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收获反思(模板20篇)

时间:2023-12-24 00:01:03 作者:书香墨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体、题材或主题的作品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参考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优秀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写作有所帮助。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内翱翔,促使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体验语文教学的魅力,从而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主动地在合作中探究,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共享学习的快乐和收获。

一、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我们深知,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充满求知欲望的而又富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是教与学的主动参与者,是教师实现教学过程的协同者,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在心理上,他们需要教者的平等对待;在行动上,他们需要教者的引领和认可。当我们为人师者在课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合理评价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绝对空前高涨的,而且是最有成效的。例如,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的第八至第十自然段时,就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反复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此如一来:喜欢画画的同学就用简笔画把兄妹想象到的景象粗略地勾勒出来;想象丰富的同学就把《月光曲》描述的景象表述出来;善于表演的同学就互演角色,重现文本情境……在他们各施其才、各抒己见、各展其技的过程中,文本得到更有效的诠释,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共鸣油然而生。这样,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品、评、赏、画、想、演等互动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把自主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又能使其学得主动,学有所成。

二、赋予学生积极探究的环境。

曼德勒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赋予学生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使他们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地积极探究、自主地合作学习。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总是看到教师板着脸孔上课,课堂氛围沉闷而缺乏灵动生气,师生情感紧张,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引下,“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凸现出来,教师的角色也从单一的“教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师生情感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更显得和谐而愉悦,课堂学习氛围渐趋浓厚,语文教学更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触动师生情感,达到教师、文本、学生三者和谐统一。

在认知感悟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氛围感受学习的成功喜悦。通过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在思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与文本交融的感情,其情感价值取向也与之相辅相成。例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多媒体手段,透过悠美的音乐,引领学生欣赏迷人的张家界景色。在学生直观地领略了张家界迷人的人文景观基础上,启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里追寻张家界的迷人之处,表述自己对张家界的认识。这样张家界的奇山秀水、珍稀的动植物和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在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自然地表露出来。由于教师的引领,学生在交流感悟中受到无限的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得到无限的张扬,他们探究文本内涵的主动性同时得到有效的调动,文与道的统一水到渠成。

学生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可能在语文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并提高其文学素养,语文教学的本真方得到有效的彰显。

三、搭建学生合作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是人,就得生活在不同的,或大或小的群体之中,总会不分时间,总是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机会,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合作学习的平台。例如,教学《小学英雄雨来》、《将相和》、《晏子使楚》等故事情节比较强的文章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创设情景让学生自找伙伴进行情境模拟表演,在表演中感受人物内在的情感世界,从而凸现人物形象,领略人物的高尚人格。因为在演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人体各种感观的投入参与,其合作意识在探讨中形成,合作的成功在互动中体验,学、演、玩、说相互交融,学生合作意识趋向成熟发展。除此之外,对于《购物讲价》《当小记者》《接待客人》等一系列的口语交际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通过创设“购物”“当小记者”“接待客人”等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演述,再现其“真实”的情境,感受其中模拟情境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再激发学生“我想说”的情感,让学生把自己对活动中的感受如实地与同伴一起分享,再次感受合作的快乐和收获。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活动、合作创作、合作表演的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课堂的互动中落实,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得到有效的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展示技能的平台,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情境中搭建的平台上尽情地发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因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探究,愉快地合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与道和谐发展的主要渠道,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特性,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从小老师就教育我,对于前人的理论,既要敢于坚持对的,又要敢于批判错的,哪怕是大多数人拥护的权威的理论。《语文课程标准》如果是对的,批判只会使它更显科学的光彩;如果是错的,批判将会使它迅速走向科学。为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和亿万青少年的迅速成长,笔者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希望网友们不要把此文看成仅仅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批判,而应把它看成是对一百年来占主流地位的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批判。竭诚欢迎网友们反批判。

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纲领性、法规性文件,是语文教学实践必须遵循的准则。它的科学与否,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否快速高效地熟练掌握母语,进而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能否迅速提高。

笔者觉得近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同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基本一样,仍然是很不科学的,用它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不可能使亿万青少年迅速高效地熟练掌握母语。因此必须尽快进行重大修订,甚至要推倒重来。

语文课程只是基础教育中众多课程之一,它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实现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基础教育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有赖于各门课程专心致志卓有成效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有一门或几门课程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却热衷于搞种种“第二职业”,总喜欢“在自己的田里种别人的庄稼”,那么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圆满完成,甚至还有落空的危险。因此,确认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必须先将语文和非语文区别开来,进而必须能将语文课程同非语文课程区别开来。

[1][2][3]。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反思

最近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更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学习策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争取在教学中有新的突破。在教学中不断获取知识,既要教好学生,也要在教学中汲取经验。更会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他们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教师。

当代,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他们渴望着有着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师给他们一个全新的解读,渴望阐释自己的独特体验,渴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在观点的碰撞交流中去共同完成对那一个个文本的理解。顺应这一潮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必须靠个性来培养。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冲破传统的羁绊,走向自由的天地,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和自豪,我们教师也定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大师。

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还要能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以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习惯。

教育教学的变革意味着重组。同样,在新的《课程标准》面前,对每个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会,也为我们在事业上的追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只要不懈努力、勤于追求、敢于创新,我们都可成为驰骋课堂的骁将、驾驭教材的高手、学生崇拜的偶像、受人尊敬的名师。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项事业,更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为师的过程应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过程,应是我们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仅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对我们的期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观,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教师“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通过考察、访问挖掘本地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想让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善于钻幽探微,透彻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把教科书中直接呈现的(即显性的)价值取向和隐含于其字里行间(即隐性的)价值取向,都能呈现给学生,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体验语文的美。

现代社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不再仅仅限于课堂。因此,我们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向学生学习,要真正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总之,《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方法多元化了,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化了。

我认为以前单纯传授知识逐步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内容上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还有量化的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学习――运用,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推动之下,“新课标”的指导之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远离偏、繁、难、向着理解、探究、分析、综合、运用等方面发展。

自己xx年毕业至今已有,应该说自己参加工作的年头也不短了,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现在应该出些成果的时候了;而且我还听很多人说这个年龄段应该是工作和生活黄金年龄,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工作情形如一朵正在开放的花,有着生命,有着活力。但自己现在却不知怎么了,对于曾经热爱的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天天早来晚走的,你在看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敢表达、会表达的越来越少了,这种学习状态,成绩能高吗?挫败感越来越强。内心有时还有这样一种想法,下一次再分科不教语文了,改教数学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问了自己很多次。

有幸的是暑假期间,学校布置我们学习了20xx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昨天又听了张静教研员关于《20xx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分析,在学习与倾听中让我心中那个为什么的问号慢慢变成了半个句号。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一、重书本,实践不够。

二、想法有,坚持不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努力把指引学生写一手整洁、漂亮的字作为自己教学中任务之一,为了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方法用了不少,打字头,搞评比,实在不好打手板,可效果还是不理想,这就是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

三、朗读有,自然不够。

四、引导学生读书有,展示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不够。

五、引导学生表达有,个性表达,创新思想不够。

六、指导学生作文有,修改不够。

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语文教学又将进入一个深沉探究的新时代,让自己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思考着,改变着,收获着……在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研究让自己的那个句号越画越园吧。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在课题小组关于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教师调查问卷中,课标中对于中年级学生朗读方面的要求有部分教师不是十分清楚,因此本课题小组专门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学习之余,结合自己的教学,在此谈谈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各学段都应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般会让学生自己先初读课文,在读正确、流利地基础上,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带入文中去,读出自己的感受。虽然也重视“有感情地朗读”,但学生的感受并不是自己感受到的,而是老师帮忙“分析”出来的,因此学生有感情的读就不够自然,有些矫情做作的腔调。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我的问题出在了自己的“讲解、分析”上。课堂中,我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的分析上了。这样的`讲解和分析占用了大多数时间,学生缺少自己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情感的过程,无法“感同身受”,读起课文来感情自然也不能“顺势流淌”。

当然,虽然课标强调“在读中品味”,但我们也要谨防阅读教学由“分析得乏味”这一极端走向“读得乏味”另一极端。有的教师可能会片面地认为既然不能只分析、不朗读,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不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只是让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感受体会作者及人物的感情,这当然是不可取的,毕竟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深入地探究课文的重要手段。从目标的层面讲,对课文不理解就无法有感情地朗读,也就谈不上培养朗读能力;从手段的层面讲,对课文不理解也就没有深入探究可言。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如鲁迅所言:“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因此,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把握分析的时间,又要让学生的朗读建立在理解之上,让朗读和理解相辅相成,不流于形式。

语文课程教学收获反思总结

忙碌的高三上学期教学工作接近尾声了,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总结如下:

本年度我担任高三(1)、(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感觉压力很大,因为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比较弱,因此,在每一天的教学工作中,我都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丝毫不敢有所懈怠。

一、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

稳扎稳打,以专题训练为依托,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以专题促归纳,让归纳生升华。

二、瞄准高考,狠抓常规,注重平时积累。

语文学科是一门特别注重积累的学科,很少有人能够不真抓实干就能取得成功。

三、深入研究考试大纲。

细致研究分析近两年的语文考试说明,准确把握高考动态,并且及时加以落实。

四、分析学生每次考试情况,对症下药。

每次考试之后,我都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我发现学生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还有作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训练不扎实,有时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

1、细化内容。

化大为小,每节课要求学生干什么,都有明确的目标,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认真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力争把目标落到实处。

2、狠抓薄弱环节。

复习文言文,所用时间较多,因为学生的文言基础较弱,做起题来难度较大。在这一专题我从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翻译到整体阅读都做到了细致落实。

对诗歌鉴赏,我分三步进行复习:

(1)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作为一般常识交给学生。

(3)引导学生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注重作文实战训练,认真选题,多加指导。

五、提高效率,上好讲评课。

进入高三,面临着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等一系列困难,学生的复习训练也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紧就忽略训练和试卷讲评的过程。我认为认真抓好讲评这一堂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是高三复习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2] [3] [4] [5]。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阅读教学更应该以读为主,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以多种手段加以辅助,以“读”为主导来加以锻炼。

做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认清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实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下面我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望大家给予指正。

阅读文字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大到名著、唐诗宋词、xx句段,小到商品说明。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能阅读的本领。

阅读教材,它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学生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信息资源,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这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学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力与知识的密切联系迫使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能力也要重知识。而根据语言学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可知,发展学生的语言非基本任务,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这种以字、词、句、段、篇基本功训练和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诸多能力的培养,如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办事能力等等构成了语文教师教学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xx,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斯霞老师说过: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很沉。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指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充满情趣的表演来表现xx,化难为易,使其重点突出,突破难点,从而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所富含的意义。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我让孩子们自己预先准备好狼和小羊的头饰,在上课时同桌对照课文,自编自演,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更加了解了狼和小羊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于孩子的表现欲望特别强,模仿能力也特别强,所以在教师范读时,教师应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并做好领头羊的作用,发挥指导作用。上述只是谈到了阅读教学的内容,但光知道这些还不行,关键是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础,提升能力,完成教学内容才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的重点,而要做到这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课前阅读xx,预习课文。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步中教师要给好预习提示,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使预习行之有效。这就是教师教学中的“牵引”,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可以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是字的音形义不懂,还是无法理解片段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则可以在课前利用工具书查询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帮助了学生对xx的理解。如此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同时,学生也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将xx的中心抓住,领会全文的重点所在,掌握xx的重点知识。

课堂教学中的疑和问。没有“为什么”就没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xx,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xx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xx的中心。

课后的复习和课外阅读。课后的回读是对xx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才能真正对xx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解自己对xx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达到引以为戒。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就回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xx的捷径。其次是课外阅读,实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也同时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是达到“不教”或“放”的一中检测。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阅读就能了解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我们要对名篇名著做到书读百遍,反复体会其中的精华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的充实、发展自己。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回顶部。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工作之余,我又一次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学习新课程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研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将这次学习如下: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研活动,构建和楷高效的语文课堂。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确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新”的原因:1、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每门学科都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3、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4、特别突出了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5、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通过新课程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不在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再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得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常常了解学生得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查,随时修正。3、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在是知识传授着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道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我会认真学习有关资料,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力求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真正的“引导”,获得新知。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

(4)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新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如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显然,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异化。再以我们熟悉的考试升学率为例,它本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对其本质意义严重忽略,而经常将其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时甚至作为唯一标准)很不恰当地夸大和强化了。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必然使评价导向发生偏差。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素质教育很难落实,“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考试观等教育思想方面恐怕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确需努力。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随着金猴的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当我再次捧读《数学课程标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原来“双基”的提法变成了现在“四基”提法,《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贯穿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与过去的课标的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呢,通过学习,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

一、要广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些枯燥,困难,特别是学生对于抽象性、逻辑性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达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的心理特点,广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习它、应用它。作为数学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时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与学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合谐统一,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二、要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

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需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三、要注重个性发展。

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认识角度会有所不同,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体现差异性培养,一是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侵犯!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备加呵护。”

在课堂上,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地发现了一些教学资源,并及时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多角度援疑质理,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错了,要善于保护学生自尊心,巧妙而善意的点评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尴尬的课堂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对于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学科尤其如此,作为这个学科的教师更应该有个全面的语文学科认识。

语文教师要有一个“全面语文”的概念,就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全面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很高,它不局限于某一节课、某一方面的教学、某一册语文书的教学,而是对语文教学进行总体的考察、总体的设计、总体的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性质的概定。

我们对语文素养要有一定认识,语文素养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语文综合素养重在综合与实践。

学语文,必须承认语文课堂是主要场所,学校的课外活动是第二场所。如征文、演讲、故事会、朗诵等比赛活动以及写作兴趣小组、课外阅读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活动。但是,如果把圈子再划大一点,家庭也是学语文的相当重要的场所。每个孩子降生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学说话,开始接受语文教育了。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课堂才会更加充满创新活力。创新的语文课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创新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激发起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排除障碍,标新立异,寻求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此外,我还想谈一点语文的课后作业问题。在各种学习训练中,语文作业恐怕是最不受师生欢迎的,究其原因,可能因为无论是教师布置、批改作业,还是学生做作业,都特别耗时费力。

作业完全由教师提出,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内容没有差异,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完成方式强调独立性,限制了合作素质的培养;大量单调的、盲目的、机械的低效作业,使学生成了作业的傀儡,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使学生对作业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作业要有趣味性,作业要有实践性,作业要有人文性。

教学实践表明,陈旧的语文教学不但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抑扬有道;一味苛责、强制,并非良策,惟有对症下药;学习中,与学生亦师、亦友,刚柔并举,宽严相济,导之疏之,教学方能行之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的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从理念到目标、从实施到评价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小学语文低段注重提高孩子的识字量,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成语接龙背诵、古诗文诵读、每月共读一本书等三管齐下的办法来激发孩子的背诵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比如说利用节假日的契机,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教育培养的孩子是为了孩子个人,也是为了家庭发展,还有社会竞争,也有国家需要。这些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家国需求。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有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最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社会主义为发展服务,为人民幸福服务,为党和国家的需求服务,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初三语文教学与初一、初二有明显不同,他所有的指向都较势利,那就是一切为了中考,为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学导向旨在引导学生应对及操作中考试题的策略和方法上。

中考语文试题分为三大版块,即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作文。这三大版块在初三语文教学上侧重点各有不同——文言文阅读教学具有浓重启发性味道;现代文阅读教学侧重在查漏补缺及得分方法的总结性指导上;作文训练将向语言更优美,感情更浓厚的高深方向发展。

首先,文言文考查试题越来越具有强烈的背诵及迁移性质。中考文言文试题中解释加点字意义的出题范围内容基本上全是从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来的,另外翻译句子的评卷方针是意译不给分,直译时关键的一个字漏译也会被砍去一半分。这种严格到残酷的评卷方式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相当严肃。总结以往的失败教训,初三的文言文教学更应偏重于授课的细致,细到每一个字的意义都不能马虎。老师讲课时绝不允许只串大意而不通词素,必须引导学生养成一字一字的翻译习惯。另外,要求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除专有名词外一率得会背,包括个别较难句子的整句翻译也要张口就能背出来。背诵的实惠不仅能应对课内文言文的试题,课外文言文的好歹也全仰仗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记忆。我发现前两年我们进行课外文言文训练时,花了近一个月时间,集中讲了几十篇,结果中考收效甚微。从去年开始,我改变了以往的方式,先抛开课外文言文不讲,把课内文言文从初一开始回头查一遍,要求学生把课文下面的注释重背一遍,学生一课一课背,教师一课一课落实,然后再让学生见识课外文言文,引导学生把课内字词意思迁移到课外。刚开始时学生不会迁移,一见到课外文言文就懵了,再加上我们罗芳的学生差生面比较广,不喜欢动脑筋想,一见生面孔就怕,一怕就放弃,所以课外文言文得分率历来都是比较低的。我在教授课外文言文时告诉学生,考的文章你绝对没见过,但你绝对会做其中的试题,为什么呢?一是不会的内容它一定会给你在下面注释出来,二是他不要求你翻译,只要求你知道个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课外文言文中解释加点字更是容易的事,他其实是变相考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字词背诵的功底,学生只需要回忆一下这个字在课内做什么讲,那么这个字在课外还是同样的意思,把课内的意思写出来就行了。教师把课外文言文问题简单化了,学生畏惧课外文言文的心理也就随之消失。我们再也用不着如临大敌般地的花大价钱用大气力对课外文言文讲来讲去了。所以我认为文言文启发性背诵是初三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措施。

阅读题目的答题方式都有技巧,有的直接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标点、字音字形、词语意义理解;病句、仿句造句和语言的得体等就另当别论了。

最后说说作文,深圳市语文教研员曾把作文分成四等:又华又实,华而不实、实而不华、不华不实。又华又实是任何时代任何人追求的最理想境界,这里不做赘述。具说华而不实已不再时髦,实而不华反占先机。对此我有不同理解,让学生一本正经地下功夫写实比让学生耍笔杆子写华更难,而且出力不讨好,得分往往更底。华美的文字和华美的装修一样更容易引人眼球,它最起码体现了学生运用文字的娴熟性,如果不慎不实了,评卷老师也不忍心痛下杀手,得分往往比预想的高。这些学生已经在初三以前训练过了,初三时要学生训练在华丽语言掩盖下尽量撩拨评卷老师的情,让他在枯燥而雍长的评卷过程中怦然心动,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讳的是他不动情。所以在让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充满感情的写,要求学生先打动自己,然后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二是尽量在作文里出现带感情色彩的词,让评卷老师不知不觉地受你蛊惑;三是尽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畅;四是感情强烈时可独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五是下苦工夫在结尾处议论和抒情,让抬笔打分的老师所看的最后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靓丽的地方。

我天生愚钝,来深七年的初三语文教学才总结为以上三点,尽管疏漏处很多,但很愿意与大家共享,并希冀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并不是靠简单的逻辑分析所可习得的,主要靠感,靠悟。而有感情地朗读是促进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主要手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认知方式来丰富读的`内涵,使受教育者能保持盎然的兴趣和不时创造出的快乐。教师以感性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的读书过程中获得越来越充分的感悟。以《春笋》一课为例。一、以画激趣促读图画具有直观的,形象的特点。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既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对课文一读的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将春笋如何醒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在春风、春雨中,一节一节,向上向上快乐地成长形象地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亲自前往看一看,读一读的兴趣,为有感情地朗读开启了成功之门。二、以演抚情带读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来演绎文中情节,可以使他们对之产生亲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会使他们特别兴奋,情绪热烈,印象深刻。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扮演春笋的小朋友们伸伸懒腰,悠悠醒来,一个一个猛然起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假象石块:顶在头上的书本)。一站一掀之间,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笋那顽强地生长意志。冲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激情被带出,再来读这段话,效果势必不一样。三、以想拓意助读想象是思维的翅膀,通过想象可扩展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能丰富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弥补文字描述的局限与干涩,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课文教至最后,学生在悠扬的音乐生中,闭上双眼,跟随着老师极富感情的朗读声音,慢慢地整个春笋的生长过程浮于眼前:春雷阵阵,春笋醒来了,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从地里冒出来。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迎着春风,沐浴着阳光,在春雨中点头,微笑,不断成长我就是那顽强的春笋,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学生言)气氛达到高潮。铮铮琴声,学生朗读课文,又增添了几分自信与力量,将春笋那顽强的生命精神,透过朗读表达出来。这般的图、演、想,不仅是认知形式上的灵活多变,而是感悟手段的多样化。它使学生在近似游戏的活动中喜爱读书,乐于读书,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获。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第一编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总论。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的多样呈现。21世纪的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了抓住这个时机,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社会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总主题下,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从冷战时期以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应该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强大竞争力上。这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高素质的国民。

为了迎接挑战,基础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改进,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看,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未来提高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也包括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在内。21世纪的挑战,要求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是知识全面、基础牢固、思维敏锐、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同时,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如果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与时俱进,那么就有可能造成青少年对思想品德课程失去兴趣,从而使我们丧失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机会和途径。只有加强和改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把青少年塑造成未来先进生产力的掌握者和开发者。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是他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品德。当然,思想品德应该以一定的知识(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为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支撑的思想品德是空洞的,没有思想品德统帅的知识则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因此,在现代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联想集团的要求第一是做人正直,第二是胸怀大志,第三是善于学习;ibm的要求是自豪感、灵活性,必胜的信心,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和团队精神;柯达看重应聘者的工作方法,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nec希望员工为人正直高尚,业务精益求精;微软青睐有激情的人,聪明的人和努力工作的人;三井注重稳重、自信等内在品质。而传统的学生评价是智育一枝独秀,学习成绩成了评价因素的惟一标准。因为测评结果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分数的功能被强化,所以不少学生为取得高分不惜代价,忽视了全面素质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基础性素质应该按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心素质三个指标设立,其中“思想品德”包括政治素质、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身心素质”包括体育课成绩、平时锻炼记录、心理健康水平。发展性素质包括创新与创造,技术技能,组织管理水平,文体特长,知识面的广度等因素。

第二、从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看,思想文化与精神文明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面对这样的形势,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能否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除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政治的稳定之外,文化影响力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是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青少年知道:一个民族,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才可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任何国家都不能放弃传播自己价值观的权利,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为了民族文化认同和思想影响力,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首位。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任何先进文化,都必须有人来承载,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更需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其最终落脚点是高素质的人。只有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从而使我国文化建设始终体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角度看,只有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了,每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匮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文化落后,精神空虚的地方,根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如果在经济、文化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方面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将面临考验。社会主义应该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我们在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也不能得到持续的繁荣。

我们必须牢记: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机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我们应该把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有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社会调查资料基础和文件依据。

1.社会调查资料基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通过这个渠道,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且初步树立了法制观念和遵守基本道德规则的意识。

我国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现行标准是教育部10月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这个标准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了某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充实了具有时代感的相关内容,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使用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标准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

从8月底到10月初,课题组在北京、重庆、广东、宁夏四省、市、自治区,就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使用的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其中学生问卷1800份,教师问卷200份。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80%强)认为,思想政治课“非常必要”或“有必要”。

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态度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内容是否吸引人”,“对生活是否有用”,“教师的教学水平”等等。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感兴趣,认为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很有用”。在法律中,学生明确表示更关注“法律对青少年的保护”,“如何远离违法犯罪”等内容,对离学生较远的法律规定兴趣较弱。很多教师认为,应该把“人类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融入到历史、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去。

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只有不引起孩子反感和拒绝的内容,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必须改变成年化的语言和灌输式的方式,把正确的精神食粮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青春期教育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教育之中。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正确的理论和思想引导与学生自主探讨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外部的社会规则和要求内化为心理和思想品质。既不能把教育变成说教,不能扳着面教训人,也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思考需要正确的引导,而有效的引导必须借助学生的自主思考。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国家、社会命运与个人理想教育结合起来,要把社会问题的分析与每个人的发展前景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受到祖国命运与个人前途之间的内在联系。

2.文件依据。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标准研制组认真学习领会中央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文件,在研制过程中特别注意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文件的精神实质。我们主要的文件根据有: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我们在领会这些文件的精神基础上,根据对各种现实情况的分析,制定了本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研制过程中,标准组尤其注意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贯穿到标准的理念和内容之中。可以说,标准通篇都充分渗透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关内容。

三、国外相关课程比较研究。

对国外的相关课程标准的分析,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中建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重要基础。总结各国在思想品德课程设置内容方面的特点,以开放的胸襟,批判的眼光加以审视,对于我们科学地借鉴其经验教训,建构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国外一般不使用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名称,但与之相关的内容却往往包括在《社会》(socialstudies)的法律、公民、道德伦理等课程之中。为了便于阐述,以下我们将从两个层面对上述问题加以梳理:(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主要发达国家;(三)前苏联和新加坡。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大会的中心内容是“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即通过教育促进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文化。经过讨论,大会提出了“和平文化”的理念和培养“世界公民”的目标。

“和平文化”理念体现并依据以下各点的一整套伦理价值、美学价值、风俗习惯、对他人的态度、行为和生活方式:(1)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2)摈除暴力;(3)承认男女权利平等;(4)热爱民主、自由、正义、团结、宽容、接受民族间和国家间、种族、宗教、文化、社会群体之间及个人之间的差异和谅解的原则。总之,和平文化是一种广泛的、多层面的概念,它意味着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神,和平文化是信念的集合体,是一种道德,一种个人与集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为人处世和做出反应的方式。

为了培养世界公民,教科文组织强调各国的公民教育应该侧重于以下几点:(1)培养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依赖的价值观念;(2)不能再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3)学做世界公民,是以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基础的。可见,一个国家并不仅仅是一个拥有个人权利的公民的团体,它还组成了一种共享的命运,一种首先在学校中建立的理想:年轻人在这里通过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学会共存和相互尊重,从而为和平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此外,1989年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关心”(learningtocare)的教育主题,又提出了“学会共处”(learningtolivetogether)的教育主题。这些教育主题和上述教育思想实质上指出了世界公民的内涵所在。

进而言之,以上关于世界公民的理想是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提出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一脉相承的。即,人类应该变革现有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与自然重修旧好,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之间和平共处。基于此,在此次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agenda21)》明确指出:应该确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第78―87页)它表明,德育或公民学教育在培养世界公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大有作为。

由此可见,人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认识到:教育在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尤其如此。也就是说,它能够增进个人之间及种族、社会、文化、宗教群体和主权国家之间的理解、团结和宽容,能够促进对人权的尊重和积极承担维护这类权利,并有助于建设一种和平与民主之文化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等。对于公民教育的这一最新国际发展趋势,我们应该自觉地加以捕捉并充实、反映到我们自己的课程设计理念之中。

(二)主要发达国家思想品德的情况。

1.美国。

美国各州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德育内容,各州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灵活的教学,许多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直接的德育课程。但这丝毫不意味着美国对德育的忽视,相反,美国的德育不但始终没有被放松,而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这一点在前任总统克林顿和现任总统布什的施政纲要和多次演讲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为了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塑造具有凝聚力的“美利坚精神”,美国的一些州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编制品德教育课程并进行试点,到1990年,美国大部分公立中小学都开设了该课程,目的在于:(1)提高学生的自尊心;(2)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3)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技能;(4)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培养负责任、可信赖的国民,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是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美国品德教育课程从幼儿园到九年级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部分。其中,相对于小学,中学品德教育课程份量增多,内容也较深,每个星期有三、四节不等,教学形式也更多样化,并有讲授和实习,编制的课程特别针对青春期到来时心理萌动特点,教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自我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强调的价值观与小学相同――即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和个人才能发挥等――但水平却有重大差别,并把它们分为社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职业教育三个单元。内容包括:烟酒、吸毒的危害,认识承担责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强有力领导人的优良特征,认识时间管理与目标实现的关系,影响个人名誉的因素,认识消费与生产对经济保障的关系,履行公民选举、陪审及义务责任等。

此外,在美国的一些中学中还设有公民学教育。公民学教育课程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普及,其目的有:(1)了解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如国家宪法、行政权力机构、多元文化政体及功能、总统竞选及国家决策程序等;(2)培养参与意识和了解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经常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如旁听判决大会、政府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讲演及联合国大会,并让学生扮演不同代表团发言等;(3)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自律、守信、诚实、自爱、利己不损人等被列为重要品德。

一些美国中学的生活指导课程也颇有特色,值得注意。生活指导包括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导,也包括精神心理指导和道德问题指导的结合,它倡导培养“完整的人”。生活指导有四个特征:(1)以个人为指导对象;(2)以增强自我指示能力为目的;(3)给予内在激发性的援助;(4)以广泛的生活为指导领域。通过这种覆盖面较广的生活指导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由此可见,尽管美国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但上述课程却在实质上起到了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它们在塑造美国国民的“美利坚精神”方面的确功不可没。

2.英国。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在学校德育方面实施改革,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组织了两个道德研究机构。一个是由威尔逊(johnwilson)领导的“法明顿信任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试图寻找一种普遍、中性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判断准则,创建一种德育新框架,倡导专门的德育课程。他们根据自己的强调道德思维的课程理念设计出了德育教材《道德第一步》(firststepsinmorality)和《道德第二步》(secondstepsinmorality)。另外一个机构是由麦克菲尔(petermcphail)负责的“课程发展课题组”,主要研究中学(13―16岁)德育课程,剑桥大学负责研究8―13岁小学生的德育课程计划。经过努力,“课程发展课题组”编写出了一套以“体谅”为核心教育理念的道德教育课程:供中学使用的《生命线》(lifeline,1972年)和供小学使用的《起始线》(startline,1978年)。

英国尽管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但处处把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在英国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8条基本目的中,就有4条谈到德育:“(2)使儿童理解道德的价值,尊重不同的种族、宗教和观点;(3)帮助儿童了解现实世界,了解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关系……(5)使儿童了解国家如何确立并保持人们的生活标准以及经济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7)使儿童认识人类在科学、艺术、宗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他们为获得更多的社会公正所做的探索。”可以说,中学德育是培养英国社会所需要的现代绅士的重要手段。

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宗教教义;二是有关历史、语文、地理、外语等社会学科;三是道德教育教材,这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专门德育教材,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意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会同众人一起共同生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在编制国家课程标准时,注意社会与教育之间的互动和知识整合,精神关照(pastoralcare)、个人与社会教育(person-socialeducation)等综合性课程开始流行,与专门的德育课程形成了相互支持和补充的关系,也构成了当代英国德育的新景观。

3.法国。

法国一直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课。1984年,法国再次强调要加强学校德育,以“人权”为核心,遵循“1789年公民人权宣言”和“1948年的普通人权宣言”,突出公民权利,使公民享有自由、集会、结社权、表达权和劳动权,要求从小学生,甚至从育儿学校就开始开设有关民主和权利的启蒙思想,同时还强调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国人”精神。

法国公民道德教育课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生活的主体”,使学生产生一种把学校看成是一个“生活共同体”的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换言之,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使每个公民都成为有教养的社会公民是法国德育的目标。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个人道德教育,国家和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

法国德育以独立的公民道德教育课为主,其他各科也承担相应的德育任务。法国中学为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公民课内容是小学基础上的扩大和深化,整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如在道德情操上的教学指导为:学习古今伟人业绩并体现出有关人的优秀品德;阅读分析体验道德情感,意识到人的潜力可以达到的高度和道德在其间的重要作用;思考各学科的道德意义,纵览包括希腊、基督和法国文化、犹太先知和东方智慧在内的人类价值,体会人生的深刻意义。

4.日本。

日本于1958年开设德育课,此后进行了多次改革。1984年成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3年中相继提出了两大德育改革目标:(1)认为日本德育“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划一性、僵死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2)把德育放在首位,改“智、德、体”为“德、智、体”,并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战略。1990年日本又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颁布了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强调德育应有助于培养建设和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的人,能够为实现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具有创造性的人。这里的要点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二是培养日本人,其实质在于培养懂得廉耻、服从国家意识的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并使全体日本人树立起民族意识。

日本学校除了开设道德课之外,还有社会科,其中初中阶段讲授日本和世界地理、日本史、公民(民主主义与现代生活、国民生活的提高与经济、日本政治与国际社会);高中阶段讲授现代社会、日本史、世界史、地理、伦理、政治经济、家庭技术等。此外还设有许多社会实践课程、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

日本初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为:(1)关于对自己的态度;(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3)关于与自然及崇高的事物的关系;(4)关于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这些要目都有十分具体的要求。

概括起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德育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能够承担责任、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的合格公民,注重人本身的现代化素养。就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共同点来说,主要包括:(1)注重价值观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2)课程编制注重科学性,注意从学生品德发展和生活实际安排课程;(3)注意德育课程的特点,强调对于情感、态度、技能环节的影响,强调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水平的提高;(4)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德育的生活化和德育的人性化。当然,各国德育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美国的平民化,英国的宗教色彩,法国对于人权教育的侧重,日本对于个性的强调以及对于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等。可以说,德育或公民课正在日益受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德育或公民学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1)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德育或公民学教育具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和霸权主义色彩;(2)对个人主义的过分强调,已经导致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又使它无法克服这一缺陷,其教训值得我们记取;(3)课程指导思想上的价值相对主义使得德育或公民学教育沦于一种混乱、无序、本末倒置的状态,它们的功效也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上种种是我们在课程建设时必须加以警惕并进行自觉防范的。

(三)前苏联和新加坡相关课程的情况。

1.前苏联。

前苏联一向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为了使社会主义学校成为列宁所说的“培养人格的工具”,前苏联不仅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而且在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都贯穿了这一主旨。

1984年苏联发布的《改革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基本方针》明确指出:“党力求做到使我们培养的人,不只是一定熟练的知识持有者,他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公民,一个积极的共产主义建设者。他不仅具有共产主义建设者所具有的思想信念、道德和志趣,而且具有高水平的劳动技能和品行修养。”《方针》第10条规定:“授予年轻一代以深刻而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技能和技巧,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苏联学校最重要的、坚定不移的任务。”而1988年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指出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即“自我教育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内在需要和日常的事情,成为苏联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民主化”、“人道化”的思想。第一,学校“民主化”是社会民主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所谓“民主化”,主要是指:(1)学校要从部门的、本位主义的利益和需要转而面向社会的和个性的利益和需要;(2)在学校模式,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方面,克服无视个性、单调一致的状态,使之展现无限的多样性;(3)解放教育关系,从根本上摆脱服从、对立的体制,转入合作的关系;(4)学校要有开放性,调动社会力量,把社会因素纳入学校的发展机制。第二,“人道化”是教育新思维的关键。它的主要内涵包括:学校要面向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尊严,信任儿童;为挖掘和发展儿童的能力,为学生的自我确立,创造最大限度的有利条件;学校教育工作的方向不仅是培养儿童准备参加未来的生活,而是要保障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今天就过着充实而有价值的生活;把集体性因素和个人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坚信“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第三,倡导教育内容的“人文化”。揭示人文学科的精神内容和人性的实质。第四,突出课程教材的“弹性化”。苏联国家教委认识到,“权力主义的学校制度和教养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教学中心主义”,“剥夺了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在“客观上损害了整个民族的智力根源”。因此,必须要打破“单一思想”、“单一模式”。

总之,围绕着前苏联教育的基本目标――即“社会主义思想性,高度的科学水平,尊重社会主义法制,作好劳动的准备”,前苏联德育在道德知识的灌输、共产主义态度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前苏联德育也的确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方面,这种德育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严重,学生在接受起来有较大地抵触情绪和逆反心态,这势必影响到德育效果的发挥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前苏联共产党长期以来一直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既有成绩,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与改革,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随着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放松、阵地意识的淡薄,致使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改向,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德育的效果,而且直接构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以上深刻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3.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长期的殖民经历、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使新加坡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这些特点也使得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独具特色。

新加坡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西方价值观不断渗入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人们一方面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所体现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对知识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的不懈追求等价值观念是值得学习的,另一方面,对于西方社会那种纯粹的个人主义行为模式、极端享乐主义以及精神空虚等则必须摈弃。新加坡所要做的正是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优点结合起来,从可接受的西方价值中吸取精华,同时复兴并加强那些可以赋予生活以意义和目的的东方价值。以上正是新加坡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任务,即它们应该在灌输共同的忠诚于国家的价值观念、塑造国家精神气质及形成较强的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此,前总理李光耀在1979年对“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中有明确的指示:教育一个儿童使他发挥出所有的潜能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和一个有用的公民,他应当被正当的道德观念所指引,能够按照文明的方式生活、工作、竞争和合作。也就是说,“东方和西方最优秀的品质必须融合成新加坡人的优秀品质,儒家伦理、马来传统和印度民族的精神气质必须同科学探究怀疑论的方法及探求真理公开辩论的方法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点,1979年的《道德教育报告书》第一次明确规定把道德教育正式作为一门课程在学校中开设。该报告指出道德教育应该兼顾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同时还列举了应向年轻人传递的一系列价值“孝敬仁慈、尊敬老人、公民责任感、爱国心、宽容心”等。目前,以下价值观被看作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为先;家庭为根;求同存异、协商共处;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围绕着上述目标,新加坡的德育课程和公民教育课程也很有特色。比如,融公民意识和历史地理于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对学生既进行社会教育,又进行道德教育。而1988年开始研制、1992年在中小学正式使用的《好公民》教材则强调了东方道德教育价值观的培养,这成为新加坡公民教育的一个新的转折点。此外,《儒家伦理》课程也值得注意:这一课程分别讲授儒学大师的修身与生活,五伦,内圣外王,以及仁、智、勇、义、礼、信、中庸的等道理。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新加坡特色的现代公民,新加坡的德育课程和公民教育课程又有所深化。

总之,新加坡中学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倡导三位一体――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德育方针,它以儒家伦理价值追求为基本精神,强调正直、忠诚、诚实、信任、同情心和责任感这些人类的核心价值,同时吸取西方的科学精神和其它民族的精神气质,形成了一种视野开阔、立足国情、求同存异、强调特色的总体特征。可以说,政府的重视,强调德育对社会现实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及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审慎的态度,以上种种都使得新加坡的学校德育和公民教育成绩斐然。当然,新加坡的德育和公民教育也有其不足,比如对学生的主动探索、创新精神培养不够,对公民的参与意识重视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新加坡的民主化进程。但毫无疑问,新加坡的德育教育的经验对于我国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劳动教育的一般作用,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以致用”。而且,劳动教育也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紧密相关,密不可分。

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就是“德育”;让孩子们思考劳动的原理与奥秘,改进与提升劳动效率时,劳动教育就成为智育;劳动教育可达到强健体魄、增强体能的作用时,劳动教育就是体育;当我们引导孩子们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关于劳动的美的成果时,劳动教育就是美育。这意味着,劳动教育不是独立、孤立的,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劳动教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高度重视,那在具体的操作中,就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该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让劳动教育既有“劳动”又有“教育”,而这,才应该是劳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

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各国劳动课都重教烹饪。

“劳育”在各国都是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之一。英国是较早将劳动课纳入中小学课堂的国家之一。早在19世纪40年代,随着英国对下层民众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家政课程就被纳入初等教育系统,但初衷只是“为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女孩提供烹饪技能培训,以便为她们将来从事家政工作或成为家庭主妇做准备”。

1870年英国教育法出台,烹饪、缝纫、木工和金属加工等实践活动被纳入学校课程,此后,包括烹饪、缝纫、洗衣服在内的家政课成为女孩必须修习的课程。1892年,烹饪课程在《公立小学管理条例》中正式确立,一直持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开始实施,将之前作为独立课程的木工、金属加工、家政、纺织等统一归入“设计与技术”科目。在这一阶段,由于对是否开展实用教学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课程偏向于设计与工艺,实用性减弱。

为了解决肥胖问题,英国发起了“烹饪执照”项目,使烹饪教学实践再度受到重视。“烹饪执照”项目围绕基本的烹饪技巧、饮食与营养、食品安全与卫生、消费意识四项关键能力展开,旨在让青少年在烹饪营养餐的实践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该项目从209月开始,内容是向11岁至14岁的学生提供至少16小时的烹饪体验,3小时关于饮食与营养的学习,以及5小时的在线差异化互动教学。尽管这一项目的本意并非取代食物技术教学,但事实上“烹饪执照”项目已成为中学实用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政策变化导致资金短缺、合格教师缺乏等问题,这一项目只维持了3年。

英国开始实施的《国家课程纲要》将烹饪实操与营养、设计等理论结合起来正式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其中要求:“作为食物工作的一部分学生应该学习如何烹饪并掌握营养和健康饮食的原则。激发学生对烹饪的热爱将为学生打开人类伟大创造力的表现之门。烹饪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它能使学生在现在和以后的生活中以经济的方式养活自己和他人。”这是英国政府首次以国家课程文件的形式明确烹饪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次年9月“烹饪与营养”课程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11岁至14岁的学生每周有1小时的烹饪课程旨在提高烹饪教育和学校食品质量并促进学生在14岁时至少能够独立完成20种菜肴的烹饪同时鼓励孩子在家里参与或独立做饭。此外烹饪技能还与升学挂钩考试不及格的需补考通过后才能毕业。

德国也是欧洲劳动教育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20世纪初期,著名教育改革家凯兴斯泰纳正式提出“劳作学校”的概念,核心思想是促进学生“精神的发展,道德的适应力和工作本领”,他强调“应把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和公民精神的道德教化合二为一”。20世纪60年代,德国首次正式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引入学校,这也标志着该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正式诞生。随后,教育部门明确提出,7至级必须开设劳动课程。课时安排通常为每周2至3节必修课,感兴趣的学生每周还可以再增加选修课,劳动课程包括家政、技术、经济、职业规划四个领域。小学阶段的劳动课一般被称为“常识课”,除了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环境、日常生活、科学技术领域的兴趣外,还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掌握独立生活的基本常识与生活技能,比如编织、木工、手工制造陶器等。

为了使学生获得劳动经验和职业体验,德国中小学还与一些工厂、商店、餐厅等建立联系,建设了一大批劳动教育实训基地。学生一方面需要去基地进行考察活动,另一方面还要跟随专业人士完成一段时间的实习,以便了解不同职业、工种的具体内容、生产流程,掌握操纵设备的基本技能等。除了面向未来职业选择的企业实践活动,家政劳动也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参观面包店时,要跟随专业师傅学习选择面粉、制作面包的一些基本技能。

日本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体验劳动,进行手工制作等,到了小学后,还会学习生活和家庭相关的课程,生活是207课时,家庭是115课时,统称为“家政课”。日本《学校教育法》设定了8个目标,基本每条都与家政课程有关系。例如“对于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等,培养基本的理解和技能”“培养健康、安全、幸福生活所需的习惯,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等。家政类课程会讲解如何切菜、烹饪,如何购买食材,进行垃圾分类、缝补修改衣服、整理家务、蔬菜栽培等。大部分小学还有专门饲养动物的场所,在兽医的指导下,学生和教职员进行动物的喂食、换水等饲养工作,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还萌生出责任感、爱护生命等健康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文档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课程性质1。

二、课程理念2。

三、课程目标4。

(一)核心素养内涵4。

(二)总目标6。

(三)学段要求7。

四、课程内容18。

(一)主题与载体形式18。

(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19。

五、学业质量37。

(一)学业质量内涵37。

(二)学业质量描述37。

(一)教学建议44。

(二)评价建议46。

(三)教材编写建议52。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53。

(五)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55。

附录58。

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58。

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64。

附录3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65。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66。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70。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子在船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又结束了五年级下半学期的教学,回首走过的路,有工作成功的喜悦,也有经历挫折的辛酸,现反思如下: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靠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在上学期的教学中,缺乏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设计。通过一学期的反思后,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

1、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朗读的目的是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过朗读来达到目的,应该要有朗读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说逻辑重音的处理等。学生对重音的处理也是五花八门。而老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默认了学生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势必得不到提高。

2、老师缺乏示范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老师的示范往往收效很快。但遗憾的是课堂里老师忽视了这点,几乎没有示范读,学生自然收效甚微了。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用新方式表达新思想。它要求老师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去中文来就难免空泛。细致的观察带来了学生具体的描写,不同角度的观察产生了不同的形象创造。想象是由当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过程。它是探索和创造的一把重要钥匙,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联想开始的。联想对排除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中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山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充分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内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让集体来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差。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寒假期间,我和同事认真阅读了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司和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共同编写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感触颇深。

解读的序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副部长王湛亲自撰写,题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体系》,它从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体系如何建立的问题。我认真地读了几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对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重视程度,我认为,领导的重视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领导重视。

正如王湛副部长所说,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正是想通过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体系”。瞧,领导的决心有多大。那么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更加要有决心,搞好小学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让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在当代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目标明确,标准详尽。

对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的目标的制订解说,《解读》用词准确无误,同时,不难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识,时代感强的特点,我把它的六个方面的实质简单的概括为:改革就是在有针对性和讲究实效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功能,学校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制订各项目标的过程中,标准力求站在高处,把握大局,建立一个总的目标性纲领。在具体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解读》又制订的非常具体。例如:对语文学科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及实施建议方面,标准就制订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而且各部分制订相当完善。例如关于“阅读”,“标准”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2.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4.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全面、系统、详细。为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又明确了目标,一举两得。

三、有纵比和横比。

&。

[1][2]。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我认为,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就明确地指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其次,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在思想上有所认识,但一到实践中,就缩手缩脚,担心打破原来的定势模式,引起课堂混乱,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
  • 12-24 园区厂房租赁合同(热门17篇)
    租赁合同是租赁行为的法律依据,对租户和出租人都具有约束力。租赁合同是一种合法约定书,用于明确租赁双方关于租赁物品的权益义务、租金支付、使用期限等内容。了解租赁合
  • 12-24 商品买卖合同印花税(优质22篇)
    买卖的过程不仅仅是买方支付货款,卖方发货,还包括了信息的获取、评估和选择等多个环节。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买卖交易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帮到您。
  • 12-24 远程教育的工作总结和计划(专业17篇)
    一个月的工作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这些范文能给大
  • 12-24 管理岗位转正述职报告范文(24篇)
    述职报告可以作为个人与上级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互动效果。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 12-24 金融述职报告(热门12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接下来是一些实用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各级评委:我从事经济金融工作
  • 12-24 教师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精选18篇)
    通过编写计划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做出针对性的改进。以下是一些编写计划书的技巧和实用建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区级。学科。语、数、英。研究
  • 12-24 公寓疫情防控工作总结范文(19篇)
    通过写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工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以
  • 12-24 事业单位人员述职报告总结(模板13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对过去的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与总结。接着是一些关于如何写好述职报告的案例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 12-24 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工作总结(模板19篇)
    不管工作成果好坏,都要及时完成月工作总结,以便对自己进行反思和提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改进写作水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
  • 12-24 燃气监理个人工作总结大全(20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每个月结束时对工作内容和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的一份文档,它可以用来回顾过去的工作进展和问题,为下个月的工作计划提供参考和指导。通过阅读这些月工作总结
猜你喜欢