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蚂蚁搬家教案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2023-09-25 16:45:17 作者:雁落霞 小蚂蚁搬家教案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蚂蚁搬家教案反思篇一

(一)

《蚂蚁》一课旨在通过对蚂蚁这种大自然存在较多且学生容易寻找的小动物的观察研究,使学生知道蚂蚁身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训练他们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在观察中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解决问题。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去发现。学生在互相研讨、争论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分享其研究成果,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安排组织学生“捉蚂蚁”,观察蚂蚁的生活。

(二)以谈话方式导入:同学们,找到小蚂蚁的踪迹了吗?谁来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这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使同学们的兴趣盎然。

(三)解决观察蚂蚁时碰到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清楚地观察到蚂蚁的外形特征有一定的难度,除了蚂蚁体形较小外,到处乱爬也是学生难以观察的原因。因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一种既能看清楚,又不会让它到处乱爬的方法来进行观察。

(四)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并把观察结果写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五)比较蚂蚁、蜗牛、蝗虫的身体特点,这一比较和讨论,是蜗牛和蝗虫比较观察的延续,使学生初步形成“昆虫”概念。

(六)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蚂蚁的食性。

小动物,珍惜生命。

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课前进行了“捉蚂蚁”活动,

看到了蚂蚁的种类、大小,并发现了蚂蚁一些有趣的生活习性。如:打架、搬食物、玩游戏等等。小小的蚂蚁,带给了他们无穷的乐趣,使他们对蚂蚁感兴趣了,而兴趣又是学习知识的前提。儿童一旦对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必将会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执著地追求,勤奋地探索。上课后我又用谈话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同学们,找到小蚂蚁的踪迹了吗?是在什么地方发现它们的?”你在捉蚂蚁时发现了哪些有趣的事?这为是过后的探究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观察、实验,自己探究科学秘密

观察是指导低年级学生认识自然的最基本的手法之一。课堂中的观察活动是发展观察能力的基础。组织观察活动,首先要准备充足的观察材料,才能保证学生分组观察。观察材料具有典型性,才能使学生顺利观察。因此,上《蚂蚁》这课,为了便于学生观察,课前带领学生拿着盒子采集蚂蚁。上课时,由于蚂蚁体形较小,学生用放大镜耐心、细心、认真地观察其外形特征,把蚂蚁放在由苹果、饭、馒头、糖等围成的一个圈子里,观察它爱吃什么。最后通过“蚂蚁走钢丝”、“蚂蚁过桥”等游戏,观察蚂蚁触角的作用。这样,通过精心选择充足的观察材料,就可以把学生对实物的好奇心理引导到求知上来,从而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有效地保持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德育教育渗透恰当。学生学习了本课以后,知道蚂蚁是可爱的小动物,我们可以与它们和平共处,它们对于我们的益处大于害处,因而课后要为蚂蚁找一个安全、舒适的家。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让学生说话完整,注意条理清楚、简洁生动。

(二)

蚂蚁这一课我偷懒了,没有按照原来的流程进行教学。以前,我是组织学生到教室外面观察蚂蚁,并完成记录,再回教师进行交流总结的。这一次,我没有这样操作。原因有三:一是自己偷懒,没有准备充分;二是整个校园都在为百年校庆准备,学生出教室会被影响;三是考虑现在不是记录纸,是作业本,担心作业质量。于是我在教室里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一上课孩子们就有些失望的问我了:老师,今天怎么没有实际的小动物观察啊?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完成的还算满意,作业反应良好,对蚂蚁的身体把握比较到位,最后布置课外探索。但从孩子们的脸上我隐隐地看到:孩子们对这节课失望了!

(小学教育吧欢迎您投稿)

《蚂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蚂蚁搬家教案反思篇二

1. 创设情境,让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其中,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将“趣”放在首位,以趣为导、以趣促动:看着喷火的大太阳,孩子们把那句“夏天真热”读得淋漓尽致;亲身体验一回小蚂蚁搬粮食,他们终于知道了劳动的辛苦;分别走进蚂蚁和蝈蝈的“家”,让他们看一看、听一听,劳动与懒惰的差异已不言而喻。生动有趣的环境布置将孩子成功地引领到情境中去,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说话的氛围。

2.抓住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再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蚂蚁劳动时还会有哪些动作?并表演这些动作。这样学生既可以练习说话,又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教学时对蝈蝈“笑蚂蚁是傻瓜”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具体描述。于是,我指导学生看图上蝈蝈的神态和动作,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样,教师启发学生观看插图和想象,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4.教学时我还将课文进行拓展。在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含义后,我将书本归还于学生,抛出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到了,如果这几只蝈蝈侥幸没有饿死,它们会怎么样做?”由于教学时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做了适当了点拨孩子们就表现得很出色。

遗憾之处:

(1)教学中,虽然我注重了朗读地指导,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如何让学生去观察、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朗读,切实地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去探索的。

(2)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得不够紧密。生字的教学应随课文进行,而不是学完课文后才来学习生字。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有遗憾才会不断有新的起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不断地吸取更多的经验,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小蚂蚁搬家教案反思篇三

《上天的蚂蚁》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新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小蚂蚁努力爬通天树的故事。在教授这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入能得法,导有趣味,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之门,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情知开端和背景。

设计这节课时,我用了悬念导入法:同学们,小蚂蚁平时都是在地上爬,可今天的这只小蚂蚁却有一个奇思妙想。是什么呢?对!它想上天。这是怎么一回事呀?他能不能爬上天呢?学生都感到很好奇,蚂蚁怎么爬上天呀?兴趣一下被带动起来。

低年级的语文课,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本节课,开始是学生随文读准生字,这是对生字的全面关注,后面多媒体学习是对重点词语的突破。特别在突破重点词语的过程中,结合每个词语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识记理解。如“蚂蚁”两字,学生是按照形声字识字法记住的,也有的孩子用了熟字换偏旁。“身材魁伟”一词,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让学生换个词解释。“仰望”、“俯下”,我和学生做动作理解。“鼓励”一词,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会用到鼓励?孩子从音、形、意几方面学习汉字,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的理念。

我们常说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读课文,感受小蚂蚁持之以恒的精神,懂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道理。低年级年级的教材文字优美、富于童趣。这就给朗读训练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练习朗读我从以下三点做起:

1、读准字音。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文字障碍,通读一遍课文。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接着标出自然段,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通顺、读正确。

2、读出感受。学习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找句子,找到句子后,自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和同伴读,互相交流,最后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这个过程中,第一步要提出学习要求,步骤要清楚,让学生按照要求一步一步进行学习,自读,找句子,带着感受读,同桌读,评读。

3、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由于低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学生读书总是特别拖拉,没有抑扬顿挫。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如何停顿;怎样处理重音、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及速度的快慢等),先从老师示范,学生跟读开始,再通过领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不断训练,慢慢地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初步养成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习惯。

这节课充实紧凑又不失轻松愉悦,教学任务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下不攻自破。这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备课时多一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上课时老师就会多几分轻松顺利,努力让每堂语文课充满快乐也就意味着学生每堂课都能充满收获!

小蚂蚁搬家教案反思篇四

《蚂蚁做操》是北师大第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2—53页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结构分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小蚂蚁搬家教案反思篇五

《蚂蚁》一课旨在通过对蚂蚁这种大自然存在较多且学生容易寻找的小动物的观察研究,使学生知道蚂蚁身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训练他们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在观察中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解决问题。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去发现。学生在互相研讨、争论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分享其研究成果,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安排组织学生“捉蚂蚁”,观察蚂蚁的生活。

(二)以谈话方式导入:同学们,找到小蚂蚁的踪迹了吗?谁来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这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使同学们的兴趣盎然。

(三)解决观察蚂蚁时碰到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清楚地观察到蚂蚁的外形特征有一定的难度,除了蚂蚁体形较小外,到处乱爬也是学生难以观察的原因。因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一种既能看清楚,又不会让它到处乱爬的方法来进行观察。

(四)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并把观察结果写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五)比较蚂蚁、蜗牛、蝗虫的身体特点,这一比较和讨论,是蜗牛和蝗虫比较观察的延续,使学生初步形成“昆虫”概念。

(六)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蚂蚁的食性。

小动物,珍惜生命。

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

看到了蚂蚁的种类、大小,并发现了蚂蚁一些有趣的生活习性。如:打架、搬食物、玩游戏等等。小小的蚂蚁,带给了他们无穷的乐趣,使他们对蚂蚁感兴趣了,而兴趣又是学习知识的前提。儿童一旦对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必将会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执著地追求,勤奋地探索。上课后我又用谈话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同学们,找到小蚂蚁的踪迹了吗?是在什么地方发现它们的?”你在捉蚂蚁时发现了哪些有趣的事?这为是过后的探究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观察是指导低年级学生认识自然的最基本的手法之一。课堂中的观察活动是发展观察能力的基础。组织观察活动,首先要准备充足的观察材料,才能保证学生分组观察。观察材料具有典型性,才能使学生顺利观察。因此,上《蚂蚁》这课,为了便于学生观察,课前带领学生拿着盒子采集蚂蚁。上课时,由于蚂蚁体形较小,学生用放大镜耐心、细心、认真地观察其外形特征,把蚂蚁放在由苹果、饭、馒头、糖等围成的一个圈子里,观察它爱吃什么。最后通过“蚂蚁走钢丝”、“蚂蚁过桥”等游戏,观察蚂蚁触角的作用。这样,通过精心选择充足的观察材料,就可以把学生对实物的好奇心理引导到求知上来,从而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有效地保持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让学生说话完整,注意条理清楚、简洁生动。

小蚂蚁搬家教案反思篇六

《上天的蚂蚁》这篇童话,是通过一只小小的蚂蚁立志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从通天树爬到天上的故事,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了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为了让传统教学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留足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自主活动,才能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到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抓住描写通天树高的句子,描写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态度和做法的句子,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悟、演,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古人曰:“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是传统教学的精髓,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是学生感悟文本的桥梁。一篇文章内含的情感、思想、意境真正由作者“移情”至小读者,靠老师的讲解、分析,即使学生接受了,而少有他们深切的体验、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升华。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得靠反复吟诵、入情入境、自读自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先引导学生找到描写通天树的高的句子,读出树的高,突出上天的难;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巨人,在表演读中感受巨人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懦弱;最后默读课文8——13自然段,勾出蚂蚁说的话,反复读,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出蚂蚁的自信、坚持不懈。同时,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个别读,师生读,表演读,把学生从课堂带进文本,再从文本带进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加深对“努力”的理解,懂得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这是一篇结构很完整的童话,篇幅相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长,在教学中,我既突出重点,又注意整体把握。所以我运用多媒体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我将课文中的生词,描写通天树高的句子,小蚂蚁说的三句话,制成幻灯片,结合教学内容来展示,能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总之,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将传统教学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充分落实学生的自主地位,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引导,突现文本价值。

小蚂蚁搬家教案反思篇七

本节课通过故事(刘邦谋士张良用糖做诱饵,使蚂蚁闻糖聚聚成字,最终导致霸王自杀。)导入新课-----蚂蚁的救助。接着处理生字和疑点词句,并且分组竞争,上台展示,评出最佳组。然后,分段落大意,让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激发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反馈练习,及时解决当堂问题,达到现学现用,不留知识漏洞。

1,小组合作,上台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导入新颖,引人入胜。

1,品读课文,讲解有点多,给学生空间少。

2,假如课的结尾,用爱的奉献的歌曲,渲染氛围会更好。

小蚂蚁搬家教案反思篇八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蜗牛》和《蚯蚓》,并初步掌握了观察小动物的方法。学生在观察小动物时积极性很高,可是我发现一个问题,虽然我经常提醒学生要爱护小动物,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将用于观察的小动物随意玩弄,导致它们死亡。那么如果在上《蚂蚁》这课的时候让学生将更弱小、更易受到伤害的蚂蚁带到课堂上来观察,又得死多少蚂蚁啊!这不是和本单元的情感目标矛盾了吗?于是我决定试着将这堂课搬到校园里,让学生在校园中去观察蚂蚁。

我预先通知学生在上《蚂蚁》课之前准备一些食物,到时候直接在校园里引出蚂蚁并观察它们。到了上课那天,我发现每个实验小组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如面包、饼干、白糖、辣椒等等。孩子们准备得如此认真充分,可见他们是比较期待这节课的。

我带领他们来到校园的一角(这个地方是我课前找好的,有比较多的蚂蚁,比较方便观察),让他们带着疑问去观察蚂蚁。

只见这些学生为了好好观察蚂蚁,有的蹲着,有的跪着,有的干脆就趴在地上,但就是不随便干扰甚至捉弄它们。由此我发现,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蚂蚁的自然生活状态,无形中增加了对蚂蚁的喜爱。同时,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也更加深入了他们的内心。

在观察过程中,有学生跑过来问:“王老师,蚂蚁要吃辣的吗?”话音未落,又有学生跑来问:“蚂蚁有眼睛吗?”“蚂蚁怎么传递信息的?”“蚂蚁窝是怎么样的?”“我把蚂蚁的路给拦起来了,怎么它还是能找回原来的路啊?”……学生们的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可见,对蚂蚁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们无穷的探究欲望,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动手动脑并鼓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蚂蚁的研究中去。通过自然环境下观察蚂蚁,使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的天性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科学素养。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