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执行情况报告(精选15篇)

时间:2024-02-25 01:47:02 作者:琉璃

通过阅读情况报告,读者可以对所报道的情况进行有效地了解和把握,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以下是小编为您准备的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对您撰写情况报告时有所帮助。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扎实推动我县乡村振兴工作,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在分管主任带领下,分别深入到xx、xx、xx、xx、xx等镇街,对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又组织召开了县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通过实地调研、听取汇报和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了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县政府及其相关工作部门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积极研究谋划,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落实,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由县发改委牵头,已编制出台《xx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xx—2022年)》。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按照调整完善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十四五”土地整治规划,强化城乡统筹规划,推进镇村布局规划优化,积极做好与现代化农业、城乡融合、特色小镇、美丽田园乡村、农村产权等规划的衔接工作。经过县域协调、镇村酝酿统筹,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选择了xx镇的xx村、xx村、xx村作为试点村庄开展我县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

xx镇和xx镇分别被确定为全国国土空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和省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试点工作,xx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已列入部级名录,省级首批补助资金近xx亿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扎实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已完成造林xx亩,农田林网xx万亩,四旁植树xx万株、森林抚育xx万亩,另有xx绿美村庄建设正在快速进行。全域综合整治工作有效改善了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为建设“颜值”与“内涵”并重的美丽xx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充分发挥我县“农”字招牌作用、积极挖掘“特”字带动潜力、不断打造“商”字专属品牌。坚持高质量发展,构建了生态虾稻、高效园艺和休闲农业、数字农业“2+2”农业主导产业结构。全县虾稻共生总面积达xx万亩,高效园艺种植面积xx万亩,xx镇xx村获批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村,xx镇xx村获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县xx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建成xx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xx万亩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农旅融合工作,并在全县科学发展目标考核加分中予以体现。编制了《xx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坚持以“3221”品牌创建为目标,以“一南一北”两个区域为重点,推动乡村旅游建设。xx社区、xx村、xx社区创成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聘任旅游发展顾问,建立旅游专家智库;实施“牛师傅耕耘计划”,聘请高校、第三方专家团队作为“牛师傅”,指导我县乡村旅游区建设和发展。xx镇共整治土地xx万余亩,用于发展农旅融合项目,并出台支持特色农家乐、精品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相关政策;xx镇xx村与县平台公司共同对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后,高标准打造田园综合体。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接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积极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原有已建成xx个美丽宜居乡村的基础上,再打造xx个左右的美丽宜居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xx%以上。实施县域污水一体化工程,目前xx、xx污水处理厂以及xx、xx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已经建设完成。合计建设污水管网超xx公里。xx水处理厂xx万吨/日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配套污水管网已经完成约xx公里,计划xx月底前建成并通水运行。

截止xxxx年底已有xx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xx%,自然村覆盖率达到xx%,农户覆盖率达xx%。xxxx年拟新建xx座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污水管网xx公里,预计投入xx万元,覆盖新的行政村xx个,项目建成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xx%。xxxx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有xxxx和xxxx,目前这xx条黑臭水体已基本完成治理工作。xx县xxxx年计划建设农村生态河道xx条,涉及xx、xx等镇街,整治长度xx公里,计划投资xx万元。xxxx年实施xx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投资xx万元,涉及xx镇xx村、xx村。小流域面积共计xx平方公里,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xx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目标完成率达xx%。健全三级河长制体系,县委书记,县长为盱眙县总河长,县委、县政府xx位领导分别担任全县xx条(个)重要河湖河长,全县镇(街道)河长xx名、村级河长xx名。

按照“进城、入镇、留村”原则,坚持把危房户、砖泥房户、丘陵高岗饮用水困难户和“三道两区”周边矮旧房户作为优先改善对象。对四类重点对象户,按照“一户一策”原则,通过危房改造、政府托底安置等方式改善其住房条件。根据镇村布局规划,建设xx镇xx小区、xx社区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对规划发展村庄进行新建翻建或改造提升,用于搬迁群众“留村”安置。xx年来共改善农户xx余户,xx个农房改善项目竣工交付。

常态化在冬至、除夕、中元节、清明节等重要祭祀期间,引导群众摒弃焚烧冥币等祭扫陋习,倡导树立文明祭扫新风。对占用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和未经批准建设的xx家公益性公墓发出停止运营、停止扩建、停止销售的通知;拆除超大超豪华墓xx座、停建超大超豪华墓xx座、改造超大超豪华墓xx座、整治xx座散葬坟墓。全县所有农村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均达到xx平米以上标准,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有“四室七个一”,借助良好的硬件设施,举办文化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和科普讲座,有效促进了乡风文明。农村和谐社区达标率达xx%。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xx万元,对全县xx个敬老院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达到了“三有三能六达标”要求,完成xx镇和xx镇敬老院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双提升工作试点,积极推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工作有序开展。

我县建成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三馆以及镇街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县xx个镇街设有综合文化站,xx个村(社区)设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设施全覆盖。今年,根据民生实事要求新建xx个公益放映厅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镇(街)以“一乡一特”为要求,精心组织文艺演出、农民运动会等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定期开展文体活动、骨干培训,鼓励引导业余文艺团队节目出新。

依托“法律七进”,共开展反邪教、反诈骗、防范非法集资等宣传活动xx余场,共发放宣传资料xx余份,解答群众疑惑xx余条。开展xx场“百场法治文艺演出下基层活动”。结合各村实际,多点多面多形式打造了一批别具特色的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墙、法治一条街、法治宣传栏等法治文化阵地,推动实现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xx家,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xx家、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xx家。xx县xx个村(社区)共培育法律明白人xx名,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学习民法典活动达xx余场。积极实施“网格+普法”,定期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调解活动,送法进村入户到田头,向群众宣传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选强配优法律顾问人员,由xx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律师分别挂钩,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从“有形全覆盖”向“有效全覆盖”转变。

xxxx年县科技局投入资金xx万元组织实施苏北科技专项项目,共有xx家优秀涉农企业单位申报,其中“xxxx”等xx个富民强县项目以及“xxxx”等xx个科技帮扶项目成功立项。针对产业结构和业态比较单一问题,在水产养殖与加工产业基础下扩展支持面,新增加特色种植与加工,组织实施了“xxxx”等科技计划项目。不断加强人才培训、技术培训,培育了xx、xx等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农业科技型企业。

积极向上争取财政资金,不断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大力扶持龙虾产业发展,对虾稻共生种养户进行扶持,推进稻虾综合种养发展,带动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共争取省以上资金xx亿元。紧紧围绕“财政亲民折通车”方便、快捷的服务宗旨,及时、高效地将涉农补贴发放给补贴对象,每年通过“一折通”系统发放涉农补贴xx项,资金总额约为xx亿元。十三五以来,共投入各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xx亿元,带动经济薄弱村增收xx万元,分配低收入农户xx万元,全县xx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xx个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xx万元以上,全部达标出列,并实现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目标。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创业能力,xxxx年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培训xx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xx人,岗前培训、以工代训xx人;城乡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xx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xx人。开展重点群体创业意识、能力培训xx人。xxxx年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xx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xx人,适岗培训xx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xx人,创业意识、能力培训xx人。培育农村实用乡土人才,开展乡土人才高级职称申报评审工作,xx、xx通过评审获得乡土人才高级职称证书。开展了省级乡土人才建设发展项目评选工作,xxxx已通过“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评审。

一是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亟待提升。我县乡村产业仍处于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状况。传统产业缺乏竞争力,经营效益偏低;特色农业有规模但经营水平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农旅融合发展步伐较慢,乡村旅游产品不够精致,差异化、品质化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集散中心、智慧旅游虽已建成,但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相对单一,参与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较少,还有待进一步丰富;旅游业带动效应不够明显,依托明祖陵景区,xx村发展了农家乐、乡村客栈、民俗文化等旅游业态,但由于受到后续资金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项目单一等因素,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乡村旅游发展效益不佳。

二是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短板。由于历史欠账多,加上重视程度、保障力度、措施办法的差异,各镇街之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整治经费投入不足,乡村保洁队伍不稳定,人居环境整治标准不高,不少村庄仅限于环境卫生整治,对亮化、绿化、美化、公共设施方面标准低,人居环境整治未形成长效机制。组织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的参与意识还不够强。部分镇街长效管护体制不完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经常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各项维护资金严重缺乏,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的维修费、生活垃圾日常保洁清运费、公共道路亮化绿化日常管理维修费用、污水管网维修及日常处理费用等,导致部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昙花一现,建成之初时“高大上”,建成之后疏于管理,杂草重生,设施损坏,美景不再。

三是乡村引才、留才难依然存在。一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劳动力加速向城市地区转移,“空壳村”、“老龄村”等成为普遍现象,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产业发展政策难以落实,产业发展受到人力限制。二是乡土人才回归和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需要健全。现行的人才政策总体上缺乏系统性,难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才发展需求,影响了扎根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乡土人才培养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培养方式和手段,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四是大部分乡土人才创办的企业和合作社与高层次创新创业类企业相比,存在经济效益不够明显、带动就业人数少等短板,导致部分镇街对乡土人才创新创业重视程度不够,扶持力度不大。

四是农村改革进展不平衡。一是对农村改革认识不到位。从调研情况看,个别镇(街)和部门对深化农村改革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来谋划推进,存在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二是工作进展不平衡。有些镇(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土地利用综合改革等进展顺利、成效明显,有些宅基地改革相对缓慢。三是改革效果不平衡。有的镇街,通过改革实现了农民增收、集体增收、财政增收,提升了村容村貌、基层组织面貌、广大群众精神风貌;有的镇街,对改革政策不研究,工作没思路,推进没办法,存在“等靠要”思想和不想触及矛盾的惰性。

五是村居干部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乡村振兴工作推进过程中不少村居干部喜欢按老办法、老规矩办事,不敢打破常规,创新思维,缺乏担当精神。不少村居干部对乡村振兴认识模糊,特别是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认识不高,认为人居环境整治就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今天整治了,明天又重复,是一场既费力又费钱的难事,对这项工作持有观望思想和畏难情绪。有的村居干部到县里或镇里开会后,回到村居后既不开会传达,又不对外宣传,更谈不上家喻户晓,认为乡村振兴是上面的事情,上面工作安排了就应付一下,认为现在农村年轻人都外出了,在家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宣传了也就是摆摆样子,实际意义不大。这种做法的长期结果就是农民对乡村振兴工作尤其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参与度不高,卫生意识和觉悟认识很难提升。有的村居一到考核的时候就突击上人整治一下环境卫生,检查过后,无人问津,做不到长效治理。

一要坚持规划先行。乡村规划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农办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的意见》精神,树牢“不规划不建设、不规划不投资”理念,坚持“多规合一”,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利用、村庄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具特色,不搞千村一面;坚持规划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规划编制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科学合理编制,获得大多数群众认可。要注重示范引领,在全国聘请一批不同设计风格、设计理念的设计团队编制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做到规划一个,评审一个,实施一个;要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后,就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二要坚持产业支撑。产业兴则乡村兴。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败的关键,紧扣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产业发展落实到农民持续增收上来。要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人才、土地、资源、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相互流动和平等交换,释放农村发展潜力。要围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百村百态”“百村百业”,选准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数字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建立健全集旅游集散、咨询、商品展销、智慧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加快编制《旅游交通规划》,并按照规划完善旅游交通体系,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在全域范围内实施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工程,进一步丰富xx、xx、xx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体验型项目和业态,培育一批特色民宿,加强宣传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

三要坚持生态宜居。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的突破口,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计划。围绕省市特色田园创建工作部署,强化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责任,统筹社会资金,加快我县特色乡村、田园乡村、活力乡村融合发展。高标准规划设计,依据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特”的特色田园乡村。各职能部门和镇街要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同时要对已建设完成的配套设施加强日常维护管养,使农村成为绿色生态宜居的亮丽风景线。要充分挖掘每个村庄的历史文化、乡愁故事,打造田园综合体,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特色产业的载体。要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发展绿色农业。

四要坚持改革驱动。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挖掘农村内部潜力,充分解决好乡村振兴资金不足和土地瓶颈制约。要着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面组建农村集体股份合作组织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稳妥推进宅基地改革,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宅基地有偿退出,盘活闲置宅基地,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和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解决产业发展用地问题,增强乡村振兴发展的活力。要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住房抵押、有偿退出和流转机制,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要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激活基层基础活力,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努力实现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要坚持统筹协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强化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责任,建立工作台账,建立考评督导体系,定期研究推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统筹谋划,科学安排,积极稳妥推进。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安排县镇财政专项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协同支持乡村振兴;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城乡资金、技术、产业、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资源融合发展。

六要坚持人才先行。要从从青少年抓起,培养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树立致力乡村繁荣、奉献乡村振兴的价值观。通过兴办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打造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平台。用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比较效益,吸引一大批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带动群众致富。积极鼓励、宣传、引导优秀返乡人才投身乡村振兴队伍,激发其创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智慧热情。要制定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农村致富能人领办产业园、创业园、创新园。要持续加强职业培训,不断培育更多更好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不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完善实施村组干部培养规划,保障和提高村组干部待遇,进一步调动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头雁效应”。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人才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范文

2019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沙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得到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等中央主要媒体多次报道和推介长沙“三农”工作经验。

(一)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作为全市主题教育核心学习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切实将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严格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湖南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对打好“三大战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控非洲猪瘟等总书记关心关注的工作,结合长沙实际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意见或方案,全力推动***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转化为长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二)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办公会议对重点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10月26日组织各级党组织书记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观摩推进会,切实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领导。各市直部门明确“一把手”负责,县、乡两级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工作领导机构,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严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定不移落实“四个优先”原则,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择优调任市直农口部门负责人到区县(市)党政班子,将17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破格提拔为乡镇班子成员。在要素配备上优先满足,对引进的农林领域高精尖领军人才给予100万资金奖励,安排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的15%保障农业用地需求。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2019年市级安排财政资金21.88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同比增长23.8%;启动全省首支市场化运作的农业投资基金,落实股权投资1亿元;联合蚂蚁金服实施农村惠金融项目,累计发放贷款约15亿元。

(四)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规划引领作用。出台《长沙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突出抓好村庄规划修编提质,制定《长沙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启动镇村国土空间规划全覆盖两年行动计划,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在3个乡镇、61个村开展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试点,预计到2020年底可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

(五)全面建立实施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机制。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要求,出台《长沙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建立对各区县(市)党委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体系。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到各级绩效考核,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清单,组建11个专项推进组开展常态化督导,采取评优、奖补、通报、约谈、问责等多种方式,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一)脱贫攻坚全面推进。统筹推进本市脱贫和对口帮扶“两个战场”脱贫攻坚战,预计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64人,帮扶的8个贫困县2019年有望脱贫摘帽。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入整改中央巡视和督查考核发现问题,落实贫困学生资助2067.3万元,累计救助大病患者4.4万人次,落实1578户存量危房改造,每月发放29825名兜底保障对象补助资金897万元。大力推进“两业”扶贫。铺排产业扶贫项目553个,认定就业扶贫车间95家,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360人。切实担当省会扶贫责任。落实对口帮扶龙山县项目302个,到位帮扶资金1.6亿元;组织7个区县(市)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帮扶项目77个。

(二)现代都市农业全面发展。以“一县一特”产业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六大强农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长沙绿茶、宁乡花猪、浏阳油茶、望城蔬菜、小龙虾和花卉苗木六大“一县一特”产业链,新改建万头宁乡花猪养殖场7家、标准化长沙绿茶优质茶园2万亩、望城蔬菜基地2万亩和小龙虾养殖基地6.8万亩。稳定发展基础产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7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超过250万亩;落实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规范禁养区划定,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全力恢复生猪产能。加快发展融合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总收入预计超过2500亿元;累计创建星级农庄187家,长沙县浔龙河村获评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旅客量预计超过3000万人次。

贯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过程,浏阳市书香村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望城区静慎村“九贤治村”成为全国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

典型。

(四)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壮大。铺排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乡村服务型“四型”项目352个,消除“薄弱村”291个。夯实发展新基础。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清理核实集体资产276.85亿元,清查经营性资产81.69亿元、建设用地162.28万亩;基本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完善发展新组织。有序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开展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专项培训,“带头人”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探索发展新路径。长沙县探索形成物业经营型的“抱团”等六种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浏阳市沙市镇东门村以村级经营性资产入股企业发展体育运动休闲农庄,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元;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发展土地合作型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采取“龙头企业+土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荷花虾”养殖,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带动8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五)乡村治理全面加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宁乡市大成桥镇、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党小组“活力指数”星级管理,推行农村党员“先锋指数”星级管理,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创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中心2个、所112个,建设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100个,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乡)”等创建活动,打造形成浏阳市“幸福屋场”、长沙县“乐和乡村”、望城区“时代乡贤”和“十美”乡村、宁乡县“善行楚沩·幸福宁乡”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配备专职驻村辅警888人,实现“一村一辅警”全覆盖,有效巩固农村地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

(六)城乡融合全面深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初步打通,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面推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463家。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自愿退出、有偿使用、跨村跨镇流转。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浏阳市累计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69宗、2610亩,成交总价款3.82亿元,农村集体和农民获得收益1126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质。新增农村通自来水人口11.91万人,完成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936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实现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100%、光纤宽带通达率100%。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76所,新(改)建乡镇卫生院16家、村卫生室83家,建设60个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702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当前,长沙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乡村规划整体水平不高。有的规划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公共事业等与实际脱节;有的规划和执行“两张皮”,没有发挥引导约束作用。二是农业产业有待提质增效。上市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企业数量不多,经营主体支撑带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作用还不强。三是乡村基层治理基础仍然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部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群众主动自觉参与村组自治的积极性不高。

2020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长沙市将以***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坚决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加快推进长沙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进一步强化政策精准落实,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着力健全长效扶贫机制,提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易地搬迁后扶工作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防止返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开启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二)聚焦补齐农村短板。全面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超过90%,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覆盖率达到100%,推广普及“三池一地”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一户多宅”“空心房”全面整治到位,乡风家风民风持续改善。着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加强乡村通信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补齐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聚焦发展富民产业。建设和提升长沙绿茶、宁乡花猪、浏阳油茶、望城蔬菜、荷花虾和花卉苗木六大现代农业产业链,聚力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规模养殖场,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一批支撑“一县一特”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上市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完善企业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聚焦夯实基层基础。巩固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实施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基层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深化农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提升村规民约积极作用。

(五)聚焦深化农村改革。深入实施乡村人才引进培育行动,支持农民创新创业,鼓励各类专业人才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广土地合作经营,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涉农资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人才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范文

2020年,县人社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紧紧立足部门职能,突出乡村就业创业、乡村社会保障、乡村人才振兴、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6月,我局“三农”工作获“县先进集体”称号。

(一)实施“乡村就业创业提升行动”惠民生。

大力推荐外出就业。先后举办“春风行动”等各类招聘会12(场)次,组织企业1836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2.8万个,达成意向性协议1.3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6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不断满足了农村不同群体的就业意愿。积极推动回引就业。充分利用同城化、双城经济圈等契机,大力推进区域劳务合作,扎实开展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春风行动”,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2.5万人,帮助技能人才本地回引就业,促进农民工县内就业1.24万人,支持大学生、返乡人员回乡创业653人,协助园区鸿星尔克、三宝、季茜等企业招聘员工4000余人,顺利复工复产。全面落实就业扶贫任务。创建就业扶贫基地3个、就业扶贫车间10个,安置贫困劳动力369名;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514个。今年6月,县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获省委、省政府表彰。

(二)实施“乡村社会保障提升行动”增福祉。

有效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目前,我县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累计参保约8.4万人,按时足额为6.6万养老人员发放养老待遇,月发放金额为1.19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24.2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3.0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4.7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96万人。积极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为665家企业减负近2000余万元,预计全年减负2160余万元,为19500名灵活就业人员减少社保缴费1800余万元。切实发挥失业保险在稳就业中的作用。截止目前,为159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涉及职工人数9122人,补贴金额595.03万元,为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为102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补贴金额12.2万元;为10696人/次发放失业人员临时价格补贴,金额93.74万元。有序开展社会保险扶贫工作。与扶贫办、民政局建立“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三类困难群体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所有扶贫对象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截止目前,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26573人代缴保费265.73万元,参保率、代缴率均达到100%。

(三)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行动”激活力。

建强培训阵地。开展农业技能培训项目,依托全县9所公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采取集中授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柑橘栽培、水产养殖等多项农业产业技能培训项目,同时开展农村转移劳动能力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5000余人。实施人才保障。为乡镇(街道)服务所、原区所在地10个中心镇以及人口较多的镇所辖社区专项配置一类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人员87名,招募3个“三支一扶”大学生,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基层水平,提高了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加强人才培育。组织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赛区选拔赛暨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选手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2名。不断壮大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招聘乡村教师341名、乡镇涉农岗位30名、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21名。

(四)实施“农民工权益保障提升行动”促稳定。

强力推进农民工根治欠薪工作。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500余份,主动检查各类用人单位85户,督促补签劳动合同510份;下达问询通知书6份,为720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795.6万元;建立农民工工资专户企业16家,涉及7460人次,累计发放农民工工资2.74亿元。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坚持公平公正调裁,截止目前,受理各类劳动仲裁案件61件,涉及企业、事业单位41家、劳动者61人,涉及金额224.25余万元。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组织工作专班远赴云南、福建等地,切实维护因工伤亡贫困农民工合法权益,争取抚恤金、赔偿费等282余万元。

人才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范文

报告是一种正式文件格式,具体指陈述调查本身或调查得出的结论,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龙安区位于安阳市区西南部,面积367平方公里,辖3镇2乡6个街道办事处,人口32万,其中农村人口为24.1万人。

2019年,我区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落实四个优先为前提,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一是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2018年3月5日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龙安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全区175个行政村,坚持“一村一队”,从全区各局委中抽调175名科级干部到村中任“乡村振兴”战略村级工作队队长,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全区先后选派了107名区直机关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切实发挥了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尖兵”作用。2018年通过“两委换届”选举出了一大批“能力强、责任心强、素质高、群众信得过”的两委干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组织基础。通过组织建立,科学谋划,形成了层层有人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是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龙安区域内既有城区又有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为此,龙安区委、区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制度性供给和政策安排设计,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把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流动格局,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享共赢的互利互惠机制,让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科技等各类发展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

三是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乡村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把“真金白银”投到农村,既是对城乡发展历史负责,也是对乡村振兴未来的担当。农业农村建设面广量大,很多项目都是公益性的,社会效益明显高于经济效益,少数有回报的也是投入大、周期长、回本慢,必须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主渠道作用。龙安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同时,加快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配置到了农业农村。2019年,区财政先后投入5000万元,用于全区乡村振兴建设。

四是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这既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优先补齐的突出短板,也是影响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主要痛点。龙安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持续改善路、水、电、物流等基础条件,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农村科教文卫体、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让农民在农村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

(二)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三产融合,促进经济增收。区委、区政府制定了《龙安区现代农业2018—2020年发展规划》,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新跨越的发展步骤,利用2018-2020年三年时间,通过优化布局、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增活力,推动农业布局科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高效发展。

2019年,龙安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保障,以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着力打造小杂粮、花卉苗木、花椒、红薯、优质林果等示范基地,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都市生态农业工作,精品园数量达到20家,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5万亩,总产量达到5.56万吨。

二是强化电商发展,促进农村增收。搭建共享平台,推介特色产品。组织利用邮政系统“邮乐购”平台、各生产销售企业网站的作用和优势,重点突出我区的小杂粮和花卉苗木,加强产销信息对接,釆取开通农产品入驻绿色通道、宣传促销、直播带货等方式,开展线上下单采购、线下统配送“直购直销”服务。2019年新建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2个,完成我区41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同时积极培育电商示范企业加工、生产、销售当地农副产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扩大生产,让当地贫困群众参与到企业务工或其他形式增加收入。2019年,全区共培育电商示范企业11家,网上销售涉农产品341.48万元。新建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2个,提前完成我区41个贫困村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带动贫困户39户74人。

(三)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示范引领。投资200多万元高标准编制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产业振兴规划和省级示范村乡村振兴规划,为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突出抓好善应省级示范镇和马投涧市级示范镇创建工作,着力打造、提升羊毛屯、四门券等6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打造沿省道303线从海村到西上庄村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二是领导重视,推进农村垃圾整治。2019年,我区继续实行农村垃圾治理“五分钱”工程(农户每天拿五分钱),区政府每年拿出1400多万元,坚持以农村垃圾市场化治理为主导,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日常化。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通过对乡(镇)、街道、村、和保洁公司三级考核,提高了各级对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重视度,有效督促了保洁公司长期提供高质量保洁服务,真正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区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到村观摩调研,现场进行点评;区督查中心、人居办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列出台账,跟踪推进,进行整改。有力促进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进行。2019年元月份,我区开展了农村“五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硬化)、污水治理、空心村及村内空闲用地集中整治大比拼竞赛活动,活动期间,全区共清理垃圾、杂物30万方,拆除废旧建筑1000余处,整理空闲用地2000亩,出动铲车、汽车、挖掘机2万余台次,完成1.2万户污水治理,粉刷墙壁15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000余盏,种植绿化树木1万棵。为保证广大群众过一个舒适、祥和的春节,在全区农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号召全区各乡镇、街道利用春节前后开展一次“三清一改”集中整治活动。区人居办实行每天进行督导督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全区共组织人员5000余人,出动机械车辆300余台,投资300余万元。清运垃圾总量8800余吨。清理村内塘沟50余个;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废弃物130余吨。农作物秸秆通过切杆粉碎和饲料青贮,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0%。按照“五个一”动态监督管理机制要求,我区从三月份开始,严格实行日信息上报,周曝光、月评比、季观摩制度要求,对全区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进行督导督查,通报排名,有力提高了各乡(镇)办的重视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全区群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我区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1000余万元对部分村实施户户通道路硬化;龙泉镇投资300余万元对s303道路沿线村庄进行美化;我区紧紧抓住3月份绿化植树大好季节,投资100万元,全区规划30个村进行村庄绿化;投资约5000万元在全区范围内的主干道两侧进行新栽、补栽绿化,在东风乡、龙泉镇规划建设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街心公园、微地形绿化等建设,目前,在龙安区境内已打造成沿省道s303线六公里长的绿化游园建设,形成了“一路带八村”“一路带五园”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四是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工作。龙安区把改厕工作作为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要抓手之一,大力推进户厕改造。一是高度重视,推进有力。区、乡两级党政领导亲自抓。制定出台了《龙安区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员上阵,深入一线指导开展工作。掌握一手资料,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了例会制度,每周通报二次进展情况,并及时组织相关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现场观摩,交流经验,极大推进了工作的开展。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们经过充分调研,结合每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改造模式。三是试点先行,由点到面。将东风乡王潘流村、海村,龙泉镇羊毛屯村、全林村,马投涧镇李家安村,善应镇中城村作为第一批试点村,整村推进,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四是建立台账,细化目标,对照2019年我区1万户的改造任务,我区进行了任务细化分解,把任务数分解到每月,明确到乡办,实行台账式管理,有力促进改厕工作的进行,圆满完成了1万户的改厕任务。

五是因村施策,推进污水治理工作。离城区较近的村,通过积极协调,实行与市政管网连接。投资473万元在东风乡赵张村建设村内污水管网与市政管网连接建设,已完工;投资460万元的东风乡王潘流村14411米污水处理管网已完成主管网建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镇区管网。马投涧镇投资170万元在镇区铺设3000米污水管网,已完工;善应镇投资600万元在镇区主干道铺设污水管网,已基本完工;离城区远,具备条件的村实行沉淀池和人工湿地处理。东风乡投资116万元在黄张村、许张村修建三级沉淀池和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已完工;龙泉镇羊毛屯村、四门券村污水管网和沉淀池建设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四)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一是突出抓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我区制定了《龙安区建设美丽乡村助力脱贫攻坚(2018-2020年)行动方案》,与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乡(镇)、9个示范村相结合,开展“四大工程”即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移风易俗覆盖工程、实施清洁家园惠民工程、实施孝善敬老工程,把开展扶志扶智宣传教育活动、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开展文明创建等内容纳入到各项创评之中,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程度和素质,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深入开展各类评选活动。(1)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和孝善敬老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助力农村移风易俗。制定印发《龙安区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实施方案》、《龙安区关于在全区农村“推行设立孝善基金深化孝善敬老活动》文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断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龙泉镇东平村连续三年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村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目前,我区5个乡镇84个村建立了孝善基金会,1207位老人收到孝善基金68万元。(2)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按照年度工作安排,对照文明村镇创评标准,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目前共创建省级文明乡镇2个即东风乡和龙泉镇,省级文明村2个即娘娘庙村和下马泉村,市级文明村15个,区级文明村77个,全区受到区级以上表彰的文明村合计117个,占比66.8%,有力提升了全区乡风文明建设水平。(3)积极参与道德模范、河南好人、身边好人、安阳市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我区2人被评为河南好人,2人评为安阳市道德模范,6人入围中国文明网好人榜。通过考评,进一步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进程。同时,结合我区“一创八评”,积极参加安阳市文明家庭评选,进一步弘扬了正能量。

三是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通过制定《龙安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龙文明[2018]7号),明确工作目标,深入推动移风易俗工作,遏制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遏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陈规陋习,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小落细落实。2018年,全区省、市、区级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率先启动,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健全“四会”组织,实现有人管事、有章程理事、有规范流程,在全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工作,推进农村“红白理事会”建设,规范引导农民执行移风易俗规定。

四是深入实施各类文化科技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文化下乡、送戏下乡”等活动。“龙安区乡风文明智志双扶文艺宣传进基层”主题活动专场文艺演出在马家乡马家村文化活动广场拉开序幕,文艺演出以舞蹈《欢聚一堂》开场,演出了男声独唱、豫剧选段、快板、歌伴舞等14个节目。该主题活动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浓厚氛围,提振必胜信心,实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和谐发展。

(五)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推动乡村和谐发展。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等工作,推动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实施农村“组织力+发展力”提升计划,深入开展以进行一次动员、强化一项机制、建立一支队伍、开展一次承诺、抓实一项管理、营造一个氛围为主题的“六个一”活动,扎实推行农村干部“红、黄、黑”“三色”管理,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组织100余名农村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到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提升了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

二是健全村务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三是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全力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增强了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建立健全基层司法调解等纠纷调处机制,基层矛盾纠纷逐年减少,上访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全区社会公共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四是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雪亮工程”建设,实现了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重点部位有技防的防控网络。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全区乡村治安环境实现了进一步好转,民族宗教工作和谐稳定。

(五)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

一是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农民增收主渠道,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龙安区努力开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新局面,2019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42.64元。

1、以稳就业为指南,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取得新成效。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00人,占年度目标850人的105.88%,完成市定目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120人,占年度目标1100人的102%,返乡下乡创业592人,占年度目标350人的169.43%,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100人,100%完成市定目标,返乡农民工创业辅导253人,占年度目标250人的101%。

2、以体系建设为保障,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实现新发展。

(1)加强创业保障体系建设。成立龙安区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指导乡镇建立统计、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目标考核。

(2)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与辅导,打造特色培训品牌,加强管理咨询、融资指导服务。2019年,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100人,创业辅导253人。二是积极推进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互联网+就业创业”系统以及乡镇人社保障所,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注册登记、培训招聘、政策咨询、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三是大力推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招聘会。招聘会涵盖百余家用人单位,招聘岗位包括家政、护工、运输工、普工、纺织工、制衣工、服务员、技工等10余个工种,提供就业岗位共计10000个左右;充分拓展了农民工就业可行性,招聘会参与人数达到350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的有1500余人。四是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实名制信息采集及台账建立工作,2019年,我区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592人,全部进行了身份及创业项目信息核实登记工作。

3、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实现新跨越。2019年推荐省级脱贫攻坚优秀项目2个(龙泉金有盆栽苗木合作社、马投涧龙马家庭农场),市级示范项目1个(善应保亮林果种植合作社),认定区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4个(马投涧亮飞农场、善应保亮林果种植合作社、龙泉金有盆栽苗木合作社、马投涧龙马家庭农场)。

二是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统筹、辐射和指导作用,推动了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适度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做到了农村贫困人员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七)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一是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区175个行政村全部已完成清产核资任务,为下一步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打下良好基础。制定了“龙安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龙安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龙安区集体组织成员身份认定办法”等文件,设计了“农村家庭人员调查表”、“人口信息采集表”、“成员身份核定公示表”等表格,并制定了产权制度改革流程、成员身份界定流程等,目前已有95个村基本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工作。

二是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我区大力宣传相关政策规定、研究解决村集体“三资”管理易发多发的问题及对策等,提高村基层干部的经济管理和政策水平。

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都市生态农业工作,培育精品园;积极创建省市重点龙头企业、省市示范专业合作社、省市示范家庭农场。《龙安区农业农村局新型经营主体遴选办法》等文件,在全区遴选了20名技术指导员,每个技术指导员对接5个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技术指导。目前我区共遴选出26个新型经营主体,74个科技示范户。

四是认真做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我区建立了小麦、玉米、谷子、红薯等试验示范基地,结合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补助项目,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小杂粮推广提供技术平台。五是切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上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1.07万亩。以“三地一矿”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小杂粮、花卉苗木、花椒、红薯、优质林果等示范基地,持续抓好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村集体经济“清零破五”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区175个村全部实现集体收入“清零”目标,集体年收入超5万元的村达到169个。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都市生态农业工作,精品园数量达到20家;积极创建省市重点龙头企业、省市示范专业合作社、省市示范家庭农场。全区共有省、市级龙头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7家、家庭农场56家。

五是加强农村金融创新。实施乡村振兴金融支撑工程,综合运用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加大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信贷供给体系,创新农村信贷产品。区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用好用足普惠金融政策,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融资能力。构建多渠道直接融资体系,进一步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使农民合作社和农户通过地押云贷、农信云贷等金融产品实现网上申请发放贷款。

虽然我区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我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

二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有资金不足,区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资金有限,农业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担保难、时间短、额度小,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

三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薄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和培训力度不够,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不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缺乏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是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村民的自治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意识。部分农村存在娱乐活动单一、文化阵地建设滞后、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

下一步,我区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五个振兴”要求,认真按照省、市的具体部署,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取得实效。

(一)围绕“产业兴旺”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培育主导产品。根据我区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围绕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及时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小杂粮、林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及精深加工。四是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实现农村资源高效配置。五是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基础,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

(二)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二是打造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处理乡村垃圾,使乡村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同时,严格落实河长制,实行三级河长治污,着力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文化+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业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因地制宜推出一批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庄,让旅游产业成为我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如善园小镇、长春观、马鞍山森林公园等可以进行精心打造,并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三)围绕“乡风文明”要求,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乡村落地生根。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农村实际,采取符合农村自身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对中国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挖掘人文资源,推进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二是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村落和古村落保护开发,让其既传承历史文化、凝结乡愁眷恋,又跟上时代节拍、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在原有文化根脉上的新生。重点打造王二岗等一批特色文化名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风、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着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开展“服务惠民”活动为依托,大力整合乡村建设各类资源,着力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党建、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民政、文体、法律等8项服务,切实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四)围绕“治理有效”要求,打牢基层基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发挥其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定期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加强执纪监督,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二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挖掘和宣传本区乡村人物的道德模范,发挥其激励和模范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并通过司法途径着力调解村与村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的关系,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以“一创八评”为抓手,广泛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三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五)围绕“生活富裕”要求,加强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加强“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农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促进特色产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二是抓好产业兴旺。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构建“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拓宽增收渠道。大力推进人才振兴工程,精心组织开展“引家乡人、建家乡”活动,通过加强产业建设,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农业农村活力,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xx区位于安阳市区西南部,面积367平方公里,辖3镇2乡6个街道办事处,人口32万,其中农村人口为24.1万人。

20xx年,我区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落实四个优先为前提,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一是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2018年3月5日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龙安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全区175个行政村,坚持“一村一队”,从全区各局委中抽调175名科级干部到村中任“乡村振兴”战略村级工作队队长,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全区先后选派了107名区直机关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切实发挥了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尖兵”作用。2018年通过“两委换届”选举出了一大批“能力强、责任心强、素质高、群众信得过”的两委干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组织基础。通过组织建立,科学谋划,形成了层层有人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是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龙安区域内既有城区又有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为此,龙安区委、区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制度性供给和政策安排设计,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把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流动格局,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享共赢的互利互惠机制,让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科技等各类发展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

三是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乡村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把“真金白银”投到农村,既是对城乡发展历史负责,也是对乡村振兴未来的担当。农业农村建设面广量大,很多项目都是公益性的,社会效益明显高于经济效益,少数有回报的也是投入大、周期长、回本慢,必须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主渠道作用。龙安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同时,加快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配置到了农业农村。2019年,区财政先后投入5000万元,用于全区乡村振兴建设。

四是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这既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优先补齐的突出短板,也是影响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主要痛点。龙安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持续改善路、水、电、物流等基础条件,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农村科教文卫体、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让农民在农村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

(二)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三产融合,促进经济增收。区委、区政府制定了《龙安区现代农业2018—2020年发展规划》,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新跨越的发展步骤,利用2018-2020年三年时间,通过优化布局、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增活力,推动农业布局科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高效发展。

2019年,龙安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保障,以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着力打造小杂粮、花卉苗木、花椒、红薯、优质林果等示范基地,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都市生态农业工作,精品园数量达到20家,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5万亩,总产量达到5.56万吨。

二是强化电商发展,促进农村增收。搭建共享平台,推介特色产品。组织利用邮政系统“邮乐购”平台、各生产销售企业网站的作用和优势,重点突出我区的小杂粮和花卉苗木,加强产销信息对接,釆取开通农产品入驻绿色通道、宣传促销、直播带货等方式,开展线上下单采购、线下统配送“直购直销”服务。2019年新建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2个,完成我区41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同时积极培育电商示范企业加工、生产、销售当地农副产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扩大生产,让当地贫困群众参与到企业务工或其他形式增加收入。2019年,全区共培育电商示范企业11家,网上销售涉农产品341.48万元。新建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2个,提前完成我区41个贫困村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带动贫困户39户74人。

(三)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示范引领。投资200多万元高标准编制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产业振兴规划和省级示范村乡村振兴规划,为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突出抓好善应省级示范镇和马投涧市级示范镇创建工作,着力打造、提升羊毛屯、四门券等6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打造沿省道303线从海村到西上庄村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二是领导重视,推进农村垃圾整治。2019年,我区继续实行农村垃圾治理“五分钱”工程(农户每天拿五分钱),区政府每年拿出1400多万元,坚持以农村垃圾市场化治理为主导,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日常化。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通过对乡(镇)、街道、村、和保洁公司三级考核,提高了各级对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重视度,有效督促了保洁公司长期提供高质量保洁服务,真正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区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到村观摩调研,现场进行点评;区督查中心、人居办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列出台账,跟踪推进,进行整改。有力促进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进行。2019年元月份,我区开展了农村“五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硬化)、污水治理、空心村及村内空闲用地集中整治大比拼竞赛活动,活动期间,全区共清理垃圾、杂物30万方,拆除废旧建筑1000余处,整理空闲用地2000亩,出动铲车、汽车、挖掘机2万余台次,完成1.2万户污水治理,粉刷墙壁15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000余盏,种植绿化树木1万棵。为保证广大群众过一个舒适、祥和的春节,在全区农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号召全区各乡镇、街道利用春节前后开展一次“三清一改”集中整治活动。区人居办实行每天进行督导督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全区共组织人员5000余人,出动机械车辆300余台,投资300余万元。清运垃圾总量8800余吨。清理村内塘沟50余个;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废弃物130余吨。农作物秸秆通过切杆粉碎和饲料青贮,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0%。按照“五个一”动态监督管理机制要求,我区从三月份开始,严格实行日信息上报,周曝光、月评比、季观摩制度要求,对全区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进行督导督查,通报排名,有力提高了各乡(镇)办的重视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全区群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我区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1000余万元对部分村实施户户通道路硬化;龙泉镇投资300余万元对s303道路沿线村庄进行美化;我区紧紧抓住3月份绿化植树大好季节,投资100万元,全区规划30个村进行村庄绿化;投资约5000万元在全区范围内的主干道两侧进行新栽、补栽绿化,在东风乡、龙泉镇规划建设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街心公园、微地形绿化等建设,目前,在龙安区境内已打造成沿省道s303线六公里长的绿化游园建设,形成了“一路带八村”“一路带五园”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四是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工作。龙安区把改厕工作作为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要抓手之一,大力推进户厕改造。一是高度重视,推进有力。区、乡两级党政领导亲自抓。制定出台了《龙安区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员上阵,深入一线指导开展工作。掌握一手资料,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了例会制度,每周通报二次进展情况,并及时组织相关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现场观摩,交流经验,极大推进了工作的开展。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们经过充分调研,结合每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改造模式。三是试点先行,由点到面。将东风乡王潘流村、海村,龙泉镇羊毛屯村、全林村,马投涧镇李家安村,善应镇中城村作为第一批试点村,整村推进,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四是建立台账,细化目标,对照2019年我区1万户的改造任务,我区进行了任务细化分解,把任务数分解到每月,明确到乡办,实行台账式管理,有力促进改厕工作的进行,圆满完成了1万户的改厕任务。

五是因村施策,推进污水治理工作。离城区较近的村,通过积极协调,实行与市政管网连接。投资473万元在东风乡赵张村建设村内污水管网与市政管网连接建设,已完工;投资460万元的东风乡王潘流村14411米污水处理管网已完成主管网建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镇区管网。马投涧镇投资170万元在镇区铺设3000米污水管网,已完工;善应镇投资600万元在镇区主干道铺设污水管网,已基本完工;离城区远,具备条件的村实行沉淀池和人工湿地处理。东风乡投资116万元在黄张村、许张村修建三级沉淀池和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已完工;龙泉镇羊毛屯村、四门券村污水管网和沉淀池建设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四)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一是突出抓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我区制定了《龙安区建设美丽乡村助力脱贫攻坚(2018-2020年)行动方案》,与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乡(镇)、9个示范村相结合,开展“四大工程”即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移风易俗覆盖工程、实施清洁家园惠民工程、实施孝善敬老工程,把开展扶志扶智宣传教育活动、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开展文明创建等内容纳入到各项创评之中,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程度和素质,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深入开展各类评选活动。(1)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和孝善敬老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助力农村移风易俗。制定印发《龙安区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实施方案》、《龙安区关于在全区农村“推行设立孝善基金深化孝善敬老活动》文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断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龙泉镇东平村连续三年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村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目前,我区5个乡镇84个村建立了孝善基金会,1207位老人收到孝善基金68万元。(2)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按照年度工作安排,对照文明村镇创评标准,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目前共创建省级文明乡镇2个即东风乡和龙泉镇,省级文明村2个即娘娘庙村和下马泉村,市级文明村15个,区级文明村77个,全区受到区级以上表彰的文明村合计117个,占比66.8%,有力提升了全区乡风文明建设水平。(3)积极参与道德模范、河南好人、身边好人、安阳市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我区2人被评为河南好人,2人评为安阳市道德模范,6人入围中国文明网好人榜。通过考评,进一步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进程。同时,结合我区“一创八评”,积极参加安阳市文明家庭评选,进一步弘扬了正能量。

三是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通过制定《龙安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龙文明[2018]7号),明确工作目标,深入推动移风易俗工作,遏制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遏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陈规陋习,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小落细落实。2018年,全区省、市、区级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率先启动,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健全“四会”组织,实现有人管事、有章程理事、有规范流程,在全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工作,推进农村“红白理事会”建设,规范引导农民执行移风易俗规定。

四是深入实施各类文化科技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文化下乡、送戏下乡”等活动。“龙安区乡风文明智志双扶文艺宣传进基层”主题活动专场文艺演出在马家乡马家村文化活动广场拉开序幕,文艺演出以舞蹈《欢聚一堂》开场,演出了男声独唱、豫剧选段、快板、歌伴舞等14个节目。该主题活动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浓厚氛围,提振必胜信心,实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和谐发展。

(五)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推动乡村和谐发展。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等工作,推动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实施农村“组织力+发展力”提升计划,深入开展以进行一次动员、强化一项机制、建立一支队伍、开展一次承诺、抓实一项管理、营造一个氛围为主题的“六个一”活动,扎实推行农村干部“红、黄、黑”“三色”管理,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组织100余名农村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到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提升了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

二是健全村务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三是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全力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增强了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建立健全基层司法调解等纠纷调处机制,基层矛盾纠纷逐年减少,上访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全区社会公共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四是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雪亮工程”建设,实现了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重点部位有技防的防控网络。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全区乡村治安环境实现了进一步好转,民族宗教工作和谐稳定。

(五)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

一是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农民增收主渠道,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龙安区努力开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新局面,2019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42.64元。

1、以稳就业为指南,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取得新成效。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00人,占年度目标850人的105.88%,完成市定目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120人,占年度目标1100人的102%,返乡下乡创业592人,占年度目标350人的169.43%,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100人,100%完成市定目标,返乡农民工创业辅导253人,占年度目标250人的101%。

2、以体系建设为保障,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实现新发展。

(1)加强创业保障体系建设。成立龙安区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指导乡镇建立统计、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目标考核。

(2)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与辅导,打造特色培训品牌,加强管理咨询、融资指导服务。2019年,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100人,创业辅导253人。二是积极推进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互联网+就业创业”系统以及乡镇人社保障所,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注册登记、培训招聘、政策咨询、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三是大力推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招聘会。招聘会涵盖百余家用人单位,招聘岗位包括家政、护工、运输工、普工、纺织工、制衣工、服务员、技工等10余个工种,提供就业岗位共计10000个左右;充分拓展了农民工就业可行性,招聘会参与人数达到350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的有1500余人。四是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实名制信息采集及台账建立工作,2019年,我区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592人,全部进行了身份及创业项目信息核实登记工作。

3、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实现新跨越。2019年推荐省级脱贫攻坚优秀项目2个(龙泉金有盆栽苗木合作社、马投涧龙马家庭农场),市级示范项目1个(善应保亮林果种植合作社),认定区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4个(马投涧亮飞农场、善应保亮林果种植合作社、龙泉金有盆栽苗木合作社、马投涧龙马家庭农场)。

二是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统筹、辐射和指导作用,推动了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适度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做到了农村贫困人员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七)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一是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区175个行政村全部已完成清产核资任务,为下一步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打下良好基础。制定了“龙安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龙安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龙安区集体组织成员身份认定办法”等文件,设计了“农村家庭人员调查表”、“人口信息采集表”、“成员身份核定公示表”等表格,并制定了产权制度改革流程、成员身份界定流程等,目前已有95个村基本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工作。

二是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我区大力宣传相关政策规定、研究解决村集体“三资”管理易发多发的问题及对策等,提高村基层干部的经济管理和政策水平。

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都市生态农业工作,培育精品园;积极创建省市重点龙头企业、省市示范专业合作社、省市示范家庭农场。《龙安区农业农村局新型经营主体遴选办法》等文件,在全区遴选了20名技术指导员,每个技术指导员对接5个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技术指导。目前我区共遴选出26个新型经营主体,74个科技示范户。

四是认真做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我区建立了小麦、玉米、谷子、红薯等试验示范基地,结合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补助项目,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小杂粮推广提供技术平台。五是切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上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1.07万亩。以“三地一矿”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小杂粮、花卉苗木、花椒、红薯、优质林果等示范基地,持续抓好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村集体经济“清零破五”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区175个村全部实现集体收入“清零”目标,集体年收入超5万元的村达到169个。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都市生态农业工作,精品园数量达到20家;积极创建省市重点龙头企业、省市示范专业合作社、省市示范家庭农场。全区共有省、市级龙头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7家、家庭农场56家。

五是加强农村金融创新。实施乡村振兴金融支撑工程,综合运用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加大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信贷供给体系,创新农村信贷产品。区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用好用足普惠金融政策,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融资能力。构建多渠道直接融资体系,进一步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使农民合作社和农户通过地押云贷、农信云贷等金融产品实现网上申请发放贷款。

虽然我区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我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

二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有资金不足,区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资金有限,农业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担保难、时间短、额度小,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

三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薄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和培训力度不够,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不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缺乏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是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村民的自治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意识。部分农村存在娱乐活动单一、文化阵地建设滞后、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

下一步,我区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五个振兴”要求,认真按照省、市的具体部署,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取得实效。

(一)围绕“产业兴旺”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培育主导产品。根据我区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围绕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及时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小杂粮、林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及精深加工。四是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实现农村资源高效配置。五是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基础,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

(二)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二是打造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处理乡村垃圾,使乡村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同时,严格落实河长制,实行三级河长治污,着力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文化+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业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因地制宜推出一批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庄,让旅游产业成为我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如善园小镇、长春观、马鞍山森林公园等可以进行精心打造,并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三)围绕“乡风文明”要求,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乡村落地生根。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农村实际,采取符合农村自身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对中国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挖掘人文资源,推进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二是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村落和古村落保护开发,让其既传承历史文化、凝结乡愁眷恋,又跟上时代节拍、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在原有文化根脉上的新生。重点打造王二岗等一批特色文化名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风、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着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开展“服务惠民”活动为依托,大力整合乡村建设各类资源,着力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党建、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民政、文体、法律等8项服务,切实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四)围绕“治理有效”要求,打牢基层基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发挥其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定期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加强执纪监督,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二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挖掘和宣传本区乡村人物的道德模范,发挥其激励和模范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并通过司法途径着力调解村与村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的关系,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以“一创八评”为抓手,广泛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三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五)围绕“生活富裕”要求,加强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加强“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农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促进特色产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二是抓好产业兴旺。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构建“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拓宽增收渠道。大力推进人才振兴工程,精心组织开展“引家乡人、建家乡”活动,通过加强产业建设,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农业农村活力,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一)以“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大力推进白鱼河综合治理工作。

“水清”。一是从严从实落实“河长制”。将白鱼河按堰口管理分为四段,每段按照“一段一策”原则,安排专人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并定期对河段长及巡护员工作进行督查。二是河道清淤。对白鱼河淤泥及河内垃圾进行机械化清理,目前已完成清淤800余米,并配合相关部门对白鱼河河道进行整治,三是水体管理。汛期来临前对白鱼河6处防洪险工险段进行检查,安排专人对险工险段进行日常巡逻维护,同时,全面排查清理河内阻碍泄洪的废渣、悬浮物等。

“岸绿”。一是政府主导。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按照生态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建设沿岸生态屏障。二是引入资本。采取“柔性治水”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入1个社会资本,在河岸种植树木,目前已完成河岸绿化种植200余米。三是群众参与。在植树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日,鼓励带动当地村民、志愿者等100余人参与植树活动,目前已种植树木300余棵。

“景美”。采取“1+3+n”的模式(1即白鱼河生态屏障绿化带,3即3个节点,n即多钟模式、多种资金参与,并带动群众共同参与),依托白鱼河生态景观绿化带,建立以蔬菜、青花椒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核心区,以农耕文化、观光农业为主的农家生活体验区,以亲水娱乐、餐饮休闲、康养为主的农旅结合产业区。目前,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的方式,第一个节点已经启动,并正在积极对接康养项目。扎实贯彻落实“河长制”,对白鱼河按堰口管理分为4段落实专人进行日常管护,并筹集资金人力对白鱼河麦黄堰至菠萝堰段进行河道清淤和生态河提整治。完成白鱼河左岸800米绿道建设,流转土地100亩,引入项目,以项目带动乡村经济。

(二)采用生态分级净化处理措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在启动院落改造工作前,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院落改造承接。

X市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组成。通过对xx市、xx县、xx县等县区,进行实地察看、查阅资料、集中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乡村人才队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为人才振兴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厘清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引、派、育、用、留”做文章,把优秀人才资源向基层一线集聚,将人才工作向服务乡村振兴聚焦,着力打造一支敢担当、敢创业、敢带头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积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截至xx年xx月统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xx人,其中生产型xx人,经营型xx人,技能服务型xx人,技能带动型xx人,社会服务型xx人。

xx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人才优先发展的奖励办法》(xx文〔2019〕12号),对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在购房补贴、生活补助、个人所得税优惠、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为优秀人才引进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柔性合作引才。xx年10月,市委书记xx亲自带队参加了我省举办的第一届xx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我市有关部门积极与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达成签约意向xx项,通过签约聘请人才合作顾问、特聘专家等形式,柔性引进博士后xx人,涵盖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持续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人才智力支持。例如:xx有限公司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xx,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农用无人机的科研、生产、经营、售后和培训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三是乡音乡情引才。搭建“乡音桥”,采取走出去“访”与请进来“谈”等方式,积极向在外乡土人才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和人才引进政策。打好“乡情牌”,年初岁末,利用返乡高峰,通过建立微信群,发送《致在外乡土人才一封信》,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鼓励引导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敞开“直通车”,党员牵线搭桥,深挖周边资源,吸纳本地在外成功人士、乡贤等,通过合法选举、名誉聘请等形式,进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例如:林州市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和“名誉村长”工程,鼓励在外乡土人才返乡创业投资。xx镇xx村邀请在外成功人士xx回村担任支部书记,xx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投资300万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引进林果发展项目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致富。又如,xx镇高家台村,邀请外地创业人士,集中打造民宿、画家村写生基地等项目,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目前xx市已建立乡土人才库xx人,选聘“名誉村长”xx名,创建农业生态园xx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创办各类企业xx家,带动就业xx人。

选派市直学校xx名以上优秀教师赴乡村学校开展兼职支教工作,弥补了乡村优质师资不足,有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智力支持。

以开展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活动为载体,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家庭农场主xx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xx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xx人。二是依托农村传统技艺协会开展技术培训。根据本土行业特色、人才特点,组建传统技艺协会,加强本土人才之间的联系,在协会内部建立产、学、研等技术小组,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活动。例如:xx协会基于xx多家会员单位开展行业内部专业技术培训,带动就业xx多人。此外,xx还组织成立电线电缆协会、服装加工协会、纺织业协会等传统技艺协会等。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传统技艺协会x个,x名协会带头人,通过“传、帮、带”,引领周边群众致富。三是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基地开展专业培训。支持建设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培训和示范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就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农业经营、农村社会管理等内容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已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xx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xx人。例如:xx县职业中专,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实现农科技示范工程,让农民入眼,以校内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为重点,以专业教师示范项目为平台,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现代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

(四)创新载体,促进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作用发挥。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为契机,围绕实现我市“一个重返、六个重大”目标任务,着力“三个搭建”,引导人才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汇聚、力量向基层集中。一是搭建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平台。着力打造适应于农业农村创新创业需求的众创空间,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市科技局制定印发《xx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开展xx年度市级“星创天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展了2018年度市级“星创天地”建设工作,共评审出包括农村创新创业在内的10家市级星创天地,提高了农业创新供给质量和产业竞争力。同时,开展我市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的培育工作,认定农业科技园区x家,示范基地x家,并给予x万元奖补专项资金,引导科技人才在技术开发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搭建科技实践平台。组建农业科技人才特色服务团,让技术人才扎根农村,直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市农业局发挥部门优势,专门成立全市农业(畜牧)系统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专家服务团队,组织x个专家服务组的x名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特别是在特色农业农产品、畜牧养殖业、优质粮食产业、设施农业产业、农村沼气产业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与指导。xx县组织粮食产业技术人员,建立涵盖贫困村的x万亩郑麦x等优质强筋小麦种子生产基地,推进整建制发展,支持企业特别是带贫企业申报“x优麦”国家地理标志,提升x优质强筋小麦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搭建专业技能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各级各类专家人才资源,以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包村扶贫行动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精准扶贫行动计划、骨干医护人才下基层健康扶贫行动计划、骨干教师下乡支教行动计划、文艺工作者送服务下基层行动计划、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x个计划为载体,开展支农服务活动。xx县业印发《关于开展抓人才、聚智力、促脱贫活动的实施意见》,统筹全县专业技术人才力量,组织开展专家人才系列专项服务活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xx市印发《xx市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双联双扶”活动实施方案》,激发各类人才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五)强化保障,激发人才扎根基层动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一是管理上规范。下发《专家人才智力支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全市农村实用人才统计调研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网络及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全面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动态管理。二是使用上倾斜。对选派到一线工作实绩突出的人才,优先提拔重用,让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在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评选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x名,推荐省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xx名。我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xx、xxx两位同志,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农牧系统评选表彰一批市级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现代农业先进园区x个、“十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个、“十佳”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十佳”示范家庭农场x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x个,营造出了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三是生活上支持。成立“专家服务基层工作站”,在政策咨询、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全天候服务,为优秀人才实施创新创业提供稳定的“家”。对于引进的专家人才,在住房政策、工资待遇、子女就学就医等方面给予倾斜,尽最大努力让引进人才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载体设计还不够科学,对接基层需求还不够精确。虽然每年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都依据职能,对县区、乡镇进行相应的指导、培训活动。但是在培训“供需对接”方面不够精准,有时存在“有人唱戏,没人听戏”的情况。比如:是否能及时针对林果种植户提供相应的林果种植技术。

二是职能部门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通过调研发现,各县区、乡镇存在人才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人才工作开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职能部门对于人才工作职能不清,“各唱各戏”。个别部门对人才工作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头绪,经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缺乏有力抓手。甚至个别职能部门,不重视人才工作,缺少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的意识。

三是基层农村在引才、留才服务保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在引才方面有时存在“抓大放小”的情况,眼睛都盯着“大专家”“大项目”,从而忽略了周边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微创项目”。又或者受到基层配套设施环境制约,引来的人才留不住。因时因地因势引才,加强人才引进后的配套服务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下一步,建议根据调研发现的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理顺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关系,做好任务分配,相互支持和配合各级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促进人才工作同分工、同部署、同推进,压实责任,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既要“分”得清,又要“合”得来。市委组织部正在积极筹备《全市人才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积极引导鼓励相关部门,在挖掘人才信息、引荐人才落户、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形成合力,多做贡献。

二是精准对接需求,务求工作实效。以满足农村发展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专家人才信息库”,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由乡、村“点单”,市、县“接单”,基层村、农户和相关专家人才进行双向选择,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按需“引、选、派、送”,努力做到相关项目与所需人才、技术形成无缝对接的良性互动,真正让农村基层群众享受到各级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红利。

三是强化担当作为,鼓励奋发有为。以我市开展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乡村基础产业、资源优势,搭建切合实际的创业平台,促进人才理论优势与本土农民实践能力相结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带动本土人才培育,建立起人才“活水源”,让更多的人才能够在农村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乡村人才的基础生活保障,提升人才的农村归属感,着力解除后顾之忧。让愿意留在乡村、振兴乡村的人更安心,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

人才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范文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一份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组成。通过对xx市、xx县、xx县等县区,进行实地察看、查阅资料、集中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乡村人才队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为人才振兴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厘清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引、派、育、用、留”做文章,把优秀人才资源向基层一线集聚,将人才工作向服务乡村振兴聚焦,着力打造一支敢担当、敢创业、敢带头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积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截至xx年xx月统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xx人,其中生产型xx人,经营型xx人,技能服务型xx人,技能带动型xx人,社会服务型xx人。

(一)树立导向,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集聚。围绕基层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加强党对人才流动工作的领导,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专技人才、返乡创业人士”三支大军,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到基层农村干事创业。一是政策导向引才。不断完善各类优惠招聘政策,通过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考、特岗教师招聘、“三支一扶”招考等,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注入新鲜血液。近年来,xx制定了《xx市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实施意见》(xx办〔2018〕7号),加大乡村振兴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xx区制定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施意见》(xx办〔2018〕14号),对引进或调入基层工作的农业、医疗、企业等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支持;xx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人才优先发展的奖励办法》(xx文〔2019〕12号),对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在购房补贴、生活补助、个人所得税优惠、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为优秀人才引进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柔性合作引才。xx年10月,市委书记xx亲自带队参加了我省举办的第一届xx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我市有关部门积极与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达成签约意向xx项,通过签约聘请人才合作顾问、特聘专家等形式,柔性引进博士后xx人,涵盖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持续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人才智力支持。例如:xx有限公司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xx,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农用无人机的科研、生产、经营、售后和培训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三是乡音乡情引才。搭建“乡音桥”,采取走出去“访”与请进来“谈”等方式,积极向在外乡土人才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和人才引进政策。打好“乡情牌”,年初岁末,利用返乡高峰,通过建立微信群,发送《致在外乡土人才一封信》,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鼓励引导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敞开“直通车”,党员牵线搭桥,深挖周边资源,吸纳本地在外成功人士、乡贤等,通过合法选举、名誉聘请等形式,进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例如:林州市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和“名誉村长”工程,鼓励在外乡土人才返乡创业投资。xx镇xx村邀请在外成功人士xx回村担任支部书记,xx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投资300万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引进林果发展项目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致富。又如,xx镇高家台村,邀请外地创业人士,集中打造民宿、画家村写生基地等项目,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目前xx市已建立乡土人才库xx人,选聘“名誉村长”xx名,创建农业生态园xx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创办各类企业xx家,带动就业xx人。

(二)精准选派,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牵线搭桥。始终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管理、技术、智力“三条通道”。一是选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不断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在岗第一书记xx名(其中市派117名),实现对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组织软弱涣散村、深度贫困村全覆盖。同时,市、县两级共选派驻村工作队xx个、工作队员xx人(其中市派xx人),进一步充实帮扶力量,鼓励优秀年轻党政机关人才,扎根服务基层,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派好科技特派员。持续抓好特派员队伍建设,聚焦需求、强化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通过送技术上门、现场咨询、集中培训、网络答疑等方式,选派、引导各级各类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与技术服务。例如:结合科技特派员“十百千”工程,市科学技术局实行省市县科技特派员三级联动,针对农村农民生产技术瓶颈,创建示范基地,引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等,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开展技术服务、培训,致力解决农业技术难题,从科学技术层面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派好专家服务团。持续选派教育、农业、卫生等各类专家服务团,将“单兵作战”升级为“团队攻坚”,重点围绕“三农”产业项目,开展政策咨询、项目策划、技术服务、智力输送等,助力乡村振兴一线。例如:市教育局坚持智力输送,每年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城镇优秀教育xx名,赴“两区”(xx县、xx县)受援县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任务;选派市直学校xx名以上优秀教师赴乡村学校开展兼职支教工作,弥补了乡村优质师资不足,有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智力支持。

(三)注重培训,为基层人才提质增效。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培养的连续性、培养对象上区分层次性、培育方法上兼顾多样性,努力培养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的农村复合型人才。一是根据培训主体开展专题培训。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新型农村人才培训。以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畜牧养殖场、农业园区等主体带头人为重点培育对象,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育500亩以上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xx余人、育畜牧养殖场主xx余人、全市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xx余人;以开展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活动为载体,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家庭农场主xx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xx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xx人。二是依托农村传统技艺协会开展技术培训。根据本土行业特色、人才特点,组建传统技艺协会,加强本土人才之间的联系,在协会内部建立产、学、研等技术小组,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活动。例如:xx协会基于xx多家会员单位开展行业内部专业技术培训,带动就业xx多人。此外,xx还组织成立电线电缆协会、服装加工协会、纺织业协会等传统技艺协会等。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传统技艺协会x个,x名协会带头人,通过“传、帮、带”,引领周边群众致富。三是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基地开展专业培训。支持建设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培训和示范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就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农业经营、农村社会管理等内容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已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xx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xx人。例如:xx县职业中专,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实现农科技示范工程,让农民入眼,以校内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为重点,以专业教师示范项目为平台,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现代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

(四)创新载体,促进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作用发挥。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为契机,围绕实现我市“一个重返、六个重大”目标任务,着力“三个搭建”,引导人才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汇聚、力量向基层集中。一是搭建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平台。着力打造适应于农业农村创新创业需求的众创空间,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市科技局制定印发《xx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开展xx年度市级“星创天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展了2018年度市级“星创天地”建设工作,共评审出包括农村创新创业在内的10家市级星创天地,提高了农业创新供给质量和产业竞争力。同时,开展我市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的培育工作,认定农业科技园区x家,示范基地x家,并给予x万元奖补专项资金,引导科技人才在技术开发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搭建科技实践平台。组建农业科技人才特色服务团,让技术人才扎根农村,直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市农业局发挥部门优势,专门成立全市农业(畜牧)系统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专家服务团队,组织x个专家服务组的x名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特别是在特色农业农产品、畜牧养殖业、优质粮食产业、设施农业产业、农村沼气产业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与指导。xx县组织粮食产业技术人员,建立涵盖贫困村的x万亩郑麦x等优质强筋小麦种子生产基地,推进整建制发展,支持企业特别是带贫企业申报“x优麦”国家地理标志,提升x优质强筋小麦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搭建专业技能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各级各类专家人才资源,以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包村扶贫行动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精准扶贫行动计划、骨干医护人才下基层健康扶贫行动计划、骨干教师下乡支教行动计划、文艺工作者送服务下基层行动计划、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x个计划为载体,开展支农服务活动。xx县业印发《关于开展抓人才、聚智力、促脱贫活动的实施意见》,统筹全县专业技术人才力量,组织开展专家人才系列专项服务活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xx市印发《xx市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双联双扶”活动实施方案》,激发各类人才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五)强化保障,激发人才扎根基层动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一是管理上规范。下发《专家人才智力支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全市农村实用人才统计调研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网络及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全面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动态管理。二是使用上倾斜。对选派到一线工作实绩突出的人才,优先提拔重用,让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在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评选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x名,推荐省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xx名。我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xx、xxx两位同志,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农牧系统评选表彰一批市级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现代农业先进园区x个、“十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个、“十佳”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十佳”示范家庭农场x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x个,营造出了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三是生活上支持。成立“专家服务基层工作站”,在政策咨询、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全天候服务,为优秀人才实施创新创业提供稳定的“家”。对于引进的专家人才,在住房政策、工资待遇、子女就学就医等方面给予倾斜,尽最大努力让引进人才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

虽然我市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载体设计还不够科学,对接基层需求还不够精确。虽然每年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都依据职能,对县区、乡镇进行相应的指导、培训活动。但是在培训“供需对接”方面不够精准,有时存在“有人唱戏,没人听戏”的情况。比如:是否能及时针对林果种植户提供相应的林果种植技术。

二是职能部门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通过调研发现,各县区、乡镇存在人才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人才工作开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职能部门对于人才工作职能不清,“各唱各戏”。个别部门对人才工作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头绪,经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缺乏有力抓手。甚至个别职能部门,不重视人才工作,缺少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的意识。

三是基层农村在引才、留才服务保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在引才方面有时存在“抓大放小”的情况,眼睛都盯着“大专家”“大项目”,从而忽略了周边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微创项目”。又或者受到基层配套设施环境制约,引来的人才留不住。因时因地因势引才,加强人才引进后的配套服务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下一步,建议根据调研发现的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理顺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关系,做好任务分配,相互支持和配合各级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促进人才工作同分工、同部署、同推进,压实责任,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既要“分”得清,又要“合”得来。市委组织部正在积极筹备《全市人才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积极引导鼓励相关部门,在挖掘人才信息、引荐人才落户、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形成合力,多做贡献。

二是精准对接需求,务求工作实效。以满足农村发展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专家人才信息库”,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由乡、村“点单”,市、县“接单”,基层村、农户和相关专家人才进行双向选择,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按需“引、选、派、送”,努力做到相关项目与所需人才、技术形成无缝对接的良性互动,真正让农村基层群众享受到各级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红利。

三是强化担当作为,鼓励奋发有为。以我市开展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乡村基础产业、资源优势,搭建切合实际的创业平台,促进人才理论优势与本土农民实践能力相结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带动本土人才培育,建立起人才“活水源”,让更多的人才能够在农村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乡村人才的基础生活保障,提升人才的农村归属感,着力解除后顾之忧。让愿意留在乡村、振兴乡村的人更安心,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

2019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沙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得到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等中央主要媒体多次报道和推介长沙“三农”工作经验。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作为全市主题教育核心学习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切实将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湖南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对打好“三大战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控非洲猪瘟等总书记关心关注的工作,结合长沙实际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意见或方案,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转化为长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二)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办公会议对重点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10月26日组织各级党组织书记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观摩推进会,切实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领导。各市直部门明确“一把手”负责,县、乡两级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工作领导机构,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严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定不移落实“四个优先”原则,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择优调任市直农口部门负责人到区县(市)党政班子,将17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破格提拔为乡镇班子成员。在要素配备上优先满足,对引进的农林领域高精尖领军人才给予100万资金奖励,安排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的15%保障农业用地需求。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2019年市级安排财政资金21.88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同比增长23.8%;启动全省首支市场化运作的农业投资基金,落实股权投资1亿元;联合蚂蚁金服实施农村惠金融项目,累计发放贷款约15亿元。

(四)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规划引领作用。出台《长沙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突出抓好村庄规划修编提质,制定《长沙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启动镇村国土空间规划全覆盖两年行动计划,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在3个乡镇、61个村开展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试点,预计到2020年底可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

(五)全面建立实施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机制。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要求,出台《长沙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建立对各区县(市)党委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体系。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到各级绩效考核,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清单,组建11个专项推进组开展常态化督导,采取评优、奖补、通报、约谈、问责等多种方式,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一)脱贫攻坚全面推进。统筹推进本市脱贫和对口帮扶“两个战场”脱贫攻坚战,预计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64人,帮扶的8个贫困县2019年有望脱贫摘帽。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入整改中央巡视和督查考核发现问题,落实贫困学生资助2067.3万元,累计救助大病患者4.4万人次,落实1578户存量危房改造,每月发放29825名兜底保障对象补助资金897万元。大力推进“两业”扶贫。铺排产业扶贫项目553个,认定就业扶贫车间95家,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360人。切实担当省会扶贫责任。落实对口帮扶龙山县项目302个,到位帮扶资金1.6亿元;组织7个区县(市)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帮扶项目77个。

(二)现代都市农业全面发展。以“一县一特”产业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六大强农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长沙绿茶、宁乡花猪、浏阳油茶、望城蔬菜、小龙虾和花卉苗木六大“一县一特”产业链,新改建万头宁乡花猪养殖场7家、标准化长沙绿茶优质茶园2万亩、望城蔬菜基地2万亩和小龙虾养殖基地6.8万亩。稳定发展基础产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7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超过250万亩;落实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规范禁养区划定,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全力恢复生猪产能。加快发展融合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总收入预计超过2500亿元;累计创建星级农庄187家,长沙县浔龙河村获评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旅客量预计超过3000万人次。

(三)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以“五治”为切入点,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力量“治厕”。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22万户,改厕数量全省第一。宁乡市改厕五统一、四不准、三必改、两底线、一原则的“54321”工作标准在全省推介。分类减量“治垃圾”。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覆盖率达到92.8%。长沙县获评2018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在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疏堵结合“治房”。大力推进“一户多宅”“空心房”清理拆除,2018年来累计拆除27263户,拆除复垦面积5766.89亩。综合施策“治水”。大力实施生活污水、小微水体、江河流域“三水同治”,全面推广三格化粪池+堆沤池+隔油池+人工湿地的“三池一地”治理模式。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等14家中央网络媒体对长沙“治水”工作成效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全民参与“治风”。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过程,浏阳市书香村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望城区静慎村“九贤治村”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

(四)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壮大。铺排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乡村服务型“四型”项目352个,消除“薄弱村”291个。夯实发展新基础。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清理核实集体资产276.85亿元,清查经营性资产81.69亿元、建设用地162.28万亩;基本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完善发展新组织。有序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开展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专项培训,“带头人”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探索发展新路径。长沙县探索形成物业经营型的“抱团”等六种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浏阳市沙市镇东门村以村级经营性资产入股企业发展体育运动休闲农庄,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元;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发展土地合作型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采取“龙头企业+土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荷花虾”养殖,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带动8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五)乡村治理全面加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宁乡市大成桥镇、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党小组“活力指数”星级管理,推行农村党员“先锋指数”星级管理,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创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中心2个、所112个,建设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100个,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乡)”等创建活动,打造形成浏阳市“幸福屋场”、长沙县“乐和乡村”、望城区“时代乡贤”和“十美”乡村、宁乡县“善行楚沩·幸福宁乡”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配备专职驻村辅警888人,实现“一村一辅警”全覆盖,有效巩固农村地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

(六)城乡融合全面深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初步打通,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面推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463家。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自愿退出、有偿使用、跨村跨镇流转。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浏阳市累计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69宗、2610亩,成交总价款3.82亿元,农村集体和农民获得收益1126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质。新增农村通自来水人口11.91万人,完成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936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实现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100%、光纤宽带通达率100%。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76所,新(改)建乡镇卫生院16家、村卫生室83家,建设60个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702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当前,长沙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乡村规划整体水平不高。有的规划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公共事业等与实际脱节;有的规划和执行“两张皮”,没有发挥引导约束作用。二是农业产业有待提质增效。上市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企业数量不多,经营主体支撑带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作用还不强。三是乡村基层治理基础仍然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部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群众主动自觉参与村组自治的积极性不高。

2020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长沙市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坚决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加快推进长沙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进一步强化政策精准落实,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着力健全长效扶贫机制,提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易地搬迁后扶工作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防止返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开启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二)聚焦补齐农村短板。全面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超过90%,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覆盖率达到100%,推广普及“三池一地”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一户多宅”“空心房”全面整治到位,乡风家风民风持续改善。着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加强乡村通信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补齐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聚焦发展富民产业。建设和提升长沙绿茶、宁乡花猪、浏阳油茶、望城蔬菜、荷花虾和花卉苗木六大现代农业产业链,聚力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规模养殖场,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一批支撑“一县一特”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上市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完善企业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聚焦夯实基层基础。巩固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实施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基层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深化农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提升村规民约积极作用。

(五)聚焦深化农村改革。深入实施乡村人才引进培育行动,支持农民创新创业,鼓励各类专业人才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广土地合作经营,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涉农资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组成。通过对xx市、xx县、xx县等县区,进行实地察看、查阅资料、集中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乡村人才队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为人才振兴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厘清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引、派、育、用、留”做文章,把优秀人才资源向基层一线集聚,将人才工作向服务乡村振兴聚焦,着力打造一支敢担当、敢创业、敢带头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积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截至xx年xx月统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xx人,其中生产型xx人,经营型xx人,技能服务型xx人,技能带动型xx人,社会服务型xx人。

(一)树立导向,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集聚。围绕基层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加强党对人才流动工作的领导,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专技人才、返乡创业人士”三支大军,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到基层农村干事创业。一是政策导向引才。不断完善各类优惠招聘政策,通过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考、特岗教师招聘、“三支一扶”招考等,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注入新鲜血液。近年来,xx制定了《xx市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实施意见》(xx办〔2018〕7号),加大乡村振兴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xx区制定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施意见》(xx办〔2018〕14号),对引进或调入基层工作的农业、医疗、企业等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支持;xx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人才优先发展的奖励办法》(xx文〔2019〕12号),对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在购房补贴、生活补助、个人所得税优惠、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为优秀人才引进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柔性合作引才。xx年10月,市委书记xx亲自带队参加了我省举办的第一届xx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我市有关部门积极与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达成签约意向xx项,通过签约聘请人才合作顾问、特聘专家等形式,柔性引进博士后xx人,涵盖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持续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人才智力支持。例如:xx有限公司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xx,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农用无人机的科研、生产、经营、售后和培训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三是乡音乡情引才。搭建“乡音桥”,采取走出去“访”与请进来“谈”等方式,积极向在外乡土人才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和人才引进政策。打好“乡情牌”,年初岁末,利用返乡高峰,通过建立微信群,发送《致在外乡土人才一封信》,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鼓励引导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敞开“直通车”,党员牵线搭桥,深挖周边资源,吸纳本地在外成功人士、乡贤等,通过合法选举、名誉聘请等形式,进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例如:林州市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和“名誉村长”工程,鼓励在外乡土人才返乡创业投资。xx镇xx村邀请在外成功人士xx回村担任支部书记,xx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投资300万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引进林果发展项目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致富。又如,xx镇高家台村,邀请外地创业人士,集中打造民宿、画家村写生基地等项目,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目前xx市已建立乡土人才库xx人,选聘“名誉村长”xx名,创建农业生态园xx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创办各类企业xx家,带动就业xx人。

(二)精准选派,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牵线搭桥。始终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管理、技术、智力“三条通道”。一是选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不断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在岗第一书记xx名(其中市派117名),实现对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组织软弱涣散村、深度贫困村全覆盖。同时,市、县两级共选派驻村工作队xx个、工作队员xx人(其中市派xx人),进一步充实帮扶力量,鼓励优秀年轻党政机关人才,扎根服务基层,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派好科技特派员。持续抓好特派员队伍建设,聚焦需求、强化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通过送技术上门、现场咨询、集中培训、网络答疑等方式,选派、引导各级各类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与技术服务。例如:结合科技特派员“十百千”工程,市科学技术局实行省市县科技特派员三级联动,针对农村农民生产技术瓶颈,创建示范基地,引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等,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开展技术服务、培训,致力解决农业技术难题,从科学技术层面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派好专家服务团。持续选派教育、农业、卫生等各类专家服务团,将“单兵作战”升级为“团队攻坚”,重点围绕“三农”产业项目,开展政策咨询、项目策划、技术服务、智力输送等,助力乡村振兴一线。例如:市教育局坚持智力输送,每年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城镇优秀教育xx名,赴“两区”(xx县、xx县)受援县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任务;选派市直学校xx名以上优秀教师赴乡村学校开展兼职支教工作,弥补了乡村优质师资不足,有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智力支持。

(三)注重培训,为基层人才提质增效。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培养的连续性、培养对象上区分层次性、培育方法上兼顾多样性,努力培养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的农村复合型人才。一是根据培训主体开展专题培训。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新型农村人才培训。以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畜牧养殖场、农业园区等主体带头人为重点培育对象,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育500亩以上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xx余人、育畜牧养殖场主xx余人、全市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xx余人;以开展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活动为载体,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家庭农场主xx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xx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xx人。二是依托农村传统技艺协会开展技术培训。根据本土行业特色、人才特点,组建传统技艺协会,加强本土人才之间的联系,在协会内部建立产、学、研等技术小组,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活动。例如:xx协会基于xx多家会员单位开展行业内部专业技术培训,带动就业xx多人。此外,xx还组织成立电线电缆协会、服装加工协会、纺织业协会等传统技艺协会等。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传统技艺协会x个,x名协会带头人,通过“传、帮、带”,引领周边群众致富。三是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基地开展专业培训。支持建设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培训和示范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就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农业经营、农村社会管理等内容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已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xx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xx人。例如:xx县职业中专,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实现农科技示范工程,让农民入眼,以校内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为重点,以专业教师示范项目为平台,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现代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

(四)创新载体,促进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作用发挥。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为契机,围绕实现我市“一个重返、六个重大”目标任务,着力“三个搭建”,引导人才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汇聚、力量向基层集中。一是搭建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平台。着力打造适应于农业农村创新创业需求的众创空间,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市科技局制定印发《xx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开展xx年度市级“星创天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展了2018年度市级“星创天地”建设工作,共评审出包括农村创新创业在内的10家市级星创天地,提高了农业创新供给质量和产业竞争力。同时,开展我市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的培育工作,认定农业科技园区x家,示范基地x家,并给予x万元奖补专项资金,引导科技人才在技术开发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搭建科技实践平台。组建农业科技人才特色服务团,让技术人才扎根农村,直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市农业局发挥部门优势,专门成立全市农业(畜牧)系统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专家服务团队,组织x个专家服务组的x名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特别是在特色农业农产品、畜牧养殖业、优质粮食产业、设施农业产业、农村沼气产业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与指导。xx县组织粮食产业技术人员,建立涵盖贫困村的x万亩郑麦x等优质强筋小麦种子生产基地,推进整建制发展,支持企业特别是带贫企业申报“x优麦”国家地理标志,提升x优质强筋小麦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搭建专业技能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各级各类专家人才资源,以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包村扶贫行动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精准扶贫行动计划、骨干医护人才下基层健康扶贫行动计划、骨干教师下乡支教行动计划、文艺工作者送服务下基层行动计划、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x个计划为载体,开展支农服务活动。xx县业印发《关于开展抓人才、聚智力、促脱贫活动的实施意见》,统筹全县专业技术人才力量,组织开展专家人才系列专项服务活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xx市印发《xx市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双联双扶”活动实施方案》,激发各类人才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五)强化保障,激发人才扎根基层动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一是管理上规范。下发《专家人才智力支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全市农村实用人才统计调研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网络及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全面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动态管理。二是使用上倾斜。对选派到一线工作实绩突出的人才,优先提拔重用,让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在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评选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x名,推荐省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xx名。我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xx、xxx两位同志,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农牧系统评选表彰一批市级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现代农业先进园区x个、“十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个、“十佳”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十佳”示范家庭农场x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x个,营造出了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三是生活上支持。成立“专家服务基层工作站”,在政策咨询、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全天候服务,为优秀人才实施创新创业提供稳定的“家”。对于引进的专家人才,在住房政策、工资待遇、子女就学就医等方面给予倾斜,尽最大努力让引进人才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

虽然我市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载体设计还不够科学,对接基层需求还不够精确。虽然每年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都依据职能,对县区、乡镇进行相应的指导、培训活动。但是在培训“供需对接”方面不够精准,有时存在“有人唱戏,没人听戏”的情况。比如:是否能及时针对林果种植户提供相应的林果种植技术。

二是职能部门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通过调研发现,各县区、乡镇存在人才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人才工作开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职能部门对于人才工作职能不清,“各唱各戏”。个别部门对人才工作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头绪,经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缺乏有力抓手。甚至个别职能部门,不重视人才工作,缺少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的意识。

三是基层农村在引才、留才服务保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在引才方面有时存在“抓大放小”的情况,眼睛都盯着“大专家”“大项目”,从而忽略了周边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微创项目”。又或者受到基层配套设施环境制约,引来的人才留不住。因时因地因势引才,加强人才引进后的配套服务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下一步,建议根据调研发现的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理顺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关系,做好任务分配,相互支持和配合各级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促进人才工作同分工、同部署、同推进,压实责任,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既要“分”得清,又要“合”得来。市委组织部正在积极筹备《全市人才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积极引导鼓励相关部门,在挖掘人才信息、引荐人才落户、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形成合力,多做贡献。

二是精准对接需求,务求工作实效。以满足农村发展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专家人才信息库”,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由乡、村“点单”,市、县“接单”,基层村、农户和相关专家人才进行双向选择,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按需“引、选、派、送”,努力做到相关项目与所需人才、技术形成无缝对接的良性互动,真正让农村基层群众享受到各级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红利。

三是强化担当作为,鼓励奋发有为。以我市开展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乡村基础产业、资源优势,搭建切合实际的创业平台,促进人才理论优势与本土农民实践能力相结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带动本土人才培育,建立起人才“活水源”,让更多的人才能够在农村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乡村人才的基础生活保障,提升人才的农村归属感,着力解除后顾之忧。让愿意留在乡村、振兴乡村的人更安心,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

2020年,县人社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紧紧立足部门职能,突出乡村就业创业、乡村社会保障、乡村人才振兴、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6月,我局“三农”工作获“县先进集体”称号。

(一)实施“乡村就业创业提升行动”惠民生。

大力推荐外出就业。先后举办“春风行动”等各类招聘会12(场)次,组织企业1836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2.8万个,达成意向性协议1.3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6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不断满足了农村不同群体的就业意愿。积极推动回引就业。充分利用同城化、双城经济圈等契机,大力推进区域劳务合作,扎实开展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春风行动”,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2.5万人,帮助技能人才本地回引就业,促进农民工县内就业1.24万人,支持大学生、返乡人员回乡创业653人,协助园区鸿星尔克、三宝、季茜等企业招聘员工4000余人,顺利复工复产。全面落实就业扶贫任务。创建就业扶贫基地3个、就业扶贫车间10个,安置贫困劳动力369名;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514个。今年6月,县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获省委、省政府表彰。

(二)实施“乡村社会保障提升行动”增福祉。

有效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目前,我县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累计参保约8.4万人,按时足额为6.6万养老人员发放养老待遇,月发放金额为1.19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24.2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3.0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4.7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96万人。积极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为665家企业减负近2000余万元,预计全年减负2160余万元,为19500名灵活就业人员减少社保缴费1800余万元。切实发挥失业保险在稳就业中的作用。截止目前,为159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涉及职工人数9122人,补贴金额595.03万元,为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为102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补贴金额12.2万元;为10696人/次发放失业人员临时价格补贴,金额93.74万元。有序开展社会保险扶贫工作。与扶贫办、民政局建立“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三类困难群体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所有扶贫对象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截止目前,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26573人代缴保费265.73万元,参保率、代缴率均达到100%。

(三)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行动”激活力。

建强培训阵地。开展农业技能培训项目,依托全县9所公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采取集中授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柑橘栽培、水产养殖等多项农业产业技能培训项目,同时开展农村转移劳动能力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5000余人。实施人才保障。为乡镇(街道)服务所、原区所在地10个中心镇以及人口较多的镇所辖社区专项配置一类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人员87名,招募3个“三支一扶”大学生,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基层水平,提高了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加强人才培育。组织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赛区选拔赛暨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选手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2名。不断壮大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招聘乡村教师341名、乡镇涉农岗位30名、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21名。

(四)实施“农民工权益保障提升行动”促稳定。

强力推进农民工根治欠薪工作。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500余份,主动检查各类用人单位85户,督促补签劳动合同510份;下达问询通知书6份,为720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795.6万元;建立农民工工资专户企业16家,涉及7460人次,累计发放农民工工资2.74亿元。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坚持公平公正调裁,截止目前,受理各类劳动仲裁案件61件,涉及企业、事业单位41家、劳动者61人,涉及金额224.25余万元。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组织工作专班远赴云南、福建等地,切实维护因工伤亡贫困农民工合法权益,争取抚恤金、赔偿费等282余万元。

培育背景。2012年8月农业部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年9月六盘水市获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整体推进市”,2016年11月《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出台。

培育总量。2014年以来我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8万人,其中,获得颁发证书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仅为600人,占总培训人数6%不到。参训人员基本情况。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的参训人员基础信息中,仅有1141名参训人员基础信息登记较为完整。从该数据汇总情况看,参训人员以农村中年男性为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是从性别来看,男性学员702人,占比61.5%。二是从年龄来看,29岁以下218人,占比19.1%;30—39岁311人,占比27.2%;40—49岁406人,占比35.6%,50岁以上206人,占比18.1%。三是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学历905人,占比79.3%;小学及以下学历168人,占比14.7%;高中学历58人,占比5.1%;大学及以上学历10人,占比0.9%。培训人员结构:以专业技能型为主。1141名参训人员信息资料显示,参加专业技能型培训的有662人,占比58%。其中:茶叶、蔬菜、果树、饲料草等种植培训286人;牛、羊、鸡、中蜂等养殖培训376人;参加生产经营型培训的有379人,占33.2%;参加社会服务型的有100人,占8.8%。

(一)体制建设待完善。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六盘水市中心分校(以下简称农广校)作为六盘水市专门针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公共服务机构,既负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又承担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职能。“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导致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率低,同时影响认定的公正性。

(二)培训模式缺“地气”。目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来源主要是聘请贵州大学、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进行授课。授课费用为贵州大学专家500元/节,一天8节课;六盘水本地院校专家500元/天。授课方式以为期半月的理论性集中授课为主,且不为参训学员提供后续跟踪服务。上述培训模式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原来承担培训授课的农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因授课费用与身份问题冲突不能继续承担授课任务,导致农广校被动高薪聘请院校专家进行授课。另一方面,走访的部分农户表示,虽然参加了相关培训,但听不懂培训内容,他们认为,培训应该是在关键季节、重要农时,按照产业需求,开展各种技术入户服务,学员才能真正把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对六盘水市5个集中连片贫困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培训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愿意参加技能培训的505人中,有158人选择“希望提升农村实用技术”,占比31.3%,这也印证了培训内容“接地气”的重要性。

(三)证书“含金量”低。从扶持力度来看,获取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学员,仅享有申请创业项目的优先申报权和就业优先推荐权,关于《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中涉及的特色产业补助、创业扶持、资源要素的倾斜、税费减免等政策均未落实,而政策不能落实主因之一是政策涉及部门较多,仅靠农广校力量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市场竞争力来看,《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知名度低,实用性差。参训学员反映,在竞聘岗位时大部分企业并不知晓《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上岗后是否拥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也不做为升职加薪的参考依据。

(四)培训经费来源单一。目前,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依靠中央、省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开展工作,市县两级没有相应配套资金。如2017年中央和省级下拨的451万元专项资金,市县两级没有配套资金,在资金使用上也未出台使用细则,资金的主要用途只能用于购买培训服务,在工作经费的使用上没有明确规定,造成“有钱难用”的尴尬局面。

(五)缺乏优质培育对象。从多方走访调研情况看,优质培育对象缺乏已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振兴战略在六盘水市的实施造成严重影响。第一,走访的部分培训对象反映,村里大量青壮年宁愿外出到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待在农村务农,“种地不如打工”、“农民低人一等”思想已经在农村年轻一代中固化;第二,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的1141名参训人员汇总数据看,目前40岁以上学员占53.7%,初中及以下学历学员占94%,培育对象以40岁以上群体为主,存在年龄偏大,教育程度低问题,受年龄和学历因素影响,他们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许多知识难以理解;第三,六盘水市5个集中连片贫困乡(镇)50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培训意愿调查数据显示,贫困户中35岁以上群体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292人,占比99.3%,高中及以上仅占0.7%;从调查对象分年龄段文化层次结构看,16-25岁、26-35岁、35岁以上三个群体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比例分别为30.7%、63.7%、87.1%,青壮劳动力文化层次普遍较低问题凸显。

(一)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基层党员在乡村人才培育工作中担负起核心和引领作用,通过板凳会、院坝会、群众会等方式,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乡村振兴政策、实用劳动技能、先进典型事迹和致富经验做法等,宣讲乡村战略中人才的作用,让村民感受到党员的工作魄力和工作实效;二是从新型职业农民中选出典型,发展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人才队伍,带领农民提升技能,脱贫致富。

(二)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修定《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如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农民,推行以证就业,以证创业,落实创业贷款、资源要素流转、特色产业补助等方面的扶持,引导符合条件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吸引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农村创业者加入新型职业农民行列。二是完善考核制度,根据《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采取第三方评价机制,从工作落实、工作效果等方面以县为单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三是分级建立以农业部门专家为中坚力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建立师资考核和薪酬制度,培养技能型、专业型本土师资队伍。

(三)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资金保障。市、县两级政府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以基金为支撑,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助推培育工作开展。

(四)为乡村人才振兴提升培训品质。组建“政府+专家+经营主体负责人”授课团队,一是通过乡镇主管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对参训农民进行认知改造、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等,以“扶志”来激发参训人员主观能动性。二是对外聘请专家负责开展集中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各级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前往田间地头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三是通过经营主体负责人授课,拓宽培训覆盖面,特别是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创业项目或产品从产业链角度提供对接和支持。

(五)为乡村人才振兴储备后备力量。重视农村青壮年教育层次普遍偏低的问题,以加快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建设为抓手,为乡村人才振兴储备后备力量,形成初、中、高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初级培育以农广校为主导,通过短期辅导、农闲夜校、田间课堂、远程教育等形式,发挥教学、培训、技术推广等环节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改善其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注重实用性;中级培育以本地职业技术类学校为主体,提供较为系统的职业教育,通过一定学时学制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培育具有独立经营能力或专门农业技术的职业农民,突出专业性;高级培育以政府主导,启动六盘水市山地特色农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以示范作用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家乐经营业主为培训对象,打造一支能担当起引领六盘水市乡村人才振兴重任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培育背景。2012年8月农业部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年9月六盘水市获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整体推进市”,2016年11月《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出台。

培育总量。2014年以来我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8万人,其中,获得颁发证书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仅为600人,占总培训人数6%不到。参训人员基本情况。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的参训人员基础信息中,仅有1141名参训人员基础信息登记较为完整。从该数据汇总情况看,参训人员以农村中年男性为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是从性别来看,男性学员702人,占比61.5%。二是从年龄来看,29岁以下218人,占比19.1%;30—39岁311人,占比27.2%;40—49岁406人,占比35.6%,50岁以上206人,占比18.1%。三是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学历905人,占比79.3%;小学及以下学历168人,占比14.7%;高中学历58人,占比5.1%;大学及以上学历10人,占比0.9%。培训人员结构:以专业技能型为主。1141名参训人员信息资料显示,参加专业技能型培训的有662人,占比58%。其中:茶叶、蔬菜、果树、饲料草等种植培训286人;牛、羊、鸡、中蜂等养殖培训376人;参加生产经营型培训的有379人,占33.2%;参加社会服务型的有100人,占8.8%。

(一)体制建设待完善。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六盘水市中心分校(以下简称农。

人才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一份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2019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沙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得到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等中央主要媒体多次报道和推介长沙“三农”工作经验。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作为全市主题教育核心学习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切实将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湖南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对打好“三大战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控非洲猪瘟等总书记关心关注的工作,结合长沙实际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意见或方案,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转化为长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二)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办公会议对重点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10月26日组织各级党组织书记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观摩推进会,切实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领导。各市直部门明确“一把手”负责,县、乡两级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工作领导机构,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严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定不移落实“四个优先”原则,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择优调任市直农口部门负责人到区县(市)党政班子,将17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破格提拔为乡镇班子成员。在要素配备上优先满足,对引进的农林领域高精尖领军人才给予100万资金奖励,安排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的15%保障农业用地需求。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2019年市级安排财政资金21.88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同比增长23.8%;启动全省首支市场化运作的农业投资基金,落实股权投资1亿元;联合蚂蚁金服实施农村惠金融项目,累计发放贷款约15亿元。

(四)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规划引领作用。出台《长沙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突出抓好村庄规划修编提质,制定《长沙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启动镇村国土空间规划全覆盖两年行动计划,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在3个乡镇、61个村开展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试点,预计到2020年底可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

(五)全面建立实施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机制。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要求,出台《长沙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建立对各区县(市)党委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体系。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到各级绩效考核,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清单,组建11个专项推进组开展常态化督导,采取评优、奖补、通报、约谈、问责等多种方式,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一)脱贫攻坚全面推进。统筹推进本市脱贫和对口帮扶“两个战场”脱贫攻坚战,预计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64人,帮扶的8个贫困县2019年有望脱贫摘帽。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入整改中央巡视和督查考核发现问题,落实贫困学生资助2067.3万元,累计救助大病患者4.4万人次,落实1578户存量危房改造,每月发放29825名兜底保障对象补助资金897万元。大力推进“两业”扶贫。铺排产业扶贫项目553个,认定就业扶贫车间95家,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360人。切实担当省会扶贫责任。落实对口帮扶龙山县项目302个,到位帮扶资金1.6亿元;组织7个区县(市)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帮扶项目77个。

(二)现代都市农业全面发展。以“一县一特”产业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六大强农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长沙绿茶、宁乡花猪、浏阳油茶、望城蔬菜、小龙虾和花卉苗木六大“一县一特”产业链,新改建万头宁乡花猪养殖场7家、标准化长沙绿茶优质茶园2万亩、望城蔬菜基地2万亩和小龙虾养殖基地6.8万亩。稳定发展基础产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7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超过250万亩;落实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规范禁养区划定,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全力恢复生猪产能。加快发展融合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总收入预计超过2500亿元;累计创建星级农庄187家,长沙县浔龙河村获评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旅客量预计超过3000万人次。

(三)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以“五治”为切入点,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力量“治厕”。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22万户,改厕数量全省第一。宁乡市改厕五统一、四不准、三必改、两底线、一原则的“54321”工作标准在全省推介。分类减量“治垃圾”。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覆盖率达到92.8%。长沙县获评2018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在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疏堵结合“治房”。大力推进“一户多宅”“空心房”清理拆除,2018年来累计拆除27263户,拆除复垦面积5766.89亩。综合施策“治水”。大力实施生活污水、小微水体、江河流域“三水同治”,全面推广三格化粪池+堆沤池+隔油池+人工湿地的“三池一地”治理模式。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等14家中央网络媒体对长沙“治水”工作成效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全民参与“治风”。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过程,浏阳市书香村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望城区静慎村“九贤治村”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

(四)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壮大。铺排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乡村服务型“四型”项目352个,消除“薄弱村”291个。夯实发展新基础。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清理核实集体资产276.85亿元,清查经营性资产81.69亿元、建设用地162.28万亩;基本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完善发展新组织。有序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开展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专项培训,“带头人”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探索发展新路径。长沙县探索形成物业经营型的“抱团”等六种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浏阳市沙市镇东门村以村级经营性资产入股企业发展体育运动休闲农庄,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元;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发展土地合作型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采取“龙头企业+土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荷花虾”养殖,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带动8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五)乡村治理全面加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宁乡市大成桥镇、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党小组“活力指数”星级管理,推行农村党员“先锋指数”星级管理,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创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中心2个、所112个,建设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100个,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乡)”等创建活动,打造形成浏阳市“幸福屋场”、长沙县“乐和乡村”、望城区“时代乡贤”和“十美”乡村、宁乡县“善行楚沩·幸福宁乡”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配备专职驻村辅警888人,实现“一村一辅警”全覆盖,有效巩固农村地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

(六)城乡融合全面深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初步打通,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面推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463家。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自愿退出、有偿使用、跨村跨镇流转。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浏阳市累计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69宗、2610亩,成交总价款3.82亿元,农村集体和农民获得收益1126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质。新增农村通自来水人口11.91万人,完成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936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实现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100%、光纤宽带通达率100%。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76所,新(改)建乡镇卫生院16家、村卫生室83家,建设60个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702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当前,长沙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乡村规划整体水平不高。有的规划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公共事业等与实际脱节;有的规划和执行“两张皮”,没有发挥引导约束作用。二是农业产业有待提质增效。上市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企业数量不多,经营主体支撑带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作用还不强。三是乡村基层治理基础仍然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部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群众主动自觉参与村组自治的积极性不高。

2020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长沙市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坚决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加快推进长沙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进一步强化政策精准落实,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着力健全长效扶贫机制,提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易地搬迁后扶工作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防止返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开启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二)聚焦补齐农村短板。全面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超过90%,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覆盖率达到100%,推广普及“三池一地”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一户多宅”“空心房”全面整治到位,乡风家风民风持续改善。着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加强乡村通信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补齐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聚焦发展富民产业。建设和提升长沙绿茶、宁乡花猪、浏阳油茶、望城蔬菜、荷花虾和花卉苗木六大现代农业产业链,聚力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规模养殖场,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一批支撑“一县一特”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上市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完善企业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聚焦夯实基层基础。巩固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实施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基层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深化农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提升村规民约积极作用。

(五)聚焦深化农村改革。深入实施乡村人才引进培育行动,支持农民创新创业,鼓励各类专业人才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广土地合作经营,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涉农资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组成。通过对xx市、xx县、xx县等县区,进行实地察看、查阅资料、集中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乡村人才队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为人才振兴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厘清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引、派、育、用、留”做文章,把优秀人才资源向基层一线集聚,将人才工作向服务乡村振兴聚焦,着力打造一支敢担当、敢创业、敢带头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积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截至xx年xx月统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xx人,其中生产型xx人,经营型xx人,技能服务型xx人,技能带动型xx人,社会服务型xx人。

(一)树立导向,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集聚。围绕基层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加强党对人才流动工作的领导,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专技人才、返乡创业人士”三支大军,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到基层农村干事创业。一是政策导向引才。不断完善各类优惠招聘政策,通过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考、特岗教师招聘、“三支一扶”招考等,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注入新鲜血液。近年来,xx制定了《xx市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实施意见》(xx办〔2018〕7号),加大乡村振兴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xx区制定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施意见》(xx办〔2018〕14号),对引进或调入基层工作的农业、医疗、企业等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支持;xx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人才优先发展的奖励办法》(xx文〔2019〕12号),对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在购房补贴、生活补助、个人所得税优惠、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为优秀人才引进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柔性合作引才。xx年10月,市委书记xx亲自带队参加了我省举办的第一届xx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我市有关部门积极与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达成签约意向xx项,通过签约聘请人才合作顾问、特聘专家等形式,柔性引进博士后xx人,涵盖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持续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人才智力支持。例如:xx有限公司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xx,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农用无人机的科研、生产、经营、售后和培训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三是乡音乡情引才。搭建“乡音桥”,采取走出去“访”与请进来“谈”等方式,积极向在外乡土人才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和人才引进政策。打好“乡情牌”,年初岁末,利用返乡高峰,通过建立微信群,发送《致在外乡土人才一封信》,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鼓励引导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敞开“直通车”,党员牵线搭桥,深挖周边资源,吸纳本地在外成功人士、乡贤等,通过合法选举、名誉聘请等形式,进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例如:林州市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和“名誉村长”工程,鼓励在外乡土人才返乡创业投资。xx镇xx村邀请在外成功人士xx回村担任支部书记,xx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投资300万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引进林果发展项目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致富。又如,xx镇高家台村,邀请外地创业人士,集中打造民宿、画家村写生基地等项目,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目前xx市已建立乡土人才库xx人,选聘“名誉村长”xx名,创建农业生态园xx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创办各类企业xx家,带动就业xx人。

(二)精准选派,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牵线搭桥。始终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管理、技术、智力“三条通道”。一是选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不断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在岗第一书记xx名(其中市派117名),实现对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组织软弱涣散村、深度贫困村全覆盖。同时,市、县两级共选派驻村工作队xx个、工作队员xx人(其中市派xx人),进一步充实帮扶力量,鼓励优秀年轻党政机关人才,扎根服务基层,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派好科技特派员。持续抓好特派员队伍建设,聚焦需求、强化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通过送技术上门、现场咨询、集中培训、网络答疑等方式,选派、引导各级各类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与技术服务。例如:结合科技特派员“十百千”工程,市科学技术局实行省市县科技特派员三级联动,针对农村农民生产技术瓶颈,创建示范基地,引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等,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开展技术服务、培训,致力解决农业技术难题,从科学技术层面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派好专家服务团。持续选派教育、农业、卫生等各类专家服务团,将“单兵作战”升级为“团队攻坚”,重点围绕“三农”产业项目,开展政策咨询、项目策划、技术服务、智力输送等,助力乡村振兴一线。例如:市教育局坚持智力输送,每年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城镇优秀教育xx名,赴“两区”(xx县、xx县)受援县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任务;选派市直学校xx名以上优秀教师赴乡村学校开展兼职支教工作,弥补了乡村优质师资不足,有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智力支持。

(三)注重培训,为基层人才提质增效。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培养的连续性、培养对象上区分层次性、培育方法上兼顾多样性,努力培养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的农村复合型人才。一是根据培训主体开展专题培训。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新型农村人才培训。以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畜牧养殖场、农业园区等主体带头人为重点培育对象,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育500亩以上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xx余人、育畜牧养殖场主xx余人、全市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xx余人;以开展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活动为载体,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家庭农场主xx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xx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xx人。二是依托农村传统技艺协会开展技术培训。根据本土行业特色、人才特点,组建传统技艺协会,加强本土人才之间的联系,在协会内部建立产、学、研等技术小组,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活动。例如:xx协会基于xx多家会员单位开展行业内部专业技术培训,带动就业xx多人。此外,xx还组织成立电线电缆协会、服装加工协会、纺织业协会等传统技艺协会等。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传统技艺协会x个,x名协会带头人,通过“传、帮、带”,引领周边群众致富。三是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基地开展专业培训。支持建设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培训和示范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就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农业经营、农村社会管理等内容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已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xx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xx人。例如:xx县职业中专,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实现农科技示范工程,让农民入眼,以校内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为重点,以专业教师示范项目为平台,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现代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做到“五个坚持”,全力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一)成立工作专班,统筹五大振兴。根据《中共县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成立乡村振兴五个专班抓好工作推进落实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县成立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工作专班,各专班由2-3名县级领导同志任组长,2-3个部门为牵头推进单位。各工作专班对照省、市、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五个专班重点任务清单》部署要求,明确重点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制定落实方案,加强工作调度,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目前,五个工作专班都召开了调度会议,制定了工作规则,健全了工作机制,确保了乡村“五大振兴”工作有序推进。

(二)坚持农业奠基,推进产业振兴。一是持续壮大现代农业。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培育“一乡一业”专业镇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196个,初步形成五大特色种植板块;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2516家,家庭农场总数达3639家,种植大户总数达406户;全县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6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37家;95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注册涉农类商标108个,罗汉参、青山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羊肉汤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香瓜”、“蜜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围绕做大做强“单养千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制定出台《单养千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三年实施意见》、《羊肉汤产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同时与江苏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青山羊产业研究院,把肉羊产业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二是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观光型农业新业态,建设了方乘田园、君信农业、立源菌业、绿禾庄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余处;获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省旅游强乡镇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1个;21个村被认证为中国“淘宝村”,46个村获评市级电子商务专业村,全县农村电商企业达到356家,今年实现电商交易额305亿元,同比增长9.6%。三是全面推进农村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六位一体”土地流转保障措施,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4.84万亩。其中,50亩以上成方连片土地流转面积达23.7万亩,2019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为20.3万亩;今年在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资格认定、股权量化、股权设置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机制,农业农村局、中国人民银行支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银农互动”助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抵押担保贷款实施办法(试行)》文件,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

(三)坚持引育并重,推进人才振兴。一是突出人才支撑,壮大乡村人才队伍。组织开展了“技能培训田间课堂”、“新型职业农民”等“短平快”式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致富本领。截至目前,共开展培训26期、6200人/次,为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奔康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加大农业农村人才选派力度,聘任江南大学焦爱权教授为第五批省派科技副县长;目前第四批269名县派第一书记、13名下派村支部书记已对接入驻包帮单位。今年招募的36名“三支一扶”人员,通过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已全部派到18个乡镇,每个乡镇2人。二是突出政策引导,全面掀起返乡创业高潮。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加强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政策》,充分利用在外能人多、“人口红利”大的优势,在去年成功举办“绿叶对根的深情”——我县游子对话家乡暨全县返乡创业签约活动的基础上,今年举办了“君心归处是吾乡”——第二届返乡创业大会,签约返乡创业项目239个,合同总投资额184亿元。截止目前,共设立在外返乡创业服务站24个,签约项目295个、总投资324亿元,返乡创业人员领办、创办经济实体1529家,带动就业8975人。

(四)坚持铸魂塑形,推进文化振兴。一是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四心”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创新开展“农村垃圾分类”、“乡村夜话”、“孝善敬老饺子宴”、“新时代文明实践银行”四个品牌工作,被《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卫视等媒体相继进行典型报道和刊发评论文章,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目前,全县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22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9处,市级以上文明村镇达到18个,力争今年全县90%的村庄创建为县级以上文明村。二是丰富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基本实现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县502个行政村乡村文体广场、文艺队伍实现全覆盖。建设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示范点(村史馆)22个,培育乡土民间文化能人、文化活动带头人1000多人,2019年初全县62个村举办了乡村春晚。

(五)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振兴。一是突出连片打造,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全县22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每个片区含4-6个村庄)进行重点打造,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80余个,其中a级示范村达到50个,a级示范村覆盖率12.8%;紧紧抓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全县已建成新型农村社区55个,合并村庄269个,涉及人口8.2万人,复垦土地约1.8万亩,节余挂钩指标1.4万亩。今年正在实施的增减挂钩项目43个,合并村庄196个,涉及人口8.4万人,可复垦土地2.3万亩,节余挂钩指标1.7万亩。同时对具有文化特色的村因地制宜打造,聘请了北京绿十字规划公司,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以旧修旧,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以不同风格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二是突出问题导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全县22个乡镇(街道)配建保洁队伍,城乡全天候不间断保洁、生活垃圾随产随清,垃圾日产日清,卫生保洁实现城乡全覆盖。镇驻地已建成污水处理站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污水处理站18个。全部完成2019年全县4500户改厕任务。三是突出统防统治,大力开展污染源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88%,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6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90%。大力推进“绿色革命”,完成植树造林5.1万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1个、森林村居4个,全市创建森林城市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大力推进水源地综合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三级河长定期开展巡河行动,水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县召开。

(六)坚持党建引领,推进组织振兴。一是突出激励保障,促进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对全县502个村党支部进行了评星定级,评定出五星级党支部92个,四星级党支部240个,三星级党支部141个,二星级党支部25个,一星级党支部4个,评选二星级“头雁”书记7名、一星级“头雁”书记37名,参照试用期公务员落实经济待遇,7名二星级“头雁”书记月增资915元,37名一星级“头雁”书记月增资300元,激发村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多举并措,持续壮大经营性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经营性村集体经济,鼓励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兴业,通过发展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利用招商引资政策、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依托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对接市场需求、利用“互联网+”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增收。目前全县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万元,60个村突破10万元。

培育背景。2012年8月农业部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年9月六盘水市获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整体推进市”,2016年11月《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出台。

培育总量。2014年以来我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8万人,其中,获得颁发证书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仅为600人,占总培训人数6%不到。参训人员基本情况。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的参训人员基础信息中,仅有1141名参训人员基础信息登记较为完整。从该数据汇总情况看,参训人员以农村中年男性为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是从性别来看,男性学员702人,占比61.5%。二是从年龄来看,29岁以下218人,占比19.1%;30—39岁311人,占比27.2%;40—49岁406人,占比35.6%,50岁以上206人,占比18.1%。三是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学历905人,占比79.3%;小学及以下学历168人,占比14.7%;高中学历58人,占比5.1%;大学及以上学历10人,占比0.9%。培训人员结构:以专业技能型为主。1141名参训人员信息资料显示,参加专业技能型培训的有662人,占比58%。其中:茶叶、蔬菜、果树、饲料草等种植培训286人;牛、羊、鸡、中蜂等养殖培训376人;参加生产经营型培训的有379人,占33.2%;参加社会服务型的有100人,占8.8%。

(一)体制建设待完善。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六盘水市中心分校(以下简称农广校)作为六盘水市专门针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公共服务机构,既负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又承担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职能。“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导致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率低,同时影响认定的公正性。

(二)培训模式缺“地气”。目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来源主要是聘请贵州大学、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进行授课。授课费用为贵州大学专家500元/节,一天8节课;六盘水本地院校专家500元/天。授课方式以为期半月的理论性集中授课为主,且不为参训学员提供后续跟踪服务。上述培训模式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原来承担培训授课的农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因授课费用与身份问题冲突不能继续承担授课任务,导致农广校被动高薪聘请院校专家进行授课。另一方面,走访的部分农户表示,虽然参加了相关培训,但听不懂培训内容,他们认为,培训应该是在关键季节、重要农时,按照产业需求,开展各种技术入户服务,学员才能真正把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对六盘水市5个集中连片贫困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培训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愿意参加技能培训的505人中,有158人选择“希望提升农村实用技术”,占比31.3%,这也印证了培训内容“接地气”的重要性。

(三)证书“含金量”低。从扶持力度来看,获取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学员,仅享有申请创业项目的优先申报权和就业优先推荐权,关于《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中涉及的特色产业补助、创业扶持、资源要素的倾斜、税费减免等政策均未落实,而政策不能落实主因之一是政策涉及部门较多,仅靠农广校力量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市场竞争力来看,《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知名度低,实用性差。参训学员反映,在竞聘岗位时大部分企业并不知晓《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上岗后是否拥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也不做为升职加薪的参考依据。

(四)培训经费来源单一。目前,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依靠中央、省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开展工作,市县两级没有相应配套资金。如2017年中央和省级下拨的451万元专项资金,市县两级没有配套资金,在资金使用上也未出台使用细则,资金的主要用途只能用于购买培训服务,在工作经费的使用上没有明确规定,造成“有钱难用”的尴尬局面。

(五)缺乏优质培育对象。从多方走访调研情况看,优质培育对象缺乏已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振兴战略在六盘水市的实施造成严重影响。第一,走访的部分培训对象反映,村里大量青壮年宁愿外出到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待在农村务农,“种地不如打工”、“农民低人一等”思想已经在农村年轻一代中固化;第二,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的1141名参训人员汇总数据看,目前40岁以上学员占53.7%,初中及以下学历学员占94%,培育对象以40岁以上群体为主,存在年龄偏大,教育程度低问题,受年龄和学历因素影响,他们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许多知识难以理解;第三,六盘水市5个集中连片贫困乡(镇)50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培训意愿调查数据显示,贫困户中35岁以上群体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292人,占比99.3%,高中及以上仅占0.7%;从调查对象分年龄段文化层次结构看,16-25岁、26-35岁、35岁以上三个群体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比例分别为30.7%、63.7%、87.1%,青壮劳动力文化层次普遍较低问题凸显。

(一)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基层党员在乡村人才培育工作中担负起核心和引领作用,通过板凳会、院坝会、群众会等方式,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乡村振兴政策、实用劳动技能、先进典型事迹和致富经验做法等,宣讲乡村战略中人才的作用,让村民感受到党员的工作魄力和工作实效;二是从新型职业农民中选出典型,发展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人才队伍,带领农民提升技能,脱贫致富。

(二)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修定《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如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农民,推行以证就业,以证创业,落实创业贷款、资源要素流转、特色产业补助等方面的扶持,引导符合条件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吸引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农村创业者加入新型职业农民行列。二是完善考核制度,根据《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采取第三方评价机制,从工作落实、工作效果等方面以县为单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三是分级建立以农业部门专家为中坚力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建立师资考核和薪酬制度,培养技能型、专业型本土师资队伍。

(三)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资金保障。市、县两级政府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以基金为支撑,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助推培育工作开展。

(四)为乡村人才振兴提升培训品质。组建“政府+专家+经营主体负责人”授课团队,一是通过乡镇主管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对参训农民进行认知改造、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等,以“扶志”来激发参训人员主观能动性。二是对外聘请专家负责开展集中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各级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前往田间地头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三是通过经营主体负责人授课,拓宽培训覆盖面,特别是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创业项目或产品从产业链角度提供对接和支持。

(五)为乡村人才振兴储备后备力量。重视农村青壮年教育层次普遍偏低的问题,以加快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建设为抓手,为乡村人才振兴储备后备力量,形成初、中、高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初级培育以农广校为主导,通过短期辅导、农闲夜校、田间课堂、远程教育等形式,发挥教学、培训、技术推广等环节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改善其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注重实用性;中级培育以本地职业技术类学校为主体,提供较为系统的职业教育,通过一定学时学制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培育具有独立经营能力或专门农业技术的职业农民,突出专业性;高级培育以政府主导,启动六盘水市山地特色农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以示范作用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家乐经营业主为培训对象,打造一支能担当起引领六盘水市乡村人才振兴重任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组成。通过对xx市、xx县、xx县等县区,进行实地察看、查阅资料、集中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乡村人才队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为人才振兴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厘清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引、派、育、用、留”做文章,把优秀人才资源向基层一线集聚,将人才工作向服务乡村振兴聚焦,着力打造一支敢担当、敢创业、敢带头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积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截至xx年xx月统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xx人,其中生产型xx人,经营型xx人,技能服务型xx人,技能带动型xx人,社会服务型xx人。

(一)树立导向,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集聚。围绕基层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加强党对人才流动工作的领导,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专技人才、返乡创业人士”三支大军,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到基层农村干事创业。一是政策导向引才。不断完善各类优惠招聘政策,通过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考、特岗教师招聘、“三支一扶”招考等,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注入新鲜血液。近年来,xx制定了《xx市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实施意见》(xx办〔2018〕7号),加大乡村振兴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xx区制定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施意见》(xx办〔2018〕14号),对引进或调入基层工作的农业、医疗、企业等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支持;xx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人才优先发展的奖励办法》(xx文〔2019〕12号),对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在购房补贴、生活补助、个人所得税优惠、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为优秀人才引进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柔性合作引才。xx年10月,市委书记xx亲自带队参加了我省举办的第一届xx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我市有关部门积极与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达成签约意向xx项,通过签约聘请人才合作顾问、特聘专家等形式,柔性引进博士后xx人,涵盖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持续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人才智力支持。例如:xx有限公司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xx,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农用无人机的科研、生产、经营、售后和培训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三是乡音乡情引才。搭建“乡音桥”,采取走出去“访”与请进来“谈”等方式,积极向在外乡土人才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和人才引进政策。打好“乡情牌”,年初岁末,利用返乡高峰,通过建立微信群,发送《致在外乡土人才一封信》,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鼓励引导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敞开“直通车”,党员牵线搭桥,深挖周边资源,吸纳本地在外成功人士、乡贤等,通过合法选举、名誉聘请等形式,进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例如:林州市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和“名誉村长”工程,鼓励在外乡土人才返乡创业投资。xx镇xx村邀请在外成功人士xx回村担任支部书记,xx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投资300万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引进林果发展项目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致富。又如,xx镇高家台村,邀请外地创业人士,集中打造民宿、画家村写生基地等项目,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目前xx市已建立乡土人才库xx人,选聘“名誉村长”xx名,创建农业生态园xx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创办各类企业xx家,带动就业xx人。

(二)精准选派,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牵线搭桥。始终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管理、技术、智力“三条通道”。一是选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不断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在岗第一书记xx名(其中市派117名),实现对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组织软弱涣散村、深度贫困村全覆盖。同时,市、县两级共选派驻村工作队xx个、工作队员xx人(其中市派xx人),进一步充实帮扶力量,鼓励优秀年轻党政机关人才,扎根服务基层,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派好科技特派员。持续抓好特派员队伍建设,聚焦需求、强化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通过送技术上门、现场咨询、集中培训、网络答疑等方式,选派、引导各级各类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与技术服务。例如:结合科技特派员“十百千”工程,市科学技术局实行省市县科技特派员三级联动,针对农村农民生产技术瓶颈,创建示范基地,引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等,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开展技术服务、培训,致力解决农业技术难题,从科学技术层面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派好专家服务团。持续选派教育、农业、卫生等各类专家服务团,将“单兵作战”升级为“团队攻坚”,重点围绕“三农”产业项目,开展政策咨询、项目策划、技术服务、智力输送等,助力乡村振兴一线。例如:市教育局坚持智力输送,每年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城镇优秀教育xx名,赴“两区”(xx县、xx县)受援县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任务;选派市直学校xx名以上优秀教师赴乡村学校开展兼职支教工作,弥补了乡村优质师资不足,有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智力支持。

(三)注重培训,为基层人才提质增效。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培养的连续性、培养对象上区分层次性、培育方法上兼顾多样性,努力培养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的农村复合型人才。一是根据培训主体开展专题培训。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新型农村人才培训。以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畜牧养殖场、农业园区等主体带头人为重点培育对象,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育500亩以上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xx余人、育畜牧养殖场主xx余人、全市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xx余人;以开展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活动为载体,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家庭农场主xx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xx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xx人。二是依托农村传统技艺协会开展技术培训。根据本土行业特色、人才特点,组建传统技艺协会,加强本土人才之间的联系,在协会内部建立产、学、研等技术小组,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活动。例如:xx协会基于xx多家会员单位开展行业内部专业技术培训,带动就业xx多人。此外,xx还组织成立电线电缆协会、服装加工协会、纺织业协会等传统技艺协会等。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传统技艺协会x个,x名协会带头人,通过“传、帮、带”,引领周边群众致富。三是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基地开展专业培训。支持建设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培训和示范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就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农业经营、农村社会管理等内容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已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xx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xx人。例如:xx县职业中专,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实现农科技示范工程,让农民入眼,以校内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为重点,以专业教师示范项目为平台,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现代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

2020年,县人社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紧紧立足部门职能,突出乡村就业创业、乡村社会保障、乡村人才振兴、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6月,我局“三农”工作获“县先进集体”称号。

(一)实施“乡村就业创业提升行动”惠民生。

大力推荐外出就业。先后举办“春风行动”等各类招聘会12(场)次,组织企业1836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2.8万个,达成意向性协议1.3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6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不断满足了农村不同群体的就业意愿。积极推动回引就业。充分利用同城化、双城经济圈等契机,大力推进区域劳务合作,扎实开展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春风行动”,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2.5万人,帮助技能人才本地回引就业,促进农民工县内就业1.24万人,支持大学生、返乡人员回乡创业653人,协助园区鸿星尔克、三宝、季茜等企业招聘员工4000余人,顺利复工复产。全面落实就业扶贫任务。创建就业扶贫基地3个、就业扶贫车间10个,安置贫困劳动力369名;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514个。今年6月,县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获省委、省政府表彰。

(二)实施“乡村社会保障提升行动”增福祉。

有效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目前,我县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累计参保约8.4万人,按时足额为6.6万养老人员发放养老待遇,月发放金额为1.19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24.2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3.0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4.7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96万人。积极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为665家企业减负近2000余万元,预计全年减负2160余万元,为19500名灵活就业人员减少社保缴费1800余万元。切实发挥失业保险在稳就业中的作用。截止目前,为159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涉及职工人数9122人,补贴金额595.03万元,为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为102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补贴金额12.2万元;为10696人/次发放失业人员临时价格补贴,金额93.74万元。有序开展社会保险扶贫工作。与扶贫办、民政局建立“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三类困难群体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所有扶贫对象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截止目前,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26573人代缴保费265.73万元,参保率、代缴率均达到100%。

(三)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行动”激活力。

建强培训阵地。开展农业技能培训项目,依托全县9所公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采取集中授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柑橘栽培、水产养殖等多项农业产业技能培训项目,同时开展农村转移劳动能力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5000余人。实施人才保障。为乡镇(街道)服务所、原区所在地10个中心镇以及人口较多的镇所辖社区专项配置一类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人员87名,招募3个“三支一扶”大学生,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基层水平,提高了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加强人才培育。组织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赛区选拔赛暨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选手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2名。不断壮大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招聘乡村教师341名、乡镇涉农岗位30名、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21名。

(四)实施“农民工权益保障提升行动”促稳定。

强力推进农民工根治欠薪工作。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500余份,主动检查各类用人单位85户,督促补签劳动合同510份;下达问询通知书6份,为720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795.6万元;建立农民工工资专户企业16家,涉及7460人次,累计发放农民工工资2.74亿元。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坚持公平公正调裁,截止目前,受理各类劳动仲裁案件61件,涉及企业、事业单位41家、劳动者61人,涉及金额224.25余万元。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组织工作专班远赴云南、福建等地,切实维护因工伤亡贫困农民工合法权益,争取抚恤金、赔偿费等282余万元。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组成。通过对xx市、xx县、xx县等县区,进行实地察看、查阅资料、集中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乡村人才队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为人才振兴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厘清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引、派、育、用、留”做文章,把优秀人才资源向基层一线集聚,将人才工作向服务乡村振兴聚焦,着力打造一支敢担当、敢创业、敢带头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积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截至xx年xx月统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xx人,其中生产型xx人,经营型xx人,技能服务型xx人,技能带动型xx人,社会服务型xx人。

(一)树立导向,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集聚。围绕基层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加强党对人才流动工作的领导,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专技人才、返乡创业人士”三支大军,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到基层农村干事创业。一是政策导向引才。不断完善各类优惠招聘政策,通过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考、特岗教师招聘、“三支一扶”招考等,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注入新鲜血液。近年来,xx制定了《xx市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实施意见》(xx办〔2018〕7号),加大乡村振兴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xx区制定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施意见》(xx办〔2018〕14号),对引进或调入基层工作的农业、医疗、企业等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支持;xx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人才优先发展的奖励办法》(xx文〔2019〕12号),对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在购房补贴、生活补助、个人所得税优惠、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为优秀人才引进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柔性合作引才。xx年10月,市委书记xx亲自带队参加了我省举办的第一届xx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我市有关部门积极与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达成签约意向xx项,通过签约聘请人才合作顾问、特聘专家等形式,柔性引进博士后xx人,涵盖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持续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人才智力支持。例如:xx有限公司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xx,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农用无人机的科研、生产、经营、售后和培训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三是乡音乡情引才。搭建“乡音桥”,采取走出去“访”与请进来“谈”等方式,积极向在外乡土人才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和人才引进政策。打好“乡情牌”,年初岁末,利用返乡高峰,通过建立微信群,发送《致在外乡土人才一封信》,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鼓励引导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敞开“直通车”,党员牵线搭桥,深挖周边资源,吸纳本地在外成功人士、乡贤等,通过合法选举、名誉聘请等形式,进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例如:林州市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和“名誉村长”工程,鼓励在外乡土人才返乡创业投资。xx镇xx村邀请在外成功人士xx回村担任支部书记,xx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投资300万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引进林果发展项目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致富。又如,xx镇高家台村,邀请外地创业人士,集中打造民宿、画家村写生基地等项目,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目前xx市已建立乡土人才库xx人,选聘“名誉村长”xx名,创建农业生态园xx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创办各类企业xx家,带动就业xx人。

(二)精准选派,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牵线搭桥。始终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管理、技术、智力“三条通道”。一是选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不断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在岗第一书记xx名(其中市派117名),实现对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组织软弱涣散村、深度贫困村全覆盖。同时,市、县两级共选派驻村工作队xx个、工作队员xx人(其中市派xx人),进一步充实帮扶力量,鼓励优秀年轻党政机关人才,扎根服务基层,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派好科技特派员。持续抓好特派员队伍建设,聚焦需求、强化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通过送技术上门、现场咨询、集中培训、网络答疑等方式,选派、引导各级各类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与技术服务。例如:结合科技特派员“十百千”工程,市科学技术局实行省市县科技特派员三级联动,针对农村农民生产技术瓶颈,创建示范基地,引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等,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开展技术服务、培训,致力解决农业技术难题,从科学技术层面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派好专家服务团。持续选派教育、农业、卫生等各类专家服务团,将“单兵作战”升级为“团队攻坚”,重点围绕“三农”产业项目,开展政策咨询、项目策划、技术服务、智力输送等,助力乡村振兴一线。例如:市教育局坚持智力输送,每年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城镇优秀教育xx名,赴“两区”(xx县、xx县)受援县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任务;选派市直学校xx名以上优秀教师赴乡村学校开展兼职支教工作,弥补了乡村优质师资不足,有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智力支持。

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报告

xx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和部署,坚持全域旅游的理念,区镇村三位一体、三级联动,系统谋划、统筹布局,全域推进、分步实施。坚持”五主”推进机制。全面实施”区级主导、乡镇主责、部门主管、专班主攻、群众主体”的”五主”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既包点线、又包片面,区”四大家”领导逐一包村;率先成立x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先后开展村书记、驻村干部、返乡大学、退伍军人、农村致富能手培训xx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压紧压实乡镇主责,乡镇主要领导将主要精力用于抓乡村振兴;xx个职能部门组建联合指导组,把准方向指导乡村建设;抽调xxx名区直单位干部组建xx支工作队,开展”进百村入万户”活动,落实”五天四晚”驻村帮扶;坚持群众主体地位,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发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全过程,实现”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建、群众管、群众享”。坚持分类施策推进。把全区xxx个村分为特色精品村、示范村、整治村三类,分类别分时限推进,三年实现全覆盖。目前,前两批共xx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第三批xx个村的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也已经全面启动,同时将乡村振兴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长期坚持下去。

(二)抓好产业振兴,做到强基赋能

一是统筹谋划主导产业及产业布局。研究出台《xx区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xx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指南》,重点发展传统粮油和特色种植、蔬菜产业、现代渔业、现代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x牛肉面、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九大主导产业。在这九个产业中又结合xx实际,明确了重点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蔬菜、林果、特色水产养殖及特色产品等四大产业。并按照”x+x”农业产业格局(即三圈一业),全方位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在”近郊圈”,重点发展以瓜果采摘、农事体验、农家乐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炒热xx乡村旅游;在”中郊圈”,重点发展土豆、山药、胡萝卜、白菜等规模化蔬菜基地,在xx片区、xx河的片区、xxxx省道沿线等有条件的区域引导发展高投入高回报的设施农业;在”远郊圈”,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作物种植业,建设高端酿酒、休闲食品的原料供应基地,打造新型订单式农业;精心培植”一业”,依托xx农产品加工园,大力发展中药、蔬菜、生鲜乳、牛肉面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配套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中心及冷链物流,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条。

二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照”点面结合、以线串珠、循环示范”的要求,打造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xx乡村休闲新模式。在点上,进一步提升xx、xx等省级示范村内涵,着力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文旅名村”和”x文旅名村”。在线上,重点围绕xxx国道、xxx省道、xxx省道沿线和xx线、潼xx、xx线、xx线布局美丽乡村示范线。在面上,xx片区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城郊乡村旅游升级版;xx片区围绕”五小园”建设,打造美丽田园风光带;xx湖片区围绕”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建设,提升区域绿化美化。

三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重点支持x山药小镇依托山药合作社,形成集种植、研发、深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典型。支持xxx月季花海将花果产品加工为罐头、果脯、花茶、口红等,全产业链深度开发新的优质农产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加强产业要素流通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支持xx集团在产业园建设项目上加强仓储冷链物流建设。要创新经营方式、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起来、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比如,xx村以文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发展设施蔬菜xxxx亩,带动农户xxx户,户均增收xxxx元,成为市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供应基地。要进一步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的农业企业,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村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四梁八柱”,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优级品率和生产标准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继续用好用活现有”xx清水虾”、”xx米”等区域性公共品牌,综合运用电商平台开展包装和品牌推介,切实把品质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

(三)整治乡村环境,建设生态花园

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百日攻坚”“村庄清洁行动战役”“爱国卫生运动”等系列活动为契机,坚持以洁为先、以亮为韵,以序为要、以美为魂,全员全域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配齐备足垃圾处理设施,先后更换、新配垃圾转运车xx台、钩臂式垃圾箱xxx个、垃圾桶xxxxx个。全面推行垃圾常态化保洁机制,建立垃圾清洁费用收取、党员干部包保制度,每月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干净农户、最美庭院等系列评比,推动农村环境整治由被动向主动、由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集中开展国省道沿线综合整治。通过”拆、整、建、改、亮、绿”,集中开展xxx、xxx、xxx三条国省道沿线xx.x公里综合环境整治。拆即拆畅通,零补偿拆除广告招牌xxxx个,乱搭建筑xxxx处xxxxx平方米;”整”即整环境,大力开展主干道沿线房前屋后、院内院外环境大整治,清理垃圾x万余吨;”建”即因地制宜建”小三园”xxxxx平方米;”改”即房屋立面改造,以xx北民居房屋风格为主,改造xxx户;”亮”即开展亮化工程,安装路灯xxxx盏;”绿”即大力开展”绿满xx”行动,开展新老xxx国道及xxx省道的xx.x公里道路绿化。

(四)补齐短板弱项,建好精彩乡村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大力推进村庄道路等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项目建设。一是打通路。加快推进道路改扩建,以及”四好农村路”建设,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第一批投入xx亿元,硬化村庄道路xxx公里(新修xx公里,改建xxx公里,公里)。第二批投入x亿元,改扩建xx条道路共计xxx公里,xx月底全部完成。二是植满绿。结合”绿满xx”提升行动,推动村庄绿化由”点”到”线”到”面”拓展,在通村通组公路绿化、村内公共区域绿化和农户庭院绿化上共同发力,动员农户利用房前屋后建设”小三园”,大力实施”一村万树”活动,投入金额xxxx万元开展新老xxx国道及xxx省道的xxx公里道路绿化,实现以绿治脏,以绿净村,以绿美村、以绿富村。三是治污水。以”厕所革命”为抓手,加快农户无害化厕所建改,xxxx-xxxx年改建户厕xxxxx座、公厕xxx座,xxxx年计划完成xxx座户厕、xx座公厕,目前已完成农村户厕改造xxx座,公厕x座。以三格式化污为重点,分类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纳入城镇规划范围内的或各类园区周边的村庄,统一接入城镇污水管网或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确保建得起、用得好。二期投入xxxx万元新建的xx个污水处理站点正在招标。四是提功能。统筹实施优质教育均衡、社保扩面提质、全民健康、文化惠民等工程,首批xx个村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全部完成达标提升,xxx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投入使用,xxx个村全部完成村规民约修订,x个省级示范村的村级公墓全部建成,村卫生室、村法律服务室、村便民服务室实现全覆盖。

(五)优化乡村治理,建成和谐乐园

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全覆盖推进”红色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先后对xx个软弱涣散村书记进行调整,向集体经济薄弱、矛盾纠纷突出村选派xx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大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孝善之星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乡村建设,乡村呈现出唱歌跳舞多、抹牌赌博少,邻里和睦多、扯皮吵架少的新气象。

乡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镇位于**县东部,辖*个办事处、*个行政村,人口*万,党员*人,版图面积*平方公里,是传统农业大镇。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大机遇,坚守“人民至上”根本宗旨,围绕“**”品牌定位,坚持“工业强镇、农业兴镇、生态立镇”三条主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心一意谋发展,先后荣获“**省文明村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称号,创成“**省卫生乡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一)区域位置优越。**路、**路两条省道及连接县城与**港的**路贯穿全境,**、**两条高速公路擦境而过。30分钟可达**港,40分钟可达**市区。

与**、**大学等高校院所实现“产学研”常态化合作。同时,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逐步兴起。

(三)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等多处历史文化遗产,并曾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石铲。创新实施“**文明户”评选工程,讲孝悌、尚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也为乡村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

(四)自然资源丰富。全镇土地总面积**万亩,引黄干渠小开河穿流全境,建有**地区最大的平原水库。同时,探明地下石油贮量**万吨,是*油田重点采区。

经过近几年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镇村功能布局、品味内涵、环境卫生大大改善,逐步向宜居宜业宜商宜游方向迈进。

(六)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全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万元;

2013年**万元,历史上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2015年**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

2018年,全镇地方财政收入历史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2021年达到**万元。

(一)抓住产业兴旺重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始终将棉花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瞄准农业发展“新六产”,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探索发展多业态复合模式。

1.农业方面。深化与**、**“产学研”合作,建设“*试验培训基地”,筛选抗虫耐碱、优质丰产新品种。与**大学合作实施“智慧农业”项目,多方争取各级政策支持,累计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万亩,加快全镇农业现代化进程。去年探索推广“土地托管、订单农业”发展模式,着力提高棉农收入、优化企业棉源供应,当前已初见成效,*户棉农共增收*万元。

2.工业方面。狠抓双招双引、构建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工业项目多点开花”,先后引进建成棉花关联企业**余家,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招商引资**亿元,引入过亿项目**个、过千万项目**个。生物质能源推广利用作为全县清洁能源改造试点全面推进,2018年以来完成生物质炉具推广**台,总投资**万元的有机肥厂今年上半年可实现运营。同时,还引入了总投资**亿元的**建材年产1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投资**亿元的**现代渔业经济园区项目。

3.三次产业融合方面。融入“互联网+”模式,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转型升级,去年线上交易额突破**万元。近年来,先后承办全国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现场会、农业农村部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现场调研会、全国棉花机采作业观摩暨全程机械化推进观摩会等大型活动,专题片《丰收的大地(四):棉桃吐絮采摘忙》在央视播出,“**”新形象对外得到极大提升。

(二)突出生态宜居关键,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实镇驻地内涵,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全力营造宜居宜商宜游的氛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需要。

镇驻地商户牌匾统一更换、文化氛围统一营造,小城镇更具特色品味;

规划便民服务市场**处,镇域环境更有秩序;

集中开展路域环境整治,投资**万元实施**路拓宽工程,建设“四好”农村路*公里,配套实施绿化工程,构建起“畅、优、舒、美”的路网格局。

2.强势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一村一特色、一路一风景”工作思路,打造县级以上示范村**个,创建“美丽庭院”**户,累计投放垃圾桶**个,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实施农村废旧房屋及残垣断壁清除、杂乱线缆整理、边沟清理、小广告及乱贴乱画清除四项“清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完成农村厕所改造**户,建设公厕**处,2019年迎接全省农村改厕规范化升级和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工作现场会。

3.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坚决打赢“碧水蓝天”保卫战,建立环保“一月一排查”机制,大力开展环保整治,不留一家“散乱污”企业,不留一处污染点。全镇养殖户全部完成“两池”达标建设,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建率达100%。秸秆禁烧工作成效显著,为群众营造起了安全、健康、稳定、和谐、绿色、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筑牢乡村文明保障,实施文化品牌工程。坚持打造精神文明建设新品牌、新亮点,在全镇范围内倡树新风气,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1.“**文明户”倡导正能量。为凝聚群众力量,夯实乡村振兴群众基础,2017年创新实施“**文明户”评选工程,深入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按照一定比例评选“**”榜单,突出公平公正、村民自治,实施荣誉上榜、一户一牌,树立正面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3-5年的时间实现群众整体素质大提升。评选工程实施3年来共评选2652户,取得了明显成效,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在**新闻联播播出。

2.文化建设引领新风气。不断丰富和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常态化举办端午诗会、篮球赛、广场舞大赛等活动,每年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在群众中取得了良好反响。突出载体建设,农村文化书屋、文体广场等实现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部达标,各类文体设施配备逐步健全。深化移风易俗,推进丧葬改革,建设公益性公墓**处,逐渐树立起清风正气。

(四)夯实治理有效基础,营造和谐发展氛围。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断加强“管人”“管事”力度,有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开展“一亮二评三提升”,为每名党员制作身份二维码,完成“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利用“七一”节点评选“五好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党员形象、服务水平和堡垒作用得到明显提升,经验做法在**新闻联播播出。

2.落实安全稳定关键。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成高标准镇级综治服务中心,“雪亮工程”和村级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一村一警务助理”“一村一法律顾问”作用发挥明显,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以及“五心”文化公园*处,打造高标准普法广场*处,“全科大网格”管理模式有效推广。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禁毒专项斗争,严守安全生产“警戒线”,信访积案旧案全部化解,为群众营造安全、健康、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把握生活富裕根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群众创造安定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1.加速社会共建共享。扶贫措施落实精准到位,贫困村“五通十有”全部达标,贫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个扶贫产业项目实现收益分配差异化、全覆盖,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镇农村卫生室达**个,每年免费进行“两癌”筛查,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查体。中小学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县乡镇前列,公办幼儿园已建成**个,投资**万元的小学高标准教学楼年内投用。有效做好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建成退役军人服务站**个,双拥工作站**个。

2.力推农村农业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农机合作社获评“全国优秀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大棚种植等增收项目多点开花,**甜瓜、**红薯、**冬枣等农产品品牌形象逐渐擦亮,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达到**个,土地流转等模式稳定增收,全镇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个,占比**%,为乡村振兴夯实经济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鼓励引导企业对接农户,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现现代化、规模化植棉;

同时,深化推广“智慧农业”,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农。在工业方面,优化营商环境,狠抓“双招双引”,重点引进一批强链延链补链项目,拉宽加长增厚产业链,形成倍增效应。同步引进一批高效环保型工业项目,培育物流、海洋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三产融合方面,进一步融入“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

(二)聚焦生态宜居,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强化污染治理,以大气、水和土壤为重点开展污染治理,打赢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做到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加大绿化美化力度。三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面加强农村道路、供水、通讯、网络等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四是持续推进小城镇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服务功能,提高镇域承载力,重点在硬件设施配套、环境品位提升、商住综合体开发上发力,建设新型现代化城镇。

(三)紧扣乡风文明,加快文化建设。一是进一步深化提升“**文明户”评选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同步组织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活动。二是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一村一特色”打造系列特色文化景观。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农家书屋、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不定期举办农业科技培训、健康教育讲座等,引导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四是深化移风易俗,发挥好红白理事会职责,完善村规民约,清除陈规陋习,引导群众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

(四)着眼治理有效,完善治理体系。一是坚持党管农村,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党员积分制管理和“一亮二评三提升”为抓手,夯实组织基础。二是强化村民自治,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积极开展民主议政,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村级自治组织作用,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三是提升德治水平,同步推进家风建设与村风建设,弘扬社会正能量。四是推进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好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及“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助理”作用,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推动基层干部群众形成学法、懂法、用法的行为自觉。五是强化社会综治维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扫毒禁毒等专项行动,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让人居环境更加安全、稳定、和谐。

(五)突出生活富裕,提高农民收入。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精准方略,加大监测力度,确保不返贫。二是着力培育农民收入新增长点,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丰富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稳定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双引擎”,重点发展一批适合农民参与的产业项目,确保农民收入增长不减速。三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为重点,深入挖掘土地、坑塘等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四是全面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落实低保、五保等民生政策,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加大对教育、医疗方面的投入,加大医养结合扶持力度,让群众享受最多发展红利。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报告集合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深刻理解“五个振兴”内涵,把握“五个振兴”之间的关系,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局按照县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积极开展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xx县地处渭北旱塬,辖九镇一办,全县人口40万,农村人口8万多,耕地面积70万亩,主导产业有苹果,生猪。近年来,由于政策的不断出台,政府的持续引导,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种类和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作物的面积也不断增加,大棚蔬菜,花椒,樱桃等产业不断扩大,带动部分农户收入较快增长。20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79元,比上年增加941元,增速9。5%。

1、全县产业已经基本形成沟北种植业以中晚熟苹果为主,辅助有粮食及其它经济作物,沟南以梨、桃、葡萄等杂果类为主,其它大棚为辅。县中以经济大棚为主。但纵观全县产业,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依然较低。一是合作社带动效能并不突显,部分合作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强,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缺乏凝聚力,管理跟不上,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难以发挥合作社抱团效应。以极少的人管理较多的地这种现象还并不多见,家庭农场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总体效能还没有发挥全面,投入产出比较大。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各类农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小,产业链条短,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很少。三是规模化基地设施建设不配套,全县还有部分乡镇尽管果园面积很大,但是由于果园基地水、电、路、渠基础设施不配套,抗拒自然灾害能力低,发挥不了示范推广,宣传带动作用,造成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品牌创建意识淡薄,品牌效益不明显。一些企业和部门对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投入不够,还未形成抓品牌建设的强烈愿望和紧迫意识,知名品牌少,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难以形成培育品牌的合力,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五是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产品质量不高,且果品基地“三品”认证面积较小,商标注册、管理、品牌使用方面还不太规范,品牌效益不明显。

2、乡村人才较少,制约着农业产业向好发展。全县农村人才匮乏,大多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从事农业生产,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他们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不足,尤其表现在对农业生产技术运用方面,新信息掌握方面,对市场行情的把握方面,农产品品质提高方面等等。这就直接导致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进展缓慢,农产品质量难以提升,规模化生产进展缓慢,先进技术很难普遍运用,农业产业短时间内很难兴盛。一是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县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县乡村实用人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县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当前乡村对现有的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事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

3、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目前家风淡泊,民风不朴,乡村文化底蕴正在流失,人的思想不能跟时代所要求的同步,对推动乡村振兴是极为不利的。

4、从全县整体来看,农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落后,生活污染、生产污染较大,农民生活观念和生活作风守旧,存在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问题。加之未脱贫人口多为无劳动能力、残疾、长期慢性病等救助型为主的深度贫困群体,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较低,社会兜底任务较重。

5、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分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坚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层次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积极发展果蔬园、自采园、农家小院等休闲农业,努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努力打造区域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粮经饲兼顾、农牧特并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严格坚守耕地红线,坚持绿色生产,积极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行节水节肥节药的绿色生产模式;着力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吸引有实力、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努力让农民在创新经营中更多受益。四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持大龙头,狠抓深加工,拉长产业链的发展思路,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和精深加工,倾力打造具有xx特色的“农”字号食品品牌。五是突出抓好品牌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建设,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监管体系,为品牌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2、加大人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推动人才振兴,就是要通过留住一部分农村优秀人才,吸引一部分外出人才返乡和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一是鼓励有志青年下乡发展、返乡创业,带动群众致富;二是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职业培训,培养出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三是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很大程度上调动农村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四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合理制定实施村干部培养规划,拓宽村党组织书记选拔途径,保障和提高村组干部待遇,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发挥“头雁效应”。

3、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塑乡规民约,弘扬公序良俗,遏制社会不良风气,改善邻里关系,净化乡村风俗,发展新乡村文化,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文化新局面;二是将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结合起来,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经济振兴的文化增长点,重点是以旅游业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把城市消费者对美好乡村的向往需求与乡村供给结合起来;三是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乡土风情、传统村落等,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绽放新的活力;四是抓好“三治”:抓好德治,不断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抓好法治,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抓好自治,村民要加强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4、加强环境治理,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二是加强污染治理,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发展绿色农业。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使用制度。

5、加强扶贫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振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其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重点。强化扶贫治理,提高扶贫质量,让农民富起来是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加强监察治理,进一步完善乡村基层组织,实现乡村从“熟人社会”到“规矩社会”的转变。

乡村战略振兴调研报告

_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做到早谋划,早见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今日的寻乌乡村,处处呈现“产业旺、村庄美、农民富、治理好”的美好景象。

二、工作成效。

(一)全力推进产业兴旺。

坚持“柑橘为主、多元发展”思路不动摇,按“八条件十不准”要求,科学、有序引导柑橘产业恢复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建设32个标准化生态果园,其中市级标准化生态果园15个,县级标准化生态果园17个,恢复种植面积3万亩,确保柑橘总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内。以大棚蔬菜产业为抓手,积极动员有劳力、有积极性的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按照“七统一分”发展模式,以建设主推大棚蔬菜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目前,全县大棚蔬菜总面积达8500亩。建立了3个供深蔬菜基地。大力发展百香果、甜柿、猕猴桃、蓝莓、红薯、龙脑樟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达13万亩。立足产业优势大力引进科技示范型、农产品加工型、三产融合型、观光体验型等现代农业项目。

(二)着力攻坚生态宜居。

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三清两改一管护”要求,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每年投入资金7000万元。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了农村垃圾、河道垃圾日产日清。切实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确保每户农户至少建有一个室内水冲厕,实现农户改厕全覆盖。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入推进清河行动和各项专项治理,强化河道、水库、沟渠等水域保洁,采用综合措施,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2018年,____区“河长制”工作获全省第二名。持续推进“五净一规范”,积极开展清洁家庭创评活动,结合“赣南新妇女”运动,将整洁干净的村庄环境延伸到户。在干净整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七改三网”建设,围绕“十线一区”,重点推进68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庄建设。大力推进路域环境整治,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进一步强化农村建房管控,持续推进“两违”整治,严格控制农房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建筑高度。

(三)大力培育乡风文明。

建好管好用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确保每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建设“文明之家”,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等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积极组织“三类”活动。以“学习强国”全国服务平台落户寻乌为契机,大力开展典型创评活动。深入开展“六星文明家庭”“身边好人”“星级文明信用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创评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开展惠民政策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惠民政策的知度、满意度,激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巨大热情;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通过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体志愿服务活动、“百村百节”“百姓舞台”等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施“五项”整治。大力实施不孝老爱亲风、乱埋乱葬风、赌博风、铺张浪费风、迷信风等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

(四)持续抓实乡村治理。

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党建+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三治结合。坚持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扎实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全面推广应用廖建强工作室矛盾调解“八步法”和“联村共治、法润乡风”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开展无上访、无诉讼、无案件“三无”村创建活动。在各村(居)建立完善了具有寻乌特色的“一站二堂四会”。____区坚持“三治”结合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做法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

(五)努力实现群众生活富裕。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和宣传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做大做强以柑橘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发展增值收益,制定出台保障农民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积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激励保障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财产性收入。创新“三资”管理经营方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平均达22.6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达35%。全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37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99元,增长12.5%。

三、经验做法。

(一)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富有区域特色的农村经济结构初步建立。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在“柑橘黄龙病”出现后,地方政府在积极防疫的基础上,引导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当地群众积极探索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如:百香果、火龙果、猕猴桃、葡萄、葛粉、花卉苗木、蜂蜜等特色产业。目前,____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田园综合体1个;发展柑橘面积24.36万亩、百香果4万多亩、红薯3.2万亩、猕猴桃2.5万亩、甜柿0.65万亩、大棚蔬菜0.52万亩(2019年计划发展3000亩,现已完成土地流转3000亩、平整1200亩、主体搭建完成480亩及部分基地杆线迁移工作)、哈蜜瓜200亩、龙脑樟1.6万亩;养殖业主要有全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场、三黄鸡养殖及水产养殖等;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有龙脑樟精深加工业。(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发展。在政府奖补政策引导下,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并通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夯实要素入股、安排就业和技术培训,构牢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之网,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2018年,我区经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达300多家,注册资金近10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整治农村环境为抓手,生态宜居村落初步呈现。

我区围绕“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总体要求,结合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和贫困村建设整村推进,持续推进农村道路交通网、农村电网、农村通信网改造建设,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乱搭乱建环境整治为重点内容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有力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1)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整治。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村庄外接公路建设、村内主次道路均已全部硬化,硬化率达100%;改水率达到95%,改厕率达到98.97%;加强村庄规划执行、村民建房质量和建筑风貌管控,空心房和危旧房屋均已拆除到位,并严格按照规划和推介房型新建房屋;水塘、沟渠均已整治到位;农村垃圾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要求。(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我区行政村公路达到四级以上公路标准,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公路,打通农村入户“最后一公里”。(3)农村公共服务不足有所缓解。我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贫困村退出指标体系”为标准,不断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以乡风文明为目标,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乡村治理初见成效。

我区大力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客家优秀传统美德,破除陈规陋习,摒弃封建迷信,引导村民树立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崇尚科学、讲究卫生、孝敬父母、邻里和谐等文明健康的乡风民风。近年来,农村和谐稳定,村民对基层组织干部的满意度逐年上升。(1)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引进社会力量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我区100%行政村实施了派出第一书记制度,30%的行政村有“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得到加强,组织机构比较健全。(2)农村法治建设得到加强。由综治办、司法、公安、法学会等部门联合组建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初步建立,农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偷盗案件大幅度减少。(3)农村自治能力得到加强。除村委员干部选举产生外,我区还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参与农村管理,由热心村里公益事业、德高望重、有组织协调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组成的村民理事会,积极参与本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农村村民用于请客送礼费用占生活支出比例从原来的1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5%左右,极大减轻农民负担。

(四)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小康生活初步实现。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我区在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中成绩显著,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农村农民可支配收入超万元。(1)农村居民收入远超国定贫困线。在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医疗扶贫、社保扶贫、科技扶贫、住房保障扶贫等一系列精准扶贫工程后,我区农村居民总体水平大幅上升,农户家庭的存款和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提高。(2)农村家庭收入来源相对稳定。我区结合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我区脐橙、百香果、猕猴桃、油茶树等高收益产业和休闲旅游观光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断扩宽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产业转型带动有待提升。除柑橘产业外,其它一些新兴的农业产业,如猕猴桃、蔬菜、百香果等,目前还处于探索转型期,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配套跟不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整体效益不够明显现,示范带动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生产要素制约日益凸显。农业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基层农技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

(三)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村点规划设计定位与乡村特色结合不紧密,对乡村特色、历史文脉、生态资源挖掘不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的现象。农村门前屋后清扫不到位、垃圾不入桶、垃圾乱倒等现象仍有存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易反弹。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意见建议。

工作打算。

(一)加快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

1、培育引导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确保人才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支持鼓励职业农民创新创业,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建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

2、强化投入保障,确保资金需求。加大财政资金支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巩固“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成果,积极扩大信贷规模,抓好风险防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金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一要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二要保证各级财政资金足额配套。三要引进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根据中央、省、市部署,按照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和时间节点,以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着力补齐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加快实现我区农村环境显著改善,所有村庄面貌干净整洁,村民环境意识普遍增强,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三)持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落实;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遏制耕地撂荒现象。继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抵押融资办法,促进农村“沉睡的资源”转化成“鲜活的资产”。

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单位、部门多,工作面广,为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工作实效,尽快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组织领导机构,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强化人员配置,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办公所需经费,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二)建议省市尽快下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细化实施内容和要求,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效落实。

(三)建议尽快明确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支持体系。细化实化一批具体的优惠政策和项目,给予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报告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坚持乡村振兴资源优先安排、贷款优先发放、服务优先满足,在经济资本配置、资金转移定价、薪酬费用安排、尽职免责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发支持乡村振兴强大内生动力。一是制定信贷支持政策。紧扣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制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今年3月,省委一号文件出台后,第一时间优化了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细化了6个方面31条工作措施,制定了“十四五”时期“发放1万亿元以上乡村振兴专项贷款”目标,大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全局。二是优化内部考核指标。优化了对辖内农商银行的综合考评制度,单列涉农信贷计划,重点加强对单户1000万元和100万元以下贷款的考核。同时,将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贷款累放纳入综合考评,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新增信贷资源重点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三是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按照“违规追责、尽职免责”的原则,研究制定了“三农”贷款工作尽职免责办法,明确了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尽职要求,只要勤勉尽职履行职责,即可按规定程序予以免责,同时适度放宽“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解除信贷工作人员后顾之忧,真正激发基层“敢贷、愿贷”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振兴贷款投放积极性。

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51.51亿元,惠及34.34万户脱贫人口,余额和户数约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0%以上。三是加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省农商银行实现了营业网点乡镇“全覆盖”,金融服务站“村村通”,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今年通过金融便民服务站办理助农交易971万笔,涉及金额46.2亿元。坚持普惠与智慧相结合,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线上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智能设备网点覆盖率达93%,并采取更有温度的服务措施,着力缩小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构建完善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不断创新乡村振兴产品体系,丰富支持乡村振兴的内涵,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一是丰富支农信贷产品体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大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形成了小额农贷、创业担保贷款、“两权”抵押贷款等具有良好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传统优势产品。同时,根据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特点,创新了民宿贷、文旅贷、电商贷、畜禽洁养贷等产品,在全省首发乡村振兴卡,配套提供“乡村振兴贷”专项产品,为持卡客户提供同类同档次八折利率优惠。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建立信贷大平台,推出了百福惠农网贷、惠农e贷等数字风控金融产品,健全了服务乡村振兴全覆盖的产品体系。二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以“整村推进、整村授信”为依托、以“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评定为抓手的农村信用工程,充分利用村“两委”、驻村干部、普惠金融服务站等资源,以村为单位、以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为对象开展整村建档评级授信,实现“应授尽授”“能贷尽贷”。三是全面延伸乡村振兴服务。发扬“背包精神”,连续七年开展了扫村、扫街、扫户、扫园“四扫”服务,常态化举办了金融夜校、金融知识进万村活动,充分挖掘和主动满足各类客户金融需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共同富裕大局,事关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局。在下一步工作中,省联社将继续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扛起“金融赣军”龙头银行的使命担当,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全力以赴把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做得更好:

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贷款基础客户增长一倍。二是立足“百千万”基础,以差异优势形成特色。以全省86家法人农商银行为主体,立足所在地的100个县市区,与地方经济同舟共济、同频共振。以全省2335个农商银行支行网点为载体,发挥覆盖乡村、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提供“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服务。以全省1.4万个金融服务点为依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助力乡村振兴实际行动,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聚力“大数据”支撑,以科技赋能创新服务。积极融入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数字乡村建设大局,搭建农村大数据、银政企对接两大平台,对接农村资源、政府政务、信用村三类数据,拓展以大数据智能风控为支撑的产品体系,为支持乡村振兴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质金融服务。

乡村振兴实施情况报告

自xx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以来,xx区文广旅体局非常重视该工作,区分管领导韩伟雄同志亲自指挥,局长谭海清同志亲自带队,分管领导分组进行督促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调党建引领,明确工作方向。区分管领导、局领导、南山镇领导多次在xx村委会、xx镇xx村委会召开会议,组织党员学习培训会、研究部署工作会等,让全体党员干部明白自己职责所在,更好地带领广大群众进行落实工作。

(二)厘清职责所在,不折不扣执行。局和村委会党员,分组进行巡查与引导,并x次组织党员下乡进行清扫垃圾等活动。如今,无论是xx村,还是xx村委会八条自然村的村民均养成自觉集中扔垃圾的习惯。村内危房进行拆迁与整治,主街道等废弃物得到清理或者摆放整齐,鸡鸭鹅等禽类在固定位置进行圈养,路面非常洁净。

(三)摒弃不良风气,改善村民行为。通过强势整治、教育等手段,村民集中打牌的现象得到极大改善,年轻人出外务工或者辛勤劳作,不再到士多店集中活动。

(一)送戏下乡活动,丰富业余生活。202x年x月、x月,xx区文广旅体局邀请演艺公司分别送戏下乡到xx村、李村,精彩的表演,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

(二)购置健身器械,开展固本运动。xx区文广旅体局充分利用自身职能,购置一批健身体育器材,在李村等安装,深受村民普遍欢迎。

(三)开展绿化行动,践行环保信念。xx区文广旅体局为xx村委会的李村、苏村种植了一批批绿化风景树,并邀请专人为xx村委会八条自然村规划设计绿化连片等,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高度重视,专题部署。x月xx日晚,我省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一级应急响应后,xx区文广旅体局第一时间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部署,并在x月x日再次发文《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通知》,要求局属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排查登记xx村委会x条自然村、排查xxx户、排查xxxx人,xx村委会x条自然村,排查xxx户,排查xxxx人,做到了不漏一户一人,确保了xx村、xx村的疫情控制。

(二)立体发声,提高防疫意识,强化防疫措施。针对扶贫村内经营住宿的宾馆,要求坚决做到进入人员一律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并进行登记;定时对场所进行消毒;顾客没有口罩的,宾馆应分发口罩后方可进入宾馆,宾馆内堂食一律取消,对宾馆缺乏口罩的问题,积极协调,并要求发现疫情相关问题及时汇报。强化责任担当,以精细精准的措施、真抓实干的作风,抓防疫、保安全、促发展。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围绕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进行了专题研究,书记、xx省长先后深入基层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提出明确要求。目前,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蓝图”已经确定,各项工作布局已经全面展开。在战略部署方面,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4月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书记、xx省长作了讲话,缪瑞林副省长作了总结讲话,会议阐明了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定位、实施路径和任务举措。在宏观指导方面,出台今年省委1号文件。4月23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苏发﹝20xx﹞1号),确定了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个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在科学引领方面,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为进一步明确我省乡村振兴的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目前,规划(草稿)已经形成,正在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各有关方面的意见。规划的编制,注重中央要求和xx实际的结合,注重当前和长远的结合,注重宏观指导性和微观可操作的结合。在载体抓手方面,实施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组织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新增万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乡风文明提升、万村善治推进、乡镇功能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十项重点工程,并以此为主要抓手,做到工程化实施、项目化推进,推动乡村振兴任务落地见效。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既定部署,坚持以实施十项重点工程为抓手,有力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一)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把城镇和乡村作为有机整体,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乡镇功能提升、农村改革创新三项重点工程,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积极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行动,截至目前全省行政村双车道农村公路覆盖率达到75%。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开展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改造升级村级配电网,让农村“水电网”同步跟上时代发展要求。实施乡村教育提升行动和健康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优化乡镇功能作用,重点推进100个产城融合特色小镇、100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100个省级重点镇及特色镇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出台《关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实施《xx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深化农村金融、供销社、国有林场和农垦等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性供给。

(二)加快推动农民增收。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大力实施农民收入新增万元工程和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持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力推进农民就业增收,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引导支持农民创业创新,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5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省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脱贫攻坚等三大攻坚战,研究制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聚焦尚未达标的125万低收入人口、34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以及六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老区,精准施策、加大力度,确保全省新一轮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全面实现。

(三)加快推动质量兴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全面提升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建设,积极培育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特色水产、规模畜禽、现代种业、林木种苗和林下经济、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业电子商务8大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制定实施高标准农田规模开发、整市整县推进计划,持续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行动。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启动“百园千村万点”休闲农业精品行动,扎实开展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整省示范,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实施农业质量年建设行动,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省创建,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大力推介“苏米”等品牌。

(四)加快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建设行动,研究建立农业绿色发展评估体系,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力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机制,完善公益林、湿地、重要水源地等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有针对性地抓好落实。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加强村庄绿化、建筑风貌、田园风光、环境整洁、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工作,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水平。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批45个村庄试点正在深入实施,大部分村庄已初现成效。上半年确定了第二批25个试点村庄,已陆续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五)加快推动乡村文化兴盛。大力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总结推广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经验,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行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实施“城乡结对、文明共建”工程,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弘扬家庭美德,讲好家风故事,以良好家风带动乡风民风。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引导党员带头形成文明治丧、从简办丧、文明低碳祭扫的风气。发挥农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作用,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实施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升行动,举办传统文化展示活动,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行动,以村民学堂、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阵地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六)加快推动乡村善治。围绕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工程、万村善治推进工程,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镇村书记“双培育双提升”五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定制村官”培育工程,开展“寻找老支书精神”活动,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力。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政社互动”、村务监督实现全覆盖。实施平安乡村建设行动,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扎实开展新一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加强农村宗教事务管理,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宗教渗透活动。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增强农民法治意识。加强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治理,重点健全会计科目设置、财务预决算、收支管理、产权交易“四项制度”。

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但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在资源环境约束方面,我省人多地少、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人均耕地仅为0.86亩,逼近联合国0.8亩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农业复种指数高,化肥农药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我省农业产业基础较好,但优势产业不突出,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多而不强,与农民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三是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尽管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在缩小,但差距的绝对值还在扩大,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在现有较高平台上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增大,全省还有125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四是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方面,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的动力有待释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仍然明显。五是在思想认识方面,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发达,实际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对“三农”工作用心用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全社会参与支持乡村振兴的`氛围也需要进一步营造。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和不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将以省人大此次审议和专题询问为重要契机,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关心下,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举措,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近期,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紧出台规划。7月5日召开的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推进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规划先行。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已经编制完成,省委、省政府审定后将尽快发布,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规划明确的各项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到位。

(二)细化任务分工。为推动省委1号文件落实,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会同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近期将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对省委1号文件提出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逐项进行梳理,分别明确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对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督促各地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工作任务工程化、项目化、节点化,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可实施、可操作、可考核。

(三)培育示范典型。围绕我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要求,突出示范引领,注重典型培育,以点带面、推动全局,有效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水平。一方面,认真总结近年来我省“三农”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让一些典型经验推广开来,带动面上工作;另一方面,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大支持力度,并组织编制《xx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考核验收评价标准(试行)》,严格考核验收,真正建出“特色”、形成“样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健全政策体系。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全面落实中央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管理规定,提高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比例。抓紧研究提出完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的具体意见,为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政策支撑。组织制定《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和《关于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支持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实施办法》,大力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资金支持更加集中、更加高效。

(五)完善推进机制。督促各地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建立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健全乡村振兴10项重点工程组织推进机制,督促各牵头部门真正负起责任,抓部署、抓检查、抓落实。根据中央要求,研究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并建立日常督查、季度调度和年度通报制度,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的浓厚氛围,齐心协力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立足xx市实际,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xx市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健全机制,巩固夯实基础。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大局中统筹谋划,全面落实“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责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在市县两级均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和工作机构的基础上,创新成立“五个振兴”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各专项重点任务落实,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县乡推进落实、乡村组织实施、部门合力共为、责任层层压实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带头示范。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为引领、串联带动沿线行政村,延伸辐射产业薄弱村,打造xx条乡村振兴示范线,着力形成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创新现场推进会机制,每月选定一条示范线,召开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乡村振兴办负责人参加的现场推进会,通过示范样板集中展示,现场观摩、点评、交流,推动各地取长补短、创先争优。三是强化激励机制。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列入市委、市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实施年度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建立进度跟踪、督查通报、年度报告等制度,健全贯通市县乡村的乡村振兴一线考核干部机制,累计提拔重用到乡镇党政正职岗位xx名。四是强化保障机制。强化各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各级财政投入总量逐年递增,累计投入乡村振兴各项资金xx元。将乡村振兴作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重点支持的领域,实施乡村振兴类ppp项目xx个,总投资达xx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元、增长xx%。一是坚持规模化。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二是坚持标准化。加强“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和管理,围绕各个细分产业,积极推广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确保农产品产出全环节标准化、规范化,全市现有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xx个。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和“一品一码”并行管理,全市xx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一品一码”平台管理。三是坚持品牌化。坚持政、企联动,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特色品牌,以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市“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总数达xx个,产地面积xx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xx个,绿色食品xx个。四是坚持信息化。大力实施农业智能化提升工程,推广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化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累计建成现代农业智慧园、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xx个。全面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2021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xx%,xx个县入选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五是坚持企业化。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小农户发展,实现“建一企牵万户”,目前,全市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xx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xx个。

三、实施重点工程,推动人才振兴。扎实做好“引、育、用、留”四篇文章,着力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切实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一是实施乡村人才集聚工程。加大返乡创业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吸纳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完成xx个村完成标准化人社服务平台建设。放宽乡镇事业单位招聘条件,支持乡村教师引进,每年安排到乡村任教的新任教师均占招聘教师总数xx%以上。二是实施乡村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构建服务型农村职业培训体系,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xx人,培育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xx人,发放补助资金xx元。三是实施乡村人才精准服务工程。推进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设立xx个专家服务基地,选派xx名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组织xx名专家组团对口服务,遴选xx名专家组建专家库,专家专业领域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四是实施乡村人才环境优化工程。提高乡村人才待遇,为xx名乡村教师、xx名科技特派员兑现岗位聘任、职级晋升等优惠政策,让人才真心扎根基层、真情服务基层。共投入各类乡村人才振兴支持资金xx多元。

四、写好特色文章,推动文化振兴。坚持以文化点亮乡村振兴之路,持续做好乡村文化振兴“三篇文章”,着力建设文化底蕴深厚的魅力乡村。一是持续深化“以文化人”。组织全市理论宣讲轻骑兵和乡村讲师团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警营、进网络开展宣传宣讲xx场,受众xx人(次)。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立乡镇(街道)实践所xx个、村(社区)实践站xx个,文明实践全域覆盖网络初步建立。二是持续深化“以文惠民”。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加快xx条乡村振兴文化带建设、培育文化振兴示范村xx个、文化队伍xx支、文化骨干xx名。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组织xx支文艺小分队分赴乡村开展活动,全市共完成公益性演出xx余场,放映农村电影xx场次,观影人数xx人次。三是持续深化“以文兴业”。扎实做好“文化+”文章,重点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全省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积极推广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完成全市xx个行政村改厕改水和xx个自然村户厕改造。全面完成“两高”沿线xx个村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年度目标任务,累计整治农房xx栋、屋面平改坡xx栋,拆除乱搭乱建xx平方米。三是生态与发展共赢。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重点流域优质水质比例xx%、饮用水水质达标率xx%,森林覆盖率xx%。

依托高校成立xx乡村振兴学院、研究院以及xx所分院,常态化推进乡村干部轮训工作。二是推动力量下沉。实施“乡村振兴领航计划”,累计组织xx多名市、县领导干部挂钩帮扶乡村,省市县三级共下派xx名驻村第一书记,并在全省率先选派xx名金融干部挂职xx个乡镇(街道),实现全覆盖。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累计选派xx名临近退休、具有乡村情怀、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处科级领导干部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共筹措各类帮扶资金xx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xx个,解决群众困难问题xx个。三是着力强基固本。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进五争十”行动,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办法,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模式,联合xx公司共同出资xx亿元,成立乡村振兴基金,推动消除xx个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在xx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收入xx万元以上村达xx个,占比xx%。四是创新乡村治理。建立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强化平安建设,深入开展“xx”行动行动。

相关范文推荐
  • 02-25 课题研究成果总结(模板18篇)
    范文范本是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为了方便参考或者借鉴而收集的一种样本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我想我们需要一些范文范本来作为参考吧。以
  • 02-25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心得体会(实用18篇)
    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往后面翻,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些别具一格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创作的灵感。
  • 02-25 2024年大学生职业规划计划书(优秀19篇)
    优秀学生具备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他们懂得与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学生的经验和分享,供大家参考。今天,如果你不在未来,那么,
  • 02-25 工作上半年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3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式。下面是一些写作工作心得体会的经典分享,愿与你共同成长与进步。近半年的工作阅历,让我获益匪浅。在这段时
  • 02-25 同步课堂心得体会(优秀17篇)
    写心得体会需要我们对自己的经历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以客观的眼光对待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如果你还在苦恼写心得体会的问题,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
  • 02-25 小班春季学期个人总结(热门17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指导。时光流逝,转眼间我在成长
  • 02-25 汉语教师申请书(热门19篇)
    更多申请书的目的是通过有限的文字展示我们的能力和成就,因此,我们需要在书写时精选言辞、准确表达。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更多申请书写作示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02-25 银行创新思维的心得体会(专业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02-25 专利创新心得体会报告(精选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路径。心得体会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行业或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在现今世界里,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
  • 02-25 2024年怀有感恩之心的心得(优质22篇)
    感恩是一种温暖,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以下是一些感恩的名人名言,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理解其中的深意。感恩是一种美德,它是一颗善良之心的表现。在今天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