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学家精神心得(精选7篇)

时间:2023-09-30 05:33:45 作者:雁落霞 2023年科学家精神心得(精选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家精神心得篇一

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建国以来,有太多的科学家默默地在科研岗位上潜心研究、无私奉献,他们的故事感染激励着每一个人。作为组工干部,更应积极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在组织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学习他们高尚的情怀。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最大的用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对我的服务感到满意,那就是我最高的荣誉”。这是钱学森先生历尽千辛万苦回国后,与毛泽东主席交谈时说的一句话。在建国初期,国内科学技术水平还谈不上先进,各方面生活条件更是艰苦。但就在1949年到1955年期间,从西方归国的科技人才就达到1536人!对科学家来说,也许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吸引力并不强,但是能够在学术前沿搞研究对每个科学家却有着致命吸引力。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1500余名科技人才毅然回国,这种胸怀祖国的高尚情怀让人动容。在入党誓言中有一句铮铮誓词“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作为组工干部,更要始终把入党誓词记在心上、做在行动上,学习科学家们的高尚情怀,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小我”融入“大我”,用“无我”的精神境界忘我工作。

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中,程开甲与吕敏等其他科学家一起,起草总体方案、分解上百个课题、走遍全国各科研院所和各军兵种许多单位、召开几百次协作会议,研制出上千台测试、取样、控制等各类实验设备和仪器……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获得成功;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也是经历了190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我们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组工干部要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不屈精神,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争做“政策通”、“活字典”、“问不倒”,精益求精地做好各项组织工作。

学习他们的精神境界。

看电影《无问西东》时,在大队人马前往大西北、投入“两弹一星”研发的情节里,有一大大的红色条幅写着“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这12个字含有的决心、信心、情怀都给我带来了深深震撼。组工干部必备的优秀品质之一就是要“甘为人梯”,在工作中更需要拿出“隐姓埋名”的情怀,心无旁骛地做好本职工作,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当取得成绩时,要更多地看到组织的培养锻炼,而不是沉浸在个人成绩中沾沾自喜。每个人都身处在组织之中,所做的每项工作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组织意图,对组织而言,组工干部要甘做“无名”人。

老一代科学家们的精神和情怀感染激励着每一个人,组工干部要带头学习他们的高尚情怀、思想境界和能力本领,将科学家精神发扬到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科学家精神心得篇二

河南大学是双一流大学。该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高校。3月经教育部批准,河南大学与美国迈阿密大学合作设立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同年9月河南大学获批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9月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河南大学的院系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还拥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补充材料:

河南大学(henanuniversity)简称“河大”,校徽是1994年由该校工艺美术系青年教师,北京多样达品牌设计有限公司首席设计顾问肖红教授设计,该校徽图案为正圆形,外圈与内圆为蓝色,象征理想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中间黑体英文字母与下方的创校年号为绿色,代表教育与勃勃生机,蓝底下的“河大”两字为由右至左的篆书题,下方的水浪,象征位于黄河岸边、中原文化与文明发祥地的河南大学历史久远。校训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校风是团结、勤奋、严谨、朴实。

河南大学要多少分能录取

参考的数据,河南大学理科分数线是586分,全省考生最低录取位次是36819名;文科分数线是598分,最低录取位次是7239名。

录取分数最高的是口腔医学专业,分数线为619分,口腔医学受市场需求影响,在全国都是热门专业;师范类英语分数线为618分,紧随其后;计算机科学受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影响,热度不减,位居第三;临床医学和会计学的分数线同为614分,是河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类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分数线同为613分;经济学、法学、生物科学分数线同为612分,在河南大学10个热门专业之列。

河南大学最好的专业有哪些

1、河南大学的国家级特色专业都是河南大学最好的专业,具体名单如下:

经济学、地理科学、英语、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学、体育教育、化学、历史学。

2、教育部双一流学科:生物学。

3、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河南大学有7个学科进入了全球前1%,分别为:植物与动物科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工程科学。

网友对河南大学评价

1.河大医学院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学校环境挺好的,学风很浓,考研、就业都挺不错的,今年5%的毕业生被北大录取,还有好几个考上协和的,外校保送名额很多。

2.百年老校,当个景点逛不错,吃饭住宿都很便宜,氛围很好了,去铁塔公园可以看看。

3.不错!河大的文科比理科要强!在理科中最强的当然是化学了!现在里面有博导!老师很不错!水平高师德好!

4.播音主持这个行业还不错,现在的节目种类很多,各个领域的都有,你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做,只要有兴趣再加上持之以恒绝对不是问题学校环境和专业的传媒学院不能比但还是不错的。

5.要看你什么专业了,有些专业特别牛。河南大学虽然不是211工程院校,但是在省内还是非常出名的,在省外也是小有名气。

6.我是11届播音考生,河南的(但不是河南大学的)。河大在河南很热门,因为不用单招,使用统考成绩就可以。所以说,你要是河南考生,如果文化课达不到本科线想考上就很难了。外省应该比较好考吧。河大播音据说在综合类大学里还不错,校园环境什么的都很好。祝你成功。

7.河大的历史课相当好啊。楼上的说的对,我也是河大的,老区的专业比较好河大历史系不错的。

8.还不错,在河南,是很优秀的大学,20整整一百年。学校环境优雅,文科实力雄厚,学风在河南是最好的,开封虽破,在河大能让你心平气和,少一分大城市的浮躁,多一份做学问的情致。管理上,你应该明白,国内的大学管理都是官僚化体制,都差不了多少,师资方面,河南大学是藏龙卧虎之地,有才之士云集。

9.说实话,不错,至少氛围都不错。尤其是老校区的氛围,古老的建筑,很多的树木,还有就是美女也不少。如果你来开封上的话,至少比在别的地方省钱,物价底,而且这里的饭实惠又量大。哈哈补充一点啊,河大的艺术系可是河南最好的,全过都能排上名次。据说年后郑州到开封要修轻轨,你是郑州的,要来开封上学很方便的。

10.师资不错,因为是新区,宿舍,教学楼都很棒,在河南来说,真是不赖。现在又成了那个啥,河南重点培养还是啥,没记清,就是地位和郑大一样了,每年有很多教育资金。河大还是很不错的,文科尤甚,逸夫图书馆全国有名,北大的都来借书。

科学家精神心得篇三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科学家的故事》是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科普读物,书中许多科学家的故事生动地展此刻你的眼前。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哈维的故事。

哈维是英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医生。哈维天资聪慧,刻苦学习,16岁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剑桥大学。读大学时财政出现危机,生活艰苦,淳朴,但哈维并没有抱怨,把这当作成就伟大事业的锻炼机会。三年后,哈维获得了大学学士学位,但他生了重病,当时医疗水平很差,医生治了好久也没治好,好在母亲的悉心照料,才康复。想起生病的病酷她励志学医,遇到了不少危险,当时在帕多瓦大学有一个举世闻名的解部大厅,哈维每到演示实验时都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古罗马医学家盖伦把人们的认知引入了一个误区,盖伦发现了血液呵血管里流动,但认为血液是由肝脏制造出来的,靠‘灵气’的推动流向全身,病‘一去不复返’。并被天主教会认可,如果有人质疑,就活活烧死,但教会的威胁,他有没有却步。他做好很多危险的试验,都认为血液循环论,还写了一本《心血运动论》。该书从根本上推翻了盖伦的错论,所以遭到了教会的抵制,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哈维在教会的面前实验并说明,此后,没有人不支持哈维的说法。哈维是一个严谨的医学家,他是个热爱科学,尊重科学,从不盲从于学术权威的人口他也注重践用于追球真理。

《科学家的故事》让我明白:若想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则必须以学习实践以基石,以求真之心为动力,将逆境作为淬炼之火,精心锻造,‘十年磨一剑’,方能创造辉煌,走向成功。

科学家精神心得篇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平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平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平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谢谢大家!

科学家精神心得篇五

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对于我国未来科研具有指导性的重要意义,创新性、问题导向、科学家精神建设等无一不是我国科研所需要的关键,立足现实情况,内容广泛,“我国科技实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需在交叉学科建设、本科生基础教育培养等问题上持续发力。其次,讲话精神还彰显了科学技术提前部署的战略意识,充满前瞻性。

相信在此次座谈会之后,我国将涌现更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成果,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卓越贡献!

人类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重大战略,提升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交大青年学子当牢牢坚持“四个面向”,练就过硬本领,为“十四五”发展规划与“双循环”发展模式贡献交大智慧,勇攀科学高峰。

科学家精神心得篇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写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们这个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会越来越完美。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忙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一定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来,袁隆平回这封信是充满着真切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平生而且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够认真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会职责感是何等的强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丽。

谢谢大家!

科学家精神心得篇七

金桂飘香,秋风送爽,正是一年中人们登山赏景的最佳时节。站高方能望远,登山者越往高峰攀登,越能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对于攀登科学“高峰”而言,也需要登山者选取一定的站位和立足点,才能为攀登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向山峰的制高点进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于站高望远处统筹全局、下好“一盘棋”。对于登山者来说,出发前就要对攀登目标作出一定的分析和预判,事先通过历史典籍、名人游记等了解地形情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为向高峰进军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创新这一发展“第一动力”来说,广大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也需要立足于高屋建瓴、登高望远的战略高度和视角,懂得面向和对标世界科技前沿的指标要求,做好统筹安排,树立下好创新发展“一盘棋”的思路,为在科技领域的竞技博弈中抢占“制高点”锚定根基、夯实基础。

面向经济主战场,于主动作为下引领方向、当好“排头雁”。登山本身是一个磨练意志的过程,而作为一支登山队的队长,为了保证登山进程一路顺利,需要发挥好“排头雁”的积极作用,方能带领团队向更高、更艰险的山岭深处有序进发。在推动创新研发的道路上,同样也需要广大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们立下“愚公志”,主动作为,向更高难度的科研领域“进军”。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于激发活力中搭建平台、勇立“中国梯”。在临近山巅的位置,往往最容易发生登山事故,这就需要队长和队员们齐心协力搭好诸如珠穆朗玛峰上的“中国梯”,为后续登山者们顺利登顶创造条件,也让他们对登上高峰引燃前进的动力与希望。对于攀登科研“高峰”来说,广大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也需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终将能够战胜困难、得以“登顶”。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于精神支撑里厚植信念、立下“鸿鹄志”。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曾说过:“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在登山的过程中,需要队员之间相互鼓劲、互相扶持,才能从容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在登顶那一刻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广大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应立足“四个全面”,向科学高峰“进军”,力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科学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创新动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