踩踏安全教案(模板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
  • 10-09 最新军训病号连心得体会 军训病号心得体会(优质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
  • 10-09 2023年自我鉴定函授大专(模板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
  • 10-09 高二学生个人评价表自我评价(大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
  • 10-09 最新酒店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汇总5篇)
    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目标,分析现状,确定行动步骤,并制定相应
  • 10-09 最新幼儿园香樟树活动总结与反思中班 幼儿园半日活动总结及反思(大全10篇)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
  • 10-09 最新国际贸易居间保密协议(模板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