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圆锥认识说课稿(热门19篇)

时间:2023-11-27 06:02:34 作者:影墨

教案模板能够帮助教师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好备课准备。教案模板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可以因学科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目标都是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

六年级数学《比认识》评课稿

xx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内容设计合理,要点清晰,讲授条理清楚,层次渐进,过渡自然,效果好。具体体现如下:

1、xx老师这节课教学目的明确,围绕预定目标有条理的开展,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双基落实较好。

2、在教学过程中,xx老师通过引导搜集资料,在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再从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图表等感性材料提炼“百分数”,使学生能较好地结合身边的数学学习书中的数学。

3、在突破、解决百分数的意义时,设计一些分数和百分数比较的题目,让学生加以理解和区分分数和百分数。通过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贯穿于教学中,效果较好。

4、将数学学习与培养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以解决三个问题:“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通过这三个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百分数知识的认识,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圆锥认识说课稿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掌握圆锥的特征。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学生利用教材附页制作圆锥。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着圆锥看一看,摸一摸,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圆锥有多少条高?为什么?(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数时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小结: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六年级数学《圆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行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又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把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特别是结合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多媒体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使学生认识圆的个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在技能目标方面,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我通过生动画面,图象,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涵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的画圆。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点难点特制定教法:以学定教,综合探究如情景陶冶法,学法是顺学而导,互助学习如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四、教学流程。

首先我通过传统节日中秋节引入圆形的概念,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示生活中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导入到新课之中.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上动手折一折,确定多条折痕都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选择其中一条折痕,沿折痕画下来,分析这条折痕的特点,得到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从圆心向圆上画一条线段,给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其次,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此时我会播放课件:在同一个圆里:你能画多少条半径?量一量这些半径都相等吗?你能画多少条直径?量一量这些直径都相等吗?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实际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发现圆内的所有直径都相等,有无数条,半径也都想等,有无数条,计算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同时用多媒体以旋转两条半径得到一条直径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推导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再次,我会在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基础上在向外延伸:如何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先认识圆规,然后自学圆的画法并分组尝试画圆,一半的学生画半径是2cm的圆,另一半的学生画直径是4cm的圆,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谈谈画圆的基本步骤及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出直径4cm也就是半径2cm。最后播放课件圆规画圆的过程得到巩固。

最后,我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两大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一块是判断题和选择题,巩固对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的认识。另一块是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

本课设计把多媒体下的探索学习和认识活动整合,让学生在发现中研究,在研究中创造,使发现与创造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在坐的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指教,谢谢各位评委!

六年级数学《圆认识》说课稿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都是直观的表象认识,这节课将更深入的去认识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个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经历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

设计具体有现实意义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着痕迹地将学生带入圆的研究之中。六年级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思考、讨论归纳等活动,自主探索,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体位置这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实际上是在以学校为中心,300米为半径的一个圆上,让学生感知圆心,半径,圆是有无数个点组成,从而揭示本课的学习任务——圆的认识。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发现,折痕都交于一点,即圆心。所有折痕都经过圆心,引出半径直径的感念,并且得出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再通过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讨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1)设计在一个圆内找半径直径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直径和半径都是经过圆心的线段,半径的两个端点一个是圆心,一点在圆上,直径是经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六年级数学《比认识》评课稿

1、xx老师的课由判断套圈游戏的公平性引入圆,通过课件出示银河系、一些圆形建筑等图片、再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看到的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xx老师让学生通过摸、折、画等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去学习。首先通过组织学生摸摸自带圆形物体的边,注意与其他平面图形的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小结出圆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对手上的圆形纸进行折、画,从而介绍圆心、直径、半径,改变了教材三个概念的呈现顺序;最后对例3通过画、折、比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出圆的有关特征,同时进行了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全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目标达成度较高。

3、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演示突破了知识的难点。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4、用数学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从课始问题的提出到课末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数学知识。

建议:在理解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时,最好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去证明在同一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的规律,如可以让学生去量长度、或通过动手折等。

六年级数学《比认识》评课稿

今天听了xx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课也可以这样上。

1、有效的预习。

xx老师让学生做的预习构图,不仅让学生主动学习并记录,而且大大节省出了课堂的时间来共同探究。使预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2、xx老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整堂课教师都是用一游戏贯穿始终,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和学生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在游戏中,xx老师问的问题引导性强,如:“球框放在哪最公平?”一句话引出了学生的思考,引出了学生的争议。“为什么你们老跟着球框动呢?”“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什么?”“为什么离圆远了,圆就变大了?”等等。

使学生觉得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而然,不像上课,倒真的像在游戏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在共同解决。贴近生活,记忆深刻。

3、学生做笔记的习惯,非常好。

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自主预习,自己发现问题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计算》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计算》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1~12页的内容——圆锥的体积。

这部分内容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学生在了解和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圆锥体积或容积;在研究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过程,进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内容包括了解圆锥体积或容积,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前面的课时中也已经经历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通过已有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经历类比探索去学习圆锥体积计算方法。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直柱体,类比和猜想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圆锥不是直柱体,因此在探索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不仅有利于掌握立体图形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平,同时也利于提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锥体积。

3、能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进一步丰富对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

能积极参加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

关键:经历“小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以讲解法、教具操作法、实验法为主,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2、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发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环节一复习铺垫。

回忆并应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通过练习巩固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认识,为下面学习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环节二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并提出问题:求这堆小麦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来进一步体会圆锥体积的含义。接着直接揭示课题——研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

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步骤一: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这样,学生可以利用类比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然后让学生思考: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学生很容易根据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园,来联想到转化成圆柱。

步骤二:放手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想到如果是用底面积乘高,计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而直觉会让他们想到圆锥的体积应该比圆柱体积小,但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等底等高”。让学生继续猜想应该是圆柱的几分之几,并说明猜想的依据。在猜想过程中,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多样,这个时候针对不同的结论,如: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教师随即出示几个大小不同,且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仔细观察,比如:大圆锥和小圆柱,或者底面积(高)相同,但是高(底面积)不相同的圆柱和圆锥。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高和底面积如果不相同,不能找到与圆锥的关系,因此只有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才便于我们研究。

步骤三:实验活动。在学生形成猜想后,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展开分组活动,让学生参与操作实验,用一个空心的圆锥装满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看几次能倒满;然后再把圆柱中装满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中,需要倒几次才能倒完,并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初步感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用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六年级数学《比认识》评课稿

听了史老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收获颇多。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运用所学知识推到出倒数。具体评议如下:

1、重视课的引入,创设情境。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朋友和中国的文字,很形象地让学生对倒数有了直观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环节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设计严谨,语言简练;对教材理解全面、深刻。例如新课之前通过好朋友,在理解“互相”的同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习倒数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为学生整体感知倒数和求倒数做好充分的.准备。

3、充分体现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概念。知识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对概念的认识,从意义到求倒数的方法都是由学生来尝试、探索,效果非常好。对0和1有没有倒数的认识更是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验证。如:让学生试着把每组的两个数相乘,发现规律,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了倒数的概念。

4、及时质疑点拨,做好归纳小结。在给出倒数的概念后,教师让学生认真读概念,概念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并用彩色的粉笔标出。概念给出后,教师立即询问学生“互为”是什么意思,并让学生及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好的理解倒数这一概念。在探索分数的倒数、整数的倒数、带分数的倒数及小数的倒数时,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总结归纳,让学生的知识更加条理和系统。这样下来,便于学生做一些判断题。

5、教师注重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做出正确回答时,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6、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强调了倒数的概念和求倒数的方法。

建议:

1。在刚开始探索倒数的概念时,教师应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两个数的,让他们逐步感知两个数之间存在的内部关系,不应直接告诉学生去将两个数相乘找规律。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

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三、新课。

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等等。

板书谋题:圆锥。

教师:大家门才认识了圆锥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锥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然后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

教师:圆锥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呢?

引导学生根据高的定义,弄清楚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注意提醒学生圆锥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平板来测量。

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

教师展示圆锥模型,指名学生说出侧面部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教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讨论时间后,教师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做“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做练习九的第1题。

让学生自由地想,只要是接近于圆锥的都可以视为是圆锥。

3、做练习九的第2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掌握圆锥的特征。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八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2.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4、5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圆锥体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少见的立体图形,学生疏于了解,对圆锥体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我认为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设计,开始就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学生会由于生活经验积累不够,而不能够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圆锥体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圆锥体有更多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第一手的资料,我设计了首先让学生制作圆锥体,再来认识圆锥体的特征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制作圆锥体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圆锥体是由一个扇形和一个圆围成的立体图形,而且还发现了扇形的弧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这一关系,以及扇形所在圆的半径要大于底的'圆的半径等等教材中并未讲到的有关圆锥体的特征。试想,如果没有学生动手制作的体验,如果没有在制作过程中积累的充分的感性认知,仅凭观察实物,是肯定不会对圆锥体有这样深刻、全面的认识的,学生的语言也不会这样丰富,对圆锥体特征的描述也不会这样准确。

这一次的教学尝试,也让我认识到:尽管数学概念,数学定律,数学公式等是抽象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就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这一次教学尝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于学生感到很陌生的圆锥体,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抽象出圆锥体的特征。即让学生在实践中生成智慧。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本节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圆柱的特征,而且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反思教学过程,我体会如下:

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圆锥的特征。

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

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

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

二、新授。

〈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

(此处有图)。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

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此处有图)。

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2、小结。

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处有图)。

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此处有图)。

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

一、“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的特征?

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二、教学实施。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形实物图。

教师: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像,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小结:圆锥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2、了解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特征。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圆锥,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拿出圆锥学具,同桌互相指认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

(2)了解圆锥侧面。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小结: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示范:先华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形,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圆锥。

(4)认识圆锥的高。

教师:大家知道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的距离,那么,圆锥的高在哪里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圆锥有多少条高呢?为什么?

(5)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螚直接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

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同桌互相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测量方法?

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粮堆或沙堆,又该怎样测量它的高呢?

学生合作实验,交流展示。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以同桌为单位,利用教材的图示动手制作圆锥或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圆锥形的物品。比一比,谁的作品最精巧。

2、对比提升。比较圆柱和圆锥,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特征。

2、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锥各部分的名城、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一、填空:

1,把一根圆柱形木料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45.12平方厘米,这根木料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1分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比是(),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

4,把一个圆柱体钢坯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要削去1.8立方厘米,未削前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5,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正好得到一个边长25.12厘米的正方形,圆柱体的高是()厘米。

6,用一个底面积为94.2平方厘米,高为30厘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底面积为31.4平方厘米的圆柱形容器内,水的高为()。

7,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的和是72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是()。

8,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9,把一根长是2米,底面直径是4分米的圆柱形木料锯成4段后,表面积增加了()。

10,底面半径2分米,高9分米的圆锥形容器,容积是()毫升。

1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

12,容器的容积和它的体积比较,容积()体积。

二、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与圆锥体的体积比是3∶1。()。

2,圆柱体的高扩大2倍,体积就扩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2倍.()。

4,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5,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3厘米,高是9.42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三、选择:(填序号)。

1,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体积扩大()。

a、3倍b、9倍c、6倍。

2,把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体积是()立方分米。

a、50.24b、100.48c、64。

3,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共同的`公式是()。

a、v=abhb、v=a3c、v=sh。

a、16b、50.24c、100.48。

5,把一团圆柱体橡皮泥揉成与它等底的圆锥体,高将()。

a、扩大3倍b、缩小3倍c、扩大6倍d、缩小6倍。

四、应用题: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15.7立方分米,底面积是3.14平方分米,它的高有多少分米。

3,圆柱形无盖铁皮水桶的高与底面直径的比是3∶2,底面直径是4分米。做这样的2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六年级数学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圆锥体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少见的立体图形,学生疏于了解,对圆锥体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我认为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设计,开始就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学生会由于生活经验积累不够,而不能够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圆锥体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圆锥体有更多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第一手的资料,我设计了首先让学生制作圆锥体,再来认识圆锥体的特征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制作圆锥体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圆锥体是由一个扇形和一个圆围成的立体图形,而且还发现了扇形的弧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这一关系,以及扇形所在圆的半径要大于底的'圆的半径等等教材中并未讲到的有关圆锥体的特征。试想,如果没有学生动手制作的体验,如果没有在制作过程中积累的充分的感性认知,仅凭观察实物,是肯定不会对圆锥体有这样深刻、全面的认识的,学生的语言也不会这样丰富,对圆锥体特征的描述也不会这样准确。

这一次的教学尝试,也让我认识到:尽管数学概念,数学定律,数学公式等是抽象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就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这一次教学尝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于学生感到很陌生的圆锥体,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抽象出圆锥体的特征。即让学生在实践中生成智慧。

文档为doc格式。

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说课稿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和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4、教学目标:

(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两道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看图说出圆锥的底面和高。

(2)一个圆柱体零件,底面积是6.28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两道题是复习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

舒婷。

使用人。

舒婷。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

重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分析中归纳解题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八、作业设计。

课本20页练习五4.

九、板书设计。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教学。

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
  • 11-27 写我爱我家(通用15篇)
    优秀作文在逻辑性、感染力和艺术性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这些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优秀作品,
  • 11-27 小班节约用水教案(通用16篇)
    小班教案的编写不仅仅是为了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小班教案的经典案例,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 11-27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指纹教案(热门13篇)
    大班教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的手指被刀子划破了,
  • 11-27 如何策划一场教师节活动方案(精选19篇)
    在策划方案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各种不可控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策划方案实施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尊重关爱教师,弘扬崇高
  • 11-27 世界邮政日宣传活动方案(通用12篇)
    活动方案的设计必须具备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活动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成功案例的活动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20xx年10月16日是第
  • 11-27 年度第一学期托班家长会发言稿(模板23篇)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能够促进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家长会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的解答,请大家看看是否有帮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 11-27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汇报材料(实用21篇)
    汇报材料的编写可以促使我们反思工作中的问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改进和调整的方向。通过分析这些汇报范文,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通用的写作原则和技巧,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 11-27 兼职工作人员个人求职简历(热门18篇)
    职工是一个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是组织成功的关键。以下是小编为职工们整理的职业规划思路,希望能给大家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提供一些参考。为人诚恳
  • 11-27 小学三年级语文灰雀教案(热门14篇)
    三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建议和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
  • 11-27 大学生英文简历禁忌(优质22篇)
    英文在今天的全球化环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掌握英文的人通常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这是一些英文语法知识和练习题,希望对大家的英文写作有所帮助。民族:汉族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