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三课时教案(汇总17篇)

时间:2024-05-16 02:54:01 作者:HT书生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重要文件。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识字7》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两句谚语“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的含义。可安排2课时进行。

教学准备:

每个学习小组一盒积木;课文的插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磁带;词语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识字。

1.出示左上图。

(1)猜一猜。

师述:这三幅图里,分别藏着一个汉字,你能找出来吗?(相机出示:人从众)。

表扬猜出“众”的小朋友,并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2)找一找。

这三个字有好多朋友,我们一起来给他们找朋友。

(相机出示:工人跟从群众)。

(3)读一读。

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请你读一读这些词语。(学生自由读,指名学生读)。

(4)比一比。

小朋友的眼睛可亮了!仔细观察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众”这两个字是由“人”累加起来的)。

二、游戏诵读,理解儿歌。

过渡:有一位会写诗的叔叔把这三个字合在一起写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学习。(相机出示儿歌: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1.创设游戏情境,深入理解儿歌。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

比一比,哪一组搭得最漂亮?

(2)谈体会,明道理。

a.这一组搭的积木可漂亮啦!请你们来谈谈成功的体会。

b.这一组搭的积木倒塌了,你们失败了,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听歌曲,感悟读。

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才能成功。这就是“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4)揭课题,指导读。

刚才我们学习了《识字7》左半部分的`内容。(板书:识字7)。

a.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读一读。

b.小组推荐学生朗读,注重评价。

c.全班一起朗读。

三、探究合作,学习新知。

1.小组合作学习。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新字、新词,学习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左边的课文,老师要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用看看图、识识字、读读词或其他方法来学习。人人可以争当小老师,挑自己已读懂的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教师巡回了解,点拨指导)。

2.大组交流成果。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介绍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四、比较小结,拓展延伸。

1.比一比。

(1)男、女小朋友分别读这两首儿歌。

(2)比一比,从这两首儿歌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这两首儿歌讲了同一个道路,那就是团结力量大)。

2.说一说。

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回忆童话、寓言故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3.读一读。

带着自己的体会、感受,一起把课文读一遍。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黄变成金单丝条众群。

2.认读生字。

3.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有什么好方法。

4.自学笔顺图,在书上描红。

5.交流书写时的注意点。

6.《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书写。

《Shapes》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p.4的部分练习和p.5。

教材简析:

这部分主要是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教学目的:

1、通过一些对比练习,进一步理清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算理;继续加强估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2、在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如p.4第4题)。

3、通过计算,渗透连除和除乘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相关学习做准备。

教学过程:

1、先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

228÷3712÷6231÷5。

944÷8543÷2197÷4。

具体操作:先指名一道一道地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再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题,时间到后,在检查是否正确的前提下,比比谁做得更多。

在讲评板演题的时候,注意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

指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有2种可能,或是三位数或是二位数。

2、练习:800÷2÷2900÷3÷3600÷3÷2。

800÷4900÷9600÷6。

先请学生观察这组题目,你觉得上下两题有什么特点?你猜它们的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猜得是否正确呢?请大家算一算。

学生计算。

交流:猜对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上下两题的规律?

(这个语言要求不必太高,主要还是在于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老师适当引导,使他们初步感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p.4第4题)下面三个图形的周长都是396毫米,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说出各图形的名称,并分别求出它们的边长。

读题后问: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分别列式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

问:看来你算出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样长的周长,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短。或者说:同样的数,除的除数大,商就小;除的除数小,商就大。)。

要求学生对照图理解文字内容,并正确解答。

5、布置作业:p.5第1题,p.4第5、6。

《猫头鹰》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要点:

1.检查旧课作业;

2.研习第二部分;

3..总结课文。

4.讨论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

“揣摩、运用”第五题,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和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已。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讨论、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

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2.教师归纳.写作方法。

(1)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2)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例如,“团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鲁迅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和鲁迅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五、练习。

体会“揣摩、运用”第四题。

六、布置作业。

1.课外完成第七题。

2.预习《一件珍贵的衬衫》。

后记:引导学生理解本段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预习题:

1.熟读课文。

2.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3.解释下列词语:

赫然:这里是很鲜明的意思。

优遇:优待。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用手轻轻地摸了又摸。

颓唐:精神不振作。

抖擞:振作。

打眼:引人注目。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一面第三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档为doc格式。

《美丽的丹顶鹤》的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书写课文中的生字。

2、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

遥远洁白不论第二故乡。

显得传说所以三五成群。

2根据第二段的描写画一只仙鹤,并涂上颜色。

二、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却:共七笔。左右结构。须注意的是:左宽右窄,左高右低。去字的第三笔横从横中线上起笔,至竖中线止。右边是单耳旁,不是双耳旁。笔顺为横折钩、竖。

所:共八笔。左右结构。第三、四笔分别为横折、横。第一、五笔均为平撇,第二、六笔均为直撇。

虑:共十笔。半包围结构。第一笔为竖,在竖中线上。第五笔为短撇,第六笔为竖弯钩。

遥:共十三笔。半包围结构。右上是爪字头,右下是缶,须逐笔书空。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之:共三笔。独体字。笔画少,不易写好。须着重指导。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落笔,第二笔横撇的横、撇都较长,横在左上格横中线上方起笔,微微上斜,至横中线右上格接近中部处转折写撇,穿过田字格的中心向左下方顺势撇去。撇与捺的收笔处相接。

引:共四笔。左右结构。指导时须注意两点:左边部分的笔顺是:横折、横、竖折折钩;右边的的.一竖,与弓字要保持适当距离,切忌靠得太近。

论:共六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二笔为横折提,一笔写成。右下是匕,先写撇,不出头。

显:共九笔。上下结构。曰在横中线上方,业在横中线下方。曰略小而业显得扁而宽,稳稳托住上方的曰字。

3描红练习。

三、背诵指导。

1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

各写的什么?

指名试背。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自然段内几句话的层次。

齐读第一句。

问:丹顶鹤有哪三长?

为什么说它处处显得高雅?

人们为什么又叫丹顶鹤是仙鹤?

试背第三自然段。

4指名填空。

我国的是丹顶鹤的。丹顶鹤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里,它们,地生活着,要在这儿度过。

5分段试背,然后背诵全文。

四、课堂作业。

1填空。

(1)丹顶鹤有一身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的。它的头顶,就象嵌着一颗,所以人们叫它丹顶鹤。

(2)丹顶鹤的样子很逗人,它的、和都又细又长,不论在地上,还是在天上,都显得那么高雅。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随堂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草船借箭》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 吗?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思考。

*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找三人分角色读。

*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5)前后联系的方法继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7、8自然段。

*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再读:

*诸葛亮早就算定曹操不敢派兵;早就算定曹兵会放箭如雨;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发现自己的智慧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亮,

(6)继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顺风顺水--图示说明。

看图示,你能发现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了解风向和水流方向,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神机妙算。

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

顺风顺水。

《Shapes》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42、43页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

教学难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的第2题。

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和直角。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完成第42页练习八第3。

要求观察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说说理由。

学生观察题中的图形然后判断,汇报说明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2、完成第42练习八第3题。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或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起来验证。

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从而验证角的大小。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42练习八第4题。

教师先让学生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先独立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检验。

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4、完成第42练习八第5题。

教师用钉子板或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图形,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是否是直角。

学生活动。

5、完成第43练习八第6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观察这两个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观察图形、思考、汇报。

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都有直角。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3练习八第7题。

左图中有3个角,中图中有7个角,右图中有8个角。做题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找,教师作必要的指点。

2、完成第43练习八第8题。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教师指导学生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角。

学生活动。

指名汇报并演示数法。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五年级

教学重点。

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二、分析第四层。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2)分析22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作用。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和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象。

(3)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

(4)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分析: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5)“重点品评“偷豆”一节。

(3)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6)讨论这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提示学生要抓住这段中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分析人物。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重点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五年级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四)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五年级

1、初步欣赏民间打击乐《鸭子拌嘴》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鸭子的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数鸭子》。

3、通过本课教学,感受生活中的.乐趣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4、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为歌曲创编歌词。

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常用设备:录音机、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出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大家喜欢的小动物,请注意听一听,它像是谁?

2、初听《鸭子拌嘴》音乐片段。“想一想,猜一猜,刚才音乐中的声音好像是什么动物在叫或说话?”

(多媒体出示鸭子图)然后让学生交流想象并相互模仿。

二、聆听《鸭子拌嘴》音乐。

师口述音乐故事,并让学生自由模仿鸭子走路、说话、游泳、游戏。

1、模仿鸭子吵架。

2、师生表演。在音乐背景下,师和生一起表演鸭子走路、说话、游泳、游戏、拌嘴。

3、小结。

三、学唱歌曲《数鸭子》。

1、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不仅是一大一小两只鸭子,而是一群,那么有几只呢,想不想听听其他小朋友数鸭子”

2、初听歌曲《数鸭子》。“要求听出这些小朋友是怎么数的。”学生回答后集体学一学。

3、复听歌曲。“要求听出这些小朋友在哪里数鸭子以及歌中唱了那些话。”听后学生回答,出示儿歌集体读一读。

4、听谱整体感受旋律。

5、认识休止符,学生跟随钢琴旋律,用手势感受出休止符。

6、教师弹奏旋律,学生用“gagaga”唱出旋律。

7、教师范唱,感受情绪。

8、学生学唱,先跟琴唱,后跟录音唱,接龙唱,个别唱相结合。

9、巩固歌曲,学生边做游戏边唱歌。

四、创编歌词。

1、导入。“你还喜欢什么动物,我带大家去动物园看看,你能不能象数鸭子那样唱一唱。”

2、分组创编。根据学生报出来的喜欢的动物,自由组合看着多媒体出示的动物画前讨论如何唱。

3、分组表演。(只有个别学生喜欢的少数动物,也可集中在一组,各唱各自喜欢的动物)唱后让学生互评和自评。

五、课堂小结。

1、小结。师:“今天,我们在动物园见到了许多小动物,小朋友们还能把小动物请到我们的歌曲中来,和他们成为好朋友,你们可真能干!”

2、随《数鸭子》律动出教室。

《将相和》第三课时教案

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入手,视频播放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激越热烈的表演场面,并且让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艺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进入文本的学习打好铺垫。教学本文重在美文美读美评,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摇滚”和“劲舞”吗?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

1、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2、导入: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指导朗读。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怎么读?

请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四、结束语: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二、重点、难点:

1、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1.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想到了用哪些词来形容它?

二、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感受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安塞腰鼓发出了一句由衷的赞美,并且在文中出现了多次,快速浏览课文,把它划出来。

好一个安塞腰鼓!

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的5-17小节,哪些语句特别能打动你、感染你,你可以多读几遍。

(一)学习6-8小节,体会场面的宏伟。

1.指名读,这一段主要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或者说你感受到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

引出: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这腰鼓,是怎样的壮阔、豪放和火烈呢?看!(引读)。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理解“流苏”、“瞳仁”的意思。

3.出示第7小节,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找出反义词,腰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理解句子的意思。

4.以诗的形式练习了朗读。

现在我们就以诗的形式,读这诗一样的语言,品位诗一样的.意境。

安塞腰鼓如此豪放火烈,如此充满力度、激情和感染力,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学习9-11小节,体会声音的震撼。

1.男女生分组读。

2.找出两个比喻句。读一读。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安塞腰鼓强烈是声响给人以震撼,腰鼓在动,所以山崖在动,心更在动。)。

3.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河流、黄土地、天空)。

是啊,安塞腰鼓如此令人震撼,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如此使人惊心动魄,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1、自由读,你感受到击鼓的后生怎样?

(有力、生命活跃强盛、能量奇伟磅礴、元气淋漓)。

理解“元气淋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如果你是亲临现场的观众,你怎样夸奖他们?

2、这些后生们为何如此元气淋漓、如此能量巨大?因为有黄土高原这片土地的养育谈不上有——,可以说,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元气淋漓的后生,当然也谈不上有——惊心动魄的搏击。所以作者又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指名朗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什么叫“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3.指名读第15小节,几个排比?都是写什么?

4.引读:每一个舞姿都——。

5.小结,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奇丽的舞姿。

如此奇丽的舞姿,如此使人拍案叫绝的舞姿,连山河也感到痛快,观众呢?怎能不陶醉其中,如痴如醉,浮想联翩,所以——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授: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课文中除了写“闹”“烈”,有没有写静呢?

这样“静——闹——静”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2.文章除了这种对比的写作特色外,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排比、比喻、反复)。

三、拓宽欣赏,理解地域差异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同学们,如果说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那么,孕育在苏北里下河水乡的海安花鼓则是温柔秀美、欢快活泼的,而且还曾经参加了国庆50周年的庆典活动。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描写海安花鼓的文字。

一溜鲜嫩嫩的水乡娇娘,一溜红红的花鼓,一袭碧碧的绿裳,苏北的里下河呵,接纳了淮河,接纳了大海,接纳了长江,接纳了从上天垂下的雨帘。

碧碧的绿裳在飘,红红的花鼓在跳,柔顺的里下河女子在笑。绿裳是春色,花鼓是青春的火焰,娇嫩得可以掐出一把水的女子,是粘稠的老酒,将五千年的土地装扮得年轻,装扮得奔放。

水灵灵的影儿,在跳跃,在闪烁,在敲击。震醒了大江,震醒了大海,震醒了沉睡了五千年的土地,震醒了与大江、大海连接的里下河。多水的江海平原,多水的女儿,敲打出的花鼓声,溅出的也是水一样清澈的血浆。

板书:

演出前安静的腰鼓静。

演出时隆隆的腰鼓动。

演出后寂静的腰鼓静。

文档为doc格式。

Unit

(一)活动准备。

1、收集了大量关于地名的信息之后,启发学生自己设计、组织、开展“地名游艺会”活动。

2、引导学生把获取的知识进行整理。学生可以按照兴趣分组,小组合作编排游戏,并设计好游戏的规则,然后共同游艺。

3、在组织设计阶段可以先收集地名谜语,再自己创编谜语;收集吟诵含有地名的古诗;把地名串写成相声或者有趣的描述生活经历的文章。

4、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设计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或者活动难度大的小组进行指导,在和学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

5、布置教室。

6、游艺会分为五项,前四项每个小组必须参加,第五项为附加题,以最后累计的'分数高低取前三名。

(二)活动项目。

1、猜城市名,编地名谜语。

(1)老师出谜面,学生抢答,看哪组猜对的多。

金银铜铁(无锡)倾盆大雨(天水)四季温暖(长春)。

双喜临门(重庆)风平浪静(宁波)戈壁滩(长沙)。

(2)各小组互相出题,看谁答对的多。

2、找一找诗里的地名。(见教材内容,略。)。

3、抢答,说地名。

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中山路、南京路、北京路。

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拉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

说出三个带“阳”字的城市名:岳阳、洛阳、衡阳。

说出三个带“州”字的城市名:湖州、杭州、苏州。

4、介绍一个地名的来历。(每组轮流说)。

5、把地名串联在一起,编一个有趣的故事。(加分题)。

(三)评选优秀活动小组。

《地名》第三课时教案

识字7。

共几课时3。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完成有关练习。

3.进一步了解儿歌的'意思,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

重难点背诵谚语,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资源。

1.小黑板。

2.相关练习。

一、背诵谚语。

二、迁移练习。

1.自由完成。

2.参与讨论.订正。

1.照样子写字,并组词。

人——从——众月——朋。

木——()——()又——()。

2.填空。

二人(),三人()。

众人(),黄土()。

二木(),三木()。

(不成线,独木()。

3.歌曲导行。

1、齐唱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2、欣赏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

4.说故事。

说说自己通过合作成功完成的一件事情。

5.读读背背。

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人心齐,泰山移。

独木难支,孤掌难鸣。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小结。

五年级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四)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二年级Unit1《Hello》第三课时的教案

1、初步欣赏民间打击乐《鸭子拌嘴》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鸭子的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数鸭子》。

3、通过本课教学,感受生活中的.乐趣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4、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为歌曲创编歌词。

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常用设备:录音机、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出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大家喜欢的小动物,请注意听一听,它像是谁?

2、初听《鸭子拌嘴》音乐片段。“想一想,猜一猜,刚才音乐中的声音好像是什么动物在叫或说话?”

(多媒体出示鸭子图)然后让学生交流想象并相互模仿。

二、聆听《鸭子拌嘴》音乐。

师口述音乐故事,并让学生自由模仿鸭子走路、说话、游泳、游戏。

1、模仿鸭子吵架。

2、师生表演。在音乐背景下,师和生一起表演鸭子走路、说话、游泳、游戏、拌嘴。

3、小结。

三、学唱歌曲《数鸭子》。

1、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不仅是一大一小两只鸭子,而是一群,那么有几只呢,想不想听听其他小朋友数鸭子”

2、初听歌曲《数鸭子》。“要求听出这些小朋友是怎么数的。”学生回答后集体学一学。

3、复听歌曲。“要求听出这些小朋友在哪里数鸭子以及歌中唱了那些话。”听后学生回答,出示儿歌集体读一读。

4、听谱整体感受旋律。

5、认识休止符,学生跟随钢琴旋律,用手势感受出休止符。

6、教师弹奏旋律,学生用“gagaga”唱出旋律。

7、教师范唱,感受情绪。

8、学生学唱,先跟琴唱,后跟录音唱,接龙唱,个别唱相结合。

9、巩固歌曲,学生边做游戏边唱歌。

四、创编歌词。

1、导入。“你还喜欢什么动物,我带大家去动物园看看,你能不能象数鸭子那样唱一唱。”

2、分组创编。根据学生报出来的喜欢的动物,自由组合看着多媒体出示的动物画前讨论如何唱。

3、分组表演。(只有个别学生喜欢的少数动物,也可集中在一组,各唱各自喜欢的动物)唱后让学生互评和自评。

五、课堂小结。

1、小结。师:“今天,我们在动物园见到了许多小动物,小朋友们还能把小动物请到我们的歌曲中来,和他们成为好朋友,你们可真能干!”

2、随《数鸭子》律动出教室。

文档为doc格式。

《故乡》第三课时教案及教学反思

1:疏通文意,尤其是对陈涉语言的认识,理解它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其表达作用。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学习过程方法设计。

一、课本剧演出、师生评议。

1、放录音,小声读课文,为演出创设氛围。

2、分组上演课本剧。

要求:

a/故事情节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创造。

b/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c/适当运用道具。

3、师生评议。

二、积累拓展。

1、背诵经典名句。

2、重点句子默写。

3、写关于雄心壮志的诗文名句。

三、终结反馈。

1、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他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来显示他与众不同的凡响和非凡的才能。)。

2学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围绕树立理想、掌握人心动向,沉着、稳重等。

四、作业:

整理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的字。

教后反思。

本文不以陈胜怎样组织发动农民起义为教学重点。本课的教授重点是:透过《陈涉世家》的教学去窥视《史记》一书的精妙,读懂司马迁的胸怀,把理解人物形象和了解《史记》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热爱。

第三册《要好好学字》第一课时教案

学生认识教学过程本是学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都是正常的。有时,正是学生的天真无邪、幼稚无知,使教学活动意趣横生,多姿多彩。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豁口”,或因势利导,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改正错误;或将“错误”和“正确”两相比较,让学生自行判断,自己得出结论。

师:读懂了课文第二、第三小节后我们把课文来演一演。

(教师邀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台下观众当小导演。)。

生:我觉得他把毛主席的语言读得很好,读出了毛主席对小八路的殷切希望。

生:我觉得他演得不到位,漏了动作,没有“弯下腰”。

师:你们觉得这个动作重要吗?

生:因为毛主席个子高,两个小八路个子矮,如果不弯下腰的话,两个小八路会看不清楚主席在手心里写些什么。

生:这个动作很重要,说明主席不摆架子,教小八路学字很认真。

生:我也觉得这个动作很重要,说明了革命领袖对小八路的亲切关怀。

生:愿意!

……。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都不是一帆风顺,学生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正是有了这些“出错”,才引起师生们的更深层次的探究,拓展了课外知识,深掘了文章中心。这样的课,将缺点错误充分暴露,少了一些规规矩矩,稳稳当当,多了一些智慧交流的浪花,多了一些思维撞击的火星,课堂教学因而显得生机勃勃。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课堂教学中不要怕乱。教学活动中不确定因素很多,学生心理变化无常。要求学生思维活,语言活,学生就不会那么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就可能出点纰漏,添点“乱子”。此时,如果教师善于调控,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就有可能在“乱”中理清头绪,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二是课堂教学中不要怕错。教学中,学生暴露错误,便于及时矫正。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反之,有的学生在正确和错误面前,糊里糊涂,是非不分,就有可能由小错铸成大错。正确和错误常常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错误的认识,显现不出认识的正确。如果学生老是在“正确”中徘徊,不了解错误是怎样产生的,久而久之,学生一旦面对错误,就会束手无策。

叶澜教授曾说过,在教学中“宁要真实的错误,不要虚假的成功”,让我们用教学的艺术把“出错”转变成“出彩”!

相关范文推荐
  • 05-16 保障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全(13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摸索写作的技巧和套路,让我们更加自信地进行写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粮食高产创建是粮食生产
  • 05-16 少儿美术教师工作总结(热门14篇)
    在教师工作总结中,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和总结。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
  • 05-16 幼儿园观摩课活动主持词(汇总23篇)
    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主持这个特别的场合。如果你正在为主持一场会议而苦恼,不妨参考一下下面这些主持词的范文,或许能解决你的烦恼。一、活动目标:为了提
  • 05-16 个人预购房屋购买合同(优秀18篇)
    购房是一个繁琐的过程,需要考虑到房源、地段、价格、交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购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陷阱和风险。根据《^v^合同法》及其他有关
  • 05-16 教育创新的心得体会范文(17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回顾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听了彭教授《互联网+创
  • 05-16 建筑施工承包合同(汇总16篇)
    施工合同的签订需要充分考虑工程质量、成本和进度等因素。以下是一些关于施工合同草拟的技巧和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身份证号码:_________通讯地址:___
  • 05-16 科室护士长述职报告(实用20篇)
    撰写述职报告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和职责,突出重点,凸显自身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述职报告,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优秀的示范报告,供大家借鉴和
  • 05-16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全集(热门16篇)
    教案的修订与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做出改进和创新。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总结的教案经验,大家可以借鉴一下。教学目标:1、经
  • 05-16 高考零分轰动全国(汇总21篇)
    作文的优秀表现常常体现在立意独特、观点鲜明和论证充分等方面。在下面的范文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语言技巧和独到的观点,给人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周末的天气万里无云,我
  • 05-16 保洁员个人的工作计划(优质19篇)
    编写工作计划书需要充分了解工作内容和要求,确保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工作计划书模板,供大家参考和使用,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