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个人全面发展 全面实施个人十年发展规划学习总结(汇总10篇)

时间:2023-10-13 08:33:27 作者:影墨 最新个人全面发展 全面实施个人十年发展规划学习总结(汇总10篇)

每一次征文活动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迸发,不仅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也是对他人的一次启迪。征文的写作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观点,避免盲从和套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征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个人全面发展篇一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有了很大转变,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日益丰富和艺术化,师生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和谐,这些都是新课改的可喜成果。但是,我们在欣慰之余不能不关注一些随之而来的负面问题,单从教师自身发展来看,就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一些教师步入了发展误区,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重教学技巧的磨炼,轻专业知识的研修和拓展。

众所周知,教师的发展既包括教学技巧的提高,又包括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完善,二者合一才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然而,当前教师不论是参与专业培训,还是自我学习,其关注点仅局限在教学技巧和方法上。当然,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而言,同学的领悟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但是,教师仅仅具有娴熟的教学技巧还远远不够,还必需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否则,即使教师的优秀教案再精巧,手段再灵活,教学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

二、重教材使用,轻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

近几年,教师一直奉行着“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理念。这对于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很有协助,对新课程改革也发生了积极影响。相对于保守的“教教材”,“用教材教”是把教材作为教学手段,教师完全可以依据同学的认知需求对教材进行重新编排和组织,满足同学的心理需求,促进同学发展。但是,现在看来,教师虽然可以自主灵活地规划教学,但在教学内容上很少进行拓展和延伸,致使同学的学习不够深入。为此,教师教学不能满足于“用教材教”,要善于突破教材自身,广泛挖掘教学资源,以鲜活生动的素材给同学以丰富的认知体验,提高同学的认知水平。

三、重教学模式建构,轻教学个性培养。

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不时探索和梳理,每一学科都已经形成各自潜在的教学模式和规则。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曾经引领教师迅速生长,但是也束缚了教师的个性,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灵气。前年,在杭州举行的全国科学教育年会上,笔者听了十几节全国各省市选送的汇报课,其中亮点很少。其原因显而易见,这些课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只有教师的个性教学才干使课堂充溢生机和情趣。为此,教师在学习和领会教学模式的同时,千万别丢了个性,要彰显自身鲜明的教学风格。

四、重仿效“权威”,轻自我逾越。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不时加强自身培训和学习,但是参与培训和学习不能一味地跟在他人的后面照搬照抄。否则你永远不会有独特的思想和建树,更不可能生长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其实,教师发展关键靠自身,一线教师有着他人无可比拟的教育资源,最有资本也最有能力生长为最优秀的教育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需正视自身的价值,善于发掘自身潜力,在实践和反思中逾越自我,把自身推向新课程的前沿,这才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生长的目标和自我发展的方向,也是国家新课程培训的终极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只是引领教师发展,更在于把教师推向教改的最前沿,让教师自我引领,自我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个人全面发展篇二

吕同泽,男,九岁,实验小学三年级四班的一名学生,担任班长、学校大队委委员、语文课代表、升旗手。

我勤奋好学、品学兼优、乐观向上、爱好广泛、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做事执着、有毅力、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我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灵。有人说,金子是最纯美的,但比金子更美的是人的心灵。我有一颗洁白无暇、善良真诚的心灵,我心地善良、追求纯真、无私无邪。在家里,对待亲人,关注亲人的冷暖,经常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打扫卫生,让亲情其乐融融。在学校,我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对于困难同学,我总是乐于伸出援助的小手,助人为乐,真诚奉献,对于学习上的后进生,我也是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我有一股执着向上的追求。我追求思想向上。从呀呀学语到接受家庭启蒙和幼儿、小学教育,初谙世事的我就一直在追求着思想的向上:“做个好孩子,做个好学生”。我遵守校规校纪、对人讲礼貌、自觉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深得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好评。我追求学习向上。对待学习,我一丝不苟,并有一股可贵的钻劲儿和韧劲儿;我遇事好问个为什么,喜欢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我。课堂上有时为了一个问题或一种解题方法和老师、同学展开辩论,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我的语文、数学、英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一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我追求全面发展,兴趣广泛,除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外,我还特别喜欢看书、绘画、唱歌和弹琴。闲暇时,我总是挤出时间来看书,我喜欢看的书有《十万个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纸上天文馆》、《格林童话》、《小学生科学知识故事》……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由于我养成了良好的看书习惯,促进了我写作水平的提高,我的作文多次作为范文在班级交流,在2003年5月全市“新华杯”小学生习作竞赛中我荣获“二等奖”。另外我从四岁半开始弹电子琴,已经坚持了五个年头,去年八月已顺利通过了八级考试,今年正在十级学习中。

我有一腔勇于负责的精神。在学校里我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同学们的好服务员。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当选为班长,自当上班长那一天起,我就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一份责任。在各项活动中我总是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赢得了很多的荣誉。因为我是班长,劳动时我总是抢着干最脏最重的活儿,从不偷懒,也不会拿出班长的架子只指挥别人干,下课后同学们休息我却还在忙着收发作业本。有同学不守纪律了,我会及时给同学们指出来。有同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了我会耐心辅导,连放学后还有同学甚至是家长找我问这问那。对于这些,我从没有半句怨言。

我爱学习、爱思考、勤于实践,坚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并且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了解社会,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我善于观察,勤学好问,根据自己的想象,经常在家制作一些小东西,种植一些小植物,实践让我吸取了甘甜,拥有了丰润,丰满了羽翼。

这就是我——吕同泽,一个既有爱心、责任心和恒心,又多才多艺的优秀少年。

班级全面发展个人事迹

个人全面发展篇三

目前有学生参加运动常识抢答比赛,发现平常最爱运动、常看球赛转播的学生比较容易答题,反而在校学业成绩名列前矛的学生却一窍不通,“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件事让我有所感慨。

一直以来,师长们都是以智育为最高标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士大夫观念,影响我们的思想历史悠久;再加上升学考试的重要,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总是会偏重于学校功课方面,要求孩子读书、读书、再读书;如果阅读课外书、欣赏跟教科书无关的影片或节目,往往会被禁止;所以造就一些很会考试,但是对生活常识却懂得很少的孩子。

这些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是常胜军,可是在课堂上的临机应变反应却不好,只要是需要发挥想像力创造力的题目,就无法胜任,更是常常听不懂老师的幽默话语,对于社会时事也不懂,只懂得课本上的学问;至于协助老师办事的能力,也不怎么俐落;这样的孩子,是个规规矩矩的乖小孩,对于他的行为或功课是无懈可击,无法挑剔,可是就是觉得他少了那么一点什么。

我知道,就是少了灵活度。头脑的灵活度,不光是用在考试上,生活中有太多的应对进退需要学习,有很多能力无法在课本中取得,需要接受实际的磨练,更需要猎取各方的知识,充实自己的智库,因为多元的知识才能应付多变的社会,这些都需要师长提醒与学生自己的努力,当然家长要跟老师有共识,才能改变孩子,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个人全面发展篇四

11月,制定的个人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五年的期限快要结束了,第三个五个计划将要到来。也是我回顾十年中实施两个五年发展计划的重要性形势下再次向第三个五年发展计划迈进!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总结我个人实施发展规划的美好目标,全面指导个人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加快实现个人劳动就业能力,带动面向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已经面对的着小康社会了,实施个人发展计划是为了全面发展自己的远大前程作出保证。生活当中各方面竞争局势正在发生变化。科技、文化、人才等形式发展逼人,社会实践的发展必需达到高水平、高要求的目标。人才的竞争是科学文化技术高要求的竞争,社会的发展必需要高水平的人才、个人的发展并且更要有保障的能力水平,这两者相互联系。今后,实施我个人的步伐是全面完成第二个五个发展计划的目标;必要性的要完成劳动就业能力和自身生存能力为人生基础。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的确定,已经作出以社会劳动就业为主要发展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要要求,把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放在中心。抓住机遇、全面落实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武装自己的头脑,带动实际发展能力,迈进新台阶。

在这十年中,我个人学习科学文化技术除外还要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这样的伟大著作主要是结合前人所创造的伟大实践。我们还要坚决树立起崇高的理想责任、培养自己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高素质的公民。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需要靠的是坚持努力、刻苦学习为一体的要求。无论我们在创业和学习中、都要结合实际、善于多学习、多思考、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把我们的创业思路通往条条大道。全面实施个人新的五年发展规划、履行自己要实现崇高理想责任,造就新一代合格的人才、培养能力。争取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专业为一体化的指导创业发展目标;以科学文化和技术知识水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实际行动创造自己、改造自己,为自己造就成美好人生观念。最后要以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武装自己、以美好的形象美化自己。全面实现自己的理想,坚决消灭不良好的个人形象。用崭新的人生姿态面向光辉灿烂的生活迈进。勇走前进道路。努力做到赋予自己的人生发展使命而奋斗!

全面制定个人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以来将要近十年了。是我个人实施结合发展规划的创造十年。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全面确定继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指引创业发展道路的前进方向。在今年,我个人先后分别制定出;(个人发展计划纲要)和(个人形象改变问题实施行动计划方案)。加快能够在近期基本实现。在这十年的发展中,我个人面对着社会实践经验已初步的认识。结合基础的发展能力。主要是我们能够在今年前必需要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稳定劳动就业也是一项面对创业的大问题。我们的发展规划实施创业目标;必需要从劳动就业开始一步步创造。如果解决不了这样的初步角色,让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无法创造自己,是我个人面对实际情况出发的,在这将近十年中,我多次外出工作和学习,已到过全国各直辖市、省等各大中城市就业和实践学习活动。近年来,本人面对社会实践发展和学习活动已到达过全国各地方由;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河北、河南、福建、山东、江苏、吉林等全国大中型城市。基础上已经完成了社会实践经验。面对总结十年的发展,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总结十年的经验,做好在今年前解决个人劳动就业能力,面对实践中结合实际发展。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已经制定好详细的发展规划;全面实施新的步伐。总结十年,也是我学习这十年的发展规划。第一次制定五年计划是我个人在创业中起点发展的目标;主要基础在于开头,在新世纪到来的20,将要制定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我个人面对着社会实践发展做出严峻的挑战,更加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开局创造的有利时机,我们学习总结十年的规划,主要把自己的目标放远一些,有利于发展的道路走宽大一些,争取在总结十年里得出的经验与实际发展中相互联系。9月,我从家乡温州来到千里之外东北吉林长春,从中感受到在社会实践的发展必需要通过种种困难的,主要我们积累社会创造实际的发展,培育自己的能力水平,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总结十年,随着时间而变化,但我们的生活必需要跟随着改变面貌。第二个五年计划已经全面提出;时代在变化,人类生活跟随着变化,我现在的远景目标还倒退在后我要不断的抓紧有利时机,为今后确定好五年计划目标打好理想的沉重负担,开拓进取,努力创新,紧跟着时代前列迈进,奋发图强,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把自己思想和精神转移到以创业发展为重点和出发点。以理论联系实际一切发展业绩为中心,取得胜利到更大的胜利。

我的岁月始终不渝的坚持随着我个人所制定的规划走,我走这条个人具有希望的道路认为是完全正确的。创业将近十年的总结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在发展和创业的过程中,对于我个人的理想,不能放弃每一次有利于发展自己的机会。希望在于勤奋、努力、刻苦、开拓。过去的时机,是我个人宝贵的发展经验。学习总结各方面的实施规划,我们能够实行自己的措施。为了改进五年计划顺利推行,全面落实到生活中和事业中。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的基础上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联系下一目标的发展性,为了发展自己继续采取有利时机,决定把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投入到创业中去,主要是以就业为稳定发展,科学的创新、事业的进步,为更加结合十年来的经验进一步实现新步伐。

将近十年来的实践和发展,加深了我个人面对创造业绩的认识和经验,主要目标是;未来的发展怎样面对现实发展,建设什么样的一个家庭生活方式和个人的业绩。从中我们必需要积累了丰富的能力和发展业绩经验。现在我个人正处于失业阶级,这样给我带来巨大的困难,解决失业问题,是我个人发展事业中的大事,主要是在阶段期间必需解决就业问题;如果解决这样的问题,下一步的问题;给我个带来有很多利于帮助。实现这个愿望,必需要搞好劳动就业技术水平,提高自己的本领,为战胜一切的困难,赢得我个人改造远大目标;解决就业问题;就等于就业其他各项问题的总基础。我个人寄予希望能够,加强培育自身能力水平,在社会实践当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十年来的发展目标;加强了我对困难的解决程度,我所得出的想法是;现在我个人所面对着家庭生活和事业上困难重重,家人不协助支持我个去创造自己的目标;这等于我个人所确定的计划无法改进。面对这样的困难对于我来说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创造事业关键是靠自己、出发点是选准发展道路。这样的步子是让我以后面对着一条正解的光明大道!今天,我在这里通过学习,作出报告,总结一下我对未来前程的希望和创造,主题是以劳动就业为前提出发点,以行动一致,做好各方面的发展目标;来实现我们的理想。

去年,我在北京工作了半年。面对社会的复杂环境,慌乱我的思想。我经常深入企业、社区能进一步了解到能够有利于发展的所在。这次在北京的工作使我感受到面对现实的重要性和决对性。我还走访了河北省香河,在这里有我浙江老乡经商特别多,主要让我得出的重要观点是;只要我们结合实际中去,了解业务宽一点,让我们锁定准确些,就一定能够面对发展、面对社会实践的重要原理。

台州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这里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十分美好,也是我个人在社会实践中,无论学习和工作常到之地,几年来,我一直想把自己的就业目标起点,锁定在台州,因此我对台州有所了解,各项产业有所认识、所以选择台州是我面对社会实践的发展是完全正确的。谈到台州,我的理想是将来事业能够一部分定位在台州发展,也是我必选城市。台州也是我社会实践中路子走过最多的地方,也是我个人所向往美好前景的城市。

十年来,我个人思想明确,目标已定,取得的社会实践经验基本扎实,个人生活、事业等基础上有所成就,总体看显著提高,居基本生活达到一般以上水平。这十年来,个人实践经验大幅度跃升,在社会实践中基本上可以完成,个人和支持我创业的人员对于我艰苦奋斗来的基本发展经验得来的极大鼓舞。回忆这将近十年,我个人走过的发展道路艰难险阻、成绩得来不易,将近十年的基本实践;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奋勇开始的。在这期间;生活形势多变,坚定改善生活条件的措施是;全面落实今后所制定的各项规划,以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作保障利益。今后,实现我们的五年计划确定的目标;关键在于努力学业、坚持创业,全面推进个人所制定的各项任务和措施。在创业实践中,我们主要发挥年轻化、知识化、学业化的总目标;把自己培育一个高素质、高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是我们的事业更加走向辉煌、更加取得宏伟蓝图。坚持保障扩大就业能力,发挥优异作用,坚决反对任何人阻止我向理想发展的前进方向。尤其我们要在事业上、生活上做出全面的进展、开拓,从严治已是我个人的强保障作用,增强有心创业责任和耐心学业精神的战斗力量。勇于探索、坚忍不拔、诚心诚意为自己、为家庭生活并且为社会做出贡献!还要坚决做到,吃苦为前、享受为后,刻苦钻研学习科学和专业知识,以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以创造为出发点。更加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身要掌握好本职工作和业务水平。

这次,我个人全面实施个人发展规划总结学习,是我对于结合将近十年的学习,出发点是全面做出行动创业的新要求。这次学习的任务是;全面总结所定的计划和个人发展纲要,保持清静的头脑,冷静下来,多思、多想怎样才能把所规定的计划全部实现。搞好个人就业,是关系到我个人的创业出发点,也就是稳定创业方向。实现我们这个心愿是结合发展、结合实际。

结合将近十年的发展实际,主要原因在理论中学习真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也是我个人面对发展的总目标;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创新,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以我个所确定的五年计划为核心,建立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实现个人的发展规划是为了明确创业方向。指导各方面有所创新思想,十年来,我们得出的经验是;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全面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自身形象化和价值观念的人生。我们将来面对的社会实践很多的困难阻碍着发展,必需要通往直前,不怕任何的困难,为自己的人生坐标向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迈进!

个人全面发展篇五

“哲学家们在不再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到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他们把我们所阐述的整个发展过程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从而把‘人’强加于迄今每一历史阶段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述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质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后来阶段的普通个人强加于先前阶段的个人并且以后来的意识强加于先前的个人。”与这些“哲学家们”考察历史的方式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一开始就从“现实的个人”、“有生命的个人”出发,考察分工在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线索,勘定分工对“个人”成长、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影响,并以此探究“个人”走向自由与解放的现实道路。

吉登斯强调,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类最初是完全共产性的动物,个体化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化和专业化而出现的历史产物。”“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在这里,“有生命的个人”仅是作为被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脐带束缚在一起的“有生命的个体”而存在,“这个时代的人们,虽然使人感到值得赞叹,他们彼此并没有形成差别”,“人类差不多完全受着同他异己地对立着的、不可理解的外部大自然的支配”,“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一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如此: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力,个人在感情、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此时,在原始的氏族和部落中,“社会由一套团体成员共同怀有的牢固的情感和信仰所支配,个人之间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是整体的缩影”,因此,现代意义的具有独立意识和社会差异性的“个人”并不存在。

这些生活在原始氏族和部落中的有“生命的个体”,为了满足自身肉体组织的需要,必然要开展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必然要与自然界产生物质关联。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这些“有生命的个体”置身于先在的自然形成的群落中共同开展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内蕴了彼此间的相互分工。此时的分工。只是自然形成的基于人的性别、天赋、需要、偶然性等等的“自然分工”。这种“自然分工”,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原始人的生产与生活,或者说,就是他们的生产与生活的一种现实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作为二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分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生产力也发展起来。与日益复杂的分工和不断扩大的生产力相携出场的,是能够生产出除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以外的剩余产品的能力。剩余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使物质财富的私人占有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要,使强制奴役他人劳动成为必要,这酝酿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正是在这种分裂中,在对私人财富的占有和对他人劳动奴役的“渴望”中,逐步孕育出具有独立意识和社会差异性的“个人”。与此同时,剩余产品的出现,也反过来使交换、使跨跃部落和氏族边界的以纯粹“个人”为主体的交换成为必需,这种交换本身则又进一步造成了人类个体化的发展,不断催生“个人”的成长。

分工的发展最终瓦解了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如涂尔干所言,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原有的“机械团结”逐步被新形成的“有机团结”所替代。在这里,“有机团结”并不是单纯来自对共同信仰和情感的接受,而是基于分工上的功能性相互依赖。换句话说,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分工成为联结这些脱胎于原始氏族和部落的“分散的个人”的纽带。“在有机团结作为社会凝聚根基的地方,集体意识‘完全覆盖’了个人的意识,因此意味着个人之间的同一性。相比之下,有机团结以个人之间在信仰和行动上的差异性而非同一性为前提。因此,有机团结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与个人主义的意识是齐头并进的。”与这一转变相伴随,分工自身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分工,成为了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这种“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因而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不同人群基于物质利益的劈分。此时,分工与私有制已经成为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这种分工一经形成。便体现着不同利益集团(阶级)的对立,产生着人的“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这一矛盾,使通过国家这种代表虚幻的“普遍”利益来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成为必要。于是,国家作为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虚幻的共同体”出现了。

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和日趋专业化,不断塑造和推进着“个人”的发展。但却是塑造和推进着分散在不同民族、种族、地域、国家和职业群体中的“阶级的个人”、“有局限的个人”、“屈从于分工的个人”的发展。 “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分工的发展,催生和促进了“个人”的成长,但是,也带来了“个人”的“异化”,带来了“个人”对分工的屈从和分工对“个人,,内在全面发展可能性的割裂与局限。因此,扬弃分工,扬弃分工所带来的“异化”,就成为“个人”全面发展, “个人”作为“真正的个人”而存在的必然选择。

达到了顶点,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分工的高度专业化、以及货币经济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个体化过程也达到了其顶点。”在这一过程中,“个人”是在分工给定的范围内追求专业化的发展,还是超出分工给定的范围去谋求全面发展,哪一种选择将更符合人性的需要,更有利于“个人”独立人格的塑造,对此,不同的学者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

“做一个人,实际上就是做一个行为自主的人。人要想获得这种状态,就必须拥有真正属于他,甚至只属于他自己的东西,由此,他可以成为个人,而不只是对种族和群体的原始类型的单纯的体现。”“为什么说范围广而且比较分散的活动,要比范围较小而且比较集中的活动更加占有优势呢?为什么说比较平庸却很全面的人,要比过一种专门而又紧凑的生活的人更加令人尊重呢?尤其是在我们通过与人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的时候。”涂尔干如是说。但是,与此不同,也与基于抽象思辨或基于经验心理而为人的全面发展辩护的其他学者不同,在马克思那里,正如肖恩・赛耶斯所言,人的全面发展事实上具有“本体论”的意蕴。“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与由一种特殊的本能驱使的、只是拥有受到限制的能力和为特殊的目的而从事受到限制的特定活动的动物不同,他们是普遍的存在,被赋予了普遍的才能和影响力。而为了完全发挥人类的潜力,我们必须从方方面面训练这些才能和影响力。”作为“个人”,作为“现实的个人”,“我们不仅是具有需要和本能的动物。我们更是有自我意识和理性的人。与其他生物不同,我们是根据理性、道德和美的普遍原则来行事。我们能超越纯粹的本能并行使自由和选择的权利。”由此,如何在分工特别是资本主义分工发展所形塑的“现实的个人”的基础上,扬弃分工对“个人”全面发展的束缚和限制,真正“恢复”“个人”与生俱来的完整的“自由个性”,则构成马克思和恩格斯此时思考关注的焦点。以此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分工特别是资本主义分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局限和片面化、对人的发展的“异化”。但是,在这里,他们的批判不是采取思辨的“哲学家们”无力的“呓语式”的批判,而是要通过对分工具有深厚历史感的分析,去寻找分工自身发展和自我扬弃的可能性,去发现分工在人类历史展开中所内蕴的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的发展,虽然将“个人”局限在一定的特定活动范围内,造成了“个人”的片面发展,但是,这也增强了“个人”在某一领域的“专注”,“片面”地提升了每个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并在整体上增加了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专门化的分工将“个人”强制分配到不同的活动领域并使其从事不同的实践活动,固然造成了“个人”生活的割裂,却也使人类整体生活从结构到内容更加丰富和复杂,客观地增加了社会整体的协作能力,自发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彼此联系和相互需要,为“个人”重新联合创造了可能;分工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为“个人”的重新联合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条件。分工的不断扩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消除了“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使“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难以死灰复燃,在客观上消除了人对人的依附和人对物的依附的可能性,缩减了人为生存而必须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扩大了人的自由闲暇,增加了人从事自由创造的活动空间。分工的进一步专业化,特别是在物质生产领域的进一步专门化,一方面增强了人在不同生产部门的流动性,使人不可能在终身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活动领域,从而使人“被迫”掌握了更多的生产技能:另一方面,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也使大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成为可能,在机器大工业的背景下,“当一切专门发展一旦停止,个人对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人的全面发展就将获得更多现实的保障。

分工的进一步拓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个人”与“个人”的普遍交往成为可能。这种普遍交往使“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不断改造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去除了人的地域局限性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历史、风俗、习惯、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差异与相互敌视。普遍交往消除了民族、种族的歧视,消除了城乡的彼此孤立和局限,增强了人们的相互学习和了解,使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能迅速传播、应用并不断传承、创新,这不仅使每个人的能力获得了普遍的发展,也使人与人之间的结合更为紧密;普遍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个人”基于自然差异和社会分立而形成的种种“种属”上的局限和狭隘,拓展了“个人”的视野,使“个人”能真正从自身的自我规定性出发去重新“估量”人的价值,使“个人”以普遍的纯粹的“个人的差异性”为基础去进行新的社会结合成为可能。

分工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调整,还不断酝酿着“个人”结合方式的根本性革命。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顶峰,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扩大不仅没有带来每个人普遍享有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个人生活领域的扩大,反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更加尖锐的对立,制造了与“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的、完全“没有财产的”人类的大多数――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出现,不仅使反抗资本主义分工和反对一切形式的私有制具有了现实的可以凭借的物质力量,而且,使“个人”彻底摆脱私有财产、摆脱对“物”的依附成为现实。以此为基础,“个人”才可能不再作为“阶级的个人”而是作为“真正的个人”而存在,才有可能通过完全的“个人”之间的自由联合而结成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只有在这种“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分工的发展,造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局限和“异化”;同时,分工的发展,也不断生产着“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如何历史地扬弃分工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局限和“异化”,从而将“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转变为现实,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包括资本主义及其以前一切与个人相对立的社会力量)所形成的强加于每一个人身上的分工,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偶然的,但是它却为每个人划定了自身所无法超越的界限,这种界限制约着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相信,这种历史性的转变或者说跨越,是具有可能性的。但是,这一转变或跨越的完成,不能依靠任何外力的介入,也不会来自于任何头脑的自我玄思,而只能是在分工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人与人社会关系内在的革命性变革来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种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和前提的社会关系内在的革命性变革,至少包含着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第一,“各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这不仅是为了实现他们的自主活动,而且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这种占有受到一系列现实条件的限制:首先,这种占有受所要占有的对象的制约,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由此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制约,只有在机器大工业的背景下,在生产的专门化达到极限而普遍化的要求成为可能的前提下,这种共同的占有才具有现实性;其次,这种占有受进行占有的“个人”的制约,只有一无所有的、“被迫”在不同生产部门中流动的、需要掌握多种专业技能的现代无产阶级,“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最后,占有还受到占有所采取的方式的制约,这种占有只有通过普遍的联合、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在革命中,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权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权力被打倒,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普遍性质以及无产阶级为实现这种占有所必需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无产阶级将抛弃它迄今的社会地位遗留给它的一切东西。”如上所述,分工的细化和进一步专门化,为这些条件的满足提供了现实的基础。而一当这些条件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一当无产阶级的革命,不仅是政治革命、更是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整体性变革成为现实,则联合起来的“个人”最终将实现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此时,私有制便终结了,劳动实现了向自主活动的转化,受制约的交往转化为个人本身的交往,“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又是同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

第二, “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中”,“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由“个人”自由联合而成的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而“个人”的自由创造在这种“调节”中与社会的整个物质生产生活直接同一,“个人”不再屈从于历史中自然形成的分工给每个人划定的固定界限,而是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的创造。在这里,“兴趣”不仅仅是指心理学意义的好奇或者某种心理偏好,而是体现为人的“自由个性”、人的自我规定性;由“兴趣”出发的自由创造,恰恰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外显,体现着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此时,是“个人”的“兴趣”和由“兴趣”的差异、互补和彼此需要形成的各种自由创造将自由的个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过去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并束缚人们自由发展的分工现在已经不再是联结人与人的强制纽带,其只不过是在“社会调节着生产”的基础上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创造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差异性又彼此需要、互为补充的新的联合生产的外在形式。在这里,旧式分工及其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异化”和割裂被真正现实地扬弃,“个人”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的“自由个性”自由地从事自己的创造性活动。现在,在这种由“个人”自由联合而结成的真正的社会共同体中,虽仍然会保留有各种社会“角色”的差异,会存在不同范围、不同领域的某种特定的实践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再是自然强加在“我”身上的枷锁,不再是对“我”的具有局限性的外在“属性”的界定;它们仅仅是“我”自由选择的对象,是“我”自由创造作用和指向的客体――“我”可以自由地选择这些“角色”中的一种或多种,从事这些活动中的一项或多项。 “我”的选择不是基于“我”的“兴趣”之外的任何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作为真正的主体而不是作为“我”的实践活动所施加的对象的“属性”而存在。此时,也只有在此时, “我”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我”才能作为“自由的个人”、“完全的个人”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条件总是表现为偶然的,而现在,各个人本身的独自活动,即每个人本身特殊的个人职业,才是偶然的。”

总之,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分工为研究视角和切入点,系统地展示和勾画了“个人”在分工的发展演进所推动和折射的人类社会结构性变迁中追求自由、走向解放、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图景――我们至今为止的全部历史,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的全部奋斗历程,都正在确证和不断实践这一伟大图景。

个人全面发展篇六

敬爱的党组织:

我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已经近一年了,这一年来,我不断注意提高自身修养,从各方面以一名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审视自己。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我人生理想与信念的最大追求。入党作为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志向,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的目标,是一项无比神圣而光荣的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章中的这段话揭示了我党的性质、纲领、任务、思想行动指导原则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与理想境界,使我再一次清醒地认识到我为什么要入党这个负有极其深刻内涵的问题。虽然我已经是党组织中的一员了,但还要继续努力,切实争取在思想上进一步完全入党,更加明确地知道自己入党是为了什么。

我认为:入党就意味着责任与使命,意味着拼搏与奋斗。入党绝不是为了捞取个人的某种政治资本,也不是为了达到升官发财、贪图金钱与名利的目的。入党为的是能比别人多吃苦、吃得亏、吃大苦、耐大劳;为的是不图名不图利,不计个人的得与失;为的是任劳任怨、踏踏实实,抛弃个人私利。作为一个党员来说,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条件下都要以党的事业为重,事事当先锋、处处做表率,充分发挥好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党的先进性。

我们大学生要端正入党动机,入党是一种心灵的净化,要树立“入党本身就是净化”的理念。共产党是一个纯洁的队伍,净化心灵应是我们入党的基本动机。入党的过程就是认识党、热爱党、发展党和捍卫党的过程,不能存在任何私心杂念,不能带有功利欲和虚伪心入党。

入党是一种觉悟的提高,要树立“入党本身就标志着思想进入一个新境界”的理念。共产党是加快实现共产主义的先锋组织,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伟大理想,是我们入党的根本动机。共产党先进就先进在觉悟上,这是本质,所以要强调“先从思想上入党”的重要性。“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如果说党员有什么超越常人的地方,那就是信念和忠诚。

入党是一种特殊的奉献,要树立“入党本身就意味着付出和奉献”的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是我们入党的现实动机。事实证明,在每个重要时期、特殊时刻,党员总是冲锋在前。因此,“先群众之忧而忧,后群众之乐而乐”应该成为每个共产党员的起码品格,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计个人得失则应是对一个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要入党,就要敢于奉献、勇于奉献、甘于奉献、乐于奉献,而入党行动的本身就是在向党组织表白自己的奉献之心。我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的入党动机就是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然而,有了端正的入党动机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全面发展个人素质,选择正确的路标和方向,是每个青年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加入了共产党的优秀同学,因为有理想的指引,他们比一般同学更勤奋学习,积极钻研;他们更主动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关心同学,帮助同学,他们大多数都体现了党员应有的素质,成为同学心中的楷模。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提高个人能力素质,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这一代青年被喻为迷失的一代,在浮躁的物质世界里,我们怀念五四时期前辈们轰轰烈烈为理想而奋斗的执著和无悔,可是我们自身却很难做到,因为大多数人的理想已迷失去杂乱浮躁时物质世界里,我们追求自我个性的发展,却看不到发展的积极在哪里。人生短促,历史悠悠,谁不想在短促的生命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同党站在一起,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我注意从平时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怕苦不怕累,脚踏实地,认真工作,经常向老党员和同学学习经验、交流心得,认真关心国家大事,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激励自己。但自己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争取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正确看待自己的长与短、得与失、名与利,做一个无论在组织上还是思想上都入党的人。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不辱一个党员的名誉,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一个光荣的称号,为实现党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而奋斗。

以上是我近期的思想汇报,希望党组织及时给予我批评指导,我会虚心接受意见,不断改正缺点和不足,从思想上、行动上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希望党组织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20年2月20日

个人全面发展篇七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作为母语的高等教育充满了发展的契机,又面临诸多窘境。大学语文应转变以教育方为主的教学改革思路,而应以受教育方的需求出发,淡化大学语文工具性特点,强化语文能力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能力教育;素质教育

1978年,在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徐中玉先生和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共同倡议下,中断了30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得以重新开设。但大学语文既没有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尚方宝剑,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程遭遇尴尬。本文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与教学对象需求的详细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试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一.大学语文的契机与窘境

从中学到大学,没有了高考的指挥棒,大学语文拥有许多发展的契机:

一是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受到国家层面及专家越来越高的重视。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此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二是大学语文相比较于中学语文,无论教与学,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二要考虑经典性、思想性和时代性;

三要考虑可读性和效果性。

教学方面,首先是基本功的训练要加强;其次是思维能力要培养;再次是强化说和写的训练。大学语文如何考上,应该建立大学语文水平测试标准化的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字词句运用、常用文体写作能力、阅读鉴赏能力、选文内容知识、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一般演说能力等。可以综合测试,也可以分模块测试,如汉语基础能力测试、阅读与写作能力测试、口语表达能力测试、语文知识修养测试,或者分书面测试和口语测试两部分。[4]两位专家的教改思路可谓周详细致,虽有差异却都十分注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修养性。但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改思路,显然承载太多,要在短短的一学期完成,可操作性不强。虽然国内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不乏热烈,但至今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仍争议不断,教改效果收效甚微。

二.大学语文教学需求分析及改革尝试

面对大学语文课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契机与窘境,如何抓住契机,摆脱窘境,笔者以为,教学改革不能从教育方单方面出发来制订计划,而要更多兼顾受教育方的需求与接受。针对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言,结合笔者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需求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点:大学语文应该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堂应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思维开放,百家争鸣的课堂;大学语文不应脱离实际,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爱与美的教育以及哲学教育都是他们感兴趣并迫切需要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也是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内在需求;教学方法上,延续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强调字、词、句、篇的常规教学方式是不受欢迎的,应从以教师为主型转到学生为主型,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几点都鲜明反映了新一代大学生对刚刚过去的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厌恶,对未来大学学习的期待,充分体现了处于青春期大学生对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的要求以及对中学教育空缺的情感教育人生教育的需求。从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需求看出,对语文人文性的需求远大于对工具性的需求,与专家对工具性的强调形成强烈反差,可见学生对长期语文教育强调工具性的逆反心理,但我们并不能完全脱离语文的工具性这一基本特点。大学语文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依此思路,笔者以为,大学语文应进一步明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针对非中文专业理工科学生主体,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列为全校性公共必修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培养非中文专业人才的语文综合能力素质与人文素养。在短短一个学期时间,目标不能订得太高也不能太低。语文综合能力素质简单可概括为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抒情能力、描写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和说明能力五种能力,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期奏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文学美学启蒙,引发学生对文学、美学、哲学的兴趣,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学会爱,学会思考人生。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单纯的语文教育,取而代之是能力教育、人生教育。教材内容设计上,侧重文学美学启蒙及相应的五种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文学写作中存在五种表达方法,分别为抒情、描写、叙事、议论和说明,相对应的能力即表达感情、表达形象、表达事件、表达理论和表达知识的能力,相对应的人生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以及应用实践。在理论讲解上,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来思考人生与哲学,进行文学美学启蒙,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在实践训练上,通过相应的抒情能力、状物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及说明能力的训练培养语文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实现正确和流畅的表达和沟通,在文学写作及应用写作上掌握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结构成篇的能力。在道与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同时,训练大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依此思路,教材内容可分为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应用写作实践五大部分,每部分体例,大体上,除导入与结语外,主体部分可分为理论导引和范文解读两部分,并辅以延伸阅读和写作实践。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哲学、美学、文艺学。当然所有内容的讲解都建立在文学篇目讲解的基础上,不会脱离语文的范围,而混同于思想品德修养课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以情感教育为例,理论讲解部分,需解决情为何物、情分几种和如何抒情几个理论问题,对第一个理论问题,“爱是什么”引发的课堂讨论,可以从金代诗人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千古之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讲解基础上阐发。不同于政治或哲学课,理论部分的讨论对每一个同学的回答都采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则,只作引导,不设定标准答案。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教师填鸭式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将课堂交给学生,一次课设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讨论,不断深化,变教师唱主角模式为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模式。以审美教育为例,从歌德《浮士德》中的一句“美呀,请为我停留”引申出“什么是美的”这一主题讨论,并进而讨论男性美与女性美的标准,在讨论结束后再由教师对哲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作一简单介绍,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自然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适当播放音乐、视频对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有着显著作用。考核办法上,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加大平时分权重,尤其是出勤、课堂发言、课堂作业情况。可以总成绩为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各占20%、30%、50%来计算。期末为开卷考试,主要为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写作。相应于教学方法的转变,尤其需要鼓励学生平时多发言多参与,可要求学生至少发言5次,一次2分,5次就可以拿满10分平时分。出勤分满勤为10分。另外,以课内考核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考核转变,鼓励学生,尤其是课上不愿意发言的学生,参加各种人文类竞赛或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主持人大赛、新闻摄影竞赛、读书周、话剧周活动等,无论参加还是拿奖都可以加平时分,但总分不超过5分,仍鼓励课堂多发言。期中的考核以小组合作分工表演为主,演绎经典影视剧或话剧桥段,通过表演,加深同学之间互助合作,交流感情,也锻炼口头表达与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注释:

[1]吴瀛中国国文方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1

[3]温儒敏.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3.6.18.

[4]史灿方.大学语文改革的理念反思[n].光明日报,2007.8.8.

个人全面发展篇八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个人全面发展篇九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建议的精髓和主线,也是本次全会的亮点和重大贡献。

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正是按照xx的要求,建议突出理念先行、理念引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核心,在谋篇布局上突破了既往和常规。

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经济强国、创新大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xx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xx今年3月6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明确指出,老常态的路子、简单粗放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了。他借用一句流行词说:“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强国之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们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创新拓宽道路。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我们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根基,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自2019年开始,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过去是美国打喷嚏全球经济就感冒,现在还应该加上中国一打喷嚏,全球经济也感冒”。但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经济增长也不完全等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发展质量、效益和后劲亟待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这些既会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成为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xx在对建议所作的说明中特别强调,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他还以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例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建成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全面小康。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兼顾各方,均衡全局。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特别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协调的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和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要求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求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体现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它集中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胜之道。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人类的共识、全球的使命,也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事业。特别是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强度、力度有目共睹。2019年初,被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对于“美丽中国”“绿色化”的一系列探索,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如此评价:“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

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仍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当前,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与形势要求相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还不够高,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积极参与地区、国际合作和竞争,坚持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在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世界其他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寓中国发展于世界发展繁荣之中。

在制定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加快设立亚投行等重大战略部署。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使之更加公平公正。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是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意见也比较突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既需要把“蛋糕”越做越大,也需要把“蛋糕”越分越公平。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国家发展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必须牢固树立,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坚持这五大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将深刻改变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格局、发展力量,深刻影响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也将深刻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推动建立更为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个人全面发展篇十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是淘汰选拔教育,用淘汰的方法来“选才”,面向少数尖子学生。应试教育紧紧围绕着升学这一目的来设计培养目标,其着眼点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不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般强调的是适应环境,而不注重改造环境。在现行体制之下,如何打破应试教育的坚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素质教育之路,成为了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图书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心理等方面起到了课堂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学生为主,激发其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让学生学会学习,开发自身无尽的潜能

图书馆收藏的知识载体中所包含的丰富知识,从横的方面来看,几乎包括所有的学科专业知识;从纵的方面来看,包括各种水平,各种深度的读物。图书馆能满足各种程度的读者的需要。而且,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更迎合了中学生活泼的个性,读者不受束缚,根据自己的程度和需求进行阅读。

例如我们的图书馆通过举办讲座,开设信息检索课,实行图书室、阅览室全开放和师生每人一本借书证,坚持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选择图书,为学生学习利用图书馆创造了条件。同学们在图书馆里完全处于自主的地位,主动的状态,他们身上洋溢着积极愉快的学习热情。有些同学,为了参加奥数比赛,他们认真找学习材料;有些同学,为了撰写小论文,他们涉猎天文地理各方面的知识,尝试获取信息的乐趣;有些同学,为了参加演讲比赛,阅读了大量的书刊,有些同学,为了一个有争议的词语,一口气查了几种词典;如果有谁发现了有趣的书,就积极推荐给其他同学,他们学会了离开老师学习。同学们走进图书馆,就如走进了知识源泉的喷发地,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课外知识和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这里没有优、差生之分,人人的阅读权利都受到尊重;这里最体现个性,学生们在这里得到了长足发展,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同时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让学生学会做人,陶冶高远的精神情操

图书馆具有满足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丰富馆藏,同时又具有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空间,我们图书馆组织了各类活动,如首先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从而加强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在德育中的独特作用。正确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竞赛活动。在交往活动中,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学生的亲切交流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样可以锻炼出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利用伟人传记、英雄故事、革命战争题材小说、诗歌等进行理想、情操教育;利用中华文明史,革命烈士,英模人物和近代史及世界科学发展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办好形式多样的读书竞赛、故事演讲、书评会,使同学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图书馆既扩展了知识视野,又提高了艺术修养,又陶冶了性情。

三、根据中学生的阅读特点,有针对性地丰富馆藏

我们面对的读者多是高中生,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念型发展,用理论作指导进一步扩展其知识领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更高的发展,他们对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要求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他们渴望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常常有一些新设想、新见解,并对自己的观点反复思考,力求论据充足,他们热衷于运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观察社会,认识人生,努力形成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个性。他们的阅读兴趣除文艺作品外以逐渐对理论性阅读材料,对需要动脑筋积极思考的读物产生兴趣。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对作品设计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作出评价,善于根据课程要求进行课外阅读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且对文艺作品具有普遍兴趣。所以我们有针对性地丰富馆藏。又如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同学们对航空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社会竞争的激烈,同学们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也成了必需;信息技术的`发展,同学们对电脑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等等。为此,我们及时采购新书,满足师生阅读需求。

四、加强图书馆的宣传,增强图书馆的活力

加强图书馆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图书馆进而利用图书馆。我们图书馆通过宣传栏进行定期的图书馆知识的介绍,并在每学期初新生入学时对新生进行授课,让他们了解如何去利用图书馆,教会他们查找资料的手段。对新书进行大力的宣传。有些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这时,他们会寻求图书馆有没有自己喜欢看的书;或者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应看哪类型的书。对此,我们图书管理员热情主动地为读者服务,和读者沟通,了解读者的需求,不但做到读者有其书,更要做到书有其人。

五、展示学生阅读成果,促进更多学生加入阅读行列

我们图书馆牵头开展了一些集体活动,根据形势开展读书活动、图书展览、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来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如为配合学校宣传雷峰精神,我们联系学生会开展活动,把有关雷锋的书都从书库里挑出作书展,这样既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想教育,又是图书馆吸引学生的一种宣传手段。同时举办读者会,邀请一些资深的老师作读书报告,向学生推荐好书有深度的书,提高学生的阅读层次,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我们的阅读行列中来。

素质教育是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育人工程,应该说,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挖掘潜力,拓宽服务途径,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忙中偷闲,健康阅读,快乐阅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努力,与时俱进,让我们的图书馆成为师生的精神乐园,为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